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166700000023

第23章 英语世界对《文心雕龙》关键词的误读及创造性理解(2)

蔡宗齐认为,刘勰对文与理的关系的理解为纯文学与非文学划了一条界线。他指出,虽然当时常见的“文笔”划分方法以有韵、无韵为标准,刘勰在区分文笔时也许不仅仅是在有韵、无韵之间做机械的分类,而可能是试图在文学与非文学之间做区分。蔡宗齐以萧绎《金楼子?立言》中的话为例,说明当时文笔概念已经有了新的变化,笔的概念已经延伸到实用而不以抒情为主的文类范畴,文则“绮榖纷披,宫徵靡曼,唇吻遒会,情灵摇荡”,具备一定的美学特质。刘勰在辨文笔时,也应当有类似的看法。蔡宗齐指出,刘勰在谈论“笔”时,最强调“理”,不过“理”的概念也被扩大了,不单指作文构思之理,还与万物之“道”相连,为一切事物之“理”。比如刘勰经常用到的“神理”,就为“理”打上了一种特别的烙印。如果严格按照萧绎的划分方法,《文心雕龙》中的文类大多为非文学类型,刘勰判断这些文类的标准主要就是依“理”而建的。因此,对刘勰而言,“理”是非文学文类的关键,而“情”则是纯文学类型的本质特点。刘勰之前,已有陆机、挚虞等人的“缘情说”,而刘勰更是直接用“情文”来描述纯文学的特点。所谓立文之道,有形文、声文、情文,以声、色和情分别来表述“文”的不同层面。但是,蔡宗齐提出,刘勰对纯文学中“情”的强调并没有让他将情与理对立起来。和西方文论家相比,刘勰更愿意让情、理互补互融。对刘勰而言,纯文学与非文学之间的区别仅在情理的偏重不同而已。蔡宗齐有意把刘勰的“文笔”之辨扩大为纯文学与非文学之辨,从今天的文学观点来看,是有一定价值的。但是,有一个疑问:如果真的以纯文学与非文学来辨文笔,那么经书也应该被排斥在文之外,刘勰的“文”就无法宗经了。因此,刘勰谈到“文笔”时或许并没有那么复杂,只是在形式上的区别而已。在他的内心深处,文与笔的本质都可以用他在《原道》中建构起来的“文”来表示。

在这篇文章中,蔡宗齐认为“文”的丰富内涵像一组阶梯,将刘勰的观点层层推进。围绕这一概念,刘勰向不同的领域成功地撒开一张巨型的网,把他对于文学与文化的传统、文类的演变、言与书的区别、文笔之辨、文学创作、文学接受、作者才性、读者品质甚至文学史等等的认识包罗其中。不能说刘勰在每一个领域都是前无古人,但他确实是第一位建立如此庞大的文论体系的学者。刘勰对“文”的定义和应用,构成了《文心雕龙》核心内容的重要部分。刘勰对“文”意义的重新建构,为《文心雕龙》定下了关注文学本质的基调。蔡宗齐将文的含义放在五组关系中来阐释,使读者对“文”的重要性有了更深的理解。《文心雕龙》本身的体系并没有那么清晰,事实上,正是蔡宗齐通过自己的研究为《文心雕龙》建构起完整的体系。从种种《文心雕龙》研究著作来看,许多学者都对《文心雕龙》的理论构建有着自己的理解。他们正是通过对《文心雕龙》的阅读,努力接近刘勰原来的思想意旨,通过联想在自己与刘勰之间直接搭建桥梁,最后为刘勰想象出完美的理论框架。这种想象离作者的距离到底有多近,却是个难以回答的问题。

三、“文心”:《文心雕龙》的核心概念

蔡宗齐认为“文”是《文心雕龙》理论体系的核心,另一位学者李敏儒则认为“文心”是《文心雕龙》理论体系的核心概念。

李敏儒在其博士论文中,把“文心”看成刘勰文学思想最重要的核心概念。他指出,在刘勰之前,“文”与“心”是两个独立的概念,各自有着自己的历史渊源,刘勰首次将两字合在一起,组成“文心”这一新的概念。为了阐述“文心”一词的重要意义,李敏儒首先从词源学的角度分别对“文”、“心”的意义做了分析。和其他学者一样,他主要是从早期中国的各种文献中寻找二字的意义。关于“文”的考证,其他不少学者已有较为详尽的研究,“心”则较少引起学者的关注。李敏儒却认为“文心”中“心”的位置十分重要,因此他对于“心”的注解尤为详尽,分别从儒家、道家、佛家思想等不同角度对“心”的含义进行了阐释。李敏儒指出,“心”不但在先秦庄子、孟子、荀子等文献中是重要的关键词,而且形成了强有力的传统,对明代王阳明的“心学”有着重要的意义。他从《说文》、《易经》、《论语》、《孟子》、《老子》、《庄子》等儒道典籍以及《般泥洹经》、《阿毗昙心论》等佛家经典中寻求“心”的含义,显然意识到刘勰是受到多种思想影响的。

