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启夺王位
禹死后的帝位继承问题,经历了一场惊心动魄的残酷斗争。
按照尧舜禅让帝位的传统,禹早年曾选定的接班人是皋陶,不幸的是皋陶先于禹去世,之后禹又选伯益为接班人,让他辅佐处理政务。禹巡视至会稽猝然去世,三年丧期过后,照例伯益该继承帝位。但伯益按照过去舜、禹登帝位时的惯例,开始总要避让前帝之子一段时间,然后再登帝位,以表示自己的谦恭态度。哪知伯益避居的时候,四方首领们不去伯益那里,而纷纷去朝见启,说:“启是我君帝禹之子,应该继承帝位的是启,而不是益。”这次避让的结果与尧、舜完全不同,究其原因,最重要的就是禹和启在王位继承的问题上做了手脚。
禹在夏都执政八年,下令全国实行统一的时制,俗称“夏历”,也称“农历”。并且施行许多行之有效的措施,把夏朝治理得井井有条,国民富庶。夏禹执政后,随之增大的权力和日积月累的大量财富,使他怎么也无法在自己死后让给其他家族的人,而让自己的儿子仍做平民百姓。按照尧和舜的惯例及迫于舆论的压力,禹一面表示将帝位禅让给伯益,一面又创造机会让儿子启与四方首领广泛接触,建立感情,又将国家的许多文武官员换成启的亲信与好友。经过这样一番安排和活动,禹死后,四方首领与官吏自然都拥护启,帝位势必让启来继承,而伯益只能眼看着本来属于自己的帝位,在不明不白中丢掉了。
伯益看到事情成了这个样子,非常生气。他原本是东夷人,就召集东夷部族率军向启杀来。而启早有防备,经过一场大战,打败了伯益的军队。夏启为了庆祝胜利,在钧台(今河南禹州)举行了大规模宴会,公开宣布自己是夏朝第二代国君。从此,父亡子继的“家天下”制度便取代了任人唯贤的“公天下”制度。
尽管启打败了伯益,但许多部族对他改变禅让传统的做法仍表示强烈的反对。有一个部族首领叫做有扈(hù)氏,站出来反对夏启的做法,要求他按照部落会议的决定,还位于伯益。于是,夏启就和有扈氏在甘泽(今陕西户县一带)发生了战斗。两军对垒,大战开始前,夏启激励将士们说:“我要告诉大家,这个有扈氏对天帝不敬,王命不遵,是上天借我之手来消灭他!因此你们要服从我的命令,奋力出击,不可懈怠!”夏启训话完毕,六军兵士就挥舞刀枪,呐喊着冲向有扈氏的队伍。经过一场激烈的厮杀,有扈氏被打败了,有扈部落的成员被罚做奴隶。从此,夏启的王位终于坐稳了,帝位的家族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阶级社会正式开始了。
夏启夺王位,是原始社会转化为阶级社会的标志。夏朝是我国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夏朝建立武装,设置了官职、监狱,制定了刑法,国家机构初具规模。中国从此以后进入了奴隶社会。
10、夏桀暴政
夏朝从禹至桀(jié),相传400多年。夏朝的最后一个帝王桀是历史上有名的暴君。夏桀身材魁梧,力大无穷,据说他能折断铁索,在水中能杀鳄鱼,在陆地能生擒熊、罴、虎、豹。但是他有一个致命的弱点,就是贪恋酒色。
