登陆注册
1262200000032

第32章 唯识义(1)

(第一节) 能变、习气及种子义

唯识,梵文vijaptimatratā,音译为毗若底摩呾喇多。识,即心之本体,离识变现之外无任何实在,称为唯识。即认为人类自己心外之物心诸现象皆由八识自体所变现之主观(见分)与客观(相分),又以所认识对象之相似形状为心内之影像所映现而认为实在实有,且作为认识对象之物境自体(本质)亦从阿赖耶识中之种子变生,故唯识以外无其他实在,称为唯识无境,或称万有从识所变之意义,而称唯识所变。唯者简别义,遍无外境;即排除所执我法离心而心。识者了别义,表有内心,即表因缘所生之法性皆不离心。《华严经》就集起义言唯心,《成唯识论》就了别言唯识。或唯心通因果,唯识唯在因位。如《义林章》云,识者心也,由于心的集起,彩画为主之根本,故经云唯心。分别了达之根本,故论称唯识。识的了别,在因位中作用最强,故说识为唯。《成唯识论述记》云有二义:(1)简别义:庶无心外境,显其非有。但是虚妄执著。(2)决定义:离增减义,决定有识存在。

法相唯识学以八识二无我成立唯识义,说明法界无我的唯是识。主张一切诸法皆是阿赖耶识等诸识之所变,然而,所变法虽有森罗万象,但能变识只有三种,即第八识、第七识、前六识。《成唯识论》依次名为异熟能变、思量能变、了别能变;亦即初能变、二能变、三能变。此三皆名能变,而能变有二种,即因能变及果能变。认为第八阿赖耶识中,摄藏产生一切法的原因之种子,由此种子能转变现起诸法,称为因能变;又由此种子所生起之八识能各从自体变现出见、相二分,称为果能变。因能变之“变”为转变、生变之义,故又称因变、生变;果能变之“变”则为变现、缘变之义;其结果在第八识上起主观与客观之区别,而向对象起作用。《观心梦觉钞》卷下分为二种道理说明:(1)熏习道理,即生变之义,种子系由自心之作用深植于识中。(2)转变道理,即缘变之义,由识变现见、相二分。

据《成唯识论》卷二载,因能变指第八识中的等流、异熟二因之习气,能转变成诸法,故称因能变。即:(1)等流习气,又作名言习气、名言种子。即瑜伽行学派所说,由“七转识”之善、恶、无记等三性为同类因,而熏成第八识中之名言种子。等流,谓流类相等或相似;由七转识所引生等流果之习气,称为等流习气。此习气乃第八识所藏之生果功能,故谓之种子;此习气与由其所生之果(即现行法)流类相似,例如由善因则生善果,由恶因则生恶果,由无记因则生无记果,故谓之等流。如是依善、恶、无记等各种性质而熏成之流类相似之种子者,即是具有“能熏”作用之七转识,故《成唯识论》卷八谓,等流习气是由七识中之善、恶、无记三性所熏而生之种子。(2)异熟习气,指能招感三界异熟果之业种子,即前六识之有漏善、恶业熏习第八识而生之业种子。此业种子即是第六识相应的善恶等思心所之种子,乃招感第八异熟识之增上缘,而第八识则是一切有情总报之果体。这种子有二种功能:自生现行之功能和资助其他异熟无记之种子令生现行之功能。其中,自生现行之种子,即是等流习气;资助其他异熟无记之种子,即是异熟习气。盖此一体之二用,并非远离等流习气而另有别体。所谓资助所生之其他无记之果,系指总报之第八识与别报之前六识;而第七识仅为无记,故非异熟因所摄,又具有覆蔽圣道之性质,故亦非异熟果。总果之第八识,称为异熟或真异熟;别果之前六识,称为异熟生,此异熟与异熟生,合称异熟果。