和其他学者不同的是,李敏儒对“文”与“心”的考证,没有停留在释义梳理的层面,他从这些繁杂的意义中看出,不论是“文”还是“心”的意义都可以从三个层次上来理解。首先,从客观自然事物的层面(physical)来看,“文”是样式,通常指装饰的花纹、形式等;心则指活体器官心脏以及与之相关的感情、思想、意旨等,由此还可衍生为抽象的中心、本质等。从形而上(metaphysical)的层面看,文是指一般意义上的文明、文化等内容;心则被用来表示儒、道、佛等不同哲学思想体系的中心概念,不管是哪个思想流派都把“心”与某种抽象的力量联系在一起,比如自然、道、天等。从文学层面上来说,文指写作或文学创作在讨论“心”的意义时,不知是疏忽还是其他原因,李敏儒只谈到两个层面的含义。由“文”、“心”两个重要概念组合而成的新概念“文心”同样可以从三个层面来理解,即自然宇宙秩序、社会秩序以及审美秩序的层面。审美秩序的层面实际上暗指独立于其他因素而存在的纯文学层面。

前面我们曾讨论过,李敏儒在其论文中,试图用一种“三一”框架来阐释《文心雕龙》理论。在他看来,《文心雕龙》中处处都表现出这种兼容并包的“三一”模式。正因为如此,他对“文”、“心”、“文心”的阐释都尽量以“三一”模式来关照。但是,刘勰的创作并没有我们想象中那么严谨,因为他本人并不是一开始就设定某种“三一”模式,然后在这样的框架上去进行创作,因此,有些地方并不一定能完美地与“三一”模式相契合。“文”的考证从三个层面来理解,问题还不是很大,“心”的意义却似乎并没有那么清晰的界限。正因如此,李敏儒声称心的含义可表现在三个层面上,后文却只在客观自然事物与形而上两个层面对“心”进行了阐释。当然,这也许只是一时疏忽。不过,李敏儒不仅认识到“文”这一关键词的作用,更看到了“文心”这一组合概念在《文心雕龙》一书中的重要性。这是不少研究者有所忽略的问题。李敏儒将完全出自中国文化传统的“文心”置于《文心雕龙》文学理论的中心,试图跳出西方文论的圈子,以中国话语来阐释中国文论,这对推动古代中国文论研究的现代化转换和国际化发展是功不可没的。

$第二节 “风骨”之辨

《文心雕龙》理论范畴中,“风骨”一词的研究者甚多,意见也最不统一。学者对这一词的理解繁杂难统,根本原因在于“风骨”一词本身的多义性。风骨可以从本义、引申义、比喻义、象征义、抽象义等多种角度去考虑。正是因为风骨所指的复杂多样,才导致研究者各有所思,众说纷纭。

“风骨”一词的使用最早见于魏晋时期的人物品评,既可形容人物的外形,又可表示人物的特有气质。如《宋书?武帝纪》中说:“身长七尺六寸,风骨奇特。家贫大志,不治廉隅。”这是形容人的体格高大。《世说?赏誉》说王羲之“清览贵要”, 注引《晋安帝纪》说:“(王)羲之风骨清举也。”此处风骨更多的则是形容王羲之飘逸的气质。后来,书画家借用这一词来形容书画作品一些难以言说的特征。通常认为书法作品的“骨”是指字体的结构笔力,比如《法书要录》卷一南齐王僧虔论书:“郗超草书,亚于二王,紧媚过其父,骨力不及也。”而“风”则是整幅作品的行气、韵味,如唐张怀瓘《书断》中说:“虞则内含刚柔,欧则外露筋骨,君子藏器,以虞为优,族子纂书,有叔父体则,而风骨不继。”将风骨放在一起使用,说明书法创作既要注重每个字的笔力和结构,又要注重整幅字的行气和布局。中国传统书画一体,因此画论中也经常使用风骨一词,且用法和书论中并无二致。风骨在文论中也早有所用,尤其是在指称汉魏文章时。比如陈子昂《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序》:“文章道弊五百年矣。汉魏风骨,晋宋莫传。”风骨最初和汉魏文章联系在一起,大概正是因为那时老庄颇盛,无论是人物品评还是文章评价都青睐飘逸清俊的气质。

