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250500000003

第3章 批评活跃的时代(1)

)第一节“时代”作为一种文学批评标准

金介甫说沈从文“紧跟时代,也意味着他对时代思潮具有高度敏感”(金介甫《凤凰之子——沈从文传》[M].北京:中国友谊出版公司,2000.428.)。沈从文的批评和杂感都有一个明确的批评对象:时代和时代不断变化的中心。相对于这种不断变化的时代“中心”,沈从文一直以“落伍”的姿态表示自己的边缘位置,展开对时代风潮的批判。他这种边缘化的批判在社会变革的不同时期有不同的表现。大体分为三个时期,即沈从文批评活跃的时代,新旧转换的时代,新时代。本书将对他的边缘性批评展开论述,看他不同时期的批评重点,批评方式和由此反映出的作家心态,以及他的批评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意义。总的来说,沈从文的批评具有较为强烈的“介入”性,在实践和坚守着知识分子的批评立场。只不过这种立场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或显或隐。作为一名异质文化培养起来的作家,沈从文的视野和价值观天然地和时代与文坛的中心保持着相当远的距离。作家终是要和时代对话的人。沈从文与时代的对话也带有很强的异质成分和批判色彩。他在时代的种种风浪中寻找着文学和知识分子自我的位置和价值。当历史的尘埃落定,留在历史的画卷中的也许恰恰是那些站在边上的人。

批评活跃的时代指沈从文开始对文坛展开较为集中的批评的1920年代后期到中国社会即将发生大变革的1940年代中后期。在这个阶段,沈从文写了大量的各类批评文章。这是他强调自己在时代面前的“落伍者”身份最多的时候,但实际上,这个时期的批评,虽然相对于他所批评的时代“中心”也是一种边缘化的位置,却是主动性很强,也非常自信的一个时期。对“时代”性变化的批判色彩很重。在批评的背后,实际上隐含着他认为自己代表的文学发展倾向才是正宗的意味。他用自己的批评致力于对文学特质的强化,对作家创作态度的匡正,最终把匡正的标尺定位于“五四”。

在沈从文的文学批评中,对作家的时代特色予以总结,说明其与时代的关系,是其批评的一大特色。且常常提到时代风气的转向对作者创作和作品接受的影响。可见“时代”是沈从文文学批评的一个重要标准。他所谓作为一种文学批评标准的“时代”的意义非常近似于丹纳在《艺术哲学》中对于时代的解释,是一个时代大多数人的思想和情感。关于什么是评论,他认为:“既然是评论,应注意到作者,作品,与他那时代一般情形。评论不在阿誉作者,不能苛刻作品,只是就人与时代与作品加以综合,给它一个说明,一种解释。”(《<现代中国作家评论选>题记》.《沈从文全集》16卷.327.)可见他非常重视作品的时代意义,重视作家与时代的关联。在《论中国创作小说》中沈从文明确提出了以“时代性”为核心的批评标准:“这里我将说到的,是什么作者,在他那个时代里,如何用他的作品与读者见面,他的作品有了什么影响,所代表的是一种什么倾向,在组织文学技术上,这作者的作品的得失。”(《论中国创作小说》.《沈从文全集》16卷.196.)他的文学评论文章基本上都是按照这个原则展开的。他对汪静之的诗歌的批评最能体现这一点。他认为汪静之创作诗歌的五四时代是思想解放,重估一切问题,特别是男女关系重新估价的时代。汪静之的诗顺应了这样的时代情绪。“在男女恋爱上,有勇敢的对于欲望的自白,同时所要求所描写,能不受当时道德观念所拘束,几乎近于夸张的一意写作,在某一情形下,还不缺少‘情欲’的绘画意味,是在当时比其他诗人年青一点的汪静之。”所谓时代性就是一个时期里文学的创作潮流与倾向。他认为汪静之的诗作代表了五四的时代特征。沈从文也谈到这种时代特征太明显,也就是太符合时代性的作品难以长久,时代兴味的改变使汪静之的诗歌失去了光彩:“《蕙的风》的诗歌,如虹彩照耀于一短时期国内文坛,又如流星的光明,即刻消灭于时代兴味旋转的轮下了。”(《论汪静之的<蕙的风>》.《沈从文全集》16卷.87,93.)但他认为这种时代性的体现是符合文学与时代的自然关联的,并没有其他因素和力量的介入,所以认识这种时代性是认识一个作者,认识其作品的必要条件。沈从文提到为时代所造就的另一个人是郁达夫:“生活的卑微,在这卑微生活里所发生的感触,欲望上进取,失败后的追悔,由一个年青独身男子用一种坦白的自暴方法,陈述于读者,郁达夫,这个名字在《创造周报》上出现,不久以后,成为一切年青人最熟习的名字了。人人都觉得郁达夫是个值得同情的人,是个朋友,因为人人皆可从他作品中发现自己的模样(作品与读者的重要连接),郁达夫在他作品中,提出的是当前一个重要问题。‘名誉、金钱、女人取联盟样子,攻击我这零落孤独的人……’这一句话把年青人心说软了。在作者的作品上,年青人,在渺小的平凡生活里,用憔悴的眼看四方,再看看自己,有眼泪的都不能悭吝他的眼泪了。这是作者一人的悲哀么?不,这不是作者,却是读者。多数的读者诚实的心,是为这个而鼓动的。多数的读者,由郁达夫作品,认识了自己的脸色与环境。”(《论中国创作小说》.《沈从文全集》16卷.207.)郁达夫的作品的成功是因为他抓住了五四时代的读者的处境和心灵。他作品的这种时代性也是非常自然的。而且,汪静之和郁达夫所体现的都是一种个人化的书写。他们的作品与时代的契合正是作家的敏锐性的体现。虽然对他们和他们作品的接受和喜爱会随着时代的改变而淡漠,但他们对于这一时代的记录和表现是无可替代的。沈从文认为他们的作品体现了时代的召唤和个人的创造性达到了一种很好的遇合。