夏桀为满足他的酒欲,在宫中造了一个可以荡舟的酒池。他在舟上狂饮,宫中男女都得陪饮。看到大家醉得不成人样,他就开怀大笑。一旦夏桀酒醉,他身边的人可就倒霉了—夏桀把他们当马骑。夏桀骑在人背上,被骑的人被压得爬不动了,夏桀就再换一个,直到自己躺到床上休息,身边的人才如释重负。夏桀尤其喜爱美女。美女是各国献给他的首要贡品。他专门造了个瑶台,内有美女数千,金银财宝成堆。他听说哪里有美女就下令送交,不从者,就发兵征讨。他即位后的第三十三年,发兵征伐有施氏,有施氏抵挡不住,就进贡给他一个美女,名叫妹喜。妹喜一入瑶台,数千美女尽失颜色。为讨得妹喜欢心,夏桀专门造了长夜宫,二人在内昼夜娱乐。妹喜爱听丝绸撕裂之声,夏桀就令众人专门为她撕,日久天长,撕碎的丝绸堆得像山一样高。夏桀挥霍的财富,许多来自四方部落。夏桀征收的贡赋没有定制,他要什么就得送什么,因此激起岷山氏的不满,岷山氏停止向他进贡。夏桀大怒,兴师征讨,岷山氏为避免灭族之祸,只好献出财宝和美女。美女中有两名具有倾国倾城之貌,一个叫琬(wǎn),一个叫琰(yǎn),体态轻盈,音如鸟语,行如游仙。夏桀一见,心花怒放,妹喜也被忘到了九霄云外,政事自然不值得一提。
夏桀这么胡作非为,难道他身边就没人提醒他?国家局势在危难之际,君主身边往往有两种大臣,即忠臣和佞(nìnɡ)臣。佞臣会投君主所好,善于掌握君主的心理而操纵君主的行为。比如:用花言巧语向君主献媚,说天下局势稳定,政权巩固,百姓感恩戴德,您君主永保天命。桀重用佞臣,排斥忠良,有个名叫侯侈(chí)的小人,专门投桀所好,教桀如何享乐,如何勒索,残害百姓,得到了桀的宠信。
夏桀手下也有个忠臣叫关龙逄(páng),多次劝说夏桀不要荒淫暴戾(lì),一意孤行,否则会失去人心,丢掉江山。夏桀对他的话置若罔(wǎnɡ)闻。耿耿丹心的关龙逄不肯就此作罢,有一次竟然当着众人的面劝谏夏桀。夏桀十分恼火,一怒之下把关龙逄杀了。关龙逄被桀处以极刑,先斩去四肢,然后再杀头,让其慢慢死去,令人惨不忍睹。在朝的大臣们听说关龙逄因忠谏被杀,不禁心寒胆栗,纷纷有离夏朝远去之意。而桀对逆耳忠言更加反感,态度更加骄横暴虐(nüè)。这样一来,桀身边的忠臣越来越少,佞臣越来越多,离大难临头的日子已为期不远了。
11、最早的历书—《夏小正》
《夏小正》是中国现存最早的科学文献之一,也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农事历书,原为西汉戴德编的《大戴礼记》中的第47篇。这是一篇按月份记载物候和人活动情况的历法文献,是夏代留下的宝贵文化遗产。
现存的《夏小正》,分经文和传文两部分,经文记载的内容,据现代学者考证,就是夏朝的历法和生活情况;传文就是注文,其注释部分,则是战国至秦汉间的学者加上去的。
《夏小正》中记载的物候和人的活动情况非常有趣:
正月:蛰伏的虫子开始出土,大雁飞回北方,野鸡振翅鸣叫,鱼从结冰的水底上浮,田鼠出洞了,水獭(tǎ)捕鱼陈列水边,园中能见到有韭菜长出来,柳树长出了新芽,梅、李、山桃开花了,农夫开始治理田地。
二月:到田里去种黍(shǔ),羊开始生羊羔,捕鱼的时候到了,堇(jǐn)菜长出来可以采摘了,昆虫蠕动了,燕子来到家中作巢,黄鹂开始鸣叫,芸豆结果可以收获了。
三月:桑树发芽,杨树抽枝,蝼蛄(lóuɡū,昆虫)鸣叫,桐树开花,斑鸠鸣叫,开始养蚕。
四月:蜻(qīnɡ)虫(昆虫)和蛤蟆(hámɑ)开始鸣叫了,园中的杏树结果了,开始套上小马驹让它驾车了。
五月:浮游的小虫大量产生,伯劳鸟(以捕食为主的鸣禽)开始鸣叫了,蝉也鸣叫了,煮梅子、蓄兰草作为香料,开始吃瓜。
六月:煮山桃储藏起来作为食品,鹰开始搏击捕杀小动物。
七月:芦苇开花,小狸长大了,池水中长出浮萍,扫帚草长成了,寒蝉开始鸣叫,雨也下得多起来。
八月:瓜成熟了开始采摘,枣也开始成熟,栗子裂皮自动脱落了,鹿交配成功开始生养,田鼠在损害庄稼。
九月:大雁迁往南方,燕子升空飞去,各种野兽入穴,菊花盛开,此时开始种麦。
十月:捕捉野兽的时节来到了,乌鸦忽高忽低地飞翔,夜晚变得长起来。
十一月:国王进行狩猎活动,陈列精良的弓箭,麋(mí)鹿的角脱落,商旅不再出行,万物不再流通。
