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123200000011

第11章 论20世纪40年代的穆旦批评空间(1)

论20世纪40年代的穆旦批评空间

易彬

引言

种种迹象表明1946年之前的穆旦缺乏反响。《中央日报?平明》(第225期,1940/5/29)、《柳州日报?布谷》(创刊号,1942/1/3)等处曾刊出穆旦同学赵瑞蕻、学弟杜运燮所作赠诗,《文聚》杂志曾两次(第2卷第2期,1945/1;第2卷3期,1945/6)刊出一份据说由穆旦本人撰写的诗集《探险队》的广告,这些文字表明了穆旦在当时的影响力,但均不能算作文学批评。穆旦1940年在《大公报》发表的评论,《他死在第二次》和《〈慰劳信集〉——从〈鱼目集〉说起》,未见相关回应文字,看来并未激起多大反响。而从常理推断,穆旦1935年入清华大学外文系,1940年夏毕业留校任教近两年;1943年从军回来后虽没有重新回到联大教席,但在昆明等地仍多有滞留,与联大教师之间应有较多交往,在相关老师的日记、书信乃至评论类文字里,也应有或多或少的记载,但并不多,闻一多书信有过一次提及,新诗选本《现代诗钞》选入穆旦4首诗歌;吴宓日记对于“查良铮”有较多记载,但诗人“穆旦”的一面没有任何呈现。

1946年之后,关于穆旦的批评文字出现较多,其中多热切颂扬之辞,也不乏严厉批判之语;有专论,也有某一种整体性视角的考察;其作者有年长的,如沈从文、朱光潜这类有着重要影响力的文化人,穆旦作品的发表多得益于他们襄助;同辈人较多,有陈敬容、王佐良、周珏良、袁可嘉、唐湜、李瑛、吴小如等,是年轻的大学讲师或助教、新创的刊物编辑以及在校大学生,他们多是穆旦的同学与友人,也有些陌生人。至于批判者的身份,暂不得其详。年长者均是粗笔勾勒,同辈人所作多长篇大论。这表明穆旦诗歌激起了不同的反应。作为批评重要形式的选本也陆续出现,这也是穆旦反响得到加强的一个辅证。

由于学界对部分观点已多有引述,这里将更关注各人背景与观点的形成过程,他们所指涉的现象、问题及相关语境;部分时候,也将适当提及这些批评与穆旦本人的写作状况之间的关联。

一、新文学史序列:沈、朱的批评

沈从文、朱光潜二位用非常粗略的笔法将穆旦诗歌放置到新诗发展脉络当中。沈从文(1947年7月)曾将新诗发展分作五个阶段:“五四时代”;“新月时代”;1931年开始以戴望舒、臧克家、何其芳、卞之琳为代表的第三期;抗战后以高兰、王亚平、彭燕郊、艾青为代表的朗诵诗潮;最近,冯至、杜运燮、穆旦等人新印诗集,“若为古典现代有所综合,提出一种较复杂的要求”。另一次,沈从文(1947年10月)提出了辩解,有一二读者责备他“不懂诗”,在主编发稿的《益世报?文学周刊》50期中“专登载和编者一样宜于入博物院的老腐败诗作”!沈从文否认了这种责备,并为包括穆旦、郑敏、袁可嘉、李瑛等在内的一批年轻作者而觉得“光荣”。

朱光潜是在“现代中国文学”的框架中提及穆旦的。同题文章(1948/1)较多谈及新文学发展的背景性因素,新文学“确是在朝一个崭新的方向走”;但新诗“对于西诗的不完全不正确的认识产生了一些畸形的发展”:早期新诗、新月派诗人“功夫都不够”;“卞之琳、穆旦诸人转了方向,学法国象征派和英美近代派,用心最苦而不免僻窄”,冯至、臧克家等人的写作也面临困境。其结论是“新诗似尚未踏上康庄大道,旧形式破坏了,新形式还未成立”。

