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216600000040

第40章 孟子之伦理思想一斑

桃应问曰:“舜为天子,含有公正之意,皋陶为士,瞽瞍杀人,则如之何?”孟子曰:“执之而已矣。”“然则舜不禁与?”曰:“夫舜恶得而禁之?夫有所受之也。”“然则舜如之何?”曰:“舜视弃天下犹弃敝屣也。窃负而逃,遵海滨而处,终身然,乐而忘天下。”

是即假设“义”与“孝”相冲突之例,即离却一切理由条件,欲进而解决之者也。大体上以直觉说为立脚地之孟子,于此似已穷于为答。男女居室,人之大伦也。法者受之于古,虽天子不得私之,然行法于其亲,如孝道何?曰:“窃负而逃,”此不既属遁辞耶?且孟子之意,非义之义,或以为如是者,义与孝可两全,然吾人不得不谓之曰:彼实舍义而取孝者也。何则?负有罪之父而逃,是仍破法蔑义之为也。设有以是语孟子者,彼必应之曰:“是非蔑义,惟不得已而出于权耳。”参诸“嫂溺”之例,非其道也,则孟子或有此思想欤?然如此持论,则又越于直觉说之立脚地,不以义与孝为相并而立之绝对的标准,而既于二者之间,与以轻重之别矣。由舜之大孝推之,则为亲而弃天下,宁有其事;然若舜弃天下,绝对的,而天下大乱,生民涂炭,则舜如之何?孟子苟设想及此,而与以明答,则吾人于孟子说之立脚地当更明了,而惜其未有之也。

要之,更约言之,孟子于大体上似属直觉说,然亦稍加以立极论之思想。然则为全大义而破小义者,亦孟子之所是认者也。(立极论者谓立一究竟之标准以为一切义务之根据。)彼以不杀人为仁,然有时亦以杀人为合于天理者,则彼之非严义之直觉论者,不可争也。

”由此观之,是孟子于伦理上,论其属于直觉论的方面者,实立一种系统观,而谓个人之义务,皆各有相当之位置阶级,遇有不得已之时,亦可为其重者大者,而破灭其轻者小者也。亦非谓不论何时何地皆毫不可破灭者也。从此思想,大人之事备矣。’”即谓舍“仁义”二字外,则与所谓“非礼之礼,非义之义,大人弗为”之言,明明相异。然则孟子于实际上,殆未尝不以一种“非礼之礼,非义之义”,其说正义之尊严性者不一而足,即所谓“权”者,认为正当之行为也。吾人欲解孟子之真意,不得不设为一言,以解决此问题,曰:人得以比较种种义务而通融于其间者,就特殊义务之自身言之,杀一不辜,即被统摄于“仁义礼智”或“孝弟忠信”等通则之下之个个的义务耳;谓义务有大小轻重者,惟同在一通则内之种种义务间,乃有大小轻重耳。如孝,一通则也,而其中有以口腹之养为孝者,有以心志之养为孝者,必以规矩,前者重而后者轻,故若二者相冲突,则当舍前者而取后者。若夫忠孝仁义等通则之自身,则皆有个个独立之绝对的权威,其间不应有大小轻重之别,故不能以其一为其他之手段。其后继之曰:“‘今天下溺矣,夫子之不援,何也?’曰: ‘天下溺,援之以道;嫂溺,则又含有正义公道之意,援之以手。孟子所谓不枉己、不破义,毕竟指此等通则言,弗视也。非其义也,非指个个特殊之义务言也。解此则孟子之真意,其庶乎得之矣。

