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166600000007

第7章 巴罗克时代(1)

歌剧和清唱剧的诞生

1600年至1750年之间,是音乐发展史上的很重要的时期,它处于最伟大的音乐时代——音乐古典时代——之前。巴罗克时代开始了这一时期稍后的阶段,看到了歌剧和清唱剧以及奏鸣曲和交响曲的诞生。这一时期的乐曲,是以“调性”原则为基础创作的。也就是说,如同我们今天的音乐,它是以大、小调的方式写作的。这是文艺复兴理念的结束。文艺复兴时期的画家、雕塑家和作曲家,都能献身于清澈明净的希腊式的理想。这些你可以从拉裴尔的画中看到,从帕莱斯特里纳的无伴奏合唱的弥撒曲中听到。

现在,巴罗克成为主流艺术风格,艺术家开始急切地寻求以前从来无人抵达的领域。巴罗克早期伟大的音乐家是克劳迪奥·蒙特威尔迪(1567-1643),你很快就会读到他的事迹。他也放弃了纯净的理想,开始展开全新的形式的斗争。在他的作品中,我们听见以前从未听过的人民的苦难,也听见人民的欢乐。蒙特威尔迪不怕在作品中表现人,而且取得了成功。正因为如此,他能够成为音乐史上最伟大的作曲家之一。

音乐的早期发展中有许多不解之谜。我们不知道所有的答案,可至少,我们知道歌剧于1597年诞生于佛罗伦萨。

这个热爱艺术的城市,对文学和音乐极感兴趣;1570年,一个文学和艺术家的社会团体——佛罗伦萨卡梅拉塔成立了。它的会员是一些热爱音乐的贵族,如乔万尼·巴尔第,弗尼奥伯爵。后者的宅邸中又能常见到歌唱家雅各布·佩里和朱利奥·卡契尼,音乐理论家吉罗拉莫·梅和文森佐·伽利略(世界著名天文学家伽利略的父亲),以及诗人渥太维奥·林奴契尼。这些人聚在一起交流思想,伽利略似乎是他们当中精神上的领袖。1581年,他出版了一部名为《新旧音乐的对话》的书籍,可以说一时成为佛罗伦萨年轻的音乐爱好者的“圣经”。

“古人只用一架里拉琴一个声音就能激发强烈的热情,现在为什么唱一样的歌词要用四五个声音,以至于无法分辨它们?”他问。“我们必须摒弃复调的方式,回到古朴简洁的道路上去。”而1602年,卡契尼在其发表的《新音乐》一书序中写道:“我想,创作一组和声、一组音乐的观念,其中高贵的克制,应高于对歌词的偏爱。”这些人沉溺于对美的崇拜,无休止地谈论着戏剧词曲的组合,虽然他们对于词曲孰更重要始终达不成一致的意见。时至今日,对这个问题的意见仍未统一,二十世纪前期,里查德·施特劳斯(1864-1949),写他的歌剧《随想曲》,仍然遇到这个问题,只不过他给予较好的处理罢了。事实上歌剧的成功,词和音乐都不可偏废。

1592年,巴尔第离开佛罗伦萨之后,卡梅拉塔会社的聚会改在雅各布·科尔西——一个有天赋的业余诗人和音乐家屋里。音乐剧在这里创作和被试验。诗人渥大维奥·林奴契尼和作曲家雅各布·科尔西,创作了被认为是世界上第一部歌剧的《达夫尼》。这部歌剧演出于1597年,以后两年被重复演出。不久,他们的第二部作品《埃里迪斯》获得了更大的成功。1600年9月6日,在令人瞩目的权贵和艺术家观众之前演出。今天,我们知道林奴契尼和佩里创造了一种新的艺术形式,早期的“歌剧”。这还谈不上是多么杰出的作品,乐团的规模小,作曲家要求“伴奏不必吸引听众的注意力”。合唱部分的写作缺少卓越的风格,诗人和作曲家毕竟都是“业余的”。可是,他们的成功是巨大的,他们的作品,为伟大的天才蒙特威尔迪完成一种新的艺术形式的突破铺平了道路。

