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123500000016

第16章 以庄继易:钱澄之的庄学观(2)

不消说,当钱氏写下这段话时,心中定有无限的感慨。世道交丧、大厦已倾,不就是因为有太多本当有为时却选择了明哲保身之路的人吗?但是,回到注《庄》之主题,澄之此说却有替庄子辨“诬”的意思在。这一点其实也是他“《庄》本于《易》”说的内在要求。传统上,庄子多被看作不关心世事的高人隐士,要么“放荡而不法”,要么“腾世而独游”。但在钱氏看来,庄子并非不关心世事,亦非不想为世所用,而只是“生非其时,落得无所可用” 而已。《人间世》中社树所谓“余求无所可用久矣,几死,乃今得之,为余大用”,正是庄子一生学问的象征。因此,“无所可用”不仅不是逃避,而且还是庄子深于易道的表征。圣人不也有云“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吗?所以,“当战国之时,既好放言,又思免祸,使人知其言有可用,而祸不免矣,故庄子以大言藏身者也”。

同一个“无所可用”,从“避世”到“知时”,随着解释角度的转换,意义发生根本的改变。原来的那位喜欢“剽剥儒墨”、“叛圣人者也”的庄周,一变而为“一旦而有臣子之事,其以义命自处也,审矣”的至性之人。庄子与圣贤之学的距离亦因此而拉近:那些批评仁义礼乐的话,只不过是“矫枉过正之言”;相反,过去常被当作寓言对待的孔颜对话,却处处透显出庄子对圣人用世之道的赞赏:

正己之道,夫子语颜回心斋之义尽矣。

颜回自博文约礼以来,无日不从事于仁义礼乐。而一旦尽忘之,以至于坐忘,“离形去智,同于大通”。人尽而天见,是殆“以其知之所知,养其知之所不知”者,圣人之徒也。

仲尼之徒,首推颜子,故于篇中再举之,尊颜子所以尊仲尼也。

这里,孔子既不是被讽刺和调侃的对象,也不是暂且引重之人,而成了庄子心目中的圣贤。“心斋”、“坐忘”这些庄书中的核心概念,在儒学的意义系统下,也都获得了新的解释。

不仅如此。庄子既无悖于圣人,庄学既一本于易道,那么儒家的其他文献如《中庸》、《大学》、《孟子》,全都可以拿来与庄书相发明:

《大学》云:“毋自歁也”,此即随而师之之说也。(注《齐物论》“夫随其成心而师之,谁独且无师乎?”)

庄子之《养生主》,即孟子之“顺受其正”,所谓“立命”是也。

“无假”者,《中庸》所谓诚也。“命物之化”,即知天地之化育也。“守其宗”,即立天下之大本也。(注《德充符》“审乎无假而不与物迁,命物之化而守其宗”)

圣人之治天下,未尝求之天下也,但治己而已。“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于礼乐刑政乎何有?“游心于谈,合气于漠,顺物自然而无容私”,即“致中和”之学也。(注《应帝王》“汝游心于淡,合气于漠,顺物自然而无容私焉,而天下治矣”)

“顺自然”变成了“致中和”,“守其宗”变成了“立大本”,“无假”即“存诚”,“养生”即“立命”,凡是庄子刻意强调的概念,在儒典中差不多都能找到相应的说法。

问题是,如果依照这样的思路来解释,那么庄子与儒家还有什么区别呢?钱氏不满前人以佛理、丹道解庄,他自己是否也堕入到另外一种肆意攀援呢?《田间文集》中的一封信,《与俍亭禅师论庄子书》为我们透露了个中消息:

夫庄子言道德而訾仁义,毁礼乐,其言必称老子,庄子为老子嗣久矣。然其意中所尊服者,则惟一孔子。其言之涉于侮慢者,此诃佛骂祖之智也。尝以己说托为孔子而称之者,以为孔子必当有是说也。而又假托老子教孔子之说,以为孔老相见时,应作如是说也。一正一反,抑之扬之,以逼出孔子设教之所以然。若认作实语,便是痴人前说梦矣。

孔子于子夏“礼后”一语而深赏之,特不欲尽言之耳。庄子之源流实出子夏。子夏知其后而笃信谨守,不敢略其后焉,盖以非是后者无以治世也,此儒者之学也。庄子欲尽捐之,盖知当世之必不可以仁义礼乐治也。世不可治,而习其说者,徒以繁文长伪,而圣人之道不复见矣,固不如托诸老子,为天下无所可用之人,而徒存其大方,使万世而下庶几犹见圣人之道。杖人以为托孤于老子,岂不然乎?

