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是中国诗歌史上的天才、奇才,他的诗歌具有持久的生命力和永恒的艺术魅力,在全世界都享有很大声誉。李白的爱国主义精神,刚正不阿的高贵品质以及他诗歌艺术上的杰出成就,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明晰李白的思想、个性特征和诗歌艺术风格是怎样形成的,对于现在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具有重大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从20世纪80年代起,李白研究进入了高潮时期,学术界对李白的出生地、家世、生平事迹和李白的思想、艺术成就等方面做了全面的研究和探讨。对李白如何接受中华传统文化影响,做了一般的、笼统的研究,或者说是着眼于宏观的展现。对李白生平的研究,着重在出蜀之后,而对于其一生至关重要的青少年时期所受的巴蜀地域文化熏陶,以及他曾生活过的地域的风俗民情、思维方式、典型性格对他的影响,更是研究得少之又少。这使李白研究陷入一种表层的平面的述说,对李白的思想、个性特征、诗歌艺术风格的形成,他与其他诗人的异同的根本原因,未能深入加以探讨。要打破这种状态,必须从李白所受的地域文化影响这样一个新的视角来研究李白。
我国是一个幅员辽阔、地形复杂、气候多样的多民族国家。在历史的长河中,各地域、各民族共同发展和创造了中华文化。“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由于不同的地理环境及政治、经济、历史、民族等种种因素的差异,形成不同地域群的生活方式、思想观念、行为准则。这种差异具体表现为语言、饮食、建筑、婚姻制度、生活习惯、宗教信仰、职业类别,以至于学术文化等等方面的区域差异,由此形成不同特征的地域文化。因而中华文化既是统一的,又是多元的,即是由若干各具特色的地域文化组成的有机统一体。钱穆先生形象地说:“中国是一个大家庭,她能具备好几个摇篮,同时哺育好几个孩子。”(《中国文化史导论》)中华文化与地域文化的关系实际上是共性与个性的关系,或者说是大系统与子系统的关系。中华文化是整个中华民族的共性,而地域文化则是中华文化在各地域的具体表现,或者说是中华文化在各地域的个性。
我国古人就已经看到不同的地域,由于不同的自然条件、经济条件而产生不同的文化。《礼记·王制》:“广谷大川异制,民生其间异俗。”强调了地理环境对人类的决定性影响。《管子·水地》:“地者,万物之本源,诸生之根菀,美恶贤不肖愚俊之所生也。”认识到了在不同地理环境下有不同的人文性格。《史记·货殖列传》将中华大地分为山西、山东、江南、北地四大文化地区。《汉书·地理志》云:“凡民函五常之性,而其刚柔缓急,声音不同,系水土之风气,故谓之风;好恶取舍,动静无常,随君上之情欲,故谓之俗。”该书将中华大地分为秦地(含巴蜀)、魏地、周地、韩地、赵地、燕地、齐地、鲁地、宋地、卫地、吴地、粤地(含越)等十二个文化区域。《隋书·地理志》按九州排列,分别叙述其地理环境及风俗习惯、人文性格的差异。
文学作为文化的一个部分,它的创作必然要受到地域文化的熏染。前人早已注意到了这一点,如班固提出“以诗证地”,看出了诗歌风格与山川风气的内在渊源。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若乃山林奥壤,实文思之奥府……屈平所以能洞鉴风骚之情者,抑亦江山之助乎?”《隋书·文学传序》:“江左宫商发越,贵于清绮;河朔词义贞烈,重乎气质。”宋代王应麟在《诗地理考序》中说:“人之心与天地山川流通。发于声,见于辞,莫不系水土之风而属三光五岳之气。因诗以求其地之所在,稽风俗之厚薄,见政化之盛衰,感发善心而得性情之正。”指出了诗歌与特定地理环境之关系。刘师培《南北文学不同论》说:“大抵北方之地,土厚水深,民生其间,多尚实际。南方之地,水势浩洋,民生其间,多尚虚无。”他论证了不同地域的音声不同造成南北文学的差异,不同地域的山川相异导致民俗不同而诗歌各异。
中华文化在其发生时期呈现多元状态。在夏商周三代时,形成了中原的中央王国文化与周围方国文化的相互依存。到春秋战国时期,地域文化的格局已经形成,中原有河洛文化、三晋文化,关中有秦文化,黄河下游有齐鲁文化、燕赵文化,长江上游有巴蜀文化,长江中游有荆楚文化,长江下游有吴越文化。秦汉时期,从政治、经济、疆域上统一了中国,在文化上实行专制主义。中华文化的共性凌驾于地域文化的个性之上,一体化的表象几乎湮没多元化的潜质。但各地域文化的基本特征是在上千年历史、独特的地理等多种因素作用下形成的,不能也不可能骤然消亡,文化专制主义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各地域文化的个性特征。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少数民族南迁,带来了胡文化,在战乱之中,多元文化相互碰撞,相互融合,在此基础上随着隋唐帝国的统一,出现了气势恢宏、辉煌壮丽的盛唐文化。李白正是盛唐文化哺育的伟大诗人。盛唐文化本身就是各地域文化相互交融,并汲取了外来文化之精华而产生的。李白是我国古代作家中个性最突出,创作特征最鲜明的诗人,我们在探讨李白之所以能成为伟大诗人及其个性特征的形成时,仅泛泛地论述中华文化、盛唐文化对李白的影响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要探讨各地域文化对他的影响。
