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262200000032

第32章 唯识义(1)

(第一节) 能变、习气及种子义

唯识,梵文vijaptimatratā,音译为毗若底摩呾喇多。识,即心之本体,离识变现之外无任何实在,称为唯识。即认为人类自己心外之物心诸现象皆由八识自体所变现之主观(见分)与客观(相分),又以所认识对象之相似形状为心内之影像所映现而认为实在实有,且作为认识对象之物境自体(本质)亦从阿赖耶识中之种子变生,故唯识以外无其他实在,称为唯识无境,或称万有从识所变之意义,而称唯识所变。唯者简别义,遍无外境;即排除所执我法离心而心。识者了别义,表有内心,即表因缘所生之法性皆不离心。《华严经》就集起义言唯心,《成唯识论》就了别言唯识。或唯心通因果,唯识唯在因位。如《义林章》云,识者心也,由于心的集起,彩画为主之根本,故经云唯心。分别了达之根本,故论称唯识。识的了别,在因位中作用最强,故说识为唯。《成唯识论述记》云有二义:(1)简别义:庶无心外境,显其非有。但是虚妄执著。(2)决定义:离增减义,决定有识存在。

法相唯识学以八识二无我成立唯识义,说明法界无我的唯是识。主张一切诸法皆是阿赖耶识等诸识之所变,然而,所变法虽有森罗万象,但能变识只有三种,即第八识、第七识、前六识。《成唯识论》依次名为异熟能变、思量能变、了别能变;亦即初能变、二能变、三能变。此三皆名能变,而能变有二种,即因能变及果能变。认为第八阿赖耶识中,摄藏产生一切法的原因之种子,由此种子能转变现起诸法,称为因能变;又由此种子所生起之八识能各从自体变现出见、相二分,称为果能变。因能变之“变”为转变、生变之义,故又称因变、生变;果能变之“变”则为变现、缘变之义;其结果在第八识上起主观与客观之区别,而向对象起作用。《观心梦觉钞》卷下分为二种道理说明:(1)熏习道理,即生变之义,种子系由自心之作用深植于识中。(2)转变道理,即缘变之义,由识变现见、相二分。

据《成唯识论》卷二载,因能变指第八识中的等流、异熟二因之习气,能转变成诸法,故称因能变。即:(1)等流习气,又作名言习气、名言种子。即瑜伽行学派所说,由“七转识”之善、恶、无记等三性为同类因,而熏成第八识中之名言种子。等流,谓流类相等或相似;由七转识所引生等流果之习气,称为等流习气。此习气乃第八识所藏之生果功能,故谓之种子;此习气与由其所生之果(即现行法)流类相似,例如由善因则生善果,由恶因则生恶果,由无记因则生无记果,故谓之等流。如是依善、恶、无记等各种性质而熏成之流类相似之种子者,即是具有“能熏”作用之七转识,故《成唯识论》卷八谓,等流习气是由七识中之善、恶、无记三性所熏而生之种子。(2)异熟习气,指能招感三界异熟果之业种子,即前六识之有漏善、恶业熏习第八识而生之业种子。此业种子即是第六识相应的善恶等思心所之种子,乃招感第八异熟识之增上缘,而第八识则是一切有情总报之果体。这种子有二种功能:自生现行之功能和资助其他异熟无记之种子令生现行之功能。其中,自生现行之种子,即是等流习气;资助其他异熟无记之种子,即是异熟习气。盖此一体之二用,并非远离等流习气而另有别体。所谓资助所生之其他无记之果,系指总报之第八识与别报之前六识;而第七识仅为无记,故非异熟因所摄,又具有覆蔽圣道之性质,故亦非异熟果。总果之第八识,称为异熟或真异熟;别果之前六识,称为异熟生,此异熟与异熟生,合称异熟果。

