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凫桥,位于温江、郫县交界处,跨马坝河,清道光十二年建。原鱼凫桥已经被现代的钢筋水泥大桥所取代。我站在鱼凫桥头仿佛看见飞去来兮数千载的鱼凫。
鱼凫捕鱼
古蜀国的国君常以其所擅长而取名,如蚕丛氏擅长养蚕,在今茂汶一带西汉曾设蚕陵县,至今还有蚕陵山;鱼凫氏善于捕鱼,鱼凫是他们重要的捕鱼工具,鱼凫不仅成为他们部落的名字和部落首领的名字,也成了地名。所以,鱼凫是古蜀部落的名字(鱼凫部落),又是鱼凫部落首领的名字(鱼凫王),也是鱼凫王建立的王朝的名字(鱼凫王朝),更是他们活动地区的地名(鱼凫桥、鱼凫县、鱼凫镇)。
鱼凫城的规模和水准无疑意味着该族系早已由渔猎采集经济进入定居农耕生活方式,而鱼凫一名,则又揭示了该族善于渔猎的古老传统。
何为鱼凫?鱼凫即鸬鹚,又名鱼鹰,俗名鱼老鸹,是长江流域先民驯养已久、用于帮助捕鱼的水禽。因为普通鱼鹰浑身灰黑,古时的川人又形象地称它为“乌鬼”。杜甫诗曰:“家家养乌鬼,顿顿食黄鱼。”三星堆遗址出土有大量的乌及乌形器具,其喙部多有如鱼鹰者,很可能就是鱼凫王朝的族徽。那么今天,成都还有这种昔朝的圣灵存在吗?《成都晚报》曾经报道:
郫县三道堰有父子两个持证渔民,至今仍在从事用鱼鹰捕鱼这一古老的职业。三道堰距成都市区22公里,有一千多年历史,因古人在柏条河下游用竹篓截水,做成三道相距很近的堰头导水灌溉而得名,是历史上远近闻名的水陆码头和商贸重镇。两个持证渔民就是三道堰镇居民陈福根和他的儿子陈建波。父子俩在镇上早已成了大名人,在小镇上找到他们易如反掌。唱不完的渔家歌,摆不完的打鱼经。陈福根的妻子周天凤正在织渔网,一边招呼我们坐下,一边打开了话匣。她告诉我们,老伴陈福根的打鱼经三天三夜摆不完,而她的渔歌三天三夜唱不完,“可惜你们没有带录音机”。我说没关系,我可以用笔记下来。老人顿时来了劲,扯开嗓子唱道:“渔家乐,渔家乐,渔家的生活多快乐。打得鱼儿上街卖,卖了钱来买米、割肉、打酒喝。”“金鳞金甲是鲤鱼,银鳞银甲是银鱼,无鳞无甲是鲢鱼,长不大的是猫鱼,又长又扁是菜板鱼,不怕挨打的是棒棒鱼……”一口气唱了好几首渔歌,老人这才歇下来,过足了瘾一般继续埋头织她的渔网。周天凤在唱渔歌的时候,陈福根一直在旁边默默地料理着他心爱的鱼鹰。他家共有七只成年鱼鹰,一只未成年的小鱼鹰。老人一边给小鱼鹰喂鱼食一边对我说一只小鱼鹰喂养一百天后即可随老鱼鹰下水捉鱼,而成年鱼鹰一般是指长了三四年的鱼鹰。云南洱海、山东微山湖、安徽…全国许多地方产鱼鹰,但最好的鱼鹰要数扬州的。“人强不如货硬!扬州鱼鹰能力强,生性勇猛,捕技出众,大鱼小鱼都敢逮。我家八只鱼鹰全是扬州的,一只鱼鹰就要值上千元啊。”老人自豪之情溢于言表。“去年下半年,这只鱼鹰在柏条河里叼了一条15斤重的鲤鱼。今年初,那只鱼鹰叼了一条20斤重的花鲢!”老人指着他的宝贝鱼鹰对我说。一只体重仅有七八斤的成年鱼鹰,竟能叼起超过它自身重量两倍多的鱼儿。
鱼凫崇拜
鱼凫,这种水鸟,对古蜀人来说简直就是神,这不仅直接体现在其族名、地名上,还体现在与之直接相关的神圣的祖先崇拜信仰系统上。
