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120000000005

第5章 中国人:盘旋在死亡头上(2)

然而,与方孝孺同样死节者,是整整一大批清流士人!这些人不独为国家栋梁,也是明初的知识精英。恐怕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民族,会在皇帝易人之际,出现这么多优秀人物为道德慷慨赴死!死节人数之多,殃及家眷亲友之广,施刑之酷虐,实为罕见。而牺牲者是在拒绝新朝高官厚禄招用的情况下选择死的!“壬午殉难”,是一次中国士人轻生死的儒者精神的大检阅。这段史实,至今读来犹能感觉何谓中国人的脊梁,《明史纪事本末》简略地记载了一些死节者就义的情景,如——

铁铉,37岁,建文帝的兵部尚书,被俘后押解至京,在庭上始终背朝新皇,不屑正视。朱棣令人割下他的耳鼻蒸熟后强使铁铉自己吃下,问他:“甘否?”铁铉厉声答曰:“忠臣孝子肉有何不甘?”于是令人将他“寸磔”——一刀一刀地慢慢割下肉来,铁铉骂声至死方绝。朱棣仍未解恨,令人架上大镬,熬油数斛,将铁铉尸体投下去炸成焦炭。不料铁铉浮尸在热油上仍旧背朝朱棣,朱棣大怒,命令内侍用十几根铁棒把尸体翻过来,夹住使其向北,说,现在你总算参拜我了吧!话音未落,尸体在油锅中爆裂,沸油溅起丈余,烫得内侍弃棒逃窜。此事令朱棣郁闷不已。随后,官方将铁铉83岁的老父铁仲和母亲薛氏、儿子福安一并流放至海南后杀死;铁妻和两个女儿并发教坊司充做官妓……

卓敬,户部侍郎,金川门失守后被捕,罪名是没有在燕军进城时及时表态拥护新政。卓敬回答说:“先帝若依敬言,殿下岂得至此?”朱棣大怒,本想一杀了之,但又惜其有才,于是监禁起来,不断做他的思想工作,启发他认清形势,弃暗投明。卓敬只是流涕而已,深责自己不能力挽狂澜保全社稷,但求早死。朱棣不得已而杀了卓敬,诛其三族。抄家时发现,生前当了那么大的官,家里财产仅仅是图书数卷!此令朱棣感慨不已:“国家养士三十余年,不负其君者,唯卓敬耳。”卓敬是壬午殉难中死得较为体面的一位。

陈迪,礼部尚书,受建文帝命督军储于外,本来可以逃走的,闻事变却立刻回京,共赴国难。朱棣召陈迪责问,陈抗声指斥对方。结果被判决连同儿子凤山、丹山一起“磔于市”。临刑,儿子凤山叫屈说:“父亲连累了我!”陈迪厉声呵斥,叫儿子闭嘴,并大骂朱棣。上边命令割下两个儿子的鼻子和舌头,强令陈迪吃下去,陈仍谩骂不已,于是加重刑罚为凌迟处死——活剐了……

暴昭,刑部尚书,被执后“抗骂不屈,文皇大怒,先去其齿,次断手足,骂声犹不绝,至断颈乃死”……

景清,左佥都御史,曾受建文帝命前往燕王府探看动静,所以朱棣与之相熟。事变发生后,景清假意归附新主,朱棣大喜曰:“故人也,厚遇之。”让景清仍做原官。八月十五日,景清身着红衫,袖藏暗器,伺朱棣出御门时奋身行刺,为左右力士制服,搜出佩剑。景清见事已败,乃挺身大骂。朱棣令人先敲掉他的牙齿,他却连牙带血喷向朱棣。最后,景清被剥皮至死,骨肉剁成了酱,整张人皮内楦上草,缝合后套上械具铁链锁在长安门示众。奇怪的是,“驾过长安门,索忽断,所械皮趋前数步,为犯驾状。上大惊,乃命烧之。”那具皮草人居然会断其锁链扑向朱棣?!此后朱棣噩梦不断,认为是景清作祟,下令清洗他的家乡,杀光他所有的族人乡党。结果追根溯源,层层相牵,株连了大批无辜死于非命,以致村落成为废墟——“命赤其族,籍其乡,转相扳染,谓之瓜蔓抄,村里为墟。”……