能够进入两位在文坛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前辈的批评视野,并被镶嵌到新文学史的序列之中,与一些重要诗人并称,表明在两位的视野中,穆旦诗歌具有超出一般写作者的价值。但非常微妙,尽管沈、朱二人被认为是有着共同旨趣的自由主义作家,在两种勾勒中,穆旦诗歌却呈现出近乎相反的诗学效果:既是“综合”的、“复杂”的,却又是“僻窄”的。这一局面的形成,可能与沈、朱二位评判新文学的基本价值准则有关。沈从文是新文学作家,对于新文学一直保持积极阐释的态度,对具体文本也常有细致分析,其结论往往即源于此。朱光潜更多理论家本色,其文艺批评多援例于西方文学和中国古典文学,少有新文学方面的内容,这表明其价值准则多从古典与西方中来——放眼新诗评论文章,一直到20世纪40年代,例证和资料援引方面都有这种倾向,朱自清《新诗杂话》系列论文、阿垅的评论文字,多以古典诗歌为证,袁可嘉也苦于找不到“细致复杂的作品可充例证”。这多少表明新诗自身存在较大问题,虽有较为高远的理论视域,却缺乏可资例证的重要文本。不妨说,沈从文对于穆旦等年轻作者的肯定即是对于新文学现状的肯定,以年轻为“光荣”则透现了他对于新文学前途的乐观。朱光潜操持来自古典文学和西方文学的、带有普遍性的诗学标准,对于新文学的前景保持乐观;对于现状则多焦虑,目前新文学“距离理想还很远”,随着“西方影响的输入”,传统面临着“极严重”的问题。

沈、朱二人的分歧倒不是一个新话题,而是一个自新文学发生就衍生而出的命题。20世纪90年代之后,这一分歧被成倍地放大——穆旦也从一个简略例证而成为一个非常重要的文学史个案,这是后话,留待另叙。

二、“中国新诗人”:王、周的批评

同辈人士所作穆旦批评多有观点发明,其中出现最早、流传最广、引用频率最高、争议最大的是王佐良的《一个中国新诗人》。该文初刊伦敦Life and Letters杂志(1946/6);产生实质性影响应是附录于《穆旦诗集(1939-1945)》,特别是在《文学杂志》(第2卷第2期,1947年7月)刊出之后。从多个方面看,这都是一次富有开创性意义的批评。

王佐良是穆旦大学同学、联大外文系同事,对穆旦的成长背景了解甚多。他称当时联大的一群年轻写作者“毫不有名”,穆旦“很少读者,而且无人赞誉”,重要原因即“那些印在薄薄土纸上的小书”无法往远处传播。他所描述的穆旦1942年从军途中的生死经历确立了穆旦的基本形象:性格坚韧内敛,对于自身英雄传奇经历“觉得淡漠而又随便”。具体而言,文章既强调了穆旦作为一个写作者在抒情、文字、风格等方面的创造,也强调了他作为现代中国知识分子的精神诉求与痛苦。这些观点奠定了穆旦研究的基本格局,也造设了穆旦研究的根本歧义——最主要的即是如何衡定穆旦写作的非中国化问题,即穆旦“一方面最善于表达中国智识分子的受折磨而又折磨人的心情,另一方面他的最好的品质却全然是非中国的”。

争论焦点是“非中国化”到底是不是一种最好的品质。这自然值得好好辩诘,但首先需注意这一强调的话语逻辑及其与时代语境之间的关联,王佐良多次将穆旦与“中国的智识分子”对举,以突出穆旦之“新”,这种带有夸饰色彩的文体,“五四”新文学以降使用非常广泛,现代读者非常熟悉,也即,王佐良这一夸饰文风乃是受自身隶属的一种急峻的历史意识所激发,在一种“中国式极为平衡的”、“缺乏大的精神上的起伏”的现实气候之中,在新诗尚未有效地确立自身传统的时刻,唯有“新”才能彰显他们这一代人独特的历史处境。

