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末年,李卫任户部郎中,当时有一个亲王主管户部,钱粮入库时,亲王叫他每收一千加收十两。李卫指出这样做不妥,亲王不听,硬要坚持,李卫便用一个柜子将收到的银两装进去,并写明这是亲王让他多收的,放在户部门口,弄得亲王十分难堪,之后再不敢多收。
这事被雍正看在眼里,对李卫秉公办事、不畏权贵的气魄十分佩服。等到他即位后,便任李卫做了云南盐驿道,后因政绩卓著又升任云南布政使。当时有人提出李卫不是科举出身,不应提拔。雍正说:“国家用人,应以贤德为标准,不能讲出身,科举出身中有真才实学的要用,不是科举出身只要有真才实学同样要用。”
李卫生性直爽,性格粗暴,有时难免对人刻薄,对上司也有顶撞,于是有人又向雍正告状。雍正对前来告状的人说:“李卫粗率狂妄,这是大家所知的,我用他,主要是看他做事干练,清明廉洁,很有政绩,其他那些都是小事。”
后来,李卫成了雍正王朝三位封疆大吏之一。
人有其长,也有其短。一个人工作有魄力,有可能显得不够老练;人老练,又可能显得不太灵活;而那些工作机灵的人,可能不稳重;过于稳重的,有可能在工作上不很开拓。
有人曾经指着摆在一起的几十盆青松,要人们辨出真假,这些青松的形状、色泽都一样,一般人很难辨出真假,其中有个人一眼就分辨出来,问其原因,他说:“这很简单,只要细看枝叶,凡有小虫眼的,定是真松,这叫无疵不真。”辨物如此,识人一样。
选拔人才的最佳标准是德才兼备,但是现实的情况往往与自己的心愿是相违背的,毕竟任何人都难免有些小毛病、小缺点。因此管理者在用人时,就不要用“完美“的观点去识人、辨人,不要死死抓住一些小毛病不放,更不能因一个人有这样那样的缺点就将其打入另册,弃之不用。
有一则寓言故事,说一个越国的农夫为了捕鼠,从外地弄回一只擅长捉鼠的猫,美中不足的是这只猫不仅能捉鼠,而且也喜欢吃鸡。不几天,家中的老鼠被捉光了,鸡也所剩无几。农夫的老婆想把这只猫弄走,农夫说:“祸害我们家的是老鼠,老鼠不除,就会偷吃我们的食物,咬坏我们的衣物,损坏我们的家具,我们就会挨冻受饿。没了鸡,大不了我们不吃鸡肉罢了,还不至于挨冻受饿。”
农夫对待猫,都能做到不苛求完美,看其主要优点,作为管理者对人才又何必过分计较。
著名管理学专家杜拉克曾说:“一个聪明的经理审查候选人决不会首先看他的缺点,要看他完成特定任务的能力。”
管理者在用人上如果求全责备,即或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天才,也都不够格,因为他们不是“完人”,他们也只是在某些方面比别人“能干“一些罢了。用人如果只看短处,则无一人可用,反之,若只看人之长,则无不可用之人。
现代社会,专业分工越来越细,不要说“通才”找不到,就是在某一领域也难以找到一位“全才”。
有一类管理者专门挑下属的缺点和毛病,吹毛求疵,其实,他们自己未必十全十美,却要求下属硬要十全十美,岂不是怪哉!
