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250500000002

第2章 《山西大学建校110周年学术文库》序言(2)

其中较早,对沈从文的认识也较准确,且对国内认识沈从文起到明显的促进作用的是美籍华人夏志清的研究。在他著的《中国现代小说史》中,对沈从文有专章的论述。他的评论为沈从文研究既开辟了前景也设置了误区。夏志清的发现有这么几个方面。首先他认为沈从文属于整个世界,他的作品遥遥呼应了叶芝、华兹华斯、福克纳等世界级的著名作家。第二点,他认为沈从文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杰出的、想象力最丰富的作家,也是中国现代文学中最伟大的印象主义者。第三点,他肯定了沈从文的“乡下人”立场的价值。第四,他总结了沈从文作品中最重要的两类人:“天真未凿,但快将要迈入成人社会的少女,陷于穷途绝境,但仍肯定生命价值的老头子。”第五,他肯定了沈从文文体上的特征,并认为他的文体和他的内容是一体的,不可划分的。最重要的一点,他挖掘了沈从文作品的思想内涵,就是人类社会对“神”、“自然”和“美”的永恒依赖。“在唯物主义文化的笼罩下,人类得跟神和自然保持着一种协调和谐的关系。只有这样才可以使我们保全做人的原始血性和骄傲,不流于贪婪与奸诈。”沈从文笔下的少女和老人“代表人类纯真的感情和在这浇漓世界中一种不妥协的美的象征”。这是最重要的,沈从文关注的是整个人类,虽然他只能从一片小小的土地里开掘,但他挖得确实很深。但夏志清对沈从文的认识带有很明显的意识形态的偏向。他突出强调了沈从文与左翼的疏离和不合作,他认为沈从文所表达的思想与左翼批判偏远乡村的落后与愚昧的启蒙声音和要求革命的激进态度完全不合拍。并认为这种分歧证实了沈从文“代表着艺术良心和知识分子不能淫不能屈的人格”(夏志清.《文学的前途·沈从文的短篇小说》[M].北京:三联书店2002.86-111.)。与之相应的,他认为沈从文是一个十足的保守主义者。他显然夸大了沈从文及其作品与左翼文学之间的距离和隔膜。但夏志清的研究确实为沈从文研究打开了一扇大大的门,迎来了蜂拥而至的人们。

或许沈从文更容易得到女性评论者的认同。1972年,美国华裔女作家聂华苓用英文写的《沈从文评传》在美国波士顿出版。这是沈从文的第一部评传。她指出了沈从文观察世界所采取的“人类”视角。“作家的这种包罗万象的视野自然需要同样纵观全貌的人类观。”这与以往对沈从文的认识有非常大的分别。把他从“野蛮”和“异域”的表象中解脱出来,看到了他作品的那种非常宽广的关怀和悲悯。聂华苓重点分析了沈从文笔下的“乡下人”形象。她认为他们类似于加缪的“陌生人”,他们是一些与时间和空间,与整个现代文明脱节的人(聂华苓.《沈从文评传》.邵华强编《沈从文研究资料》[C].641,644.)。这为理解沈从文笔下的人物展开了一个与沈从文的作品相匹配的宽广视角,和与其作品相匹配的理解“人”的深度的视角。凌宇对沈从文笔下的“乡下人”的分析渊源即在于此。由她的研究可以看出,越是站在我们的文化之外,越是容易看到沈从文身上那非常深厚的中国文化的根。这部著作对开拓沈从文研究的视野起了不小的作用。

另一个重要的人物是美国的金介甫。他在1977年就以《沈从文笔下的共和国时代的中国》为博士论文获得了哈佛大学的博士学位。这本论文在1994年才翻译到中国,名为《沈从文笔下的中国社会和文化》。他1979年就与沈从文本人取得了联系。虽然他的著作在中国出版较晚,但他的研究对沈从文研究的推动作用还是很大的。因为他的研究在当时有表示中美友好的重大意义。沈从文在给金介甫的信中,也表达的是中美友好的愿望。金介甫对沈从文的研究是从“史”的角度进行的,在他的眼中,沈从文笔下的世界烛照着整个中国世界。他师从著名的历史学家费正清,费提出“沈从文的著作具有社会史料的研究价值”。金介甫进行的沈从文研究是以研究“中国历史诸问题”为基础的。他认为沈从文的作品可以当“历史附录”来读,可以把沈从文当做“一名社会历史的评论员来研究”。沈从文笔下的世界更真实,因为他“没有受社会分析模式的先入之见的约束”(金介甫.《沈从文笔下的中国社会和文化》[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1,1,5,3.),他为我们描绘而不是解说这个世界。这与沈从文的时代所有的评论者对其所作的评价都大相径庭。使他那些看起来像是清澈的小溪一样的作品变成了一条大河。金介甫的著作的实证特点开拓了沈从文研究的新视角。但将沈从文书写的湘西来代表整个中国的历史图景,如他的书名所说的“中国社会和文化”,显然是带有西方式的猎奇的眼光的。但沈从文的作品无疑具有史的品格,可以从社会历史角度展开研究。