依照此信,钱氏对以下两点深信不疑:一,庄子立言之宗旨,全是为了“圣人之道”。批评的话,属于呵佛骂祖;假托的话,也是为了逼出孔子言说背后的根据。那些形形色色的对话,纯属庄子有意的设计,均服务于同样的目的。甚至,庄子言必称老子,也是一种不得已的“狡计”:当后世儒学渐失其传的时候,在老子的传统中尚能保留一些圣人的真髓。二,庄子出于子夏一脉,本来就根源于儒家。子夏与夫子论诗,因绘事后素而悟“礼后”(朱子以“忠信为礼之本”释之)。但子夏之所以仍然固守礼教,是因为他相信,没有仁义礼乐,社会就不可能得到治理。此属于儒家之正途。庄子则知道,战国乱世,仁义礼乐之教不可能实现,夫子立言设教之本反而容易为繁文所遮蔽,倒不如托身于无用,更能保存圣人之学的真精神。

有了这两点做保证,钱氏自不必担心“肆意攀援”的指责。庄子既属儒家之别派,庄子之志既在发圣学之真精神,那么,以《易》释《庄》、进而把《庄》书与《大学》、《中庸》、《孟子》会通起来,难道不是合情合理的事吗?

不过,这两点都不是钱氏的创见。前说出于澄之的师友觉浪道盛,后者则可以追溯到昌黎韩愈。它们一起构成了庄学史中一个绵延不断的传统。

三、嫡子还是孤儿?

自司马迁作庄子传,称“其要本归于老子之言”,学者多老庄并称。其间虽有黄老、老庄之分,但大体上都同意老子和庄子属于同一个大的思想系统。魏晋时期,《道德经》和《庄子》书成玄谈之依据和素材,并被卷入当时的名教与自然之争。孔老优劣、庄圣之别成为话题。虽有激进者好老庄而薄周孔,但多数人仍奉孔子为圣人。王弼以“体无”定孔老高下,郭象《庄子序》以同一理由区别庄子和圣人:圣人“寂然不动,不得已而后起”,而庄子“虽未体之,言则至矣”。表面上,庄圣有别,但与那些激进者相比,这种说法无疑拉近了庄子和孔子的距离。

至中唐时期,昌黎韩愈始提出,庄子源于孔门。其言曰:

吾常以为孔子之道,大而能博,门弟子不能遍观而尽识也,故学焉而皆得其性之所近。其后离散分处诸侯之国,又各以所能授弟子,原远而末益分。盖子夏之学,其后有田子方,子方之后,流而为庄周,故周之书喜称子方之为人。

韩愈此文之主旨,并非想替庄子“正名”,而是要说明,唯有孟子才能代表儒家之道统。当他接着说“道于杨墨老庄佛之学,而欲之圣人之道,犹断港绝潢以望至于海也”时,源于子夏的庄周早被他当作害道的异端了。

比较吊诡的是,韩愈的批评常被人忽略,庄子源于孔门的说法倒给人留下了很深的印象。苏轼作《庄子祠堂记》,批评司马迁只得庄之粗迹,未了庄之微意。他认为,庄子实际上是“助孔子者”,这叫“实予而文不予,阳挤而阴助之”。苏东坡的根据在《天下》篇,诸子数家,孔子不与,正说明孔子地位之尊。另外,苏东坡也注意到《庄子》的文风,即所谓“正言无几”。其实,这两点也正是后来会通庄儒者最喜欢罗列的理由。

与苏东坡同时的王安石亦有《庄周论》两篇畅发此意:

昔先王之泽至庄子之时竭矣,天下之俗谲诈大作,质朴并散,虽世之学士大夫,未有知贵己贱物之道者也,于是弃绝乎礼义之绪,夺攘乎利害之际,趋利而不以为辱,殒身而不以为怨,渐渍陷溺以至乎不可救已。庄子病之,思其说以矫天下之弊,而归之于正也。其心过虑,以为仁义礼乐皆不足以正之,故同是非、齐彼我、一利害,则以足乎心为得,此其所以矫天下之弊者也。既以其说矫弊矣,又惧来世之遂实吾说,而不见天地之纯、古人之大体也,于是又伤其心于卒篇以自解。故其篇曰:“《诗》以道志,《书》以道事,《礼》以道行,《乐》以道和,《易》以道阴阳,《春秋》以道名分。”由此而观之,庄子岂不知圣人者哉?又曰:“譬如耳目鼻口,皆有所明,不能相通,犹百家众技,皆有所长,时有所用”,用是以明圣人之道,其全在彼而不在此,而亦自列其书于宋钘慎到墨翟老聃之徒,俱为不该不遍一曲之士,盖欲明吾之言有为而作,非大道之全云耳。然则庄子岂非有意于天下之弊而存圣人之道乎?

与苏东坡相比,王安石此论显得更为细致而有理据。其最大特点在“矫弊”说,这样,庄子那些批评的话语,就可以转换为针对时弊而不是孔子。王氏同样从《天下》篇体会到庄子的自谦,所不同的是,在王安石眼中,庄子对儒家已不是“阴助”,而且“有意”地“存圣人之道”了。

苏、王的说法影响很大,后来的注《庄》者多不能忽视庄子和儒家的关系问题。在庄学史上,开始形成一种“以儒解庄”的传统。著名者如林希逸、杨升庵、朱得之、觉浪道盛、方以智、钱澄之、林云铭、宣颖以及晚近的刘鸿典、钟泰等等,可谓代不乏人。诸家之说,各有千秋,其中,最富特色的当属道盛禅师的“托孤说”,此说对钱澄之和方以智的庄学作品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死节易,立孤难。立孤者必先忘身避仇,使彼无隙肆害,乃能转徙深渺,托可倚之家,易其名,变其状,以扶植之成人。成后乃可复其宗,而昌大其后。予读《庄子》,乃深知为儒宗别传。夫既为儒宗矣,何又欲别传之乎?深痛战国名相功利之习,窃道术以杀夺,仁义裂于杨墨,无为坠于田彭。即有一、二真儒,亦未深究性命之极,冥才识而复其初。遂使后世不复有穷神知化之事,而天下脊脊,不能安性命之情,则所学皆滞迹耳。此嫡血之正脉,孤而不存,庄生于是有托孤之惧矣。

道盛是明末清初著名的禅僧,方以智之师,曾被誉为“江南三宝”之一。道盛以禅师而好庄,著有《庄子提正》一书。他对庄子的看法可用“儒宗别传”四字来概括。“儒宗”是说庄子的真精神乃在儒学,“别传”是说庄子的外表却依托于老子。道盛把这种复杂关系比喻为:“非老聃之嫡嗣,乃尧孔之真孤。”

和王安石的说法相比,道盛此论更进一层。王安石称庄子意在“存圣人之道”,但同时又强调庄子知道自己“非大道之全”。可是,“托孤说”就不同了。“孤”乃仅存之血脉,唯此“孤”始能代表正统和真精神。说庄子为“尧孔真孤”,其意义不在于庄子之精神属于儒家,而在于儒家之正脉仅保存在《庄子》书中。这样一来,两千年的儒学史差不多被他一语推倒。无论如何,这一点大概是王安石所无法接受的。当然,这也是大多数“以儒释《庄》”者不可能走到的一步。道盛的说法显然受到了佛教内部判教论的启示。

对于尧孔之真髓、庄子之孤怀,道盛也有他的看法:

庄周隐战国,辞楚相,愤功利而别路救之,以神化移人心之天者也。世儒拘膠,不能知天立极。……内七篇已豁然矣,究不外于慎独致中和,而与人物冥声臭,归大宗师于孔颜,归应帝王于尧舜也。世人不知,以为诋毁圣人,孰知称赞尧舜孔颜,无有尚于庄生者乎?