异熟习气又称为业种子,等流习气又称名言种子,那么种子义怎样呢?这是唯识学的一个专门术语。种子,梵文bija,如同谷类等由其种子所生,色法(物质)与心法(精神)等一切现象亦有其产生之因种,称为种子。对谷内之种子称为外种;对外之种子而言,唯识学将其种子摄于阿赖耶种中,称为内种。内种子系指其生果功能而言(生果作用),乃为现行诸法(现行所显现之诸现象)熏习于阿赖耶识中,而形成一种特殊之习气或余习。

种子之说,原为一种譬喻,最早见于《杂阿含经》。部派佛教中之化地部亦谓,于“穷生死蕴”之识中,常藏有色法和心法之种子;对此,经量部认为色法与心法,互为种子而具有熏他之性质,故主张“色心互熏”之说。于《瑜伽师地论》中,立阿赖耶识为“种子识”,并谓此识能生色、心、善、恶等一切诸法,而藏有一切种子。“种子”一词,其后成为唯识学重要术语之一。据《成唯识论》卷二之说,于阿赖耶识中,能同时生起七转诸法现行之果,又具有令自类之种子前后相续不断之功能;即能生一切有漏、无漏、有为等诸法之功能者,皆称种子。如同植物之种子,具有产生一切现象之可能性。种子藏于阿赖耶识中,前者(种子)为因、作用,后者(阿赖耶识)为果、本体。然种子并非一客体,而系一纯粹之精神作用。

自类别而言,种子可分为二种:(1)能产生诸现象(众生之迷界)者,称为有漏种子。(2)能生菩提之因者,称为无漏种子。有漏种子复可分为二类:(1)能产生与种子同类之现象者,称为名言种子、等流种子,即前说之等流习气。(2)可帮助名言种子,以善恶业而产生异熟作用者(即具有产生当来有漏果之功能),称为业种子、异熟种子、有支习气、异熟习气等。上述之中,名言种子系一切诸法之“亲因缘”种子,乃以名言为缘所熏成之种子,又分表义名言与显境名言两种。表义名言种子,指于名言(名、句、文等)中诠表诸法之义者;第六识即缘此名言,随其语言音声而变现一切诸法之相状,由之所熏成之种子。显境种子,指缘前七识之见分(认识诸法相状之作用)为境,随缘所熏成之种子。若就现行所受用之情形而言,名言种子又有共相与不共相二种名言种子。共相名言种子,如日月、星辰、山河、大地等,举凡可以供自他共同受用者,是为共相;能生起此类共相境界的种子,皆称为共相名言种子。自相名相种子,例如各人之身体,仅能供一己受用,能变现此等自相之种子,称为自相名言种子(即不共相)。就作用而言,共相与不共相之名言种子,均由共业与不共业之业种子为之资助,始能招感其相,即共业种子资助共相种子,始能招感共相;不共业种子资助不共相种子,始能招感不共相。准此可知,大乘唯识之宗义,乃谓无论依报、正报等一切万法皆由种子所变现者。

瑜伽行学派及法相唯识宗谓,诸法之种子各有本有、始起二类,而种子须具备之六项条件,称为种子六义。据《成唯识论》卷二、梁译《摄大乘论释》卷二等载,即:(1)刹那灭义,谓眼、耳、鼻、舌、身、意等诸识种子,一念才生,生则随灭,念念不停,刹那变异。(2)果俱有义,果即识与根,谓识与根同时俱起,以成力用。如眼根照色境时,眼识随即同缘,于诸实境分明显了。耳、鼻、舌、身、意亦同。(3)恒随转义,谓眼、耳、鼻、舌、身、意等诸识起时,种子随转。如眼根照境时,眼识种子随即相续,无有间隔。(4)性决定义,谓诸识各各所缘善、恶、无记等三性,无有间杂。如眼识缘恶境,则成恶法,不能成善法;若缘无记,则不能成善、恶二法。(5)待众缘义,谓诸识之种子非一因缘而生,必假众缘而后成就,如眼识之种子须得空(无壅塞、不障碍)、明(亮光)、根、境等众缘,方得显发。(6)引自果义,谓诸识各引自体果用,非是色、心交互而成。如眼根照境时,眼识即缘所对之实境,而不混于声、香等别体。《瑜伽师地论》卷五谓,“因”有七相,即:无常法因、与他性为因、与后自性为因、已生为灭因、得余缘为因、成变异为因、与功能相应为因、相称相顺为因。《成唯识论掌中枢要》卷上末,以此七相相当于种子之六义,将二者对应之关系。