练子宁,右副都御史,被捕后自己用手抠断舌头,蘸血书四字于地:成王安在?朱棣大怒,命处磔刑;搜捕其宗族151人,处死后剁成小块撒布于市。同时,又捕获其九族之内“亲家之亲”者数百人,抄没其家,流放边疆。这种“转相扳染”、网罗无辜的连坐并罚手段,被称为“瓜蔓抄”。几年之后,吉水籍的钱习礼在朝中做官,有人举报钱与练子宁有姻亲关系,属漏网罪党。朱棣说,如果练子宁还在,我一定会用他,何况是钱习礼!看来朱棣似有悔意。

黄观,礼部侍郎,奉命在上江诸郡征兵,抗击燕师。行至安庆,闻金川失守,痛哭道:“我妻性情刚烈,必然寻死!”于是先在江上为妻招魂。第二天家人果然来报,说家已被抄,夫人翁氏带领二女及家属十余人在通济门淮清桥投江而死。黄观得报后,自投罗刹矶江中。其家被籍没,姻亲族党百余人被流放。

姚善合,苏州知府,镇常、松四郡守。事变之后,姚放言“善职守土,义当与城存亡。”后被手下出卖,朱棣亲自审问,说你一个小小知府,怎敢举兵对抗我!姚厉声答道:“臣各为其主耳!”慷慨领受磔刑。他的朋友黄钺在家里听到姚善合就义的消息后,遂登川桥拜祀,而后从容整冠,奋身入水死。

王叔英,翰林修撰,奉诏募兵,行至广德,闻建文帝逊位,大哭,自缢于妙观银杏树下,夫人金氏亦自尽而亡,二女投井自杀。

王良,浙江按察使,闻燕师入京,恸哭欲死,而心存犹豫。妻问何故,王说他不知道如何处置家室。妻笑道:“吾何难!君为男子,乃为妇人谋乎?”她自己果决地投水而死。王良于是关上家门,屋子四周架上木柴,举火抱印,一门俱焚。兵部郎中谭翼亦是投身火海,自焚而死的。

刘,谷王府长史,刘伯温之子,博通经书,深谙兵略,曾被太祖朱元璋视为奇才。朱棣将其从家中押解至京,许以高官,要他出来为新朝做事,刘不冷不热地拒绝了,并且在言谈间继续称朱棣为“殿下”,而不称陛下,因而被关入大狱中。一夕,用自己的发辫吊死牢中。

陈思贤,漳州府学教授,闻朱棣已在京称帝,恸哭曰:“明伦之义,正在今日。”乃率领他的学生伍性原、陈应宗、林珏、邹君默、会廷瑞、吕贤,集合在明伦堂,为建文帝设位哭临。后被执送京师,一并处死。

高巍,参军断事,洪武时被旌表的孝子,主动上书给朱棣说:“臣窃自负,既为孝子,当为忠臣,死忠死孝,臣愿也。”城破之日,高巍缢死在驿舍。

庐原质,太常少卿,与方孝孺交游,朱棣召见,拒不变节,被处死,宗族连坐。教授刘政闻方孝孺死,痛哭绝食而死。刑部右侍郎胡子昭被指为方孝孺同党,临刑受戮,吟诗曰:“两间正气归泉壤,一点丹心在帝乡。”

茅大方,右副都御史。率众抗击燕师,兵败被俘,审讯中拒不屈服,结果与其三个儿子同日被杀,并被“弃市”;两个孙子死在狱中,妻张氏发教坊司充做官妓,病死后弃其尸。

司中,佥都御史,朱棣召见,意欲劝其归顺,不屈。于是命左右用铁丝帚刷其皮肉,直至刷出骨头而死。陪同司中一起受刑而死的,还有他岳家和宗族80多人。

胡闰,大理寺少卿。事变之后,朱棣为了收拾局面,笼络人心,因此做出开明姿态,意欲争取前朝名流出来为新朝做事。朱棣首先召方孝孺草诏,就是因为方是士林领袖;草诏,意在宣告江山易主了,皇帝换人了,号召天下效忠新主。方孝孺至死不肯草诏,于是朱棣打算另请高明,就宣召了胡闰和高翔。二人接召后,却为建文帝披麻戴孝,一身丧服入殿,并且大声号哭。朱棣耐着性子,先召胡闰晋见,谕令他把丧服换了,胡回答:“死即死,服不可更!”朱棣威胁说难道你不怕被“族诛”?胡闰仍不屈,朱棣命力士用金爪击落其齿,牙齿全部被击落,胡骂声不绝。朱棣大怒,缢杀了胡闰,用碱灰浸渍其尸体,致使皮肤整体脱落,然后楦入干草,悬在武功坊示众;胡全家死难270人,只有一四岁女儿漏刑得免。

