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120300000008

第8章 禅宗传衍与法眼宗的形成(4)

诚然,禅宗的形成和创立固然是禅思想自然演化的必然产物,但是也与外缘性文化环境密切相关。整个唐文化具有规模宏大、兼畜并包、思想多元化的时代特征,因此而造就了唐代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时代精神与文化气象。处于开放性文化多元化格局下的佛教人士敢于站出来大胆地学禅、习禅、谈禅和说禅,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他们推动了禅宗的形成与发展。禅宗创立后,禅宗各派的分化与传衍而将一区域性佛教宗派推展到了大江南北,并且禅宗各支派在自身努力以及各种势力的支持下,获得了传播发展前所未有的历史性机遇。禅宗在南方不断发展和壮大,继而出现了“五家七宗”的繁荣景观。

2.慧能禅在江南的传衍

不仅唐代开放的历史大环境为思想文化的发展创造了机缘,而且其较为宽松的佛教政策也为禅宗登上历史舞台创造了条件。禅宗正是在这一整体环境的影响下而取得了发展的有利时机。从整个唐代的佛教政策来看,虽有韩愈的反佛道运动以及唐武宗“会昌灭佛”事件,但是毕竟时间和影响较短,而在整体上佛教则获得了发展的生机,仍然处于发展的主流趋势,且“写经事业不发达和乱世经藏的焚毁,可能是以经为中心思想的宗派不弘盛之一因,也可能是促成禅宗独盛于五代的原因”。就禅宗而言,至唐五代时期,禅门“一花开五叶”,出现了“五家七宗”较为繁荣的历史新局面。固然禅宗的兴盛与自身的思想发展有关,但是客观的社会历史条件影响也是不可忽视的要素。唐代宽松的政治环境和积极的宗教政策为禅宗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宗教氛围和思想平台,也有利于禅师脱颖而出,是禅宗兴盛的重要原因之一。禅宗流布区域主要集中在江南,这有其自身的思想根基和文化传统,而且流布南方的禅宗在政治上也取得了江南区域性政权的大力支持,因而它在南方出现了发展的繁荣景象。故有学者指出,“禅宗‘五家’的相继出现,标志着禅宗发展到了它的繁盛时期”。由此,法眼宗一派也开始催生形成并逐渐登上了历史舞台,拉开了其在禅宗史上登台表演的历史和思想序幕。

(1)菏泽神会禅派在北方的活动

菏泽神会(684—758),系慧能座下弟子,主张“南顿北渐”,“因南阳答〔王赵〕公三车义,名渐闻于名贤”。开元二十年(732),神会在滑州的滑台设无遮大会与北宗弟子崇远法师进行论战,其目的在于“为天下学道者定其宗旨”。双方论战的焦点集中在师资传承与禅宗修行方法上,神会认为北宗神秀、普济无祖传袈裟,因而非禅门正统,而且指出北宗禅法主张渐修,南宗主张顿悟,故认为顿门优于渐门。关于争论缘由以及有关情况,宗密《圆觉经大疏释义钞》云:

因洛阳诘北宗传衣之由,及滑台演两宗真伪,与崇远等诗论一会,具在《南宗定是非论》中也,便有难起,开法不得。

神会与北宗子弟论战之后遭受到嫉恨,“便有难起,开法不得”。由于普寂一派的北宗受皇室尊重和保护而具有政治优势,加之于北宗在关洛两京地区颇有实力,故神会一派受到北宗的排挤与责难。诚如《圆觉经大疏释义钞》所云:

荷泽亲承付属,〔讵〕敢因循?直入东都,面抗北祖,诘普寂也。龙鳞虎尾,殉命忘躯。侠客沙滩、五台之事,县官白马。卫南卢、郑二令文事,三度几死。商旅缞服,曾易服执秤负归。百种艰难,具如祖传。达磨悬丝之记,验于此矣②。

《宋高僧传》也载有其事:

天宝中,御史卢奕阿比于寂,诬奏会聚徒,疑萌不利。玄宗召赴京,时驾幸昭应,汤池得对,言理允惬。勒移往均部,二年勒徙荆州开元寺般若院住焉。

可见,神会论战之后受到打击与陷害,“三度几死”,命悬一丝。而且神会为玄宗勒徙荆州,这也表明神会当时未受皇权的尊重。只有到了“安史之乱”后,神会的处境和地位才有根本性的改变。神会因受请主持坛度,即“纳钱度僧”,为朝廷筹措“香水钱”充当军费而立下汗马功劳,遂受朝廷的重视。《宋高僧传》记述了这一历史情境:

大府各置戒坛度僧。僧税缗谓之香水钱,聚是以助军须。初洛都先陷,会越在草莽,时卢弈为贼所戮,群议乃请会主其坛度。于时寺宇宫观鞠为灰烬,乃权创一院,悉资苦盖,而中筑方坛。所获财帛,顿支军费,代宗、郭子仪收复两京,会之济用颇有力焉。肃宗皇帝诏入内供养,勒将作大匠并功齐力,为造禅宇于荷泽寺中是也。会之敷演显发能祖之宗风,使秀之门寂寞矣。

此后,神会获得了皇权的尊重,身份与地位得以提升,开创了“菏泽一宗”,为弘扬慧能禅派功不可灭,尤其是为确立禅宗南宗的正统地位作出了重要贡献。但是,神会在北方弘扬南宗宗旨并非一孤立性事件,与其同时,在各地传播南宗禅法的还有慧能的其他弟子,如青原行思与南岳怀让等,使南宗禅学不断发展壮大,禅宗门徒相望于江湖,遍及大江南北。神会在北方的活动几经曲折,最终获得了政治上层的认同,而且门下也有一些弟子。有学者指出,“神会的弟子,据日本宇井伯寿、廉田茂雄的统计,在宗密《中华心地禅门师资承袭图》中载有19人,在其《圆觉经略疏钞》卷四谓有22人,在宋赞宁《宋高僧传》中载有14人(与有关碑文合计16人),在道原《景德传灯录》当中载有18人”。但是,总的来说“在中国禅宗史上,神会的弟子不很有名,对后世的影响不大”。这当与神会是弘法护教者而非真悟道者有关。因慧能在世之时,曾称神会为知解僧。据载:

一日,师告众曰:“吾有一物,无头无尾,无名无字,无背无面。诸人还识否?”神会出曰:“是诸佛之本源,神会之佛性。”师曰:“向汝道:‘无名无字’,汝便唤作本源佛性。汝向去有把茆盖头,也只成个知解宗徒。”

对此则公案,文益禅师有评云:“古人受记人终不错,如今立知解为宗,即荷泽是也。”可见,文益认为菏泽一宗并未契入禅宗之真实悟境,仅是强调对义理的理解,而无真正的修行与证悟工夫,知与行完全是隔离开的。故道之不存,焉能传之。然而,对于菏泽一宗的禅法内容,《历代法宝记》有全面详尽的概括:

东京荷泽寺神会和上,每月作檀场,为人说法,破清净禅,立如来禅,立知见,立言说。为戒定惠,不破言说云:正说之时即是戒,正说之时即是定,正说之时即是惠,说无念法立见性。

从其言说所涉内容不难看出,神会的禅法主张“如来禅”,提倡“戒定慧”三学,认为“无念”才能见性,与慧能思想具有一脉相承性。《历代法宝记》所载内容与历史事实较相符合,比较忠实于神会传播禅法时的实际状况。冉云华先生也认为,“《历代法宝记》的编纂,上距神会去世只有十六年,书中对菏泽禅法的总结,足以代表这一派思想的主要论题”。神会十分重视“知解”,他为人说法,时常“立知见,立言说”,而且“立知见”则进一步表明慧能所评价神会为“知解宗徒”在后世已是禅门所公认之事实。

然而,为什么神会禅师及其法派会被慧能以及后世的文益称为“知解僧”或“知解宗”呢?神会曾说:“未得修门,但得知解;以知解久熏习故,一切攀缘妄想,所有重者,自渐轻微。”在神会看来,学习佛教教理教义等知识是修行的前提与基础。他还认为需要依赖于知识的熏修才能逐渐消解妄想。事实上,这已经背离了禅宗“直下顿悟”,“明心见性”,“见性成佛”的主张。因为慧能说:“本性自有般若之智,自用智慧观照,不假文字。”《坛经?般若品第二》。实际上是强调“不假知解”,意思是说不执著于知解,而是要“直指人心”、“顿悟成佛”。神会的言行却与慧能的禅学思想之本意相左,故其获得了“知解僧”的名号。有学者也认为“正是由于神会是如此地看重‘知解’,所以他就理所当然地被他更为‘正统’的禅宗中人视之为‘知解宗徒’而予以摈弃”。而且,主张“南顿北渐”的神会,虽滑台大会指责北宗是“渐”,即“师承是傍,法门是渐”,但是自己未能实践“南顿”的禅门宗旨而相反却大力推行知解,其言行并非一致,故他所传之法也就自然缺乏说服力。因此,菏泽宗经历一度发展之后而销声匿迹,这自然就不难理解了。