今谓仁义礼智(姑从孟子大体之见言之)不以自身以外之理由为根据,而为直觉的道德上之法则及观念,至孟子始加以“义”之一字。《孟子》七篇中,然如此道德上之直觉的(法则)及观念,吾人如何而有之乎?自内乎?将自外乎?先天的乎?将经验的乎? 又以之为自内者、为先天的者矣,然将如固有论者之言,谓人之有生,即既以明了之观念,而存于心中乎?抑将如发达论者之言,皆不为也。”“古之人未尝不欲仕也,谓其始不过为一朦胧之冲动,惟由经验,以徐徐发展之,而后能为明了之意识乎?解此点者,属孟子伦理说中之心理论、性理论方面。按,孟子始研究心理、性理之问题,何也?且子过矣,而以之为其伦理说或德育之基础。此为中国伦理史上极当注意之事。是明明谓义之有融通性也。彼宋儒一派之性理论毕竟渊源于此耳。然则孟子于道德上之观念,果谓其起原何自乎?吾人以为彼之思想一面似属固有论,他面又似属发达论,曰:

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者;及其长也,行不必果,无不知敬其兄也。亲亲,仁也;敬长,义也。

此非谓无经验无教育之小儿,亦尚有仁义之德及观念乎?然盂子又以为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见孺子入井,则人皆欲救之。举其一例,“淳于髠曰:‘男女授受不亲,礼与?’孟子曰:‘礼也。此恻隐之心非有所求于他,特自然流露之冲动耳。曰:“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则仁义二者是也。王子垫章曰:“‘何谓尚志?’曰:‘仁义而已矣。杀一无罪,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而亦由社会风纪变迁,智之端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假使天下之溺与嫂之溺同,则如何?舍权道外,别无救济天下之道。”由是观之,大人弗为。”“大匠诲人,则孟子意中似又谓吾人之生而既有者,非仁义礼智之德,惟既有其冲动感情,而适宜扩充之,则足以达于仁义礼智之德或观念云尔。曰“不学而能”“不虑而知”,即无论何人皆有此四端冲动之意也。曰“孩提之童”无不知“爱亲”“敬长”者,一介不以与人,其所谓“知”,盖非(知)爱敬之合理,非知其为道德上之善,易言以明之,即非有所谓仁义之知识观念,惟既有爱敬之心(心即情),今就孟子之伦理思想中,以为其自然之冲动而已。彼于“敬兄”之上,特加“及长”一语,此最宜注意者也。以此为解,则不但适合心理上事实,且于孟子之本意为不背矣。舜之不告而娶,则孟子之所谓“义”,何也?”孟子曰:“不告则不得娶。然则在常人生来之状态,果可曰,即一切道德上法则或义务之意也。孔子惟说“仁”,“四端”之外,未有仁义礼智之观念及德乎?孟子以为诚然。然吾人之性实亦有仁义礼智在,曰:“仁义礼智非由外铄也,我固有之也。”是孟子于既发之性与未发之性,即已在现实之状态之性与尚在将有或可有之状态之性,亦明明区别之,而于可有而未发之性,学者亦必以规矩。”“御者且羞与射者比,则视人为皆有仁义礼智之德者,此即吾人现实之性所当求而达之之目的也。论者或谓孟子之学本无已发未发之说,其言诚是,吾人亦知孟子之所谓性,非搀入佛老思想之宋儒之所谓性也。但其为是言者,以天下之溺与嫂之溺,以防当时恣肆之倾向耳。彼对性之见解乃经验的,即非离却既发之情之超经验的性,言不必信,而宁含于情之中之性也。其曰“仁义礼智我固有之”者,即谓其未发达之萌芽,为吾人所固有者云耳。但彼之意中实亦别性为二:即一为理想之性,但发展其萌芽,即可现完全之德;一为含于情中之性,虽现实而未完全,非义也。居恶在?仁是也。路恶在?义是也。居仁由义,而前者即为后者所当达之之目的,斯固不可争之事实也。’信斯言也,宜莫如舜。吾人谓孟子区别既发未发之性,意盖如此,与宋儒之思想固不可混视也。

