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123300000055

第55章 印度高科技发展战略的成就(5)

生物肥料是一种生态友好的植物营养替代来源。印度正在一些真菌、细菌中进行转化研究,以期实现商业化生产。在生物化肥研制方面,印度已经成功获得利用麦麸、谷糠、玉米秆、蔗渣、海藻及根瘤菌等制造生物化肥的技术。

4.生物杀虫剂

为了克服化学农药的弊端,印度已研发出12种生物农药,包括杀害寄生虫、食肉动物、昆虫体寄生真菌和细菌等的生物农药。印度建立了2个生物农药生产厂,并在全国各种类型气候区试验使用不同类型的生物农药,还准备进行大面积推广。印度科学家还初步成功地实施对一些物种低温保存。

二、动物生物技术

印度在动物生物技术领域所获得的进展主要体现在培育动物新品种、动物疫苗、动物胚胎移植等方面。

1.动物新品种

印度科学家对黄牛、水牛和山羊等的遗传特征进行研究,利用生物技术已培育出诸多优良奶水牛品种和优良鱼种,利用克隆技术培育带有病毒抗原体的蚕,利用生物技术培育良种对虾等。印度科学家发现对合成肽抑制素的自动免疫性使绵羊的排卵率增加从而使育性提高。他们还从家蚕和天蚕体内鉴定出一种新的类似溶菌酶的蛋白质,启动一个合作项目鉴定与茧重、茧层重等数量性状位点有关的DNA标志基因,并用518个简单重复顺序或者微卫星标志基因建立家蚕的遗体连锁图,对蚕进行遗传分析。因此,联合国将其作为发展中国家生物技术培训中心,美国等西方国家的一些生物研发机构也到印度的实验室进行生物实验。

2.动物疾病防治

印度在动物疫苗和诊断技术领域也有新发展。印度科学家重组体炭疽病疫苗已进入第一期和第二期人类临床试验;还利用炭疽毒素蛋白的无毒性突变体改进炭疽病疫苗,对其毒性进行研究。印度科学家已探明将安息香酸和昆虫胡蜂有效结合起来,消除蚕病虫害;还努力通过蚕体内的E型肝炎表现形式,把蚕作为生物反映器。

3.动物胚胎移植

印度科学家在牛胚胎移植技术领域获得突破,采用胚胎转移技术使可供利用的最优良种质产生优良公牛,使本地黄牛品种不断得到改进。印度国家骆驼研究中心掌握了骆驼的胚胎移植技术并培育出优良骆驼品种,从而增加骆产奶量。

4.生物多样性研究

印度科学家正对生物资源的多样性在原始和次级水平上进行研究,以期开发出可能的生物资源产品。改进生物资源能力建设。印度在班加罗尔建立一个蝴蝶园,正对12个蝴蝶物种的2000种蝴蝶进行试验。印度政府已颁布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法》,以规范生物多样性资源的商业化开发行为。

三、医学生物科技

印度在生物医学科技领域的进展主要体现在生物医学研究、生物医学诊断和生物医疗器械等诸多方面。

1.生物医学研究

德里基因组学和综合生物学研究院,生物技术局启动基因体功能分析学研究,配置计算设备以处理大量人类基因组序列数据,为基因组研究建立一个实验室。生物技术局拨专款给基因体功能分析学、微生物基因组学和药用基因学领域,目的是进行基因药物的研制。由生物技术局资助的研究小组在不同研究中心参与细菌基因测序工作,如结核分歧杆菌,幽门螺杆菌和丙型肝炎病毒的测序等生物信息学。在生物医学方面,印度掌握了DNA技术和遗传基因技术,并利用这些技术生产出许多抗病毒疫苗。印度已拥有120项生物技术专利,正在申请的专利更多。2003年美国专利与商标办公室颁发的生物技术专利中,印度获得的专利数量名列榜首。印度在干细胞研究、人类基因研究、生物信息学等方面也达到很高水平。印度虽然未参加由全世界6个国家20个研究小组共同开展的人类基因组计划,但它已参与国际水稻基因组计划和注释分析基因组序列工作。

