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僧背负了巨大的使命和期待,终于踏上了他生命中最辉煌也是最艰难的西天取经之路。西天路磨难重重,唐僧刚刚走出长安城就两次差点落入虎口。就在这个惊心动魄的生死关头,他生命中的第一个神通广大的徒弟出现了。
听众朋友,大家好!
上一次我们讲到在太白金星和猎户刘伯钦的帮助和指引下,唐僧是两次虎口脱险终于来到两界山,见到了他西行路上最最重要,发挥最大作用的第一个徒弟——孙悟空。
孙悟空这个时候,我们前文已经给大家交代过,他因为在五百多年前仗着无量神通欺天罔上,大闹天宫,被佛祖一巴掌压在五行山下。从那个时候到现在为止,实际上已经过了五百多年。
在这五百年中间,那真的是风刀霜剑、沧海桑田。这五百年中间,孙悟空可以说是经历了一个巨大的心理反思的过程。
观音菩萨从西天领了佛祖的旨意到东土寻找取经人的时候,中途路过五行山停留了一下,和孙悟空有了一个简单的交流。
孙悟空一看,观音菩萨来了,说:“大慈大悲救苦救难的观世音菩萨,都说您是好人,我在这儿已经压了五百多年,俺老孙已经知道错了。您能不能给我指条明路,放俺老孙出来?”
观音菩萨说一念之善,感天动地。既然如此,你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了,那么我给你指条明路。所以,她就给唐僧安排了这么一个徒弟放在这儿。
但是有一个细节,大家要特别地注意:观音菩萨没有亲自把孙悟空解救出来,而是告诉他“你在这里再等一段时间,不久以后,能救你的人自然就会出现。到时候你拜他为师,一路保护他西行。同时,在保护的他时候,你还可以获得一个修行成正果的机会。”
孙悟空从那以后就瞪大火眼金睛望出几十里,几百里之外,一直等待着师父的身影。唐僧来到这里,顺利地把孙悟空救了出来,而且结为师徒,从此以后,取经就成了一个很小很小的团队,不再是唐僧一个人的独行。
在这里很多人都有一个问题要思考——唐僧为什么会不假思索地收孙悟空,而孙悟空又为什么会毫不犹豫地去拜唐僧为师?要知道,这两者之间一妖一人,一猴一僧,一个是凡夫一个是神仙,一个是肉眼凡胎一个是火眼金睛。他们之间彼此都不了解,能够很快在短时间内结成一个联盟,这中间是有很重要的心理原因的。
就唐僧来讲,大家要注意,原因有三点:
第一,我前文交代过,太白金星在老虎妖精洞里就给他出示过一张纸条,上面就给他写了一句话,“前方自有神徒助”。那个时候,唐僧就开始琢磨,我这个神徒究竟是个什么样子?到底有没有这样一个徒弟呢?所以他有这样一个心理,一看到这个猴子虽然不是人,长得有点像人,虽然很凶恶,但是他报出观音菩萨的名号,唐僧感觉到了这有可能就是,所以要毫不犹豫地救他。
第二个原因,就是观世音的。当孙悟空把观世音抬出来的时候,唐僧那是一点都不犹豫的。在长安城的时候,观音在空中一显象,从那个时候开始,唐僧对观音就是言听计从,无限的膜拜。所以,观音菩萨安排的一切,他是一定要服从的。不管这个猴子说得对与不对,只要提到观音菩萨四个字,他一定会接受。