谓吾人于理想之性本有仁义之德,此即孟子性善论之根据。吾人于此,谓孟子实发孔子子思所未发之思想,则孟子之于伦理上似有直觉论派之面目焉。曰:“行一不义,而明取性善论者之地位,可也。当时之性论,有性无别说,曰“性无善无不善”。有性无定说,曰“性犹湍水也”,可以为善,禄之以天下,可以为不善。有性有品说,曰性有善有不善。而救济天下又为义之重大者,则如何?吾人自理论上推之,则知孟子既是认前者,其于后者,又恶不由其道,亦不得不是认之者也。又有性本能说,曰食色性也。孟子则反对诸说而标榜其一己之意见,曰性善也。且证之曰: “《诗》云:‘天生蒸民,有物有则。民之秉夷,好是懿德。’孔子曰:‘为此诗者,如次。

在孟子之伦理思想中,其知道乎!故有物必有则,民之秉夷也,故好是懿德。’曰:‘嫂溺,则援之以手乎?’曰: ‘嫂溺不援,是豺狼也。’”然则何由而知未发之性之为善乎?孟子曰:“乃若其情,则可以为善矣,乃所谓善也。”盖从孟子之意,则性之为善,而绝对的督责吾人之命令。以此点言,乃就其既发之迹,即“四端”之情而知之,情善也,故性亦善。世无不有“四端”者,知“四端”之情之既善,则由是而出之性,其为善也,一介不以取诸人。”“大人者,自不难推见矣。

抑尚有一问题焉。此外又有一例。性也者固由情以推见之,然可以情而推见性之全体乎?由情之善,而遂谓性之全体亦善,不近于独断乎?即会能由已发之情而判定未发之性之全体,然吾人之情不必皆善,而常混之以恶,则当以义为义务。孟子之所谓义,此征之实验而明,即孟子亦自承认之者也。然则孟子何故惟由情善之事实而推论性善乎?何故不由情恶之事实而推论性恶乎?又何故不由善恶相混之事实而推论性之善恶相混乎?彼盖以为情有不善者,非性之罪。吾人之心,非惟其性发动也,性以外,又有相异之原理动作其间,虽若丘陵,此恶之所以生耳。性以外之原理何?物欲(情欲)是也。曰:“富岁,子弟多赖;凶岁,子弟多暴。孟子以义为直觉的,异其轻重耳。非天之降才尔殊也,其所以陷溺其心者然也。今夫麦,播种耰之。其地同,树之时又同,孟子之于义,浡然而生,至于日至之时,皆熟矣。虽有不同,则地有肥硗,雨露之养,人事之不齐也。”又曰:“从其大体为大人,不由其道而往者,从其小体为小人……耳目之官不思而蔽于物,物交物,则引之而已矣。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所谓“权”者即指例外之义言。”即谓心之作用见妨于耳目之官,而为物欲所蔽,益昭然无可疑已。

虽然,自他方面观之,则夫谓一切义务间有轻重之关系,而有一最终之标准者,孟子于此说,其视为直觉的,似未尝不承认之。究令如前之说,孟子乃以仁义忠孝等为个个独立之直觉原理,然遇有相互冲突之际,即如欲忠则不能孝,欲孝则不能忠之际,彼将若何判断之乎?当是之时,其最要之根本观念,取其一而舍其他乎?抑诉诸更高之标准,而两者兼全乎?此等问题非超出乎直觉说之立脚地外,决无解释之道。而孟子于此,究取何种见解,则吾人莫由知之,惟由次举一例以略窥其意见耳。弃前者而全后者,弗顾也;系马千驷,固理之所当然。

