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期是培养孩子健康心理的黄金时期,他们就像一张白纸,你画太阳就能收获阳光,画恶魔就会种下恶果。因此,当我们用一颗宽容的心来对待孩子,用正确的方法来引导他们,他们就会跟撒谎说再见。
小鬼们终日捣乱,我快要疯了
我是一名全职妈妈,看起来我的生活非常简单,做做家务,带带孩子。事实却恰恰相反,我的生活如此“丰富多彩”,我和孩子们的“战争”此起彼伏,其情况不亚于有“火药桶”之称的中东。
我有两个孩子,也可以说是三个孩子。老大兮兮今年6岁刚上一年级;老二冰冰刚过一岁生日;还有小柯,4岁多了,我弟弟的孩子,因为小两口在外打工基本上也是我家的常住人口。
除了冰冰之外,兮兮和小柯白天一个上学一个去幼儿园。这时家里除了偶尔听到冰冰的童言童语之外,到处都很安静,我的心情也很放松。可是,兮兮和小柯一回到家里,整个家就像点了火的鞭炮,不是这个哭就是那个喊。最常见的就是刚刚还玩得不亦乐乎的兮兮和冰冰转眼间不知道因为什么发生了争吵,兮兮仗着自己是姐姐强行霸住玩具不松手,小柯是个男孩子力气大,看到姐姐抢走玩具生气之下就把兮兮推到了。于是,这个哭,那个嚎,一声低一声高,整个屋子充满了他们的哭声。要不就是冰冰粘着兮兮跟她玩儿,兮兮却不想跟他在一起,于是两个人就开始了你追我跑的游戏,追累了跑乏了,眼看目的达不到,也是用哭声来抗议。偶尔看到两个孩子在一起相处得很好,玩儿起来就跟疯了一样,半夜三更不睡觉,你叫他们去睡觉,只要有一个说“不”,另一个本来准备睡觉的也会立马改口。除此之外,白天很好带的冰冰一看到哥哥和姐姐回来了就会“嗯啊,嗯啊”地叫,目光总是跟着他们,有时还会跟他们两个玩儿到很晚都不睡觉。
我现在觉得白天对于我就像天堂,晚上三个孩子都在家的时候就像地狱,每天听着他们的争吵声、哭声,当然还有他们开心时的笑声,劳累了一天的我多想早点儿休息啊,可是三个孩子决不会让你如愿的,这时候他们的声音特别是哭闹声简直就是魔音穿孔,我都恨不得给耳朵里塞上棉花球。特别是到了周末,三个孩子更是有了时间,我做饭的时候,兮兮总是主动帮我择菜,最后满地都是菜叶子;我扫地的时候冰冰会给我拿搓灰斗,刚扫净的地上很快又布满了垃圾;如果轮到给冰冰洗澡,哥哥姐姐比冰冰还兴奋,不但帮着动手,还拿水枪打起了水仗。虽然父母也在家会帮我带孩子,但是孩子们每天都有机会捣乱,我多希望他们能像我们小时候那样姐弟之间能够和睦相处,体谅父母,每天面对这样的情况,我都快疯了。
如果你已经成家并有了孩子,相信你在享受和孩子相处的幸福时光时,也有被孩子的捣乱弄得抓狂的时候。不论是孩子在跟你唱反调,还是在学校里故意跟老师作对,亦或是把家里弄得一团糟。时间久了,发生的次数多了,你都会感到头疼。特别是多次说教之后你发现根本不起作用或者说是收效甚微,你慢慢会产生一种茫然失措的感觉,好像越努力,结果越与自己的预期距离拉大,有时还会朝着事情的反方向发展。就如同你在工作中期待与大家搞好关系,并做了很多努力,结果关系并没有你想象的那么好,有时可能还会恶化。这时你的情绪就会受到影响,你会难过,会失望,会低落。当你觉得你对孩子们之间的关系无能为力时,不要过早地给自己或者孩子们下结论,改变一下自己的心境,改变一下自己看问题的角度,也许事情并不像你想象的那么糟。
1.孩子们不体谅我的劳累。
