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然,仁政德治的思想实践并不起于西周。自从国家政治产生之日起,执政者对部属和民众的管理态度就有仁、暴之分。中华民族从轩辕黄帝算起,到孔孟生活的春秋战国时代,已有两千多年的文明史。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学者,在对上古两千多年历史的追述中发现,黄帝以后,特别是尧、舜、禹、汤、文、武和周公,都是一脉相承的仁德之君。所以,儒家把他们作为人民爱戴的理想君主和统治者学习的圣人楷模,加以赞美和推崇;同时把夏桀、商纣作为残暴不仁的最大典型加以诅咒和鞭挞,以达到扬善惩恶、警示后世的目的。
“祖述尧舜、宪章(效法)文武”就是儒家学派最基本的特征,所以说,儒家学说的源头是周公制礼。
222.什么是“孔门三戒”
“孔门三戒”一说出自《论语·季氏》。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其意思是说,君子有三个方面需要戒备,即年少的时候,精力还没有稳定,要戒备因为美貌而产生的感情和欲望;在壮年精力正是旺盛的时候,要戒备争斗;等到年老的时候,精力已经衰弱,要戒备贪得无厌。
223.《周易》就是《易经》吗
《易经》与《周易》本不是一回事。《三字经》曰:“有连山,有归藏。有周易,三易详。”所以,《周易》只是三易之一。
传说《连山易》为伏羲所作,伏羲画八卦为易经之始。《归藏易》为黄帝所作。《周易》是周文王囚于羑里,在《连山易》和《归藏易》的基础上,将伏羲八卦演释成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并作卦爻辞而成。因为此易是周文王所做,所以又称《周易》。
《连山易》、《归藏易》现已失传,西汉以后,《周易》被列入经书,所以《周易》就变成了我们通常说的《易经》。
224.《周易》是怎么成为儒家经典的
《周易》堪称中华文化的源头,它的内容极其丰富,对中国几千年来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都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无论是孔孟之道、老庄学说,还是《孙子兵法》,抑或是《黄帝内经》,无不和《周易》有着密切的联系。
儒家崇尚周礼,而《周易》相传为周文王所作,所以,儒家的创始人孔子对《周易》作了相当深入的研究,并为之作传。《汉书·儒林传》记载:“孔子读易,韦编三绝,而为之传。”到了西汉,《周易》被列为六经之首。所以,最迟从西汉开始,《周易》就成了儒家的经典。
225.《麟经》是一本什么样的书
《麟经》就是《春秋》,它被称为《麟经》源于一个故事。
周敬王三十九年春(公元前481年),鲁国叔孙氏的仆从商在西边的大野狩猎,捕获到一只怪兽,于是“折其左足,载以归”。叔孙氏认为这只怪兽是一个不祥之物,于是把它丢弃在城外,并派人去问孔子:“长得有角的四不像是什么动物?”
孔子去看了后,哀叹道:“这是麟啊!你为什么来啊!为什么来啊!”(麟也,胡为乎来哉!)然后他“反袂拭面,涕泣沾衿”。哭完之后,孔子在他正在编写的《春秋》中记下“十有四年,春,西狩获麟”,就此绝笔。
因为《春秋》是以“获麟”二字结尾的,所以,“获麟绝笔”的典故广为流传。后来,人们便把《春秋》叫做《麟经》。
226.什么是“名不正,言不顺”
“名不正,言不顺”一语出自《论语·子路篇第十三》。春秋战国时,卫国上演了一出父子争位的闹剧。卫出公蒯辄是卫灵公之孙,他的父亲蒯聩被卫灵公驱逐出境。卫灵公死后,蒯辄继位,他的父亲蒯聩要回国争夺君位,遭到了蒯辄拒绝,于是出现了父子争位的现象。子路就此事问孔子。孔子认为当务之急是要正蒯聩与蒯辄的父子之名,子路则认为孔子太迂腐。孔子说:“仲由,真粗野啊。君子对于他所不知道的事情,总是抱持存疑的态度。名分不正,说起话来就不顺当合理。说话不顺当合理,事情就办不成。事情办不成,礼乐也就不能兴盛。礼乐不能兴盛,刑罚的执行就不会得当。刑罚不得当,百姓就不知怎么办好。所以,君子一定要定下一个名分,必须能够说得明白,说出来一定能够行得通。君子对于自己的言行,是从不马马虎虎对待的。”
后来,人们把“名不正,言不顺”理解为名分不正或名实不符。
