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262100000023

第23章 八不中道论(2)

是极重要的,印度六十二见即以此一见、异见为根本。现代辩证唯物论所讲的矛盾与统一,也不出一异的范围。一即同一,异即别异,也有两个意思:(1)是外待的,若观此法与彼法,没有依存的关系,而是独立的,那就是存在的一与对立的异。如茶壶的整体是一(《金刚经》名为一合相),壶上有盖、有嘴、有把等是异;人是一,眼、耳、手、足等即异。或名此一异为有分与分:有分即能包摄部分的,分即部分。换言之,就是全体与部分。全体是一,全体的部分即异。然而分析到不可再分割的部分,又即是“其小无内”的小一,统摄于有分的全体。(2)是内含的,随便观察一法,是因缘和合而一合相的是一,在和合的一合相中,存有各种差别,这就是异。但不空论者,常常以为前一种是真实的,后一种是假名的。一与异,也被译为一与种种,这就可以概括总合与部分,统一与对立,同一与差别,和合与矛盾,单一与杂多,即所谓“其大无外”的大一。而此一中有异,异中有一,是可以种种观待而施设的。胜论师的同异性句,即以一异为原理,而使万有为一为异,《中论》也有破斥。一异中,包括的意义极多。如《华严经》明六相之总、别、同、异、成、坏;其总别、同异四相,即是所说的一异。缘起幻相,似一似异,而人或偏执一,偏执异,或执有离开事实的一异原理。总之,这是世间重视的两个概念。

来出,出,又作去。从此到彼曰去,从彼到此为来。如变更观点,那甲以为从甲到乙的去,而乙却以为从甲到乙为来。是人和事物的动作向外而说的。来去即是运动,本来是一回事,不过看从那方面说。世间的一切,我与法(事物),凡有生灭变动的,无不可以说为来去(出)。龙树为什么只说这八事四对呢?为什么如此次第?《阿含经》中,佛陀散说缘起的不常不断等,龙树特地总结归纳为“八不”。依《阿含经》,不妨除去“不生不灭”,换上“不有不无”。《阿含经》的缘起论,是“外顺世俗”,以生灭的正观而遣除有无、常断、一异、来去的。但由于某些学人未“内契实性”,浅见的分别名相,而不能如实正观缘起,说生说灭,依旧落入有无的窠臼。所以深入缘起本性者,宣说不生不灭的缘起,遣除生灭即有无的妄执,重行阐释释迦的真义。大乘的八不缘起,吻合佛陀的深义,而从施设教相的方便说,是富有对治的新精神。

八事四对说明法的四相,无论小到一极微,大到全法界,没有不具备此四相的,此四者是最一般而最主要的概念。而这四者,是不能说为前后次第的,是“说有次第,理非前后”。如顺世间的意见说,不妨说有次第。佛说,世间的学人们,大多不依于有,一异,即依于我。一切无不以“有”为根本的概念,此“有”(Bhāva),一般多自性妄执的见解,即是“法”、“体”、“物”,这是抽象而又极充实的。如不是这样的,既是无,什么也不是的没有。此有与无,是最普遍的概念,抽象的分析起来,是还没有其他性质的。如将此有与无引入时间的观察中,即必然地成为常见或者断见。如有而不可无的即是常,先有而后可无的即是断。常断,即在有无的概念中,加入时间的性质。《杂阿含经》第961经说:“若先来有我,则是常见;于今断灭,则是断见。”如将此有无、常断,引入空间的观察,即考察同时的彼此关系时,即为一见与异见。人类的精神与物质的活动,外道如执有神我常在者,即执身(心色)、命(神我)的别异;如以为身、命是一的,那即执我的断灭而不存在了。此一异为众见的根本,比有无与断常的范围更扩大;它通于有无(法体),断常(时间),更通于空间的性质。但是,这还是重于静止的,法体的实现于时、空中,即成为来去(出),成为时间的前后移动,或成为空间的位置变化。法体的具体活动即来去,来去即比前述三者更有充实内容了。此来去,如完满的说,应为“行、止”,《中论·观去来品》即说到动静二者。在《阿含经》中,外道执“去”与“不去”。