异熟习气又称为业种子,等流习气又称名言种子,那么种子义怎样呢?这是唯识学的一个专门术语。种子,梵文bija,如同谷类等由其种子所生,色法(物质)与心法(精神)等一切现象亦有其产生之因种,称为种子。对谷内之种子称为外种;对外之种子而言,唯识学将其种子摄于阿赖耶种中,称为内种。内种子系指其生果功能而言(生果作用),乃为现行诸法(现行所显现之诸现象)熏习于阿赖耶识中,而形成一种特殊之习气或余习。

种子之说,原为一种譬喻,最早见于《杂阿含经》。部派佛教中之化地部亦谓,于“穷生死蕴”之识中,常藏有色法和心法之种子;对此,经量部认为色法与心法,互为种子而具有熏他之性质,故主张“色心互熏”之说。于《瑜伽师地论》中,立阿赖耶识为“种子识”,并谓此识能生色、心、善、恶等一切诸法,而藏有一切种子。“种子”一词,其后成为唯识学重要术语之一。据《成唯识论》卷二之说,于阿赖耶识中,能同时生起七转诸法现行之果,又具有令自类之种子前后相续不断之功能;即能生一切有漏、无漏、有为等诸法之功能者,皆称种子。如同植物之种子,具有产生一切现象之可能性。种子藏于阿赖耶识中,前者(种子)为因、作用,后者(阿赖耶识)为果、本体。然种子并非一客体,而系一纯粹之精神作用。

自类别而言,种子可分为二种:(1)能产生诸现象(众生之迷界)者,称为有漏种子。(2)能生菩提之因者,称为无漏种子。有漏种子复可分为二类:(1)能产生与种子同类之现象者,称为名言种子、等流种子,即前说之等流习气。(2)可帮助名言种子,以善恶业而产生异熟作用者(即具有产生当来有漏果之功能),称为业种子、异熟种子、有支习气、异熟习气等。上述之中,名言种子系一切诸法之“亲因缘”种子,乃以名言为缘所熏成之种子,又分表义名言与显境名言两种。表义名言种子,指于名言(名、句、文等)中诠表诸法之义者;第六识即缘此名言,随其语言音声而变现一切诸法之相状,由之所熏成之种子。显境种子,指缘前七识之见分(认识诸法相状之作用)为境,随缘所熏成之种子。若就现行所受用之情形而言,名言种子又有共相与不共相二种名言种子。共相名言种子,如日月、星辰、山河、大地等,举凡可以供自他共同受用者,是为共相;能生起此类共相境界的种子,皆称为共相名言种子。自相名相种子,例如各人之身体,仅能供一己受用,能变现此等自相之种子,称为自相名言种子(即不共相)。就作用而言,共相与不共相之名言种子,均由共业与不共业之业种子为之资助,始能招感其相,即共业种子资助共相种子,始能招感共相;不共业种子资助不共相种子,始能招感不共相。准此可知,大乘唯识之宗义,乃谓无论依报、正报等一切万法皆由种子所变现者。

瑜伽行学派及法相唯识宗谓,诸法之种子各有本有、始起二类,而种子须具备之六项条件,称为种子六义。据《成唯识论》卷二、梁译《摄大乘论释》卷二等载,即:(1)刹那灭义,谓眼、耳、鼻、舌、身、意等诸识种子,一念才生,生则随灭,念念不停,刹那变异。(2)果俱有义,果即识与根,谓识与根同时俱起,以成力用。如眼根照色境时,眼识随即同缘,于诸实境分明显了。耳、鼻、舌、身、意亦同。(3)恒随转义,谓眼、耳、鼻、舌、身、意等诸识起时,种子随转。如眼根照境时,眼识种子随即相续,无有间隔。(4)性决定义,谓诸识各各所缘善、恶、无记等三性,无有间杂。如眼识缘恶境,则成恶法,不能成善法;若缘无记,则不能成善、恶二法。(5)待众缘义,谓诸识之种子非一因缘而生,必假众缘而后成就,如眼识之种子须得空(无壅塞、不障碍)、明(亮光)、根、境等众缘,方得显发。(6)引自果义,谓诸识各引自体果用,非是色、心交互而成。如眼根照境时,眼识即缘所对之实境,而不混于声、香等别体。《瑜伽师地论》卷五谓,“因”有七相,即:无常法因、与他性为因、与后自性为因、已生为灭因、得余缘为因、成变异为因、与功能相应为因、相称相顺为因。《成唯识论掌中枢要》卷上末,以此七相相当于种子之六义,将二者对应之关系。