高翔,监察御史,与胡闰一起被召,丧服入见,临殿大哭,不屈被杀。后家产籍没,一族尽死;下令今后凡高姓者经营之产通通加税,好让姓高的世世代代都骂高翔!这还未解恨,又掘了高翔先人之墓,将遗骸杂入犬马骨头烧成灰,扬弃于野。

侯泰,刑部尚书,督军饷至淮安,闻京师失守,行至高邮被逮,下锦衣卫,不屈而死。妻会氏配与象奴,弟敬祖、子侯皆死,家籍没。

董镛,监察御史,被执论死,女发教坊司,族人受死及流放者230人。

魏冕,监察御史。燕师将攻入,宫中火起,有人劝其赶紧迎附,冕厉声曰:“使吾改臣节,明君亦不用也。奈何自污!”遂自杀,朱棣下诏诛其族。与魏冕同乡的邹朴,闻冕死,亦绝食自杀,时称永丰双烈。

大理寺丞刘端、刑部郎中王高,相约弃官逃匿,被逮,朱棣亲自审问道:“方孝孺、练子宁是何种人?”刘端回答:“是忠臣。”朱棣说:“你们这样逃走,忠不忠?”刘端说:“保存自己是为了将来谋图举事!”朱棣命令将二人鼻子削了,说,现在你们还有人样吗?刘端骂道:“我犹有面目,即死可见皇祖!”朱棣大怒,立捶杀之,流放其家。

何申,中书舍人,奉使到四川,至三峡,闻金川失守,恸哭吐血,几天后即去世。

程本立,佥都御史,被委派为江西副使,还没有上路,燕师已渡江而来,程悲愤自缢而死。朱棣诏夺其恩典(即剥夺政治权利),籍没其家,查抄时发现,他只有几件旧衣裳。

龚泰,给事中。燕兵渡江,奉命巡城,龚泰知形势危急,嘱咐妻傅氏带领幼子远走,或者一起投井,决不能被俘受辱。宫中火起时,泰急忙赶赴,被燕师兵校阻止,于是自投城下摔死。

指挥张安被逮,半道上脱逃,隐入山中采樵。闻京师陷落,卓侍郎被杀,呼天号哭道:“国既就篡,我不愿为其民。”于是扔下所砍的柴,投水而死。

张安国,工部侍郎。当燕兵逼京师之时,与妻贾氏商议说:大势已去,我不是军人,不能率众应敌,又不能屈膝投降,怎么办?妻说,只有当隐者。夫妻二人乃乘舟隐入太湖,忽而听说京师陷落,建文帝自焚,张安国大恸,对妻说道:“食人之禄而存身于新主之世,耻莫大焉!”乃凿舟以自沉……

如此死节者,真是举不胜举。仅见诸史籍者,就令人目不暇接,更遑论公卿以外、士林之中名不见经传者!一些处于事变中心的人物,史籍上也只能寥寥数语,如“监察御史巨敬被执不屈,死之,诛其族。”区区十五字,意味着朝廷监察部门首长巨敬和他的整个家族全部被杀。