十二月:鸷(zhì,凶猛的鸟)鸟高飞鸣叫,昆虫潜入地下,掌管水泽的人设网捕鱼。
上面所记的物候和人的活动情况,都是当时长期经验的积累。为我们研究中国上古时期的农业和农业科学技术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12、商汤革命
商汤的始祖是五帝之一的帝喾的儿子契。因帮助夏禹治水有功,受封于商,赐姓子氏。子契在商地建立了一个小国叫商,是夏王朝的属国,也就是夏王朝的诸侯国。商族兴起在黄河下游,相当于现在的河南、山东一带。商国自契之后,传十三世至商汤时,夏王朝正是昏君夏桀执政。商汤施政宽和仁厚,革除以人祭天的陋习,布德施惠;致力于生产和经济的发展,并大力发展商业;对黎民轻赋薄敛,百姓纷纷来依附于商。
作为一个贤明的君主,商汤礼贤下士,对人才非常敬重。他任用贤能不拘一格,不管身份贵贱,只要被他发现了,就会将其安置到一个合适的位置。
商汤的妻子是有莘(shēn)氏之女,嫁他时带了一个陪嫁奴隶,名叫伊尹(yīyǐn)。开始,商汤不知伊尹是个什么样的人,便差他在厨房干活。哪知伊尹不是一般人,不但很有学识,而且胸怀大志。伊尹得知商汤是一个贤德的国君,早就对他很佩服,有心跟着他成就一番事业,只愁没有机会。为了让商汤发现自己,开始他故意把饭菜做得很可口,商汤便知有了一个很好的厨师。但不久,商汤却发现做的饭菜有时咸有时淡,很不可口。商汤觉得奇怪,就把他叫到跟前责问他。
伊尹为有机会接近商汤而高兴,他说:“我当然知道只有咸淡适中、五味调和,吃起来才有味道。你哪里知道,我就是想向你进谏而没有机会,才故意这样做,让你召见我的。一个君王就像一个做菜的厨师,施政要掌握得恰到好处,天下百姓才乐于接受你的政令。”(治大“国若烹小鲜”)接着便向商汤讲述了远古帝王及九类君主的所作所为,阐述了自己对治理国政的见解,建议商汤要更好地实行王道,以得到民众的拥护为根基,发展自己的经济,壮大自己的力量。商汤一听,确实是真知灼见,于是大为惊奇,看他如此贤德,如此有心术,一定是有来历的。就加以细问,原来伊尹原是个博学多闻的大学士,曾做过莘国国君女儿的宫廷教师,在莘国还没能等到机会展示自己的雄才,莘国便灭亡了。他想到商国来辅佐商汤,才甘愿以一个奴隶的身份,做了商汤妻子的陪嫁。商汤为得到这样一个胸有大志、深通韬略的奇人而庆幸。于是他就免除了伊尹的奴隶身份,任为右相。
商汤经常外出巡视农业生产和畜牧情况。一天,商汤外出,看见郊野四面都张着罗网,张网的人祝祷说:“愿天上飞的、地下走的、水里游的,都进入我的罗网!”商汤听了,心里很不是滋味,问他:“你这样做,不是太贪婪、太残酷了吗?”张网的人问他应该怎样做,商汤就让他把四面张开的罗网撤去三面说:“想往左边走的就往左边走,想向右边逃的就向右边逃。不知趣的,就进我的罗网吧。”张网人很敬佩他的仁德。商汤教育狩猎者“网开三面”的事很快被传开了。诸侯听后,都很敬佩商汤,说:“商汤真是仁德到极点了,就连禽兽都受到了他的恩惠。”于是纷纷依附商部落。
商部落的日益强大引起了夏桀的顾忌。夏桀怀疑商汤默默发展商的实力是对他存有二心,想把商汤杀掉,但找不着理由。此时,关龙逄因忠劝谏被杀。而桀的臣子们谁也不敢表现出对关龙逄同情,更没人祭奠他。商汤得知消息,不顾夏桀的淫威,立即派人带着祭礼,到京城哭祭关龙逄。夏桀震怒,正好以此为把柄,下令把商汤抓来,关押到了夏台,就是夏王朝的中央监狱。伊尹见大事不好,立即想了个办法,将一些美女和珠宝进献给夏桀,说是商汤在被抓之前就安排好的,只是商汤没来得及进献就被抓了。夏桀听了伊尹的话,以为商国还是甘愿臣服于自己的,就把商汤释放了。商汤死里逃生,更增加了对夏桀的愤恨。同时,他在被囚禁期间亲眼看到夏王朝已腐败透顶,便坚定了诛灭夏桀、拯救天下的决心。