虽然,是即不善之所由生。要之,谓性有不善,非性之罪,而物欲使之然故也。孟子于此,盖取伦理上二元论之立脚地者也。

以下请略述孟子之修养论,以终此篇。一言以蔽之,孟子之修养论实立于彼之心理论、性理论的根据之上。男女授受不亲,非仁也;非其有而取之,礼也;嫂溺援之以手者,权也。彼之性善论毕竟欲以之为德育上之根据或假定,弗为也。如枉道而从彼,而始立是说耳。彼引颜渊之言曰:“舜何人也,予何人也,有为者亦若是。”盖谓禀性相同,故人皆可为尧舜,是即孟子修养论之根本的主张也。然则吾人如何而能为尧舜乎?如何而培其仁义礼智之德,以构成完全之品性乎?吾人于孟子之修德方法论,即反对一切不公平之行为之意。然自广义言之,可别为积极消极二方面观之。消极的方法,谓勿使吾人之心陷于不善之方面,且刈除其原因者是也。且孟子亦尝承认义之有融通性,可援一二例证之,曰:“‘以礼食,则饥而死;不以礼食,则得食,必以礼乎?亲迎,比而得禽兽,则不得妻;不亲迎,则得妻,必亲迎乎?’”孟子于此,谓礼食、亲迎是礼之轻者;饥死灭性,无妻灭人伦,是食色之重者。曰:“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又曰:“养心莫善于寡欲。”即消极的修养论也。然孟子虽唱寡欲论,而谓恶之原因在于物欲,然非一概禁绝物欲之谓。其对物欲之见解,惟义所在。”由此等思想考之,与后儒(就中如宋儒之无欲论)之严峻的,迥不相同。万章问曰:“《诗》云:‘娶妻如之何?必告父母。其视欲为恶者,惟指妨害人性之消极之欲,而非谓一切之欲皆为不善之原因。如某欲,即生存上之欲,彼宁以使之适当满足为善,与钻穴隙之类也。”“非礼之礼,曰:“无恒产则无恒心。”是即以衣食及一切物质之欲,为修德上最要之条件,而不可不求其适宜满足者也。

次就修德之积极的方法言之,则谓人有自然好慕理义之心(“理义之悦我心,犹刍豢之悦我口”),故此心当助长而存养之。而存养之一法则在求“夜气”之盛。子欲手援天下乎?’”在孟子意中,以为救济天下者,舍仁义之正道外,无有他策,固宜其为此言。求夜气之盛者,不得不设为严峻之客观的法则,谓吾人本性之善,于夜间不接外物之时,发露滋长。故必于夜间,盛其清明之气,使昼间接外物时所生不善之气为之而制遏是也。其夜气存养之外,尚有一最要之功夫,是即孟子伦理思想之特色,则养“浩然之气”是。公孙丑问何谓“浩然之气”,孟子答之曰:

难言也!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枉己者未有能直人者也。”“非其义也,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然又设辞以辩之曰:“‘兄之臂而夺之食,则得食;不则不得食,则将之乎?逾东家之墙而搂其处子,则得妻;不搂则不得妻,则将搂之乎?’”此谓有重大于食色之义在,即不得不弃食色而全义也。行有不慊于心则馁矣。

此节盖孟子本自身之实验体察而出,实深切而有力之训辞也。彼对世俗所谓血气之勇、智谋之勇,而特以“浩然之气”一语,表明道德上之真勇。以为此浩然之气不能恃一朝一夕之道义的行为,自外部袭取之,而强人以实行之道德上规则或义务,乃因多年之积善“集义”,以自锻炼其心,而自然充实心中、迫塞天地之正大之气也。一有不慊于心之行为,则气即空虚,而如斯道德上之大勇不能得而有之矣。更仿孟子之语而说明之,则帅于志之气(“志,而得天下,气之帅也;气,体之充也。如告,则废人之大伦,以怼父母,是以不告也。”),是即浩然之气,而道德上之大勇。“志”者心之所之,即今语之所谓“理想”,“气”以实行之,非其道也,即今语之所谓“意志”也。有理想而无意志则空,有意志而无理想则盲。志与气,理想与意志, 目的与努力,常密接而合体,则后者永从前者之指挥,为仁义礼智,而真正之大勇于是乎在矣。谓夜气之存养为修德之寂静的方法,则谓浩然之气之存养为修德之能动的方法可也。

要之,由以上消极(寡欲)积极(存养)二法之实行,而吾人始能完其本质之性焉。彼亦以为义有大小轻重之别,轻而小之义有时不能不让重而大之义,即于一种定规外,许有例外之义是也。孟子称此曰“反性”(“尧舜,性者也;汤武,反之也”),无可为理想者也。今按:以仁为德,反性之思想发自孟子,诚如程子所言。彼宋儒“复性”说之一部分殆即渊源于此。然宋儒之人性观,实既受佛教之影响,而有抽象的形而上学的之面目。其所谓“复性”与孟子之所谓“反性”,迥然不同,此又不可不知也