时间徙进,语境也发生潜移或蜕变:20世纪80年代初期,王佐良用“中国品质”取代了“非中国化”的判断,同一个“中国”被赋予不同的价值。所谓“胜利”,既是因为对古典中国的无知,又是因为“中国品质”占了上风。到目前为止,王佐良关于“中国”的两个命题并没有得到有效整合。再者,今人基本上弃置了王佐良当年所施用的文体,却也激活了当年并未引起多大争议的命题——事实上,在争议话语出现之时,“非中国化”的观点一直统摄着穆旦研究,以致穆旦写作与中国古典诗学之间的关联被有意无意排除在外,同时却又将他置于新诗写作的高位,这无疑与学界对于“新”(“现代化”)的信仰有着莫大关联。

相比于王佐良,周珏良与穆旦的关系更为亲近:中学同学、姻亲——《读穆旦的诗》(1947年7月)发表时,穆旦与周珏良的妹妹周与良已确立恋爱关系。

《读穆旦的诗》开头部分简略提到艾略特、叶芝、邓、马威尔、奥登等人的影响,这一与王佐良相近的切入方式表明“外来影响”在两位非常熟悉穆旦成长背景的评论者那里是一个需要解释的问题,也即,两者都是从辩解开始,周文的实际行文也采取了从写作者与知识分子两个向度深入穆旦诗歌的方式:先是强调穆旦诗歌中“情思的深度,敏感的广度、同表现的饱满的综合”;中段则转向“现代中国知识阶级”的精神问题,即“受苦”——“在精神上却情不自禁地踏进了现代文化的‘荒原’”;最终的结果是一种悲剧——“反复追求不过使悲剧更加庄严”(《甘地》)。

文章还标举穆旦诗中一种“特别可注意的”成就。《农民兵》文字“十分平易”、“老媪能解”,“然而句句清新,它深刻锐利的地方尤其使人感觉到搔到痒处的痛快”;《甘地》则是“用极近口语的文字写出了庄严的诗,在白话文已被提倡了二十多年的今日,而每有大制作还是觉得此种文字不够典雅非用文言不可的时候,这种成就是特别可注意的”。周珏良从20多年的白话文历史的角度强调了穆旦诗歌语言(口语)所具有的诗学力量。今人多以“欧化”来批评穆旦诗歌语言及其他现代文学作品,周珏良却不仅不认为它是个问题,相反,从“平易”与“庄严”相融汇的层面肯定了它之于白话文历史所具有的独特的诗学价值。可见,随着时间的徙进,问题本身也发生了潜移。

三、“新诗现代化”:袁、陈的批评

比穆旦略小的袁可嘉和唐湜在穆旦批评上倾力颇多。袁可嘉是联大外文系后期学生,20世纪40年代后期任北大西语系助教,其间在平、津、沪等地报刊发表较多新诗批评文字,其核心话语为新诗现代化。这一话语与前辈学者朱自清的新诗研究有所关联,但朱自清标举的“现代化”更偏向于题材,即“迫切地需要建国的歌手”,所谓“建国”主要指现代化的生活。袁可嘉则着眼于新诗的现代品质,他有着更强的文学史意识,穆旦成为了他非常倚重的阐释对象。

《新诗现代化——新传统的寻求》(1947年3月)是较早的一篇,其核心观点后被广泛引述,即“现代诗歌是现实、象征、玄学的新的综合传统”。袁可嘉将“‘现代化’的新诗”作者称为“感性改革者”,其先例有戴望舒、冯至、卞之琳、艾青等人。这一话语逻辑表明穆旦接洽了前辈诗人所开创的传统。与王佐良的夸饰观点相比,这种对于新诗品质的分析更为精细,对于新诗实际进程与成就的体认更为切实。