如前所述,中观学派是以此四相为一切必备的,决无先后的。佛陀的教说,以生灭为三法印的前提。生(异)灭,被称为“有为之三有为相”,即“有为”,所以为有为的通相。原来(Kriyā),是力用或者作用的意义。Krtā即是,“所作”的。佛陀说的“有为”与“行”,原文都是以此作用为语根,如行Samskāra是能动名词,意思是(能)作成或生成的。而有为的原语是Samskrta,为受动分词的过去格,意思是为(因)所作成的。这是因所成的有为,以生灭为相,所以生灭为因果诸行——有为的、必然的、通遍的性质。因果诸行是必然的新新生灭而流转于发生、安住、变异、灭无的历程。佛陀的缘起观,以此生灭观即动观中,否定有见与否见。然佛陀以此生灭为有为诸行的通遍性,即从无而有,从有还无的流转中正观一切,并非以此为现象或以此为作用,而想像此生灭背后的实体。但有自性的学人,执生执灭,流为有见无见的同道者。为此,中观学派(大乘经义)从缘起本性空的深观中,以此生灭替代有无而否定它(除其执而不除其法)。如从无自性的缘起而观此四者,生灭即如幻如化的变化不居的心色等法,即不离时空的活动者。从特别明显的见地去分别,生灭(法)的时间相,即相似相续,不断而又不常。生灭(法)的空间相,即相依相缘,不异而不即是一的。此生灭的运动相,即时空的生灭者,生无所从来而灭无所至的。约如幻的无性缘起说。

(第三节)我国三论宗论八不中道说

“八不”所“不”的八事四对,是一切法最一般的普遍特性。龙树总举此八事四对,而各加一“不”字以否定之,虽不只此八事,实际上已总括了一切法。八事四对为一切法的基本通性,八者既皆不可得,即一切法不可得;从此即可通达诸法毕竟空相。青目说:论主以此不生亦不灭的“二偈赞佛已,则为已说第一义。”第一义是圣者所体证的境界,即一切法的真相、本性。青目又说:“法虽无量,略说八事,则为总破一切法。”他以破一切法尽显第一义,解说此八不的。然青目的解说分为二段:第一段专破生灭、断常、一异、来去的执著以显第一义,是约理说的。如法的实生既不可得,灭也就不可得了,无生那里会有灭呢?生灭既不可得,断常、一异、来去也就不可得了。第二段举事例以说明:如谷,离从前的谷种,并没有今谷新生,故不生;而谷从无始以来,还有现谷可得,故不灭。虽然谷是不生不灭的,以后后非前前,故不常;年年相续有谷,故不断。由谷生芽、长叶、扬花、结实,即不一;然谷芽、谷叶、谷花、谷实,而非麦芽、麦叶、麦花、麦实,也不可说是完全别异的。谷不自他处而来,亦不从自体而出,即不来不出。从这可见青目的八不义,是即俗显真的。我国古三论师以青目此两段文而认为:前者是依理说的,后者是据事说的。因为八不非仅是抽象的,即在一一的事上以显八不。青目举谷为例,即是就世俗谛以明第一义的好例。古三论师以为,二谛皆应说不生不灭等,那么青目为何说不生等为明第一义谛呢,古代大师们说:青目所说的第一义,是指中道第一义说的,但此义极为难知。

清辨释亦分为二说:(1)如说:“彼起灭、一异,第一义遮;彼断常者,世俗中遮;彼来去者,或言俱遮。”这是说:生灭与一异,是约第一义谛而说为“不”的;断常即约世俗谛而说“不”的;来去,二谛中都不可得。这种说法也很有意义。因为佛说缘起法是不断不常的,缘起法是约世谛安立,所以世俗缘起法,是不常不断的,即此而显生死相续为流转,故清辨说不断不常约世俗谛说。(2)又说:“或有说言,如是一切第一义遮。”这是以为八不都约第一义谛的见地说,因为在第一义空中,生灭、断常、一异、来去都是不可得的。清辨释引此二说,其第二说即与青目说同一。

