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令史,良士也。吾每与之言,思慎宜适。○《三国志》卷三十五《蜀志·诸葛亮传》。
【译文】
董厥令史是很有才干的人。我每次和他交谈,都觉得他考虑问题慎密得当。
【注释】
董令史:即董厥,字龚袭,义阳(今河南省信阳县北)人。诸葛亮任丞相时,为丞相府令史。后官至辅国大将军,尚书令。
良士:贤士,有才能的人才。
思慎:考虑问题慎密。宜适:得当。
(答惜赦)
【题解】
诸葛亮执法严明,宽严有度,不轻易实行大赦,因而时人指责他“惜赦”。为此,他纵论古今,权衡利弊,进行了公开答复。他总结刘璋父子法纪混乱,终遭失败的教训,坚持以法治国,改变了蜀国的官风民气,使蜀国出现了政通人和的气象。
治世以大德,不以小惠,故匡衡、吴汉不愿为赦。先帝亦言:“吾周旋陈元方、郑康成间,每见启告,治乱之道悉矣,曾不语赦也。”若刘景升、季玉父子,岁岁赦宥,何益于治!○《三国志》卷三十三《蜀志·后主传》裴注引《华阳国志》。
【译文】
治理国家靠大恩大德,而不能靠小恩小惠,所以从前丞相匡衡、大司马吴汉都不主张实行大赦。先帝也说过:“我从前同陈元方、郑康成等人往来,常常受到启发告诫,他们把治理乱世的道理讲得很详尽,却没有谈到过大赦”。如果像刘景升、刘季玉父子那样,每年都搞赦免,对治理国家有什么益处呢?
【注释】
治世:治国。大德:大的恩德。这里指维护国家法纪。
小惠:小的恩惠。这里指实行大赦。
匡衡:西汉东海人,字雅圭,家贫苦学,元帝时官至丞相。曾力谏元帝不要施行大赦。后因事罢官,又因侵占公家土地,免为庶人。吴汉:东汉宛人,字子颜。以贩马为生,后投归光武帝刘秀,任偏将军。因伐蜀有功,官至大司马,封广平侯。公元44年去世,临终前也劝谏刘秀千万不要实行大赦。
周旋:打交道。意思是往来。陈元方、郑康成:均为当时名儒,刘备任徐州牧时(公元196年)曾向他们讨教。
启告:启发,告诫。
治乱:治理乱世。悉:尽。意思是详细、全面。
曾:乃,却。
景升:刘表(公元142-208年)字,东汉山阳高平人,汉献帝初平元年任荆州刺史,后病死,子刘琮降曹。季玉:刘璋字,其父刘焉死后,继任益州牧。刘备入蜀后,刘璋降。
赦宥(-yòu):赦罪。宥:宽免,饶恕。
(与张裔教)
【题解】
张裔原为刘璋谋臣,因办事敏捷,精明能干,受到诸葛亮重用。他任益州郡太守时,被南中叛乱首领捆送东吴。孙权发现他的才干后有意留他在吴国任职。公元223年,邓芝出使吴国时,奉诸葛亮之命索还张裔,张裔毅然迅速返蜀。为此,诸葛亮写了这篇旨在鼓励张裔、勉励众臣的教令。
去妇不顾门,萎韭不入园,以妇人之性,草莱之情,犹有所耻,想忠壮者意何所之?○《太平御览》卷九百七十六。
【译文】
被遗弃的妻子不回头看丈夫的家门,已枯萎的韭菜不再种入菜园,以妇女的本性,草莱的天性,还有羞耻之心,试想忠诚豪壮的人心中向往什么地方呢?