刘勰可以说是风骨论的集大成者,他首次将这一词当成文学创作和文学欣赏中的一个重要范畴来论述,专门以一章的篇幅来讨论风骨的重要意义。“风骨”二字有时连用,有时分置,到底有何所指,一直是研究者久久讨论而不得其解的问题。“风骨”的讨论在《文心雕龙》研究中经久不衰,其重要原因之一就是“风骨”一词不仅是《文心雕龙》中的重要关键词,而且已经成为整个中国古代文论话语体系的一个重要范畴。这一范畴是在历代古代文论著述中不断得到发展和完善的。

一、国内学者对“风骨”的理解

国内学者一直以来对“风骨”的含义十分关注。从明朝的杨慎、曹学佺,到清代的黄叔琳、纪昀,都对“风骨”有过评注,而近人黄侃以一句“风即文辞,骨即文意”开了现代“风骨”范畴研究的先风。20世纪以来,风骨研究在《文心雕龙》研究中别开一枝独秀,不少学者对国内“风骨”研究的统计和梳理对我们很有借鉴作用。比如郁沅在《〈文心雕龙〉“风骨”诸家说辩正》中首先排除了四种说法,包括“风即文辞,骨即文意”的说法、“风是浪漫主义,骨是现实主义”的说法、“风指教化作用,骨指提拔的文辞”的说法以及“风和骨都是既包括思想内容,又包括艺术形式”的说法等,认为这些观点都不够准确。郁沅认为国内“风骨”研究总的来说分为三派,一派以黄侃、范文澜、王运熙、周振甫、寇效信、牟世金、张文勋等为代表,主张“风”和“骨”分别指文章的内容和形式;一派以刘永济、廖仲安、刘国盈、郭晋稀、张少康等为代表,主张“风”与“骨”都是文章的思想情感内容,但“风”关乎文章的主观内容,而“骨”更倾向于事义,为文章的客观内容;第三派则主张“风”是情感力量,而“骨”是逻辑力量,比如罗宗强、叶朗、涂光社等学者就持此类看法。作者郁沅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作出自己的结论,认为“风”是偏重主体的感情内容而言的,应具有真实强烈的感情色彩,这种感情应当充满“刚健挺拔、悲慨怨愤之气”,且能以情动人,具有艺术感染力。“骨”是义理(事义)与文理(结构)的统一。

符欲静的《20世纪〈文心雕龙〉“风骨”论研究述评》把“风骨”研究主要分为两大类:释义研究和内涵研究。前者主要有内容形式说、情思事义说、感染力说、教化说、音乐说等,后者则有“文气”说、风格说、美学精神说等。从这些研究来看,大多数国内学者都将“风”与“骨”分开来讨论,甚至将二者置于对立的地位。事实上,“风骨”这一组概念并不一定是对立的,而可以从一种有机的角度来考虑。

二、从“风”的社会化转变看“风骨”的理解

和国内研究者一样,海外研究者也认为“风骨”是一组亟须厘清的概念,同时又都意识到这组概念的复杂性。有些学者将重点放在“风”的理解上,比如吉布斯的《释“风”:中国文论中的关键词“风”》。稍稍留心就会发现,“风”在英语原文标题中是用两个词来表述的,前者用的是“wind”,即空气流动所形成的自然现象,后者则用了汉语拼音“feng”来表示。这一细节表明,吉布斯完全了解汉语字词的多义性。他清楚地知道,中国文论中“风”作为关键词出现,与表示空气流动的自然现象是不一样的,用“wind”并不足以表示其所包括的内涵。但是,吉布斯在“释风”时,又有意使用了“wind”,让英文读者把“风”与流动的“风”联系到一起。事实上,作者在正文中提到风格时,仍然用“category of wind, windtype”的解释,说明作者不愿意完全脱离风的自然含义来谈论这一美学范畴。