2.孩子们净给我添乱。
3.孩子们把家变成了地狱。
首先,不要把自己的想法强加在孩子的身上,并试图去控制孩子的行动。控制欲是人类原始的本能之一,每一个人都或多或少地想要控制一些事物或其他人。但并不是每一个人的控制欲望都能得到满足,于是很容易产生焦虑、抑郁等消极情绪。人在成长过程中逐渐形成自己的思想体系和思维模式,当我们进入群体生活的那一刻开始就意味着我们各自不同的思想要开始彼此碰撞。我们总喜欢别人赞同自己的想法,甚至按自己的设想要求去做,所以我们不是喜欢管制自己的下属,就是管制自己的爱人,要不就是管制自己的孩子。特别是后两者,似乎这种“管制”是天经地义的,我们想出一些办法来奖惩他们的行动。事实上,我们所能决定的仅仅是自己,因为任何规则条例、奖惩制度都只能改变表象而不能改变人的内心。如果这种管制超过了一定的度,被管制的对象往往会隐藏或者回避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久而久之,当我们想真正与对方进行沟通的时候,他们内心的门已经关闭了。孩子们虽小,但也有自己的思维模式和他们之间相处的方式。“子非鱼,安知鱼之乐?”你和孩子都是独立的个体,当你用自己的思维模式和相处经验来要求孩子时,你会觉得孩子们是如此的吵闹,他们怎么不懂得相互谦让呢?孔融四岁就知道让梨,他们什么时候才会好好相处呢?这些问题困扰着你,让你百思不得其解,而每日的争闹,又让你感到疲惫不堪。当你脑中浮现这些问题的时候,你的控制欲就已经开始发作了,你渴望管制你的孩子,让他们按照你的意愿生活、玩耍、相处等等,而忘了他们也有自己的思想。所以不要试图去控制你的孩子,他们都是独立的个体。
其次,换一个角度来思考问题,其实你所谓的问题根本就构不成困扰。你觉得孩子们不能好好相处,你觉得孩子们不能体谅你一天的辛劳,那是你没有真正地站在孩子们的角度来看问题。孩子就是孩子,在他们成年之前,他们更多的是在跟同伴的吵吵闹闹中度过自己的幼年、童年、少年以至青年时期,这是他们对生活方式的理解。他们不会因为今天你抢了我的玩具,明天我们就是敌人;他们也不会因为大人呵斥了他们,就拒绝与你亲近。我们看到更多的是孩子们时哭时笑,今天吵明天好,其实他们并不烦恼,烦恼的只有你自己。你在工作的时候,孩子总在一边捣乱,让你事倍功半。如果你是孩子,你会理解他们的努力。他们是在试图帮你减轻你的工作负担,只是他们的年龄太小,还不能有效地帮你把菜择干净,把垃圾扫到灰斗里。他们都是好孩子,我们都知道这一点,包括孩子自己,所以认真地想一想,你是不是有点儿小题大作了。
再次,用积极的情绪、乐观的心态去影响,给他们创造一个快乐的磁场。我们都知道物理学上的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关系,同样这些关系也存在于生活中。当你对孩子们的顽皮、吵闹感到难受和不快时,你的这种不良情绪也会通过空气传递给你的孩子,他们感受到这些情绪,慢慢地也会生活得不愉快。从心底深处,你希望他们彼此之间能够和睦相处,兄友弟恭。这是你诠释的孩子们的相处模式,并渴望把这种诠释加诸在孩子们的身上,当这种愿望落空之后,你的情绪就会变得不安。如果,他们如你预期中的那样发展,你会感觉十分开心。同样,我们也知道,当你看到孩子们那些让你开心、欣慰的行为时,你也会开心;当你看到他们一些让你生气的行为时,你会发怒。