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123500000005

第5章 朱子“中和说”略论(1)

在朱子个人的思想发展历程中,“中和”问题占有非常特殊的地位。尽管从时间上来讲,朱子接触这一问题并不算很早,但在接下来的十多年间,该问题成了他生命中最重要的事件之一。从最初的疑惑、排拒,到逐步地接纳、在各种说法中摇摆,再到最后的定论,朱子经过数易其说,终于找到了自己思想的立足点。他后来对许多问题的解释都建立在这个基础之上。

由于中和问题的这种特殊地位,历来的朱子研究者们都对此非常重视。王懋竑作《朱子年谱》,对朱子苦参“中和”的历程有一个详细的叙述和考辨,黄宗羲在《宋元学案·晦翁学案》中首列的也是“中和说”四篇,近人更从儒佛之辨、心性论、工夫论等多种角度对该问题进行解读,以牟宗三为代表的现代新儒家则把“中和说”看成是朱子一步步地歧出孔孟儒学大宗的表征。尽管理解有分歧,但各家都同意的是,由“中和”问题出发才是我们进入朱子庞大思想迷宫的一条最方便的捷径。

一、问题的提出

“中和”一词出自《中庸》:“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朱子接触“中和”一词当然很早,据《朱子语类》载:

某年十五六时,读《中庸》“人一己百,人十己千”一章,因见吕与叔解得此段痛快,读之未尝不悚然警厉奋发。

某年十七八时,读《中庸》《大学》,每早起,须诵十遍。

但是,“中和”之成为问题,则是他从学于李延平之后的事:

余蚤从延平李先生学,受《中庸》之书,求喜怒哀乐未发之旨,未达而先生没。余窃自悼其不敏,若穷人之无归。

李先生教人,大抵令于静中体认大本未发时气象分明,即处事应物自然中节,此乃龟山门下相传指诀。然当时新炙之时,贪听讲论,又方窃好章句训诂之习,不得尽心于此。至今若存若亡,无一的实见处,辜负教育之意。

据王懋竑《年谱》,朱子见李延平凡四次,初见时廿四岁,第三次正式受学,年三十一,两年后第四次见到李延平,过了不久,李延平就去世了。前后算来,朱子受学于李延平不足四年。朱子称自己因为“新炙”而不得尽心于李延平所教,自是实情。

尽管如此,从学李延平的经历还是对朱子的学术路向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一方面,正是通过李延平的引导,朱子才从禅学中逃出,重回儒家的传统。另一方面,李延平默坐澄心、体认天理的教导却使朱子遇到了一个非常棘手的问题:究竟应该如何理解“未发”和“已发”的关系?如何在静中体认未发时之气象?这个问题也成了他后来多年孜孜以求的中心问题。

就“逃禅归儒”而言,李延平说服朱子的方法是“理一分殊”:

文公尝谓师夏曰:“余之始学,亦务为笼统宏阔之言,好同而恶异,喜大而耻小。于延平之言,则以为何为多事若是?心疑而不服。同安官余,反复思之,始知其不我欺矣。盖延平之言曰:‘吾儒之学所以异于异端者,理一分殊也。理不患其不一,所难者分殊耳。’此其要也。”(赵师夏跋《延平答问》)

以“理一分殊”区别儒家与异端,始于小程《答杨时论〈西铭〉书》。小程的意思是,《西铭》一文既讲理一又讲差别,可谓仁义兼顾,与墨家兼爱而无义有实质的区别。李延平这里进一步引申到儒、佛之别,认为儒家之理属实理,必贯穿于人伦日用之中,佛教之理则是空的虚的,无法落实到人伦日用中,因此区分两者的关键在分殊。从朱子的话语来看,他显然接受了李延平对佛儒的判释。

但是对于“中和”问题,李延平与弟子之间却无法达成一致。对此,朱子的解释是,他当时正“贪听讲论”,“又窃好章句训诂之习”,因而没能尽心于此。但问题恐怕并不如此简单。

李延平对“中和”的理解主要得自于罗从彦,罗从彦又得自于杨时,它是道南学派一脉相传的宗旨。其主要特点是给《中庸》以工夫论的解释,使未发之“中”变成体验的对象:

学者当于喜怒哀乐未发之际,以心体之,则中之义自见。

某曩时从罗先生问学,终日相对静坐。只说文字,未尝一及杂语。先生极好静坐,某时未知,退入堂中亦只静坐而已。先生令静中看喜怒哀乐未发谓之中,未发时作何气象。(《延平答问》)

由于“体验未发”需要在“静”中进行,所以罗从彦、李延平都强调终日静坐。可此时的朱子刚刚从禅学中逃出,正忙于在日用间做工夫,他对“终日静坐”一类的体验之学保持相当的警惕自然一点儿都不奇怪。朱子在一封信中这样写道:

近岁以来,获亲有道,始知所向之大方。竟以才质不敏,知识未离乎章句之间。虽时若有会于心,然反而求之,殊未有以自信。

“虽时若有会于心,然反而求之,殊未有以自信”最足以摹状朱子此时的矛盾心境。朱子后来评论他的老师说:

今终日危坐,只是且收敛在此,胜如奔驰。若一向如此,又似坐禅入定。

或问:“延平先生何故验于喜怒哀乐未发之前而求所谓中?”曰:“只是要见气象。”陈后之曰:“持守良久,亦可见未发气象。”曰:“延平即是此意。若一向这里,又差从释氏去。”

这虽是朱子思想成熟以后的说法,但未必没有包含他早年的一些感受在内。

二、丙戌之悟

李延平去世,对朱子是一个沉重的打击。他在给朋友的信中说:

熹少而鲁钝,百事不及人,独幸稍知有意于古人为己之学,而求之不得其要。晚亲有道,粗得其绪余之一二。方幸有所向而为之焉,则又未及卒业,而遽有山颓梁坏之叹,伥伥然如瞽之无目,擿埴索途,终日而莫知所适。

大概也正是从这个时候,朱子开始认真地思考并身体力行延平“默坐澄心”的教导:

某块坐穷山,绝无师友之助。惟时得钦夫书问往来,讲究此道,近方觉有脱然处。潜味之久,益觉日前所闻于西林而未之契者,皆不我欺矣。

西林是朱子从学李延平时所住之处。经过“潜味”、“块坐”的工夫,朱子感到自己好像契接上了李延平之教。

不过,这只是假象而已。在37岁的一天,朱子突然对“未发已发”问题有了自己的一种崭新理解。他后来这样追述道:

余蚤岁从延平李先生学,受《中庸》之书,求喜怒哀乐未发之旨,未达而先生没。余窃悼其不敏,若穷人之无归。闻张钦夫得衡山胡氏学,则往从而问焉。钦夫告予以所闻,余亦未之省也。退而沉思,殆忘寝食。一日喟然叹曰:“人自婴儿以至老死,虽语默动静之不同,然其大体莫非已发,特其未发者为未尝发耳。”自此不复有疑,以为《中庸》之旨不外乎此矣。后得胡氏书,有与曾吉父论未发之旨,其论又适与余意合,因是益自信。

详细的内容保存在朱子给张栻的四封信中:

人自有生,即有知识。事物交来,应接不暇。念念迁革,以至于死。其间初无顷刻停息,举世皆然也。然圣贤之言,则有所谓未发之中,寂然不动者。夫岂以日用流行者为已发,而指夫暂而休息、不与事接之际为未发时耶?尝试以此求之,则泯然无觉之中,邪暗郁塞,似非虚明应物之体。而几微之际,一有觉焉,则又便为已发,而非寂然之谓。盖愈求而愈不可见,于是退而验之于日用之间,则凡感之而通,触之而觉,盖有浑然全体应物而不穷者,是乃天命流行,生生不已之机,虽一日之间,万起万灭,而其寂然之本体,则未尝不寂然也。所谓未发,如是而已!夫岂别有一物,限于一时,拘于一处,而可以谓之中哉?然则天理本真,随处发见,不少停息者,其体用固如是,而岂物欲之私所能壅遏而梏亡之哉?故虽汨于物欲流荡之中,而其良心萌蘖亦未尝不因事而发见。学者于是致察而操存之,则庶可以贯乎大本达道之全体而复其初矣。

盖通天下只是一个天机活物,流行发用,无间容息。据其已发者而指其未发者,则已发者人心,而凡未发者皆其性也,亦无一物而不备矣。夫岂别有一物,拘于一时,限于一处,而名之哉?

