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262100000023

第23章 八不中道论(2)

是极重要的,印度六十二见即以此一见、异见为根本。现代辩证唯物论所讲的矛盾与统一,也不出一异的范围。一即同一,异即别异,也有两个意思:(1)是外待的,若观此法与彼法,没有依存的关系,而是独立的,那就是存在的一与对立的异。如茶壶的整体是一(《金刚经》名为一合相),壶上有盖、有嘴、有把等是异;人是一,眼、耳、手、足等即异。或名此一异为有分与分:有分即能包摄部分的,分即部分。换言之,就是全体与部分。全体是一,全体的部分即异。然而分析到不可再分割的部分,又即是“其小无内”的小一,统摄于有分的全体。(2)是内含的,随便观察一法,是因缘和合而一合相的是一,在和合的一合相中,存有各种差别,这就是异。但不空论者,常常以为前一种是真实的,后一种是假名的。一与异,也被译为一与种种,这就可以概括总合与部分,统一与对立,同一与差别,和合与矛盾,单一与杂多,即所谓“其大无外”的大一。而此一中有异,异中有一,是可以种种观待而施设的。胜论师的同异性句,即以一异为原理,而使万有为一为异,《中论》也有破斥。一异中,包括的意义极多。如《华严经》明六相之总、别、同、异、成、坏;其总别、同异四相,即是所说的一异。缘起幻相,似一似异,而人或偏执一,偏执异,或执有离开事实的一异原理。总之,这是世间重视的两个概念。

来出,出,又作去。从此到彼曰去,从彼到此为来。如变更观点,那甲以为从甲到乙的去,而乙却以为从甲到乙为来。是人和事物的动作向外而说的。来去即是运动,本来是一回事,不过看从那方面说。世间的一切,我与法(事物),凡有生灭变动的,无不可以说为来去(出)。龙树为什么只说这八事四对呢?为什么如此次第?《阿含经》中,佛陀散说缘起的不常不断等,龙树特地总结归纳为“八不”。依《阿含经》,不妨除去“不生不灭”,换上“不有不无”。《阿含经》的缘起论,是“外顺世俗”,以生灭的正观而遣除有无、常断、一异、来去的。但由于某些学人未“内契实性”,浅见的分别名相,而不能如实正观缘起,说生说灭,依旧落入有无的窠臼。所以深入缘起本性者,宣说不生不灭的缘起,遣除生灭即有无的妄执,重行阐释释迦的真义。大乘的八不缘起,吻合佛陀的深义,而从施设教相的方便说,是富有对治的新精神。

八事四对说明法的四相,无论小到一极微,大到全法界,没有不具备此四相的,此四者是最一般而最主要的概念。而这四者,是不能说为前后次第的,是“说有次第,理非前后”。如顺世间的意见说,不妨说有次第。佛说,世间的学人们,大多不依于有,一异,即依于我。一切无不以“有”为根本的概念,此“有”(Bhāva),一般多自性妄执的见解,即是“法”、“体”、“物”,这是抽象而又极充实的。如不是这样的,既是无,什么也不是的没有。此有与无,是最普遍的概念,抽象的分析起来,是还没有其他性质的。如将此有与无引入时间的观察中,即必然地成为常见或者断见。如有而不可无的即是常,先有而后可无的即是断。常断,即在有无的概念中,加入时间的性质。《杂阿含经》第961经说:“若先来有我,则是常见;于今断灭,则是断见。”如将此有无、常断,引入空间的观察,即考察同时的彼此关系时,即为一见与异见。人类的精神与物质的活动,外道如执有神我常在者,即执身(心色)、命(神我)的别异;如以为身、命是一的,那即执我的断灭而不存在了。此一异为众见的根本,比有无与断常的范围更扩大;它通于有无(法体),断常(时间),更通于空间的性质。但是,这还是重于静止的,法体的实现于时、空中,即成为来去(出),成为时间的前后移动,或成为空间的位置变化。法体的具体活动即来去,来去即比前述三者更有充实内容了。此来去,如完满的说,应为“行、止”,《中论·观去来品》即说到动静二者。在《阿含经》中,外道执“去”与“不去”。