历史上那些明君贤臣和那些具有远见卓识的人,在用人上都非常强调看主流,观本质,不计较小过失,因此,他们身边聚集了一大批的能人,为他们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要知道,如果一个管理者所用的都是没有缺点的人,那么他所领导的团队,一定是一个很平庸的团队。
在用人上我们应该分清主流,用其所长,避其所短,不能一叶障目而不识泰山,对优秀人才,对真正的能人,即或是有点瑕疵,要取大节而略其小过,要委以重任,大胆使用。
得人才者得天下。唐太宗说:“为政之要,唯在得人,用非其才,必难致治。”一个明智的管理者能够做到用人不求全责备者,就能凝聚一批优秀人才,得力干将。对那些有些小过的人才如果加以重用,他会以感恩的心尽力展示自己的才能,从而使你的事业如虎添翼。同时,又能体现管理者的宽厚豁达、仁爱友善的品德,你的威信也会随之大大提高。
管理者在择人方面既要有原则性,又要有一定的灵活性,这样才能选好人、用好人。
对有瑕疵的优秀人才在使用后当然不能撒手不管,对其帮助教育,顺势引导,使其短处变为长处,瑕疵变为亮点,很有必要。高明的管理者在用人时,应以爱人爱才之心使用他们,应按照行为的准则来约束他们,应本着高标准来要求他们,趋利避害,用人所长,正是用人管人之道。
10﹒卫旌告密:用人不疑,疑人不用
三国时,蜀国大臣潘睿在孙权攻取荆州后,投降吴国,被封为辅军中郎将。
一次,孙权命令他统率五万大军去吴国与蜀国交界的五溪,讨伐当地的少数民族,潘睿的表兄蒋琬当时正在蜀国担任要职。有一个叫卫旌的人,平时与潘睿有点矛盾,向孙权密报,说潘睿与蒋琬私下有往来,可能会叛逃蜀国。
孙权得到密报后说:“我相信潘睿不是这种人。”孙权不但没有怀疑潘睿,相反还把心术不正的卫旌免了职。
从此以后,潘睿对孙权更加忠诚,死心塌地为他卖命了。
用人很有学问,但最简单最重要的方法是给予充分信任。信任是合作的开始,是管理的基石,也是用人的第一标准。
宋代欧阳修曾说:“夫用之术,任之必专,信之必笃,然后能尽其才而可共成事。”《金史·陈起传》中也说道:“疑则勿任,任则勿疑。”
作为管理者,给人以信任,是你网罗人心,推进、融洽上下级关系的一大法宝,是你调动下属积极性,发挥人才聪明才智的一剂良方,也是你带领团队,让团队充满生机与活力,成就一番事业的重要保证。
当今社会的弊端就在于人与人之间缺乏必要的信任,致使人们在思想上有隔阂,行为上有偏差。在一个团队、一个组织里,倘若上下级之间、员工之间彼此缺乏信任,离心力就无处不在,合力则很难形成,团队、组织的竞争力就不可能得到增强。
管理者以怀疑的眼光对待员工,一件很平常的事都有可能疑虑丛生,就会像戴着变形眼镜看对方一样,彼此都是怪模怪样。相反,如果以坦诚信任的态度面对员工,就会发现对方尽是优点,看谁都舒服,员工的潜能就会充分挖掘出来,员工对你,对整个组织更会忠诚有加。
因此,对真正的人才,一经考察认定,就要及时起用,委以重任,就要充分信任,大胆放权,就要推心置腹,心心相印。对在思想上、道德品质上有疑点的人,在能力上欠缺、工作上不能胜任的人,一旦掌握准确,就一定不要使用,如果盲目错用,就会自食其果。
很多卓有成效的管理大师都秉承“用人不疑,疑人不用“原则。韩国三星集团领导者李秉哲一直坚持这一理念,只要是他看准的人才,就大胆地提拔使用,并放手做事,给以充分信任。索尼公司的创始人盛田昭夫更绝,为了表示对人才的信任,他将所录用的人的档案烧掉,只看行动,不问过去。