可笑的是,这次靖难兵起之时,建文帝在南京的大臣们个个慷慨激昂,纷纷相约以死节。而中间也有一些人,两眼正偷觑着北京南来的燕军;听说朱棣快要渡江了,便赶紧暗自打点,通关节,找门路,向“叛贼”那边频送秋波,私下表态,拟迎新主,谁还较了真的要“勤王”?……据《天顺日录》云:“文皇过江,胡广、金幼孜、黄淮、胡俨、解缙、杨士奇、周是修俱约同死。是修具衣冠,诣应天府学拜宣圣遗像,自为赞系衣带,缢东庑下。后缙(一说为杨士奇)为周作传,戏谓其子曰:‘当时若同死,谁与尔父作传邪?’”这几位名公之中,只有周是修老实,东庑下投环去了。其余都是人精,活得特别滋润。解缙更觉理直气壮:因为是他后来为周作了传,所以他对周子说,要是当时真的一起死了,谁来替你老子作传?另据《琐缀录》,解缙与几位义士相约死节之后,扑腾扑腾心跳,派人去胡广家打探动静。探子回报说:胡老爷从厕所出来,问家人猪喂了没有?解缙立马放松下来,笑曰:“一猪尚不舍,肯舍性命乎?”

解缙、胡广式的聪明人,虽然工于盘算,但毕竟俗流,徒为后人笑。儒家“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的精神,每于国难来临之时,便见端倪。明亡时,抵抗清兵至最后时刻的弘光礼部尚书黄道周,兵败被俘,于1646年在南京问斩。刑前,黄撕下衣襟,以指血书:“纲常万古,节义千秋,天地知我,家人无忧。”黄因身材高大,刽子手够不上力,刀在手中颤抖不已,只好跪请黄坐下受死,黄颔首曰可。抗清义士夏完淳,被俘时年止17,竟也能含笑赴死;柳如是,一风尘弱女子,毫无惜死之态,拥此红颜,“国家栋梁”钱谦益当羞愧死!儒之精神,已然积淀在中国读书人灵魂深处,由此可见一斑。

……

儒不畏死,亦不关心“死后”。孔子说:“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未知生,焉知死?”(《论语·先进》)就是这意思。然而儒家重视为什么而死,以什么名义死——为天下有道,因仁与义。因此现世具有积极意义,“立德”、“立功”、“立言”,不朽始于现世……孔子死时从容安详,正可说是实践了儒之大道。《礼记·檀弓上》载,孔子梦见自己坐奠两楹之中,预感死期将至,早起出门,拄杖而行,且走且唱曰:“泰山其颓乎!梁木其坏乎!哲人其萎乎!”子贡知道孔子要去了,赶紧趋前伺候,孔子于是从容地交代了身后之事。

以对死亡的态度而论,柔与刚,儒家属刚;智与勇,儒家为勇。此为华夏文化之一翼,另一翼无疑是道家。

道家所谓的“道”,并非儒之“天道”。孔子向老子请教什么是道,老子回答说:“天不得不高,地不得不广,日月不得不行,万物不得不昌,此其道与!”(《庄子·知北游》)就是说,道是事物之所以为事物的本源之理,道就是一切,一切即是道。道高于儒家所说的天。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很明显,人以天地为法,天地以道为法,而道法自己;天地人三者皆由道生,道则“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老子·二十五章》)。实际上,道家的道论,就是宇宙本体论,是关乎宇宙理论的最高框架。

道家在这个框架内如何放置人呢?据庄子说,老子曾教导孔子曰:

“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之过隙,忽然而已。注然勃然,莫不出焉;油然谬然,莫不入焉。已化而生,又化而死。生物衰之,人类悲之。解其天,堕其天帙,纷乎宛乎,魂魄将往,乃身从之,乃大归乎!不形之形,形之不形,是人之所同知也……”

——(《庄子·知北游》)

这是说,一个人在天地间的存在,有如从缝隙中看白驹跑过,只是瞬间的事,理同蓬蓬勃勃万物竞生,不经意间已然萎谢。变生而死,变死而生,生物为之哀号,人类为之悲鸣。无如卸下贪生的包袱,解开怕死的疙瘩,让灵魂飘向天涯,让躯体埋入地下——这才是返归本源;当初降生无形变为有形,死之时则有形归于无形。这乃是人所共知的常识。

老子认为天地万物皆在变化中,没有什么是可以长久不变的,“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老子·二十三章》)庄子祖述老子,亦强调万物“有待也有死,有待也有生”,“生之来不能却,其去不能止。”(《庄子·达生》)没有什么力量能阻止生命降临,也没有什么力量能阻止死亡带走它。不过,庄子认为生死并非矛盾,死亦并不可怕,此乃一而二、二而一之事,只不过同一变化呈现出的两相而已:

生也死之徒,死也生之始,孰知其纪?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若死生为徒,吾又何患?故万物一也,是其所美者为神奇,其所恶者为臭腐;臭腐复化为神奇,神奇复化为臭腐。故曰:“通天下一气耳。”圣人故贵一。

——《庄子·知北游》

夫大块载我以形,劳我以生,佚我以老,息我以死。故善吾生者,乃所以善吾死也。

——《庄子·大宗师》

在庄子看来,生与死是相连属的事情;“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无非气之聚散。死乃是安息。所以庄妻死时,惠施前往吊丧,却正遇庄子“箕踞鼓盆而歌”——仿佛在庆祝什么似的!惠施大不以为然,庄子却认为,生死一如春夏秋冬四时运行,是不得不然的事。西晋郭象对此解释说:“夫死生之变,犹春秋冬夏四时行耳,故死生之状虽异,其于各安所遇一也。今生者方自谓生为生,而死者方自谓生为死,则无生矣。生者方自谓死为死,而死者方自谓死为生,则无死矣。”对生说来,生是生,对死说来,生是死;对生说来,死是死,但对死说来,死是生……由是,能做到“生时安生,死时安死”,就可算是顺应自然,超越生死而与道同一了。

同类推荐
  • 孟子(中小学生必读丛书)

    孟子(中小学生必读丛书)

    孟子对于中国文化的影响,是非常深远的。两千多年来,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从他的思想中获取营养。这种影响,仅从我们的常用语中就可以得到证明。
  • 浙中王学研究(阳明学研究丛书)

    浙中王学研究(阳明学研究丛书)

    本书的宗旨,是要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对浙江学术思想的形成土壤、发展源流以及浙中王门学派形成、演变过程的考察,诠释其话语结构和致思趣向,并按照思想史演进的内在逻辑,展现明代心学丰富多彩的思想资源与形成机制,如三教合流、讲会运动、平民教育、宗法社会等。进而通过比较浙中王门各家之异同,揭示诸学者互为对象、互动共进、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取长补短、标新立异的思想特征,以多层次、多视角地展开对浙中王学重要传人的梳理与考量。
  • 沉思录

    沉思录

    本书由古罗马唯一一位哲学家皇帝马可·奥勒留·安东尼所著,是一本写给自己的书,内容大部分是他在鞍马劳顿中写成的。它来自作者对身羁宫廷的自己和自己所处混乱世界的感受,追求一种冷静而达观的生活。这本书是斯多葛学派的一个里程碑
  • 敷教在宽:康有为孔教思想申论

    敷教在宽:康有为孔教思想申论

    本书第一次全面、细致地梳理了康有为不同时期的孔教思想,阐明了康有为提出孔教建制主张的理学基础和经学基础,揭示了康有为孔教思想背后的庶民关切和国家关切。就过去的研究而言,历史学界重视中年康有为,大多数研究都是围绕戊戌变法展开的;儒学界则重视老年康有为,关联于民国后孔教会的成立和运作。本书特别强调青年康有为的重要性,即写作《教学通义》时的康有为,认为康有为在《教学通义》中提出的敷教主张规定了他后来孔教思想的基本方向。康有为的孔教思想在今天仍然值得我们认真对待。
  • 阳明学与当代新儒学(阳明学研究丛书)

    阳明学与当代新儒学(阳明学研究丛书)

    从儒学广角、宋明理学发展背景,以及阳明学的内在机制上来探讨阳明心学与当代新儒学的关系。作者在阐述孟子、周敦颐、张载、程颢等儒学大师心性之学的基础上,对王阳明“以心为本的实践道德说”作了深入系统的分析与研究,进而以梁漱溟的新孔学、熊十力的新唯识论、唐君毅的道德儒学、牟宗三的道德形上学、贺麟的新心学为个案,具体探讨了阳明心学的内在发展——当代新儒学的思想特质,及其与阳明学的思想联系。
热门推荐
  • 明治天皇:孝明帝驾崩卷(下册)

    明治天皇:孝明帝驾崩卷(下册)