如前所述,中观学派是以此四相为一切必备的,决无先后的。佛陀的教说,以生灭为三法印的前提。生(异)灭,被称为“有为之三有为相”,即“有为”,所以为有为的通相。原来(Kriyā),是力用或者作用的意义。Krtā即是,“所作”的。佛陀说的“有为”与“行”,原文都是以此作用为语根,如行Samskāra是能动名词,意思是(能)作成或生成的。而有为的原语是Samskrta,为受动分词的过去格,意思是为(因)所作成的。这是因所成的有为,以生灭为相,所以生灭为因果诸行——有为的、必然的、通遍的性质。因果诸行是必然的新新生灭而流转于发生、安住、变异、灭无的历程。佛陀的缘起观,以此生灭观即动观中,否定有见与否见。然佛陀以此生灭为有为诸行的通遍性,即从无而有,从有还无的流转中正观一切,并非以此为现象或以此为作用,而想像此生灭背后的实体。但有自性的学人,执生执灭,流为有见无见的同道者。为此,中观学派(大乘经义)从缘起本性空的深观中,以此生灭替代有无而否定它(除其执而不除其法)。如从无自性的缘起而观此四者,生灭即如幻如化的变化不居的心色等法,即不离时空的活动者。从特别明显的见地去分别,生灭(法)的时间相,即相似相续,不断而又不常。生灭(法)的空间相,即相依相缘,不异而不即是一的。此生灭的运动相,即时空的生灭者,生无所从来而灭无所至的。约如幻的无性缘起说。

(第三节)我国三论宗论八不中道说

“八不”所“不”的八事四对,是一切法最一般的普遍特性。龙树总举此八事四对,而各加一“不”字以否定之,虽不只此八事,实际上已总括了一切法。八事四对为一切法的基本通性,八者既皆不可得,即一切法不可得;从此即可通达诸法毕竟空相。青目说:论主以此不生亦不灭的“二偈赞佛已,则为已说第一义。”第一义是圣者所体证的境界,即一切法的真相、本性。青目又说:“法虽无量,略说八事,则为总破一切法。”他以破一切法尽显第一义,解说此八不的。然青目的解说分为二段:第一段专破生灭、断常、一异、来去的执著以显第一义,是约理说的。如法的实生既不可得,灭也就不可得了,无生那里会有灭呢?生灭既不可得,断常、一异、来去也就不可得了。第二段举事例以说明:如谷,离从前的谷种,并没有今谷新生,故不生;而谷从无始以来,还有现谷可得,故不灭。虽然谷是不生不灭的,以后后非前前,故不常;年年相续有谷,故不断。由谷生芽、长叶、扬花、结实,即不一;然谷芽、谷叶、谷花、谷实,而非麦芽、麦叶、麦花、麦实,也不可说是完全别异的。谷不自他处而来,亦不从自体而出,即不来不出。从这可见青目的八不义,是即俗显真的。我国古三论师以青目此两段文而认为:前者是依理说的,后者是据事说的。因为八不非仅是抽象的,即在一一的事上以显八不。青目举谷为例,即是就世俗谛以明第一义的好例。古三论师以为,二谛皆应说不生不灭等,那么青目为何说不生等为明第一义谛呢,古代大师们说:青目所说的第一义,是指中道第一义说的,但此义极为难知。

清辨释亦分为二说:(1)如说:“彼起灭、一异,第一义遮;彼断常者,世俗中遮;彼来去者,或言俱遮。”这是说:生灭与一异,是约第一义谛而说为“不”的;断常即约世俗谛而说“不”的;来去,二谛中都不可得。这种说法也很有意义。因为佛说缘起法是不断不常的,缘起法是约世谛安立,所以世俗缘起法,是不常不断的,即此而显生死相续为流转,故清辨说不断不常约世俗谛说。(2)又说:“或有说言,如是一切第一义遮。”这是以为八不都约第一义谛的见地说,因为在第一义空中,生灭、断常、一异、来去都是不可得的。清辨释引此二说,其第二说即与青目说同一。

约第一义以说明不生不灭等八不,当然是正确,然仅此不能圆满的了达八不。我国三论宗之吉藏(嘉祥大师)在八不十门义中以八不正二谛,才把八不的意思表达圆满。根据吉藏所撰述的《中观论疏》及《大乘玄义》将八不简释于下:

一、不生不灭 世谛的生灭不是实生实灭,但是由于因缘生起而假名生,因缘灭而假名灭。因缘生虽生而不起,因缘灭虽灭而不失,所以生灭宛然而不生不灭。这样理解不生不灭,这样就是中道。再次,与世谛的假名生灭相对而有真谛的不生不灭,所以不生不灭不是自己不生不灭。世谛的生灭既是假名,真谛的不生灭也是假名。世谛假名生灭既非生灭,所对的真谛假名不生灭亦不是真正的不生灭。所以不生不灭宛然而非不生不灭,这是真谛中道。其次,不生不灭而生灭为世谛,生灭而不生灭为真谛。不生灭而生灭即非生灭,生灭而不生灭即非不生灭。这样就构成非生灭非不生灭,就是二谛合讲中道。如此从实生实灭看为单纯的世谛,从不生灭看为单纯的真谛,从假名的生灭中就不生不灭看为世谛中道,最后超过了这些,由非生灭非不生灭两方面结合了二谛来看,为二谛合讲中道。

二、不常不断 虽然前述了不生不灭,说世谛因果相生,是假生灭,不是有自性的生灭,还是不免有人执著因中有果无果等。如数论派学者计自性是常,从自性生大,从大生意(我慢),此即执于常义。胜论派学者执因中无果,说一切法因灭果生,这是执于断义。于佛教内之萨婆多(说一切有)部,说三世常有,也是常义。大众部执三世无,也是断义。现在讲因果依因缘而起,只是假名,不可说定有因缘和合先后等,亦不可说无因缘和合先后等。即虽说世谛说假名有常断,而假常不可叫常,假断不可叫断,不常不断名中道。

三、不一不异 世谛虽然离有自性的生灭及决定常断,然而像数论派学者说一切法一,又大众部说因果一体如转种子为芽等;胜论派学者说一切法异,又上座部说因果异体如同种子和芽各是一物等。都破坏了世谛因果中道。现在说众因缘生法,因果不同,能所二义,所以非一;因是果的因,果是因的果,所以非异;不一不异名中道。

四、不来不出(去) 虽然前述六不,但是终究要说决定有果,如涂灰外道等执众生的苦乐,万物的生死,都从自在天来,这是外来的意思。又如耆那教的开山祖师犍陀若提子等计执苦乐的果报都是我的自作,我的自受,这是内出的意思。又如《毗昙》(有部的论典)计执木里的火性,从于性火以成事火,是内出的意思,数论派学者计执自性是常,也和这个执著相同。成实论学者讲木无火性,只是假借因缘而生,是外来的意思。胜论学派学者计执二微和合,也同这个意思一样。这些来和出都破坏了世谛因果中道。现在讲众因缘生法的果不偏在因,所以不从内出;也不偏向于缘,所以不从外来;不来不出名中道。

诸法实相的妙体,由不生不灭、不常不断、不一不异、不来不出(去)等八不而显示出来。横破生灭、常断、一异、来出,竖依生、灭、不生、不灭、亦生灭亦不生灭、非生灭非不生灭五句(因为求生灭不可得,所以说不生不灭,生灭既去,不生不灭、亦生灭亦不生灭、非生灭非不生灭等几句都自己崩溃了。就像生灭一样,一异等六迷也是这样),洗颠倒之病,令毕竟无遗,就是中道实相。这样八不就是无依无得无所有中道正观,也就是诸法实相,所以八不是二谛法门的极致。由此八不开显正观,了解因缘性空而生二慧。二慧是实慧、方便慧。方便慧鉴有不取,实慧是观空不证。如《中观论疏》所说:“二慧由二谛二发,二谛因八不而正……以不悟八不即不识二谛,不识二谛即二慧不生。”又说:“八不昔盖是正观之旨归,方等之心骨,定佛法之偏正,示得失之根源。迷之即八万法藏冥若夜游,悟之即十二部经如对白日。”又《大乘玄论》说:“八不者盖是诸佛之中心,众生之行处也。竖贯众经,横通诸论。”