同类推荐
  • 半壁史书:历史上的那些姐儿们第1卷

    半壁史书:历史上的那些姐儿们第1卷

    本书作者从汉朝吕后开始,历数西汉时期著名女性的故事。吕后、窦太后、卓文君、赵飞燕……她们的故事在作者笔下幽默诙谐,又不失深刻的人文关怀和历史苍凉的反思。 本书是继当年明月和袁腾飞之后又一论史巨作,那些你不知道的历史故事,那些你一知半解的历史史实,那些你好奇已久的美人的秘密,那些充满争议的女人,都可以在本书中得到答案。你还等什么?赶紧拿起此书,寻找答案吧。
  • 易经白话全译

    易经白话全译

    易经白话全译正鉴于此,我们择取古本、兼采众本,精校精审,荟萃众家之长,采用文、白对照的形式编成。《易经》的六十四卦详解,是全书主体。按经上、经下分为两章,每卦独成一节,各节皆有原文、译文、解读,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或可先窥其门户,后登其堂奥,由浅入深,从而看得懂、学得会、用得上。本书在保持了传统《易经》的原汁原味的基础上,努力为读者提供可以深入阅读的平台,以期让每个读者可以站在前人的肩膀上读出属于自己的一本《易经》。
  • 男人模式:3000年关于男子品性的智者高论

    男人模式:3000年关于男子品性的智者高论

    本书汇集了自荷马以来西方的经典文学、哲学、历史作品中对男人品性和形象的描述,为我们打开了一扇思考男人之道的窗口。通过这扇窗口,读者看到了骑士时代的男子、绅士时代的男子、智慧的男子、家庭中的男子、从政的男子、高尚的男子、美国男子以及后现代的男子,看到他们的勇气、信心、智慧、浪漫、困惑。书中所选,既有对男人品性的哲学和道德思辨,自亚里斯多德到奥古斯丁,到培根,剖析男性美德的细微之处;也有对男人角色的有力辩护,自古罗马的卡托到戴高乐以至肯尼迪,先贤之训诫名言,值得深思;更有对男子形象与模式的生动描摹,自荷马笔下的俄底修斯到中世纪的浪漫骑士,无不是经典男人气质的体现,给人以深刻印象。
  • 《周礼》主体思想与成书年代研究(当代中国人文大系)(修订版)

    《周礼》主体思想与成书年代研究(当代中国人文大系)(修订版)

    《周礼》一书原名《周官》,最初见于《汉书·河间献王传》。《传》云:献王好古学,广求遗书,所得皆先秦古文旧书,有《周官》、《尚书》等多种。武帝时,除挟书之律,开献书之路”,献王入朝,当以此书进献,遂入于秘府。哀帝时,刘歆校书中秘,得此书,著于《七略》。班固本之,作《艺文志》,录《周官经》六篇。汉末郑玄作注,唐贾公彦作疏,此书遂列于五经,为《三礼》之首。自汉至今,学者对此书争论甚烈,迄无定论。我们在今日跳出经学之争的圈子,以史学眼光看此书,把它作为研究周代典章制度的史料,应取何种态度,学者所见亦往往不同。
  • 忏悔录

    忏悔录

    奥古斯丁的《忏悔录》是迄今为止对罪恶、神的显现以及拯救探索最为深入的著作之一,它激扬地宣告:信仰具有改变人生的力量。本书对我们思想的影响至今未衰。
热门推荐
  • 中国老板沉思录

    中国老板沉思录

    古老的中国在世界舞台上日渐大放光彩,吸引全世界的眼球。勤奋智慧的中国人民,使中国企业走出国门,走向世界各地。在金融危机的冲击下,世界各国经济发展普遍不景气。中国经济虽然受到金融危机影响,但却在冲击中继续前进,成为拉动全球经济发展的新引擎。中国企业的集群化崛起是经济高速发展的一个个助推器,而让企业走向世界的是充满非凡智慧的中国老板们。为此,在本书里,我们把中国老板的思想与智慧精华提炼出来奉献给读者,也奉献给世界!
  • 妃君则嫁:落跑王妃【完本】

