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军:官名。东汉末有参军事这种官名,职责是参谋军务,简称参军,职责重大。董幼宰:即董和。
辄:总是。
鄙薄:卑下微薄,意思是低下。
参署:参与处理国事。
十反:往返十次。形容往返次数多。反:通“返”。
(与李丰教)
【题解】
公元231年(建兴九年),诸葛亮再出祁山,举行第四次北伐。正当形势对蜀军有利时,李平因粮草供应不上,就假传圣旨,要诸葛亮退军。在查清事情真相,废李平为民,将他迁至梓潼郡后,诸葛亮给其子李丰(当时是江州都督督军)写了这封信。从这封言辞恳切的信中,我们可以看到,尽管李平被治了罪,但诸葛亮给了他悔改的机会,如诸葛亮要李丰“宽慰都护,勤追前阙”,如果李平能“思负一意”,诚心服罪,就“否可复通,逝可复还”;李平犯了罪,但其子李丰仍旧为官,并未受到株连。这说明,诸葛亮在厉行法制时,既能“威之以法”,又能给人以出路和希望,这是相当明智的措施。
后来,当李平得知诸葛亮病逝的消息时,竟激愤而死,其原因就是感到自己失去了改过后被重新起用的机会。
吾与君父子戮力以奖汉室,此神明所闻,非但人知之也。表都护典汉中,委君于东关者,不与人议也。谓至心感动,终始可保,何图中乖乎!昔楚卿屡绌,亦乃克复,思道则福,应自然之数也。愿宽慰都护,勤追前阙。今虽解任,形业失故,奴婢宾客百数十人,君以中郎参军居府,方之气类,犹为上家。若都护思负一意,君与公琰推心从事者,否可复通,逝可复还也。详思斯戒,明吾用心。临书长叹,泣涕而已!○《三国志》卷四十《蜀志·李严传》裴注引。
【译文】
我与您们父子共同努力辅助皇上复兴汉室,这是上天神灵都了解的,不仅仅是世人知道的事。我上表举荐您父亲作中都护掌管汉中,任命您到江州任职,都没有与人商议。我以为用真心实意去感动人,大家就会自始至终保持团结,哪里想到中途会出现背离事件呢?从前楚国的令尹子文屡次遭贬,又屡次恢复原职,这说明从正道上考虑问题就会得到幸福,这符合自然规律。希望您多宽解安慰李都护,让他经常反省过去的错误。现在他虽然被解除了职务,失去了原来的权势和家业,可是家中还有奴仆门客一百多人,您以中郎参军的职务在丞相府任职,与同类官员相比,您的一家还是上等的家族。如果李都护以国事为重,反省过错,您与蒋公琰办事同心协力,那么闭塞的可以再通畅,失去的可以再得到。希望您审慎地思考这一告诫,从而明白我的用意。面对这封书信我不禁长叹,竟至泪流满面!
