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123500000015

第15章 以庄继易:钱澄之的庄学观(1)

清初,具有遗民倾向的学者纷纷注解《庄子》,以寄托其隐遁或解脱之志。钱澄之(1612-1693)便是其中之一,他晚年成《庄子内七诂》(与《楚辞屈诂》合编,称《庄屈合诂》),专门发挥个人对庄子思想的理解。由于钱氏是文学大家,曾被尊为桐城派之先导,他的学术贡献反而常为文学成就所掩盖。本文不揣孤陋,仅就钱氏《庄》解之内容,略陈己意,以就正于方家。

一、注《庄》之原则

钱氏之生平,《清史稿·遗逸传》有简略的记载:

钱澄之,字饮光,原名秉镫,桐城人。少以名节自励。……是时复社、几社始兴,比郡中主坛坫者,宣城沈寿民、池阳吴应箕、桐城钱澄之及方以智。又与陈子龙、夏允彝辈联云龙社,以接武东林。澄之体貌伟然,好饮酒,纵谈经世之略,尝思冒危难立功名。阮大铖既柄用,刊章捕治党人,澄之先避吴中。妻方赴水死,事具《明史》。于是亡命走浙闽、入粤,崎岖险绝,犹数从锋镝间,支持名义不少屈。黄道周荐诸唐王,授吉安府推官,改延平府。桂王时擢礼部主事,特试授翰林庶吉士,兼诰敕撰文,指陈皆切时弊。忌者众,乃乞假间道归里,结庐先人墓旁,环庐皆田也,自号曰田间,著《田间诗学》《易学》。澄之尝问《易》道周,依京房、邵雍说,究极数学,后乃兼求义理。其治《诗》,遵用《小序》首句,于名物训诂、山川地理尤详。自谓著《易》、《诗》成,思所以翊二经者而得庄周、屈原,乃复著《庄屈合诂》。盖澄之生值末季,离忧抑郁无所泄,一寓之于言,故以庄继《易》、以屈继《诗》也。

由此传,我们大体可以知道,澄之早年即有用世之志,积极参与党社活动。当清兵南下时,又奔走闽粤,从事抗清大业。及事不可为,乃返回乡里,隐居著述以终老。所需补充的是,钱氏发妻之死,并非由于党争,乃因清兵而亡,同时失去的还有一子一女。他的返乡,也不是简单的“乞假间道归里”,而是与永历行朝失散后不得已的选择。一组六十四首的《行路难》细致地刻画了他返乡路上所经受的种种艰辛和凶险。对澄之而言,满人所带来的,不仅是国仇,而且还有家恨,这当是他后来选择隐遁的最主要原因。

钱氏之著述,《田间易学》、《田间诗学》皆收入四库,《庄屈合诂》见于存目。《四库提要》对澄之的经学成就评价颇高,如称其易学:“其说不废图书,而以邵子先天图及河、洛二图皆因《易》而生、非《易》果因此而作,图中奇偶之数乃揲蓍之法、非画卦之本,持论最为平允。故卷首图象虽繁,而不涉支离附会之弊。”称其诗学:“持论颇为精核,而于名物训诂、山川地理,言之尤详。”

对《庄屈合诂》,《提要》则有如下的评论:

屈原之赋,固足以继风雅之踪。至于以老庄解《易》,则晋人附会之失。澄之经学笃实,断不沿其谬种。盖澄之丁明末造,发愤著书,以《离骚》寓其幽忧,而以《庄子》寓其解脱,不欲明言,托于翼经焉耳。

《提要》此说,影响甚大,《清史稿》小传即据此立论。就意识到《庄屈合诂》乃有为之作,四库馆臣实已触及钱氏之微意。从极力表彰屈子之气节,到大谈庄周之至性,钱氏自己立身处世的态度尽在不言之中。但是,如果把该书完全看成是借题发挥,那就未免过于捕风捉影。姑毋论以老庄解《易》是否纯属晋人之“附会”,但从钱氏自己的言论看,他对借《庄子》发挥己见的做法也是颇有微辞的:

余少时好读《庄子》,见郭子玄注,苦不得其解。有示以林希逸《口义》者,览之略有端绪。友人曰:“此训诂之学也,读《庄子》岂宜作如是解?”于是益求所谓能为《庄子》之解者而究心焉。而为二氏之学者,皆谈《庄子》。禅家以其得宗门之旨趣,道家指为有丹经之秘言,其说皆近似之,而吾不敢信也。则又有谓三圣人之学本同,其解《庄》也,取三家语句之相似者,影响印合,又不深畅其旨,但略一拈提,使人自悟,是不过借《庄子》发摅己见,以自成其一家之言,于《庄子》实未解也。

钱氏读《庄》初由郭象、林希逸入,后在友人建议下,乃泛滥于二氏之《庄》解。他既已发现,不论是参以佛理、丹道,还是用三教相互印合,都未能真正了解《庄子》,那么他自己注《庄》,断不会循此旧途。换句话说,钱氏之注,实乃相信庄子之意真当作如是解,决不仅仅是“寓其解脱”、“托于翼经”而已。用钱氏自己的话来讲,这就叫“要是释《庄》,非自立说也”。

钱氏之书取名为“诂”,也是基于同样考虑:“吾之解《庄》者屡矣。晚年,少有所进,乃尽废前解,而为之诂。盖真见世之所谓能为《庄子》之解者皆妄耳,故宁为训诂也。”

必须提及的是,钱氏对“训诂”并无好感。他曾明告好友方以智:“吾人读书,观大义而已。……至于器数之末,诂释之烦,点画之细,世自有窜句博物之徒。”他批评“训诂之学”曰:“若惟言之是尊,毋敢略出己见,疑者缺之,未详者置之,惟通其章句而已,是训诂之学也,是以无我之弊流为训诂。”在解《庄》时,钱氏仍然“宁为训诂”,只能说明他对流行的肆意攀援之做法十分不满。

钱氏曾论及注书与著书的区别,最能代表他在这一问题上的立场:

甚矣,注书之难,难于著书也。著书者,欲自成一家言耳,其有言也己为政。注书者,己无心而一以作者之心为心,其有言也役焉而已。故曰:著书者无人,注书者无我。然自孔子《系辞》以来,如郭象之注《庄》,王辅嗣之注《易》,旁通发挥,往往出于古人意言之外,亦何尝不用我也?曰:非我也,古人之意之所在也。书不尽言,言不尽意,以意逆志,是为得之。

著书立言,标准在己,故心中可以无人。注书则不同,注者服务于所注之书,自己无心而以作者之心为心,是谓无我。但是,无我并不意味着固守章句而已,还必须追寻作者的言外之意。就此而论,孔子之《系辞》、王郭之注解皆可称为无我之作。

既不愿以己意进退古人,又不想落入虫鱼饾饤之途,只希望设身处地,以意逆志,由七篇之脉络上探庄生立言宗旨及言外之微意,这大概就是钱氏注《庄》之初衷。

二、“前人所未发”

《庄屈合诂》成书于康熙二十四年(1685),作者时年74岁。其中《庄子内七诂》只注内七篇,首列郭象及各家注,次及自家之“诂”,分章悉依焦竑《庄子翼》。每篇末尾有“总诂”,概述全篇之大意。此书完成之后,钱氏曾多方活动,希望能够刊行。直到五年之后,才由徐乾学赞助,与《田间易学》、《田间诗学》一同付梓。其间数年,钱氏与友朋通信,反复提到该书有“发前人所未发”之处:

弟不能闭户而能塞耳,于追呼啼号中,了得《庄屈合诂》一书,自谓能发前人所未发,因小儿久病,无人脱稿,末由寄览也,怅怅!(《与左霜鹤》)

《庄屈合诂》到家始能脱稿,颇觉发前人之所未发。(《与李屺瞻》)

今春了得《庄屈合诂》,此十数年盘纡胸中之物,幸已脱稿,颇觉发前人所未发。(《与某》)

弟于去冬穷愁之中,又了得《庄屈合诂》一书。此书属稿数年,今始卒业,自谓无复疑义。(《与徐方虎》)

这些书信虽有推售之嫌,但未尝没有个人的自负在内。钱氏自己并未说明创见何在,但综合全书(《庄子内七诂》)来看,其大要则在“《庄》本于《易》”一语:

自庄子以《诗》、《书》、《礼》、《乐》及《易》、《春秋》列为道术,后遂有“六经”之称。而其称《易》也,曰“易以道阴阳”,则一语已抉其奥矣。吾观其书,其言内圣外王之道,则一本于《易》。夫《易》之道,惟其时而已。庄子以自然为宗,而诋仁义,斥礼乐,訾毁先王之法者,此矫枉过正之言也。彼盖以遵其迹者,未能得其意;泥于古者,不适于今。名为治之,适以乱之。因其自然,惟变所适,而《易》之道在是矣。

钱氏认为,易道之核心在“时”,庄子“因其自然、惟变所适”的主张恰恰就是重“时”的表现,所以归根结底,庄子之学只不过是易理的进一步发挥而已。

钱氏出身易学世家,又曾问《易》于黄道周。其在易理方面的造诣,颇受时人的推崇。方以智编订《周易时论》,澄之与有功焉。天界觉浪道盛则把易学方面的质询转送澄之作答。钱氏六十岁时著成《田间易学》,以朱子《本义》为主,兼容义理和象数两方面。在这部书中,他对“易道惟时”曾有系统的发挥:

乾元统天,无终无始也。无始而万物资始,时至则然也。“大明终始”,明其终始皆时为之也。

时至而事起,圣人因时以制器

亢,岂惟伊尹之放桐、周公之负扆哉?孔子亦有时而亢,诛华士、却莱夷、堕三都,当其时,宁知有得丧存亡耶?盖责任不在己,当潜则潜;责任在己,当亢则亢。若当亢而思潜,将宋陈宜中之占城不返为高蹈乎?亢之时,一有知退知丧知亡之心,便失其正矣。

“趋时”本为《易传》“爻位”说的一种,主要意思是,卦象之吉凶因所处时机而不同。钱氏则把它推广开来,说明一切事物皆因时而动。他甚至认为,易道无超出于“时”者:“易之道尽于时”。“时”如此重要,对人来说,知“时”便成为关键。当亢则亢,当潜则潜,否则极易失其正道。

“时”的基础在于“变”,没有“变”就无所谓“时”。所以,趋时必须明“变”。钱氏云:

惟变而后其道徳和以顺,不变则反成乖戾也。惟变而义以理,不变则不能各得其宜也。穷理者,穷其变也。尽性者,尽其变也。至于命,则一任其自然,变而不知其所以变也。

《易》者,变易之学。只有变易,才能实现道德和顺,万物各得其宜。因此,“穷理”也好,“尽性”也好,“以至于命”也好,说到底,不过是穷变、尽变并安于变而已。

“安于变”就叫做“因任自然”、“顺其自然”,而天地万物本来就是自然而然的:

乾本乎气之自然,故易。坤因乎乾之自然,故简。

万物固已自然,圣人又何事焉!圣人犹为之领袖耳。虽然一切制作,不过顺其自然。

“自然”本是道家之术语,由王弼引入《易》注,一方面借以说明天道之自然而然,另一方面也是为了提倡一种因循无为的人生观。钱氏显然受到了王弼这种做法的影响。所不同的是,钱氏并不以为“自然”得自于道家,而是易学本身就包含的内容。在这个前提下,他并不认为引证老、庄之言有什么不妥:

天下之理,非吾一人可以尽知尽能也。有不知而后无不知,有不能而后无不能。庄子曰:“万物固已自然,圣人又何事焉!”因其自然,又宁有不知不能者哉?易简之得,亦得其自然而已。

老子云:“天地之道,其犹槖籥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此鼓万物之说也。吾尝有诗曰:“惟此中虚处,万化由之萌。槖籥空无有,鼔之风辄生。设有一物在,元化岂不停。”是知富有日新之徳业,皆自无中出,故曰“生生之谓易”。生生者,无中生有也。有之以为生,则生有时而息矣。

所可异者,钱氏竟以“无中生有”解释《易传》之“生生”。宋儒张载,攻驳老氏,正谓其虚气相隔,体用殊绝,不识有无混一之常。小程子亦云:“体用一源,显微无间。”不知钱氏当何以自解?