1567年克劳迪奥·蒙特威尔迪出生在克雷莫纳。他二十二岁时,以歌唱家和维奥琴琴师的身份为曼图亚的亲王们工作。此时,他已经出版了好几部作品集,而且很快就显示出他恢弘的想象力和绝妙的创造力。阿莱山德罗·斯特里吉奥,曼图亚政府的秘书写了一部歌剧《奥菲欧》,他要求蒙特威尔迪为它谱曲。在《奥菲欧》中,管弦乐团积极参与了剧情的展开,并帮助营造舞台上的情绪。1607年2月22日,这部歌剧第一次在曼图亚亲王的宫殿中演出。这一次,观众似乎破例地认识到,他们面对着一位天才;他们为蒙特威尔迪喝彩。

1613年,蒙特威尔迪来到威尼斯,这里对这种新音乐剧怀有极大的热情。在佛罗伦萨、曼图亚和罗马,歌剧通常在宫廷剧院内演出,观众是应邀而来有选择的客人,而威尼斯却有一个更民主的环境,1637年就有一座公共歌剧院开放,不久又有许多歌剧院追随其后,歌剧自此开始属于人民。任何人只要有钱就可以买票,不言而喻,大家都可以进歌剧院。我们获悉,威尼斯的每个堂区都有歌剧院,至十七世纪末期,已经有350多部不同的歌剧在16座不同剧院演出过。这似乎令人难以置信,要知道,威尼斯当时的人口仅为150 000人。威尼斯人真不愧为歌剧迷。

1643年,蒙特威尔迪在威尼斯去世。此前,他创作了他最后的两部伟大的歌剧《归来的尤利西斯》和《波皮厄的加冕》。300多年后的今天,两部歌剧再次上演时,仍然显示出巨大的强力和激情——它们是现代意义上的真正的杰作。蒙特威尔迪75岁的创作《波皮厄》,艺术上丝毫不见老化的迹象。如同每一位伟大的艺术家,他是一个真正的革命者。他并非无视传统的东西,然而在音乐上,他创造了至今仍受喜爱的新的艺术形式。他把真正的激情带到了剧台上。爱与恨,善良与邪恶,妒嫉与暴力,这些要素仍是歌剧的生命。

当然,那个时代,并不是所有的歌剧都是处于和蒙特威尔迪同一水准的艺术作品。他的学生卡瓦利写了42部歌剧,大多数是迎合公众口味的。他创作的歌剧,为了迎合不同趣味,采取了悲喜剧的成分和大量的情节。威尼斯的观众表现得不太好。1715年,希尔·冯·乌芬巴赫,一位德国建筑师,在一座叫做圣保罗的豪华歌剧院看歌剧时,吃惊地看到观众向艺术家们投掷土豆和橘皮,甚至掷到了他们身上。

威尼斯的舞会设计者,为使名家作品臻于完美,必须努力创造富于想象力的效果,诸如水中的海怪,天空中降临的女神、飞鸟,以及从群山豁口露出的一座宫殿,也可能是一座监狱。卡瓦利的同时代人安东尼奥·切斯蒂(1623-1669)写巴罗克风格的歌剧,怪物体随着独唱宣叙调、合唱曲、宏大的场景和奇特曲表演。1667年,他的歌剧《金苹果》在维也纳上演。上场的歌手有一千多人,可谓耗资巨大,不过皇室补足了经费亏空部分。

音乐剧又称严肃歌剧。它是严肃的,却不必是悲剧;大多数歌剧,如同好莱坞的影片,有一个幸福的结局。遇到剧本作家和作曲家江郎才尽之时,他们就嵌入一段芭蕾,即使它与剧情无关,没有人会对此在意。歌唱家们表演绝妙的唱技,一些女歌手很强健,这种表演对她们不成其为问题。台上真正的英雄是唱女高音或女低音的阉人歌手,即阉割了的男歌手,他们有男人的有力的肺和歌喉。他们的影响延续至今。作曲家似乎总喜欢写“女扮男装的角色”,让女人唱男人的角色,像在里查德·施特劳斯的歌剧《玫瑰骑士》中的屋大维那样。