笔者把李白放在中华文化这个大的背景下,从地域文化的特定视角来深入探讨李白的思想性格与诗歌创作的个性特征形成的原因。这就使李白与中华传统文化的关系,从一般的平面的关系,变为具体的立体的多层次的关系。这在李白研究中具有综合性、全局性和独创性,填补了李白研究在这方面的空白。
人是文化的创造者,又是一定文化的产物。美国著名的人类学家本尼迪特克说:“个体生命史首先要适应他的共同体世代相传的方式和标准,从他岀世时候起,他生入其中的风俗习惯就塑造他的经验和行为,到他会讲话时,它的习惯就是他的习惯,它的信念就是他的信念。”这就是说一个人在他出生后就要受到他生活的地域文化的影响,而这种影响是无可抗拒的。李白岀生于蜀,在蜀中生活25年,因此首先要研究李白在巴蜀的事迹与行踪,研究巴蜀文化对李白的决定性的影响,探讨他如何继承巴蜀文化的优良传统。然而,李白在巴蜀这一段历史,史料贫乏,且多矛盾,学术界争议很大。如李白是不是生于蜀,李白出生在怎样一个家庭,李白青少年时期在蜀中接受的什么样的教育,李白在巴蜀走过哪些地方,与哪些人交游,创作过哪些诗文,都是需要弄清的问题。笔者有幸生长于李白故里,少年时就在李白读书的匡山之麓,听父亲讲李白的故事,背诵李白的诗歌,在那时就产生了对李白的崇敬之情。20世纪80年代初,笔者又参加了江油李白纪念馆的筹建工作,收集整理了一批李白故里的文物资料,对上述的争论问题产生了自己的观点。在报刊上公开发表后,引起了学术界的重视。
李白25岁岀蜀以后,漫游祖国各地,先后接受了荆楚文化、吴越文化、中原文化、齐鲁文化的影响。李唐王朝是一个十分开放的王朝,西域文化渗透到内地,李白父辈就是从西域而来,在那样的家庭环境中,必然也受到了西域文化的影响。正是由于李白广泛地接受各地域文化的影响,吸收其精华与长处,终于成为名扬海内的大诗人。
李白漫游全国,在各地留下遗迹、诗作和传说故事,而且影响其民俗,给当地文化增添了色彩,形成了李白文化,留下了李白文化旅游资源。本书在研究各地域文化对李白的影响中,综合提出了“李白文化”这一概念,对这新的概念作出了比较准确的界定,对其内涵与外延作了论述。并对“李白文化”在当代的情况作了考察,对“李白文化”的现代价值进行了阐述。对李白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作了较详的论证。这也是对李白文化的实用价值的发掘。
本书不仅仅从文学、史学的角度研究李白,而是打开视野,从历史学、人文地理学、社会学、民俗学、文化学、美学等多个角度研究地域文化对李白的影响。其独创性的观点主要有:
(1)对于李白出生于蜀的观点,进行了详细的很有说服力的论述;对于李白生于碎叶、焉耆、哈密、条支、阿富汗等观点进行了有力的批驳;对当前网上热点话题“李白故里之争”给了明确的答案。
(2)在李白家世问题上,认为李白岀身并非贵族富商,而是普通平民百姓,李白之父并非富商,而是文学修养很高的继承了中华文化的隐士,驳斥了李白之父是胡商,李白是胡人、外国人的观点。
(3)对于李白在蜀中的事迹、诗作做了翔实的考证。学术界对青年李白的隐居地有不同观点,戴天山、大匡山两者的关系没有搞清楚。笔者通过调查研究,明确了它们的具体位置。
(4)对于李白在蜀中的交游,特别是与赵蕤的关系及所受的影响,做了详细的论述。
(5)论述了巴蜀文化对李白的影响,论证了李白从小受巴蜀文化的熏陶而形成自己独特的个性。
(6)李白漫游祖国各地,先后接受了楚文化、吴越文化、中原文化、鲁文化的影响。李白父辈从西域而来,也接受了西域文化的影响。李白正是由多元一体化的中华文化孕育岀来的伟大诗人。
(7)从地域文化的特定视角,寻求李白的思想性格与诗歌创作的个性特征形成的原因,比较李白与同时代诗人杜甫、孟浩然的异同。
(8)在研究各地域文化对李白影响的基础上,提出了“李白文化”概念,对这新的概念,作出了明确的界定和阐述。
(9)论述了“李白文化”的形成,按文化结构将李白文化分为三个层次,分别进行论述。对“李白文化”在当代的情况作了论述;对于李白文化的核心——精神文化及其现代价值进行了阐述,特别是对于李白的爱国主义精神,崇拜和热爱大自然的精神及其现代价值进行了详细论证。
(10)对李白文化旅游资源的状况、价值进行了论述;对李白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提出了对策。
本书既具有学术价值,填补了学术空白,又具有实用价值,可以产生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李白与地域文化》是四川省教育厅、四川省社科联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李白文化研究中心”的重点科研课题的成果,也是笔者从20世纪80年代初以来,三十年的李白研究的结晶。中国李白学会会长薛天纬教授评价:“《李白与地域文化》的研究从一个特定视角展开,与李白家世、生平和诗歌创作密切相关,具有综合性与全局性。”(《李白文化研究·序》)他又说:“这里特别要说道,李白的地方性研究,构成了李白生平与创作研究的一项重要的、有特色的内容……蒋志先生的一系列关于李白故里的研究成果……凭借地利优势,带着对李白的特殊感情,以专注而精心的力量投入所取得的研究成果,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
笔者在2001年曾撰《李白蜀中论考》,内部印发了1000册,早已在几次学术会上分送完。在“中国李白网”上评介了《李白蜀中论考》后,有不少研究李白的专家学者和李白的崇拜者索要此书。现在将该书的主要内容纳入《李白与地域文化》中,正式岀版发行,以飨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