至于种子生起之情形,依历来各家之主张,可归纳为三说:(1)本有说,乃护月之主张,称为本有家。主张第八识所藏之种子,皆为先天本具,而非新熏习,现行之熏力唯增长本有之种子而已。(2)新熏说,乃难陀、胜军之主张,称为新熏家。主张一切种子悉皆七转现行之新熏,非先天本具。(3)新旧合生说,乃护法之主张,称为新旧合生家。法相唯识宗系以第三说为正说,即认为种子有二类:(1)本有种子,即无始以来,先天存在于阿赖耶中之种子,又称本性住种子。(2)新熏种子,即由后天现行诸法所熏习成之种子,又称习气成种。诸法之发生,除初入“见道”刹那之无漏智,仅从本有无漏种子生起外,其余一切、一切法无不由本有、新熏二类种子和合而生。盖唯识学对由“种子”变成“诸法”之关系,最重要者即为:由“三法”所构成的“二重”因果说。所谓三法:即指“能生之种子”(本有种子)、“所生现行”、“所生之新种”(新熏种子);所谓二重因果,即指“种子生现行”(略称“种生现”。系指由心识内之“种子”而形成诸法之现行。亦即存在于第八阿赖耶识中之无数种子,生起现前存在之诸多事物;而“种子”与“现行”两者之间同一刹那,不相隔时)、“现行熏种子”(是在“种子生现行”之同时,彼种子所现行之万法,又于藏识中新熏其种子)。此三法同时辗转互成二重之因果,即一切种子既为同一刹那间“现行之因”,亦为后一刹那之“种子之果”,故又可称为“种子生种子”。如是,由本有种子、现行、新熏种子等三法之辗转相生,而有“种子生现行,现行熏种子”之关系,这就是阿赖耶识缘起说。赖耶缘起,谓由藏识所执持之本有种子遇缘生现行,次由所现行之万法新熏种子于藏识中,而后更遇缘,则自种子再生现行,自现行再熏种子,如此经由本有种子、现行、新熏种子三法辗转轮回,互为因果而无穷始终。也就是说,当色、心之诸缘和合时,阿赖耶识可持之种子,必令当前之外果产生某现象,此即“生起现行”;于同一刹那,其现行之法必随所应而熏种子,此即现行熏种子。就八识而论之,则第八识所持之种子为因,生起眼等之七转识;同一刹那,七转识之现行法亦为因,而生起第八识之种子,故有所谓“七转、八识,互为因果”之说。

我国法相唯识宗之根本教义,说唯识之相,以“五位百法”不离识者,即为总门唯识或不离门唯识;如《五位百法》章所述,五位之中,心王是识之自相,心所为相应于心王作用之心理活动,色法为识所变现,不相应行法为以上三位之分位假立,无为法为以上四位之实性,依此等理由显示唯识者,称为别门唯识。别门唯识之说,系为愚者分别能所而说明,故又称虚妄唯识、不净品唯识、方便唯识。初地以上之菩萨,能了悟唯识之理,证得唯识无尘智,而存有真实者,称为真实唯识、净品唯识或正观唯识。《成唯识论》卷九,列举对唯识教理九种疑难(唯识九难)之答译,对初习唯识义之理解很有启迪。唯识九难即:

1.唯识所因难,此乃据何教理而立论唯识之问难。对此问难,举《华严》、《深密》、《楞伽》、《维摩》、《阿毗达磨》等经论之诸唯识说而立证,就心内之境不离识,更以四比量论证。