第三个,更重要的原因,所有听众朋友要注意到,就是在前面两次,我给大家讲过,第一次他带着两个仆人掉到妖精洞里,被老虎把两个仆人给吃掉了。第二次猎户刘伯钦在他面前杀死了一只猛虎。两次遇虎的经历,让唐僧彻底地明白了当时观音菩萨告诉他的西天路上妖魔众多,灾难林立,你能不能熬得过去的真正寓意。两次遇虎都有神人相救,下一次呢?谁知道以后还会不会遇到比老虎还更猛烈的野兽,或者是更大的灾难。如果自己身边没有一个人,谁来帮助?自己体弱,势单力薄,根本就不可能完成这样一个西天取经的任务。所以,他在内心也巴望着有一个人能陪着他,而且这个人一定应该是神通广大的。所以,一听到五百年前大闹天宫的齐天大圣——在山下压着的这个猴子愿意拜他为师,他内心也非常得欣喜。
那么长话短说,反过来讲,孙悟空,我刚才也提到了,之所以能够心甘情愿地拜唐僧为师,这里面他有两个原因——第一个,就是刚才提到的,观音菩萨为他指的这条道路。在此所有人都应该明白,孙悟空的身份,在民间至始至终都保持着一种大无畏的英雄形象。其实在这个时候,之前我讲过,孙悟空是一个妖猴。这个时候,他的本领神通是三界之内都公认的。但是他的心性并不安稳,到底也只是个妖仙,没有修成正果。所谓的正果和妖仙之间究竟有什么样的差别,我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大家就明白了:一个大汉,很能打,他在街上到处跟人打架,这是地痞流氓;如果他到了战场上打杀敌人,他就是英雄。他所从事的事业,根据自己的能力,能够朝着一个正义的,有价值的事情去做,这才叫修成正果。所以孙悟空现在接受观世音的建议,他要去帮助一个和尚取经,实际上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在帮别人的同时也是在提升和改造自己。这是第一条。
第二条,孙悟空之所以愿意去保护唐僧,还有一个很人性化的原因,就是孙悟空本人是非常知恩图报的一个人。我在这儿被压了五百多年,现在你把我放出来,那我就有义务,也应该义无反顾地去保护你。所以怀着一种感恩或者报恩的心情,这是孙悟空最初加入取经团队的一个重要的心理原因。
当然,在这中间,我们所有人都应该注意到,这一招我们还得感谢或者不得不佩服观世音菩萨的安排。她没有亲自去救孙悟空,而把这个任务交给唐僧来完成。其实救孙悟空非常简单,只要从山上把如来佛的那个揭帖或者叫咒语给他掀掉就可以了。但是举手之劳的事情,由唐僧来做。唐僧要揭那个他就要费劲。从山下一直爬到山顶,以唐僧的体质来讲,完成起来非常困难。他是由猎户刘伯钦一手搀扶着爬上去的。所以,那种情景在孙悟空头脑中一直留下深刻的印象——师父很费劲地把我救出来,我一定应该真诚地去保护他。
所以,明白了这一点以后,我们就应该相信,这个团队的结合是一件幸事,但幸事之后,还隐藏着一点点的危机。什么危机呢?一个怀着报恩之心,一个怀着想找同伴找保镖的心理,但是他们彼此之间都不熟悉。一个是慈悲为怀的高僧,一个是杀人不眨眼的妖魔,那么他们之间在行事做人上必定会有许多相抵触的地方。这种抵触很快就会暴露出来。我们随后见分晓。
孙悟空的出现,给孤独的唐僧消除了寂寞,也寄托了很多的期待。那么,这个曾经大闹天宫的齐天大圣和他之间究竟会给彼此带来什么呢?