袁可嘉行文多为宏论,穆旦稍早发表的《时感》(1947年2月8日)是该文所举的唯一实例,《时感》表达的是“最现实不过”的内容,即“有良心良知的今日中国人民的沉痛心情,但作者并没有采取痛哭怒号的流行形式,发而为伤感的抒泄;他却很有把握地把思想感觉糅合为一个诚挚的控诉”。“这样的诗不仅使我们有情绪上的感染震动,更刺激思想活力;在文字节奏上的弹性与韧性(Toughness)更不用说是现代诗的一大特色。”

基本话语确立之后,袁可嘉又分四次阐释了新诗现代化的命题,《诗与民主——五论新诗现代化》是最后一篇,其时已是1948年10月。此文与“文学界的宗派倾轧”直接相关,民主是“全面的一种文化模式或内在的一种意识形态”,它所要求的“辩证性、包容性、戏剧性、复杂性、创造性、有机性、现代性”,与那种仅仅将民主视为“狭隘的一种政治制度”的观点“构成尖锐的对照”。袁可嘉通过比较来彰显诗歌“如何从原始走向现代”,例证是徐志摩的抒情诗和穆旦的戏剧诗,这是“两个先后时代诗底本质底不同”:徐诗“是浪漫的好诗”,“明朗而不免单薄”;穆旦的诗“是现代化了的诗”,“晦涩而异常丰富”。价值如何区分呢?“不同时代的诗虽然都有相对的价值,但作为现代人,我们也自然不无理由对穆旦底诗表示一点偏爱。”不同时代的诗有“相对的价值”,“偏爱”是基于现代人的立场。这般标举现代性的视域与王佐良是相通的。

可特别指出的是,当年轻的袁可嘉以“宗派倾轧”来界定1948年的文坛现象时,他显然还没有来得及理会那其实是一场政治博弈,也就没有意识到它那异常强大的威慑力,这使得其论文保留着一股天真的热情。稍早,他作《诗的新方向》(1948年9月)也是为“近十余年来南北文坛的相互排斥的情形”感到惋惜。文章将《中国新诗》视为“新方向”,所登诗歌“极不相同的风格”证明了诗的发展具有“多种可能性”。青年诗人的合作是因为“有想在艺术和现实间求得平衡的一致心愿”,其创作是“艺术与人生,诗与现实间正确关系的肯定与坚持!”郑敏、穆旦、唐祈、杜运燮等为他所倚重,“穆旦的搏斗的雄姿,拼命地思索,拼命地感觉,而又不顾一切要诉之表现的镜头是北方读者所熟悉的,他的《世界》、《手》、《我想要走》仍保有一贯的dynamic的特质,我个人觉得他是这一代的诗人中最有动量的可能走得最远的才人之一”。“正确关系”的说法显示了袁可嘉的天真热情,“我个人觉得”、“可能”、“之一”等限定性词汇透现了他批评时的某种谨慎。“拼命”应和了周珏良的说法,“搏斗”关联起唐湜的观点(见后引),“艺术与人生”的说法则与陈敬容相通。

陈敬容也强调“诗的现代性”,即“强调对于现代诸般现象的深刻而实在的感受,无论是诉诸听觉的、视觉的,内在的或者外在生活的”;也对新诗传统提出了批评,即“尽唱的是‘梦呀、玫瑰呀、眼泪呀……’”与“尽吼的是‘愤怒呀、热血呀、光明呀……’”的“传统”;也强调“综合”的意义,现代诗所要求的是“一切的综合”。文章指出穆旦诗歌从“浪漫派”到“现代”诗的过程,穆旦“用深入——深入到剥皮见血的笔法,处理着他随处碰到的现实题材。无论写报贩,洗衣妇,战士,神或魔鬼,他都能掘出那灵魂深处的痛苦或欢欣”。不难看出,袁、陈二人既对新诗传统提出批评,又对新诗现代化命题大加阐释,其中显然包含了对于新诗实际境遇的强烈省思。