夫论大易之精微,天人之妙密,性命之中和,位育之自然,孰有过于庄生者乎?予之表系,不得不亟推之,正惧儒者之心印太孤也。

世儒之不足既在“未深究性命之极”、“不能知天立极”,那么尧孔之真髓自然就是“天人性命”之学了。而庄子恰恰早把天人性命之学发挥到了极致,举凡《易》之精微、《中庸》之慎独中和等,庄书皆有之。因此,要想接续儒家日渐式微的“天人性命之学”,就必须到庄书中去寻找。惟有如此,儒者之“心印”才不会太孤。

道盛曾经透露过的,他何以提出看似如此怪诞的说法:

吾尝曰,道若不同,则不相为谋矣。是望人以道大同于天下,使天下之不同者,皆相谋于大同之道,必不使异端之终为异端也。即有谓予借庄子自托孤与自正孤,予又何辞!

由这番表白可知,道盛所谓有“托孤说”其实也是有所托的,其“自托孤与自正孤”容有异解,但会通三教、破除正统异端之别的目的还是比较清楚的。道盛“会通三教”的志向在弟子方以智的著作中得到贯彻,其“托孤说”亦为钱澄之所继承。

方以智和钱澄之为同里好友。两人在明末同入党社,在岭南一起抗清,事败后又同被僧服,返还乡里。所不同的是,方以智投身于道盛门下,并积极传承曹洞法统,钱氏则恢复儒生本色,恪守儒释界限。很可能是因为以智的关系,钱氏与道盛过往密切,其情谊当在师友之间。

道盛曾“全标庄子并付竹关”,十年后,方以智不负师托,著成《药地炮庄》。该书许多说法都属于对道盛宗旨的发挥:

游即息也,息即无息也。太极游于六十四,乾游于六龙,庄子之御六气,正抄此。(释“逍遥游”)

此篇发明慎独中节之学,以一善刀而藏,消尽善恶名刑,邵子最赏提刀四顾,有旨哉!(释“养生主”)

庄子虽称老子,而其学实不尽学老子,故此处特立一帽子自戴之。非芒昧也,何能滑疑?非滑疑也,何能稠适而上遂乎?万物皆罗,莫足以归,有捉败此老曼衍藏身处者否?(释《天下》篇)

以易道释逍遥,以中和解养生,以庄子不尽学老子,不过是把道盛的意思说得更具体而已。

钱澄之曾经评论《药地炮庄》说:“多禅语,而会通以《庄》、《易》之旨。”就会通《庄》、《易》之旨来讲,钱氏自己也是这样做的(详见上节)。他所不满的是“以禅解《庄》”,钱氏曾告诉俍亭禅师说,“释自释,儒自儒”,与其把庄子称为“释家教外别传”,不如把他看成“儒家教外别传”,因为释氏是“出世法”,而庄子则有“用世之学”。因此,钱氏可以接受道盛的托孤说,但不同意把三教会为一炉。这大概也正是钱氏虽有许多看法与道盛、以智相同或相近,但仍然自别于他们的原因所在。

四、小结

以上我们粗略地介绍了钱澄之对庄子的一些看法,以及这些看法与前人或时贤的关联。现在的问题是,我们究竟该如何判定钱氏在庄学史上的地位?

非常明显的是,“会通庄儒”并不是钱澄之的什么“孤明先发”,远的可以追溯到晋唐,近的可以联系到道盛。甚至,“以庄继《易》”也不是钱氏之专擅,其友方以智走的是同一条道路。在一些问题上,如庄子源于子夏,钱氏也只是因循旧说,并没有给我们提供什么新的像样的根据。

不过,钱氏之书仍有几点值得我们特别表彰:

第一,对庄学与易理关系之疏理。《易》之《经》成书虽早,但《传》却与《庄子》属于同一个时期的作品。除了庄书提到过《易》之外,双方还分享着一些共同的概念和问题,如阴阳、变易、时等等。庄子有否受到过《易经》的启示?庄书与《易传》是否有相互影响的痕迹?这都是早期思想史必须讨论的问题。钱氏以易学家之素养,探讨两者之关联,无论其结论能否成立,都不能说不是一种有益的尝试。