    《明治天皇》再现了日本从幕末走向明治维新的历史变革,以优美的文笔,宏大的场景,详细描绘了日本近代决定国运的倒幕运动的整个过程。本书塑造了一个个鲜活的日本近代史人物形象,以及他们的坚定信念,对“安政大狱”、“樱田门之变”等重大历史事件的描述详实生动,是一部了解近代日本不可多得的佳作。
  • 疯狂学院

    疯狂学院

    一次敷衍的面试,换来了一份人民教师的神圣职业。带上了这么一个充满个性的班级,遇上一群如此疯狂的教师,慕容秋夕的生活开始了前所未有的颠覆。是她被改变还是她改变了所有人?教师与教师间发生了多少趣事?教师和学生间竟然也能出现这样和谐的画面?见过逃课的学生,可见过逃课的老师?见过听课睡着的学生,可见过上课睡着的老师?见过老师去叫学生起床上课,可见过学生要去叫老师起床上课?…这是一个不一样的校园,不一样的班级,不一样的教师。内容先睹:片段一:班长发信息过来:我爱你!没等某老师回信息,第二条信息又过来:我在拉屎!狂汗!某老师:请不要在拉屎的时候说爱我!班长:哈哈!老师,你这话太经典了!这群神经病!片段二:冬天一到,这群孩子开始越来越懒,老说自己要冬眠,早上死都不肯起床。我威胁:五分钟后没见到人我就直接上宿舍踹门掀被子了。班长说:老师,我们没穿衣服的。我说:那更好,顺便给你们照几张裸照。我想他也被我语出惊人而吓到了,说:我起床!然后这几个孩子蹭了半个多小时才下来,问一句怎么那么久?集体回答:洗头,弄头发。他们的格言是:头可断,发型不可乱!…~~~~~~~~~~~~~~~~~~~~~~~~~~~~~~~~~~~~~~~~~~~~~~~~~~~~~附录人物领养名单,有想领养者记得留言报名,先到先得:慕容秋夕(梅妮领养)遆绅(苏九娘领养)东方豪(樱花雪颖领养)东晟(幽缘漫雪领养)苏亦宏(冥域赤领养)刘沥(泪银蝶蕊领养)闵浩垣(花溅蕾领养)季桐(陌糖糖领养)郭靳明(安羽瞳领养)凌昱(由指尖上的泪领养)品安(魅文夜领养)岑学(宠儿领养)田馨(红叶杨林领养)遆醒(魔凌之姬领养)沈镜(妆掩饰苍白领养)闫忻(安然尘领养)更多人物将出场,届时会补充上来~~!!!PS:附上完结小说《同志酒吧》,BL文:纪实性小说《蓝色夕阳》:《上帝是女人》:~~~~~~~~~~~~~~~~~~~~~~~~~~~~~~~~~~~~~~~~~~~~~~~~~~~~梅妮书友会群:70462512(已满)梅妮书友会2群:83224757敲门砖:我的书中任何一人名字!欢迎大家光临!!~~~~~~~~~~~~~~~~~~~~~~~~~~~~~~~~~~~~~~~~~~~~~~~~~~~~友情链接(排名不分前后):
  • 斯大林(名人传奇故事丛书)

    斯大林(名人传奇故事丛书)

    从事社会主义宣传,被神学院开除,坐牢、流放,斯大林有一个革命家应该有的典型经历。
  • 东宫有本难念的经

    东宫有本难念的经

    宝庆十九年春,大佑国皇太子大婚,大将军之女入主东宫。一个不是淑女的将门千金遭遇一个不是文韬武略的中庸太子,到底是佳偶天成,还是冤家路窄?成婚一年不足,太子忽然休妻。迷影重重,生死茫茫,这样一来,还是不是大团圆结局?
  • 尸心不改

    尸心不改

    控尸门的欢乐二缺弟子江篱炼了一具美得人神共愤引得天雷阵阵的男尸,以为好日子开始了,结果没想到门派惨遭灭门。--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生命的菩提

    生命的菩提

    《唯识述记》云:“烦恼障品类众多,我执为根,生诸烦恼,若不执我,无烦恼故。”《生命的菩提》由于仲达编著,《生命的菩提》意在化解世人内心的苦痛,使迷惘者渡过心灵苦海,心生净土,修出佛心禅性,回归自性的灵山。愿人人都能以一颗阳光健康之心,享受禅的超越与洒脱。
  • 先秦时期的权谋游戏