四、“搏求者穆旦”:唐湜的批评

与前述诸人的主动阐释不同,唐湜是1947年秋受与穆旦同出自西南联大的小说家汪曾祺推荐之后才写成批评的,带有不小的偶然性。

同类推荐
  • 北京精神

    北京精神

    2011年11月2日,北京市公布了“北京精神”——“爱国创新包容厚德”。作为城市精神,它是首都人民长期发展建设实践过程中所形成的精神财富的概括和总结,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要求,体现了首都历史文化的特征,体现了首都群众的精神文化追求。
  • 跟大师学国学大全集

    跟大师学国学大全集

    “国学”一词,原是太学等学府的名称,在近代新文化运动前后,被赋予新的概念,用来指代“汉学”。随着国学的发展,其广度与深度已得到很大的拓展。现代的国学是以先秦儒家经典及诸子百家学说为根基,又涵盖了两汉经学、魏晋玄学、宋明理学,以及汉赋、六朝骈文、唐宋诗词、元曲戏剧、明清小说、历代史学等,形成一套独特而完整的文化学术体系。时至今日,国学更是成为了增强民族凝聚力、重建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不可或缺的基石。真正的国学大师不仅学贯古今、人格高尚,更具有独到的开创性和深远的影响力。我国学界于近现代涌现出了一批既能放眼世界观天下,又能内省自身得真学的大方之家。
  • 山西民居与饮食

    山西民居与饮食

    山西民居和饮食生活是中华民族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黄河文化中有代表性的特定地区文化类型之一,展现着别具一格的地方味道和风情。
  • 拜占庭文明探寻

    拜占庭文明探寻

    本书是一部关于拜占庭帝国历史的史学专著。全书分为帝国兴衰记,国家、领土与人民,宗教、法制与社会文化三大部分,详细介绍了拜占庭帝国的相关历史内容,适合史学爱好者及史学研究者参考学习。
  • 世界最具神奇性的探险故事(3)

    世界最具神奇性的探险故事(3)

    我的课外第一本书——震撼心灵阅读之旅经典文库,《阅读文库》编委会编。通过各种形式的故事和语言,讲述我们在成长中需要的知识。
热门推荐
  • 带队伍:不会带团队,你就只能干到死!

    带队伍:不会带团队,你就只能干到死!

    能否管理好团队,是决定一个职场人士能走多远的关键因素。作者全方位讲述如何建立领导力、完善制度、高效沟通、科学考核、提高执行力、做好时间管理等团队管理中的常见问题。他通过简洁有趣的描述,翔实动人的案例,告诉你应该如何建设和管理一个团队。内容简洁易懂,定位清晰明确,是中高层管理者提升管理水平的必读之书。
  • 卡耐基魅力女性金言

    卡耐基魅力女性金言

    成功学大师戴尔·卡耐基的妻子桃乐丝·卡耐基既有普通妻子的温柔与体贴,也有她自己作为一个女人独特的生活方式。卡耐基从她身上总结出不少他所欣赏的女性的特质,正如他分析成功人士所应该拥有的一些特质一样。他总结爱情婚姻得失、指导别人走向成功时,总是不忘告诫女性:永远保持女性魅力!
  • 妇科病调养食方

    妇科病调养食方

    为了帮助女性朋友有针对性地选用食方,达到养生治病的目的,编者们组织有关专家和研究生编写了《妇科病调养食方》一书。《妇科病调养食方》围绕妇科常见病症介绍食养、食治方法。每一种病症先介绍不同类型的辨证特点,然后列出常用的食物和中药,并简要叙述其药性功用,以备应用时查考。接着介绍具有辅助治疗和调理作用的食方。女性朋友们可根据自身的体质、病情特点灵活选用。更为重要的是,通过阅读《妇科病调养食方》,能够熟悉食物、药物特性,了解配伍方法,真正做到对证食治。
  • 青梅竹马的浪漫爱情

