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永平十六年(公元73年),由于边境还处于不稳定的状态,朝廷为了天下苍生的平静生活,决定出兵攻打匈奴。
这时,出现了一个叫班超的人,他决定投笔从戎,跟随东汉军队去攻打匈奴。这个叫班超的究竟是什么人呢?
班超(32—102年),字仲升,是东汉著名史学家班彪的幼子、班固的弟弟。由于家境贫寒,班超靠替官府抄写文书维持生计。但在他心中,这样的生活太过平淡,他觉得堂堂一个大丈夫,应该有大志。在班超心中有一个榜样,那就是出使西域的张骞。班超觉得,只有像张骞那样打通西域,建立一番功业,才是真正的男子汉。于是乘朝廷出兵攻打匈奴之机,班超决定披上战衣,去实现他胸中的大志。
在蒲类海,班超受命于奉车都尉窦固,带领一支军队与伊吾交战。这是班超的才能第一次得到展现。在这场战争中,班超设计,诱敌深入,杀死了很多敌人。这让窦固觉得班超是个很有才干的人,于是派遣他和郭恂一起出使西域。
当时通往西域的道路充满了艰难险阻,可班超全然不加理会,他心中满怀希望,满怀朝廷对他的嘱托,只带了三十六名随行人员,便和郭恂一起出发了。
班超一行最先来到鄯善,作为东汉使者,起初鄯善王热情地款待了他们。可过了没多久,鄯善王对他们的态度突然变得冷漠起来。这引起了班超的注意,他猜测可能是匈奴使者已经到了鄯善,并巧妙地从鄯善王的仆人那里找到了答案。在这种危急时刻,班超觉得必须有所行动了,不然不仅出使鄯善的目的不能实现,而且连自己的性命都可能不保。班超是勇敢的,他冷静分析,在对比己方人数仅仅只有三十六人,而匈奴出使人员的数量远远多过自己的情况下,他选择了智取。
首先,班超把三十六人都召集起来,将当时的危急情况告诉了大家,并发出了“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的号召,要求大家当机立断,横下心来和匈奴人拼了。开始,还有人反对他这样做,但通过班超耐心细致的解释,他的部下开始支持他,听从他的部署。为保障偷袭成功,班超合理分工,吩咐十个壮士拿着鼓躲在匈奴使者的帐篷后面,二十个壮士埋伏在帐篷前面,他自己则跟剩下的六个人顺风放火。这样明确的分工会扰乱敌心,使匈奴人难以摸清东汉使者人马的数量,为偷袭成功创造条件。果不出所料,待到夜里,大家各司其职,待大火烧起来后,十个人同时擂鼓、呐喊,其余二十个人大喊大叫地杀进了帐篷。慌乱之中,匈奴人乱作一团,他们还没有来得及搞清状况,就被烧死了大半,剩下的则被冲进来的二十个壮士杀死了。
正是凭借这样机智的作战方法,班超一行人以少胜多,赢得了与匈奴对峙的主动权。鄯善王得知后,大为惊恐,班超顺势好言抚慰,最终说服鄯善王归顺东汉朝廷。
鄯善王的归顺使明帝对班超大加赞赏,提拔他为军司马,并委以重任,派他到于阗去。又是原班人马,一路艰辛,前往于阗。于阗王以巫师求神的方式来决定是否归顺东汉,班超用他的火眼金睛读懂了其中的狡诈,英勇果断地杀死了巫师。于阗王立马服软,班超以他的威名使于阗归顺了东汉。
班超的名字,从此在边疆地区人尽皆知,他的英勇机智与过人胆识也不胫而走,除鄯善、于阗等国,龟兹、疏勒等也都与东汉和好了。班超以他的智慧完成了东汉通西域这样一个壮举,用他的所作所为完成了回报国家的雄心壮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