五四是新文学兴起的阶段,很多文学都有尝试的特点,也因为其新,一出现往往受到很大的重视和喜爱。在这种意义之下,在《论中国创作小说》中沈从文认为鲁迅、王统照、冰心、庐隐、叶绍钧等引领五四文坛的作家都是受惠于时代而成名的,他们的价值也会因为时代的转变而逐渐减小,时代成就了他们,时代也会忘却他们。沈从文一方面认为这种忘却是正常的,另一方面又为新的时代趋势所改变的不仅仅是主题,还有作家的创作环境,创作自由而惋惜。“新的趋势所及,在另一组合中,有重新使一切文学回复到一个‘否认’倾向上去的要求,文学问题可争论的是‘自由抒写’与‘有所作为’。在前者的旗帜下,站立了古典主义绝端的理智,以及近代的表现主义浪漫的精神,另一旗帜下,却是一群‘相信’或‘同意’于使文学成为告白,成为呼号,成为大雷的无产阶级文学与民族文学的提倡者,由于初期的诗的要求而产生汪静之君的作品,自然是无从接近这纠纷,与时代分离了。”(《论汪静之的<蕙的风>》.《沈从文全集》16卷.93-94.)从文章的哀婉的口吻可以感受到沈从文对于时代兴味的转变,特别从“自由抒写”向“有所作为”的转变是不满的。由此可见,沈从文批评的并不是对于时代主题的顺应与否,关键是看时代主题的内涵究竟是什么。他对于五四时代的“自由抒写”、“表现自己”等时代主题是赞赏的。对于新出现的使文学成为告白,成为呼号的趋势是反对的。在这种趋势之下,“时代”很难再作为一种单纯的文学批评标准来看待。新的因素和倾向,比方说工具化,政治化介入到了文学的品质当中,“时代”有了这些因素的内涵。他所主张的,从人与时代,作品与时代的角度来衡量文学的标准也难适用了。他希望自由书写的时代,惧怕各种干涉文学创作的力量。以时代为标准来衡量作品是针对五四而言的,他的文论也基本是针对五四作家的。对于充满政治因素的时代主题,沈从文是排斥的。“许多所谓‘有思想的伟大作品’企图刻画时代变动的一部分或全体,在时间面前,却站立不住,反而很容易的被‘时代’淘汰忘却了。”(《论技巧》.《沈从文全集》16卷.472.)他所批评的“有思想”的作品,就是指那些有政治倾向性的作品,认为这样的作品只能有暂时的价值,不能成为经得住时间考验的具有永恒价值的作品,终于会被更新的时代所遗忘甚至是抛弃。他也没有专门论述那些代表新倾向的作家,这更能说明他的态度。