至于种子生起之情形,依历来各家之主张,可归纳为三说:(1)本有说,乃护月之主张,称为本有家。主张第八识所藏之种子,皆为先天本具,而非新熏习,现行之熏力唯增长本有之种子而已。(2)新熏说,乃难陀、胜军之主张,称为新熏家。主张一切种子悉皆七转现行之新熏,非先天本具。(3)新旧合生说,乃护法之主张,称为新旧合生家。法相唯识宗系以第三说为正说,即认为种子有二类:(1)本有种子,即无始以来,先天存在于阿赖耶中之种子,又称本性住种子。(2)新熏种子,即由后天现行诸法所熏习成之种子,又称习气成种。诸法之发生,除初入“见道”刹那之无漏智,仅从本有无漏种子生起外,其余一切、一切法无不由本有、新熏二类种子和合而生。盖唯识学对由“种子”变成“诸法”之关系,最重要者即为:由“三法”所构成的“二重”因果说。所谓三法:即指“能生之种子”(本有种子)、“所生现行”、“所生之新种”(新熏种子);所谓二重因果,即指“种子生现行”(略称“种生现”。系指由心识内之“种子”而形成诸法之现行。亦即存在于第八阿赖耶识中之无数种子,生起现前存在之诸多事物;而“种子”与“现行”两者之间同一刹那,不相隔时)、“现行熏种子”(是在“种子生现行”之同时,彼种子所现行之万法,又于藏识中新熏其种子)。此三法同时辗转互成二重之因果,即一切种子既为同一刹那间“现行之因”,亦为后一刹那之“种子之果”,故又可称为“种子生种子”。如是,由本有种子、现行、新熏种子等三法之辗转相生,而有“种子生现行,现行熏种子”之关系,这就是阿赖耶识缘起说。赖耶缘起,谓由藏识所执持之本有种子遇缘生现行,次由所现行之万法新熏种子于藏识中,而后更遇缘,则自种子再生现行,自现行再熏种子,如此经由本有种子、现行、新熏种子三法辗转轮回,互为因果而无穷始终。也就是说,当色、心之诸缘和合时,阿赖耶识可持之种子,必令当前之外果产生某现象,此即“生起现行”;于同一刹那,其现行之法必随所应而熏种子,此即现行熏种子。就八识而论之,则第八识所持之种子为因,生起眼等之七转识;同一刹那,七转识之现行法亦为因,而生起第八识之种子,故有所谓“七转、八识,互为因果”之说。

我国法相唯识宗之根本教义,说唯识之相,以“五位百法”不离识者,即为总门唯识或不离门唯识;如《五位百法》章所述,五位之中,心王是识之自相,心所为相应于心王作用之心理活动,色法为识所变现,不相应行法为以上三位之分位假立,无为法为以上四位之实性,依此等理由显示唯识者,称为别门唯识。别门唯识之说,系为愚者分别能所而说明,故又称虚妄唯识、不净品唯识、方便唯识。初地以上之菩萨,能了悟唯识之理,证得唯识无尘智,而存有真实者,称为真实唯识、净品唯识或正观唯识。《成唯识论》卷九,列举对唯识教理九种疑难(唯识九难)之答译,对初习唯识义之理解很有启迪。唯识九难即:

1.唯识所因难,此乃据何教理而立论唯识之问难。对此问难,举《华严》、《深密》、《楞伽》、《维摩》、《阿毗达磨》等经论之诸唯识说而立证,就心内之境不离识,更以四比量论证。

