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225200000021

第21章 三十自述

此后所以报国民之恩者,未知何如?每一念及,未尝不惊心动魄,抑

如何一少年,并且走向愈加困惑的不惑之年。难昔日之我。”这样,1902年12月,梁启超写《三十自述》。

梁启超30岁了,而立之年。他是可以自豪的,在同时代人中,当梁启超不断地审视昨日之我时,可是像梁启超那样,在30岁之前便已是大报主笔、著作等身,且把清廷上下搅得天昏地黑,愣是弄出一个“百日维新”,之后亡命日本,又首创“新民说”而名满天下的。唯梁启超一人而已。

无论时人是否完全同意梁启超的观点,但梁启超是本世纪初叶中国文坛最耀眼的骄子,也是人在海外而遥执中国舆论之牛耳者,对此无人可怀疑。

塞而谁语也。

何擎一为梁启超编《饮冰室合集》,需有小传,梁启超认为:“人之知我,何如我之自知?”这时,他还想起了好友谭嗣同曾作《三十自述》,便起而效之。

落笔便是感慨,怎么就30:岁了呢?

真是:

风云入世多,难免也就把康有为也审视进去了。

康有为和梁启超,忽忽已三十。,全都成了这个心狠手辣的老女人脸上的粉黛。”中国是一个讲究身世、渊源的国度,为此而真真假假地上溯几十代以为名人之后的笑话,从来就不曾少过,开宗明义说自己是乡下人的却鲜见了。

梁启超也只是在写这一类自,传文字的时候,认真地想了一番出生时间及当时的中国与世界大势。这一想可不得了,原来当年的呱呱坠地,似乎是应命而至的:

“余生同治癸酉正月二十六日,实太平天国亡于金陵后十年,清大学士曾国藩卒后一年,普法战争后三年,而意大利建国罗马之岁也。”

这是一个风云际会的年代。

也是一个能给人各种机会的年代。

梁启超将以青春28的年华走进20世纪,他怎能不睥睨千古、壮怀激烈呢?

《三十自述》还透露出了梁启超的怅惘,谁说成功者没有怅惘呢?

“舌下无英雄,一个“太有成见”;一个“太无成见”。一个抱定宗旨,他并不满足于“笔舌生涯”。

梁启超的兴奋点,最要者,始终是中国的时局,如他自己所言,他对政治的欲望超过了对文学的欲望。

他在文学上成功了。

他在政治上却往往是个失败者。

梁启超瞻前顾后,似有徘徊,似有迷离,这一切也许只是源于他对政治的希望和失望。当梁启超在文化上于三十而立时成了无可争议的伟人时,政治上一显身手的时机却还是渺茫的。他感慨着“共和、共和,吾与汝长别矣”之后,中国究竟又应该向何处去呢?

政治舞台只能在中国。

“八国联军”之后的清廷政治,如同被毁弃的圆明园一样,废墟和残余的雕梁画栋并存,屈辱的半封建半殖民地时代,最终将要把清廷推向绝路,这是不可阻挡的。

重重败象,岂是粉饰可以掩盖?

慈禧太后依旧作威作福,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的落日余晖,誓死不变;一个求新善变,诚如康有为所言,“瓜分豆剖”了。

一片一片土地,一个一个城市,或者是城市一处一处黄金地段的街区,被西方列强“租借”了。

丧权辱国以后的国度是什么样的呢?

简言之,结与国之欢心。挨着“洋”边的、中央到地方有权的官员大吏,无不靠着权力招租成为富翁新贵,而城市贫民及更广大的农民,则在饥饿线上挣扎。

其时,清政府一年的财政收入为8000万两白银,从1902年起,每年交给侵略者的赔款为2000万两白银,慈禧有言:“量中华之物力,以变为尊。

康有为说:“吾学三十已成,自八国联军占领北京、慈禧西逃又返回紫禁城后,这个到死都要垂帘听政的老女人忽然也大行新政了,办实业、废科举、兴学校、派留学生出洋、派五大臣出国考察等等。可是,当腐败像瘟疫一样蔓延的时候,这一切便都成了装饰,无济于事,因为大势已去。

就连梁启超也不得不想一想:这是为什么?

30年弹指一挥间,不知昨日,焉知明日?

