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法正书)
【题解】
诸葛亮担负治理蜀汉重任后,采取了厉行法制的手段,这引起了豪强官吏的不满,他们攻击诸葛亮“刑法峻急”,是不“度德量力”。当时的蜀郡太守法正也出来替他们说话,劝诸葛亮“缓刑驰禁”。为此,诸葛亮写了《答法正书》,批驳了法正的主张,强调了在豪强官吏中实行法制的必要性。这是一篇体现诸葛亮吏治思想的重要著述。
君知其一,未知其二。秦以无道,政苛民怨,匹夫大呼,天下土崩,高祖因之,可以弘济。刘璋暗弱,自焉已来有累世之恩,文法羁縻,互相承奉,德政不举,威刑不肃。蜀土人士,专权自恣,君臣之道,渐以陵替;宠之以位,位极则贱,顺之以恩,恩竭则慢。所以致弊,实由于此。吾今威之以法,法行则知恩,限之以爵,爵加则知荣;恩荣并济,上下有节。为治之要,于斯而著。○《三国志》卷三十五《蜀志·诸葛亮传》裴注引《郭冲》五事。
【译文】
您只知问题的一面,而不知问题的另一面。秦王朝因为不实行仁政,政令苛刻,百姓怨恨,因而陈胜振臂大呼,秦王朝就土崩瓦解,汉高祖根据这种情况,实行宽刑驰禁,因而获得了成功。刘璋昏庸懦弱,从他父亲刘焉以来,两代人都给蜀地百姓小的恩惠,政令废驰,官员们互相奉承,使好的政令不能施行,威严的刑律不庄重严肃。蜀地的豪强官吏,独揽大权,为所欲为,君臣相待的礼仪,逐渐被废驰。拿职位来恩宠他们,结果职位高了,他们反而不觉得可贵,拿恩惠来笼络他们,结果恩惠到了顶,他们反而怠慢无礼。之所以出现弊政,实在是因为上述这些原因。我现在用严厉的法制使他们害怕,推行法制之后,他们才会知道什么是恩宠;用爵位来约束他们,晋升爵位之后,他们才知道什么叫荣耀。恩宠和荣耀相互弥补,上下才能有法度。治国的要领,就在这里体现出来。
【注释】
无道:暴虐,没有德政。
匹夫:庶人,平民。这里指秦末农民起义领袖陈胜、吴广。
弘:大,这里指宽大,意思是宽刑驰禁。济:成功。
暗弱:也作“闇弱”,懦弱而不明事理。
焉:刘焉(?-公元194年),江夏郡竟陵县(今湖北省潜江县西北)人,汉鲁恭王之后,东汉灵帝时任益州牧,为刘璋之父。累世:几代。
文法:文书法令,这里指政令。羁縻:牵制,束缚。这里意思是废驰。
德政:旧指好的政令或政绩。举:兴办,施行。
威刑:指严厉的刑律。肃:严肃,庄重。
专权:独揽大权。恣:放任,为所欲为。
陵替:纪纲废驰,上下失序。意思是礼仪被废驰。
践:卑下。
顺:顺着。这里意思是笼络。慢:怠慢。
威:震慑。
恩荣:恩宠和荣耀。并济:相互弥补。
节:准则,法度。有节:意思是有法度。
要:纲要,要领。
著:显露。这里意思是体现。
(答杜微书)
【题解】
公元224年(建兴二年),在诸葛亮宣布推行“闭关息民”政策后,杜微“老病求归”。为挽留杜微,诸葛亮专门写了这封书信。书信阐述了推行“闭关息民”政策的原因,披露了自己采取耕战、富国强兵、伺机统一天下的策略,反映了诸葛亮求贤若渴的心情。由于诸葛亮的耐心劝说,杜微终于安心事蜀,后官至谏议大夫。
曹丕纂弑,自立为帝,是犹土龙刍狗之有名也。欲与群贤因其邪伪,以正道灭之。怪君未有相诲,便欲求还于山野。
丕又大兴劳役,以向吴、楚。今因丕多务,且以闭境勤农,育养民物,并治甲兵,以待其挫,然后伐之,可使兵不战民不劳而天下定也。君但当以德辅时耳,不责君军事,何为汲汲欲求去乎!○同前。
【译文】
曹丕废君夺位,自封为皇帝,这好比土龙刍狗一样有名而无实。我准备与各位贤士趁其奸邪伪善之机,用正义的力量去消灭他。令人不解的是,您还不曾指教我,就想请求回乡赋闲。
如今曹丕又大兴劳役,举兵攻打吴国。现在趁他应付的事情多,我们应当利用这个时机封锁边境,努力发展农业生产,充实人力财富,并且训练军队,等待他遭受挫败,然后举兵讨伐他,就可以使军队不作战、百姓不劳累而天下平定。您只须凭自己的德望来辅助时政,不要求您参与军中事务,为什么这样急切地要求离去呢!