2.四事乖宗难,见世间之事实,时处一定,多有情同缘,如是境中有实之作用,岂非心外有实境佐证之问难。对此问难,答以若定有实境,何以缘同一物,而自他所见不同、感受不同。

3.圣教相违难,若心外无色等实境,佛何以于经中说有十二处之问难。释此疑难,谓有十二处,非心外有实色等,乃为令了知心外无有实色等诸法。

4.唯识成空难,若云为令了知法空而说唯识,其识亦应毕竟空无之问难。对此问难,答说破遣心外实有之遍计所执,故说法空无我,非谓根本、后得二智境之依他、圆成之事理亦为空无,故说唯识无偏空之失。

5.色相非心难,色乃有形有质碍,何以之唯识之问难。对此问难,谓众生无始以来,执著色相有形而受熏习,依其妄分别之熏习力,遂生起似色相之境,此非心外实有之境。

6.现量为宗难,色等外境为现量智之所缘,若无外境,何以现量得知色等之问难。释之,谓前五识之现量者,乃心内之相分,以此为心外之色等系意识之妄分别,并非现量之故。

7.梦觉相违难,梦中之境醒后知其为妄境,醒时之境却无此事,不以之为例之问难。对之,谓虽梦境,其梦不醒时自不知妄境,知乃在醒后,故醒时之境亦尔,至廓然大悟,始知其妄。

8.外取他心难,他人心识在自心之外,如以他心智缘(知)他心,是否缘心外之境之问难。对之,谓虽以他心智缘他人之心识,乃在自心之中缘现他人之影像,非亲缘他心,故无缘心外之境之失。

9.异境非唯难,续前问,虽非亲缘,而自心之外有他心之异境,则是否应唯识之问难。对之,谓唯识非唯一人之识,十方世界有无量之凡圣,一切诸法乃此等凡圣之各自唯识所变,所谓唯识乃遮遣以凡情执著心外有实法之失,成立唯识所变,非谓唯一人之识所变。

(第二节) 初能变

第八识阿赖耶识又称初能变、第一能变、异熟能变。第八识系人界乃至天上界之有情所共之果报,其报由引业牵引,而为恒常相续之总报体,故称为异熟,或称异熟能变、异熟识、真异熟。例如眼、耳、鼻、舌、身、意等前六识与贫富贵贱等个别之果报,系由满业而来之别报体;然以其报有断绝,故不称异熟,而称异熟生。若自赖耶三位而言,异熟识之名即相当于善恶业果位。关于初能变,可分八门释之。

一、三相门

初能变识体相虽多,大小共说,有三种相,即自相、果相、因相。自相名阿赖耶,果相名异熟,因相名一切种。

1.自相:自相即自体也。以阿赖耶识为自体相,有能藏、所藏、执藏三义;谓与杂染互为缘故,有情执为自内我故。

(1)能藏,第八识能含藏前七识诸法的种子,犹如仓库,能含藏宝贝,故得藏名。此识能含藏杂染种子,故名为种,亦即持义。谓根身种子器界等法,皆藏于识身之中,如影像在摩尼珠内。故曰:欲觅一切法,总在赖耶中,欲觅一切像,总在摩尼内。

(2)所藏,即是所依义;犹如库藏,是宝贝等所依。此识是杂染法所依处,谓是身根种子器世间所藏处也。以根身等,是此识之相分。如藏中物像,如身在宝内。故曰:欲觅赖耶识,只在色心中,欲觅摩尼珠,只在青黄内。

(3)执藏,第七识从无始以来,迷执第八识为自内我故,生起我爱执故。犹如金银等宝藏,为人坚守,是坚守不舍义。诸有漏法,皆名杂染,非唯染法。有情执为自内我者,是解藏字之义;唯指烦恼而言,不指所知障。不尔,无学应有此名。此不别执为其我所及与他我,名自内我。

三藏之义,即显示初能变识所有自相。虽具三藏义,但正取第三执藏义,名第八识曰藏,即阿赖耶识,因为我爱执藏的过失重故。但是,第八识如果到了第八识的烦恼障即我爱执藏不现行位,即舍阿赖耶识之名。