作为菏泽神会门下的再传弟子宗密禅师曾对“知”有新发挥云:

知之一字,众妙之门,由无始迷之故。妄执身心为我起贪嗔等念,若得善友开示,顿悟空寂之知。知且无念无形,谁为我相人相,觉诸相空心自无念。念起即觉,觉之即无修行妙门唯在此也。故虽备修万行,唯以无念为宗。但得无念知见,则爱恶自然淡泊,悲智自然增明,罪业自然断除,功行自然增进。既了诸相非相,自然无修之修,烦恼尽时生死即绝。生灭灭已,寂照现前应用无穷,名之为佛。

在宗密看来,“知”即是修证佛法之门径。他回避了形下之“知解”,而将“知”上升为形上本体之义来对待,知成为了灵知,成了空寂之知,实有解决与完善神会知解之知的局限性之主观愿望。他“著《禅源诸诠》,写录诸家所述诠表禅门根源道理文字句偈集为一藏”,更进一步表明他是全面的知解僧,故他自然不能从根本上挽救菏泽一宗陷入知解的泥潭或深渊而不能自拔,也不能阻挡其走向衰落的历史趋势。宗密之后菏泽宗衰没,一蹶不振,故其后法脉传承文献鲜有记载。

慧能禅派的发展,当不限于菏泽之一家,在菏泽宗活跃在北方且大弘慧能禅思想与禅法的同时,活跃在南方区域的慧能禅派门徒也在南方大力弘扬禅宗宗旨,与北方的菏泽一宗形成南北呼应之势,共同推进了慧能禅宗在大江南北的广范性传播与发展。慧能禅派遂由以南方区域为中心的山林佛教多军突起而备受重视,其地位、影响得以飞速跃升。慧能禅派也一改边缘佛教形象的面孔,一跃而成为中原佛教的代表,加之于禅宗宣扬“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之宗旨和提倡简单易行之方法,而使其获得了广泛性的社会基础和禅宗信徒,因而它能迅猛流播中土大江南北,而成为唐代社会宗教思潮之时代主流。同时也为“五家七宗”的出现奠定了思想基础。

(2)南岳与青原禅系在江南的传衍

江南的区域文化环境,为禅宗思想文化的生根抽枝、开花发芽与结果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六朝之时,江南佛教兴盛,足以与中原(关洛)佛教相抗衡。可见,地域的自然环境对禅宗的发展亦有一定的影响。故有人认为,“六朝之时,除洛阳、长安、建业常为大帝国政治中心,且建都之时较长外;其余如恒安、邺县、太原、江陵,或窃据一时,或地仅一区,然其地寺庙之兴盛,有足多者……佛教之在城市与山林意趣有异。以城市人物辐辏,故弘法之士聚焉;山林景色清幽,故潜修之士赴焉。然城市之变迁无常,庄严宏伟之伽蓝,建设易,毁灭亦易;而大山则人迹罕至,陵谷之变迁甚希,故可就其遗址以推究当年之胜致,如嵩山、泰山、五台山、庐山、衡山之寺宇是也。”相比较而言,唐代,蕲州、衡岳是佛教禅宗的中心,黄梅是禅宗的策源地,名僧学人颇为众多,弘忍门下不仅有“会下七百余僧”,还有“十大弟子”,可谓极为繁荣。这当与弘忍所处的地理区位且具有地缘性优势有不可分割之联系。蕲州是南北交汇的要塞,水陆交通比较发达,而且黄梅双峰山既处于山林之中,又离交通枢纽不远,故其天然为人才汇集之所。既有修行的幽静环境,又有放眼看天下的眼光或视野,故此处能出现开宗立派的禅宗人物有其区域性的地理环境之优势。至于衡岳之地,“山势雄伟,风景秀丽,是佛教修禅的理想场所,高僧活动比较频繁”,“为江南西道最大的佛教中心”。可见江南文化生境为禅宗的形成发展提供了天然的优势,促进了禅宗在南方的广泛传播与迅猛发展。

