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赵王把赵郝的话告诉了虞卿。虞卿回答说:“赵郝说‘不讲和,明年秦国再来进攻大王,大王岂不是要割让腹地给它来求和吗?’现在讲和,赵郝又认为不能保证秦国不再进攻。那么现在即使割让六个县,又有什么用!明年秦国再来进攻,我们又割让给它一些用战争所不能夺取的土地来求和,这是自取灭亡之路,所以不如不讲和。秦国即使善战,也不能轻易地夺取我们的六个县;赵国即使不善守,终归也不会轻易丧失六个城。秦国疲惫而撤兵,军队必然疲软。我用六个城来收拢天下诸侯去进攻疲软的秦军,这是我在天下诸侯那里失去六个城而在秦国那里得到补偿。我国还可得到好处,这与平白地割让土地,削弱自己而使秦国强大相比,哪个更好呢?现在赵郝说‘秦国与韩、魏两国友好而进攻赵国,一定是大王恭敬侍奉秦国的程度不如韩、魏两国’,这是让大王每年拿出六个城来侍奉秦国,这样就平白地把城邑割送完了。明年秦国再要求割地,大王将给它吗?不给,这是前功尽弃,又挑起秦国进攻的兵祸;给它,也无地可给了。俗话说‘强者善于进攻,弱者无法防守’。现在平白地听任秦国摆布,秦国军队毫不费力便可得到越来越多的土地,这是使秦国更加强大而使赵国更加弱小。让越来越强大的秦国来宰割越来越弱小的赵国,秦国谋取赵国土地的打算必定就不会停止了。况且大王的土地有限而秦国的欲求无限,以有限的土地去满足无限的欲求,那势必不会再有赵国了。”
赵王的主意还没拿定,楼缓正好从秦国归来,赵王与楼缓商议这个问题,说:“给秦国土地与不给秦国土地,哪个好?”楼缓推让说:“这不是我所能知道的。”赵王说:“虽然如此,你不妨谈谈你个人的意见。”楼缓回答说:“大王听说过公甫文伯母亲的事吗?公甫文伯在鲁国做官,病死了,随即他的两个姬妾为其在卧房中自杀了。他的母亲说说后,就不再哭了。公甫文伯家的保姆说:‘哪里有儿子死了而母亲不哭的呢?’他的母亲说:‘孔子是个大贤人,被鲁国驱逐了,我的儿子没有跟随孔子一起流亡。现在他死了而为他自杀的姬妾有两人,像这种情况一定是他对贤人情义淡薄而对姬妾情义深厚。’所以由母亲说出这样的话,可以说是个贤良的母亲,若由妻子说出这样的话,这一定被人说成是个嫉妒的妻子。所以说的话虽然都一样,但由于说话人的身份不同,别人的看法也就不一样了。现在我刚刚从秦国归来,如果说不给,那不是上策;如果说给它,恐怕大王会认为我是替秦国说话,所以我不敢回答。如果真是替大王考虑,不如给它为好。”赵王说:“好。”
原文
虞卿闻之,入见王曰:“此饰说也①,王眘(shèn)勿予②!”楼缓闻之,往见王。王又以虞卿之言告楼缓。楼缓对曰:“不然。虞卿得其一,不得其二。夫秦赵构难而天下皆说,何也?曰‘吾且因强而乘弱矣’。今赵兵困于秦,天下之贺战胜者则必尽在于秦矣。故不如亟割地为和,以疑天下而慰秦之心。不然,天下将因秦之怒,乘赵之毙,瓜分之。赵且亡,何秦之图乎?故曰虞卿得其一,不得其二。愿王以此决之,勿复计也。”
虞卿闻之,往见王曰:“危哉楼子之所以为秦者,是愈疑天下,而何慰秦之心哉?独不言其示天下弱乎?且臣言勿予者,非固勿予而已也。秦索六城于王,而王以六城赂齐。齐,秦之深仇也,得王之六城,并力西击秦,齐之听王,不待辞之毕也。则是王失之于齐而取偿于秦也。而齐、赵之深仇可以报矣,而示天下有能为也。王以此发声③,兵未窥于境,臣见秦之重赂至赵而反媾于王也。从秦为媾,韩、魏闻之,必尽重王;重王,必出重宝以先于王。则是王一举而结三国之亲④,而与秦易道也。”赵王曰:“善。”则使虞卿东见齐王⑤,与之谋秦。虞卿未返,秦使者已在赵矣。楼缓闻之,亡去。赵于是封虞卿以一城。
居顷之,而魏请为从。赵孝成王召虞卿谋。过平原君,平原君曰:“愿卿之论从也。”虞卿入见王。王曰:“魏请为从。”对曰:“魏过。”王曰:“寡人固未之许。”对曰:“王过。”王曰:“魏请从,卿曰魏过,寡人未之许,又曰寡人过,然则从终不可乎?”对曰:“臣闻小国之与大国从事也,有利则大国受其福,有败则小国受其祸。今魏以小国请其祸,而王以大国辞其福,臣故曰王过,魏亦过。窃以为从便。”王曰:“善。”乃合魏为从。
虞卿既以魏齐之故⑥,不重万户侯卿相之印,与魏齐间行,卒去赵,困于梁。魏齐已死,不得意,乃著书,上采《春秋》,下观近世,曰《节义》《称号》《揣摩》《政谋》,凡八篇,以刺讥国家得失,世传之曰《虞氏春秋》。
太史公曰:平原君,翩翩浊世之佳公子也⑦,然未睹大体⑧。鄙语曰“利令智昏”⑨,平原君贪冯亭邪说⑩,使赵陷长平兵四十余万众,邯郸几亡。虞卿料事揣情,为赵画策,何其工也!及不忍魏齐,卒困于大梁,庸夫且知其不可,况贤人乎?然虞卿非穷愁,亦不能著书以自见于后世云。