第八识共有三位。这八识从凡夫发心到圆证佛果,由于断证有异,因此第八识的名义有三位的差别:

(1)我爱执藏现行位,圣位七地以前的菩萨、二乘有学,一切凡夫从无始以来名阿赖耶,此云执藏,到无我执位,这阿赖耶的名称就舍掉了。

(2)善恶业果位,即从无始凡夫位至菩萨金刚无间道时,乃至二乘无学位,名毗播迦,此云异熟,至无所知障位,第八识纯善无漏,这异熟的名称也就舍掉了。

(3)相续执持位,即从无始乃至如此尽未来际利乐有情位,名阿陀那,此云持执,执持种子根身等,永无弃舍。

同类推荐
  • 佛眼看人生

    佛眼看人生

    佛法,就是智慧。生活中处处皆是佛法,只要你用心,就会发现佛法的妙处:如果把“明心见性,本来清净”用在人生上,每个人都能享受天伦之乐;如果把“回归自然,返本还元”用在生活上,遇到挫折我们就能泰然自处……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佛法的妙用,使佛光普照在南赡部洲,让更多的人早日摆脱痛苦的煎熬,也为了继承大德们弘法利生的事业,我们编写了这本《佛眼看人生》。在编写本书的过程中,我们借鉴了大量佛学大师的语录、开示、演讲录、文集等。
  • 佛教哲学(第四卷)(方立天文集)

    佛教哲学(第四卷)(方立天文集)

    在各种宗教中,佛教的宗教哲学内涵最为丰富多彩。《佛教哲学(方立天文集第四卷)》是对佛教哲学现代化研究的尝试。全书简要地论述了佛教哲学的构成和流派、历史演变以及重要著作,并就佛教哲学的人生价值观、宇宙要素论、宇宙结构论、宇宙生成论和本体论以及认识论的基本内容进行了探讨和阐述,以此凸现佛教哲学体系的总体思想风貌和理论特质。《佛教哲学(方立天文集第四卷)》还就佛教“空”义的思想历史演变、“空”义的类别、内涵及其理论思辨价值,作了集中述评,以利于了解和把握大乘佛教哲学的思想内核。
  • 圣经故事1

    圣经故事1

    《圣经》是世界上流传范围最广、对人类影响最大、在全球发行量最多的一部书,它不仅是一部宗教经典,也是整个西方文明的基石,对西方社会、政治、教育、思想等方面产生了深远影响;同时也成为全人类文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圣经故事》尝试用浅显的故事形式让一般读者对这部典籍能有个大致的了解。本书分《旧约篇》和《新约篇》两个部分。其中《旧约篇》讲述了创世之初,上帝耶和华创造亚当、夏娃以及他们的后人如何形成以色列民族,并在“上帝应许之地”建立和发展自己的王国等故事。《新约篇》讲述了基督耶稣的诞生、传播上帝福音和被犹大出卖并被处死以及使徒们传教等故事。
  • 道教自然观研究

    道教自然观研究

    中国道教研究在百年的历程中,走过的并不是一条平坦的路。整个20世纪,经历了中西多元文化的激烈冲撞、一元文化的范式转化、全球化背景下多元文化的再一次激荡角逐,中国的道教研究在多次的浮沉和变通中,经历了排外、接受、容纳、调适的发展过程,获得了新的价值和生命力。本书考察了20世纪道教学术研究的总体概况,并以四位典型学者陈撄宁、萧天石、国符、王明为例,分析了20世纪道教研究的几个向度,概括了20世纪中国道教学术的若干新特点以及道教研究的定位问题。
  • 佛教·佛经故事