在禅宗的发展历程中,六祖慧能之禅法愈加兴盛与流行,一传而分为青原行思与南岳怀让两家,随后禅宗门下又流出了江西马祖与湖南石头两系,并演化出“五家七宗”,以至于“凡言禅,皆本曹溪”。文益禅师《宗门十规论》云:“能既往矣,故有思、让二师绍化。思出迁师,让出马祖,复有江西石头之号。从二枝下,各分派列,皆镇一方,源流滥觞,不可弹纪。”大致也形象地描绘出了慧能禅宗发展的脉络与走势。

其一,南岳禅的代表是洪州禅派,其代表人物是马祖及其门下弟子。该派以江西为中心形成全国辐射性佛教区域,而对江南的禅宗发展产生了较大的影响。马祖的后继者有大智禅师百丈怀海,他主张禅院独立,著《百丈清规》而开禅林规式,所以又被誉为“开创丛林之祖”。百丈之后又有黄檗希运、沩山灵祐,沩山灵祐创立沩仰一宗,临济玄义承接黄檗之禅而开创临济一宗,并显示了该派强劲的生命力。关于对该派在江南的传播情况,可以通过《南岳怀让一系禅僧在江南的活动分布图》来展现南岳怀让一系在江南的活动情况。从表一则不难看出,江湖两地仍然是禅宗的基地,有较好的禅宗发展思想基础。而且从南岳禅派的法脉及其传承来看,有向江浙闽越一带传播和推进的趋势。

其二,青原禅派在江南的传衍。从《青原行思一系禅僧在江南的活动分布图》,可以看到禅宗由江湖区域逐步推演到江浙一带,乃至北方京洛,从而形成全国性乃至世界性的禅文化和禅世界。如从丹霞天然禅师的行历变化轨迹亦反映了这一文化流动和传播的趋势或方向。天然禅师先在江西参马祖,又至南岳参石头希迁、后又回南岳又参马祖,之后又游历天台、余杭径山和洛京龙门香山,他的行历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了禅文化不断流向江浙的形势。当然,这一四处游历和参学的活动不仅仅只限于天然禅师一人,只不过他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一位而已。表中还简单地反映了一些禅师多处参学的经历,如禅人既在石头处参学又在马祖处禅修,而这样的学僧不在少数,且互访互学的文化现象确有深刻的意味。这一文化现象表明,无论多高明的禅师,也只有当机之时才有可能使学人开悟,并非所有的学人遇到高明的禅师都能得到开悟,也并非高明的禅师都能解决学人心中的所谓困惑问题。故玄沙云:“夫为人师匠大不易,须是善知识始得知。”可见,禅不可说而需悟,悟与不悟,不在禅师,而在于学人;教学当机不当机,不在学人而在禅师;以人施教,还是以法施教,取决于机缘巧合。不过,对于禅者而言,真正重要的是向内求心而非向外求证。而所有的禅悟之道需要禅者的内修、内证,当然机缘也是不可少或缺的重要条件。

从《南岳怀让一系禅僧在江南的活动分布图》与《青原行思一系禅僧在江南的活动分布图》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其一,南岳与青原禅宗主要集中在江湖一带,并形成了江湖为中心的禅宗势力范围。两派都选择自然环境幽静的山林作为栖身之所,但栖身之所又不远离交通要塞。这既可使禅师得以安心修炼,而又利于招引和吸纳徒众,对扩大禅宗的势力与获得更多的信徒以及占领佛教文化的市场也极有裨益。这也为禅宗“五家七宗”的出现创造了条件。

同类推荐
  • 佛养心道养性:以出世之心做入世之事

    佛养心道养性:以出世之心做入世之事

    本书以佛教关于出世与入世的思想精髓为核心,融合了道教和儒家的思想,阐明了什么是“出世与入世”,全方位解析了“该怎样以出世之心做入世之事”。共分八篇,分别是:在出世中入世,在入世中出世;出世是佛法,入世是世法;出世在度己,入世在度人;以无为之心出世,以有为之心入世;以禅心出世,以分别心入世;以出世无我之心,行入世利他之事;以出世之心境,过入世之生活;以出世之心低调做人,以入世之心高调做事。
  • 法眼宗研究