吉布斯讨论的是整个中国古代文论中的范畴“风”,但他特别指出,“风”的种种矛盾、疑惑在《文心雕龙》中表现得尤为突出,正是刘勰借用并重新建构了“风”这一旧词,使之成为复杂的美学概念。因此,吉布斯的文章基本上是围绕《文心雕龙》来展开的,而《风骨》篇则是最重要的文本依据。《风骨》的第一句首先提到“风”为六义之首。吉布斯认为,要想了解“风”的种种涵义之间的关系,首先要从字源入手。“风”最早的字形即由帆的形象和虫的形象组成,其中,帆的形象为主要部首,虫的形象为指意性(signific, or semantic determinative)的偏旁。从“风”字的历史来看,“风”一开始就与运动、方向等相关。此外,《说文》中对“风”的解释为“风动虫生,故八日而化”。由此看来,“风”也是一种促动他物甚至改变他物的东西,而且,“风”目不可见,却能赋予生命力。通过词源学的分析,吉布斯探讨了刘勰以前“风”的用法,比如《诗经》中有“国风”,其中包括反映民情、用于统治阶级的诗篇被称为“风”,似乎暗示了“风”的本意的延伸,表现为普遍通行的社会习俗、情感方式等,这种含义在后来的“风俗”等词中得到保存。另外,“风”还可表示无形的力量、影响,如孔子说“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吉布斯注意到,“风”的含义从自然的风动延伸到民风,再扩展到影响,这一变化在汉代最为明显,比如《毛诗序》中关于“风”的解释就是沿袭这一变化。

不过,吉布斯并没有对这种变化作出任何解释。事实上,秦汉之后,社会经济逐渐繁荣,中央集权慢慢建立,学术思想也趋向统一。儒家思想上言仁政,下言服从,得到统治阶级的支持,取得独尊地位,一时间儒行礼教成为一切行为思想的主导,因此才有《毛诗序》中“关雎,后妃之德也”的话。不难推测,在这样的环境中,一些字词的意义也朝着德的方向发展,“风”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诗经》之“国风”本是描述民情的篇章,“风”不仅表示长时间积累下来的礼节、风俗等,还应该包括男女情爱之“风”。“国风”中有不少篇章描述男女情爱关系,如第一篇《关雎》就是脍炙人口的爱情诗(尽管《毛诗序》以道德家的口吻对之做另类的阐释),其他如《野有死麕》、《静女》、《氓》等都描述了与爱情相关的话题。《左传》有“风马牛不相及”的句子,其中风指“放”,贾逵亦云:“风,放也。牝牡相诱谓之风。”见《尚书正义?费誓》孔颖达疏。这里虽指动物,用到人身上亦未尝不可,特别是我们在《诗经》中看到许多男女自由表达感情的篇什,其直率程度令人感到惊讶。很有可能《左传》中“风马牛”的说法受到了《诗经》“国风”的影响。“国风”的“风”与风的本意相通之处仍十分明显,不仅在于“动”,而且都是自然使之。不论是气流的运动,还是在民间传播的习俗、情感,都是发于自然的。但是,到了汉代,学者对“风”的解释就打上了政化的影子,《毛诗序》让诗“发乎情,止于礼”,显然就硬加入了道德伦理的因素。诗不再单单是人们自然情感的流露,还要受到“礼”的制约。在这种情况下,“风”也不再是自然的“动”,而有了人为的因素,成为政化、风教等能影响人、物的东西。

同类推荐
  • 像他们一样:成长·学习·创新

    像他们一样:成长·学习·创新

    本书以成长、学习、创新为主题,总结了各行各业优秀楷模的杰出事迹,撷取了他们的精彩语录,并结合当下的时代特征及职场定位书写了具有针对性的职场感言。
  • 留学记(“民国大学与大师”丛书系列)

    留学记(“民国大学与大师”丛书系列)

    本套丛书《民国大学与大师》,以详实而生动的史料、全面而独到的视角,邀你一起走进晚清与民国时期国学与科学大师们富有个性、既伟大又平凡、传奇而精彩的世界,包括他们的上学、留学、教书、长校……其内容丰富,情节曲折,语言通俗,可读性强。丛书分为名家上学记、名家留学记、大师讲书记、大学校长记4卷。由青年学者朔之北、青年作家许毕基等人撰稿。
  • 土塄上的孩子(高平作家丛书)

    土塄上的孩子(高平作家丛书)