梁启超想起了孙中山。

他和孙中山的相识以及分手。

上世纪末、本世纪初,中国出现了两颗新星,一个是新进的革命家孙中山,一个是文坛巨子梁启超。

梁启超比孙中山小7岁,又是同乡,都希望着改变中国的现实。历史曾经给了他们机缘,相识,此后不复有进,可是最后仿佛失之交臂,像大海里的两片帆,各自分道扬镳了。

但,梁启超是不会远离政治舞台的,他只是在等待时机,他还会变。“不惜以今日之我,30岁而饱读史书的不少,日月掷人急。

1895年,孙中山在广州创办农学会,写大红请帖亲笔修书请康有为、梁启超、陈千秋参与其事,因为康有为的不点头,未果。

孙中山要比梁启超更早亡命日本,为反清大业计,联合华侨办了一所学校,亦不必求进。”

梁启超说:“常自觉其学未成,又被康有为拒绝。”

观察中国政局的人们有趣地发现,相知,想请梁启超负责校务,而再一次拒绝了与孙中山携手。

戊戌政变后,梁启超、康有为先后逃命到日本,同是天涯沦落人了,孙中山不计前嫌,派人去看望,并通过宫琦寅藏、平山周转达问候。在犬养毅的早稻田寓所,孙中山与梁启超有过一次最早的合作会谈,因为这时候的梁启超仍事事听命于康有为,会谈也就是谈话而已,一无所成。

随后,孙中山又派陈少白专程拜访康有为,陈少白反复陈述孙中山革命主张,并分析了清政府危机重重的时局,康有为始终不为所动,一心只想报答光绪帝的“圣恩”,且忧其不成,却并不是梁启超的初衷。日本冈山博物馆收藏的一封梁启超致犬养毅的信中写道:孙逸仙近曾见先生乎?仆等之于孙,踪迹稍疏耳,非有他也。而横滨之人,或有与孙不睦者,其相轧之事,不知如何,而极非仆等之意矣。孙或因滨人之有违言,而疑出于仆等,尤非仆所望矣。敝邦有志之人既苦稀,何可更如此相仇!仆欲一见孙、陈而面解之,先生有暇日,约见于此间可乎?

此信可以看出不少端倪,横滨的革命党与保皇党其时已互相攻讦得很凶了,梁启超不主张这洋,因为“有志之人既稀,数十年在彷徨求索中。”

梁启超隐隐地感到,梁启超在寻找孙中山。

这一时期的中国另一名人,国学大师章太炎电是由梁启超介绍而认识孙中山的。冯自由记载觉,章太炎“由梁介绍,始识孙中出于横滨旅次,阳与谈论排满方略,极为相得”。

自此,孙中山与梁启超往来增多,用梁启超拘话说是“已订交”,用孙中山的话说,他和梁启匿之间“另有秘语,非局外人所能知”。两个人的两种说法还是有程度上的差别,梁启超所说似更角切~些,少有留存的梁启超给孙中山的两封信,显现了他们之间的交往以及坦诚的批评与解释。

有一封信中写道:

捧读来示,欣悉一切,康南海的学术与理论,不免有之。若盈满则未有也。至于办事宗旨,弟数年来,至今未尝稍变,惟务求国之独立而已。

1899年3月康有为离开日本。但可以救我国民者,则倾心助之,初无成心也。与君虽相见数次,究未能各倾肺腑。今约会晤,甚善甚善!惟弟现寓狭隘,室中前后左右皆学生,不便畅谈。若枉驾。祈于下礼拜三下午三点钟到上野精养轩小酌叙谈为盼。

可惜的是精养轩小酌叙谈迄今未发现有所记录,钩沉史海者的大遗憾就是那些微末之节被治史者忽略了。历史总是由成功者写他怎样成功。

孙中山曾亲自到《清议报》报馆找过梁启超而未遇,从梁启超的另一封信中可以窥见一斑:前日承惠书,弟已入东京,昨日八点始复来滨。知足下枉驾报馆,使自己在创造新的学术体系和思想格局时变得障碍重重。而同时他又觉得,又承今日畅馔,本当趋陪,惟今日六点钟有他友之约,三日前已应允之,不能不往。尊席只能恭辞,望见谅为盼。下午三点欲造尊寓,谈近日之事,望足下在寓少待,能并约杨君衢云同谈为妙。

梁启超每每提及身世,总不忘记告诉读者:“余乡人也。庚子以后,民气消沉,民魂荡然,一切都在不死不活的状态中维持着。理由是梁启超正在上海《时务报》主持笔政。若其方略,则随时交通。孙中山对梁启超极为看重而且寄予厚望,梁启超对孙中山,当一个学生不能不越过自己的先生而另走一条新路时,总是留着距离,殊为可惜。临行约中山共商国是,矢言合作到底,至死不渝。

康有为一概拒绝孙中山,何可更如此相仇!”梁宦超有意和孙中山交往,弟自问前者狭隘之见,失迎为罪,因为中间隔着偌大一个康南海,殷殷谈两党合办事,没有不成功之理。

就连清政府对孙中山与康、梁的动向也极为重视,杨崇伊在写给慈禧的密折中认为:

康梁避迹,必依孙文,此人不除,中华无安枕之日。

显而易见,清廷之敌视孙中山胜于康梁,清廷最担心的是康梁进一步靠拢孙牛山而一起革命。

清廷的担心不无道理。

冯自由曾以亲历者的身份记云:

己亥夏秋间,梁启超因与中山往还日密,渐赞成革命。其同学韩文举、欧榘甲、张智若、梁子刚等,主张尤激烈。于是,有孙、康两派合并之计划。拟推中山为会长,而梁副之。梁诘中山日:“如此则将置康先生于何地?”中山曰:“弟子为会长,为之师者,其地位岂不更尊。”梁悦服。是年梁至香港,尝访陈少白,每迈出的一步竞又是如此艰难沉重!

梁启超一次又一次在心里对自己说:

“吾爱吾师,并推及徐勤起草联合章程。独徐勘、麦孟华暗中反对甚力,移书康有为告交。谓卓如渐入中山圈套,非速设法解救不可。时康在新加坡,得书大怒。立派叶觉迈携款赴日,勒令梁即往檀岛办理保皇会事务,不许稽延。梁不得已,遵命赴檀。

历史就是这样常常逆反了人们的期望。

多少友人企盼孙中山与梁启超的合作,并千方百计,乐观其成。时人曾有评论说,孙梁倘能共图大业的话,则大业成已一半矣。因为,凭着孙中山政治上的深谋远虑及梁启超的文章、理论,以及他们共具的在海内外华人中的威望,吾更爱真理!”

20世纪初,相反成了政治上的对手,这是两个都相当宽容的人,唯他们相互之间却互不宽容。

1902年后,康有为对梁启超约束更严,更重要的是,梁启超在中国未来社会选择上对革命的保留乃至反对,遂使他们彻底分开。

最使孙中山痛心的,大约是梁启超到了檀香山等地后,凭借着他的影响与口才,用革命和保皇同出一途的妙论,说服了众多华侨,使孙中山在海外千辛万苦经营的不少革命团体纷纷倒戈,成为保皇组织。

30岁的梁启超不是志得意满的,甚至怅惘不少,在自述中,他说“尔来蛰居东围,忽又岁余矣

与其说,这是时代的亏缺,倒不如说是孙中山、梁启超个人的遗憾。

他们曾有的相约,尽付诸东流了。

回首这一段史实,后人也不:必有太多的感叹,各种选择、各种观点的共争共存于一个时代,从而使各种人物更显其个性,也使得历史更加斑斓了。

当孙中山作为政治家艰难跋涉于漫漫长途中的时候,梁启超在20世纪初叶达到了文化创作的巅峰期,翻检《饮冰室合集》,政治、经济、思想、学术方面的论著共718篇,1911年以前的占了431篇,为总数的一半略多。合集共920万字,这种思想、文化上的风暴式的力量,占了近一半。这个统计告诉读者,这一时期的梁启超,创作力之旺盛、思想之活跃,都无人可比。

梁启超政治上的选择,并未妨碍梁启超成为一个文化巨人。

政治与文化毕竟门类不同,对政治十分热衷的梁启超,却并不是一个成功的政治家。

孙中山与梁启超最终没有能走到一起,撰写文章,1911年之前的为453万字,平旦自思,笔底无奇士”。所志所事,百不一就,唯日日为文字之奴隶,空言喋喋,无补时艰,绝对离不开一个“新”字--新人、新事、新文化、新科技知识。梁启超的报章体又正是最适合普及此类文化的载体。

梁启超在觉世的呐喊中屹立着,只有惭悚”。

30岁以后还做些什么呢?

梁启超在自述的结尾写道:

为什么要写《三十自述》呢?

一个人要想成为政治家,左右政局,是需要舞台的。梁启超曾经踏入过这个舞台的中心,后来落荒被逐出了。

1892年,孙中山借行医在广州、澳门进行革命活动时,就注意到了在万木草堂讲学的康有为,并希望能与南海挽手联合,共图大。康有为提出:联合可以,但孙中山必须具门生帖子拜他为师方可。康有为实在太傲慢了,孙中山又低不下这个头,这一次机会错过了。

孙中山与梁启超的交往,是革命派与维新派试图整合,以形成联合的态势与清政府抗衡的努力。终未成功,却不能说革命和维新便是势不两立了。其实,梁启超一直存有携手之心,康有为则实在是“道不同”了。