十七世纪的作曲家中,我们应该记住阿莱山德罗·斯特拉代拉(1642-1682)和阿莱山德罗·斯卡拉蒂(1660-1725)。此二人都写歌剧、康塔塔和清唱剧。康塔塔和清唱剧、歌剧是有区别的,它们没有舞台布景,而是靠艺术感染力激发观众的想象力的。康塔塔可以有很多变化,包括独奏曲、二重奏曲、三重奏曲、宣叙调和大合唱,全部由管弦乐三重奏曲、宣叙调和大合唱,全部由管弦乐团的流动的音乐加以连接。清唱剧一般以宗教题材为主题,可是我们后面将看到,韩德尔、海顿和斯特拉文斯基创作了非宗教主题的清唱剧。1600年,最早的清唱剧从圣菲力普·内里在罗马建立的圣玛丽亚教堂的祈祷室中唱出来,它以音乐对话形式讲述《圣经》故事。一个合唱队以牧歌风格围绕这个主题演唱,中间由独唱演员间隔开。后来,合唱队有了别的功能——既能反映听众的感觉,像在古希腊悲剧中那样,又能营造战斗和风暴的气氛。

斯卡拉蒂写了近700部康塔塔,115部以上的歌剧和许多的宗教作品;他也是意大利序曲的创始人。一部作品由三个乐章(快板、慢板、快板)组成,首演于1685年左右,这显然是古典交响乐的先声。作为一条规则,每支乐曲必须以一个快速、欢快的乐章结尾,以留给观众一种生动的情绪。

十七世纪的手稿和印刷乐谱,对伟大的演奏家们演奏时音乐发出怎样的声音,只给了我们一个粗略的概念。作曲家仅仅给出一首乐曲的轮廓,表演艺术家进一步用装饰音烘托和渲染。装饰作用在所有的巴罗克艺术中是很突出的,音乐家和歌手研习现在人们在练习曲中用到的“装饰方法”。著名歌唱家能唱难度很大的“花腔”段落——乐谱的每一节上的几个快速的音符,音乐创作中也有这种训练。每个乐器演奏者,都希望在作曲家创作的简单旋律上加上复杂的装饰音。管弦乐队总是由一些基本乐器——键盘乐器、鲁特琴和竖琴——支撑着。当弦乐器和管乐器要强调全乐曲的艺术效果时,演奏者必须在空白的低音谱线上配上合声。

早期巴罗克为键盘乐器,包括管风琴和拨弦古钢琴创作了许多优秀的音乐。新风格的大师是吉罗拉莫·弗雷斯科巴尔第(1583-1644),罗马圣彼得大教堂的管风琴师,他以绝妙的即兴演奏而闻名遐迩。朱士普·贝恩尼,这一时期的著名传记作家,记述有三万观众在圣彼得大教堂听他演奏。他创作了多种形式的管风琴曲——托卡塔、坎佐尼、幻想曲——用灵感和艺术感染力。弗雷斯科巴尔第的影响一直延续到十八世纪,尤其是在德国,他的风格通过他的学生弗洛贝格和坦德尔得到延续,后来又由天才的约翰·塞巴斯第安·巴赫发展到不可逾越的巅峰。

⊙巴罗克风格和巴罗克音乐

巴罗克(Baroque)一词来自法语,可溯源至葡萄牙语barroco,意即“变形的珍珠”,被评论家用来指十七世纪及十八世纪前期的建筑艺术、绘画艺术和音乐作品。这一时期,上承文艺复兴,下接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时代。

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讲究清晰、 统一和协调。巴罗克风格的产生,是因为当艺术中感情的因素急遽增加,明净清澈和完美的形式被表达感情的需要所压倒时,要表现情感的强烈的效果,必须发展一种新的风格。因此,巴罗克风格的作品初受贬抑,被认为“俗丽凌乱”“缺乏均衡性”,以后被接受而成为为盛行于欧洲的一种艺术风格。

复调音乐于巴罗克音乐仍占据主导地位。巴罗克音乐的特点是华丽而富于装饰,加入很多的装饰性音符;节奏强烈、短促而律动,旋律精致。

音乐知识

⊙假面与女角的反串

公元前三至二世纪的罗马,尚没有演员戴着假面具表演。直到公元前一世纪,著名喜剧演员罗斯齐乌斯的时代,才开始使用假面具。这时女角通常由男角扮演。但在滑稽剧中,不戴假面具出场的演员中,也有女人。