两个出身不同、身份不同、兴趣不同、本领不同,完全不同的两个人走在一起,要完成一个共同的事情,那么这个团队必然要有一个磨合的阶段。孙悟空和唐僧的组合就是这样。
我们刚才提到过,唐僧之所以要收下孙悟空,有一个原因是因为两次虎口的经历。那么紧接着,作者又安排了同样的一个经历。
两人走了没几步,森林里窜出了一头猛虎。这个老虎,唐僧乍一看就吓得在马上哆嗦。孙悟空微微一笑,走到前面,这老虎很惊人地就爬在地上不动了。孙悟空从耳朵里掏出了自己的绣花针,就是那根金箍棒。他说了这个宝贝五百年不曾用了,今天拿它来开开荤,“咔”一棒子下去,就把老虎打得天灵盖粉碎。然后自己又拔一根毫毛,吹口气变成了一把牛耳尖刀,把虎皮从头到尾扒了下来,做成了自己的两个围裙,做了一套衣服。这一幕前前后后就是片刻之间的事情,刹那间就完成了。唐僧在马上是看得目瞪口呆,书中写到他心里想,“哎呦,我的妈呀,前天碰到的那只斑斓老虎,猎户刘伯钦要降服它还苦斗了半日,这个孙悟空怎么眨眼之间就把个猛虎给打死了。”所以,他一边看,一边还问:“悟空啊,这老虎怎么就乖乖地听你打,不做反抗?”孙悟空得意洋洋地说:“别说是只虎,就是一条龙,见了俺老孙也不敢怎么地……”然后说出俺老孙颇有上天入地,翻江倒海,降龙伏虎的本领。孙悟空这么一说,唐僧一听是心花怒放。
到此为止,这个细节要注意,他这样杀老虎,场面是很残忍的。但是呢,唐僧没有说什么。这一幕就是特别安排给唐僧看的。作者这样安排就是要让孙悟空在唐僧面前展示一下自己的神通。
然而,最初的这样一种兴奋,马上迎来的就是一种大大的失落。
再往前走,不远处碰到了六个强盗。这也是电视作品中拍出来的特别吸引人的一个情节。但是这个情节很让许多热爱孙悟空的读者、观众看了以后非常不舒服。
这六个强盗跑出来打家劫舍,要抢夺行李,要抢夺白马。孙悟空还跟往常一样走到前面,二话没说,跟他们几句玩笑之后,拿着金箍棒全部打死了,鲜血横流。
唐僧在马上看到这一切,跟刚才看到悟空打死老虎时的反应就完全不同。刚才他是兴奋,现在他是惊讶,恐怖啊。师徒关系,让他很快调整了这个位置,马上指着猴头说:“你这个泼猴,他们即便是强盗,也是一个生命。你有本事,把他们吓唬走就可以了,干嘛一定要打死?”
唐僧这么一絮叨,孙悟空哪听过这个?孙悟空是从来都不爱听别人说,想干啥就干啥的一个主。虽然被压了五百年,他反思到自己有点不妥,但是那股野性还是在的。所以孙悟空被唐僧这么一絮叨,马上质疑,“如果我不打死他们,他们马上就要过来打死你,你怎么办?”唐僧说了一句话,“我就是被人打死,死我一个;现在你把他们打死,一下就打死六个。出家人慈悲为怀,你心存恶念,怎么能到西天取经?”
孙悟空被这么一犟,拍拍猴屁股,一个筋斗云走了。这就是师徒二人之间的第一次不愉快。这个事情,我们现在反过来分析一下,两者究竟谁对谁错。
其实,从人道主义的观念,从佛家慈悲为怀这个角度切入,唐僧的责备是对的,孙悟空的反应也是完全符合猴子的个性的。
这中间有一两个细节,大家没有注意到,就是在影视作品中也很难体现出来。什么呢?就是这六个强盗,在书中交代,是有名字的。一个叫眼见喜,一个叫耳听怒、一个叫鼻嗅爱、一个叫舌尝思、一个叫身本忧、一个叫意见欲。这些奇奇怪怪的名字实际上就是我们平常讲的眼耳鼻舌身意。这就是佛家提的六根。
佛家讲人的修炼是要四大皆空,六根清净。所以,打死这六个强盗就是在解读和演绎六根清净这样一个成语故事,也算是一种修行的阶段和步骤。从这个意义上讲,孙悟空打死他们是对的。但是唐僧他本着一种慈悲心肠,所以,故意地设置了这样一个情节,引出了后面更加激动人心的曲折的取经故事。