2.四事乖宗难,见世间之事实,时处一定,多有情同缘,如是境中有实之作用,岂非心外有实境佐证之问难。对此问难,答以若定有实境,何以缘同一物,而自他所见不同、感受不同。

3.圣教相违难,若心外无色等实境,佛何以于经中说有十二处之问难。释此疑难,谓有十二处,非心外有实色等,乃为令了知心外无有实色等诸法。

4.唯识成空难,若云为令了知法空而说唯识,其识亦应毕竟空无之问难。对此问难,答说破遣心外实有之遍计所执,故说法空无我,非谓根本、后得二智境之依他、圆成之事理亦为空无,故说唯识无偏空之失。

5.色相非心难,色乃有形有质碍,何以之唯识之问难。对此问难,谓众生无始以来,执著色相有形而受熏习,依其妄分别之熏习力,遂生起似色相之境,此非心外实有之境。

6.现量为宗难,色等外境为现量智之所缘,若无外境,何以现量得知色等之问难。释之,谓前五识之现量者,乃心内之相分,以此为心外之色等系意识之妄分别,并非现量之故。

7.梦觉相违难,梦中之境醒后知其为妄境,醒时之境却无此事,不以之为例之问难。对之,谓虽梦境,其梦不醒时自不知妄境,知乃在醒后,故醒时之境亦尔,至廓然大悟,始知其妄。

8.外取他心难,他人心识在自心之外,如以他心智缘(知)他心,是否缘心外之境之问难。对之,谓虽以他心智缘他人之心识,乃在自心之中缘现他人之影像,非亲缘他心,故无缘心外之境之失。

9.异境非唯难,续前问,虽非亲缘,而自心之外有他心之异境,则是否应唯识之问难。对之,谓唯识非唯一人之识,十方世界有无量之凡圣,一切诸法乃此等凡圣之各自唯识所变,所谓唯识乃遮遣以凡情执著心外有实法之失,成立唯识所变,非谓唯一人之识所变。

(第二节) 初能变

第八识阿赖耶识又称初能变、第一能变、异熟能变。第八识系人界乃至天上界之有情所共之果报,其报由引业牵引,而为恒常相续之总报体,故称为异熟,或称异熟能变、异熟识、真异熟。例如眼、耳、鼻、舌、身、意等前六识与贫富贵贱等个别之果报,系由满业而来之别报体;然以其报有断绝,故不称异熟,而称异熟生。若自赖耶三位而言,异熟识之名即相当于善恶业果位。关于初能变,可分八门释之。

一、三相门

初能变识体相虽多,大小共说,有三种相,即自相、果相、因相。自相名阿赖耶,果相名异熟,因相名一切种。

1.自相:自相即自体也。以阿赖耶识为自体相,有能藏、所藏、执藏三义;谓与杂染互为缘故,有情执为自内我故。

(1)能藏,第八识能含藏前七识诸法的种子,犹如仓库,能含藏宝贝,故得藏名。此识能含藏杂染种子,故名为种,亦即持义。谓根身种子器界等法,皆藏于识身之中,如影像在摩尼珠内。故曰:欲觅一切法,总在赖耶中,欲觅一切像,总在摩尼内。

(2)所藏,即是所依义;犹如库藏,是宝贝等所依。此识是杂染法所依处,谓是身根种子器世间所藏处也。以根身等,是此识之相分。如藏中物像,如身在宝内。故曰:欲觅赖耶识,只在色心中,欲觅摩尼珠,只在青黄内。

(3)执藏,第七识从无始以来,迷执第八识为自内我故,生起我爱执故。犹如金银等宝藏,为人坚守,是坚守不舍义。诸有漏法,皆名杂染,非唯染法。有情执为自内我者,是解藏字之义;唯指烦恼而言,不指所知障。不尔,无学应有此名。此不别执为其我所及与他我,名自内我。