音乐知识

⊙关于康塔塔

康塔塔(cantata)通常包含了宣述调、咏叹调、合唱和管弦乐,是一种多乐章声乐套曲。它与清唱剧相似,规格不大,内容简约,重于抒情,常以序曲开始,合唱告终。小型的康塔塔,可以是一首咏叹调,通常在家庭社交场合表演。大型康塔塔,则有管弦乐队伴奏,适合更大的场合演唱。

康塔塔产生于1600年前后,(此一词为意大利作曲家阿格兰迪最早使用)稍后在英、法、德等国流行,在巴赫的创作中达到巅峰。

奏鸣曲的诞生

巴罗克时代不仅看到了歌剧、清唱剧的诞生,而且还看到了器乐曲的发轫。不同的音乐形式——奏鸣曲、组曲、大协奏曲——出现了。十七世纪的作曲家在使用术语上是混淆不清的。他们可以称一支乐曲为“奏鸣曲”抑或“交响曲”,尽管以我们现在的眼光看,一支奏鸣曲和一支交响曲没有任何相似之处。1649年,一个叫坎普腾的尼古拉的人发表了为一两种乐器谱写的“交响曲”。1701年,汤姆玛索·安东尼·维塔莱称他的一支乐曲为“奏鸣曲的协奏曲”。一支“为小提琴谱写的奏鸣曲”实际上由三人奏出:一个低音弦乐器和一架键盘乐器为小提琴伴奏演出。另一方面,比亚吉欧·马里尼写了“三重奏”,由两种乐器演奏:即小提琴和管风琴。比亚吉欧之所以称它们为“三重奏”,他说,是因为管风琴师弹奏两部分——一部分用一只手,而巴赫的管风琴三重奏是由一个人奏三部分,除了两只手外还得加上脚。

最早的奏鸣曲出现在萨洛蒙·罗西的《双人舞交响曲入门》(1607)一书中。萨洛蒙·罗西是曼图亚王室的一名小提琴师。(我们得多多感谢热爱音乐的曼图亚的亲王们;想一想蒙特威尔迪。)他所作的27首乐曲中,有15首带有成为巴罗克风格室内乐基础的三重奏奏鸣曲的特征。

室内乐是在家中,而不是在教堂和剧院演奏的音乐。这里的“家”不是指寻常的家,而是指豪富贵族或枢机主教的典雅的宅邸。创作室内乐的比亚吉欧·马里尼(1595-1665),大约也是作曲家中第一个专业的小提琴演奏大师。1617年他的作品1号《Affetti;Musicali》获得出版,一个系列27支乐曲,冠有芭蕾舞曲、交响曲、奏鸣曲、坎佐尼、咏叹调等名称,可“分别用小提琴、小喇叭和其他任何乐器演奏”。

十七世纪中叶以后,两种主要的作品形式是组曲(由几支舞曲组成)和奏鸣曲,不是室内奏鸣曲(包括程式化舞曲),就是四个乐章的“慢-快-慢-快系列的”教堂奏鸣曲。这些形式的“发明权”不属于任何一个人,可是,不同的作曲家试验这些形式,而且创作出新的版本。他们的作品由几个乐章组成,一般是三至六个乐章,而且常有名家的段落加在里面。莫扎特诞生前十二年,韦拉西尼在一部奏鸣曲集的序言中写道:“……就你所希望的,从每支奏鸣曲中选两三个乐章,就足以组成一支相称的奏鸣曲。”

最伟大的奏鸣曲作曲家是意大利的阿堪吉娄·科莱利(1653-1713),他出生于博洛尼亚附近的弗西格纳诺。巴赫给予他很高的评价,他是通过他的协奏曲了解他的作品的。科莱利的《编织者》(此名称起源于古代葡萄牙和西班牙舞蹈),用了一个可爱的慢板乐章,作为变奏曲的基础,它经常被演奏。科莱利也是最早的名副其实的小提琴演奏大师,是他确立了小提琴作为一种重要的独奏乐器的地位;他被称做小提琴演奏古典学派的创始人,他的技巧至今仍为所有教授小提琴课程的基础。他写的东西不多:两部“教堂三重奏”、两部“室内三重奏”和一部独奏奏鸣曲和协奏曲的书;可是,他的名字是不朽的。他没有为廉价的效果耗费心力,他要用小提琴表现微妙的人类的声音。