约第一义以说明不生不灭等八不,当然是正确,然仅此不能圆满的了达八不。我国三论宗之吉藏(嘉祥大师)在八不十门义中以八不正二谛,才把八不的意思表达圆满。根据吉藏所撰述的《中观论疏》及《大乘玄义》将八不简释于下:

一、不生不灭 世谛的生灭不是实生实灭,但是由于因缘生起而假名生,因缘灭而假名灭。因缘生虽生而不起,因缘灭虽灭而不失,所以生灭宛然而不生不灭。这样理解不生不灭,这样就是中道。再次,与世谛的假名生灭相对而有真谛的不生不灭,所以不生不灭不是自己不生不灭。世谛的生灭既是假名,真谛的不生灭也是假名。世谛假名生灭既非生灭,所对的真谛假名不生灭亦不是真正的不生灭。所以不生不灭宛然而非不生不灭,这是真谛中道。其次,不生不灭而生灭为世谛,生灭而不生灭为真谛。不生灭而生灭即非生灭,生灭而不生灭即非不生灭。这样就构成非生灭非不生灭,就是二谛合讲中道。如此从实生实灭看为单纯的世谛,从不生灭看为单纯的真谛,从假名的生灭中就不生不灭看为世谛中道,最后超过了这些,由非生灭非不生灭两方面结合了二谛来看,为二谛合讲中道。

二、不常不断 虽然前述了不生不灭,说世谛因果相生,是假生灭,不是有自性的生灭,还是不免有人执著因中有果无果等。如数论派学者计自性是常,从自性生大,从大生意(我慢),此即执于常义。胜论派学者执因中无果,说一切法因灭果生,这是执于断义。于佛教内之萨婆多(说一切有)部,说三世常有,也是常义。大众部执三世无,也是断义。现在讲因果依因缘而起,只是假名,不可说定有因缘和合先后等,亦不可说无因缘和合先后等。即虽说世谛说假名有常断,而假常不可叫常,假断不可叫断,不常不断名中道。

三、不一不异 世谛虽然离有自性的生灭及决定常断,然而像数论派学者说一切法一,又大众部说因果一体如转种子为芽等;胜论派学者说一切法异,又上座部说因果异体如同种子和芽各是一物等。都破坏了世谛因果中道。现在说众因缘生法,因果不同,能所二义,所以非一;因是果的因,果是因的果,所以非异;不一不异名中道。

四、不来不出(去) 虽然前述六不,但是终究要说决定有果,如涂灰外道等执众生的苦乐,万物的生死,都从自在天来,这是外来的意思。又如耆那教的开山祖师犍陀若提子等计执苦乐的果报都是我的自作,我的自受,这是内出的意思。又如《毗昙》(有部的论典)计执木里的火性,从于性火以成事火,是内出的意思,数论派学者计执自性是常,也和这个执著相同。成实论学者讲木无火性,只是假借因缘而生,是外来的意思。胜论学派学者计执二微和合,也同这个意思一样。这些来和出都破坏了世谛因果中道。现在讲众因缘生法的果不偏在因,所以不从内出;也不偏向于缘,所以不从外来;不来不出名中道。

诸法实相的妙体,由不生不灭、不常不断、不一不异、不来不出(去)等八不而显示出来。横破生灭、常断、一异、来出,竖依生、灭、不生、不灭、亦生灭亦不生灭、非生灭非不生灭五句(因为求生灭不可得,所以说不生不灭,生灭既去,不生不灭、亦生灭亦不生灭、非生灭非不生灭等几句都自己崩溃了。就像生灭一样,一异等六迷也是这样),洗颠倒之病,令毕竟无遗,就是中道实相。这样八不就是无依无得无所有中道正观,也就是诸法实相,所以八不是二谛法门的极致。由此八不开显正观,了解因缘性空而生二慧。二慧是实慧、方便慧。方便慧鉴有不取,实慧是观空不证。如《中观论疏》所说:“二慧由二谛二发,二谛因八不而正……以不悟八不即不识二谛,不识二谛即二慧不生。”又说:“八不昔盖是正观之旨归,方等之心骨,定佛法之偏正,示得失之根源。迷之即八万法藏冥若夜游,悟之即十二部经如对白日。”又《大乘玄论》说:“八不者盖是诸佛之中心,众生之行处也。竖贯众经,横通诸论。”