【注释】
簒弑:杀君夺位。指建安二十五年(公元220年),曹丕在曹操死后,废汉献帝刘协,自立为帝的事。
土龙:古代用来求雨的土制的龙。刍狗:古代供祭祀用的用草扎成的狗。这里用土龙刍狗比喻曹丕的有名无实。
正道:指正义。
怪:奇怪,不解。相诲:教导我。
山野:草野,对朝廷而言。这里指家乡。
劳役:指统治者强迫人民出劳力以供役使。
吴:东汉时江苏为吴郡地,后来即别称吴。楚:古国名,地处南方。吴、楚:指东吴统治的地区。因邓芝出使吴国后,两国往来频繁,曹丕就在公元222年至225年多次举兵伐吴。
多务:意思是应付的事情多。
闭境:意思是封锁边境。劝农:勉励农耕。
育养:生息,培养。这里意思是充实。
甲兵:这里指军队。
但:仅,只。时:指时政。
汲汲:急切的样子。
(论光武)
【题解】
诸葛亮早年隐居的隆中在南阳境内,而南阳郡为当年刘秀中兴汉室的发祥之地。博览群书,关注时局的诸葛亮自然对刘秀及其身边的谋臣良将了如指掌。本文就光武中兴等问题提出了与曹植不同的见解。诸葛亮认为:光武中兴的原因,很重要的一条,便是刘秀的“神略计较”,以及刘秀君臣的“谋合议同”。这种刘秀的英明果断是综合君臣智慧的产物的观点,是与曹植认为刘秀英明,众臣平庸的观点截然不同的。为此,诸葛亮对光武谋臣良将的忠贞智勇十分推崇,对光武君臣的“谋合议同”极为赞赏。
曹植曰:“汉之二祖,俱起布衣。高祖阙于微细,光武知于礼义。高祖又鲜君子之风,溺儒冠,不可言敬。辟阳淫僻,与众共之。诗书礼乐,帝尧之所以为治也,而高祖轻之。济济多士,文王之所以获宁也,而高祖蔑之不用。听戚姬之邪媚,致吕氏之暴戾,果令凶妇肆鸩酷之心。凡此诸事,岂非寡计浅虑,斯不免于闾阎之人,当世之匹夫也。世祖多识仁智,奋武略以攘暴,兴义兵以扫残,破二公于昆阳,斩阜、赐于汉津。当此时也,九州鼎沸,四海渊涌,言帝者二三,称王者四五,若克东齐难胜之寇,降赤眉不计之虏,彭宠以望异内陨,庞萌以叛主取诛,隗戎以背信毙躯,公孙以离心授首。尔乃庙胜而后动众,计定而后行师。于时战克之将、筹画之臣,承诏奉命者犹宠,违令犯旨者颠危。故曰,建武之行师也,计出于主心,胜决于庙堂。故窦融因声而景附,马援一见而叹息。”
诸葛亮曰:“曹子建论光武,将则难比于韩、周,谋臣则不敌良、平。时人谈者,亦以为然。吾以此言诚能美大光武之德,而有诬一代之俊异。何哉?追观光武二十八将,下及马援之徒,忠贞智勇,无所不有,笃而论之,非减曩时。所以张、陈特显于前者,乃自高帝动多阔疏,故良、平得广于忠信,彭、勃得横行于外。语有‘曲突徙薪为彼人,焦头烂额为上客’,此言虽小,有似二祖之时也。光武神略计较,生于天心,故帷幄无他所思,六奇无他所出,于是以谋合议同,共成王业而已。光武称邓禹曰:‘孔子有回,而门人益亲。’叹吴汉曰:‘将军差强吾意,其武力可及,而忠不可及。’与诸臣计事,常令马援后言,以为援策每与谐合。此皆明君知臣之审也。光武上将非减于韩、周,谋臣非劣于良、平,原其光武策虑深远,有杜渐曲突之明,高帝能疏,故陈、张、韩、周有焦烂之功耳。”○《金楼子》第四卷《立言篇》。
【译文】