第二,“以意逆志”之解释原则。个人觉得,钱氏对“注书”有一个极富启示意义的说法,那就是“旁通发挥”仍然可以属于“无我”。“注书”不能借题发挥,否则,那就变成了“著书”。但“注书”亦非“训诂”,否则就会变成窜句博物。以无己之心追寻古人言外之意,那才是“注书”之正途。考虑到《庄子》书的性质,钱氏此说更为重要。“寓言十九,卮言曼衍”,如果借题发挥,可以上天下地,无所不通。但另一方面,如果只据守章句,停留在字面意义,那又变成了食古不化。如何在两者之间保持平衡,实在是一件很困难的事儿。若说有一种接近的方法,“以意逆志”庶几得之。

第三,“辞达而止”的行文风格。《庄子》文理兼备,多“悠谬之词、诡憰之句”,读者经常“茫然不知所谓”。注《庄》者如果再益以玄解,那就是“以水益水,何解之有”。钱氏有此觉悟,所以在自己的庄诂中,决不故弄玄虚。他所不满于方以智的,也正在其《炮庄》充满禅机,句句让人不懂。在庄学史中,如钱氏这种风格者,实在不算多数。

同类推荐
  • 《大学》《中庸》意释致用

    《大学》《中庸》意释致用

    《大学》、《中庸》问世后就不断被人们以打造的精神加以解读。《〈大学〉〈中庸〉意释致用》旨在继承前人的打造精神,以现时代的生活为起点,突出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力求对人们的修身处世有一定的启发。
  • 孟子与性善论

    孟子与性善论

    《孟子与性善论》中优美生动的文字、简明通俗的语言、图文并茂的形 式,把中国文化中的物态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等知识要点全面展示给读者。
  • 智慧书

    智慧书

    人类思想史上最伟大的三部智慧奇书之一。本书汇集了300则绝妙的格言警句,论及识人观事、慎断是非、修炼自我、防范邪恶等处世智慧和谋略。自1647年问世以来,深受读者喜爱,历经几百年时光淘洗而不衰。
  • 开心国学

    开心国学

    本书以儒家、道家及诸子百家思想为立足点,从《论语》、《孟子》、《中庸》等儒家学派的代表作中,选取其关于学习、立志方面的名句加以分析解读,为青少年提供学习的方法,引导他们树立坚定、自信的信念,从小奋发图强;从道家学派的主要代表作品中,精选出帮助青少年加强自我修养,提高综合素质的内容,引导孩子正确对待人生,提高思想觉悟,激发民族自豪感、爱国热情和社会责任感,并培养和塑造独立自主,奋发向上、团结友爱的人格和价值取向;从《孙子兵法》、《墨子》、《韩非子》等诸子名家作品中,选取名句加以分析解读,为青少年处理日常生存问题,提供指导和借鉴。
  • 易经一日一解

    易经一日一解

    六十四卦网罗天地万象,穷尽宇宙之变化,展示了人事的吉凶悔吝。《易经》用阴阳之道来解释天、地、人、万物的变化原理,其中彰显了天道行健、自强不息的人类精神,同时也点明了厚德载物、与时变通的生存谋略。借鉴古老的人生指南,开启真正的智慧,我们将用和谐的举措去趋吉避凶、如意纳福,去考量世界,体验人生。
热门推荐
  • 实用涉外文书写作大全

    实用涉外文书写作大全

    涉外文书概述涉外文书,是在涉外活动、涉外工作中制作和使用的各类文体(文书)的总称。涉外文书,是涉外活动中用于发布和贯彻执行国家的对外政策,执行法律,证明身份,叙述事实,申述立场或观点,表示态度,交涉问题,传递信息,建立友谊与合作。
  • 绝世独宠妃要休夫