三藏之义,即显示初能变识所有自相。虽具三藏义,但正取第三执藏义,名第八识曰藏,即阿赖耶识,因为我爱执藏的过失重故。但是,第八识如果到了第八识的烦恼障即我爱执藏不现行位,即舍阿赖耶识之名。

第八识共有三位。这八识从凡夫发心到圆证佛果,由于断证有异,因此第八识的名义有三位的差别:

(1)我爱执藏现行位,圣位七地以前的菩萨、二乘有学,一切凡夫从无始以来名阿赖耶,此云执藏,到无我执位,这阿赖耶的名称就舍掉了。

(2)善恶业果位,即从无始凡夫位至菩萨金刚无间道时,乃至二乘无学位,名毗播迦,此云异熟,至无所知障位,第八识纯善无漏,这异熟的名称也就舍掉了。

(3)相续执持位,即从无始乃至如此尽未来际利乐有情位,名阿陀那,此云持执,执持种子根身等,永无弃舍。

同类推荐
  • 藏传佛教认识论

    藏传佛教认识论

    量学因明视为打开佛教教理宝库的金钥匙,是证明佛与佛法正确可信的有力理论武器,将量学因明作为佛学的基础课,正式列为显学五部之首。宗喀巴大师就用因明学这只明察秋毫的“世间”慧眼和“打开教理宝库的金钥匙”,重新全面审视了印藏学者的一切经论学说,拨开了重重迷雾,打开了一个个症结,对那些被缺乏精细理性思辨素质的历代的解经者们搞得乱无头绪、错误百出、违经背理的学说观点,一一做了纠正,一个更合乎理性的、新的显密佛教理论体系,被创建了起来。
  • 唐代佛教

    唐代佛教

    密教使佛教堕落成为以妖法惑世欺众的巫术,使佛教走八绝境,是在文化交流中流采了一股比其他各宗派更秽浊的脏水。华严宗无非是脑里空想,口上空谈,毫无买际意叉,根本是为统治阶级忠实服务的一套骗人把戏。
  • 禅与养生

    禅与养生

    将前人精要有机地融汇组合在自己的认知结构中,化繁为简。相信有兴致的读者详阅后,在很多方面与我会有共同感悟。若能照此修禅、养生,净化心灵,强身治病,延年益寿,善莫大焉。
  • 佛家经典智慧故事

    佛家经典智慧故事

    点亮自己的心灯,擦亮迷失的双眼,寻找到内心的安宁,浸润一颗善心而获取生活的幸福。本书从卷帙浩繁的佛经中,精选出多个富含哲理与智慧,充满幽默与诙谐的故事加以独到梳理,并结合现实生活给予精练评析,以阐释佛的博大与精深。
热门推荐
  • 末日之丧尸侵袭

    末日之丧尸侵袭

    贺豪,一名死刑犯人。在押赴刑场的途中遭遇末日的陨石浩劫,意外失去右臂的他获得了名为渡鸦的机械手臂。且看他如何利用科技的力量封为末世王侯——“胜利的喜悦,令我咆哮不已!”
  • 两个地主(屠格涅夫中短篇小说选)

    两个地主(屠格涅夫中短篇小说选)

    屠格涅夫的抒情笔调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他总能在讲故事的时候,恰到好处地掺杂进抒情,使得文章充满浓郁的生活气息,有自然之美。屠格涅夫的小说语言纯净、优美,结构简洁、严密,他的文笔甚至影响到后来俄罗斯语言的规范化。鲁迅就曾不止一次向中国青年推荐屠格涅夫,称他是真正的俄罗斯语言大师。
  • 坏皇后