香港的司马长风的《中国新文学史》对沈从文作品的审美价值做了很大的肯定。这方面的研究少有禁忌,更容易被接受。从“审美”的角度来研究沈从文一直是看重他的研究者的共识。所以能起应有的推动作用。

三、沈从文被“发现”的当代语境

对沈从文的重新发现,就像戴望舒的《偶成》中所说的:“如果生命的春天重到,古旧的凝冰都哗哗地解冻,那时我会再看见灿烂的微笑,再听见明朗的呼唤——这些迢遥的梦。这些好东西都决不会消失,因为一切好东西都永远存在,它们只是像冰一样凝结,而有一天会像花一样开放。”就像戴望舒的《我思想》所启示的那样:“我思想,故我是蝴蝶……万年后小花的轻呼,透过无梦无醒的云雾,来震撼我斑斓的彩翼。”(戴望舒.《偶成》、《我思想》,《戴望舒诗选》[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123,99.)真正的理解可以穿越时空,穿越一切阻隔,让理解者和被理解者遥远地呼应,相通。沈从文的作品就是那美丽的蝴蝶,不管相隔多远,终会有“小花”们懂得它“斑斓的彩翼”。新时期的研究者对沈从文的认识必然建立在对之前所有评论的清理上。而这之前国内对沈从文的认识多有片面,或者是建立在对他的部分作品(往往并非代表性作品)的批评上,或者是对他进行片面的意识形态的定位。以此为基础,真正的研究是难以展开的。要真正认识沈从文,必须从他的作品出发,只有潜心地倾听他的作品所蕴储的那些非常沉痛的无声的呐喊,才能真正地接近他。沈从文的老友,与沈从文共同经历了时代的风雨和沧桑的朱光潜,在谈到沈从文的认识时,潜藏了对他们那一代知识分子命运的追悼。他听到了沈从文作品中所流淌出来的悲声。他说:《边城》“表现出受过长期压迫而又富于幻想和敏感的少数民族在心坎里那一股深忧隐痛”,说沈从文“不仅唱出了少数民族的心声,也唱出了旧一代知识分子的心声,这就是他的深刻处”(朱光潜.《从沈从文先生的人格看他的文艺风格》,《花城》J.1980年5月总第5期.)。认识沈从文是要以对生命和苦难的深层理解为基础的。当代的研究者们实践了这一点。

凌宇说沈从文在大陆的被“发现”也具有“拨乱反正的政治意味”(凌宇.《重建楚文学的神话文艺系统》[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1995.279.)。沈从文的作品再研究被作为“拨乱反正”的一种文化配合,首先是从政治上对其进行平反。实际上,对沈从文作品的误解并不与政治上错误的文化政策相关,他是在一开始就被视为异类的。这种误解完全是由文化上的狭隘造成的。“反右”和“文革”的文化政策不过是加剧了这种误解,使那些潜在的误解明朗化并以评论的方式定性下来,给新时期的研究增加了新的难度。总的来说,沈从文作品的意义放在中国的文化语境中释放是有其本身的曲折性的,不是哪一个人的人为误解,而是整个文化上的偏差。这也是他的作品研究和理解首先由西方发起的缘故。“平反”的视角使得研究者们每每捉襟见肘,因为只要带着辩护的意图,就很难贴近本质。用任何的一种现成的理论或观念来界定沈从文都显得差强人意。沈从文的作品中很有一些与现代文学的国民性批判相似,与左翼文学靠拢的内容。这是新的研究展开的一个良好基础。新的研究打开了沈从文那座封闭已久的园子,大家发现到处是风景。