【注释】
去妇:被遗弃的妻子。顾:眷念。这里意思是回头看。门:指丈夫的家门。
萎韭:枯萎的韭菜。
性:本性。
莱:草名,即藜草。草莱:泛指草类。情:指天性。
忠壮:忠诚豪壮。意:即意下,心中。所之:所往。意何所之:意思是心中向往什么地方。
(称姚伷教)
【题解】
公元227年(建兴五年),诸葛亮率军北驻汉中,征召广汉太守姚伷为丞相掾。姚伷向诸葛亮推荐了一批“文武之士”,受到诸葛亮的称赞。诸葛亮为此写了这篇教令,号召大家向姚伷学习,人人都来当伯乐。
忠益者莫大于进人,进人者各务其所尚;今姚掾并存刚柔,以广文武之用,可谓博雅矣。愿诸掾各希此事,以属其望。○《三国志》卷四十五《蜀志·杨戏传》注引。
【译文】
对国家忠诚有益的事,莫过于举荐人才,而举荐人才的官员又各致力于推举所崇尚的人;现在属官姚伷同时推荐了有不同性格和才能的人,以满足朝廷在政治军事上的需要,真可说是学识广博处事正派了。希望各位属下都能效法这种做法,以满足朝廷的愿望。
【注释】
忠益者:对国家忠诚有益的事。进人:举荐人才。
务:致力。尚:崇尚。
姚:姚伷(?-公元242年),字子绪,阆中(今四川省阆中市)人。刘备定益州时,征召作功曹书佐。建兴元年,作广汉太守。诸葛亮北驻汉中,征召为掾。掾(yuàn):古代官署属员的通称。副官、属官等官吏均为掾。存:存在。这里指推荐。刚柔:刚强与柔和。指有不同性格和才能的人
广:扩大。这里指满足。
博雅:广博高雅。这里指学识广博处事正派。
希:仰慕。这里意思是效法。事:指姚伷竭力举荐人才的做法。
属:足,满足。
(与群下教)
【题解】
公元221年(章武元年),刘备称帝,诸葛亮担任丞相。为鼓励官员们敢于直言,诸葛亮专门写了这篇教令。在教令中,他提出了“违覆而得中,犹弃敝蹻而获珠玉”的观点。为提倡讲真话、讲心里话,他要求下属官员向徐元直和董幼宰学习,并对徐元直、董幼宰敢于直言,“事有不至,至于十反”的精神进行了赞扬。
夫参署者,集众思、广忠益也。若远小嫌,难相违覆,旷阙损矣。违覆而得中,犹弃敝蹻而获珠玉。然人心苦不能尽,惟徐元直处兹不惑,又董幼宰参署七年,事有不至,至于十反,来相启告。苟能慕元直之十一,幼宰之殷勤,有忠于国,则亮可少过矣。○《三国志》卷三十九《蜀志·董和传》。
【译文】
官员参与处理政事,应该集中众人的智慧,广泛采纳有利国家的意见。如果为了避免小小的个人嫌疑,害怕互相反复磋商、研究,就会荒废政事,造成过失,使国家蒙受损失。反复磋商、研究而能得出适当的办法,就好比丢弃破草鞋而获得珍珠宝玉。但人们内心苦于不能尽言,只有徐元直在这方面没有顾虑。还有董幼宰,他参与处理政事已经七年,见到事情办得不周到,竟能往返多次,前来向我陈述。如果大家能够仿效徐元直的十分之一,能够像董幼宰那样热情而周到地建言,为国家尽忠效力,我就可以减少过错了。
【注释】
参署:参与处理政事。署:部署。这里意思是处理。
集众思:集中众人的智慧。广忠益:广泛采纳有利国家的意见。
小嫌:小的个人嫌疑。
违:违背,同“回”。《诗经·大雅·常武》:“徐方不回,王曰还归”。回:答复。覆:同复,重复,反复。违覆:反复答复,意思是反复磋商、研究。
旷:荒废。阙:过失。损:损失。
得中:得出适当的办法。中:适合,适当。
敝蹻:破草鞋。蹻(juē):草鞋。
尽:尽言。