同类推荐
  • 修得慈悲心,福报自然来

    修得慈悲心,福报自然来

    何谓慈悲?慈爱众生并给予快乐(与乐),称为慈;同感其苦,怜悯众生,并拔除其苦(拔苦),称为悲:二者合称为慈悲。慈悲是一切德行的根源,慈悲是无量智慧,慈悲是大爱。能感知一切众生的痛苦,能善待一切众生,并有想帮一切众生摆脱痛苦的心,就是慈悲心。慈悲心包括放下执著心、保持正心、宽容心、随缘心等。本书共分八篇,以佛学思想为核心,分别从善念、放下、静心、做事、宽容、智慧、平常心、随缘八个方面,讲解了慈悲给我们带来的福报以及怎样修得慈悲心。书中还有“佛陀格言”、“禅机妙语”、“佛家典籍”、“佛心故事”等版块内容,使读者能更好地了解和感悟佛法。我佛慈悲。慈悲即佛。佛即慈悲。
  • 走进神秘高僧

    走进神秘高僧

    在这里,我们即将看到:秀丽的山川,古老的城镇,尘封的遗迹,神秘的陵寝;我们将接触到:奇石美玉,奇异建筑,珍贵遗产,传奇人物……它们背后的故事,深藏的历史,蕴蓄的文明,让那些渐行渐远的动人往事重新焕发生机,让那些早已离去的作古先人变得生动可感,在这里,每个人都会获得“不一样”的感觉。
  • 漫画跟梁漱溟学儒

    漫画跟梁漱溟学儒

    本书通过通俗的文字和200多幅漫画和插图, 介绍了梁漱溟对传统儒家文化的体认和研究, 兼及其以儒家思想为指导的人生实践, 是一部引导读者了解中国历史和传统文化并启发读者思考人生问题的入门读物。
  • 明清民间宗教思想研究:以神灵观为中心

    明清民间宗教思想研究:以神灵观为中心

    《明清民间宗教思想研究:以神灵观为中心》由于种种原因,在民间宗教的研究领域,对其宗教思想的研究显然滞后于宗教教派演变的研究;而在宗教思想的研究中,对其神灵(学)思想的研究,更是未能得到充分的重视而鲜有人问津。鉴于明清时期是中国社会中民间宗教的高发期和繁盛期,因此,《明清民间宗教思想研究:以神灵观为中心》尝试从现代宗教学的角度,以神灵观为中心,结合明清民间宗教各教派的主要经卷宝卷以及其他相关材料,进行认真解读和仔细分析,分别以神灵谱系、神话理论、救赎观念、伦理思想四个部分依次展开。
  • 圣经的智慧

    圣经的智慧

    《圣经的智慧》以讲述圣经故事的形式将《圣经》中最具智慧的经典故事和箴言精选提炼出来,并用智慧的语言全新诠释了世界上最古老的经典作品的精髓, 它是一本让你阅读方便且完全避免了宗教色彩的启迪人生的智慧书。
热门推荐
  • 我们三个都是穿越来的

    我们三个都是穿越来的

    我是因为看了很多的穿越小说,也很想穿越。谁想我想想就能穿越,穿越就穿越吧,居然穿成怀孕九月的待产产妇,开玩笑嘛!人家在二十一世纪还是黄花一枚呢。这也可以接受,可是明明是丞相之女,堂堂四皇子的正牌王妃怎么会居住在这么一个几十平米得破落小院子里,她怎么混的,亏她还一身绝世武功,再是医毒双绝。哎。没关系,既然让我继承了这么多优越条件,一个王爷算得了什么?生下一对龙凤胎,居然都是穿过来的,神啊,你对我太好了吧?且看我们母子三人在古代风生水起笑料百出的古代生活吧。片段一在我走出大门时,突然转身对着轩辕心安说道:“王爷,若是哪天不幸你爱上了我,我定会让你生不如死的。”然后魅惑地一笑,潇洒地走了出去。片段二当我对着铜镜里的美人自恋地哼出不着调地歌时。“别哼了,难听死了。”一个清脆的声音响起。~~~接着一声尖叫紧跟着另一声尖叫。我用上轻功躲进了被子里.~~~"我和你一样是二十一世纪来的。”“你好,娘亲,哥哥,以后要多多指教。”来自两个婴儿的嘴里,我摸摸额头,没高烧啊。片段三“小鱼儿,我可是你孩子的爹,况且我没有写休书,你还是我的王妃。我会对你好的。”安王爷霸道地说道。“你们认识他吗?他说是你们的爹?”我问着脚边的两个孩子。“不认识,”女孩说道。“我们的爹不是埋在土里了吗?怎么他一点也不脏?”男孩问道。那个男人满头黑线。“对不起,我们不认识你。”说完拉着孩子转身就走。片段四“爹爹,这是我娘,你看漂亮吧?”南宫心乐拉着一个白衣帅哥进来问道。我无语中。“爹爹,你看我娘亲厉害吧?“南宫心馨拉着另外一个妖精似地男人走了进来。我想晕。“这才是我们的爹。”“才不是呢,这个才是”两人开始吵起来了。“我才是你们的爹。”安王爷气急地吼道。“滚一边去。”两个小孩同时说道。屋里顿时混乱之中。转头,回屋睡觉去了。推荐完结文《别哭黛玉》完结文《穿越之无泪潇湘》新文,《极品花痴》
  • 男人“出人头地”一定要有的心眼与“手腕”