当然,用人尽可能给予充分信任,这是对的,但并不意味着人用了之后,就任之不管。人性是利己的,随着时空的变化、条件的改变,很多人利己的一面便会表现出来,适当采取一些措施是完全必要的。比如,对重要的工作交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去完成,使之相互制约、相互监督;完善监督机制,建立监督机构,对重要部门人员实行重点监督;对重要岗位实行任期制和轮岗制等等。这不是对所用之人的不信任,相反这是对他们的关爱与保护。它能弥补“用人不疑“中放任自流的漏洞,是一种放中有管的行为,是管理中激励约束与和谐运转的一种先进理念。
与此相反,对所疑之人,如果一概不用,也有可能埋没许多人才。在使用中给予进一步考察和了解,更容易识别“庐山真面目”。所疑之人,只要不是人格和道德层面的问题,也应视其情况,给予适当使用,这种使用必须把握一定的度。在用中了解真实情况后,再决定是大胆使用,还是适度使用。这种疑人也用的理念,体现了管理者的开明,对人才的爱惜,对员工的信任。
用人不疑,疑人不用,用人也疑,疑人也用。道理看似简单,但作为管理者,要真正把二者有机地统一起来,还需要管理者具有相当大的智慧和能力。
11﹒猎狗的变化:不让提拔变成绊脚石
在春秋时代,秦国北部有一风景名胜区,当时一些名门望族很喜欢来这里狩猎,在狩猎时还可以向管理员雇用猎狗。
有一个楚国人来狩猎,雇了一条猎狗,这条猎狗灵巧机敏,十分英勇,楚国人带着它去狩猎,每天都有颇多收获,他非常满意这个地方和这条猎狗的表现。
第二年同样的时候,楚国人又来度假,他点名要雇那条猎狗。
管理员用手指向墙边并说:“它已经不行了。”只见一条狗睡在那里,眯着双眼,无精打采地晒着太阳。
楚国人很吃惊地问:“那不是去年那条活蹦乱跳、能征善跑的狗吗?还不到一年时间,它怎么变成了这个样子?”
“是呀,本来是一条很好的狗,凡是来这里狩猎的人雇用后都赞不绝口。我让它做了部门经理,它倒还有积极性,随后我让它做了总裁,哪晓得,这样一来,它竟变成了这种德性了。”
每个管理者都希望自己的团队是最优良的团队,管理者也都在为提高团队的凝聚力、战斗力作出努力,其中管理者提拔人才是一种很有效的武器。
管理者提拔人的目的是让人才为我所用,为我所留,受我之命,为我分忧。但如何合理提拔人才,以最大限度发挥人才的作用却值得研究。
古人云:“君子所审者三,一曰德不当其位,二曰功不当其禄,三曰能不当其官,此三者乃治乱之源也。”可见,能当其位是提拔人才的重要原则,也是判断管理者提拔人才是否正确的重要标准。
在现实管理中,人们往往因为某人的本职工作做得好,干得出色,理所当然地认为这个人能胜任上一级的工作,从而将他提拔到更高一级。比如,学校教师因为课上得好,受到学生欢迎,就要提拔为校长;医院医生因为医术高超,能药到病除起死回生,就要安排他院长之职;销售经理一旦业绩突出,就把他放在营销主管的位置上。
这些提拔者当中,有的具有管理才能,能够适应管理工作,而有的虽是业务高手,却对管理工作知之甚少,不能胜任。硬要把缺乏管理才能的业务高手放到管理者的位置上,这无论对员工、对团队都会带来不好的后果。对于员工,因为不胜任新一职位的工作,不但影响其自身价值的体现,还会使其丧失工作兴趣,降低工作积极性。对于团队,不但失去了一个优秀员工,还让团队得到了一个蹩脚的、占着位子却不能很好履职的领导。