    绝世独宠妃要休夫

    王妃休了王爷?王爷整天以泪洗面,寻死腻活?背对着王府大门,挥挥手终于可以解脱了,更是摆脱了那几个超龄的假儿子,拍拍身后的包裹,有了它哪怕是一辈子游手好闲也能舒舒服服的过自己的小日子了...嫂嫂掉进来钱眼,妹妹刁钻任性,哥哥懦弱无能,还有一个自命风流的混蛋处处闹心。。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终于找到了头顶那缕阳光的时候,天降厄运。什么?丫鬟?给大王爷当丫鬟?刚从那里面逃出来,再回去可能吗?隋翰羽当朝丞相,更是王府的大王爷,有着绝世武功,更是翻手为云,覆手为雨!这女人色胆包天,竟然将王府里弄得乌烟瘴气的时候潇洒的一走了之?是不是活的不耐烦了?想走有那么容易吗?经过本王的允许了吗?%%%%%%%%%%%%%%%%%%%%%%%%%%%%%%%%“将军,这是我为你绣的手帕,看看可否喜欢?”“难得呀?这么笨的人竟然也会绣手帕?”大王爷一把抢过来放在鼻间一闻,对着手帕就是一通咳嗽顺手放在怀里,“既然已经脏了,那我只好勉为其难的收下了。”“你喜欢,那就送你好了,反正这也是我刚从茅房里捡来的。”“呕呕呕.....”%%%%%%%%%%%%%%%%%%%%%%%%%%%%%%%%书房里,大王爷看着刚进来的人冷淡的说道,“这是你的卖身契,写上你的名字就可以离开了。”陈佳鑫刷刷的写上名字,转生就想离开。隋翰羽看着手上的婚姻契约书上陈佳鑫这几个大字,心里偷笑‘你是永远走不出这个王府的,王妃,,你以为能跑得了吗?’“大王爷,你我主仆一场,以后再也不会相见相见了,可否写上你的名字让我以后好留作纪念?”处在兴奋中的大王爷浑然不知自己自己在和离书上写上了自己的大名。陈佳鑫走出书房看着里面捧着婚姻契约书兴奋中的大王爷,小样,和姐斗,简直是自不量力。
  • 向胡雪岩借智慧

    向胡雪岩借智慧

    本书融故事和论述于一体,生动讲述了一代奇商胡雪岩的创业史,从经商智慧、处世手腕等方面,集中解读了他独特的人生阅历与高瞻远瞩的商业眼光,展示了大商人所特有的人格魅力。《向胡雪岩借智慧》内容丰富,论述细致,颇具启发意义,有助于读者对自己人生中各种人际关系、各种选择与得失作出新的审视和判断。
  • 弃妇好逑

    弃妇好逑

    爹爹蒙冤过世,大哥莫名失踪,亲戚无良,孤苦弱女带半路捡来的包子一枚千里求助未婚夫家门前,却被无情拒婚。 不怕商战头破血流,不怕良田太少,不怕包子难养,就怕桃花片片飞,直叹道:难道这个时代弃妇也好逑? (楠竹后来犯了一次不可饶恕的错误,不喜的妹纸慎入,可以直接转入新坑《农门春色》)===============新坑《农门春色》已挖好,坑内有软垫,欢喜、斗气、冤家、妖孽型!
  • 我们三个都是穿越来的