227.诸子百家到底有多少家
春秋时,由于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学者们便周游列国,为诸侯出谋划策,到战国时便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这个“百家”就是我们常说的“诸子百家”。
传统上关于百家的划分,最早源于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他在《论六家要旨》中将诸子百家首次划分为:阴阳、儒、墨、名、法、道六家。后来,刘歆在此基础上,增加了“纵横、杂、农、小说”等四家,合为诸子十家。班固在《汉书·艺文志》中沿袭刘歆的说法,并认为:“诸子十家,其可观者九家而已。”后来,人们去小说家,将剩下的九家称为“九流”。自此,中国古代学术界都依从班固,百家就成了“九流”。
现代学者吕思勉在《先秦学术概论》一书中再增“兵、医”两家,认为“先秦学术,实可分为阴阳、儒、墨、名、法、道、纵横、杂、农、小说、兵、医十二家”。
关于诸子百家,还有一种说法是189家,也是出自《汉书·艺文志》,即“凡诸子百八十九家,四千三百二十四篇”。所以,也有人认为诸子百家其实是189家。
228.《吕氏春秋》是一本什么样的书
《吕氏春秋》是战国秦相吕不韦集合门客编辑而成的,是一部百科全书似的传世巨著,分为八览、六论、十二纪,共二十多万字。
《吕氏春秋》成书于公元前239年,正是秦国统一六国前夕。当时,秦国军事力量空前强大,吕不韦为提高秦国及自身的文化形象,令门下凡能写文章的人都把自己所闻所见及感想写出来,然后又挑选几位写文章的高手对交上来的文章进行遴选、归类、删定、综合在一起成书,取名叫《吕氏春秋》。为了慎重起见,成书后,吕不韦又让门人修改了几遍,直到自己满意为止。
《吕氏春秋》保存了先秦各家各派的不同学说,还记载了不少古史旧闻、古人遗语、古籍佚文及一些古代科学知识,其中不少内容是其他书中所没有的。
作为一部资料汇编书,《吕氏春秋》有很高的参考价值。司马迁称它“备天地万物古今之事”,在《报任安书》中,甚至把它与《周易》、《春秋》、《国语》、《离骚》等相提并论。
229.阴阳家的“阴”、“阳”是什么意思
阴阳家是流行于战国末期到西汉初期的一种学派,齐人邹衍是其代表人物。
阴阳学说是在“气”学说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这一学说认为天地、日月、昼夜、晴明、水火、温凉等都是运动变化中一分二的结果,因此也就抽象出了“阴”和“阳”两个相对的概念。
“阴”代表消极、退守、柔弱等特性及具有这些特性的事物、现象;“阳”代表积极、进取、刚强等特性及具有这些特性的事物、现象。“阴阳”的基本内容可以概括为“对立、互根、消长、转化”八个字。
230.什么是萨满教
1998年7月9日,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考察工作时,江泽民作了《加强新疆各民族团结,坚决维护祖国统一》的讲话。讲话中提到:“新疆历来是一个多民族聚居和多种宗教信仰并存的地区。从宗教演变来说,十世纪以前,萨满教、祆教、佛教、道教、景教、摩尼教等先后在新疆地区传播,尤以佛教为盛。”①
萨满教是一种原始宗教,因为通古斯—满语族各部落称巫师为“萨满”而得名。萨满的原意为“因兴奋而手舞足蹈的人”。
萨满教形成于原始社会后期,具有明显的氏族部落宗教特点。尽管各族并无共同经典、神名和统一组织,但他们相信万物有灵和灵魂不灭。
萨满教认为世界分为三界:天堂为上界,是诸神的居所;地面为中界,是人类居住的地方;阴间为下界,为魔鬼和祖先神所居。萨满教认为宇宙万物、人世祸福都由神鬼主宰,神灵赐福,而巫师萨满能通达上下两界,疏通三界之事。萨满教曾经长期盛行于我国北方各民族之中,7世纪前在今新疆地区曾受到普遍信仰。
231.祆教为什么又被称为“拜火教”
1998年7月9日,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考察工作时,江泽民作了《加强新疆各民族团结,坚决维护祖国统一》的讲话。讲话中提到:“新疆历来是一个多民族聚居和多种宗教信仰并存的地区。从宗教演变来说,十世纪以前,萨满教、祆教、佛教、道教、景教、摩尼教等先后在新疆地区传播,尤以佛教为盛。”①