沈从文完全自由主义的政治态度给他带来了很多的麻烦。这个对政治极度疏离的作家却每每在政治与文学的交汇处出现,政治关注是他对人的生存关注的一个延伸,也是他为维护文学的独立性所做的努力。他与新月派的特殊关系,他所挑起的“京海派之争”,他反对“差不多”现象直接针对左翼,他“反对作家从政”,他与《战国策》派的牵连,他对于内战的极力反对,这些都把他推向了反面,左翼有很充分的理由排斥他,因为他确实和他们很不一样。沈从文的存在本身就是一种批判性。他反对一切形式的政治,因为他认为政治干涉了人民的生活,让他们更苦,政治侵害了文学,让它成了某种附庸。这是他监守的两块阵地,他为之而战就有了理性。这种政治立场是太简单了,任何一个党外人士都可能持这种观点。他的错误在于他竟然以为一个政治之外的人能阻挡政治对文学,对人的生活的侵袭。真正的知识分子都有自己的政治良知,不管对错,沈从文是履行了自己的良知的,顶着很大的风险,从这一点上来说,没有错。他是所有意识形态的异类。这从他作品在1949年后在大陆被冷落和遗忘,在台湾被封杀的坎坷命运上显示得最清楚了。如果不是时代使然,原本是不需要为之进行辩解的。但新的研究必然从辩护开始。

凌宇认为沈从文所有这些政治的牵扯是源于他特殊的政治观:“怀疑论成了他观察中国现代一切政治现象的核心。”(凌宇.《从边城走向世界》[M].北京:三联书店.1985.101.)论证的结果是“沈从文并非‘反动作家’,而是一个既对历届军阀政府及国民党政府取批判态势,又与共产党领导的革命运动保持距离的民主主义者”(凌宇.《重建楚文学的神话文艺系统》[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1995.289.)。对之最有力的证据就是沈从文的作品“展开了中国下层人民生活的逼真图景”,“沈从文反映下层人民生存权利和人生尊严的要求,植根于他对下层人民作为人,具有同别人一样的人性认识”。与之相应的是沈从文对上层社会的“愤疾与厌恶”。凌宇的研究主要是从政治立场上为沈从文争得优势。沈从文是站在人民的立场上的,而且是穷苦的下层人民,他们“经济极端贫困,生命朝不保夕,人格惨遭践踏”(凌宇.《重建楚文学的神话文艺系统》[M].148.)。凌宇贡献了他的《从边城走向世界》。这是国内沈从文研究的第一部专著,它标志着沈从文研究的真正开始。从“生命”和“乡下人”的角度深入沈从文的作品,凌宇抓住了沈从文精神的根基。凌宇还抓住了“常与变”在沈从文思想意识中的重要地位,这是沈从文看待湘西历史流程的重要的文化视角也是其主要的政治视角。

如果说凌宇的研究意在统一沈从文思想的懵懂和含混,赵园的研究则揭示了沈从文思想意识中的种种矛盾。在《沈从文构筑的“湘西世界”》中她对“湘西世界”的提炼和解释,认为沈从文是一个从审美的角度入手建立社会理想的矛盾体。她发现了沈从文以男性为中心的“妇女观”和他亲切的“等级意识”。这些也表现着他的个性。沈从文的个性化,准确地应该说是个人性并不是现代意义上的个性。他的个性源自他敏锐的艺术感觉和对自我感觉的绝对信任。个性的形成是一个由意义的空白逐渐走向意义的丰满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他只按照自己的感觉来判定他眼中的世界及其意义。从而使他的意义场最终也没有非常明朗的边界。包括那些吊脚楼风情和对女性的偏见都来源于他固执的自我感觉,读者完全可以感觉到他对自己的感觉是多么的信任。而他从感觉的角度对世界的认识和文学化确实给我们保留了很多真实的东西。他对女性的这种认识,其实展示了现代男性作家永远不肯说出口的一些感觉。中国女性地位的低下不会随着五四的一声呐喊一下子有根本的改变。我们从某些当代作品中还能很容易地看出男性作家把女性作为附庸和慰藉的那种比沈从文要阴暗得多的心理。沈从文太不善于用先进的思想武装自己了。他是拒绝不触动他感觉的东西进入他的文学的。所以他的“真实”也是完全个人化的。缺乏公众语境的基础,一再被误解也是自然的。沈从文坚持了某种谬误的真实情感。赵园与凌宇的分歧在于,赵园认为沈从文关注的是“下等人”而不是“人民”,这里面有很大的不同,关乎作家的政治意识和历史意识。凌宇和赵园都强调沈从文与现代中国作家的深刻的精神联系。他们从文学、文化的角度看待沈从文,也从社会进步的立场上去对沈从文提出要求,表示遗憾。