要之,澄之对易理的了解,本有取于道家之学。虽然他自己未必意识到,或未必愿意承认,但这已经足以让他在《庄》书中发现大量与易道相通之处:

成即有毁,毁以为成。治极必乱,乱以开治。春夏之蕃孳,秋冬之凋落,相代实以相因。《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其变,使民不倦”,因之而已。

这是解释《齐物论》“其分也,成也;其成也,毁也。凡物无成与毁,复通为一”章的。庄子之大意在说明“道通为一”,钱氏则注意到其中含有变化的观念,故以易道的变通说释之。

大易有四象,分阴分阳,而阴中有阳焉,阳中有阴焉,是谓阴阳老少。禅家本之为四料简,庄子于是中见非,非中见是,亦此四法。

《齐论物》主齐是非,故曰“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钱氏却从中看出《周易》四象的影子。阴中有阳,阳中有阴,正如是中有非,非中有是。阴阳之互涵酷似是非之无端。

太极即在阴阳中,离阴阳无太极也。儵忽时相遇于浑沌之地,舍儵忽无浑沌也。儵忽欲凿浑沌之窍,岂别有浑沌可凿乎?亦自凿耳。

这是解释《应帝王》中“浑沌”寓言的。在庄书中,“浑沌”本代表着质朴和无为,钱氏则依照易理,更进一层。浑沌如太极,儵忽如阴阳。浑沌就在儵忽之中,离开儵忽别无所谓浑沌,正如太极即在阴阳之中,离开阴阳别无所谓太极。

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但最关键的,还要算关于“时”的讨论:

《易》之道尽于时,《庄》之学尽于游。时者入世之事也,游者出世之事也。惟能出世,斯能入世。即使入世,仍是出世。……七篇以《逍遥游》始,以《应帝王》终。谓之“应”者,惟时至则然也。又曰:“应而不藏”。此其所以为游,此其所以逍遥欤!

“时”者时机,“游”者无待。知时机者,方能进退有度。无所待者,方能超越世间是非利害。以无待之心,应时而动,即为逍遥之游。

天地之道,尽于六气。六气之辨甚微,当其时则谓之正。乘正以御,犹乾之“时乘六龙以御天”也,无往而不顺,故游无穷而亦无待也。

引入“时”后,代表至人精神境界的“乘天地之正,御六气之辨”,就和乾卦的“时乘六龙以御天”一样,乃是“应时而动”的别称。

既有得于大宗师,则生可也,死可也,富可也,贫可也,匹夫可也,帝王可也,时至则起而应耳。庄子所谓“缘于不得已”也。其应帝王,亦不异其所以为匹夫者,内圣外王无二道也。

“应时而动”,则一切皆自然而然、不得不然。时生即生,时死即死,时贫即安于贫,时富即安于富。该做匹夫时为匹夫,该当帝王时为帝王。如果生时求死,死时贪生,贫时羡富,富时爱贫,皆为不知时。钱氏特别指出,如果不知时,潜亢异用,那么不仅不足以知庄子,甚至还是“庄子之罪人”:

吾尝谓庄子深于《易》,《易》有潜有亢,惟其时也。当潜不宜有亢之事,犹当亢不宜存潜之心。而世以潜时明哲保身之道,用之于亢时,为全躯保妻子之计,皆庄子之罪人也。若庄子适当其潜者也,观其述仲尼、伯玉教臣子之至论,使为世用,吾知其必有致命、遂志之忠,为其于君亲义命之际所见极明耳。

潜者隐遁,亢者用世。潜亢各有其时,该隐遁时即隐遁,该用世时既用世,是谓知时。具体到庄子来说,因为适当其潜,所以只好以藏为用。庄子并非不能用世,由《人间世》之致命遂志,可知庄子用世之道甚精,与儒家圣贤“致主泽民皆本之正心诚意之学,无以异也”。相反,那些本当用世之时,却出于全躯保妻子之私心,而行明哲保身之道者,才是“庄子之罪人”。

同类推荐
  • 曾国藩冰鉴(第六卷)

    曾国藩冰鉴(第六卷)

    《冰鉴》以冰为鉴、明察秋毫,以神为鉴、相骨 识人。办事不外用人,用人必先识人,识人必先观 人。古今中外在观人、识人、用人方面可以说是有成 有败,为使大家在观人、识人、用人方面不受任何影 响,特编辑了此书。本书通过对人体的神骨、情态、 刚柔、容貌、须眉、气色、声音这七个部位的论述, 以达到正确观人、识人、用人的目的。在这里我们不 谈论观人、识人、用人的大道理,只希望大家在观 人、识人、用人方面能够获得厚益。
  • 大道无所不在:老子的智慧