曹植说:“汉朝的两个开国皇帝,都出身于平民百姓。高祖处事缺乏精细,光武帝待人知礼仪道德。高祖还缺少君子的风度,曾向儒生的帽子上撒尿,对他们谈不上尊重。他派辟阳侯所作的邪恶之事,参与的人都有责任。诗书礼乐,是古帝唐尧治国的法宝,高祖却轻视它。庄严恭敬的众多文人,是周文王使国家获得安宁的原因,高祖却轻视他们而不予重用。他听任戚姬干奸邪谄媚的勾当,导致吕后的专权暴虐,终于让这个凶悍的女人任意施展狠毒残酷的心计。所有这些事,难道不是缺少计谋和远见的表现吗?这就难免被视为民间庸人,成为当代的独夫。光武帝学识广博仁义明智,运用军事谋略平定暴乱,发动仁义之师扫荡残敌,在昆阳击败王寻、王邑的军队,在沘水斩杀甄阜、梁丘赐二人。在当时,全国动荡不安,各地群雄并起,这里有一些人扬言要称帝,那里有一些人宣称要当王,而消灭东、齐两郡难以对付的贼寇,降服赤眉缺少计谋的军队,彭宠因叛离光武而被仆人杀于家中,庞萌因背叛君主而遭到诛杀,隗嚣因背信弃义而出逃身死,公孙述因有异心而被人斩杀。这就是战前在朝廷制定克敌制胜的谋略,然后才出兵,计策部署确定了,然后才用兵打仗。当时,无论是征战的将领,还是谋划的大臣,执行命令的就得到宠爱重用,违抗命令触犯旨意的就被罢免处罚。所以说:光武帝用兵打仗,计谋产生于自己心中,胜利决定于朝廷之上。因此,窦融凭籍他的名声就来归附,马援一见他的面就深表叹服”。
诸葛亮说:“曹子建评论光武帝,认为他的武将难以同韩信、周勃相比,谋臣比不上张良和陈平,现在人们议论这件事,也认为是这样。我认为这个说法确实是想赞美光大光武帝的德行,却有辱一代杰出的人才。为什么呢?回顾光武帝的二十八员大将,下至马援等将领,忠贞智勇的人才,全部都有,公正地评价他们,并不比高祖创业时的将领差。张良、陈平之所以在高祖时能特别显露出才干,是由于高祖办事大多粗疏放任,所以张良、陈平能充分表现出忠诚和信义,彭越、周勃能在外面施展军事才能。有这样一句俗话:‘曲突徙薪为彼人,焦头烂额为上客’。这句话虽然说的是小事,但同高祖和光武帝时有相似之处。光武帝神机妙算,产生于自己的天赋,所以谋划决策不需别人多虑,奇策妙计不需他人提出,于是因谋略决策与众将一致,从而共同成就了帝王的基业。光武帝称赞邓禹说;‘孔子因为有了颜回,弟子们对他更加亲近’。赞叹吴汉说:‘吴将军比较符合我的心意,他的勇猛有人能赶上,他的忠诚却没有人能赶上’。光武帝与群臣商议大事,常常让马援最后发言,因为马援的意见常常与他的意见一致。这就是明君了解臣僚的明察之处。光武帝手下的大将不亚于韩信、周勃,谋臣不比张良、陈平弱,原因在于光武帝深谋远虑,有防微杜渐的圣明,高祖却处事粗疏,所以陈平、张良、韩信、周勃才有不辞辛劳建立的奇功”。
【注释】
曹植(公元192-232年):字子建,曹操第三子,年少即善诗文,受曹操喜爱,遭曹丕嫉忌。曹丕称帝后,被贬爵徙封,抑郁不得意。其诗现存八十余首,文章辞赋四十余篇。
二祖:指西汉、东汉的两个开国皇帝,即汉高祖刘邦、光武帝刘秀。
高祖:即汉高祖刘邦(公元前256-前195年),字季,秦末沛县丰邑人。秦二世元年,陈涉起义后,在沛县起兵,后与项羽分兵入关破秦,灭秦后与项羽争战。战败项羽后,在汜水北面即帝位,国号汉。阙:短少,缺乏。微细:轻微细小。指精细。
光武:即汉光武帝刘秀(公元前6年-公元57年),为汉高祖九世孙。王莽簒位后,受命于更始帝刘玄,在昆阳大破王莽军。刘玄杀刘秀之兄刘縯后,刘秀以行大司马定河北。更始三年在洛阳即帝位,史称东汉。
溺(niào):小便,撒尿。儒冠:指儒生戴的帽子。
辟阳:县名。这里指辟阳侯审食其(yì jī)。刘邦斩叛汉的陈豨后,怀疑燕王庐绾与陈豨有关系,命审食其去迎燕王。燕王对身边幸臣说:“吕后妇人,专欲以事诛异姓王者及大功臣”。这话传到审食其耳中,立即报告刘邦。刘邦派人杀庐绾,致使庐绾逃往匈奴。淫僻:放纵与邪恶。指因怀疑而捕杀燕王的事。
与众:指参与的人。
诗书礼乐:指《诗经》、《尚书》、《礼记》、《乐经》。