1903年冬,孙中山到檀香山,为收复“失地”发表演讲,中国需要的是摧枯拉朽,矛头所向当然是康梁了。从此开始一直到两个人先后谢世,未能重新聚首,相逢一笑。

同类推荐
  • 宋朝花落知多少(女人花:杰出女性的人生轨迹)

    宋朝花落知多少(女人花:杰出女性的人生轨迹)

    “女人花”系列攫取唐、五代、宋、明、清、民国等古今中国的杰出女性,以传记故事的形式叙述她们的传奇生平,及在传奇后瑰丽变幻的人生。花蕊夫人:流年暗中换,逃不出的宿命。刘娥:德馥比仙美如兰的倾世皇妃。李师师:大隐于烟花巷陌的奇女子。李清照:生为人杰死鬼雄,女子如何不丈夫。
  • 半个世纪的孤独:迈克尔·杰克逊

    半个世纪的孤独:迈克尔·杰克逊

    作者以生动流利、饱含深情的笔触从迈克尔·杰克逊一生跌宕起伏的经历中,用记事的方式书写了其童年生活、成名经历、辉煌与悲哀的人生、从黑人楷模到苍白怪人等无数经典片段,内容丰富而翔实,重现了其生前一个个生动的瞬间,让一代歌王波澜壮阔而又多姿多彩的一生在书中得到了几近完美的展现。
  • 尘埃里的姐妹花:张爱玲与苏青

    尘埃里的姐妹花:张爱玲与苏青

    很少有作家像张爱玲那样,一出生就是为了进入文学史,她的家世,她的爱情,她的写作——总之,她所有的一切,全都是为了催促她、帮助她进入文学史。苏青则正好相反,她是陈旧的,家常的,甚至黯然失色的,甚至有一些被张爱玲带出来的意思。但我一向认为苏青的创作不在张爱玲之下,只是苏青没有特立独行的个性,没有倾城之恋的华美包装,也没有四大显赫家族在背后支撑,所以与花红热闹的张爱玲相比,她显得有点冷清。每一种不同的人生里都会挖掘出丰富的人性的东西。命运就是命中注定,命运你无法抗拒,能抗拒的那不叫命运,不管你是为死而生还是为史而生。
  • 诸葛亮智圣人生(传世名家经典文丛)

    诸葛亮智圣人生(传世名家经典文丛)

    人生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问,有着太多太多的智慧等待着我们去汲取、领悟;思想是一片宽广无垠的大海,有着太浓太浓的魅力吸引我们去畅游其中。名家的人生,闪烁智慧的光芒,为我们折射出人生的光彩,波荡出生活的弦音;名家的人生,尽显思想的魅力,引领我们享受心灵的美丽旅途,体味生命的丰富元素。驰骋于睿智的思想海洋,让我们的精神变得充盈,心灵变得纯净而通透。
  • 乱世闯王:李自成

    乱世闯王:李自成

    《乱世闯王(李自成)》讲述李自成起义的背景和经过。在书中,作者写了关于李自成起义兴衰始末、大明王朝的灭亡、清政权的兴起等内容,中间夹杂了诸多神话元素,可读性较强。
热门推荐
  • 重生终结者

    重生终结者

    陶晴的工作内容:搞穿越,灭绝重生!陶晴的工作原则:人开挂,我开大挂!陶晴的工作理念:谁重生,我整死谁!陶晴的工作目标:附身好,天地不知!陶晴的工作现状:综以上,噩梦一场……重生终结者,陶晴喜欢这个职业,因为可以享受斗来斗去斗死人的过程,更因为可以碾转在不同的时空,然后身临其境却又冷眼旁观他们的喜怒痴怨嗔……直到有一天,她自己沦陷在别人的故事里……
  • 教你学滑雪

    教你学滑雪

    水上运动是集竞争性、观赏性和刺激性于一体的、富有现代文明特征的竞技体育项目。它是为了区别于陆上和空中体育项目,全部过程或主要过程都在水下、水面或水上进行的体育项目。
  • 战争岁月(1930-1939 中国历史大事详解)

    战争岁月(1930-1939 中国历史大事详解)

    本书详细讲述了从北洋军阀掌权到抗日战争初期这一段时间内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
  • 将门铁血毒妃

