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打听,李德全竟和他的一个部下有亲戚,他那个部下的妻子是李德全的堂姐。果然是天赐良缘,刚遇见一个称心如意的女子,马上就有了一个红娘来成全这称心如意。有李德全的堂姐牵线,冯玉祥和李德全认识了。
李德全的父亲是个蒙古族牧民,迫于生计,从草原流浪到通州,做了码头工人。李德全8岁的时候,八国联军攻进北京,在对这个古老都城烧杀掳掠的同时,也刺激了当地教会的发展;兵荒马乱中懔懔百姓无所依托,转而渴求上帝的庇护,基督教信徒甚众,李德全随着家人也成了基督信徒。李德全的小学和中学,都是在美国基督教公理会创办的贝满女中就读,后来又在教会的资助下,读完大学,毕业后,为回报教会,李德全又回到贝满女中教书,并任青年会总干事。
生活是艰难的,却也充满感动,在艰难而感动、幸福并且疼痛的生活中,李德全成长为一个豪爽泼辣又刚毅质朴的女子。
可是,平民将军冯玉祥怎么跑去教堂参加基督信徒的聚会呢?因为他也信奉基督教。
少年时候,有一次,冯玉祥患病,去看中医,郎中说他的病是“不良生活所致”,若要治疗,须得付昂贵的医疗费。一个穷军人,哪里来的那么多银钱?再说,病因很使冯玉祥哭笑不得,他很清楚自己的品行,不良生活无从谈起。冯玉祥又转去教会医院求医,很快就痊愈了。为他治疗的基督教医生说:“你不必付钱。我只要你记住,是上帝爱你,派我来为你治病的。”这件事给了冯玉祥很深的触动。还有一回,那时冯玉祥率军驻守河北保定,亲眼看到保定天主教堂的外国传教士全被逮捕,面临杀头,其中有个女传教士,提出请求,杀她一人,放了另一些人。她舍己为人的精神感动了冯玉祥。后来,冯玉祥就常去教堂听讲基督教义,被基督“博爱”所打动,遂由牧师施洗入教。
冯玉祥不仅自己信基督,还鼓励他的士兵皈依基督教。长期生活于旧军队中的冯玉祥,熟知官兵有着吃喝嫖赌抽等诸种恶习,平时军心涣散,战时一盘散沙。他见基督教友不吸食鸦片、不饮酒嫖赌、各姊妹弟兄行“利他主义”,基督教这种对教徒严守戒律的要求,正可用来约束军心,维护军纪。基督教信仰的确给冯玉祥的部队带来了新面貌,赢得了多方赞誉。《时代》周刊介绍他时,说他是“《圣经》拿在手上或者放在口袋里,虔诚的基督徒”,“中国的基督教战士,变乌合之众为规矩之军”。所以,人们又称冯玉祥为“基督将军”。
冯玉祥从信奉基督教,到科学地运用基督教,使西学能为我所用,不偏信、盲从,做到了“取人之长,济己之短”,并不是基督教俘虏了冯玉祥,而是冯玉祥按照当时中国社会和革命的需要,利用了基督教的某些形式和与彼时相符的内容。
这个基督将军,对李德全一见钟情。他们有共同的信仰,恰好李德全又是个率真质朴的女子,他想不喜欢都难。
那时,李德全28岁,早过了豆蔻年华,可是,没遇到意中人,她还迟迟未嫁。冯玉祥托她的堂姐来做红娘,婚约很快定下,她素来钦佩冯玉祥,和自己钦佩的人结婚,当然是好的。
1924年2月19日,冯玉祥和李德全依着基督教礼仪举行了简单而朴素的婚礼。新郎冯玉祥穿着北洋军阀的官服,新娘李德全穿浅蓝色棉布大褂,头披白纱,朴素大方。婚宴饭菜十分简单,家常菜肴而已,连酒都没有。这亦土亦洋、节俭又热烈的婚礼,很符合冯玉祥的平民化作风,李德全也觉得满意,她本就是个质朴的人。
第二天,一大早,冯玉祥和李德全就双双骑着高头大马,去了练兵场,参加部队早操。全体官兵欢呼雀跃。谁见过又有谁听说过,如此亲和的长官和长官夫人?昨夜洞房花烛,芙蓉帐暖度春宵,今朝应是倍感春宵苦短不肯早起的吧。他们却不!