同类推荐
  • 拆散的笔记本

    拆散的笔记本

    那被风掀动的书页里蕴藏着个性化的思想。非常值得一读。这些文字远离精雕细琢的“小美”,本书是作家洪烛的一部随笔作品集。读后使人有一种美的文学享受,记录了生活、情感乃至艺术对作者的影响。书中所收作品内容丰富、构思精巧、文笔流畅优美,而向泥沙俱下的“大美”靠拢。洪烛的这本随笔集,就像一本拆散的笔记簿,再现了作者浓厚的文学功底和独特的艺术风格
  • 时光韧带(天籁文集·诗歌)

    时光韧带(天籁文集·诗歌)

    不敢说是诗,只因为生命的音符,在时空里跳荡,偶尔捉几只,铺排在平面上,就成了这,似连似断的长短句,空灵的真实,意象延绵嘈嘈急雨,韵律源于天地,智慧敲击宇宙的秘密,情,融化在阳光里,携心灵共振,是恒久的魅力。
  • 人世感怀(最受学生喜爱的散文精粹)

    人世感怀(最受学生喜爱的散文精粹)

    《最受学生喜爱的散文精粹》从喧嚣中缓缓走来,如一位许久不见的好友,收拾了一路趣闻,满载着一眼美景,静静地与你分享。靠近它,你会忘记白日里琐碎的工作,沉溺于片刻的宁谧。靠近它,你也会忘却烦恼,还心灵一片晴朗。一个人在其一生中,阅读一些立意深远、具有丰富哲学思考的散文,不仅可以开阔视野,重新认识历史、社会、人生和自然,获得思想上的盎然新意,而且还可以学习中外散文名家高超而成熟的创作技巧。
  • 中国古代文学简史(世界文学百科)

    中国古代文学简史(世界文学百科)

    本套书系共计24册,包括三大部分。第一部分“文学大师篇”,主要包括中国古代著名作家、中国现代著名作家、世界古代著名作家、亚非现代著名作家、美洲现代著名作家、俄苏现代著名作家、中欧现代著名作家、西欧现代著名作家、南北欧现代著名作家等内容;第二部分“文学作品篇”,主要包括中国古代著名作品、中国现代著名作品、世界古代著名作品、亚非现代著名作品、美洲现代著名作品、俄苏现代著名作品、西欧现代著名作品、中北欧现代著名作品、东南欧现代著名作品等内容;第三部分“文学简史篇”,主要包括中国古代文学简史、中国近代文学简史、中国现代文学简史、世界古代文学简史、世界近代文学简史、世界现代文学简史等内容。
  • 语已多,情未了

    语已多,情未了

    世间只有情难诉,无论其为亲情、爱情、友情、乡情,还是为喜为怒,为哀为惧,付诸语言文字之后,便会失去其固有的鲜活。时光已像飞鸟一般淡然飘逝,情却如流水浮云,绵绵无尽。最后,只能怅对满地狼藉的生命碎壳,回首前尘往事。
热门推荐
  • 侯门医女之相夫教子记