孙悟空跑了,去了哪儿了呢?东海龙王龙宫。直接回花果山,他不情愿,他觉得这样回去灰头土脸的,路过东海,顺便找东海龙王喝点酒。
镜头那边,唐僧干什么呢?他很失落啊!“哎,刚刚收了一个徒弟,还没有一天,这就走了。这个猴子脾气这么大,这么不愿意听从教导,这个徒弟不收也罢!不管前途路怎么样,还是一个人硬着头皮走吧……”这是唐僧的真实心态。
我们在这儿看,唐僧有一点可贵之处就在这儿。他知道自己面临着重重的风险和磨难,但是宁可自己受死,宁可自己遭罪,他也不愿意破坏佛家弟子修行的一个基本原则——不杀生。这是唐僧的可贵。
他走着走着,前面碰见一个老太太。这个老太太实际上就是观世音变化的。这老太太手里拿着几件衣服,她说:“我刚才去坟地里看了我儿子来。这是我儿子生前穿过的衣服,现在他不穿了,哎,送给你吧!你的徒弟往东走了,那肯定是去了我家,回去我给你规劝一下,回来以后,你把这个衣服送给他,到时候,他如何如何。”说完以后,眨眼之间不见了。临走之前,她还教了唐僧一篇咒语,这就是我们知道的紧箍咒。
那么,镜头那边呢?孙悟空在东海龙王的龙宫里在喝酒。喝酒的过程当中,龙王给他进行了一个非常有针对性的开导。龙宫里墙上挂着一幅画。什么画呢?叫圯桥进履。说的是谁的故事呢?龙王亲自不厌其烦地给猴子讲了——说汉代张良,原先是一个意气用事的年轻人,后来在圯桥上碰见了黄石公。这个白胡子老头把鞋掉到桥下。张良呢,亲自过去捡起来给老头穿上。然后,老头一会鞋又掉了,实际上是故意扔的。然后张良再次耐心地捡起来给穿上。如此三度以后,老头觉得这个年轻人是可造之材,所以传了他兵书。这个老头传说就是神仙太白金星变化的。总而言之,年轻人只有心诚修行,然后才能得到师父的真传,如何如何。孙悟空是多么有灵性的一个人啊,所以,听了这个以后,他说:“哎,老弟,你别讲了,我明白你的意思了。我回去再保唐僧也就是了。”所以,猴子撒腿又回来了。在路上还碰见观世音,观世音给他有一个教导。回来以后,他果然打开包袱,不小心就戴上了这个帽子。帽子一戴,紧箍咒就见肉生根。唐僧念了几句咒语,中间发生了一点不愉快,书上写得很清楚,我就不给大家讲了。
总而言之,这个紧箍咒戴在了头上,才算是让孙悟空这颗狂躁、浮动、野性的心,开始有所收敛。这个时候的孙悟空,才开始死心塌地,一门心思地保着自己的师父西天取经。不过中间有一个细节,我必须交代清楚——这个紧箍咒是个什么东西?
紧箍咒是我们民间的一个说法。它的真名叫定心真言,就是安定你心神的一句咒语。这个咒语是如来佛祖创造叮嘱观音菩萨特别给取经人的徒弟戴的。当时,佛祖给了一共五件宝贝:一个是袈裟,一个是锡杖,已经给了唐僧;另外三个咒语,分别叫金箍咒,紧箍咒,还有一个禁箍咒。那么,这三个咒语,其中一个紧箍咒,就戴在了孙悟空的头上。那么另外两个又戴给谁了呢?所有人都会猜想,是不是猪八戒和沙僧?
其实不是。
那么,到底是谁呢?
我以后给大家讲解。
淡笔重描一精神
(一)
这一讲,我给大家谈谈加入取经队伍的第三位成员。他就是和唐僧天天亲密接触,却常常被人忘记的白龙马。
白龙马这个角色在《西游记》中属于着墨不多,用笔很淡的一个形象。直接的体现就是他在书中正面亮相的机会太少了。尤其是《西游记》被拍成影视剧搬上荧幕后,大多时候观众已经几乎都不再关注那匹马了。
而事实是,那匹马时时处处都守在唐僧的周围。
殷勤如此,应该算是一位很重要的角色啊,为什么会常常被人遗忘呢?