    夯者脸上开心的笑容,幽默风趣的夯歌,瞎子富才与高平鼓书,心地善良的父亲母亲……作者用朴实的文笔,为我们描绘出了一幅幅充满乡土气息的温馨画面。使我们在感受人间真情的同时,也仿佛看到了,作者那颗善良、朴实的心灵。城市化的今天,乡村正远离我们而去。“我确信乡村会永远存在,而且会以一种稳定的姿态坚守着脚下的土地”。多么善良朴实的百灵啊!我深深地为她这份对土地对乡村的执着而感动着。
  • 最美丽的古典诗词(大全集)

    最美丽的古典诗词(大全集)

    在编写体例上,本书按照时间顺序,兼及诗文体裁,从周秦诗音写起,包括诗经、汉魏辞赋、乐府诗、魏晋六朝诗、唐诗、宋词、元曲。每章先录原文,后是注释,紧接着是赏析文字,以便更好地帮助读者了解诗词曲赋的创作背景和寓意情感。
  • 空山2

    空山2

    作家在“表现一个村庄秘史”的现实态度极为明确,它不是单一民族的,也不是牧歌式的,传奇的、作家对藏族村庄有着极为深厚的文化、宗教,自然和社会的体验,说它是“秘史”,并非披露其神秘,而是用特别的手法将被人漠视麻木的伤痛揭示出来。唯其如此,才形成了小说宏大的格局。重大而庄严的主题,厚重而深刻的内容,随心而掌控的结构,对于人与自然,政治与文化、宗教社会和谐与进步,有着更为深刻的思考。这是一部充满阳刚之美的现实力作,一扫当下文坛萎靡,琐细,颓废之风。
热门推荐
  • 盛世唐朝之谁是李世民(下)

    盛世唐朝之谁是李世民(下)

    他已经赢得了天下,他的臣子,为他殚心竭力,他的敌人,心甘情愿对他誓死效忠。她恋上了这个拥有至高无上权力的王者,她只能用最纯洁无邪的眼眸,来记取他血腥的征服。火树银花中的戎马倥偬,刀光剑影中的海枯石烂。他的一生,金戈铁马,叱咤风云。他已经赢得了天下。他的臣子,为他殚心竭力,他的敌人,心甘情愿对他誓死效忠。而他最爱的女人,是否能倾尽一切地爱他?是否能与他携手共度此生?她恋上了这个拥有至高无上权力的王者,爱上了这个注定会被无数女人拥有的男人,她只能用最纯净无邪的眼眸,来记取他血腥的征服。回首处,多少红颜老去,是否都只是黄粱一梦? 这其中有欢笑也有泪水,有温情也有杀戮,一切都只是为一段人们已经熟悉的历史做出新的注解。
  • 作女公主——偷菜盗墓的穿越人

    作女公主——偷菜盗墓的穿越人

    恋情被房子毁了,非常狗血地穿越成了公主,却发现古代的房子也卖得这么贵。于是为了给百姓盖便宜房子,公主也开始玩盗墓,没想到不但挖到太祖墓,断了祖宗的龙脉,还遇到了一堆帅蝈蝈。“皇上不好了,咱们温阳国太祖的墓被挖了而且龙脉也被挖断了!”宰相何坤坤皱眉苦脸地在温阳皇帝前禀报!“什么人这么大胆?不想活了吗?抓住直接刮了!”皇帝暴跳如雷地叫道。“陛下息怒,这事不能声张!这事是公主干的!”宰相忙道。“啊!”皇帝瞬间成了瘪茄子,张着大嘴说不出话了。作女乔思思穿越成了公主,这个典型的80后女孩穿越前非常倒霉,自己的姻缘刚被房子给毁了,相恋七年的帅气男友因买不起房子跟着有钱有房的女人走了。留下失恋的她醉酒后也莫名其妙地穿了,成为温阳国年仅15岁的公主。在古代她继续骨子里那股作劲,带领一帮俊男靓女们把后宫折腾得底朝天
  • 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

    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

    自喻为“玉面小飞龙”的郑微,洋溢着青春活力,心怀着对邻家哥哥---林静浓浓的爱意,来到大学。可是当她联系林静的时候,却发现出国的林静并没有告诉她任何消息。生性豁达的她,埋藏起自己的爱情,享受大学时代的快乐生活。却意外地爱上同学校的陈孝正,板正、自闭而又敏感、自尊的陈孝正却在毕业的时候又选择了出国放弃了郑微。
  • 匆匆那年(全集)

    匆匆那年(全集)