后来,冯玉祥的女儿冯理达女士回忆说:“结婚后第二天,我父母亲就双双骑着高头大马,参加部队早操,在官兵中传为佳话。”
婚后,李德全问冯玉祥:“你怎么会喜欢上我了?”她感到诧异,自己肤色较黑,又不爱打扮,实在说不上是一个容易打动男人的漂亮女子,为什么却就吸引了冯玉祥呢?
冯玉祥不假思索地回答:“我看你天真直率!”
接着,冯玉祥反问李德全:“你为什么嫁给我?”
李德全爽朗地笑了:“是上帝怕你不为民做事,派我来监督你的。”
这句话还有另一个版本,说是:“上帝怕你做傻事,派我来监督你的。”
无论到底哪一句是真,他们这一问一答,实在有趣。
有一种女人,把男人当作养料来喂养她的虚荣;有一种女人,把男人当作财富来供自己享受;还有一种女人,则把自己看作男人的贤内助,用自己的智慧帮助男人成为更好的人,取得更大成就。前两种女人,只知索取,不思同舟共济,聪明的男人会远离她们,哪怕她们美若天仙。
冯玉祥就是个极其聪明的男人,他拒绝了许多爱慕虚荣追求享乐的女子,选择了虽不十分漂亮但朴实又智慧的李德全。
婚姻是一门学问,这门学问的入门课程便是,选择伴侣。你选择了什么样的伴侣,决定了你将有怎样的生活。其实每个人的命运都掌握在自己的手中,选择决定命运。生活就是一场接一场的选择,命运是所有选择加减乘除之后的结果,好运歹运只看你如何计算你的选择。
最好的日子,最坏的日子
嫁给了冯玉祥,李德全一下子就成为了五个孩子的母亲。不得不说,李德全是个很有勇气很有担当的女人。中国自古以来都有句话,后妈难当。她不但做了后妈,还一嫁进来就做了五个孩子的后妈。有几个女子有此等勇气此等魄力?那五个孩子,她爱他们,呵护他们,如他们的亲生母亲。
李德全像所有的家庭妇女一样,做起了丈夫背后的女人,若说和别人有什么不同,那就是,她的丈夫是一位四处征战的将军。
和冯玉祥的前妻一样,李德全也从不以官太太自居。冯玉祥和前妻的孩子,还有她和冯玉祥的孩子,一家十多口人,她不请保姆,自己一人忙里忙外忙前忙后。她自己种地种菜,一家老小的衣服也多是自己亲手缝做。冯玉祥四处征战,她大多时间住在北京,每次去看冯玉祥,她坐火车从来都是坐三等车厢。这哪像是达官贵人的夫人呢?
李德全用她的宽容和爱心,为冯玉祥挑起家庭重担,她没有怨言。爱一个人,为他做什么,都无怨言。或许可以说,李德全心中有爱,并不仅仅因为冯玉祥是她的丈夫,而是她生性善良,她用一颗滚烫的心对待她所遇见的每一个人。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日军全面侵华,中国各大城市相继沦陷,遍地都是难民,更有千千万万的孤儿流离失所。为了拯救那些难童,李德全联合邓颖超、宋美龄等妇女界领袖,成立了“中国战时儿童保育会”,提出“欲救中国、必先救儿童”的口号。
孩子们要活下来,首先要解决吃饭问题,哪怕是一天两顿饭也还是要吃的,而吃饭则需要钱。李德全就负责征款募捐的工作。战乱年代,要想筹款谈何容易。李德全和冯玉祥商量,他们带头先捐六千大洋。仅靠这六千大洋,当然做不成事,还是要去社会上募捐。
冯玉祥的儿媳余华心女士回忆说:“我婆婆那个时候,看着有钱人,就让人家募捐,反正人家看见她,看见李德全就头疼。”
对于这段经历,李德全在接受著名驻华战地记者埃德加?斯诺的采访时,只用了一句话描述:“抗战期间,我从事照顾在战争中失去父母的孤儿的工作。”
她只管踏实做事,不慕虚名,冯玉祥以娶到这样的妻子为荣。
国难当头,兵荒马乱,他们聚少离多,但他们的心,一直都在一起。