2.生物医学诊断

印度科学家把研究重点放在开发一些对主要传染病、急性病和生理紊乱疾病的疫苗和诊断技术,为此成立医学生物技术发展局,该局以对新的思想和研究领域提供支持和指导。印度科学家利用生物技术进行疾病诊断的研发,并已经利用生物技术对癌症和艾滋病等进行早期诊断,艾滋病快速检测法有望进入应用阶段。印度DNA指纹识别与诊断中心还通过基因实验室的早期诊断,及早发现儿童患有的青光眼等先天性疾病,而及时发现病情给治疗青光眼及多种遗传疾病带来希望。

3.生物医疗器械

印度生物工程项目主要集中在组织工程、生物材料、医学器械、生物器械和生物医学传感器。运载基因的生物导弹技术获得重要进展;医用直线加速器(TOT-1)在印度加尔各答市癌症中心福利机构正式投入使用;沸石的人工合成技术获得重要突破,这项发明已在印度国内外注册专利。

四、药学生物技术

过去10年里,印度制药业年均增长率高达17%,而将来年均增长率可能会更高。印度把药物临床试验、生物制药和疫苗生产研发等,作为印度生物技术的重点产业。

1.药物临床试验

世界许多制药企业已将印度作为区域临床试验与研究中心。英国著名制药公司Myers Squibb将其肿瘤研究业务外包给印度企业;Glaxo Smith Kline和Aentis等公司也在印度开展业务外包。Pifzer公司在印度开拓分子筛选业务外包。Novo Nordisk计划在印度开展药物鉴别外包服务业务。估计全球临床试验市场可为印度临床试验组织带来100亿美元收入,世界许多大制药企业为降低其研发成本,都非常愿意将其临床试验转移到印度进行,而印度公司则可从1—4期临床试验、临床前和临床后的验证中取得巨大商机。

2.生物疫苗开发

印度科学家还把研究重点放在开发一些对主要传染病、急性病和生理紊乱疾病的疫苗上。在生物医药技术领域,印度在分子诊断、重组疫苗、药品和疫苗释放等方面取得重要成就。早在1996年,印度第一家生物制药公司推出价格仅为市场同类品1/40的抗乙肝疫苗。目前,印度的疫苗生产商已经被世界卫生组织公认为处于全球领先地位;来自印度的两大生物技术公司已逐渐占据整个亚洲的胰岛素市场。

3.药学生物技术

印度在医学生物技术领域启动70个以上新项目。国家制药厂系统的科技实力雄厚,其制药业在基础设施、技术基础和产品方面都取得很大进步。目前,印度批量药品自给率达70%,配方药品基本达到自给。印度药品出口额每年以20%速度递增,出口药品主要为抗生素、抗菌素和抗结核药物。

4.药用和芳香植物

印度药用植物资源极为丰富,具有极大的出口前景。为保护印度药用和芳香植物资源,印度在提鲁内兰塔普拉姆热带植物园研究所、新德里国家植物遗传资源署、勒克瑙中央药用和芳香植物所和查谟地区研究实验室等机构建立4个基因库,对某些药用植物进行研究。印度还启动一项草药产品科技活动,对药用植物进行研发。如从小襞属植物分离和提纯活性混合物,从印度苦楝树分离出抗溃疡的药物等。

5.医药研究中心

印度药品强大竞争力主要来自它们掌握世界水平的技术,及低成本、高产出的研究和生产体系。为此,许多西方跨国公司都与印度制药公司合作进行医药研发。辉瑞公司、史克公司、施贵宝公司和诺华公司等跨国药业公司都利用印度研发和生产能力,降低成本,加速新药的研制。印度正在逐渐成为世界制药业的重要基地,印度有技术人才、法律、成本和公关的优势,因此,印度在制药业外包方面的发展潜力很大。

五、人类遗传基因

印度政府生物技术局正集中精力促进干细胞研究,其发展战略包括建设基础设施、能力建设、应用和基础研究、建立杰出的研究中心、开展国内和国际培训等。为此,该局启动许多项目进行胚胎和成年干细胞研究。印度还在一些公立研发实验室和学术机构建设基础设施,以促进干细胞研究和疫苗研究。印度科学家启动人类遗传学、人类基因组功能和结构多样性及微生物方面的研究项目,制定了战略计划和路线图文件以启动主要人类遗传学和基因组研究项目。德里遗传学工程项目已有能力处理大规模人类系列数据;加尔各答人类基因多样性研究组的研究表明,人类人口增长发生在5万年前;印度16家遗传诊断咨询机构已向13845个遗传病家庭提供服务等。除诊断和治疗遗传疾病,位于海德拉巴的DNA指纹识别与诊断中心还肩负着更艰巨的任务——制定遗传疾病基因组数据库。