祆教即流行于古代波斯及中亚等地的琐罗亚斯德教。该教认为阿胡拉·玛兹达(意为“智慧之主”)是最高主神,是全知全能的宇宙创造者。火是人们的“正义之眼”,善、恶二火是阿胡拉·玛兹达的儿子,是神的造物中最高和最有力量的东西。火的清净、光辉、活力、敏锐、洁白、生产力等象征神的绝对和至善。该教把拜火作为他们的神圣职责,所以又称“拜火教”。早在公元前四世纪,祆教就传入我国新疆地区。
232.什么是景教
1998年7月9日,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考察工作时,江泽民作了《加强新疆各民族团结,坚决维护祖国统一》的讲话。讲话中提到:“新疆历来是一个多民族聚居和多种宗教信仰并存的地区。从宗教演变来说,十世纪以前,萨满教、祆教、佛教、道教、景教、摩尼教等先后在新疆地区传播,尤以佛教为盛。”②
景教是基督教的一支,被称为聂斯脱里派,其创始人聂斯脱里为东罗马帝国君士坦丁堡主教。他提出“基督二性连接说”,并认为圣母玛利亚只生育了耶稣肉体,因此反对将她的地位进一步的提升。聂斯脱里派在东罗马被视为异端,受到迫害。一部分追随者逃至波斯,得到波斯国王保护,成立独立教会,与摩尼教、祆教共同形成波斯当时的三大宗教。
唐初,景教僧侣阿罗本将此教传入中国,景教之名为当时唐人所取,可能是既取“基督”的谐音,又取光明辉煌的含义。唐太宗李世民曾批准景教教徒在长安兴建寺庙,允许其传教。景教遂在长安兴盛一时,并在全国范围内建有“十字寺”。唐末随着佛教被禁,景教也衰落下去。元朝时,景教又再次传入我国,元朝灭亡后再次衰落。今天,在中国香港仍有少量教徒。
233.什么是摩尼教
1998年7月9日,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考察工作时,江泽民作了《加强新疆各民族团结,坚决维护祖国统一》的讲话。讲话中提到:“新疆历来是一个多民族聚居和多种宗教信仰并存的地区。从宗教演变来说,十世纪以前,萨满教、祆教、佛教、道教、景教、摩尼教等先后在新疆地区传播,尤以佛教为盛。”①
摩尼教又称明教,发源于古代波斯萨珊王朝,其创始人为摩尼。其核心教义是:在世界的一开始,就有光明和黑暗两个王国并存着,光明占据北、东、西三方,黑暗占据南方。善人死后可获幸福,而恶人则须堕地狱。摩尼教还主张灵魂可以从肉体上彻底解脱,因而强调禁欲、食素。
摩尼教在唐朝传入中国,到了宋朝,摩尼教被意译为“明教”,教义被简明地归纳为“清净、光明、大力、智慧”八个字,成为流行于底层群众当中的秘密组织之一。元朝和明朝以后摩尼教逐渐融合于其他教派。
234.“兼相爱”是古代哪位思想家提出来的
2005年2月19日,胡锦涛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讲话时提到:“我国历史上就产生过不少有关社会和谐的思想。比如,孔子说过‘和为贵’……墨子提出了‘兼相爱’、‘爱无差等’的理想社会方案。”②
“兼相爱”是战国时期思想家墨子的重要思想,意思是不分亲疏、贵贱、贫富,一视同仁地爱所有的人。墨子以兼爱为其社会伦理思想的核心,认为当时社会动乱的原因在于人们不能兼爱,主张通过提倡兼爱解决社会矛盾。
235.“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是古代哪位思想家提 出来的
2005年2月19日,胡锦涛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讲话时提到:“我国历史上就产生过不少有关社会和谐的思想……孟子描绘了‘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社会状态。”①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出自《孟子·梁惠王上》,是战国时期孟子向齐宣王谏言时说的话。其意思是,尊敬爱戴自己的老人,并由此推广到尊敬爱戴别人的老人;关心、爱护自己的孩子,并由此推广到关心、爱护别人的孩子。孟子认为如果君主能够这样做,整个天下便会像在自己的手掌心里运转一样容易治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