我们还是先来盘点一下他仅有的几次亮相吧——他的第一次上场是在第八回。观音去往长安寻找取经人的途中碰到他因为犯了罪正待受刑,观音中途点化,并亲自跑了一趟天庭向玉帝保奏救下了他。这算是取经过程中的一个伏笔。
第二次是在第十五回意马收僵这一段。他吃了唐僧的白马,搞得唐僧哭了一场,而且他还和孙悟空自家人打自家人,恶斗了一场。
第三次是在第三十回。唐僧被黄袍怪变成了一只老虎。孙悟空那个时候是因为三打白骨精被师父赶走了;猪八戒是见势不妙躲进草丛里上厕所一天不见人影;沙僧呢,是被黄袍怪抓进了妖洞。在这种情形下,他化身宫女苦战妖魔,但最终不敌黄袍,伤了后腿。最后还是他苦劝猪八戒去请猴哥回来,才算化险为夷,转危为安。
他的第四次出场是在第六十九回,孙悟空为朱紫国国王治病,他贡献了一点马尿给国王配药。
如果说还有一次,那就是最后在西天灵山,佛祖施法把他变化为八部天龙马,那是一次闪亮登场,不过那已经是功行圆满,故事结束的时候了。
就从这几次出场来分析,其实第一次和最后一次都不能算。因为第一次那时候西天取经还没有开始,最后一次是所有演员谢幕的时候,都不能算。那么真正算起来,其实,在《西游记》取经故事中作者只给小白龙安排了三次表现的机会,何其太少?
有个成语叫心猿意马,在书中孙悟空被称作是心猿,那么这个意马毫无疑问就应该是小白龙,而事实上作者也是这么设想的。比如第十五回目叫《蛇盘山诸神暗佑 鹰愁涧意马收僵》,第三十回回目叫《邪魔侵正法 意马忆心猿》,这都是很可靠的证明。
而且我们还应该注意到,小白龙是追随唐僧时间较早的一位。孙悟空是第十四回跟了唐僧,紧接着小白龙第十五回就加入了这个集体。他比猪八戒早了三回,比沙僧早了七回。这样算下来,他应该是这个团队中追随唐僧时间最长的一位。因为孙悟空中间被赶走过两次,而且还几乎天天出差,不是化斋就是降妖,要么就是四处搬救兵。
这样问题就更尖锐了:这么重要的一个角色,作者为什么给他做这样简略甚至有点模糊的安排?
还是回到问题的原点。
小白龙的真身是一条龙,马是他的化身,也就是假身。
大家都知道,龙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图腾,一种崇拜,一种象征,更是一种精神。不管走到世界任何地方,一提到龙的传人,一定都是我们炎黄子孙,华夏儿女。
在传统文化中,龙意味着自由飞翔。在一些文学作品中,龙后来慢慢变成了一种神仙的坐骑,比如在庄子的《逍遥游》中,比如在《楚辞》里,都有神仙骑着龙自由飞翔的记载。让龙和马结合,这也算是中国文学的一种很有情趣的创意。因为唐僧那个时候还不是神仙不是佛,一个凡僧你要他骑着龙,故事看上去都是不合情理的,更不用去听。这是其一;其二,普通的马要完成取经大业也是不可能的。再优秀的马,一口气走十万八千里想来也是天方夜谭。况且西天路上,山水难行,所以,才有了白龙马这种东西。
既有马的功能,又有龙的内在基因,两相结合,唐僧的这个交通工具必然会有一种独特的气质,这种气质不妨就叫龙马精神。
龙马精神现在已经是一个成语。它最早出自唐代李郢《上裴晋公》诗:“四朝忧国鬓如丝,龙马精神海鹤姿。”这个成语的意思是形状像龙的马,后来比喻人的精神高昂健旺。《西游记》把这个成语形象化展示出来。用一条真龙化身为马,把一种超凡的精神潜藏在一种平常的事物身上。这样就意味着观音菩萨一开始就为取经队伍培育了一种相当可贵的内在品质——精神。这种精神是看不到然而又时时存在的。
毕竟,十万八千里,十四年的征程,更多时候需要的就是一种埋头坚持,不离不弃的精神。
(二)