    男人“出人头地”一定要有的心眼与“手腕”

    《男人“出人头地”一定要有的心眼与“手腕”》讲述了:做人多一点“心眼”是搞好关系的基础;做事多一点“手腕”是左右成功的关键。一个人能不能在人际关系上随机应变,重要的是看他做人有没有活“心眼”;一个能不能在社会上尢右逢源,重要的是看他办事时有没有活“手腕”。男人多一点“心眼”与“手腕”,并不是为了达到某种目的而不择手段背后出手,而是为了更好地适应各种环境,在人生中立于不败之地。此书告诉我们,掌握了做人的“心眼”、做事的“手腕”,就会做人轻松,做事有成。
  • 校草,你别拽

    校草,你别拽

    这是一场极致浪漫的校园纯美之恋……
  • 从零开始读懂投资理财学

    从零开始读懂投资理财学

    《从零开始读懂投资理财学》以实用性和趣味性为原则,对投资工具的介绍全面细致,讲授道理深入浅出,通俗易懂;推荐的方法科学实用,切实可行;内容贴近生活,紧跟时尚,适合不同层次、不同类型读者的投资理财之需。相信通过阅读《从零开始读懂投资理财学》,你一定能轻松掌握有关投资和理财的知识和技巧,从而尽快踏上财富的增值之路。
  • 公务员心理健康与科学调适

    公务员心理健康与科学调适

    本书《公务员心理健与调适》共十章,在本书的编写过程中,笔者按照注重针对性、实用性和操作性的要求,力求采用最新的心理学研究成果,从公务员心理健康现状出发,提出公务员心理健康的各种调适方法。
  • 广袤绮丽的地理(科普知识大博览)

    广袤绮丽的地理(科普知识大博览)

    本书具有如下特点:1.针对性强。针对青少年的实际需要,选取的均是青少年感兴趣又并未深入了解的信息。2.编排科学。在学科类别的设置上,内容的选择安排上,都有相当的科学性。3.难易适中。既不过于艰深,也不流于肤浅。本书编撰更得到了众多学科专家、学者的高度重视和具体指导。他们的辛劳从书稿的框架结构到内容选择,从知识主题的阐述到分门别类的归集,从编写中的问题争议到书稿最后的审议等全部过程,从而使本书具有很高的权威性、知识性和普及性。
  • 国宝档案(走进科学)

    国宝档案(走进科学)

    本文主要内容为北京人化石、和氏璧的秘密、汉墓国宝、皇后之玺、乐山大佛等。
  • 财富背后的传奇

    财富背后的传奇

    在这个世界上,人人都向往财富,但是人人都清楚要获得财富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作为拥有大量财富的商界精英,他们是如何成功的呢?他们如何赚到第一桶金?他们如何妙算计赢得优势?他们如何忍辱负重走出事业的低谷……
  • 尸心不改

    尸心不改

    控尸门的欢乐二缺弟子江篱炼了一具美得人神共愤引得天雷阵阵的男尸,以为好日子开始了,结果没想到门派惨遭灭门。--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傻子王爷无情妃

    傻子王爷无情妃

    一只毒蝎子,彻底断送了她年轻的生命!别人只知道,那个软弱没主见的女人被迫嫁给一个痴傻呆闷的七皇子。殊不知,她早已不再是“她”!面对痴傻只会憨笑的美男,她气愤难填!你傻,本美女就医好你,谁知医好后,遭到嫌弃,却换来一纸休书,气愤之下,她恨不得与他同归于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