    佛教·佛经故事

    佛教作为一种外来的宗教,早在公元1世纪就已传入中国,并获得了极大的发展,其信徒的数量早就超过了许多中国本土的宗教流派,与道教、儒学并驾齐驱。这足以说明,佛教在中国有适合它生存的土壤和发展的空间,而佛教文化也成为中华文化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无论是帝王将相,还是黎民百姓,都深受佛教的影响。所以说,佛教早已深入我们的生活,佛经、佛理并不是想象中那样高深莫测。
热门推荐
  • 结婚那点事儿

    结婚那点事儿

    叶枫一直想不通,他想结个婚怎么就那么难?原本敦厚老实的老妈和通情达理的丈母娘相继出招,生生将他和穆纱理应简单顺利的婚事闹的鸡飞狗跳。穆纱一直认为,她的爱情仿佛白水一般平淡却温馨,却没想到,临近结婚,突然就波澜壮阔了……总结:情路难走!婚路堪比黄泉路!!!
  • 沉思录·员工版

    沉思录·员工版

    《沉思录》,一位罗马皇帝的心灵独白,凝结着深沉的人生哲理和管理智慧,是中外多国领导人的案头书。本书以简易的笔调、优美的语言、生动的哲理故事对《沉思录》进行了深入的阐述,希望能打开你的心锁、开启你的智慧之门,帮助你在平时的工作生活中调适身心,领悟生命的美好与工作的真谛。
  • 甜香农家

    甜香农家

    女总裁穿越到失忆小乞丐身上,斗得恶婆,觅得蓝颜知已。重操旧业,开创古代西式糕点,重新建立自己的点心王国。觅得忠犬小将军,快来让霸道总裁好好宠你!
  • 儿科病居家调养保健百科

    儿科病居家调养保健百科

    儿科病,怎么防治?怎么调养?最好的医生是父母!各种儿科病是怎么发生的,您知道吗?儿科病发生前有哪些征兆,作为父母,您心中有数吗?饮食调理、经络调养、日常保健、预防护理,父母怎么做才能使孩子生病少吃药,并得到有效治疗呢?宝宝居家调养,您的心中是否一清二楚?细节决定成败,健康来源于生活态度。孩子的健康,就在您手中!
  • 逍遥天下之蓝城城主

    逍遥天下之蓝城城主

    本文是女变男的穿越文,不喜勿入!!美丽的夜空下上演着血腥与凄凉的一幕,一个身着紧身黑衣,身材高挑的绝色佳人站在了悬崖边,身后的海浪叫嚣着冲打着崖下的礁石。冰冷的海风吹散了她那柔美的青丝,一双鲜血淋淋的纤纤玉手紧捂着左胸口,对面的男人们对她这个夺命精灵充满了仇恨,而那美丽的容颜玲珑的身姿又禁不住被她吸引。那张绝美却异常冰冷的脸上露出了灿烂的笑容,终于可以结束了,一滴璀璨的晶莹从她的眼中滑落,“妈妈,蓝夜终于可以回家了。妈妈一定要牢牢握住蓝夜的手,不可以再让蓝夜走丢啊!”她笑了,笑的好美!此时的她更是毫无任何留恋的向那黑色的深渊倒去。夜空仍是美丽的,而她却消失在了这份美丽之中。在另一时空一个叫做夜蓝的国家中,国中唯一的亲王府内紧张与焦躁感染了府中每一个人,一个身材高大相貌英俊的男子紧握着双手,焦急的徘徊在房门外,这期间不断有仆人进进去去,气氛也越来越紧张。经过了一整夜的期盼与煎熬,屋内传出来的仍是让他心疼无比疼痛的叫喊声。随着第一缕霞光降临府中,一声响亮的啼哭声打破了所有沉闷,男子终于如释重负般焦急的向房内张望着。那天清晨一个被唤做“夜蓝城”的小王爷降生在了这个令所有人瞩目的亲王府中,那会是一个怎样八面玲珑的小人儿,能将万千宠爱集于一身,而他又将展开怎样灿烂的人生之路呢?暴力、阴谋、爱与恨时刻交织在他的生命之中。夜蓝城,城蓝夜,蓝夜?蓝夜!是她吗?的确是前世的她,而如今却成了真真正正的他,一个被至亲之人视为珍宝;一个被敌人视为魔鬼;一个被万千女人仰慕;一个被千万男人嫉妒与无可奈何,一个未来纵横天下的夜蓝城!本文有别于以往的穿越文,是一部穿越后女变男的作品,让前世的蓝夜以一个崭新的身体显赫的身份在这一世逍遥天下!!倾力打造正剧大戏《破颜》强力推荐逍遥的新坑《妾狂》《不良丫头》第一部穿越作品《逍遥天下之任逍遥》已完成
  • 异世风华之贪财魔法师