    法眼宗研究

    《法眼宗研究》论著主要对法眼宗的形成发展、禅学思想内容、宗风特色、衰落原因等方面进行了较为全面和细致的研究。论著分为两大部分:一是前言部分,对选题缘由、法眼宗的研究现状以及研究思路和方法等方面进行了介绍和说明;二是论著的正文部分,共分五章。第一章,探讨了禅宗传衍与法眼宗的形成问题。第二章,探讨了法眼宗的传播发展与区域分布及其现当代传承。第三章,主要对法眼宗最为重要的禅学思想理论进行了研究。第四章,主要探讨了法眼宗的宗风特点。第五章,在唐宋政治、思想和文化的整体背景以及禅宗自身发展走向衰落的趋势下重点探讨了法眼宗衰落的主要原因。
  • 一日一禅(超值金版)

    一日一禅(超值金版)

    “禅”是一面镜子,可以照彻人的心性;“禅”是一盏明灯,可以照亮人的心路。禅的思想是空灵、豁达、开阔、明朗的人间清流;禅的生活是积极、自在、简朴、自适的安心方式;禅的理念是教人首先学着放下自欺、自怨、自慢和自我枷锁,然后才能海阔天空地任意翱翔;禅的方法是教人首先练习认识自我、肯定自我,然后再粉碎自我。《一日一禅(超值金版)》所撷取的佛学故事,篇篇隽永,字字珠玑,每个故事就是一道顿悟的光芒,一汪沁心的泉水,一把理解现实人生的钥匙。以禅养性,以禅修身。旨在帮助你借助禅这面镜子,照亮自己的心境,借助禅这盏明灯,清净自己的心灵,明心见性,去掉自心的污染,以此和谐性情,舒适身心,从而达到修身的目的。
  • 六祖坛经笺注

    六祖坛经笺注

    《六祖坛经笺注》是为佛教、特别是禅宗极为重要的经典《坛经》进行注释解说的著作,也是《坛经》“笺注”著作中的集大成者,全书搜集资料丰富,注释严谨,以“字字考其来历,句句求其证据”的标准,详细解释阐述《坛经》本义,使《坛经》奥义清晰可读。
  • 岁月存照:陕西古代佛寺

    岁月存照:陕西古代佛寺

    《岁月存照(陕西古代佛寺)》是《陕西历史文化丛书》系列之一的《岁月存照(陕西古代佛寺)》分册,书中具体包括了:佛与佛的故事、中国佛寺的早期记录、陕西古代佛寺的建筑特色、汉至南北朝时期的佛寺、佛教在长安的继续发展、宋元明清时期的佛寺等内容。
热门推荐
  • “三高”怎么吃怎么养

    “三高”怎么吃怎么养

    治疗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时离不开饮食的调理。《美食天下(第2辑):“三高”怎么吃怎么养》选择对症食物进行科学食疗,减轻“三高”药物的副作用,从根本上抵制病情诱发因素,彻底远离“三高”。
  • 魅王霸爱小妖妃

    魅王霸爱小妖妃

    童年,应该是“童言无忌”,但是对于她,却是寂寞与疏离,徘徊在生死之间的。远离欢笑,远离童真,被腐朽困顿,生活如履薄冰。现实的残忍中,除了爱自己,还能爱谁?于是她成了一株冷眼看世间的罂粟花,孤傲而自负。她爱钱,因为谁都不可靠,只有钱才最可靠,没有安全感的她要大量的金钱满足自己缺失的安全感!他喜欢美男,从小为了任务而生,看美男,泡帅哥就成了她执行任务时唯一的苦中作乐的游戏罢了!……
  • 逆天狂凤:错把邪皇当炉鼎

    逆天狂凤:错把邪皇当炉鼎

    杀手踏上了修真大道,从废柴一步步踏向大乘,皆因一炉鼎给力。初识,她夺了他的修为,抢了他的宝剑,吃干抹净,拔腿就走。再见面,她说:"不用谢我,那是我应该做的。"她执掌精纯剑道,洞悉炼器神髓,闯秘境,收神兽,踩上仙,誓要将这天下折腾个翻天覆地。君焕天解开外袍丢在一边,咬牙切齿道:"炉鼎就炉鼎吧,你给我安分点儿!"群号:146958216敲门砖是书中任意人物姓名
  • 六嫁大明星