既然“时代”是衡量文学作品价值的一个标准,沈从文同样主张好的文学作家要能真正表现出时代和历史的本真面貌。他要求作家要努力把握和书写自己的时代。“一方面记录了这时代广泛苦闷的姿态,一面也就将显示出民族复兴的健康与快乐生机。”(《文学者的态度》.《沈从文全集》17卷.50.)他希望能有作家“忠忠实实恰如其分地来从一个作品中写出一个时代历史场面或一群人的生命发展,以及哀乐得失式样的宏章巨制”(《明日的文学作家》.《沈从文全集》17卷.356-357.)。这里提到的“时代”的内涵是生活层面的,他希望文学能从生活和生命的角度去细致地去记录时代。对于历史的理解,沈从文向来认为人的生活史才是真正的历史。他也曾提倡作家的时代责任感和使命感,当然,谈这一点是在抗日的大背景之下,他说:“在这个时代,中国作者要有自己对这个时代负责的感觉同理想,很可以写出非常伟大的作品。”(《谈话剧创作》.《沈从文全集》17卷.395.)对时代负责是作家的思想觉悟,在这个基础上,作品才谈得上伟大。这一点和左翼批评家是比较一致。不过如上所述,他和左翼文学对于时代和历史的内涵的理解是不同的。所以,沈从文反对的是激进的时代,是“狭义的时代”,不是时代性本身。

)第二节“时代”作为一种影响文学的魔力

还是以文学作为发论的对象和中心,沈从文认为五四之后向文学提出的“时代”要求对文学本身以及作家都有很坏的影响。沈从文明确提过,五四是自由书写的时代,而之后的时期则要求文学有所作为。实际上,五四的文学有很强的功利性,只不过五四启蒙主题下的个性解放、自由等价值是沈从文所认同和赞赏的。而新的时代主题则是革命文学、无产阶级文学、大众文学的方向。对此,沈从文是多有异议的。这种新的时代主题和他一向坚持镇守的文学的独立的阵地有冲突,并且可能是很大的冲突。而这种新的倾向性,新的主题又是很多进步作家的共同趋向。老舍、巴金等作家也在或近或远地接纳着这种时代性的影响。在这种情形下,沈从文更多感受到的是这种时代性主题的强大的影响力,他称之为“魔力”:“提起‘时代’,真是一言难尽。为了追逐这个名词,中国近十年来至少有三十万二十岁以内的青年腐烂在泥土里。这名词本来似乎十分空虚,然而却使青年人感到一种‘顺我者生逆我者亡’的魔力。这个名词是作家制造出来的,一般作者仍被这个名词所迷惑,所恐吓。因这名词把文学作品一面看成商品的卑下,一面又看作经典的尊严;且以为能通俗即可得到经典的效果,把‘为大众’一个观念囫囵吞枣咽下肚里后,结果便在一种莫名其妙矫揉造作情绪中,各自写出了一堆作品。——记着‘时代’,忘了‘艺术’。”(《作家间需要一种新运动》.《沈从文全集》17卷.102.)沈从文特别强调了“顺我者生逆我者亡”来表达对这种时代性的压迫性的感受。他特别害怕文坛出现“中心”,那首先就意味着自由的限制甚至丧失。他对革命,对政治的怀疑和反感,如同福楼拜所主张的:一切政治只懂得反叛。他认为这种时代性是一种有压迫性的影响。文坛仿佛出现了“中心”,而且这个中心是不断变化的。发生在不同的阵营之间,或者左翼文学内部的论争,更让沈从文觉得这些走在时代前面的人是随时会改变立场的人。这种影响力很大的仿佛有魔力的时代性会给文学和作家都带来负面的影响。在这种情境下,沈从文不断谈到文学的堕落和作家的堕落,并明确提出了自己“落伍者”的姿态。