如果我们能够理解情绪的这种作用与反作用的关系,我们就不难在生活里创造一个让大家都快乐的环境。当你看到孩子们在一起打闹的时候,告诉自己这是孩子们独特的相处方式,他们彼此都乐在其中,孩子们的关系是他们自己的事。当你看到孩子们的某些行为让你一时无法接受时,告诉自己,他们小的时候也是如此,每一次尝试都会让他们成长。当孩子们好心办坏事的时候,告诉自己孩子在努力用自己的方式来表示对你的关心。当你坚持这样想的时候,你会发现,你的心情一天比一天愉悦,孩子们看起来比原来更乖巧了。当你把快乐的情绪散发到空中时,孩子们会很快做出回应,然后的某一天你会突然发现,孩子们的所作所为恰恰就是你心中所期待的样子。
现在在来看孩子们的问题,或许你已经不觉得他们吵闹了,反而这种可贵的童真让你欢悦。
1.孩子们没有其他的表达自己的方式,吵闹就是他们的生活。
2.孩子们想帮你,只是用了他们自己的方式,只是他们的方式与你希望得到的帮助有一些偏差。
3.孩子们表示自己的热情而已,你为什么要花那么一大段的文字,来详细表述他们的行动呢?其实,在你的内心,是如此地爱他们啊,以至于他们的一举一动,你都了如指掌。
记住,你不是一个单个个体,你是孩子们的妈妈,你的一切都会对孩子产生影响。如果你快乐,你开心,他们也会跟着你快乐和开心。控制好自己的情绪,通过自己的努力影响孩子的感受,理解并尊重他们选择自己意愿和感觉的权利,你与孩子们之间的关系会越来越好。
亲爱的孩子,你为什么不尊重我
不久前,妈妈带乐乐去参加一个聚会。整个下午,乐乐就没让妈妈消停过。当妈妈和朋友们聊天的时候,乐乐不断嚷着要喝果汁,妈妈让他稍等一会儿,但他一分钟也不能等待,马上大喊大叫。妈妈轻声制止他的无礼行为,他却叫喊着让妈妈“闭嘴”。对儿子的这种行为,妈妈深感吃惊。事实上,平时在家,乐乐偶尔也会表现出对妈妈的不尊重,但这次在聚会上的表现让她感到了事态的严重性。
无独有偶,悠悠妈妈最近也遭遇了同样的事情,悠悠妈妈因为单位效益不好,在悠悠上小学的时候就辞职在家做了全职妈妈,每天给女儿洗衣做饭。特别是悠悠进入初中之后,悠悠妈妈风雨无阻地每天给女儿送饭送菜,女儿从来没有说过一个“谢”字。当她叮嘱悠悠好好学习,不要贪玩的时候,女儿对她咆哮:“闭嘴!”这让她十分不能接受。想到自己这些年对孩子的付出,她感到很伤心,原来很乖巧的孩子怎么变成现在的样子,一点儿都不尊重自己。
这样的事情是否也在你的生活里出现过呢?孩子不尊重你,对你付出的劳动不认可,这时,你可能会惊讶,也可能会伤心,也可能会生气。那么孩子出现这些不尊重人的言语或者行动时,你是否在情绪波动之后认真地想一想,在孩子的教育上你是否忽略了什么呢?像乐乐的情况,乐乐的父母应该负有很大责任。乐乐的爸爸妈妈都是新新人类,对于很多新的观念和思想接受得很快,他们都认为在家里对孩子限制太多,会让孩子以后难以适应社会。所以对父母应该具有的权威态度模棱两可,同时又想把孩子培养成能独立思考问题而不盲从的孩子。平时的生活里,他们过多地想渲染大人与孩子之间的朋友关系,有时还在孩子面前随意抱怨他人或者是长辈,这些言行实际上给孩子发出一个信号,“不尊重权威是可以的”。时间久了,孩子心中对尊重的概念就模糊了,而悠悠的情况正是在父母不良行为下的反射。悠悠爸爸是一个公司的负责人,妈妈则是一个全职主妇。悠悠爸为此常常看不起妈妈,有时候,悠悠爸嫌妻子唠叨,就会对她嚷嚷:“闭嘴。”久而久之,连悠悠也有模有样地对妈妈大喊大叫。所以,悠悠不尊重妈妈的行为其实在很大程度上就是模仿了爸爸对妈妈的态度。而妈妈对爸爸采取的隐忍态度,让悠悠认为“妈妈没有脾气”,“妈妈对我的付出都是应该的”。而在平日里对于孩子的无礼行为,爸爸也没有有效地制止和纠正,因此才发生了上面的情形。
