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瑾(1875—1907年),原名秋闺瑾,字璿卿,号鉴湖女侠。祖籍浙江山阴(今绍兴市),出生于福建厦门,是“最崇高的革命烈士之一”。
秋瑾蔑视封建礼法,提倡男女平等,常常自诩为花木兰。她生性豪迈,不仅勤奋读书,还学习武艺。1896年,秋瑾结婚时,她当着许多前来道喜的亲友朗诵自作的《杞人忧》:“幽燕烽火几时收,闻道中洋战未休;膝室空怀忧国恨,谁将巾帼易兜鍪。”这首诗很快就传开了,秋瑾一颗爱国爱民的心也被广为传颂,深受当地人们的敬重。
1903年,秋瑾跟着丈夫到北京居住。当时恰逢八国联军入侵不久,秋瑾目睹民族危机的深重和清政府的腐败,决心献身救国事业。1904年,秋瑾毅然冲破封建家庭的束缚,自费东渡日本留学。她先进日语讲习所补习日文,还常常登台演说革命救国和男女平等的道理。在此期间,为了开展妇女运动,秋瑾曾与陈撷芬发起共爱会,宣讲男女平等。她还和刘道一、王时泽等十人结为秘密会,以期打破桎梏在国人身上的封建枷锁,号召民众反抗清廷。
为了宣传革命理论,秋瑾创办了《白话报》,署名为“鉴湖女侠秋瑾”;发表《致告中国二万万女同胞》《警告我同胞》等文章,继续宣传反清革命思想,提倡男女平等。在留日学习的那段时间里,秋瑾写下了许多充满强烈爱国思想和饱含革命热情的诗篇,如“危局如斯敢惜身?愿将生命作牺牲”,“拼将十万头颅血,须把乾坤力挽回”等等,都是脍炙人口的名句。
1907年2月,秋瑾接任大通学堂督办。不久就和其他革命志士联络浙江、上海军队和会党,组织光复军,打算7月6日在浙江、安徽同时起义。结果却因为叛徒的出卖,秋瑾于7月13日被捕。
值得一提的是,早在7月10日秋瑾就已经得知起义失败的消息,但她却坚持要留在绍兴,表示“革命要流血才会成功”。于是,秋瑾遣散了众人,毅然留守大通学堂。14日下午,清军包围大通学堂,秋瑾被捕。任凭敌人的严刑拷打,秋瑾坚决不吐露任何情报,不出卖任何一位同志,仅仅写了一句“秋风秋雨愁煞人”后,便再也不肯写别的供词。恼羞成怒的敌人见秋瑾死活也不肯吐露半个字,第二天就在浙江绍兴轩亭口把她杀害了。
秋瑾牺牲之后,由于家人已经避祸他方,绍兴城内的族人竟然没有一个人敢出面去领她的遗体。直到过了整整六小时之后,才有当地仗义的士绅出面,雇人把秋瑾的遗体抬到郊外的卧龙山脚下停放。三个月后,秋瑾才被安置在了西湖畔。然而这件事很快就被清政府发现了,为了保护她的遗体,好友不得不把秋瑾的灵柩运回绍兴。辛亥革命之后,秋瑾才再度被安葬到西湖西泠桥畔。
孙中山和宋庆龄对秋瑾都有很高的评价。1912年12月9日孙中山致祭秋瑾墓,撰写挽联:“江户矢丹忱,感君首赞同盟会;轩亭洒碧血,愧我今招侠女魂”。
尽管秋瑾已经牺牲一百多年了,当今的中国也不再是当时那血与火的年代,但是秋瑾忧国忧民,为了祖国独立富强,不惜牺牲个人生命,用鲜血来唤醒民众的精神依然值得每一个人铭记在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