商汤和伊尹想伐夏,然而对时机是否已到,心中仍无把握。伊尹便向商汤建议,停止朝贡夏朝,以试探桀的实力。桀见商停止了朝贡,便命令九夷族发兵征讨商。商汤和伊尹见桀还能调动九夷族的兵力,知道时机不到,就马上向桀请罪,恢复进贡,去掉了桀心中的芥蒂,赢得了等待时机的时间。一年后,九夷族忍受不了桀的残暴统治,纷纷叛离,使桀的力量大为减弱。商汤和伊尹见时机成熟,就由商汤召集部众,出兵伐夏。战前,商汤举行誓师大会,历数桀的罪恶,说明自己是奉行上天的旨意伐夏的,极大地鼓舞了士气,进兵非常顺利。桀调集军队抵御,双方在鸣条(今河南封丘东,一说是今山西运城安邑镇北)相遇,展开大决战。夏军士气低落,人有怨心。两军交战之时,正值大雨狂作,商军英勇奋战,夏军败退不止。最后,夏桀逃亡,商汤在南巢(今安徽巢县西南)俘获了他,并把他放逐在此。商军占领夏都,正式宣告了夏王朝的灭亡。商汤建立了商朝,定都于亳(bó)。这样,夏朝就被新建立的商朝代替了。因为古代统治阶级把改朝换代说成是天命的变革,所以历史上把商汤伐夏称为商汤革命。
13、盘庚迁都
商汤灭夏前,曾把统治中心迁至亳(今河南商丘东南)。灭夏后,在河南偃师筑城定都,仍称为“亳”,史称“西亳”。从仲丁继位到盘庚,商都又经历了五次迁移。由于商朝统治阶级内部长期发生王位纷争事件,内乱削弱了商朝统治,诸侯不来朝见,商的势力也由中原向山东曲阜(qūfù)一带退缩。
盘庚名旬,是一位有作为的商王。他为了改变商王朝衰弱的局面,即位后首先努力平息王族内部的倾轧(yà),使大家把精力集中到振兴国家的事业上来。他致力于发展农业和畜牧业生产,改善人民生活,同时搞好与各诸侯国的关系。
但因当时旧都奄(yǎn)处在洙(zhū)水和泅(qiú)水的交汇口,水害比较严重,而且北方的游牧民族时叛时服,难以控制。鉴于这些情况,盘庚决定迁都到“殷”(yīn),也叫“北蒙”,在黄河以北的洹(huán)水之滨,即今河南安阳市西。这里离旧都较远,迁都于此可以遏制王族内部的斗争;殷的地势高,水涝灾害较少,有利于农牧业发展;同时从战略高度考虑,这里居高临下,位置适中,便于控制四方诸侯。
盘庚把王室贵族找来,向他们宣布了他的决定。“大王,频繁迁都必然大伤朝廷元气。再说,土地、房屋都搬不走啊!”王室贵族拼命反对,他们害怕迁至新都后就不能照旧享乐了。
盘庚耐心劝道:“我会像先王关心臣民那样,关心和保佑你们,带你们寻找安乐的地方。殷地的土地肥沃,自然灾害少;再说,迁都避开了危险的反叛势力,能使国家安定下来。”
可是,贵族们依然反对,谣言四起。盘庚很恼火,他把奴隶主贵族又召集起来,进行训话。他说:“我要你们搬迁,是想安定我们的国家。你们不但不理解我的苦心,反而发生无谓的惊慌。你们休想改变我的决心。如果不与我同心,先王的在天之灵便要责罚你们,降下不祥来。”
盘庚坚持迁都的主张,挫败了反对势力,最终带着平民和奴隶,渡过黄河,搬迁到殷。对于商王朝而言,盘庚迁殷是一个划时代的事件。迁殷以后,商朝国势迅速上升,特别是武丁继位后,任用甘盘、傅说为相,巩固了殷商王朝的统治,使商朝到达鼎盛阶段,史称“武丁中兴”。盘庚迁殷后的二百多年,一直没有迁都。所以商朝又称作殷商,或者殷朝。
到了近代,人们在殷地旧址上发掘出大量古代的遗物,因为这里曾经是商朝国都的遗址,就把它命名为“殷墟”。殷墟是我国历史上目前所知确切位置的最早都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