【注释】
戮力(lù-):并力,共同努力。奖:辅助。汉室:因刘备为西汉景帝之子中山靖王刘胜的后裔,故诸葛亮称刘备创立的蜀汉政权为汉室。
神明:即神袛。这里指天神、神灵。
表:汉制,下言于上,分章、奏、表、驳议四种。这里指上表后主任命李平为中都护一事。都护:官名。汉置西域都护,督护诸国,职权颇高。蜀国有左、中、右三都护。典:掌管。汉中:汉郡名,故治在今陕西省南郑县。
委:任命。东关:指巴郡治所江州(在今重庆市市区)。因江州为蜀东重镇,故称“东关”。
至心:最诚实的心,即真心实意。
中乖:中途背离。
楚:古国名,国都为郢都。春秋战国时,国势强盛。其后渐弱,屡败于秦,后终为秦所灭。楚卿:春秋时楚国令尹(位同宰相)子文,曾三次罢官,又三次复职。屡绌:屡次遭贬。绌:通“黜”,贬,废免。
克复:即恢复。
道:指正道。思道:从正道上考虑问题。
应:顺应,符合。数:道理。这里指规律。
愿:希望。宽慰:宽解安慰。
追:追悔,意思是反省。阙:过失,错误。
形业:指权势、家业。
奴婢:丧失自由被剥削作无偿劳役的人。通常女称婢,男称奴。这里指地位低贱的用人。宾客:指家中的谋士、幕僚。
中郎:官名,秦置,汉沿用。担任宫中护卫、侍从。属郎中令。参军:官名,东汉末有参军事之名,即参谋军事,简称参军,职责重大。居府:指在丞相府参谋军事。
方:比。气类:同类。指同类官员。
思负:思其罪负,意思是反省过错。一意:指一意于国,这里意思是以国事为重。
公琰:蒋琬字。推心从事:意思是办事同心协力。
否(pǐ):闭塞不通。通:畅通。
逝:离去。这里指失去。
斯:此,这。戒:警告。这里指告诫。
(今民贫国虚教)
【题解】
公元223年(章武三年),刘备在白帝城向诸葛亮“托孤”。从此,诸葛亮担起了治理蜀汉的重任。为北伐曹魏,完成统一天下的大业,诸葛亮在治蜀时十分重视农业生产,还积极鼓励养蚕织锦,增加国库收入。这篇教令,就是诸葛亮当年重视蜀锦生产的明证。诸葛亮对蜀锦生产的重视和提倡,无疑对蜀汉丝织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今民贫国虚,决敌之资,惟仰锦耳。○《太平御览》卷八百十五。
【译文】
现在百姓贫穷,国力虚弱,打败敌军所需要的物资,只有仰仗发展蜀锦来解决了。
【注释】
虚:虚弱。
决敌:与敌军决战。意思是战胜、打败。资:物资。
仰:仰仗。锦:蜀锦。这里指发展蜀锦。
(汉嘉金书)
【题解】
本文强调采集黄金、白银不足以满足百姓的生活需要,从反面证明“务农殖谷,闭关息民”方针的重要,体现了诸葛亮治蜀时重视发展农业的思想。
汉嘉金,朱提银,采之不足以自食。○《郡国志注》。
【译文】
汉嘉郡出产黄金,朱提郡盛产白银,开采出来却不能供人食用。
【注释】
汉嘉:县名。汉青衣县,属蜀郡。东汉顺帝阳嘉二年改称汉嘉。蜀汉置郡,郡治在今四川省名山县北,盛产金。
朱提(shú shí):蜀汉郡名,地处南中,郡治在今云南省昭通市,境内有朱提山,盛产银。
采:采集,开采。
(谕谏)
【题解】
公元225年(建兴三年)秋,诸葛亮平定南中叛乱。为了加强蜀汉政权对这一地区的统治,他采取“即其渠帅(魁首)而用之”的策略,任命少数民族上层人士作地方官,对少数民族实行比较开明的“和抚”政策。对此,有人感到不理解,甚至建议派汉官去治理。本文针对这一顾虑,从正反两方面阐述了“和抚”政策的重要性。
若留外人,则当留兵,兵留则无所食,一不易也;加夷新伤破,父兄死丧,留外人而无兵者,必成祸患,二不易也;又夷屡有废杀之罪,自嫌衅重,若留外人,终不相信,三不易也。今吾欲使不留兵,不运粮,而纲纪粗定,夷、汉粗安故耳。○《三国志》卷三十五《蜀志·诸葛亮传》裴注引《汉晋春秋》。