    先秦时期的权谋游戏

    此书淋漓展现了历史的治乱兴衰、人物的成败得失:最深刻的儒家智慧,从征服人心入手,谋圣而不谋智;最刻毒的法家智慧,以法、势、术为核心,用阴谋和强权控制民众;最圆融的道家智慧,通过“不争”,以心智王天下;最超脱的佛家智慧,在面对在世与超世、做人与成佛、求佛与求己中选择追求内在本心……
  • 我们三个都是穿越来的

    我们三个都是穿越来的

    我是因为看了很多的穿越小说,也很想穿越。谁想我想想就能穿越,穿越就穿越吧,居然穿成怀孕九月的待产产妇,开玩笑嘛!人家在二十一世纪还是黄花一枚呢。这也可以接受,可是明明是丞相之女,堂堂四皇子的正牌王妃怎么会居住在这么一个几十平米得破落小院子里,她怎么混的,亏她还一身绝世武功,再是医毒双绝。哎。没关系,既然让我继承了这么多优越条件,一个王爷算得了什么?生下一对龙凤胎,居然都是穿过来的,神啊,你对我太好了吧?且看我们母子三人在古代风生水起笑料百出的古代生活吧。片段一在我走出大门时,突然转身对着轩辕心安说道:“王爷,若是哪天不幸你爱上了我,我定会让你生不如死的。”然后魅惑地一笑,潇洒地走了出去。片段二当我对着铜镜里的美人自恋地哼出不着调地歌时。“别哼了,难听死了。”一个清脆的声音响起。~~~接着一声尖叫紧跟着另一声尖叫。我用上轻功躲进了被子里.~~~"我和你一样是二十一世纪来的。”“你好,娘亲,哥哥,以后要多多指教。”来自两个婴儿的嘴里,我摸摸额头,没高烧啊。片段三“小鱼儿,我可是你孩子的爹,况且我没有写休书,你还是我的王妃。我会对你好的。”安王爷霸道地说道。“你们认识他吗?他说是你们的爹?”我问着脚边的两个孩子。“不认识,”女孩说道。“我们的爹不是埋在土里了吗?怎么他一点也不脏?”男孩问道。那个男人满头黑线。“对不起,我们不认识你。”说完拉着孩子转身就走。片段四“爹爹,这是我娘,你看漂亮吧?”南宫心乐拉着一个白衣帅哥进来问道。我无语中。“爹爹,你看我娘亲厉害吧?“南宫心馨拉着另外一个妖精似地男人走了进来。我想晕。“这才是我们的爹。”“才不是呢,这个才是”两人开始吵起来了。“我才是你们的爹。”安王爷气急地吼道。“滚一边去。”两个小孩同时说道。屋里顿时混乱之中。转头,回屋睡觉去了。推荐完结文《别哭黛玉》完结文《穿越之无泪潇湘》新文,《极品花痴》
  • 梦里六弦琴

    梦里六弦琴

    赵炎只是一个流浪吉他手,他穿越了。赵炎只想和几位新朋友一同在世间流浪,找到那个从天外而来的老和尚,想辄回家。可他没想到,自己被卷入了一个巨大的阴谋之中,更成了到道魔妖佛鬼与魔神殿争斗漩涡中的一颗棋子。为了朋友,为了生存,为了爱人,他也只有弹着六弦琴去战斗,哪怕有一天,自己坠入万劫不复之地。
  • 青萍之末

    青萍之末

    综观这几年来的女性小说创作,举起了鲜明的女权主义旗帜;另一方面,她们处处与这个世界构成一种敌对关系,尤其是长篇小说的创作,尤其是对性别的敌视更是成为她们行文的唯一视角。我们碰到的是这样一个无可回避的事实:一方面,文学是感受心灵创伤最深的艺术门类,许多有才华的女性作家以其独语方式彻底解构了作为主流话语的男性文化视阈,恐怕女人最能以其细腻的艺术感受去表白心灵创伤的痛苦。再就是消解一切文本的价值意义,而作为人,使小说走向极端个人化的写作道路。然而这种表述在不同的女人那里则有着不同的价值观念与方式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