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作为西南地区最重要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心,历史上长期受到当权者的特殊关注。每当大一统的王朝政权建立以后,在蜀地修筑军事据点般的城池和屯驻大量军队就成了当务之急。
秦城
公元前316年,秦国的金戈铁马沿着金牛道浩浩荡荡翻越秦岭,以排山倒海之势灭掉了不可一世的蜀国。蜀国最后一代君王——贪恋女色的开明十二世被秦军乱箭射死在彭州县境内。蜀国虽然已经被纳入了秦国的版图,但开明王朝的残余势力还在做着反秦复蜀的美梦。于是,秦惠王便命令他的宰相张仪在成都修筑一座用以屯兵的秦城,以此加强对蜀地的监管和控制。
张仪是北方人,既战功卓著又足智多谋。秦惠王一声令下,他便调集民工和士兵开始筑城。当时成都是开明王朝的国都所在地,已经具有了城市的建筑和规模,但在张仪看来,当时的成都城还是一座很不像样的“村落”,因此他决心把成都建得跟北方的城市一样坚固阔大。在他看来,雄伟的成都城是秦国统一天下的伟大象征。一时间,成都平原上形成了黑压压的民工潮。民工们喊着号子抬土,用宽大的木板夹住泥墙夯筑。雄心勃勃的张仪站在旁边指挥,毒辣辣的太阳使他白皙的面孔逐渐变黑。一堵墙筑起来,但刚想把它加宽加高,它却“呼啦”一下垮掉了。张仪很纳闷:怎么我在北方筑城时,泥土坚实得像又黏又硬的糯米,而成都的泥土却软得像豆腐似的呢?
原来,成都平原十分低洼潮湿,河泽密布,土质疏松。张仪和民工们虽然尽了最大努力,但成都城的城墙还是修一次塌一次。张仪捋着长长的胡须在工地上慢慢徘徊。忽然,有一只巨大的乌龟从江边的水中浮起来,用清澈而光亮的眼睛同情地瞧了张仪一眼,然后奋力沿江向前游去。张仪心中一动,便跟着这只乌龟朝前走。这龟乘风破浪划到东子城的东南隅,却一翻肚皮,死了!张仪很伤感,从水中捞起这只乌龟的尸体,像抱着自己夭逝的孩子。
当时朝中有许多占卜吉凶福祸的巫师,张仪便叫来一个巫师头目问:这龟在我面前如此表演,有何深意?巫师看看天,又掐掐手指头说:恭喜丞相,这是上苍显灵啊!你只要沿着龟迹筑城,城就不会垮塌。一席话说得张仪频频点头。张仪急忙命令士兵和民工连夜搭起一座眺望塔(后世又名张仪楼),他站在塔上,手搭凉棚,指挥民工按龟迹筑城,果然这一次怎么筑怎么有,一堵堵高大巍峨的城墙拔地而起,很快就把成都城建起来了,秦国的士兵开始在这座新建的成都城中安营扎寨。
由秦国宰相张仪指挥修筑的成都城建好以后,楼台亭榭、将相甲第、士兵营房密布,气象的确跟以前不一样了。“周回十二里,高七丈”,无论是气势、规模、建筑手段和繁华程度都称得上是南方的一个大都市。尤其是为了防止雨水侵蚀土城墙,建造者还在城墙上修筑屋宇楼栏,这些绵延不绝的城上屋宇像山间的庙宇僧舍一样,远远望去,尤为壮观华美。
但是,张仪所筑之成都城并不是拿给平民商贾居住的,其目的只是想用来屯驻秦国戍兵,以防止开明王朝的残部和土著人民造反。因此,当时的成都城又曰“秦城”。它既是一个庞大的兵营,又是秦国在蜀的行政公署,整座城市弥漫着刀枪剑钺的寒光。
罗城
罗城,是由唐末的西川节度使高骈主持修建的。
唐朝虽然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十分辉煌灿烂的朝代,但对于成都而言,却是个多事之秋。我们都还记得南诏蛮人侵入成都掳走许多织锦巧匠的故事。及至唐懿宗咸通十一年,尝到甜头的南诏国率领部队再次围攻成都。史籍记载说,这时候整个平原的四川人都躲进成都城避难。几十万狼狈不堪的难民拥挤在小小的子城内,每人只有一席之地,下雨时,只能把筲箕、瓦盆拿出来当雨具。饮水也很困难,只好把摩诃池中的泥水澄清后使用。好在唐朝的各路援军陆续赶到,围城的南诏军队才不得不退去。但是仅仅过了四年多,南诏军队又打到了新津,成都城“城门昼闭”。看来,一座既可用于防御,又可容纳更多居民的新的成都城有必要诞生了。
公元875年,高骈被任命为西川节度使,驻防成都。此前,高骈已在成都待了将近三年,对于打败和赶走南诏军队有赫赫战功,因此他也懂得成都人民现在最想得到的是什么。翌年,他拟订好新的筑城计划,调集成都附近八州十县的民夫,由县令带领,分段承包,开始筑城。每天有十万人参加这轰轰烈烈的浩大工程,十天一轮换。由于负担平均,力役较轻,因此从8月开工,到11月就竣工了,前后只花了九十六天。