徐元直:徐庶,元直为其字,颖川郡(今河南省禹县)人,为诸葛亮好友。处兹:在这方面。兹:此,这。不惑:不迷惑。意思是没有顾虑。
董幼宰:董和,幼宰为其字,南郡枝江县(今湖北省枝江县东北)人。刘备平定益州时,以董和为掌军中郎将,协助当时作军师将军的诸葛亮处理军国大事。
不至:意思是不周到,没办好。
十反:往返十次,形容往返次数多。反:通“返”。
苟:连词,假若,如果。慕:向往。这里意思是仿效。
殷勤:热情而周到。
(又与群下教)
【题解】
这是诸葛亮鼓励官员们直言的又一篇教令。在这篇教令中,诸葛亮表彰了徐元直、董幼宰、崔州平、胡伟度四人敢于直言的精神,并以他“与此四子终始好合”的事例,表明了自己竭诚欢迎官员们直言的态度。不仅如此,诸葛亮还对蜀汉政府中敢于直言的忠直官吏委以要职,让他们在治理蜀汉的事业中发挥才干。
昔初交州平,屡闻得失;后交元直,勤见启诲;前参事于幼宰,每言则尽;后从事于伟度,数有谏止。虽姿性鄙暗,不能悉纳,然与此四子终始好合,亦足以明其不疑于直言也。○同前。
【译文】
过去我刚结识崔州平,就多次听到他指出我的得失;后来结识徐元直,又经常得到他的启发教诲;以前我与董幼宰共事,他每次发表见解都要把话说完;后来又与胡伟度共事,他曾多次对我进行劝阻。虽然我天资浅陋愚昧,不能完全采纳他们的意见,但我同他们四人始终友好融洽,这也足以表明我对直率的言论不会猜疑。
【注释】
交:结交,结识。州平:崔州平,博陵县(今河北省蠡县南)人。东汉灵帝时太尉崔烈之子。诸葛亮在荆州时的至交好友。
得失:指事情的成败、损益、优劣,或考虑问题的当否。
元直:徐庶字。
勤:勤快。这里意思是经常。启诲:启发教诲。
参事:参与政事。这里指共事。幼宰:蜀汉掌军中郎将董和字。
从事:办事,处理政务。这里指共事。伟度:胡济字,义阳县(在今河南省信阳市西北)人,为丞相主簿,能尽心竭力于国事。诸葛亮病逝后,为中典军,统诸军。封成阳亭侯,后调任中监军前将军,督汉中,领兖州刺史,官至右骠骑将军。
谏止:劝阻。
姿性:天资,禀赋。鄙暗:浅薄愚昧。
好合:和好。这里意思是友好融洽。
疑:猜疑,疑忌。
(与参军掾属教)
【题解】
这是诸葛亮号召文武官员向董和学习的一篇教令。教令肯定董和“每言辄尽”,对自己“数有谏益”,赞扬他“事有不至,至于十反”的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还表彰了他忠勤国事的精神。这篇简短的教令,不但体现了诸葛亮的思想作风,而且使我们看到了他博大的胸怀。
任重才轻,故多阙漏。前参军董幼宰,每言辄尽,数有谏益,虽性鄙薄,不能悉纳。幼宰参署七年,事有不至,至于十反,未有忠于国如幼宰者也。亮可以少过矣。○《太平御览》卷二百四十九。
【译文】
我担负着重大职责而才能很低,所以经常出现过失和疏漏。过去参军董幼宰,每次同我商讨政务总要把话说完,多次提出有意的建议,由于我的天资低下,不能完全采纳他的意见。董幼宰参与处理政事已七年,见到事情办得不周到,竟能往返多次前来陈述,没有谁像董幼宰这样尽忠竭力于国家。如果各级官员都能像董幼宰那样,我就可以减少过错了。
【注释】
任重:担负重大职责。才轻:意思是才能低。
阙漏:过失和疏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