首先是对文学特质的影响。沈从文对时代变化带来的文坛的动向非常关注,而且这种关注多为批评性的。他认为造成文坛堕落的根本原因有两个,一是商业,二是政治。在他几乎所有的文论中这都是一个最核心的观点,是他立论的基础。沈从文经常性地提到文学的堕落是由于商业和政治因素的渗透,他的表述是“结缘”。而这些因素的渗透正是具有魔力的时代所带来的。也就是到这个阶段,他提到的是民国十五年,即1926年,和民国十八年,即1929年,时代的变化使得商业和政治渗透进了文学的领域。

其实他一直批判的商业和政治对文学的侵害其实就是在谈文学与时代之间的紧密关系对文学的侵害,追求文学的独立品质。沈从文称文学与商业和政治的结缘为“工具的误用和滥用”,他认为这不仅会导致了文坛的堕落,作家的堕落,影响之大甚至是整个社会的悲剧:“文学与政治、商业结缘为工具的误用和滥用,由于政府对这问题的不关心与无识,消极的既不知如何控制它;积极的也不知如何使用它。从民十六以后到廿八年为止,国内由思想问题引起的战争,壮丁大规模的死亡,优秀青年大规模的死亡,以及物质方面无可计量的耗损,分析起来,就无一不是工具误用与滥用的结果。”(《白话文问题》.《沈从文全集》12卷.55.)沈从文在肯定五四文学革命的意义时,也是把其作用夸大到影响和推动了所有中国的革命进程的程度。沈从文的文学功用观比左翼作家而言,是有过之而无不及的。不过,他反对将这种功用观和创作本身联系起来。他认为这是文学作品的功用,而进行文学创作的过程是完全个人化的。

同类推荐
  • 读人新裁:中国历史人物的典型经验

    读人新裁:中国历史人物的典型经验

    读人总会有某个角度,总有“见仁见智”的情况,因为人的本质也是不断展开的过程,因而读人只有在过程之中才能够不断超越原有的层次,进而不断地深入。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历史,我们要从开端上解读,在过程中领会,在历史中诠释,在未来中把握。读人要在历史的延续中读出人性、人的特征与人的本质。人在面向世界生成的同时,历史也按照人的本性特征不断展开,从历史中能够看到人的发展轨迹。在这个意义上,读史就是读人,在人的本质中能够更好地理解历史因素的价值。
  • 唐太宗十讲

    唐太宗十讲

    唐太宗李世民在中国古代历史上是一位少有而独特的帝王。唐宗宋祖,历来是中国古代帝王的表率。提及唐太宗,盛世景象犹在眼前,干百年来难以消逝。唐太宗没有用权术和铁腕驾驭大臣,而是靠信任;他并不顾忌皇帝“永远正确”的面子,而是鼓励大臣进谏;他更没有搜刮天下以满足个人私欲,而是提倡以民为本,富国安民。他简直可以称得上是古代帝王的楷模,是古代帝王的道德标兵。
  • 最具影响力的外交巨擘(上)

    最具影响力的外交巨擘(上)

    文学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与社会、政治以及哲学、宗教和道德等社会科学具有密切的关系,是在一定的社会经济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因此,它能深刻反映一个国家或一个民族特定时期的社会生活面貌。文学的功能是以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是用具体的、生动感人的细节来反映客观世界的。优秀的文学作品能使人产生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的感觉,并从思想感情上受到感染、教育和陶冶。文学是语言的艺术,是以语言为工具来塑造艺术形象的,虽然其具有形象的间接性,但它能多方面立体性地展示社会生活,甚至表现社会生活的发展过程,展示人与人之间的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和人物的内心精神世界。
  • 明清帝王文治武功全记录