    将门铁血毒妃

    推荐最新新文《妖妃难驯:爷,夫人又撩汉了》夫君和亲妹乱伦,把她剖腹杀子,姨娘庶妹把她挖眼断腕,丢入太妃墓殉葬。一朝重生,化身修罗。欺主恶奴,乱棍打死!恶毒渣男渣女,剥皮抽筋!伪善姨娘庶妹,制成人彘!外界传闻,一笑艳绝天下的秦家嫡女秦时月,心如蛇蝎,杀人如麻,却喜佛,杀生佛心,世人称之妖女。鬼王九皇叔,弑天杀神,冷酷无情,挥动鬼军屠城三十万,无人知深浅某日,帝都传来秦时月和秦王殿下成亲消息,天下大惊,妖女和鬼王结合,必定祸害天下。果不其然,她善妒,她独宠,她恶毒,冠上祸国殃民的名声。她陪他君临天下,他把她宠成,无恶不作,无法无天的恶女。
  • 尸心不改

    尸心不改

    控尸门的欢乐二缺弟子江篱炼了一具美得人神共愤引得天雷阵阵的男尸,以为好日子开始了,结果没想到门派惨遭灭门。--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新编大众家常菜

    新编大众家常菜

    本书共分为家常菜和特色菜两大部分。家常菜对于厨艺初学者来说,可以从中学习简单的菜色,让自己逐步变成烹饪高手。对于已经可以熟练做菜的人来说,则可以从中学习新的菜色,为自己的厨艺秀锦上添花。
  • 冰心散文精选(名家散文经典)

    冰心散文精选(名家散文经典)

    《冰心散文精选》精选了冰心所作的散文。主要内容有、笑、梦、闲情、好梦、往事(一)(节选)、往事(二)(节选)、寄小读者(1923-1926)、再寄小读者(1942-1944)、再寄小读者(1958)、山中杂记、南归、关于女人、像真理一样朴素的湖、小橘灯、忆意娜、一寸法师、樱花赞、一只木屐、尼罗河上的春天、腊八粥、我的故乡、我的童年、童年杂忆、我和玫瑰花等。
  • 格拉长大

    格拉长大

    羊圈里有一个来历不明的女人!这个消息像一道闪电,照亮了死气沉沉的村落。人们迅速聚集到羊圈,那个女人还在羊皮下甜甜地睡着。她的脸很脏,不,不对,不是真正让人厌恶的脏,而像戏中人往脸上画的油彩。黑的油彩,灰的油彩。那是一个雪后的早晨,这个来历不明的女人在干草堆里,在温暖的羊膻味中香甜地睡着,开降神灵般的安详。
  • 痴妃追夫(全本)

    痴妃追夫(全本)

    本文慢热,希望亲们坚持看下去,一定不会让大家失望。————————————————————————亲们:本文的原名为《冷情王妃》,改了文名,文文开篇有所修改,文中女主的名字全都改用穿越后的,希望大家看文时,能够适应,冥在此向大家道歉,鞠躬,希望各位还能一如继往的支持!———————————————————————简介:痴傻女凌雨箬一朝穿越成为永康王朝权倾朝野的大将军之女,最尊贵的俊逸王爷被迫娶其为妃.她曾以为会在王府中平凡度过一生,岂料因为曾经的前尘旧案,王朝突造巨变,俊逸王爷流放远方,她却为一句承诺誓死追随,一路相护相随的忧郁男子——楚风流,使她芳心微动。而他却心有所属,一路追追逐逐,心已累,情已伤,蓦然回首,守在他身边的人,却还是那个痴傻的她,终于逾越心中那道鸿沟,然而却已万劫不覆,他只能留下最后遗言,“抱歉、、、、、、我爱你!”俊逸王爷司徒墨轩因爱上了她,牺牲自己成全他们,他说,“雨箬的愿望我都帮她实现,即使性命攸关。”然而在凌雨箬看到面目全非的司徒墨轩出现时,却心中大乱,不知爱的到底是谁,一路坎坷,一路颠簸凌雨箬终于脱掉痴傻的外衣,为世人争夺一方净土。司徒墨轩以生命和容貎作代价能否赢得雨箬芳心?性命能否保住?容颜能否挽回?却已成迷。与此同时,一直为各国争夺的五行图浮出水面,终于将那使他流放的后宫大案再次牵出,最后真相到底如何,敬请关注!————————————————————————冥的新坑《千年情殇》望大家继续支持!读者群:80377941
  • 我的现实 我的主义

    我的现实 我的主义

    本书选取了当代著名作家阎连科与评论家、翻译家的多次有关文学问题的对话,追寻土地、介入现实、谈论语言、评论世界文学,在观点交锋和激情碰撞中,勾绘出一幅文学图景。这是一本写作宣言,一次生命剖析,一场从土地出发的文学之旅:阎连科畅谈自己三十年写作历程,细数笔下故事与人物的诞生,纵论世界文学名家。第一次提出了“神实主义”创作观念,为我们理解中国文学提供了新的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