    妃君则嫁:落跑王妃【完本】

    ◎作为帮助朋友的下场她被当成了和亲公主,远嫁别国◎作为帮助有情人的下场“她已经犯了七出!这种女人!本王早该休了她!”净澜夕蟒袖一挥。她泪别,为的不是别的!她受不起这种耻辱!她走,走的远远的。净澜夕,这辈子你都别想再找到我!★两年后★“你有毛病是不是!?”“没有。”“你走开!别跟着我!”
  • 东宫有本难念的经

    东宫有本难念的经

    宝庆十九年春,大佑国皇太子大婚,大将军之女入主东宫。一个不是淑女的将门千金遭遇一个不是文韬武略的中庸太子,到底是佳偶天成,还是冤家路窄?成婚一年不足,太子忽然休妻。迷影重重,生死茫茫,这样一来,还是不是大团圆结局?
  • 别让不懂幽默害了你

    别让不懂幽默害了你

    幽默是人的能力、意志、个性、兴趣的综合体现。幽默是社交的调料,有了幽默,社交可以让人觉得醇香扑鼻,隽永甜美。幽默是引力强大的磁石,有了幽默,个人魅力无形增值,会把一颗颗散乱的心吸入它的磁场,让别人脸上绽开欢乐的笑容。本书用精彩的理论和有趣的故事,展示幽默的力量、揭示幽默的技巧,告诉读者幽默能使批评和反驳被对方接受,幽默能使长篇大论的演讲富有感染力,幽默能使人际关系变得融洽,幽默能使生活充满乐趣,启发读者了解幽默、认识幽默,更好地掌握和使用幽默这门艺术,说幽默话做幽默人,增进沟通,改善人际,促进工作,获得优质高效的人生。
  • 打死也不取悦男人

    打死也不取悦男人

    为男人伤心一阵儿可以,牺牲所有快乐不值得。你们男人为什么比我们女人活得快乐潇洒?不就是因为处理问题快刀斩乱麻,果断冷酷,心狠手辣么?我打算向男人学习,多点理智,少点感情!
  • 傻子王爷无情妃

    傻子王爷无情妃

    一只毒蝎子,彻底断送了她年轻的生命!别人只知道,那个软弱没主见的女人被迫嫁给一个痴傻呆闷的七皇子。殊不知,她早已不再是“她”!面对痴傻只会憨笑的美男,她气愤难填!你傻,本美女就医好你,谁知医好后,遭到嫌弃,却换来一纸休书,气愤之下,她恨不得与他同归于尽……
  • 三国之第四帝国

    三国之第四帝国

    这里有你耳熟能详的人物。也有你曾经忽略过的好汉。有经典的战役。也有不经典却很重要的战争。公元189年,永汉元年,黄巾起义被镇压之后,外戚宦官在内斗中失去权柄,董卓从此控制了朝廷.自此天下大乱。所谓乱世出英雄,且看李腾在这乱世之中如何斩将夺城,建立丰功伟业,成为一代帝王。
  • 美人何处

    美人何处

    在当年但凡是上了年纪的老人,都听过这么一段故事。只是谁都不知晓她的那段往事。但是每个人都是讳莫如深,不肯多提一言。据说当年的她倾倒天下颠覆江山,据说当年的她令山河失色日月无光,源起于桃花夫人,也据说,当年的她雷厉风行手段狠辣……只是,再多的史书笔墨染就的也不过是一个影子罢了。那宫墙倾轧,波诡云谲,她本是史书工笔里的一个女子,看她如何扶摇直上,平步青云!看她风华绝代,万人拥趸!
  • 阿修罗王传4

    阿修罗王传4

    千年之后,一段往事,一个不可告人的秘密,众神之间隐藏真相,少年为寻找真相,夺得万人天下,以武相逼,揭露出惊天阴谋,故此战争爆发,揭露历史背后的污点,成为真正的-----暗黑破坏之神……
  • 开心心理学600问

    开心心理学600问

    本书摒弃了以往心理学书籍中那些长篇大论,而是将心理学知识精妙地融汇在一道道题目中,通过答题的形式让你在开心问答中不知不觉地学到心理学知识。读完本书,你就会具备一定程度的心理学知识,就可以了解人们每个行为的背后,究竟表达了什么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