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在祖逖北上之前,刘琨已经作为并州刺史,坚守晋阳多年。晋阳作为胡人势力中的孤岛,依靠刘琨的坚持,多次化险为夷。听说祖逖北上,他私下在家书里说:“我枕戈待旦,决心平灭逆贼,经常担忧祖逖抢在前面建立功勋……”
由于刘琨的人望太高,石勒在解决祖逖之前,抢先攻破了并州。刘琨只好逃到幽州。
公元316年11月,晋愍(mǐn)帝司马邺(yè)被匈奴人刘渊俘虏,西晋灭亡。次年,闻讯后的司马睿即在建康称帝,这就是东晋,司马睿就是晋元帝。晋元帝对祖逖着力在北方经营,保证他北方边界安稳的功劳是首肯的,加封祖逖为镇西将军。
公元320年,祖逖率北伐军与石勒在黄河以南地区展开了激烈的争夺战。两军在故城形成对峙局面。祖逖派兵占领了故城的东台,石勒派兵占领了故城的西台,两军多次交战,互有胜负。由于长期的战乱,黄河地区的军队和百姓都缺乏粮食,祖逖想出以粮胜敌之计,他命兵士把米袋装满沙土高高地堆在院子里让敌人看见,又命一些士兵到城外搬运真正装了米的袋子,敌人来抢时故意丢弃。敌人误以为祖逖粮食充足,而自己的粮食很少,难以持久,于是请求调粮。但运送粮草的部队又遭到祖逖兵马的伏击,粮草皆被祖逖的军队获取。石勒的部队见无力与敌抗衡,便乘夜色悄悄地撤走了。故城之战胜利后,祖逖又乘势四处截击石勒的部队,使石勒不得不让出黄河以南地区。
祖逖不仅注重攻掠土地,更注意安抚百姓,鼓励耕织,动员百姓安心生产。他的军队纪律严明,从不扰民。这些行动很得人心,军队的壮大和民众的支持,使祖逖在黄河以南地区建立了广大的根据地。
祖逖军威日渐壮大,队伍迅速发展,他练兵积谷,整军备战,正在准备打过黄河之时,内争迭起的东晋政权对祖逖的行动深表疑虑,有人开始怀疑祖逖的动机,有人则害怕祖逖功劳过大会超过自己,经朝臣的建议,晋元帝决定由戴渊接替祖逖的指挥权。
面对突然被免去指挥权的打击,祖逖忧愤生疾。戴渊是个空有虚名之人,少远见缺谋略。眼看着夺回的土地一片片丢失,自己辛辛苦苦组建起来的部队节节败退,祖逖一病不起。朝廷内部的斗争剑拔弩张,有人争权无人治国。祖逖心急如焚。他不顾朝臣的阻拦,强支病体,指挥将士修筑要塞和工事,加固营寨防备敌人的攻击,同时,抓紧训练部队。但终因病势沉重不治而亡,时年五十六岁。豫州等地的百姓得知祖逖的死讯后,痛哭不止。祖逖死后,他收复的大片土地迅速被石勒侵占。一场壮举就这样被东晋士族上层的争权夺利斗争给葬送掉了。
8、淝水之战
西晋末年的腐败政治,引发了社会大动乱,中国历史进入了分裂割据的南北朝时期。在南方,司马睿于公元317年在建康(今江苏南京)称帝,建立东晋,占据了汉水、淮河以南大部分地区。在北方,各少数民族政权纷争迭起。由氐(dí)族人建立的前秦政权先后灭掉前燕、代、前凉等割据政权,统一了黄河流域。
前秦在苻(fú)坚统治时,重用汉人王猛,实行抑制氐族贵族豪强、扩大皇权,巩固统治的措施。他承认士族特权,吸收汉族士人参加政权,扩大胡汉联合统治的阶级基础。又提倡儒学,兴办学校,培养统治人才。还注重农桑,兴修水利,修立亭驿,发展工商。并采取措施,加强控制新征服地区的人民。前秦此时,政治较为清明,社会相对安定,国力达到了鼎盛。
公元373年,前秦攻占了东晋的梁(今陕西汉中)、益(今四川成都)二州,将势力扩展到长江和汉水上游。苻坚因此踌躇满志,欲图以“疾风扫秋叶”之势,一举荡平偏安江南的东晋,统一南北。
但王猛临终前,曾告诫苻坚不要轻易进攻东晋。朝中群臣也极力反对出兵攻晋。丞相苻融劝说苻坚:“今伐晋有三难:一天道不顺;二晋无过错;三我国连年征战,士兵疲劳,百姓有厌战之心。群臣说晋不可伐,都是忠言,望陛下听从。”苻坚自恃拥兵百万,武器粮草堆积如山,自信伐晋必胜,谁的劝告都不听进去。
公元383年8月,苻坚亲自带领八十七万大军从长安出发。向南的大路上,烟尘滚滚,步王猛兵、骑兵,再加上车辆、马匹、辎重,队伍浩浩荡荡,差不多拉了千把里长。苻坚骄狂地宣称:“以吾之众旅,投鞭于江,足断其流。”一个月后,苻坚主力到达项城(今河南沈丘南),益州的水军也沿江顺流东下,黄河北边来的人马也到了彭城(今江苏徐州市),从东到西一万多里长的战线上,前秦水陆两路进军,向江南逼近。这个消息传到建康,晋孝武帝和京城的文武官员都着了慌。晋朝军民都不愿让江南陷落在前秦手里,大家都盼望宰相谢安拿主意。