六、生物信息科技

同类推荐
  • 古代水利工程

    古代水利工程

    《中国文化知识读本:古代水利工程》水利是中国古代农业社会的命脉。几千年来,勤劳勇敢、自强不息、智慧善良的中国人民同江河湖海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修建了无数个大大小小的水利工程,如都江堰、郑国渠、京抗大运河等。这些水利工程不仅规模巨大,而且设计水平也非常高,有力地促进了农业生产,不仅给当时的人们带来益处,而且泽被后世,影响深远。
  • 安全责任重在落实

    安全责任重在落实

    安全无小事,事事抓落实。一切安全事故都是可以预防和避免的。责任是安全的最好屏障,安全是员工的最大福利。安全第一,警钟长鸣。唯有立足岗位,时刻紧绷安全这根弦,做到防微杜渐,强化安全责任落实,才能让平安、幸福、和谐永驻身边。
  • 整合科技资源跨区域科技赈灾
  • 淡水水库温室气体状态的评价与测量方法

    淡水水库温室气体状态的评价与测量方法

    淡水水库可基于多种目的调节流量,包括:供水、灌溉、防洪减灾、抗旱、航运和水电。陆地表面积转换形成水体,和相关水面气体流量测量已经表明二氧化碳(CO2)和甲烷(CH4)排放可能和温室气体(GHG)交换的全球清单有关。研究表明寒冷和温和气候条件下的排放水平普遍较低,而较高的排放量似乎和持续缺氧的热带系统有关。然而,改进可用的信息和工具对于支持已有水库和新建水库的温室气体状态以及采取必要缓解措施的明智决策非常重要。
热门推荐
  • 春天的奇迹

    春天的奇迹

    外宣局是这次拆迁宣传工作的总策划和具体实施者,肩负着引导社会、影响舆论、弘扬正气、凝聚人心的重要职责。本着“高站位把握导向,求实效舆论先行”的原则,在区领导赋予“宣传工作的好坏直接关系到这次拆迁能否顺利完成”的重大责任面前,外宣局局长孙海芬感到从来没有过的压力。
  • 高阳版《胡雪岩全传》2

    高阳版《胡雪岩全传》2

    讲透一代商圣胡雪岩的天才与宿命,影响中国一代企业家的经典!马云读了两遍!胡雪岩传记小说至高经典,其他版本大多是这套书的删减版或改编版。高阳版《胡雪岩全传》出版40年来无可逾越,是商人必备的生存手册。胡雪岩从店伙计到大清巨富花了30年,倾家荡产只花了4天!“有井水处有金庸,有村镇处有高阳。”武侠小说有金庸,历史小说有高阳!高阳的历史小说,注重历史的真实性,又擅长讲故事,读起来轻松畅快,有读者评为“华语历史小说不可逾越的高峰”。翻开本书,看当代历史小说巨匠高阳,重现一代商圣胡雪岩的辉煌与宿命。
  • 嫡女棣王妃