    明清帝王文治武功全记录

    《明清帝王:文治武功全纪录》汇集了从明到清28位皇帝的小传,涵盖了他们的人生轨迹、朝廷政务、后宫生活及得位根由、身死原因,截取他们生平中最得意之事、最失意之事、最痛心之事,历数品评他们的千秋功过,层层揭开他们的身后留下的谜团,以史实为依据,兼涉轶闻、生活。因而,具有史料-陛、知识性、趣味性、可读性。明清帝王的贤愚仁暴、国运的兴衰更迭、政治的清浊荣枯、民生的安乐艰辛,都能给后世以镜鉴。今天我们品读历史,钩沉帝王的史迹,传述他们的轶闻,小而言之,于今之借鉴、增知、休闲,不无裨益;大而言之,个人的修养成长,家庭的维系安顿,处世的进退取予,行事的韬略谋断,也都可以从中受到启迪!
  • 阅读父亲

    阅读父亲

    十八年后,只能通过阅读来亲近父亲,儿子从此知道了父亲的名字,解读父亲。也知道了父亲曾经为自己起过的一个名字。本书分别从儿媳、儿子的叙述进入,父亲的战友们和母亲一起向儿子讲述了父亲的故事,引导读者一同走近烈士和他的家人、那些生前身后的人和事…… 一位军队高级指挥员的完整形象在充满深情的解读中被复原。儿子从母亲手中接过这个跟随父亲南征北战的箱子,本书所要告诉你的真实故事——这是一位朝鲜战场上志愿军中职务最高的烈士,看到了父亲留下的文字。,牺牲时他的儿子才出生48天。 这是一个装满了父亲遗物的铁皮箱。年轻美丽的母亲对儿子隐瞒了他的身世。从未谋面的儿子只能通过这些来感受父亲的气息,一瞒就是十八年
热门推荐
  • 将门嫡妃

    将门嫡妃

    云家嫡女云蜜,天性胆小如鼠,存在感超弱,明明有着一副让人痴迷的好相貌。却爹不疼娘早死,继母表面温良,暗中歹毒恶劣,庶弟庶妹更是视之如蝼蚁,你踩他践踏。现代诸神会社继承人云蜜在处理地下“生意”的时候,被意外送到了架空的王朝,苍龙大陆东璃国,从而代替这位懦弱的大小姐,获得新生。苍龙大陆风起云涌,豪杰辈出,多年的征战,让四大王朝满目疮痍,她的到来到底是带来毁灭还是希望。将军府内,暗潮涌动,亲爹不疼亲娘早死,懦弱的云蜜就成了继母的眼中钉。表面温良,内里歹毒的继母。娇蛮跋扈,专门以欺凌她为乐趣的继妹。整日吃斋念佛却眼神诡异的老太太。一切的一切,都在考验着她无上的定力。斗继母,斗继妹,斗祖母,斗渣爹。风生水起的人生,将在这架空的朝代继续上演。据说,某位王爷好像是楠竹。巡视旱灾月旬刚刚回府的某爷一进门就看到一妩媚生姿的绝色女子,衣衫半解,肌肤似雪,若隐若现。“爷,蜜儿好想你。”娇美的声音如同上等的媚药,蛊惑着男人的理智。爷的眸子顿时眯起来,不过却壮似不在意的直奔书房。“本王有折子要处理,爱妃先回房休息吧。”妖女美眸一眯,闪身拦住他,俏鼻凑上去,全身360度无死角的嗅了嗅。“对本王妃没兴趣?外面的女人把你喂饱了?”爷的脸色当场就冷了,强有力的手臂一把拦住妻子的纤腰,运足轻功直奔两人的寝室。抬脚踹门关门,动作一气喝成。一整夜,前后左右,某爷将妖女翻来覆去的修理了一顿。“你说爷到底是饿还是饱?”他冷声道。妖女双颊酡红,看着爷的表情如梦似幻,差点让一身冷气的某爷破功。“爷,你好厉害!”然后…爷,破功了。
  • 家庭教师

    家庭教师

    李东文, 70后。1999年开始学习写作,以小说及情感专栏为主,曾在《天涯》《长城》《十月》《西湖》《长江文艺》等杂志发表小说,作品多次被《小说选刊》《中篇小说选刊》《读者》等转载。
  • 摇响青春的风铃(英文爱藏双语系列)

    摇响青春的风铃(英文爱藏双语系列)