东晋王朝在强敌压境,面临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以丞相谢安为首的主战派决意奋起抵御。经谢安举荐,晋帝任命谢安之弟谢石为征讨大都督,谢安之侄谢玄为先锋,率领经过7年训练,有较强战斗力的“北府兵”8万沿淮河西上,迎击秦军主力。派胡彬率领水军5千增援战略要地寿阳(今安徽寿县)。又任命桓冲为江州刺史,率10万晋军控制长江中游,阻止秦水军顺江东下。
十月,两军会战于淝水。前秦的同晋军首战便被打败,苻坚马上慌了手脚。他和弟弟苻融趁夜去前线视察,他看到晋军阵容严整,士气高昂,大吃一惊。晋军驻扎的八公山,山上的草木影影绰绰,苻坚误以为满山遍野都是士兵。接着,淝水决战时,秦军又被彻底击溃,损失惨重,秦王苻坚自己受伤,弟弟苻融也阵亡了。苻坚仓皇而逃,当他听到风声鸟声时也以为是敌人追兵又到了。后人就根据这段史实,造出了“风声鹤唳,草木皆兵”成语。
淝水之战,前秦被歼灭和逃散的军队共有70多万。苻坚统一南北的希望彻底破灭,不仅如此,北方暂时统一的局面也随之解体,再次分裂成更多的地方民族政权,鲜卑族的慕容垂和羌族的姚苌(chánɡ)等其他贵族重新崛起,各自建立了新的政权,苻坚本人也在两年后被姚苌俘杀,前秦随之灭亡。此战的胜利者东晋王朝虽无力恢复全中国的统治权,但却有效地遏制了北方少数民族的南下侵扰,为江南地区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创造了条件。淝水之战也成为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载入军事史,对后世兵家的战争观念和决战思想产生着久远影响。
前秦之后,公元439年,北魏太武帝拓跋焘攻灭北凉,继前秦之后,又一次地完成了统一北方的大业。至此,才终结了自八王之乱起,北方长达一百五十年的混战局面。
9、北魏孝文帝改革
鲜卑族是我国历史上一个古老的民族,拓跋部是鲜卑族活动在大兴安岭北端东麓一带的一个分支。拓跋部不断南迁,在西晋时,部落首脑拓跋(tuòbá)猗(yī)卢因为帮助两晋统治者抗击刘渊、石勒有功,被封为代王,建立了代国。但不久,代国被兴起的前秦所灭,拓跋部的历史也暂时的中断了。淝水之战后,前秦统治遭到了瓦解,拓跋部的拓跋趁机复国,召开部落大会,即位代王,并改国号为魏,称皇帝,史称北魏。此后几代北魏统治者都致力于统一、兼并战争,先后灭掉了北方仅存的大夏、北燕和北凉,于439年统一了北方。
北魏孝文帝是一个政治上有作为的人,他认为要巩固北魏统治,一定要吸收中原的文化,改革一些落后的风俗。同时,北魏自定都平城(今山西大同市东北)以来到孝文帝时已近百年。平城气候恶劣,生产粮食也不能满足京城的需要。加之地处偏僻,北魏政府很难有效控制中原地区,北方的少数民族柔然也逐渐强大起来,对北魏构成了威胁。于是,孝文帝决心把国都从平城迁到洛阳。
有一次上朝,孝文帝把想要大规模进攻南朝齐政权的打算提了出来,大臣纷纷反对,最激烈的是任城王拓跋澄(chénɡ)。孝文帝发火说:“国家是我的国家,你想阻挠我用兵吗?”拓跋澄反驳说:“国家虽然是陛下的,但我是国家的大臣,明知用兵危险,哪能不讲。”
孝文帝想了想,就宣布退朝,回到宫里,再单独召见拓跋澄,跟他说:“老实告诉你,刚才我向你发火,是为了吓唬大家。我真正的想法是觉得平城不是个适宜改革政治的地方。现在我要移风易俗,就非得迁都不行。这回我出兵伐齐,实际上是想借这个机会,带领文武官员迁都中原,你看怎么样?”拓跋澄恍然大悟,马上同意了魏孝文帝的主张。
公元493年,魏孝文帝亲自率领步兵骑兵20万从平城出发南下,到洛阳时,正好碰到秋雨连绵,足足下了一个月,到处道路泥泞,行军发生很大困难。但是孝文帝仍旧戴盔披甲骑马出城,下令继续进军。大臣们本来就不想出兵伐齐,趁着这场大雨,又出来阻拦。孝文帝严肃地说:“这次我们兴师动众,如果半途而废,岂不让后人笑话。如果不能南进,那就把国都迁到这里。诸位认为怎么样?”
大家听了,面面相觑,都没有说话。孝文帝说:“不能犹豫不决了。同意迁都的往左边站,不同意的站在右边。”一个贵族说:“只要陛下同意停止南伐,那迁都洛阳,我们也愿意。”许多文武官员虽然不赞成迁都,但是听说可以停止南伐,也都只好表示拥护迁都了。
孝文帝把洛阳这边安排好了,又派任城王拓跋澄回到平城,向那里的王公贵族,宣传迁都的好处。后来,他又亲自到平城,召集贵族老臣,讨论迁都的事。平城的贵族中反对迁都的还是不少。他们搬出一条条理由,都被孝文帝驳倒了。最后,那些人实在讲不出道理来,只好说:“迁都是大事,到底是凶是吉,还是卜个卦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