我们说,《西游记》中师徒五众都有着独特的文化意义。在他们每个人身上,作者都植入了浓厚的文化蕴义和人生思考。如果说,孙悟空代表的是一种判断力和战斗力,唐僧代表的是一种信念和方向,猪八戒可以看作是人身上的惰性,沙僧则可以视作是一种朴实的凝聚力和工作态度,那么,小白龙则是人身上一种不可或缺的精神。这种精神是决定事业成败的关键。人有时候可以暂时放弃判断和战斗,有时候可以失去目标和方向,甚至有时候可以放纵惰性,不要态度保持沉默,然而,人却不能片刻没有精神。精气神三点结合,谓之心。精神没有了,徒留一口气,则形容槁木,人将不人,何谈事业?所以第三十回才有了唐僧变形,悟空被逐,八戒开溜,沙僧被抓以后,代表精神的白龙马拼死一搏扭转大局的一出。这一出的设置,就是为了给我们阐述这一深刻的人生哲理。
不过,在《西游记》中,有一个很有趣的现象:虽然白龙马活动得非常少,但龙的活动却非常多。除了一开始,孙悟空下龙宫强取了金箍棒,东海龙王上天庭奏了猴子一本告了猴子一状以外,其余的情节大多是龙在帮助辅佐取经人。可以说,自从唐僧走出长安孙悟空加入取经团队以后,龙就几乎时时守在取经人的身边了。
我们选取其中几个情节来看看——
第一次龙的正面出场是第十四回。因为打死六个强盗,师徒间第一次发生不愉快,孙悟空也准备撂挑子不干的时候,是东海龙王用张良圯桥进履的故事教育了他,使他坚定了跟随取经人修行的意志。这一节相当重要,可以说是在孙悟空人生抉择时期,龙给了他正确的指引和点化,这时候的东海龙王扮演的是一位指点迷津的精神导师。
第二次龙的出场是第四十一回。孙悟空在号山枯松涧火云洞大战红孩儿。为了灭红孩儿的三昧真火,孙悟空请东海龙王帮忙。东海龙王找来自己的三位兄弟一起助阵。
第三次龙的出场是在第四十五回。孙悟空与车迟国三位妖精国师斗法,比赛求雨的时候四海龙王联手下了一场好雨,为孙大圣赢得头一阵,而且还在大圣的召唤下空中现身,给孙悟空赚足了面子;紧接着第四十六回,孙悟空和羊力大仙比赛下油锅时,北海龙王再次登场,灭了羊妖。
第六十九回,在朱紫国孙悟空为国王治病,配好药后需要一点无根水,也是人家东海龙王打了几次珍贵的喷嚏;还有第七十七回,唐僧师徒被放进蒸笼里蒸的时候,也是龙王前来放凉气,把个笼屉装修得简直像是带空调的四人标间。就是到了最后,在玄英洞大战三头犀牛精的时候,也是北海龙王敖顺命摩昂太子率虾兵蟹将前去助阵,才使得悟空功成事了。
龙在同一部作品中,如此频繁地出现,绝不是作者江郎才尽或者什么情有独钟,而是另有深意。
我们说龙代表的是一种精神。在平时,这种精神表现为一种坚持和沉稳,在特殊情况下就会转化为一种力量。这就决定了白龙马在作品中展现的机会不会太多。然而又时时离不开他。
所以说,我们可以这样来理解,其实白龙马是代表龙的精神中坚持沉稳的一面,而其余的龙则是龙精神中战斗辅佐扭转乾坤的另一面。白龙马作为唐僧的交通工具,他必须要保证一定的稳定性,不能像变形金刚一样变来变去。所以,白龙马所不能直接表现而又确实存在的作用,便借其他的龙来加以展示。说得更通俗点,书中那么多龙的活动其实都是白龙马的替身在活动,要知道,那些龙可都是小白龙的直系亲属。不是爹,就是叔叔大爷,最远也是堂兄弟。他们的功劳其实都应该写在小白龙的功劳簿上。
所以说,白龙马这个角色在《西游记》中虽然用笔不多,但却是作者费尽心力要打造的一个形象,最终就是要告诉我们精神之于人不可替代的作用。孙悟空猪八戒虽然神通广大,但是他们也知道背个凡人比背泰山还要难。观音菩萨也说了,西天路上非得龙马不可行。就连唐僧在最后功行圆满之时也不得不由衷感叹,这一路上多亏了他。
这正是:
我本上界一真龙,
获罪修行下凡尘。
跋山涉水成正果,
淡笔重描一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