    坏皇后

    她冷心冷情,从不懂爱情是何物,身边不乏几个对眼的床伴,但从来没有想过走进婚姻的殿堂,年近三十,终于在父亲临终遗言的要求下,答应嫁人,婚礼结束,她不过小憩片刻,却莫名来到一个历史上没有的时空,成为了东秦国的皇后。从此,皇后大变性------------精彩片段一:“住手!呦!姐姐这是在干什么?打狗还要看主人呢,刘嬷嬷尽心尽力的照顾小公主,她倒是犯了什么大逆不道的事情了让姐姐下这么狠的毒手?”青阅眼睛淡淡的扫了进来的女人一眼,懒得理她,对停下来的三个小太监道:“打够三十了?”小太监战战兢兢:“没,没呢。”“继续。”精彩片段二:“来人,陈谨之污蔑朕,辱骂皇后,拉去午门五马分尸,挫骨扬灰!其家人,诛九族!”“皇上,陈谨之对你可是忠心耿耿,你这样对待忠良,不怕天下百姓对你寒心,颠覆你的万里江山吗?”“如果我连自己心爱的女人都不能保护,还坐什么江山?青青,我爱你,不论任何人,胆敢伤害你,朕,定斩不饶!”--------------正规简介在这里:这就是一个不懂爱情的女人在懂得了爱情之后的有情与无情,爱人与被爱,接受与不接受的一首泣泣长歌。——————————【推荐区——完结文】草居涯《我们结婚吧》颖初《毒寵药妾》:---------------------【连载中】初行《逆仙》:桃花隐《妖妾》:
  • 睡眠管理手册

    睡眠管理手册

    自远古以来,睡眠一直是人们关心的话题。在现代生活中,人们经常会发现日常生活的压力超过了我们负荷的能力。睡眠不足是人们觉得困的最常见的一种原因,而且在现代它几乎成为最普遍的一种病。然而,还有一些人认为毫无理由的放弃生命中三分之一的时间用来睡觉是一件很难理解的事情。
  • 每天都会用到的趣味心理学

    每天都会用到的趣味心理学

    心理学隐秘白金法则,FBI每日贴身研读。选最有味的视角,读最好玩的心理学。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个性标签,在每一张标签下,都有一个你所未知的自己。每天一节心理学,让你我在充满问号的生活中求得一枚句号。心理学,你可以懂。
  • 九元狂尊

    九元狂尊

    神秘的身世,超强的天赋,滔天的仇恨,不屈的命运,如何一层层去解开那些看似无解的谜团?如何一点点从一个废柴修炼到巅峰?如何一步步走上自己的复仇道路?又是如何从一颗棋子变成掌棋人?
  • 每天读一点中国史(先秦-隋唐五代卷)

    每天读一点中国史(先秦-隋唐五代卷)

    任浩之编著的《每天读一点中国史·先秦隋唐五代卷》以风趣的语言将我国的历史分为先秦:文明曙光;秦汉:天下一统;魏晋南北朝:民族交融;隋唐五代:帝国再造。读来风趣、幽默、可读性极强,解决了一般历史书的沉闷、古板。是一部难得的,且适合各个层次的人阅读的历史书籍。
  • 全球顶级企业通用的10种人力资源管理方法

    全球顶级企业通用的10种人力资源管理方法

    只有基于人性的管理方法才是最好的;所有管理方法最终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充分整合人才以发挥最佳功效。所有这些构成了本书的第一个视角——通用管理方法。所谓项级企业并不仅仅因为他们在销售或利润上有着惊人的数字,更重要的是他们所取得的成就从侧面反映了企业所采用的管理方法的成功。
  • 望我天真如初,愿你善良如昨

    望我天真如初,愿你善良如昨

    爱情是贯穿始终的主旨,而至始至终推动它的,是一种对与生俱来的美好事物的祈盼或告白,如同《小王子》一样,充满爱和同情心,它能让人慢下来静静地看,用眼睛看,让身体放松,或干脆站起来哭一场。
  • 中国微型小说百年经典(第2卷)

    中国微型小说百年经典(第2卷)

    以微型小说是一种独立的文体的眼光,重新审视了过去混杂在短篇小说中的微型作品,精心筛选了一个世纪以来的微型小说经典佳作。较之近来出版的一些标榜微型小说经典选集,更具有综合性、经典性和权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