    青梅竹马的浪漫爱情

    这妖孽成天沾花惹草,她根正苗红的白富美一枚,人如其名,天生媚骨,看她不收拾他!,在无数次帮他挡下空降桃花的她,终于在旁观者看待小三的鄙视眼神中爆发,丫的,然而却是父不疼母不爱的叛逆女
  • 东宫有本难念的经

    东宫有本难念的经

    宝庆十九年春,大佑国皇太子大婚,大将军之女入主东宫。一个不是淑女的将门千金遭遇一个不是文韬武略的中庸太子,到底是佳偶天成,还是冤家路窄?成婚一年不足,太子忽然休妻。迷影重重,生死茫茫,这样一来,还是不是大团圆结局?
  • 始帝元神

    始帝元神

    他因爱跳崖,劫难奇遇,得到上古大神---始帝元神附体,而后重返故国他一路行来,解除重重危机。
  • 民族灵魂的重铸

    民族灵魂的重铸

    本文不同意用西方现代“无主潮”的多元化状态来简单类比当代中国文学特定的多元化现象,同时认为,人道主义作为普泛的哲学思潮由于缺乏“中介”及其它原因不宜视为文学主潮;现实主义不论在方法的狭义上或者精神的广义上,也不宜涵盖日益复杂的文学现象。本文从文学的“人学”根本特性出发,把新时期文学主潮概括为:对民族灵魂的发现与重铸。。认为这是中国历史、中国社会、中国文学发展到今天的一个必然涌流,它并非人为的规范,而是人的自觉(中华民族自我意识的新觉醒)与文的自觉(当代文学摆脱依附性重建独立性格)的交汇的自然现象
  • 斗魔唯尊

    斗魔唯尊

    当现代除魔世家的腹黑天才意外穿越到软弱无能的贵族遗弃的大小姐身上!当她再次眼睁睁看着自己的母亲死在面前却没任何能力阻止!强者为尊,实力即是尊严,这是这个世界的铁则!“没有强大的力量,不管再怎么抱怨,痛恨也是没有用的,只要我强大了,才能挽回我母亲和我的尊严!母亲的死不会白死,我也不会善罢甘休的。”她倔强地丢下这句话,在众人不屑的目光中,昂首而去。涅磐重生,她一展不世天赋,突入高手品阶,傲视群雄画地为城,她一揽绝顶高手,占据雄城要塞,称王称霸被称为魔法和斗气修炼的极品废物大小姐,在众人的怜惜和不屑的眼神下,昂首挺胸的走了出去,没有人知道,这一副皮囊下,已经换了一副灵魂。遭到了全家族的耻笑——废物,终究是废物?还是说凤凰涅槃,从此不再平凡?终于,她在巧合的机缘下大露风采,不断的有各地的势力邀请,就连自己原本的家族也不例外。强者独尊,是这个世界不变的真理。而她的蜕变又会使叶家世家的人有什么样的表情?!★★★★★精彩片段1【“我亲爱的姐姐,好久不见!”叶凌大笑了起来。“谁是你姐姐?我可没有你这样的妹妹,当年你是一个废物,现在也只能是一个废物,就让我来清理门户。”叶兰兰怒气冲天的看着叶凌。“废物吗?呵呵,竟然把一个天才当成废物看待,你说这个叶家家主脑袋是不是烧坏了?”评委都在议论,她们两个的对话都听的一清二楚,观众只能见到评委的表情越来越精彩了。】精彩片段2【“这里的城池不错,不过名字应该叫叶城才对。”叶家的二长老,摸了摸胡子看着眼前这座城池,皱着眉头。“反正都是我们的城,叫什么应该由我们决定,走,我们进去。”大长老说完就带着所有人来到城门驻扎,大声的喊到,“叶凌,还不速速出来迎接?”没一会一个穿着红色妖艳的服饰的女子,站在城顶,“迎接?你们来做什么?家族一半以上的人都来了。”“你先让我们进去!”大长老打大声呼道。“给你们进来?哈哈,你们是不是打算一进来就躲我城池?”长老们都露出破窘的表情,被人拒绝于门外的感觉很不好,而且又被对方猜到自己的想法。】水珞凌】温柔善解人意、腹黑。他的皮肤很白,很细腻,一双明亮清澈、有着淡淡蓝色的眼睛,射出柔和温暖的光芒,鼻梁挺直,带着好看的弧度,栗色的头发又柔又亮,闪烁着熠熠光泽。魅璃】霸道、冷酷
  • 天才宝贝之一胎四宝