之所以出现这种现象,责任在管理者。一方面,受论资排辈的影响,他们认为一个员工只要工作年限够了,积累了一定工作经验,不管适合不适合干管理,也要论资排辈放进管理层。另一方面,他们把提拔作为了一种奖励手段,如果某一员工业绩突出,尽管他不能胜任更高一级工作,为了留住人才,或者为了激励员工,便通过提拔进行奖励。殊不知,建立有效的奖励机制,可以加薪、休假等方式进行激励,而不能把职位提拔作为对员工奖励的手段。
管理者在提拔人才时,一定要让被提拔者适合他们应当承担的责任,也就是要能够胜任他将要开始的工作,而不是看他以前的工作怎么样,如果不注意这一点,就有可能让你的提拔变成人才前进的绊脚石。
12﹒弥陀和韦陀:把合适的人放在合适的位置上
很久以前,弥陀佛和韦陀佛分别掌管不同的庙宇。
弥陀佛随时面带笑容,平易近人,前来膜拜的人很多。但弥陀佛有些大大咧咧,大手大脚,经常丢三落四,尽管香火很旺,由于疏于管理,庙里还是入不敷出。
韦陀佛神情严肃,成天板着面孔,让人轻易不敢接近,膜拜的人越来越少,但韦陀佛却精打细算,考虑周密,长于管理。
佛祖了解到他们的情况后,便把他们调配在同一座庙里,由弥陀佛迎接客人,负责攻关,让韦陀佛管理财会,料理政务。这样一来,庙里香火更旺,秩序更为井然。
今天,凡去过寺庙的人都知道,一进庙门首先看到的是弥陀佛笑脸迎客,而在他的北面,则是黑口黑脸的韦陀佛。
大千世界,人各具特色,有着各自的优缺点,在大师的眼里,每个人都是人才,这个世界没有废人,关键是如何使用。
要准确合理使用人才,首先必须做到知人善任。
知人就是要了解人,了解他的长处,知晓他的能力,熟悉他的人品,洞察他的潜质。要做到知人,就要善于观其言、察其色、辨其求。
三国时期诸葛亮善于知人,他提出的“知人“方法就是在当今,对于管理者在用人上都是很有帮助的。其方法为:问之以是非,而观其志;穷之以辞辩,而观其变;咨之以计谋,而观其识;告之以祸难,而观其勇;醉之以酒,而观其性;临之以利,而观其廉;期之以事,而观其信。
善任,就是要适才适用,善用其长,力避其短,把他放在恰当的位置上,根据他的专长来安排适宜的工作岗位。不可轻视其偏才,对有偏才的,类似于鸡鸣狗盗式的人才,虽算不上杰出的人才,若能恰如其分地使用他们,也能发挥出他人不可替代的作用;要兼顾其所用之人的性格、兴趣和气质。
管理者要做到善任,就要有容人之短的雅量,就要有大公无私、客观公正的风范,就要有慧眼识才、良莠善分的眼力。
知人善任,知人是前提,是基础。善任是目标,是努力的方向。
《孙子兵法》云:“故善战者,求之于势也,不责于人,故能择人而任势。”
清代人顾嗣协有首《杂兴》诗:“骏马能历险,犁田不如牛。坚车能载重,渡河不如舟。舍长以就短,智者难为谋。生才贵适用,慎勿多苛求。”这首诗讲的就是用人要适才适所,把合适的人放到合适的位置上。这既是一门管理艺术,又是一种体现管理者水平的重要能力。
韦尔奇曾说:“让合适的人做合适的事,这比开发一项新战略更重要。”
能够做到知人善任,让合适的人做合适的事,实现人与事的最佳配置,才有可能让一个人干得最好,把自己的作用和能力全部发挥和贡献出来,从而创造出最佳的业绩。试想,如果让弥陀佛管账,让韦陀佛迎接客人,寺庙里又是一番什么景象?如果因为弥陀佛大手大脚,因为韦陀佛板着面孔,就让他们解甲归田,坐上冷板凳,我们今天到寺庙里还能看到两位尊佛吗?
还有这样一则寓言,百兽之王的老虎,他要臣民为他找吃的,于是命令鸭子上树采野果,硬叫猴子蹲在草丛中下蛋。结果鸭子被勉强赶上树,却重重地摔到地上,猴子脸憋得通红,却连半个蛋都没下出来,老虎气得暴跳如雷,发誓要拍死猴子、活吞鸭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