    六嫁大明星

    不就是一个不小心嫁了个明星老公嘛,有什么了不起的,六个都嫁,能拿我们怎么样?主动点又不会吃亏,反过来让你们吃亏,乐得清静,哈哈,接招吧,好戏还在后头,吼吼……嘎嘎……
  • 企业操盘手

    企业操盘手

    企业操盘手是企业战略定位、执行系统导入的支持者与实施者,只有高效的企业操盘手团队,才会有战无不胜的常胜企业。大部分的中小企业面临着生存的诸多问题,企业要解决这些问题,就需要全面提高企业的管理成熟度,打造团队凝聚力,系统全面地构建企业的培训体系,形成标准化的管理机制,为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奠定坚实的基础。从企业文化到战略定位,从产品设计到企业目标,从薪酬设计到绩效管理,从人才引进到股权激励,用最实操的方式有效地解决了企业系统化建设、企业利润增长的难题,促进了公司管理文化高统一,为强大企业提供了系统化的解决方案
  • 良妻难当

    良妻难当

    “奸夫淫妇!真不要脸!”明艳的女子冲上前,一巴掌狠狠扇在衣衫不整的夏芷清脸上。“从今往后,你与本王之间,再无任何瓜葛。”他淡漠冷酷,绝情而去,临走前,只留下一封休妻书……****她是相府二小姐,性情温婉,品貌才情集于一身,却被小妾陷害与人通奸,羞愤绝望下,悬梁自尽。她是现代的美女警花,冷情随性,一次任务失败,穿越时空,附身在软弱的相府二小姐身上。自此,一双玲珑剔透眼,看遍世间炎凉态。****他,梁国三王爷元睿,风流不羁,宠妾无数,却对一名烟花女子倾心爱护。他对正妃无情无义,甚至恨之入骨,任由她被下人嘲笑,小妾欺凌,却视而不见。但如今的她,又怎会逆来顺受?望着面前的冷魅男子,她勾唇浅笑,眸光清泠:“我已不是你的妻,请自重。”他狠狠捏住她的下巴,眸光阴谲:“夏芷清,本王改主意了,休书作废!”小片段:①“王爷,这是李尚书、刘侍郎以及朱御史送来的美人,一共十人,全部洗干净送到您房里了。”她巧笑嫣然,丢下一本册子,悠然而去。他望着她娉婷而去的身影,不知为何,浓浓失落浮现在心底。②“你……你给我酒里下了什么?”妆容艳丽的女子,满眼惊恐地望着她,地上,正躺着几名欲火焚身的健硕男子。随意拨了拨手中的珠串,她冷笑如魔,冰冷的指尖滑过女子滚烫火红的脸颊:“春风一度,听过吗?只要中此药者,再清纯的女子,也会变成只知与男子交合的蕩妇淫娃。这就作为你当初陷害我的回报吧,好好享受。”③“我玩腻了,撒由那拉——”她站在王府门口,如绸霞光映衬着绝色容颜,美得惊心动魄。他踉跄一步,脸色煞白如雪:“清儿,你这是什么意思?”她摆摆手,毫无留恋地跨出王府大门,顺便甩下一纸休书:“意思很简单,就是说,你是一个很好的玩具,不过玩久了,总是会厌的,所以,你被丢了。”本文主要男主:元睿:梁国三王爷,生性冷淡,桀骜不群,外表的风流,是内心凉薄的写照。他厌极了她,却又为她牵肠挂肚入骨相思,只应了那句话,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元彻:他有一张俊美无匹的脸,有一个梁国最尊贵的地位,他说,山河拱手,博卿一笑,你留我身畔,我许你一世繁华,同日生,同日死,情深可寿……斛律楚邪:北狄胡人,残暴嗜杀,只因背负刻骨深仇,那一夜,听风听雨,她为他唱起安宁幸福的歌谣,眸中的血红渐渐熄灭,他紧紧拥着她呢喃,不要走,不要走……推荐自己旧文:《徒儿都好涩》《三月惑君小刁妻》
  • 做人要拿得起放得下