    大道无所不在:老子的智慧

    本书作为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老聃的经典著作,同时也是中国历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学著作,为其时诸子共仰,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它从多个角度和层面论证了“道”和“德”这两个核心概念,在为政、处世等方面也有深刻的见解。
  • 培根论理想人生(世界大师思想盛宴)

    培根论理想人生(世界大师思想盛宴)

    本书介绍了培根“关于真理”、“面对死亡”、“宗教信仰”、“论复仇”、“父母与子女”、“婚姻与独身”等方面的人生哲学。
  • “西道孔子”:扬雄

    “西道孔子”:扬雄

    《巴蜀文化走进千家万户——“西道孔子”——扬雄》由纪国泰所著,本书涵盖了巴蜀文化的起源与传承、历史文化、民族宗教、科学技术、民风民俗、名都名城名人等诸多方面,史实准确,文字精练,图文并茂,通俗易懂,对普及、宣传和弘扬巴蜀文化,具有积极重要的作用。 相信这本书能受到广大读者的喜爱,并从中领略到巴蜀文化的独特魅力。
  • 浙中王学研究(阳明学研究丛书)

    浙中王学研究(阳明学研究丛书)

    本书的宗旨,是要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对浙江学术思想的形成土壤、发展源流以及浙中王门学派形成、演变过程的考察,诠释其话语结构和致思趣向,并按照思想史演进的内在逻辑,展现明代心学丰富多彩的思想资源与形成机制,如三教合流、讲会运动、平民教育、宗法社会等。进而通过比较浙中王门各家之异同,揭示诸学者互为对象、互动共进、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取长补短、标新立异的思想特征,以多层次、多视角地展开对浙中王学重要传人的梳理与考量。
热门推荐
  • 摄政王的拽丫头

    摄政王的拽丫头

    小白版简介:啥?她穿越成了婴儿?赚了赚了,连本带利地赚了啊!啥?三岁的她对二十岁的他一见钟情?这个这个…啥?他是腹黑多金,权倾朝野的摄政王?利用咱聪慧的现代大脑,追!啥?摄政王爱的是她的母亲…秦子曰,爱情有如西天取经,路途漫长,妖魔甚多,但终会修成正果。简洁版简介:一个活泼浪漫的小女娃爱上有权有势的黄金单身汉并用尽手段追求真爱的YY故事。一个有权有势的黄金单身汉在不断抗拒不断纠结矛盾的过程中无意识成就了一个女娃扬名盛世的传奇。女娃和单身汉在进攻与防守,失陷与抵制失陷,心动与抵制心动中以角色互换游戏为基础的长期拉锯大战。秦子很负责地说,文非小白,女主有个变强的过程。-----精彩片段一-----云静烨面上依旧是一片冷意,他指了指地上的那包金子,“这就是你所谓的喜欢?为了找个人,随便挥霍上千个平民一生的吃穿用度,本王告诉你,你的那点喜欢,连一个铜板都不值!”长乐一边抹着眼泪,一边对着在场的人一字一顿地道,“我徐长乐宣布,这个男人是我的,他云静烨是我徐长乐的男人!”----精彩片段二-----“云静烨,如果你是那个王子,你会拿着一只水晶鞋于茫茫人海中,寻找灰姑娘吗?”长乐娇柔地声音小心翼翼地响起。云静烨看着外面的天色,知道时辰不早了,随口答道,“这得花费多少人力物力财力啊,再说,普天之下,脚的尺寸相同的女子又有多少?”----精彩片段三-----三年的军旅生涯,让云静烨身上多了几分豪迈之气,融融细月竟也能给他添上几缕沧桑之感,“长乐,我的年纪足以做你的父亲。”那不像是拒绝,更像是一种感慨。“云静烨,我的年纪足以做你的女人!”长乐踮起脚尖贴上他的唇,义无反顾地埋入他的怀中。※※※※推荐秦子新文※※※※《唱罢凰朝》※※※※推荐朋友的文※※※※《二嫁》【痞子龙】《-养女成妃-》【风言染】《吾乃,当家鸨母》【熊丫头】《重生之王牌女友》【蝶雨蓝梦】
  • 带着儿子闯江湖
  • 锁妖店