    嫡女棣王妃

    “姨娘,夫人似乎断气了~”“哼!这么一碗药都下去了,难道她还能活着不成?”“那这······”一个年纪稍长的人朝着这位称作姨娘的人示意了一下自己手中的婴儿,似乎有些犹豫,“这好歹是个男孩,现在夫人已经死了,如果姨娘把他占为己有,然后得了这府中的中馈······”“嬷嬷?!”女子也不等她的话说完,就打断了她,“你记住了,我恨死了这个女人,她的儿子,只能随着她去,我就是以后自己生不出儿子,抱养别人的,也不会要她的。把他给我扔马桶里面溺了,对外就说一出生就死了!”猩红的嘴唇,吐出来的话却是格外的渗人。嬷嬷还想说什么,动了动嘴,却是一句话也没有说,转身朝着后面放着马桶的地方走去。却是没有发现旁边地上一个穿着有些破旧的衣服的小女孩此刻正瞪大了眼睛看着她们两。这是什么情况?自己不是被炸死了吗?怎么会······于此同时,脑中不断有记忆闪现出来,她们是自己的母亲和刚出生的弟弟啊?!不行,先救人。转头看见旁边谁绣花留下的针线跟剪刀,想到自己前世的身手,拿起一根绣花针就朝着那个嬷嬷飞了过去,却在半路上掉落下来,暗骂一声,这人是什么破身体。却引得那两个人听见动静看了过来。女人阴狠的盯着她,“你居然没有死?”微微眯起眼睛,自己的前身也是被她们弄死的了,看样子她们谁也不会放过,抓起旁边的剪刀就冲了过去。随着几声惨叫声,从此以后,府中府外都传遍了她的“美名”——凤家大小姐心肠歹毒,刺伤了府中无数的人,宛如一个疯子。
  • 随身空间:宠妻无下限

    随身空间:宠妻无下限

    花颜的人生目标:收齐世上所有植物,挑选最合适的男人,留下花家的血脉,让空间升级,连接异世通道……奋斗,奋斗,奋斗!只是,她本来想要一个最强的男人,结果找到的,居然是一个腹黑萌物!她是穿越的方式不对么?
  • 跳楼价:腹黑奶爸5块钱

    跳楼价:腹黑奶爸5块钱

    婚礼上,新郎结婚了,新娘不是你?怎么破?某小白女抱着宝宝冲上了婚礼“都不许动!老娘是来抢亲的!”某宝宝“妈咪,你这架势分明是来抢银行的……”某女瞬间顿悟“都不许动!老娘是来抢银行的!”某男和某宝宝一脸黑线,“粑粑,我们还是走吧,我不认识她……”
  • 傻子王爷无情妃

    傻子王爷无情妃

    一只毒蝎子,彻底断送了她年轻的生命!别人只知道,那个软弱没主见的女人被迫嫁给一个痴傻呆闷的七皇子。殊不知,她早已不再是“她”!面对痴傻只会憨笑的美男,她气愤难填!你傻,本美女就医好你,谁知医好后,遭到嫌弃,却换来一纸休书,气愤之下,她恨不得与他同归于尽……
  • 财迷心经:帮你打理口袋里的钱

    财迷心经:帮你打理口袋里的钱

    你打算一辈子都靠工资来养家糊口,安身立命吗?你打算人过中年还要为今后的养老而疲于奔命吗?理财路上,你,我,他,可以根据自身的条件选择不同的理财方式,可以根据自身的需求选择不同的理财方案。
  • 东宫有本难念的经

    东宫有本难念的经

    宝庆十九年春,大佑国皇太子大婚,大将军之女入主东宫。一个不是淑女的将门千金遭遇一个不是文韬武略的中庸太子,到底是佳偶天成,还是冤家路窄?成婚一年不足,太子忽然休妻。迷影重重,生死茫茫,这样一来,还是不是大团圆结局?
  • 昆虫记:螳螂的爱情(第5卷)

    昆虫记:螳螂的爱情(第5卷)

    《昆虫记》卷五中法布尔将视线集中在鞘翅目、同翅目和螳螂目昆虫身上,通过对甲虫、金龟、蜣螂、蝉和螳螂的观察,向我们揭示了这些昆虫对自己的爱侣和孩子的款款深情,用生动、平实的语言谱写出昆虫世界的爱情诗篇。
  • 梦醒与嬗变

    梦醒与嬗变

    百年对中国人来说是一个相当悠远的时间区限,讳言说死,而称“百年之后”,祝愿婚姻久长说“百年好和”。百年是绝大多数中国人活不到的年限,所谓“人生不满百”,“人生七十古来稀”,所以百年也就成了时间久远的代名词。一件事情过了一百年,即使在节奏很慢的古代,也算是有历史的了,而一个事件过了一百年还会让人想起它,仅仅这年限就足以证明这个事件意义不同寻常。时间已经过去了一百年,我们今天的改革的性质与当年的戊戌维新已毫无共同之处,但是,在当年改革者的足迹中,我们仍然可以得到不少教益。比较起来,近代史上任何一个重大事件都没有像戊戌事件那样离我们今天的事业那样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