对沈从文的重新发现一直围绕着当代的种种思潮,研究者们欣喜地发现,沈从文的作品居然与这些新的思潮和理论每有契合,他几乎成了当代语境下的一块发掘不尽的宝藏。首先是“人性”的高扬。沈从文的被发现伴随着80年代初期作家们对“人性”呼唤。在“寻根文学”的浪潮中,沈从文也是一种重要的解读和参照的对象。中国文坛和理论界掀起弗洛伊德的热浪时,沈从文也成了一个很适合的解读对象。叙事学的引进也使沈从文那些形式的探寻有了意义。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沈从文研究的禁忌被一一打破了。研究者们把触角伸到了沈从文能够涉及的任何方面。甚至又有人开始质疑沈从文的价值,如刘永泰的《人性的贫困和简陋——重读沈从文》,完全是从非文学的角度看待沈从文。一离开文学这块阵地,沈从文的价值就很难界定,而太容易招致非议了。但如论如何,从每年不断涌现的以沈从文研究为主题的各种著作,硕博论文,期刊论文上可以看到这一点:他已经从边缘走向了中心,这是沈从文一直很自信会迎来的一天。

如何平衡审美和社会批判的视角在沈从文研究中的意义,是本书的努力。沈从文不仅有大量题材和主题各异的文学作品,还有大量的杂感和评论。双重视角的介入有助于更深入地认识他。他的“社会——官能化审美”的创作观也是建立在这种平衡当中的。他有自己的社会关照和批判的方式。沈从文的杂感和批评都非常重视对时代总体倾向的关照,在这种语境下,他往往将自我置身在这种时代性的总体倾向之外,也就是说,他对这种总体倾向总是持一种批判的态度。他一直坚持着这种边缘性。而他所总结和针对的这种总体倾向和左翼文学的发展有相当密切的关系。这使得沈从文和左翼文学之间有了极为复杂的关联,甚至关系到沈从文本人的创作和命运。本书着重梳理沈从文与文坛的复杂关系,沈从文与左翼文学之间的复杂关系,沈从文与时代的复杂关系,论述在这些复杂的关系中他所选择和坚守的边缘性位置所具有的批判性的内涵及其可能的局限性。在变动的时代背景下,沈从文及其创作也经历了起伏极大的命运,但终于是:从边缘走向了中心。

同类推荐
  • 豪气干云石达开

    豪气干云石达开

    翼王石达开是太平天囯中最富有传奇色彩的人物之一。他十六岁便“被访出山”,十九岁统率千军万马,二十岁封王,英勇就义时年仅三十二岁。他是天平天国中最完美的男人,生前用兵神出鬼没,死后仍令敌人闻风丧胆。没有靠山,石达开的逆袭之路艰辛异常,不仅仅是靠运气和勇气,还有豪气、义气。重读太平天国最真实的历史。读历史,更懂政治。
  • 中外历史名将之谜

    中外历史名将之谜

    《中外历史名将之谜》从读者的角度出发,从中外历史上众多的名将中选择了十几位我们大家耳熟能详的历史人物,力图将这些著名将领的人生经历尽可能全面细致地呈现在读者面前,把众多富有传奇色彩的历史谜题掀开其神秘的面纱,给读者一窥真相的阅读快感。在写作风格上,《中外历史名将之谜》也力求通俗易懂、精准生动,注重其中的趣味性与可读性,以满足不同层面读者的阅读需要。我们真诚地希望这本全真、立体的《中外历史名将之谜》能够使读者在轻松获取知识的同时,也获得更广阔的认知视野和想象空间。
  • 世界最具发明性的科学大家(5)

    世界最具发明性的科学大家(5)

    我的课外第一本书——震撼心灵阅读之旅经典文库,《阅读文库》编委会编。通过各种形式的故事和语言,讲述我们在成长中需要的知识。
  • 名人的成功心得

    名人的成功心得

    世上有一种征服,不凭蛮力,不用刀枪,亦无需牺牲,这便是中国古人所说的“人文”,亦即“文化”。
  • 科学家成长故事(激励学生成长的名人故事)

    科学家成长故事(激励学生成长的名人故事)