同类推荐
  • 米芾与“米家山”画法

    米芾与“米家山”画法

    米芾与“米家山”画法中优美生动的文字、简明通俗的语言、图文并茂的形式,把中国文化中的物态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等知识要点全面展示给读者。
  • 音乐杂谈(生命百科)

    音乐杂谈(生命百科)

    中国音乐发展音乐杂谈极其古老的艺术——音乐人类的历史,据最近的研究,已有数百万年。我国也是人类的起源地之一,大约距今170万年以前,中华民族的祖先就已在这块大地上生息、繁衍。经过世世代代的不懈的奋斗、努力,人类创造了今天我们享有的灿烂文明,创造了各种绚丽多姿的文化艺术。
  • 最新21世纪生活百科手册·毛笔书法学习与欣赏

    最新21世纪生活百科手册·毛笔书法学习与欣赏

    现存文献没有明确记载书法艺术起源于何时?不过,我们可以从文字研究中得到某些启发。汉字最初叫做“文”,甲骨文写作,像经纬交错的织纹。上古陶器多以织纹作为美饰,因此“文”字引申出美饰的含义,如古汉语中的“文饰”、“文身”等。古人用具有美饰含义的“文”来给汉字定名,说明汉字从一开始就注意美饰,具有艺术化的倾向。并且也可以由此推断,书法艺术与汉字一样古老,书法艺术的起源与汉字的起源是同步的。
  • 河北梆子

    河北梆子

    由于山陕、河北两地人民在语言、美学风格等方面有差异,到北京和河北演出的山陕梆子必然发生河北化,这成为河北梆子诞生的基础。河北化的山陕梆子即河北梆子。在乾隆盛世,歌舞升平,物阜民丰,为了迎合清朝统治者之所好,全国各地的戏曲班子纷纷进京献艺,形成了百花齐放、万紫千红的局面。乾隆三十九年以前,山陕梆子在北京戏坛并无太大的影响,直至著名的秦腔艺人魏长生进京演出,才使局面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中国文化知识读本:河北梆子》适合大众阅读。
  • 西方音乐史纲与名曲赏析

    西方音乐史纲与名曲赏析

    本书以作者二十余年来的西方音乐史教学和研究为基础写成,其所面向的读者群主要为高等音乐艺术院校学生。
热门推荐
  • 哈佛财商课大全集(超值金版)

    哈佛财商课大全集(超值金版)

    年轻人如今所承受的物质压力,似乎产生的种种问题都于钱有关:住房、教育、出行……似乎有了钱就可以解决掉一切问题。但不管事实是否如此,钱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钱,本身无所谓善恶,我们追求金钱也无可非议。并且生活在如今社会中,想要过上好生活,是不可能离开钱的。吃穿住行、看病吃药、看演出、逛街游玩……样样都离不开钱。钱,是享受生活的一个先决条件
  • 偷王之王:神偷公主

    偷王之王:神偷公主

    【原创作者社团『未央』出品】司空星儿。偷王之王、偷遍天下无敌手的偷神司空星的弟子。一个有点迷糊,有点坏水,有点犯傻,精灵古怪的小女神偷。偷遍奇宝,爆笑江湖。一个是飘逸如仙的王爷,一个是妖娆绝美的太子,二者,纠结不休,该如何选择?一颗价值连城的夜明珠,一件旷世奇绝的天蚕缕衣,卷出惊天的身世迷案,她深陷其中,不能自拔。一个生死赌约,赢了天下,输的,却是她的心与人。大局当前,她又该如何割舍?她,竟然是偷龙转凤的皇宫公主………
  • 跨文化传播引论:语言·符号·文化

    跨文化传播引论:语言·符号·文化

    本书是作者李岗在多年研究生教学材料基础上整理而成。全书共分十章,内容包括:跨文化传播研究的产生背景,跨文化传播学的性质、对象与任务,跨文化传播研究的学科基础,跨文化传播原理和模式,跨文化传播研究的理论与方法,文化的认知要素和文化类型,语言与跨文化传播,非言语行为与跨文化传播,视觉符号与跨文化传播,跨文化传播研究作为一种理论观照。
  • 傻子王爷无情妃