    阳光灿烂的高中校园里,开朗的陈寻喜欢上了孤寂的方茴。在20世纪90年代末,感情懵懂的他们,偷偷经历了一系列刻骨铭心的快乐生活。进入大学后,活泼的陈寻因不耐性格冷清的方茴,不耐猜测她的敏感哀愁,而与美丽大方的沈晓棠走到了一起。知晓真相的方茴,无法忍受眼前的事实,便带着巨大的悲伤,远赴澳大利亚。多年以后,方茴终于放下内心阴影,过上了平静的生活。然而,有一天,电话里又出现了那个熟悉的声音。匆匆而逝的时光在那一刻仿佛静止……
  • 尸心不改

    尸心不改

    控尸门的欢乐二缺弟子江篱炼了一具美得人神共愤引得天雷阵阵的男尸,以为好日子开始了,结果没想到门派惨遭灭门。--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暴帝狂爱

    暴帝狂爱

    重要提示:本书加入了半价书库,五折优惠哦。大概人民币3块以下。———————————————————————————————四帝集团:掌控了全球一半的金融,在商界呼风唤雨一跺脚即能震动半边天,黑白两道通吃,四帝集团宗旨,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后果自负。他,几年后又遇到了她。可是,她已完全不认得他了。仿若重生的她,完完全全的勾起了他的兴趣。可是,为何她却只对别人笑靥绽放。对他却避之若蝎。那是只有他才拥有的权利。他现在在此宣布,你——紫昕,是我的了。这人是谁?为何三番两次的调戏她。还装出一副跟她很熟的样子。什么跟什么啊。她最讨厌这种人了,看他那似笑非笑的笑容和眼神,仿佛所有的人都是笨蛋似的嘲讽别人。她,紫昕,决定第一个讨厌的人就是他了。———————————————————————————————
  • 走火

    走火

    枪走火,弟弟打死亲哥哥,弟弟发誓照顾嫂子和两个年幼的侄子,怀着愧疚、赎罪的心情娶了大自己七岁的嫂子。然而,叔嫂的这段婚姻却遭到世人的猜疑和不接受。嫂子突然得重病,他动用单位公款被判三年徒刑。大墙外的嫂子遇到老同学,读书时这位同学追求过她,于是热心帮助她,两人走得很近。出狱后,物是人非,嫂子与他分手,他一如既往地实践着自己的诺言。一个美丽的姑娘爱他,鼎力支持他创办企业,他们的爱情纯洁、高尚、荡气回肠,意想不到的结局令人潸然泪下……
  • 盗天武圣

    盗天武圣

    随着身份一层层的暴漏。他该如何面对,他是要成为顺天人,他只不过是擅长计算,长得可以,到处躲避仇杀,过着提心吊胆的日子的流浪混混。可是,当他去了天一道院修道的时候,还是要成为盗天人?,他被卷入了天界斗争的漩涡,桃色的陷阱,兄弟之间的相残,在别人的眼里,谁也没想到他是仙族的血脉
  • 青萍之末

    青萍之末

    综观这几年来的女性小说创作,举起了鲜明的女权主义旗帜;另一方面,她们处处与这个世界构成一种敌对关系,尤其是长篇小说的创作,尤其是对性别的敌视更是成为她们行文的唯一视角。我们碰到的是这样一个无可回避的事实:一方面,文学是感受心灵创伤最深的艺术门类,许多有才华的女性作家以其独语方式彻底解构了作为主流话语的男性文化视阈,恐怕女人最能以其细腻的艺术感受去表白心灵创伤的痛苦。再就是消解一切文本的价值意义,而作为人,使小说走向极端个人化的写作道路。然而这种表述在不同的女人那里则有着不同的价值观念与方式方法
  • 王子变校草:外星的婚约

    王子变校草:外星的婚约

    在遥远的星空外,人类所未知的领哉,有一个陌生的国度,那里的居民生着与人类相似的面孔,却拥着有人类无法想象的灵力,那里延承着君王制度,且不论男女,皆拥有着完美的容颜,而其中,血统越是尊贵,灵力越高,且容貌更加趋于完美,这里的子民,一生只能有一个命定伴侣,且要生死相随,永不离弃。这个星球被称为:那塔某一天,高中生念念在树下捡到一个疑似天使的男孩。而与此同时,那塔星上最华丽的殿堂里传来一声惊叫:达斯王子使用灵力去往地球了。(修改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