等到可以朝暮相守,他们的流亡生活也开始了。那是在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内战爆发,冯玉祥反对内战,蒋介石就以“考察水利”为名,将他派往美国。从此,冯玉祥携着家眷流亡海外。
流亡的日子里,冯玉祥和李德全相濡以沫。他们从未料到,结婚之后,最长久最亲密的相守,是用了这种颠沛流离的方式。
爱,从来都是战胜苦难的最大力量。再苦再难的生活,若是心中有爱,若相爱的人在一起,连吃苦都觉得幸福。
1948年7月,冯玉祥受中共中央邀请,回国参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筹备工作。冯玉祥和李德全带着家人,乘苏联轮船“胜利号”秘密离开纽约,取道苏联回国。船行至黑海上,船舱突然起火。9月5日,苏联《红星报》对外宣布:冯玉祥和小女儿冯晓达因船失火遇难。
获救后的李德全,带着孩子们坐着救生艇,在海上漂了一天一夜。望着最小的儿子冯洪达,素来坚强的李德全泪流满面。她和冯洪达说:“你父亲17岁的时候,在军中,从马上掉下来摔伤了,只好打算卷起铺盖回老家。可是,所有的东西都卖光了,却只能筹到一个人的盘缠,你爷爷就一个人回了老家,在河边,和你父亲含泪告别。今年,你也17岁,你又和你父亲告别了。”同样的17岁,同样的父子告别,只是这一次,不是冯玉祥忍心抛下儿子,他甚至从未料到会有此死别。说着说着,李德全失声痛哭起来。
丈夫去了,小女儿也去了,李德全一夜之间白了头。
小说或电影中,常常有一夜白头的悲事,人们读了看了,兴许只以为是作者为渲染悲伤而夸张表达。其实,一夜白头并非没有可能。伤心处,别时路,其中悲苦,断肠人最知。即使不愿白头,但那一头发丝岂由得主人做主?一切只问悲痛。
世间男女,最爱白头,也最怕白头。最好的是,恩恩爱爱白头偕老;最悲的是,有一个人突然死去,另一个人痛彻心扉,一夜白头。原来白头和白头亦是有着如此大的不同,甜蜜的甜蜜,哀伤的哀伤。
李德全按照冯玉祥“死后烧成灰”的遗愿,在莫斯科将他的遗体火化。捧着他的骨灰,带他回到祖国,葬在泰山。
次年9月,冯玉祥遇难一周年之际,一场追悼会在北京召开。那天,李德全再次向人们介绍了冯玉祥的生平,讲话并不长,她没有力气滔滔不绝地回忆自己逝去的丈夫,但她努力做到了平静。可是,追悼会结束后,回到家,她哭了,一下子就倒在了床上。
他们在一起走过了24年,说长也长,说短也短。长的不过是回忆,短的永远都是时光。
他走了,留下李德全,还有他和她的回忆,就像当年刘德贞走了,留下他,还有她和他的回忆。活着的人,会有许多许多回忆,最痛苦的就是,消失了的人,就永远地不见了,永远都不会再回来,却偏偏还有无尽的回忆,那些明媚又冰凉的回忆,让人温暖又悲伤。
所有爱过的人,无论生离或者死别,在另一个人离别后,若能含泪而笑,说一句:“爱你,是我做过的最好的事。”这真是最好的事。
冯玉祥若有机会和妻子说最后一句话,他会对她们说什么?他的两个妻子呢,若有机会和丈夫说最后一句话,她们又会对他说什么?或许,各自都会说:“爱你,是我做过的最好的事。”或许会吧。
附:冯玉祥简介
冯玉祥(1882.11.06—1948.09.01),原名冯基善,字焕章,原籍安徽巢县(今安徽省巢湖市夏阁镇竹柯村)人,寄籍河北保定。曾任国民革命军陆军元帅,西北军领袖。有“平民将军”、“布衣将军”、“基督将军”、“植树将军”等称号。著有《我的生活:冯玉祥自传第1卷》、《我的抗日生活:冯玉祥自传第2卷》、《我所认识的蒋介石》等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