注释~~~①饰说:诈伪巧辩之辞。饰,装点,造作。②眘:同“慎”。③发声:宣扬。④三国:指齐﹑韩﹑魏。⑤齐王:指齐王建,公元前264年至公元前221年在位。⑥魏齐:魏齐原是魏相,曾毒打过范雎。范雎后为秦相,恃秦国之强,向魏国索取魏齐。魏齐逃到赵国投靠平原君。秦国又向赵国索取。赵王惧,欲捕之。虞卿时为赵相,谏赵王不听,于是弃相印和魏齐一同投奔魏公子信陵君。魏公子犹豫不定,未立即接见,魏齐怒而自刎,虞卿困于大梁。⑦翩翩:鸟飞轻疾的样子,这里比喻平原君的行事如鸟之高举,出于一般的贵族子弟之上。浊世:乱世,指战国时代。⑧大体:大局。⑨鄙语:俗话。⑩贪冯亭邪说:赵孝成王四年(前262),秦国攻韩国,韩王欲割让上党地区(今山西省东南部)归秦。上党守冯亭不愿降秦,而以上党地区降赵,遂派使者致意赵王,时平阳君赵豹反对,而平原君赵胜贪其利,遂劝赵王接受了冯亭的投降,从而导致了长平之战。
译文~~~虞卿听说这件事,入宫拜见赵王说:“这是诈伪巧辩之辞,大王千万不要向秦国割地!”楼缓听说了,就去拜见赵王。赵王把虞卿的话告诉了楼缓。楼缓说:“不对,虞卿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秦、赵两国结下怨仇引起兵祸而天下诸侯都很高兴,这是为什么?他们说‘我们可以趁机凭借强国来欺凌弱国’。如今赵国军队被秦国围困,天下诸侯祝贺胜利的人必定都在秦国了。所以不如赶快割让土地求和,这样可使天下诸侯怀疑秦、赵已经交好而又能宽慰秦国。不然的话,诸侯各国将趁着秦国怨怒,赵国疲软之时,瓜分赵国。赵国将要灭亡,还算计什么秦国呢?所以说虞卿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希望大王就这么决定了,不要再考虑。”
虞卿听说后,又去拜见赵王说:“危险啊,楼缓是为秦国打算的,这样做会更加让诸侯各国怀疑赵国,又怎么能宽慰秦国呢?为什么不说这么做就是向天下诸侯暴露赵国的弱点呢?再说我主张不给秦国土地,并不是不给土地就完事了。秦国向大王索要六个城邑,大王可以拿这六个城邑贿赂齐国。齐国,是秦国的死对头,得到大王的六个城邑,就可以与我们合力抗击秦国,齐王听到大王的要求,不用等话说完,就会同意。这就是大王虽然在齐国方面失去六个城邑却在秦国方面得到补偿。而齐国、赵国的深仇大恨也都可以报了,而且又向天下诸侯显示赵王是有作为的。大王把此事宣扬出去,我们的军队还未到秦国的边境,我就会看到秦国的重礼送到赵国,秦国反过来向大王求和了。一旦跟秦国讲和,韩、魏两国听说后,必定会看重大王;看重大王,就必定拿出珍贵的宝物争先向大王交好。这样大王的一个举动就可以与韩、魏、齐三国交好,从而与秦国的关系地位变换了位置。”赵王说:“好。”于是派虞卿向东去拜见齐王,与齐王商议共同抗击秦国之事。虞卿还没返回赵国,秦国的使臣就已经在赵国了。楼缓听说后,赶紧逃跑了。赵王于是把一座城赏给了虞卿。
过了不久,魏国请求与赵国联合。赵孝成王就召虞卿来商议。虞卿先去拜访平原君,平原君说:“希望您论述合纵的作用。”虞卿入宫拜见赵王。赵王说:“魏国请求和我们联合。”虞卿说:“魏国错了。”赵王说:“我本来没答应他。”虞卿说:“大王错了。”赵王说:“魏国请求联合,您说魏国错了;我没有答应他,您又说我错了。既然这样,那么合纵是终归不可以了吗?”虞卿回答说:“我听说小国跟大国打交道,有好处就由大国享福,有坏处就由小国受祸。现在魏国以一个小国来与我们联合而甘愿受祸,而您以一个大国之君拒绝联合而不愿享福。所以我说大王错了,魏国也错了。我私下认为合纵有利。”赵王说:“好。”于是就同魏国联合。
虞卿因为魏国宰相魏齐的缘故,竟然抛弃万户侯的封赏和宰相大印,与魏齐一起偷偷地离开赵国,后困于魏国大梁。魏齐死后,虞卿亦不得志,于是著书立说,上采《春秋》史实,下考近代世情,写了《节义》《称号》《揣摩》《政谋》等八篇文章,用来讥刺国家政治的得失,流传后世,人们称之为《虞氏春秋》。
太史公说:平原君,乱世中超群出众的贵族子弟,但是不能识大局。俗话说“贪图私利令智者冲昏头脑”,平原君相信冯亭的邪说,贪图他献出的上党地区,致使赵国兵败长平,赵军四十多万人被坑杀,邯郸几乎不能保存。虞卿分析形势,揣度敌情,为赵国出谋划策,是多么周到巧妙啊!后来他不忍心看着魏齐落难,最终困于大梁,一般人尚且知道不能这么做,何况贤能的人呢?但是虞卿若不是穷困潦倒,也就不能著书立说而使自己的名字流传后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