王徽《创筑罗城记》描述道:新的成都城各类高超建筑鳞次栉比,门帘飘动,市招临风,各种建筑的瓦阁飞檐凌霄耸立,如偃如仰。当太阳和月亮升起时,整座城市笼罩在一片炫目的霞光中,望之“莫不神骇而气耸,目眙而魂惊”。当时的罗城共开城门十道,见于文献记载的,南门有万里桥门、笮桥门,东门有大东门、小东门,西门有大西门、小西门,北门有太玄门等。尤为引人瞩目的是,罗城的城墙上有门楼、望楼、更楼以及廊庑栏杆建筑共五千六百间,可以想象,当时的成都城墙上楼台亭榭雕梁画栋,绵延不绝,真是壮观至极。
这次筑城,技术手段已经得到更新,先是用泥土版筑城墙的主体,然后外面再包砌长砖,用砖量达到一千五百五十万块。如此多的大砖从哪里来?原来,高骈为了使成都城更加坚固,不受兵灾,下令将成都平原上的古墓坟茔全部推平,用取下的墓砖筑城。这样一来,成都平原上兴起一股开掘古墓的热潮,“凡负城邱垅悉平之”。修好以后的罗城周回二十五里,再加上外围的瓮城和防御工事一共是三十三里。城墙高二丈五尺,墙基也是宽二丈五尺,城墙顶宽一丈余,城垛高四尺。
看来高骈筑罗城是经过精心设计和准备的。不错,这位雄心勃勃的政治家在筑城之前,曾经上表唐僖宗,列数增筑新城的必要,例如昔日的成都子城“两遭蛮寇攻围,数万户人,填咽共处,池众皆竭,热气相蒸”。等把罗城修好以后,高骈又派人把罗城的图纸拿给唐僖宗看。唐僖宗看了之后非常高兴,表彰说:城修得很好,图纸我也看了,爱卿不顾把府库中的一百五十万贯钱财用尽,用以修筑罗城,这是巩固我大唐江山的豪迈壮举嘛!爱卿辛苦了,待有机会,我自然会提拔你。不久以后,高骈被封燕国公,调任淮南节度使,并任江淮盐运使、诸道行营都统等职。
高骈所筑新城为何被称作“罗城”呢?“罗”是包罗的罗,意思是把旧的子城和过去的老城垣都包罗进去了,它的规模甚至比清代的成都城还要大。更为重要的一点是,高骈在修筑罗城的同时,把流经成都平原的河流改换旧道,使它们绕城而流,形成今天我们所看见的格局。这是一项功德无量的壮举,不但使得成都城的四面都有护城河,而且使成都的水文化开始发达。护城河的内侧还修了一道长为二十六里的长堤,以保护城墙不受水的冲击。同时在城市的西北、西南开出闸门,引水入城,既方便了人民的生活,又使整座城市充满了诗情画意。
皇城
成都的皇城始建于明朝初年,大致位置在今红照壁至人民南路展览馆一带,占地总面积数千亩,整个建筑壮丽雄伟、金碧辉煌,是朱元璋的儿子朱椿的宫殿。
朱元璋统一全国以后,建立了明朝。为了使本朝避免重蹈前朝诸侯割据、尾大不掉的覆辙,朱元璋把十几个儿子都分封到外地做了诸侯,一方面是使他们充当耳目、监视地方,另一方面也以此锻炼他们为国服务的思想,使他们在艰苦和边远的环境中得到磨炼。朱元璋的儿子朱椿被任命为蜀王时,尚且年幼,每日里混在奶妈和嫔妃中间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朱元璋怕他到了成都不习惯,乃命令一个得力的太监康公公从南京起程,到成都先给朱椿修建一所行宫,待朱椿年龄稍长,再去赴任。
这康公公一路骑马坐轿赶到成都,放眼一看,成都这地方还真不错。虽然不是江南鱼米之乡,但山色秀丽,民风淳朴,商业繁华,称得上是西南的一座雄伟之都。这时候离后蜀孟昶在成都城墙上遍种芙蓉已经有几百年,康公公心里有这个印象,他打算把皇城修得既有皇宫的味道,又有成都的地方特色,使之成为一个威震西南的政治中心。
康公公在地方官员的簇拥下,首先视察了成都城的布局。他身边的建筑师们给他出主意说:皇城是蜀王的行宫,必须建在成都城的中心位置,而且建筑也应该气派华丽,起码有宫殿的气象。康公公站在成都城的高处,俯瞰着这座美丽的城市。他是一个见多识广的人,又跟随朱元璋多年,因此对皇城的修建早已有一套成熟的方案,于是命令建筑师画了图纸,招募了大量当地民工,准备择日动土。
成都城很久没有大兴土木了,因此全城的人都赶来看稀奇。一时间寂静的城市热闹起来,大批的木材、石头等建筑材料从水陆两路被运抵成都。南河边的码头上停靠着无数的船只,民工们喊着号子把船上整根的楠木抬下来。成都城的几条主要街道上,架子车、鸡公车运送着石料穿梭来往。那康公公戴着一顶草帽坐在一张太师椅上指挥着现场,望着高大壮丽的城郭从无到有地修筑起来,他的心中暗自高兴。康公公虽然不是大内总管,但他为朱元璋宠爱的幼子朱椿修了一座豪华宫殿,事关西南政局的稳定,说不定朱元璋一高兴,就会提拔自己成为宫内的管事,下半生的荣华富贵岂不指日可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