面对孩子的一些不尊重长辈的行为,我们在当时很难保持平静,特别一向很敬爱你的孩子,脱口而出一些大人都不会对最讨厌的人说的话时,就可能把你逼到崩溃的边缘。但是,当我们明白了孩子这种对人不尊重行为的来源后,你的情绪是不是就平静了好多。
接下来我们就来看看孩子的这种不尊重人的行为背后究竟隐藏了什么?我们又该如何来引导和教育孩子去尊重自己的父母,去尊重他人呢?
孩子为什么不尊重你?我们经常会看到这样一句话“一切为了孩子”,但是为了孩子并不等于溺爱孩子,不等于为孩子牺牲自己的一切。封建社会的大家长制虽然现在已经不复存在,但是在家庭里仍然需要一个有权威的人存在。而现在的很多家庭,孩子是家庭的中心,两个大人,四个老人都是围着孩子转,以孩子的喜好为喜好,以孩子的要求为要求。结果,大人为孩子牺牲一切甚至自我,反而得不到孩子的尊重。孩子需要来自父母的爱,但父母同样也需要来自孩子的爱。作为成年人,父母要学会爱自己,珍爱自己的事业,追求自己的目标,珍爱自己的生活,用自己的行动来影响孩子的一言一行。再者,宽以待己,严以律子。我们常常要求孩子在学习上努力上进,自己却满足现状,特别是一些家长在周末假日,严格要求孩子在家埋头苦读,自己却出外游玩、会友打牌。许多孩子就是从大人的这些不良行为中学到的不良行为,甚至与家长产生对立情绪,所以,一些孩子所表现出来的不尊重行为其实也是对大人不良行为的一种抗议。
那么,孩子喜欢什么样的父母?调查表明,孩子最喜欢这样的父母:
1.好学型父母。在自己工作和专业领域有所成就,勤奋好学的父母。
2.理解型父母。性格开朗豁达,和子女有共同语言,懂得子女内心世界,能在某方面给予子女以启发和帮助的父母。
3.自强型父母。文化程度低,但是不甘落后,坚持学习,不断提高自己水平的父母。
4.民主型父母。以身作则,作风民主,奖罚分明,不打不骂,以理服人,不以家长权威压制子女的父母。
5.包容型父母。即具有中国传统父母的优良品德,同时又有现代气息的父母。
6.尊重型父母。尊重子女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允许孩子自己支配业余时间、安排业余爱好和参加社会交际活动等。
7.满足型父母。对于子女的合理要求能给予满足的父母。
8.正气型父母。作风正派,廉洁奉公,乐于助人,在单位受到领导和同事好评的父母。
9.教养型父母。和他人关系和谐,举止文雅、知书达礼的父母。
我们在教育孩子的时候,同时也要努力提升自身价值和孩子同步成长。我们应该如何教育和引导孩子,改变孩子不尊重人的情形呢?
1.你是否让孩子明确知道你是他们的朋友,但更是他们的长辈?“家有千口,主事一人”,父母是家庭生活的供养者,拥有丰富的生活和工作经验,他们是家庭的核心,孩子应该在父母的帮助指导下生活和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