三星堆祭祀坑所出蜀王金杖上精美的鹰勾喙水鸟图案和三星堆文化遗址中多有发现的鸟头形陶器柄的鸟嘴,都以鹰勾喙为鲜明特征,这就是文献传说中的鱼凫,亦即鱼凫氏王朝神权政治和祖先崇拜的象征遗物。三星堆文化族群所普遍信仰崇拜的物化标志,是其父系祖先崇拜的偶像;而三星堆金杖上精美的鹰勾喙水鸟图案,无疑正是当时最高统治者政教权力的神圣象征。
不仅在三星堆有鱼凫身影,在湖北宜昌中堡岛、路家河等长江中上游沿岸遗址也出土了鸟头形陶器柄,从鄂西到川东、川南、川西以至成都平原核心地带沿长江、岷江水系,有若干鱼凫、鱼符、鱼復、鱼涪等地名,是鱼凫政教势力东向所及或族群迁徙建国立邑数千载之后的历史遗迹。
鱼凫别说
鱼凫即鸬鹚,又名鱼鹰,俗名鱼老鸹,这是为大多数人所接受的说法,鱼凫的“凫”字有好几种通假字。《读史方舆纪要》说四川彭山县:“鱼凫山在县东北二里,或曰鱼凫津也。”《四川通志〈舆地〉》:“南溪县鱼符津,在县北三十里”;《后汉书〈郡国志〉》:“南安(今乐山)有鱼涪津。”《左传〈文十六年〉》杜预注:“裨、攸、鱼庸三邑。鱼,鱼腹县”;贾谊《服鸟赋》中的“服”字即“鵩”字,也即凫的假借字。以上的鱼凫、鱼符、鱼涪、鱼妇、鱼腹、鱼服、鱼鵩,实为一事,都是指的鱼凫。凫是本字,而符、涪、妇、腹、服、鵩则是凫的假借字。
其实,对鱼凫是什么一直有不同的解释。古代动物名称冠以“鱼”字并能捕鱼的鸟,有鱼虎、鱼师、鱼狗,但都不是鸬鹚,古代文献没有“鱼凫即鸬鹚”的记载。
所以,有学者提出了种种鱼凫别说。
说法一:“鱼凫”是鱼和凫,凫是野鸭。因为鱼凫部族喜水而渔,当时双头制首领中,政治首领以鱼为徽记,军事首领以凫为徽记,故以鱼凫名之。
说法二:鱼和凫是两个不同部落的名称,凫为一种鸟。在《鸟类图鉴》中,有一种叫棉凫的鸟。鱼部落为成都平原土著濮人部落,凫部落则为下山的柏灌王(以白鹤为徽标)部落联盟的一支,以凫为徽标。
说法三:鱼凫即为鱼妇,她是鱼凫族的一位女王,她的徽像是半鱼半蛇。因为《山海经?大荒西经》有载:“有鱼偏枯,名曰鱼妇,颛顼死即复苏……蛇乃化为鱼,是为鱼妇,颛顼死即复苏。”现译本白话这样翻译:“有一种鱼,一边是枯萎的,名叫鱼妇,据说是颛顼死而复生变化成的……蛇就变成鱼,于是有了鱼妇——这是颛顼死而复苏,托体鱼胎而生成的。”
说法四:鱼凫是鱼复。鱼复是远古时期的生活在长江三峡地区的鱼复族人,或称巴人。复,先秦读bɑ。鱼复人是鱼人与巴人结合后的称谓。鱼复人崇拜鸬鹚,所以三峡出土文物中不时有鸟首形器发现。4000年以前,鱼复人西移到了成都平原一带。
在远古的巴蜀大地上,有两个名称相同、文化相近的民族,一个是长江三峡的鱼复,另一个是川西的鱼凫。他们是一个民族分化成的两个群体,还是偶然的巧合呢?如果是分化造成的,那么谁是源呢?鱼复,作为地名,大致在今重庆奉节;作为族群,则大概生活在三峡一带。鱼凫,作为地名,在今成都温江;作为族群,则生活在川西一带。由于历史的原因,先秦文献很少记载西南的事,今天我们只能看到有关鱼复的只言片语。
(顾平辑。原载《人文温江——温江地名告诉你》 大众文艺出版社 2009年;另见《温江纵横》 温江区志办 201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