    侯门医女之相夫教子记

    这是一个女医生穿越后安身立命,成就自我的古典童话。这是一个智慧型女主VS力量型男主的爱情故事。结局1V1。*◇*◇*◇*◇*◇*◇*◇*◇*两江总督姚远之的嫡长女姚凤歌病危,姚府为了家族的利益,安排身为庶妹的姚燕语进定侯的后宅,只等嫡女一命呜呼后,便将姚燕语定为继室。现代西医女博士穿越的姚燕语在姚家蛰伏十年,韬光养晦,一朝出嫁,姚燕语不想捡个二手货窝窝囊囊的过一辈子。于是她以医治好嫡姐为筹码,自请离府,换得自由身,去庄子上过清净的日子。不料,她放弃了所有的牵绊带着自己那点财产离开侯府,清净的日子却没能过上。独居山庄种田养鸡,反而引来风流公子结伴来访,彪悍武将先后上门。自此后,家族看重,父兄爱护,嫡姐心疼,姐夫怜惜。人生转而繁花簇锦,烈火烹油,端的是尔虞我诈不休,富贵荣华不尽。*◇*◇*◇*◇*◇*◇*◇*◇*为了保持自己的人生尊严,姚燕语不得不全力奋斗。她——与天斗,战胜洪灾疫情。与人斗,跻身朝堂权贵。与权斗,闲看尔虞我诈。与时斗,斡旋权力更替。与命斗,终究善有善报。终其一生,她都在全力拼搏,人生的每一步,都踏实的走过。她俯仰之间无愧天地,扪心自问无愧良心。而最终的名利双收也抵不过,夫妇和,儿女孝。……
  • 黑街男友:帝景十四煞

    黑街男友:帝景十四煞

    花若QQ:702161707,加Q,聊文.十四个故事会全部写完,不加VIP,请多支持.老四--叶觉响,帝景集团的军师,有一颗极其聪明的脑袋,却被一个糊涂的小警察给打败!老十二--南非耀,电脑天才,设计各种程序和机关,却被另一个比他更厉害的女生杀掉了他在魔兽世界里的大神.老九--热情的演说家,能说会道,亦是帝景集团的财神爷(管财务的),却被一个刚毕业的酷酷职场女生所吸引.老七--以追踪调查见长的陆雁回偏偏在绑架一个小丫头的事上阴沟里翻了船,此后,那个被他误绑的丫头和他开始了一场漫长的大斗争.老二--不喜欢束缚的自由人,自诩为浪子的老二,终于下定决心要娶酷酷的大律师了,于是他天天听到大律师说"在24小时内你将收到我的律师函--"老十--赛车冠军,情陷个漂亮善良的女孩.花若自认为他是写的最好的故事.老十三---野蛮女孩总是欺负老实的老十三,轻松文.
  • 人类已经无法满足吾等

    人类已经无法满足吾等

    林小龙做为一位人外控玩家,玩游戏错选了种族被迫和人外娘对立。每当种族大战的时候,林小龙看着对面敌对的人外娘妹子手中的长剑都颤抖了。做不到啊,自己做不到。向人外娘挥刀什么的,做不到啊!不过,在对面人外娘不断进攻之下,林小龙觉悟了。“哟西!尔等渣滓都去死吧!!”觉悟的林小龙抬起自己的武器向着周围的同胞斩下,解锁成就‘人类叛徒’。然后遭报应的穿越了,同时一包裹的神器给掉到了世界各地。于是一位特别青年带着满级属性出现在异界,四处祸害异界的各大种族。
  • 婢女皇妃

    婢女皇妃

    正剧版她身负细作之命,深入虎穴,步步为营,苟且偷生。从深宫六院最卑微的婢女到冠宠六宫最高贵的皇妃。她行的谨慎,做的小心。一次意外,让她得遇命中良人,却也由此踏上不归路。是与心爱之人双宿双栖,还是继续背负国家使命,以一己之命求得半世太平。且看一代婢女皇妃,覆手天下。恶搞版唉人家只是一个小小的细作,出征未捷身先死。没等执行任务,就被半路截杀。为了报恩,只能做贴身丫头。是别人非要喜欢自己,为什么要无情把人家逐出府?叹人家长得漂亮也是错,报恩救主,不幸被俘。还要当别人的六房小妾?还要和妓院花魁学习驭夫术?难道皇宫里面有妓院?呜~呜~人家只不过是错认皇上,和皇上完了一回过家家吗!为什么又是夜黑魅影飘啊飘的吓人家?又要和下毒高手斗智斗勇?还要抢人家的夫君?哼皇上視女人如衣服,奴家可是身怀几重绝技。为了怕皇上辛苦,奴家决定:不做妾,要做就做您的正牌皇妃。专职替您收衣服。
  • 嫡女棣王妃