    《科学家成长故事》精心挑选出古今中外著名科学家的成才故事,以简明、流畅的语言展示了他们光辉的一生。他们有勤奋的头脑、不屈的精神和坚定的信念,他们所取得的成就如同历史天空的启明星,永远被人们所追求和敬仰。我们应当以他们为榜样,从他们的经历中汲取教益,提高自身素质,有意识地培养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
热门推荐
  • 我们三个都是穿越来的

    我们三个都是穿越来的

    我是因为看了很多的穿越小说,也很想穿越。谁想我想想就能穿越,穿越就穿越吧,居然穿成怀孕九月的待产产妇,开玩笑嘛!人家在二十一世纪还是黄花一枚呢。这也可以接受,可是明明是丞相之女,堂堂四皇子的正牌王妃怎么会居住在这么一个几十平米得破落小院子里,她怎么混的,亏她还一身绝世武功,再是医毒双绝。哎。没关系,既然让我继承了这么多优越条件,一个王爷算得了什么?生下一对龙凤胎,居然都是穿过来的,神啊,你对我太好了吧?且看我们母子三人在古代风生水起笑料百出的古代生活吧。片段一在我走出大门时,突然转身对着轩辕心安说道:“王爷,若是哪天不幸你爱上了我,我定会让你生不如死的。”然后魅惑地一笑,潇洒地走了出去。片段二当我对着铜镜里的美人自恋地哼出不着调地歌时。“别哼了,难听死了。”一个清脆的声音响起。~~~接着一声尖叫紧跟着另一声尖叫。我用上轻功躲进了被子里.~~~"我和你一样是二十一世纪来的。”“你好,娘亲,哥哥,以后要多多指教。”来自两个婴儿的嘴里,我摸摸额头,没高烧啊。片段三“小鱼儿,我可是你孩子的爹,况且我没有写休书,你还是我的王妃。我会对你好的。”安王爷霸道地说道。“你们认识他吗?他说是你们的爹?”我问着脚边的两个孩子。“不认识,”女孩说道。“我们的爹不是埋在土里了吗?怎么他一点也不脏?”男孩问道。那个男人满头黑线。“对不起,我们不认识你。”说完拉着孩子转身就走。片段四“爹爹,这是我娘,你看漂亮吧?”南宫心乐拉着一个白衣帅哥进来问道。我无语中。“爹爹,你看我娘亲厉害吧?“南宫心馨拉着另外一个妖精似地男人走了进来。我想晕。“这才是我们的爹。”“才不是呢,这个才是”两人开始吵起来了。“我才是你们的爹。”安王爷气急地吼道。“滚一边去。”两个小孩同时说道。屋里顿时混乱之中。转头,回屋睡觉去了。推荐完结文《别哭黛玉》完结文《穿越之无泪潇湘》新文,《极品花痴》
  • 东宫有本难念的经

    东宫有本难念的经

    宝庆十九年春,大佑国皇太子大婚,大将军之女入主东宫。一个不是淑女的将门千金遭遇一个不是文韬武略的中庸太子,到底是佳偶天成,还是冤家路窄?成婚一年不足,太子忽然休妻。迷影重重,生死茫茫,这样一来,还是不是大团圆结局?
  • 死亡之城

    死亡之城

    一队考古的学生,一座神秘的楼兰古墓,神秘的面具,金色的密室,种种的顺利却预示着一场不平静风波的酝酿。神秘的诅咒,一场长血腥的死亡,怎样才能阻止噩梦的扩散?怎样才能活着走出这一片被死亡笼罩的沙漠?
  • 天才驭兽师:错惹腹黑帝

    天才驭兽师:错惹腹黑帝

    “这是你欠我的!”她微微一笑,嗜血冷眸寒光乍现,从此,废物白痴锋芒尽显,纵横天下。他身为皇族,却废物一枚,被人不齿。当心机魔女遇到腹黑恶魔男,爱恨纠葛永不断绝。“你不稀罕我可以,我稀罕你就成了!”腹黑男微微一笑,无耻卖乖。江山乱,风云起,黑吃黑的时代,他坏坏一笑:“娘子,手下留情哦。”
  • 搞定难搞的孩子