    异世风华之贪财魔法师

    因为贪财的小个性而终于自寻死路的岳玥表示非常的悲催。幸好歇菜得不彻底,果然祸害遗千年才是真理:她穿越了。来到了一个她所不熟悉的魔法的世界,在这满是魔法横行,斗气强者为尊的世界,这里更有各种前所未见,只在西方神话中有的种族。不过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她竟然没死,大笑三声!没死已经捡了大运了,她还是身份珍贵的女公爵。可是这未婚夫是怎么回事?她还有更重要的事情要做呢?哪有时间娶这别有居心的未婚夫。而且谁说她是废材了,谁说直接一个风刃过去灭了他。她一天成见习魔法师,十天成初级魔法师,雅斯大陆第一天才都没她厉害,以后谁敢在取笑她,直接灭了。
  • 新与旧·长河(沈从文小说全集)

    新与旧·长河(沈从文小说全集)

    该卷本收录《新与旧》《主妇集》《长河》三个子集。《新与旧》是沈从文的中篇小说集,1936年由上海良友图书印刷公司首次出版,体现了在那个神秘血腥的湘西世界里,新时代的变迁,旧时代的烙印,通过一个沉重的故事展现一个新旧交错的纷纭时代。
  • 金屋恨

    金屋恨

    那一刻,他漠然转身离去,任凭少年时为她承诺筑起的金屋在彼此心中渐渐荒芜,轰然倒塌;那一月,他看着女儿稚嫩可爱的容颜,恍然发现,再也得不到她仰头望他时真心信赖明媚的笑靥;那一年,她在红尘兜兜转转,想要逃开,却终于躲不开。无奈地发现,再也回不到最初的最初;那一世……我们的那一世啊。当我们头发白了,闭上眼睛,回望一生,所有的悲欢离合喜怒哀乐,毫发毕现。那些生命中隐藏着的脉络,直到浮现,方知背后埋藏的千丝万缕的因缘。可曾听过,所谓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我真的没有不爱你,只是用尽全力也不能让自己相信你的爱。时光轻逝如水,也许可以冲淡怨痛,但如何让一颗曾被伤害的心,去毫无防备地亲近那个当初伤害她的人?也许自己种下的因,当真是为了结出那自己不堪品尝的果。世上真的有些事情,威重如皇权也无法勉强。虽然不说,但真的后悔,后悔让你走出了我的视线,后悔错过你枝繁叶茂的美丽年华。
  • 睡眠管理手册

    睡眠管理手册

    自远古以来,睡眠一直是人们关心的话题。在现代生活中,人们经常会发现日常生活的压力超过了我们负荷的能力。睡眠不足是人们觉得困的最常见的一种原因,而且在现代它几乎成为最普遍的一种病。然而,还有一些人认为毫无理由的放弃生命中三分之一的时间用来睡觉是一件很难理解的事情。
  • 明治天皇:孝明帝驾崩卷(下册)

    明治天皇:孝明帝驾崩卷(下册)

    《明治天皇》再现了日本从幕末走向明治维新的历史变革,以优美的文笔,宏大的场景,详细描绘了日本近代决定国运的倒幕运动的整个过程。本书塑造了一个个鲜活的日本近代史人物形象,以及他们的坚定信念,对“安政大狱”、“樱田门之变”等重大历史事件的描述详实生动,是一部了解近代日本不可多得的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