    做人要拿得起放得下

    做人要拿得起放得下可以看作是一个人立身于世所必备的基本能力和素质,也可以看成是关键时刻做事所表现出来的个性与态度。它大到可以决定一个人命运的战略举措,小到一个人日常举止的每一个细节。它既包括获取物质财富的绝妙策略,也包括对自我精神的完美塑造。可以说无数成功人士都是精于做人之道的高手,他们纷纷将成就归功于做人拿得起放得下的策略。
  • 青梅竹马:大少请再说爱我

    青梅竹马:大少请再说爱我

    结婚五年的丈夫,两人相敬如宾,本以为相安无事,细水长流一起走到老。可林皎却发现错了,当她抓着他一手出轨证据之时,不是要挟。而是公诸于众,让他鸡飞狗跳。她不介意他有女人,可若是拿着她的钱在外面包养女人,林皎决不答应。只是人算不如天算,当青梅竹马的恋人回国两年,对她处心积虑的诱惑,算尽心机给她布了一张网后。她却一步一步弃械投降,坠入那无言的温柔中。等她坠入后,才发现,温柔里面包裹着刺。爱情或许真如初见时美好。老公拿钱包养大明星,青梅竹马的爱情别有心机,林皎觉得,上辈子她到底是干了什么刨祖坟的事,如今这全世界最极品渣男都能够让她遇见,真是印证一句话,谁年轻时候没爱过几个人渣?
  • 神医皇子妃

    神医皇子妃

    一朝穿越,却成了宰相府最不受宠的四小姐,可是真的是不受宠吗?为什么每隔一段时间都会有大量的珍奇古玩送进来,随便拿出一件,都足够颐养天年了。还有,来到这里一年,她居然从来都不曾见过她那对便宜爹娘,看来,这个女儿还真是不受待见。毛?她娘死了,她爹疯了?不会吧,她有那么倒霉吗?本以为爹不疼娘不爱已经是够凄惨了,如今,这一死一疯是个什么节奏?更重要的是,还整天有只花孔雀时不时的想要去揩她的油,该死的,她的油是那么好揩的吗?可是她反抗的结果只是一次又一次的被他……死孔雀,这个梁子姑奶奶我给你结下了。--什么?那个该死的人妖居然要让她去做洒水的丫头?看来果然是老虎不发威当她是hellokitty啊。洒水是吗?很好,一天给你洗上个十遍八遍的头也是洒水,好吧,既然你没有意见,那就这么干吧。沈千寻的为人准则是——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虽远亦诛之。--【本文一对一,绝对宠文,女主强大,男主腹黑,喜欢的亲别忘了多多支持哦。】-【精彩片段】一日宫宴,群臣酣醉之时,一个不长眼的急色鬼对她毛手毛脚,结果是,她一脚踢向了人家的命根子。蛋碎人亡,记忆中好像是听人这么说过。不对,碎了一只?“怎么回事?”在她的身后,某人凉凉的说道,在听到宫人回报后,嘴角微微的抽搐了几下。“准头差了点”拍拍身上的落叶,她漫不经心的说道。“是吗?记住下次准一点。”某个黑心男淡淡的提醒。“知道了”她随口应道,半晌,才后知后觉的转过身瞪向他,“我为什么要听你的?”“因为那是你的习惯”某男一挑眉,眉宇间风情万种,国色天香。“该死的,我要杀了你。”“好啊,来吧,只是先说好,这次是用你的小蛮腰杀呢,还是用你的……”说话间,那修长如玉的手指点向了她的唇,“这里”
  • 以经典的名义

    以经典的名义

    从这个起点出发,再结合自己的生命体验去思考去言说的时候,会减少妄断、谬议、乖论与陈词。增加了写作者的贡献值。,因为名著是时间深处的精神土壤,它记述的是人类的典型形状、典型情感,是人性不断提升的基础和平台,是人性从兽性中脱颖而出的见证和坐标。所以,阅读的过程,为的是寻找来路,理性地找到继承和发扬的精神命脉,从而不蹈“覆辙”,不费虚功,节省精神追求的人生成本,更好地进行新的思想建构。换言之,名著是时间汰去泡沫之后的结晶,它摆脱了种种历史和现实因素的“催眠”作用,提供的是人性的本质和精神的纯粹,它足可以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