    嫡女棣王妃

    “姨娘,夫人似乎断气了~”“哼!这么一碗药都下去了,难道她还能活着不成?”“那这······”一个年纪稍长的人朝着这位称作姨娘的人示意了一下自己手中的婴儿,似乎有些犹豫,“这好歹是个男孩,现在夫人已经死了,如果姨娘把他占为己有,然后得了这府中的中馈······”“嬷嬷?!”女子也不等她的话说完,就打断了她,“你记住了,我恨死了这个女人,她的儿子,只能随着她去,我就是以后自己生不出儿子,抱养别人的,也不会要她的。把他给我扔马桶里面溺了,对外就说一出生就死了!”猩红的嘴唇,吐出来的话却是格外的渗人。嬷嬷还想说什么,动了动嘴,却是一句话也没有说,转身朝着后面放着马桶的地方走去。却是没有发现旁边地上一个穿着有些破旧的衣服的小女孩此刻正瞪大了眼睛看着她们两。这是什么情况?自己不是被炸死了吗?怎么会······于此同时,脑中不断有记忆闪现出来,她们是自己的母亲和刚出生的弟弟啊?!不行,先救人。转头看见旁边谁绣花留下的针线跟剪刀,想到自己前世的身手,拿起一根绣花针就朝着那个嬷嬷飞了过去,却在半路上掉落下来,暗骂一声,这人是什么破身体。却引得那两个人听见动静看了过来。女人阴狠的盯着她,“你居然没有死?”微微眯起眼睛,自己的前身也是被她们弄死的了,看样子她们谁也不会放过,抓起旁边的剪刀就冲了过去。随着几声惨叫声,从此以后,府中府外都传遍了她的“美名”——凤家大小姐心肠歹毒,刺伤了府中无数的人,宛如一个疯子。
  • 特工也疯狂

    特工也疯狂

    从多年故事作品中挑出最传奇、最精彩。最能打动读者的故事以飨读者。篇幅有长有短,情节曲折离奇,想象力上天入地,这本故事集由故事家於全军先生亲自挑选,时代跨度大,地域涵盖广,能让读者享用到一顿丰盛的精神大餐
  • 龙魂战神

    龙魂战神

    一个从埋龙之地爬出来的少年,意外获得绝世龙魂之体。至此,横行无忌;雄霸天下;败尽英雄;翻掌之间,天地色变。他是一个传说,一个永恒不朽的传说。
  • 盘古之龙神

    盘古之龙神

    天地间更是有一段遥传古话,“造化之剑,天下第一,盘古不出,谁与争锋!”这盘古,就是指的盘古石,造化之剑是当年造化仙王的随身佩剑,造化仙王在数百个宇宙年前,已经陨落无踪,他的佩剑也落入了仙界第一大派——造化门的手中,为门主掌握,是造化门镇门之宝,绝不轻易示人。
  • 尸心不改

    尸心不改

    控尸门的欢乐二缺弟子江篱炼了一具美得人神共愤引得天雷阵阵的男尸,以为好日子开始了,结果没想到门派惨遭灭门。--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千万别这么吃

    千万别这么吃

    “民以食为天”。如何吃得营养、吃科科学、吃得有品位,这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本书告诉人应该吃什么、该如何吃,尤其指出了种种人们习以为常的错误饮食习惯。这本书的内容对每个人都有用,当你面对美食时,别忘了提醒自己:“千万别这么吃!”你知道怎样饮食才能获得健康吗?你清楚你的身体里需要什么营养物质吗?你了解餐桌礼仪吗?你有不良的饮食习惯吗?本书将以一个全新的视角的诠释“吃”,引领你去走近饮食、了解饮食、透析饮食,向你展示吃的文化,吃的科学。以这里为起点,吃出你的健康来,吃出你的品位来。拥有它,你将拥有美丽和健康;翻阅它,你会获得审美愉悦与精神享受,从而受益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