    锁妖店

    相传九天有神佛,九渊有阎罗。在凡间有宛若星斗般的海外仙山,飘渺与无穷业海之中,怅惘在俗世之中。激起天下之人向往,自此寻仙之举便犹若过江之鲫。却不知仙灵一般的人物隐匿与俗世凡尘。或坐卧山水间,或出没市井中,或被人所忌惮,就如仙临城里的那只狐妖,人人喊打。
  • 尸心不改

    尸心不改

    控尸门的欢乐二缺弟子江篱炼了一具美得人神共愤引得天雷阵阵的男尸,以为好日子开始了,结果没想到门派惨遭灭门。--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祸水红颜倾城笑:妖姬媚颜

    祸水红颜倾城笑:妖姬媚颜

    她,苏云姬是那个首屈一指的怪盗,绝美的脸庞下透露着那一丝丝妩媚的气息。可是谁知,这一次她和那个对手的第一次分高低却莫名其妙就死了,醒来后就发现自己穿越了。她是妲己转世,褒姒投胎,注定亡国。可是又阴差阳错地帮公主代嫁到了云旌,后宫深深,邪魅地皇帝一直霸道地霸占着他。可是,为什么当自己喜欢上他的时候,他却变心了?冷冷的夜里北风吹,找不到人安慰。当初的誓言太完美,让相思化成灰。他们最终能否在一起呢?
  • 明治天皇:孝明帝驾崩卷(下册)

    明治天皇:孝明帝驾崩卷(下册)

    《明治天皇》再现了日本从幕末走向明治维新的历史变革,以优美的文笔,宏大的场景,详细描绘了日本近代决定国运的倒幕运动的整个过程。本书塑造了一个个鲜活的日本近代史人物形象,以及他们的坚定信念,对“安政大狱”、“樱田门之变”等重大历史事件的描述详实生动,是一部了解近代日本不可多得的佳作。
  • 错爱桃花妃

    错爱桃花妃

    一朝穿越,爱过,恨过,错过。颠覆朝纲,倾覆天下。--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王牌甜心指令

    王牌甜心指令

    “想知道你的身世,那就来这里。”一张莫名的邀请函使对甜点毫无经验,仅凭借着超常的嗅觉的菜鸟新手夜允珂来到了传说中皇室的贵族甜点学院。仅为了在四年一届的“卡斯兰帝皇家甜点”大赛中取得冠军并且找到父母,没想到刚入学就麻烦接踵而至!本来身为初级部菜鸟的她莫名其妙的被分配到了高级甜点部!更倒霉的是第一天就华丽丽的在校门口摔倒,被中级部学姐的挑衅!奈何四位高级部的精英恶魔殿下对她偏偏特别照顾。梦幻终会破碎,这特别的照顾竟然隐含着令人震撼的阴谋……!当她在朋友和导师的帮助下从一场场一赛中脱颖而出…从菜鸟进化成大神…当她站在这个甜点界的巅峰时。才发现她的身份竟然是……!
  • 偷心换爱

    偷心换爱

    许攸是张灿曾今最爱的人,然而分手后的她却莫名其妙的爱上了他的兄弟李轩。安慧是许攸曾今的恋人,然而为了得到他,却屡屡针对小灿。面对一边是许攸的兄弟情,一边是小灿的爱情,李轩到底该作何选择呢?一直错把张灿作为情敌的安慧,又能为了爱情做出什么样的事呢?
  • 春光灿烂小祖母

    春光灿烂小祖母

    新书《酱门鲜女:侯爷别上瘾》上线,点击作者其他作品即可进入!吃货陈俏俏一朝穿越,如花的年纪却是祖母的辈分!悲剧还不止如此,她还是人家的继室,更是一位寡妇,而且是个被媳妇欺压得很惨的寡妇!不过,修理极品媳妇,斗渣渣亲家,赚钱之外还帮着官府查案,且勾搭一下美男,日子也很是逍遥,只是,那一位银面男,你是我的什么人?管的太宽了吧!新书《酱门鲜女:侯爷别上瘾》《美味娇妻:王爷,要吗》上线,点击作者其他作品即可进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