    搞定难搞的孩子

    《搞定难搞的孩子》收集了孩子身上最令家长头痛的、普遍存在的问题,用词条的形式进行解释,并提供解决方案。每个词条都包括:释义——用儿童心理学知识对孩子的行为进行专业解释;典型表现——列举这种行为在孩子身上的各种表现;多发情形——这种行为在怎样的情形下更加多发;错误成因——孩子出现这种行为的心理原因;解决方案——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开具的实用药方;误区警示——家长在面对孩子的此种行为时需要绝对避免的做法。
  • 无衣令

    无衣令

    从乡村来京打工的小让生计无着,便抵押青春的资本投靠报社社长老隋。老隋不可能离婚,而小让也是家中有人——青梅竹马的石宽仍在家乡等她。小说将小让写得柔肠百转,一边是给她足够生活享受的老隋,一边是给她精神尊严的石宽……
  • 贵族校草拽拽未婚妻

    贵族校草拽拽未婚妻

    她的人生莫名其妙地发生改变,从平凡的普通高中生到不平凡的顶级学院。平平淡淡活了十几年,竟突然被告知她有未婚夫,还是学院里最拽的那个冰山恶魔!片段一:“不要忘了你现在是我未婚妻,”他冰冷漂亮的眸子里是一片骇人的怒气,将她困在双臂之中,反复地吮吸着她的唇,透着怒气的狠狠捻转,却感受到了意外的甜美和温软。他很生气,最生气的是,他竟然会控制不住自己,竟然会在意这个根本不该和他有交集的女生。片段二:南风洛紧蹙眉头,漂亮的眸子里再也不能平静淡漠,他紧紧地箍住冉筱优不安分的双手,伴随着微微急促的呼吸声和强烈的眼神,他几乎是咬牙切齿地制止道:“冉筱优,你要是再动一下,我可就不能保证我会不会做出什么事了。”
  • 借腹新娘,王爷你行不行

    借腹新娘,王爷你行不行

    呃~她不过是在朋友家作客,不小心摸了一下那看着慈眉善目的送子观音,居然悲催的穿越了。穿就穿吧,可是人家穿越不是王妃就是公主,为毛她夏子都却偏偏要沦为别人的代孕工具?传闻这麒麟国太子其貌不扬,不近女色,还…呃,那个不行?尼玛~不行你还找人代孕?她抹泪无语问苍天:想她夏子都二八年华,貌美如花,为何命运却如此不济?莫名其妙穿越来被人充当生育工具也就算了,为嘛还要让她遇上一个如此极品的男主?*某日街头趁乱出逃的夏子都轻轻拍了拍眼前这位男子的肩,满面笑容地问道:“这个公子,请问出城往那个方向?”男子低头云淡风轻地用指尖轻敲着桌子,指着前方道:“前方200里便是城门。”谁知夏子都走着走着却悲催的发现自己竟然走回了太子府,她心中划着圈圈诅咒着那该死的指路人,不认识路就别乱给人指,这不是推她这个纯洁少女马入火坑嘛~大婚当日夏子都一脸惊艳的望着眼前这个美到人神共愤的男子,却见他嚼着一个若有似无的笑意,道:“爱妃既然如此热情,那咱们不同即刻洞房?”“啊?!~你不行还能洞房?”夏子都小声低语,却看见面前的男人脸色瞬间爆青,挑着眉语气不善道:“爱妃没试过,怎么知道本太子行不行呢?”第二日彻底被吃干抹净的夏子都幽怨的望着眼前这个一脸餍足满意的腹黑男,只见他笑得一脸妖孽道:“爱妃,现在你还觉得本太子不行吗?”
  • 战国秦汉时期中国西南的对外文化交流

    战国秦汉时期中国西南的对外文化交流

    本书标题为《战国秦汉时期中国西南的对外文化交流》,但需要说明的是,这并非一部全面论述这一问题的专著,本书只是希望通过若干专题性研究,来寻找一些突破口,为重新认识中国西南地区在中国文明乃至世界文明发展过程当中的地位与作用做一些尝试性的探讨,也在一定程度上对前人的某些传统认识作必要的修正。
  • 明治天皇:孝明帝驾崩卷(下册)

    明治天皇:孝明帝驾崩卷(下册)

    《明治天皇》再现了日本从幕末走向明治维新的历史变革,以优美的文笔,宏大的场景,详细描绘了日本近代决定国运的倒幕运动的整个过程。本书塑造了一个个鲜活的日本近代史人物形象,以及他们的坚定信念,对“安政大狱”、“樱田门之变”等重大历史事件的描述详实生动,是一部了解近代日本不可多得的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