同类推荐
  • 古兰经故事

    古兰经故事

    每一位天仙都负责一项专门的工作:吉布利里天仙是真主专门派往先知们那儿的使者;伊斯拉非来天仙专门负责末日来临时对人们进行清算;米卡伊来天仙专门负责宇宙万物;阿兹拉伊来天仙是专门负责掌管死者灵魂的。
  • 六祖坛经笺注

    六祖坛经笺注

    《六祖坛经笺注》是为佛教、特别是禅宗极为重要的经典《坛经》进行注释解说的著作,也是《坛经》“笺注”著作中的集大成者,全书搜集资料丰富,注释严谨,以“字字考其来历,句句求其证据”的标准,详细解释阐述《坛经》本义,使《坛经》奥义清晰可读。
  • 跟南怀瑾大师学佛悟道全集

    跟南怀瑾大师学佛悟道全集

    用“文如其人”形容南怀瑾先生恰如其分。他的为人如同他的文章,朴素而雅致,随和而亲切,于平凡中自显不凡,他的文章如同他的为人,文学而多连,杂采而博贯,于随适中自见精神,人文合一,正是大师境界。
  • 禅与养生

    禅与养生

    将前人精要有机地融汇组合在自己的认知结构中,化繁为简。相信有兴致的读者详阅后,在很多方面与我会有共同感悟。若能照此修禅、养生,净化心灵,强身治病,延年益寿,善莫大焉。
  • 佛养心道养性:以出世之心做入世之事

    佛养心道养性:以出世之心做入世之事

    本书以佛教关于出世与入世的思想精髓为核心,融合了道教和儒家的思想,阐明了什么是“出世与入世”,全方位解析了“该怎样以出世之心做入世之事”。共分八篇,分别是:在出世中入世,在入世中出世;出世是佛法,入世是世法;出世在度己,入世在度人;以无为之心出世,以有为之心入世;以禅心出世,以分别心入世;以出世无我之心,行入世利他之事;以出世之心境,过入世之生活;以出世之心低调做人,以入世之心高调做事。
热门推荐
  • 古代数学与算学

    古代数学与算学

    在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中,中国数学持续繁荣时期最为长久,它是中国传统科学文化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是世界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从公元前后至14世纪,中国古典数学先后经历了三次发展高潮,即两汉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和宋元时期,并在宋元时期达到顶峰。《中国文化知识读本:古代数学与算学》生动的介绍了古代数学发展、古代算术名家、古代算书、古代记数制度和计算工具等内容。
  • 奥运励志故事

    奥运励志故事

    细细地品,从一滴汗水到一滴泪水。是什么让我们记下奥运冠军们光芒四射的名字?他们的身后有多少无法细列的困难被战胜,无法想象的寂寞被忍受? 阅读它,赶紧阅读它—— 你总能找到属于你自己的奥运偶像。 你总能读到你无法获知的激情人生。
  • 嫡女棣王妃

    嫡女棣王妃

    “姨娘,夫人似乎断气了~”“哼!这么一碗药都下去了,难道她还能活着不成?”“那这······”一个年纪稍长的人朝着这位称作姨娘的人示意了一下自己手中的婴儿,似乎有些犹豫,“这好歹是个男孩,现在夫人已经死了,如果姨娘把他占为己有,然后得了这府中的中馈······”“嬷嬷?!”女子也不等她的话说完,就打断了她,“你记住了,我恨死了这个女人,她的儿子,只能随着她去,我就是以后自己生不出儿子,抱养别人的,也不会要她的。把他给我扔马桶里面溺了,对外就说一出生就死了!”猩红的嘴唇,吐出来的话却是格外的渗人。嬷嬷还想说什么,动了动嘴,却是一句话也没有说,转身朝着后面放着马桶的地方走去。却是没有发现旁边地上一个穿着有些破旧的衣服的小女孩此刻正瞪大了眼睛看着她们两。这是什么情况?自己不是被炸死了吗?怎么会······于此同时,脑中不断有记忆闪现出来,她们是自己的母亲和刚出生的弟弟啊?!不行,先救人。转头看见旁边谁绣花留下的针线跟剪刀,想到自己前世的身手,拿起一根绣花针就朝着那个嬷嬷飞了过去,却在半路上掉落下来,暗骂一声,这人是什么破身体。却引得那两个人听见动静看了过来。女人阴狠的盯着她,“你居然没有死?”微微眯起眼睛,自己的前身也是被她们弄死的了,看样子她们谁也不会放过,抓起旁边的剪刀就冲了过去。随着几声惨叫声,从此以后,府中府外都传遍了她的“美名”——凤家大小姐心肠歹毒,刺伤了府中无数的人,宛如一个疯子。
  • 绝世毒修传