    傻子王爷无情妃

    一只毒蝎子,彻底断送了她年轻的生命!别人只知道,那个软弱没主见的女人被迫嫁给一个痴傻呆闷的七皇子。殊不知,她早已不再是“她”!面对痴傻只会憨笑的美男,她气愤难填!你傻,本美女就医好你,谁知医好后,遭到嫌弃,却换来一纸休书,气愤之下,她恨不得与他同归于尽……
  • 如何说,青春期女孩才会听 如何听,青春期女孩才会说

    如何说,青春期女孩才会听 如何听,青春期女孩才会说

    阅读本书,父母会更了解青春期女孩,从而有效消除与青春期女孩之间的隔阂,轻松做到“把女儿的话听进去,把想对女儿说的话说出来”,让女孩安全度过青春期,健康、快乐地成长。
  • 兔子彼得和他的朋友

    兔子彼得和他的朋友

    在世界儿童文学长廊里,活跃着一只古老而又年轻、顽皮而又惹人喜爱的兔子--彼得。1902年,他以在花园里狼狈逃窜、丢掉了蓝上衣的形象首次亮相,随后,他和他的伙伴们便一个接一个地以不可抗拒的魔力闯进了数以千万计孩子的童年生活。淘气而又胆小怕事的兔子彼得,不知天高地厚的松鼠特纳金,不谙世事而却又颇有主张的水鸭杰迈玛,勤劳的刺猬提吉o温克夫人,爱搞破坏的小老鼠露辛达和简……他们可爱、调皮、爱犯懒,时不时有点小脾气。书中的画面将孩子们的日常世界与幻想世界结合到一起,字里行间洋溢着友情和爱心的温馨。
  • KUSO学院COS社

    KUSO学院COS社

    生性古怪的翟晓羽一直坚信自己可以遇到“奇人奇事”,却因为误将一场COS舞台剧当成了“吸血鬼仪式”,不小心打破了KUSO学院的镇院之宝——KUSO神像。为了免遭神秘校长大人的雷霆之怒,整个COS社陷入了恐慌。翟晓羽和与她同行的慕亦扬也不得不作为苦力进入COS社还债。但是尽管这样,COS社的资金也只够维护KUSO神像暂时“完好无损”的假象,为了最终得到修理神像的钱,大家只能寄希望于参加全国Cosplay至尊大赛,并取得优胜者、获得奖金。就这样,翟晓羽、慕亦扬连同形形色色的COS社社员,开始了一场以夺得奖金、修复神像为目的的全国COS大赛征程。极度贫穷的COS王者之旅就此展开!
  • 拍案说史:中国历史的暗角与拐点

    拍案说史:中国历史的暗角与拐点

    历史之所以成为众人关注的焦点,就是因为它留给我们不胜枚举的闪光点,以惊人的相似重现在历史大舞台上。这些或大或小的闪光点就是历史中风格迥异的暗角与拐点,它们至今仍然是人们茶余饭后的重要话题。暗角是历史发展中的量变,拐点则是质变。高屋建瓴地审视历史,你就会发现:量变的能量可能很小,但日积月累之后,质变就会发生。于是,历史中的拐点总是伴随着国家的巨变,或发展、或灭亡。古人的生存轨迹无不证明着这些道理,也用亲身经历的暗角与拐点警示着后人。历史的长河中一个个王朝覆亡,一代代帝王兴起,历史的暗角与拐点,就是盛衰往复的过程中最夺目、最令人深思的历史瞬间。
  • 傻子王爷无情妃

    傻子王爷无情妃

    一只毒蝎子,彻底断送了她年轻的生命!别人只知道,那个软弱没主见的女人被迫嫁给一个痴傻呆闷的七皇子。殊不知,她早已不再是“她”!面对痴傻只会憨笑的美男,她气愤难填!你傻,本美女就医好你,谁知医好后,遭到嫌弃,却换来一纸休书,气愤之下,她恨不得与他同归于尽……
  • 超越权力:网络时代的领导行为

    超越权力:网络时代的领导行为

    21世纪已经过去十年。这十年我们最深刻的体验是——信息以10的N次方在增长,财富以10的倍数在变化,而人的寿命只以小数点级在增加。这是一个信息爆炸可以给我们带来无限机会,同时信息垃圾充斥使人迷茫的时代;这是一个可以快速致富,同时又是一个可以快速贬值的时代;这还是一个人类用有限的寿命创造无限的生命意义的时代,同时又是一个寿命微不足道的增长远远跟不上变化的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