    《摇响青春的风铃》带你品味那如水的青春。作为双语读物,《摇响青春的风铃》为中英双语对照版,既是英语学习爱好者、文学爱好者的必备读物,也是忙碌现代人的一片憩息心灵的家园,让读者在欣赏原法原味和凝练生动的英文时,还能多角度、深层次地品读语言特色与艺术之美。
  • 苍天泪

    苍天泪

    本文讲述了一位少年渴望亲情的故事,故事的发展以少年上一世不喜家族的冷淡、明争暗斗、相互争夺为前提,来生更加的珍惜难得的亲情。神医紫电侯隐身杨家庄,见主人公聪明机灵胆大,收为徒弟。因为一番巧合得罪了他暂时得罪不起的人,连累的师傅等人,无奈之下,他选择独自承担,被逼跳下悬崖,侥幸不死
  • 嫡长公主

    嫡长公主

    然而这些都是他们母后的死换来的。皇帝年富力强,她是嫡长公主,后宫波澜诡橘。太子年幼,护住幼弟周全?又能否在这充满心机暗算的地方找到与子偕行的良人?从宫斗到宅斗,从宫闱到朝堂,皇子众多,这一切不是结束,位比亲王,而是开始。她能否在步步惊心的宫廷中生存下来,她的弟弟刚满周岁就被封为太子
  • 九星变

    九星变

    有我移花接木神诀,究竟有何秘密?凶残的星魔星兽,还有谁能抵挡?传说的未知大地,一切皆可抢夺!,为何突然消失?神秘的僰人悬棺。谁才是真霸主?看我混世魔王如何玩转九星,繁衍千年的僰族,法术?我不需修炼;天赋?我不用遗传;神通?我不必传承
  • 诺贝尔文学奖文集:乐土

    诺贝尔文学奖文集:乐土

    诺贝尔文学奖,以其人类理想主义的伟大精神,为世界文学提供了永恒的标准。其中所包含的诗、小说、散文、戏剧、哲学、史学等不同体裁。不同风格的杰作,流光溢彩,各具特色,全面展现了20世纪世界文学的总体各局。吉卜林、梅特林克、泰戈尔、法朗士、消伯纳、叶芝、纪德……一个个激动人心的名字;《尼尔斯骑鹅旅行记》、《青鸟》、《吉檀迦利》、《福尔赛世家》、《六个寻找作者的剧中人》、《伪币制造者》、《巴比特》……一部部辉煌灿烂的名著,洋洋大观,百川归海,全部汇聚于这套诺贝尔文学奖获奖者文集之中。
  • 冷月凄然似君心

    冷月凄然似君心

    他是她暗恋多年的姐夫,堂堂当朝三皇子;她一片痴心,终于与他修成正果;新婚之夜,百般缠绵,她将真心尽赋予他;却没想到,从头至尾,她只是他报夺妻之仇的一枚棋子;她的美梦原来是他精心布置的陷阱;为救族人,她进宫沦为皇上的玩物……多年后,他和她再度相遇,是她的福气还是灾难?
  • 她是他们的妻子

    她是他们的妻子

    《她是他们的妻子》一书的审美世界是由阳刚血性和阴柔温婉两条河流交汇而成的。作者对军事题材的独特的富于时代水准的崭新处理联系在一起,他是新派战争小说家中的中坚。他善于写战争,他出生红军家庭,他的父亲曾是一位红军战士,而他的母亲则是蒙族,他有一半蒙族血统,他的身体里流淌着好斗嗜血的天性。他的小说总是被一种莫名的悲壮苍凉的气息裹挟着,血性人物形象在他的小说中是一个基础性的审美元素。笔下人物的命运似乎不是操纵在历史的必然性的手中,也不是操纵在大自然的威猛之下,更不是掌握在现代理性精神和知识素养之中,而是支配在一种血性的人格之中。
  • 东宫有本难念的经

    东宫有本难念的经

    宝庆十九年春,大佑国皇太子大婚,大将军之女入主东宫。一个不是淑女的将门千金遭遇一个不是文韬武略的中庸太子,到底是佳偶天成,还是冤家路窄?成婚一年不足,太子忽然休妻。迷影重重,生死茫茫,这样一来,还是不是大团圆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