    天才宝贝之一胎四宝

    【请假篇】胡蝶:老总,吃你的冰激凌就好。【当纪念品遇上艺术品】胡安开门。是我弟。胡蝶:宝贝听命,现在我立刻征用你为超级无敌神秘神秘神秘小卧底。月初:我找胡蝶。胡安:她说她不在。第二次卧底,开具医院是同心医院,签字人姓月,某病人处女膜都破了N多年,沦落到他手里,孩子都生了四个。胡蝶:回头给你买你上次看中的电脑。月初:胡说,我听见她的声音。胡安:搞什么,不仅丢了宝贵的第一次,不是叫我,胡说,有人找你。胡说:谁找我?胡安:我觉得我生下来就是做卧底的料,保家卫国除暴安良是我的追求,世界和平是我毕生理想,第一次见到她,说吧,需要我做什么?月初看着两张一模一样的脸抽搐:我找胡蝶。秦九顿时一口气没喘上来的怒吼:你弟结婚你请什么婚假,国家劳动法里那条规定说亲戚结婚也有婚假的。胡蝶眼底的精光一闪而过,表情严肃道貌岸然:为人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我的荣幸,曾经已全优的成绩从警校毕业,长官。胡说:她让你去死。月初:简直胡闹!胡安:我的工资以秒为单位,她取名叫胡说,而且我没有一颗正义的心不想保家卫国。胡说翻白眼:胡闹,像是某具埃及金字塔里的木乃伊,有人找。秦九眉头抽搐,:19428现在党和人民需要你,警部培养你那么多年,她看清了那个男人的脸,需要你回报的机会来了,你应该怎么做。胡闹扯了扯不爱穿的裙,拿着枪没好气的对着门外太过耀眼的男人:谁找我?胡蝶:什么都别说,他觉得像她那样的处理品绝对入不了他高贵的眼。“胡”蝶乱语:三张几乎一样的脸让自认为好修养的月初怒了:让姓胡的女人下来,至今还是十项全能的记录保持着,她就这么让你们胡乱的拿枪!胡闹翻了个白眼放下趁胡蝶睡着偷拿的枪:不是叫我,你们嚷个P,胡乱,看清那个女人之后,有人叫你。胡蝶:反正我不管,我要休假,不管是婚假还是产假,她却有个作奸犯科的妈,或者婚假产假一起只要能休息,要不我去医院开张处女膜工伤鉴定,让一个连脸都没看清的男人给她留了四个纪念品,休个病假也成。胡乱揉着没睡醒的眼睛:吵死了,我昨晚做实验十二点睡的,觉得像他这样高档次的工艺品不适合她这样的奉公守法的小市民。胡蝶见秦九眉头一跳,隐隐就要发怒,投胎重生她是人民警察,又道:长官我记错了,是为人民服务,第一次卧底,长官。他背后的势力是一个时代的象征,谁叫我?
  • 傻子王爷无情妃

    傻子王爷无情妃

    一只毒蝎子,彻底断送了她年轻的生命!别人只知道,那个软弱没主见的女人被迫嫁给一个痴傻呆闷的七皇子。殊不知,她早已不再是“她”!面对痴傻只会憨笑的美男,她气愤难填!你傻,本美女就医好你,谁知医好后,遭到嫌弃,却换来一纸休书,气愤之下,她恨不得与他同归于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