    我们三个都是穿越来的

    我是因为看了很多的穿越小说,也很想穿越。谁想我想想就能穿越,穿越就穿越吧,居然穿成怀孕九月的待产产妇,开玩笑嘛!人家在二十一世纪还是黄花一枚呢。这也可以接受,可是明明是丞相之女,堂堂四皇子的正牌王妃怎么会居住在这么一个几十平米得破落小院子里,她怎么混的,亏她还一身绝世武功,再是医毒双绝。哎。没关系,既然让我继承了这么多优越条件,一个王爷算得了什么?生下一对龙凤胎,居然都是穿过来的,神啊,你对我太好了吧?且看我们母子三人在古代风生水起笑料百出的古代生活吧。片段一在我走出大门时,突然转身对着轩辕心安说道:“王爷,若是哪天不幸你爱上了我,我定会让你生不如死的。”然后魅惑地一笑,潇洒地走了出去。片段二当我对着铜镜里的美人自恋地哼出不着调地歌时。“别哼了,难听死了。”一个清脆的声音响起。~~~接着一声尖叫紧跟着另一声尖叫。我用上轻功躲进了被子里.~~~"我和你一样是二十一世纪来的。”“你好,娘亲,哥哥,以后要多多指教。”来自两个婴儿的嘴里,我摸摸额头,没高烧啊。片段三“小鱼儿,我可是你孩子的爹,况且我没有写休书,你还是我的王妃。我会对你好的。”安王爷霸道地说道。“你们认识他吗?他说是你们的爹?”我问着脚边的两个孩子。“不认识,”女孩说道。“我们的爹不是埋在土里了吗?怎么他一点也不脏?”男孩问道。那个男人满头黑线。“对不起,我们不认识你。”说完拉着孩子转身就走。片段四“爹爹,这是我娘,你看漂亮吧?”南宫心乐拉着一个白衣帅哥进来问道。我无语中。“爹爹,你看我娘亲厉害吧?“南宫心馨拉着另外一个妖精似地男人走了进来。我想晕。“这才是我们的爹。”“才不是呢,这个才是”两人开始吵起来了。“我才是你们的爹。”安王爷气急地吼道。“滚一边去。”两个小孩同时说道。屋里顿时混乱之中。转头,回屋睡觉去了。推荐完结文《别哭黛玉》完结文《穿越之无泪潇湘》新文,《极品花痴》
  • 道可道:晚近中国学人珍闻录

    道可道:晚近中国学人珍闻录

    其中多见机智谐趣。却能以小见大,本书分“天分”“勤学”“应试”“授业”“论争”“品典”等共26章,录介中国近现代以来一些学界名流的趣闻掌故,钩沉诸多历史的生机和真实。历史上有很多被有意无意丢弃的“边角料”。涉及人物有梁启超、章太炎、赵元任、鲁迅、白寿彝、竺可桢、傅斯年、梁羽生等。,虽然抹去了庄严格调,报喜特色人物的特色性格
  • 花美男专卖店

    花美男专卖店

    花美男专卖店是夏城新开的一个五层楼式的主题店面,特点是经营美男!每个月这个店都会推出一个或几个主打美男,每次都会发生不同的故事。一个有着古怪想法、元气十足的少女朵朵能引领着这家店,不仅因为她身后有一直支持她、照顾她的哥哥,还有冷峻面瘫轩辕夜的支持,以及后来温柔男古风的呵护。
  • 官少的隐婚新娘

    官少的隐婚新娘

    一次次的撮合,一次次的失败,一次次的接近反而让她也渐渐被这个男人迷惑,连自己都不知道在什么时候丢了心,中了蛊“阿姿,对不起……”“你对不起的不是我!是你肚里孩子的父亲!”“他……他早就死了,一次意外。是他先抛下我的——”“顾盼笙,为了名正言顺的生下孩子,她选择嫁给了未婚夫的同事——那个众人眼中的黄金单身汉。婚后生活并不是人人艳羡的夫妻恩爱,因为他们婚前充其量也就见过几面,彼此叫得出名字而已。她只想抵挡外界的流言风语,安心生下孩子,却不想,生活一次一次的开起了玩笑。早知道这男人魅力无边,却没想到自家妹妹也深陷进去,你错了!戴国杰没有死!”什、么?!戴国杰没有死?!,妹妹撞见他们相处的方式,识破了他们假结婚的戏码,她请求妹妹帮忙保密,不要告诉家人,妹妹却要她帮忙倒追他。
  • 尸心不改

    尸心不改

    控尸门的欢乐二缺弟子江篱炼了一具美得人神共愤引得天雷阵阵的男尸,以为好日子开始了,结果没想到门派惨遭灭门。--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小军迷对你说:军用飞机的魅力

    小军迷对你说:军用飞机的魅力

    从飞机的诞生和发展历程讲起,《小军迷对你说:军用飞机的魅力》涵盖了对经典飞机的展示,一代机到四代机发展的精彩瞬间和经典产品的纤细介绍,甚至一些慨念飞机也有所涉及,可以说全书是小军迷了解飞机,领会军用飞机魅力的最佳读物,希望小军迷们认真阅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