【译文】
如果留下一批外地官员去治理南中,就应该留下军队保护他们,军队留下来却没有粮食吃,这是第一个难以解决的问题;加上南中叛乱势力刚被消灭,他们中不少人的父兄阵亡,留下外地官员而没有军队保护,一定会酿成祸患,这是第二个难以解决的问题;此外,南中各部落多次犯有废除、杀害外来官员的罪行,自己也担心仇恨猜疑太深,如果留下外地官员,始终不会相互信任,这是第三个难以解决的问题。现在,我打算在这个地方不留军队,也不往这里运军粮,而只把政纲法纪初步规定下来,当地各民族与汉人大概就能相安无事。
【注释】
外人:南中以外的人。指随军平叛的外地官员。
无所食:没有吃的。因驻军粮食全靠从内地运输。
夷:泛指南方各少数民族。这里指南中地区的叛乱势力。
废杀:废除和杀人。指历次叛乱中废除、杀害朝廷委派官员的罪行。
嫌:疑惑。这里指担心。衅重:仇恨猜疑深。衅:瑕隙,裂痕。这里指仇恨猜疑。
纲纪:政纲法纪。粗:粗略,大概。
(南征表)
【题解】
诸葛亮南征时,叛军首领雍闿因援助越巂郡夷帅高定误期,被高定部曲袭杀。诸葛亮率军出击,直捣高定巢穴,俘获高定之妻。他本想活捉高定,劝其投降,但高定“杀人为盟”,“求欲死战”,终被蜀军斩杀。这封奏疏,是一份向刘禅汇报与高定叛军作战情况的简报。
初谓高定失其窟穴,获其妻子,道穷计尽,当归首以取生也。而邈蛮心异,乃更杀人为盟,糺合其类二千余人,求欲死战。○《北堂书鈔》卷一百五十八。
【译文】
当初我认为高定失去了藏身匿居的巢穴,我们又俘获了他的妻室儿女,他已到了山穷水尽、毫无办法的地步,就应该俯首投降,以便求得一条生路。可是边远地区的少数民族首领怀有异心,竟然又杀人结盟,纠合爪牙二千多人,准备同我军决一胜负。
【注释】
高定:三国时蜀汉南中四郡之一越巂(音xī,今四川省西昌市,今作“越西”)的“夷王”。在益州郡豪强地主雍闿叛乱后,他响应雍闿,背叛蜀汉。窟穴:指藏身匿居之所。
道穷计尽:路走尽,办法想完。形容已到山穷水尽、毫无办法的地步。
归首:俯首投降。
邈:久远,遥远。蛮:古时对南方少数民族的泛称。这里指个别首领。心异:有异心。
更:又,再。副词。为盟:结盟。指高定纠合部众二千多人同诸葛亮交战一事。
糺合:即“纠合”。糺:亦作“纠”。
死战:尽死力作战。意思是决一胜负。
(耽文山表)
【题解】
三国时的南中地区包括永昌、益州、越巂、牂牁四郡(在今四川省大渡河以南及云南、贵州两省)。南中豪强雍闿叛乱后,益州、越巂、牂牁三郡相继发生叛乱。本文疑为诸葛亮南征时给后主刘禅的军情报告的部分内容,反映了他在南征时对事关蜀汉安定的各地情况的关注。
耽文山、泽山、司弥瘗山、娄山、辟龙山。
【译文】
我非常关注文山、泽山、司弥瘞山、娄山和辟龙山一带的情况。
【注释】
耽:威严注视的样子。这里意思是非常关注。文山:疑为汶山。为岷山南下的正支,故岷山亦称汶山。主峰在四川省茂县东南。公元前111年汉武帝所设的汶山郡在今四川省茂县北,该郡汉宣帝时废。刘备定蜀后复置汶山郡。汶山郡为羌民族聚居区,地处蜀汉西北部,距成都近200公里。云南省东南部有文山县,但该县在汉武帝时属牂牁郡,清雍正八年(1730年)裁开化通判,始设文山县。
娄山:一名大楼山,在贵州省遵义市北九十里。山势险峻,中通一线,为川黔交通隘道。上有娄山关,一名太平关。娄山在三国时期地处南中地区。
辟龙山:与泽山、司弥瘞山均无从查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