    绝世毒修传

    我本纨绔,我本恶少,哪管你是千年厉鬼,万年雪狐,亦或神女仙姝,我沈冲绝不放过。凭着七尺不灭毒体,三尺圣冰玄剑,笑傲六界,建得三宫六院,引妙女娇娘无数,逍遥快活。以韦爵爷的名义保证:绝不让任何一个美女逃过猪脚的毒爪。莫羡鸳鸯莫羡仙,我即鸳鸯我即仙。
  • 噩运根源:第51幅油画

    噩运根源:第51幅油画

    上海S美术馆发生一桩怪事:某次画展结束,展出的50幅画清点时竟然多了一幅。这幅来路不明的画没有作者署名,画中是一间齿科诊所,一个戴口罩的女牙医坐在窗台上,目光幽幽看着画框外的世界。美术馆的陈馆长把这幅多余的画窃为已有,挂在家中。几天后德高望重的陈馆长突然精神失常,在大庭广众下裸奔,被送进疯人院。该油画作为陈馆长的私人收藏,摆上了拍卖台,被低价购走,之后几度易手。凡是接触过这幅画的人,都会收到一条莫名其妙的短信,要求收件人在十二小时内做一件疯狂的事。有人乖乖执行,也有人置之不理,认为是个恶作剧。结果到了午夜,画中的女医生竟缓缓地摘下口罩,露出那张脸来……"
  • 曾国藩做人智慧,胡雪岩经商谋略

    曾国藩做人智慧,胡雪岩经商谋略

    商海博弈必读胡雪岩,官商策略,商战权谋打造一代红顶商人;为人处世须学曾国藩,内圣外王,传统智慧成就一代中兴名臣。为官经商、创业投资、突破困局、持家教子……让我们在曾国藩、胡雪岩的传奇人生中找到最传统的中国式智慧。
  • 剑碎苍天

    剑碎苍天

    将夏,受尽世人冷眼,鄙夷的小混混。无意受到天机门掌门青云子临终所托,从此一生的命运发生改变。我命由我不由天,杀尽天下负我之徒。得神兵,练神功,还要追天下最漂亮的女孩。谁说癞蛤蟆不能吃天鹅肉,年少骨气,穷尽我一生的力量,也要把那些看不起我的人踩在脚下。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武侠梦,携爱侣之手远走天涯,持手中长剑踏遍天下。
  • 我曾那么爱你

    我曾那么爱你

    徐志摩、陆小曼、鲁迅、郁达夫、朱自清、梁启超……这些赫赫有名的民国人物,给人留下的永远是传奇、神秘的印象,然而他们,也有感性的一面,平常的一面,深情的一面。在他们与爱人、家人的书信中,字里行间流露出各自的真实情感,与为人所知的成就不同,这些爱语呢喃表达了最本真的他们。
  • 最强尸王

    最强尸王

    末日求存,人性考验。看我如何在丧尸遍地的混乱星球苦苦挣扎的。末世四人组擅长暗器,掌法,腿法和快剑,在末世中齐心合力越变越强的的故事。
  • 盗仙记

    盗仙记

    王盗,从小与爷爷相依为命,受老头子临终嘱托,为了果腹生存,他做了仙道门派的外门弟子。入了山门,却发现修道者性情冷漠,弱肉强食。为求得道成仙,王盗勤奋修炼,渐渐在修仙界展露头角。借助金手指无相宝衣,得窥天道。且看他如何杀神,除妖!纵横天下,一统三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