帝尧:古帝唐尧。治:治国。
济济:庄严恭敬的样子。
文王:周武王之父,姓姬名昌,殷时的诸侯,居住在歧山下,受到诸侯的拥护。曾被纣王囚在羑里,获释后成为西方诸侯之长,迁都于丰。其子武王灭殷。
戚姬:即戚夫人,为汉高祖宠姬,生赵王如意,后被吕后所杀。邪媚:奸邪谄媚。
吕氏:即吕后(公元前241-前180年),名雉,汉高祖刘邦之妻,惠帝之母。惠帝死后,控制朝政八年,排斥刘邦旧臣,立诸吕为王。暴戾:粗暴强横。指专权暴虐。
果:竟然,副词。凶妇:凶悍的女人,指吕氏。肆:纵恣,恣行。酖酷:意思是狠毒残酷。酖(dān):毒酒。这里引申为狠毒。
寡计浅虑:意思是缺少计谋和远见。
闾阎:泛指民间。
世祖:汉光武帝刘秀死后的庙号,这里指刘秀。
奋:发扬。这里指施展。武略:军事谋略。攘暴:平定暴乱。
残:指残余敌人。
二公:指王莽簒汉建立新朝后的大司徒王寻、大司空王邑。汉代大司徒、大司空、大司马并称为“三公”,故称王寻、王邑二人为“二公”。昆阳:地名。汉置昆阳县,属颍川郡。为今河南省叶县地。刘秀在昆阳之战中以兵三千大破王莽四十万大军。
阜赐:即王莽将领甄阜和梁丘赐。汉津:应为沘(bǐ)水,在今安徽省六安市以西。《后汉书·光武帝纪》:“汉军复与甄阜、梁丘赐战于沘水西,大破之,斩阜、赐”。
九州:因古代中国设置九个州,后以九州泛指中国。鼎沸:比喻形势动荡不安。
四海:各地。渊涌:指群雄并起。
言:扬言。帝:称帝。二三:与下文的“四五”,均形容人多,非实数。
东齐:东指东郡,秦王赢政设置,治所濮阳。齐指汉代齐郡(为春秋齐地)。难胜之寇:指东齐一带的数十万义军和割据者王郎等人。
降:降服。赤眉:西汉末农民起义军。王莽新朝天凤五年(公元18年),琅琊、东莞、临沂的樊崇、逢安、徐宣等人各起义兵数万人。义军将士均涂赤色眉毛,故称赤眉军,发展至三十万人,后遭刘秀围击而失败。
彭宠(?-公元29年):南阳宛人,为渔阳太守。望异:指彭宠叛离刘秀。内陨:指彭宠被家中仆人缚杀于床上。
庞萌:为刘秀平狄将军,为人逊顺,深得刘秀宠爱。刘秀派他与蓋延共击董宪,因诏书只下给蓋延而未下给他,就认为蓋延说了他的坏话,于是袭击蓋延,背叛刘秀并联合董宪,自称东平王。后被刘秀大将吴汉所杀。
隗戎:即隗嚣(?-公元33年),字季孟。王莽末,占据陇西,称西州上将军。先投靠更始帝刘玄,不久投归刘秀,后又叛附公孙述。刘秀西征时,逃奔西城而死。毙躯:即身死。
公孙:指公孙述(?-公元35年),东汉右扶风郡茂陵人,字子阳。汉哀帝时为清水长,王莽天凤中自立为蜀王,建武初自立为天子,占据益州。后为东汉大司马吴汉、辅威将军臧宫所杀。离心:即有异心。授首:被杀。
乃尔:这就是。庙胜:指临战前朝廷制定克敌制胜的谋略。动众:出兵。
战克之将:指征战的将领。
筹划之臣:即谋划的大臣。
承诏奉命:意思是执行命令。
颠:颠覆。危;危险。颠危:颠覆遭祸,意思是罢免处罚。
建武:汉光武帝刘秀的年号,这里指刘秀。
窦融(公元前16-公元62年):字周公,世代在河西做官。更始帝刘玄执政时,占据河西,称五郡大将军。刘秀称帝后,他决策归附,被授凉州牧。后随刘秀征隗嚣,平陇、蜀,屡建战功,升大司空,显贵无比。因:凭籍。景附:即归附,投靠。
马援(公元前14年-公元49年):字文渊,东汉右扶风郡茂陵人。王莽新朝末任汉中太守,后依附隗嚣,再归附刘秀。曾聚米为山谷,指划形势,助刘秀破隗嚣。历任陇西太守,伏波将军。
曹子建:曹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