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天晚上,我和荣本初讨论的是我准备的议题,也是一直困扰着我的一个问题:
人有心灵的精神需求和身体的物质需求,两种基本需求,这两种需求哪一个对人更重要?如果是心灵的精神需求重要,那么为什么绝大多数人随着年龄的增长、经历的增多,会越来越忽略自己心灵的精神需求,纠结于身体的物质需求呢?
抛出议题的同时,我把中关村电子产品市场那位保洁阿姨和他儿子的故事讲了一遍。荣本初低头一连吃了七八粒花生,我知道那是他在思考。
“你对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怎么看?”思考了一会儿,荣本初很随意的问我。
亚伯拉罕·马斯洛(Abraham Harold Maslow,是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第三代心理学的开创者,提出了融合精神分析心理学和行为主义心理学的人本主义心理学。他的需求层次理论(Maslow's hierarchy of needs),亦称“基本需求层次理论”,是行为科学的理论之一,它将人的需求分为五层。
白天的时候,我刚好看过马斯洛的《动机和人格》一书,对他的需求层次理论一清二楚。于是我说:
“他的需求层次理论很好的描述了绝大多数人的需求状况。”
“绝大多数人?”荣本初抬起头来,看着我问道,“那么,其它极少数人的需求状况又是什么样的?”
“我觉得有一部分人,无论什么时候,都不会把自己的身体和生理需求放在第一位,他们也从来不纠结身体的生理需求是否满足了,因为他们的精力完全专注在了满足自己的心灵需求上。汉代是史学家司马迁,他宁肯受宫刑之苦,也要完成《史记》的写作,就是因为他把精神的追求置于了身体之上。我们可以相信,即便他天天食不果腹,也一定会坚持写作。”
“那你觉得真理是站在绝大多数人那边,还是那极少数人人一边?”
“这个吗,俗话说的好啊,整理总是掌握在少数人的手中。”
“既然这样,能不能请你描述一下被少数人掌握的、关于人的需求的真理?”
“哦,”我想了一会没有找到合适的语言,为了节约时间就把问题抛回去,我说,“我思考的不够深入,所以想先听听你的见解再下结论。”
“哦,我的想法吗,”老人摸着下巴说,“第一、我们一眼就看到的、大众认同的东西往往都是虚假的表相,比如说太阳东升西落围着地球转、比如说人的需求是分层次的,被满足有先来后道。”
“那么,人的需求是什么样的?”
“在我看来,人的需求是没有层级之分的,更不存在低级层次被满足后,高层的需求才会体现出来这样的逻辑。事实上,我们可以把人的需求想象成密密麻麻排列在一起的、许许多多的灯,我们不防叫它们‘需求灯’。人们不同需求的灯光颜色、亮度都有不同。我们的精力、思维,只会被那些亮起来的都吸引,需求灯则只有在被激活之后才会亮。”
“我们只会关注亮着的需求灯,这个容易理解。不过,当许多盏需求灯同时亮着的时候,我们又该怎么处理?还有需求灯如何被点亮?”
“我不是说过吗,不同需求对应的需求灯的颜色、亮度都有不同,那些与我们的观念、价值观、或者我们身处的情境愈切合的需求灯,展示出来的颜色、亮度自然最吸引我们的注意力了。”
“哦,对,”我恍然大悟,“这样的话,要判断哪个需求最重要,还是比较容易的,只要明确了自己的价值观……”
“容易?”荣本初怪叫一声,打断了我的话。他那种表情,似乎是见到了用鼻子吃饭、用嘴巴看书的怪胎。
“难道不是很容易吗?”我心虚的反问他。
“既然容易,那你告诉我,为什么很多人一刻不停的忙了一整天,到睡觉的时候却不知道自己白天做了些什么?还原,为什么绝大多数人,一味的打发时间,压根就不知道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荣本初气势汹汹的发问。
“那是因为他们从来没有拿出时间认真的、深刻的认识自己,没有明确自己的价值观。”我也提高了嗓门回答道。
“哦,”也许是我的针锋相对起了作用,荣本初恢复了往常平静的姿态,他说,“如果只是时间问题,那自然简单。你真的觉得认识自己,只是时间问题?或者说,你觉得只要一个人拿出足够的时间,就一定能认识自己了吗?”
“嗯,”我想了一下,说,“认识自己的关键,应该不在时间,而是无法静心,还有就是找不到认识自己的方法。再者,外界有太多影响我们思考、吸引我们注意力的事物存在,这也破坏着我们的思考。”
“呵呵,这两句话吗还靠点谱。”荣本初说,“其实很简单,当灯光单一、稳定的时候,我们的眼睛很容易找到关注的对象;相反,当置身类似于舞台闪光灯的环境中,我们的眼睛就很难集中,也难以找到关注的对象。
“就如你所说的,外界环境中存在许多的诱惑——这些诱惑还在成倍的增加,它们把绝大多数人的需求灯变成了舞台闪光灯的样子,这样以来,人的注意力只有傻眼的份了。”
“那这个问题应该如何解决?”
“很简单,断掉闪光灯的电源!”荣本初说,“至于如何切断电源,我想先听听你的想法。”
“让我想一想,”我也抓起几粒花生,边吃边想了起来。
“给你提个醒,你可以先想一想我们应该点亮的、保证长明的需求灯是什么。”荣本初说。
“长明?啊,我明白了!”我兴奋了起来,“你一说长明我就想到了,人应该点亮的需求灯是心灵中的精神需求,因为精神的富足,才是人生根本的追求。”
“心灵的精神需求,我习惯称它为‘心灵牵挂’。”荣本初说,“心灵牵挂好比是十五的月亮,只要挂在天空中,其它的星星就会黯然失色。”
“心灵牵挂。”我重复着,决心牢牢的把这四个字记在心中。
“没错,心灵牵挂,”荣本初动情的说着,就像是在赞美自己心爱的姑娘,他说,“心灵牵挂可以帮助我们战胜世界上所有的苦难,那些**集中营的幸存者,要么想要保护其它人,如萨尔莫尼(Rubino Romeo Salmoni)决心保护自己的儿子(注:感人泪下的意大利电影《美丽人生》,就是据此改编),要么就有其它无法放弃的东西,如维克多·E·弗兰克尔决定守护自己最后的自由——在既定的境遇中,自由选择态度的能力(注:维克多是维也纳医科大学心理精神病学终身教授,根据自己在**集中营的经历,发现了意义疗法,著作有《追寻生命的意义》)。这些“决定保护”和“决不放弃”,正是他们的心灵牵挂,也是他们最大的生命意义所在。
“心灵牵挂,也可以称之为梦想、使命,或愿景,如何称谓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激活了它,把它变成了一座指引我们前行的、永恒亮着的灯塔。”
看着荣本初激情的陈词,我有些恍惚,总觉得他一定也经历过什么苦难,而帮助他战胜苦难的,正是某个心灵牵挂。
“一山,”荣本初拍拍我的肩膀,说,“你一定要找到自己的心灵牵挂,这样你的思维意识、注意力、行为等才会有中心,才会变的有意义;而你的时间、精力也不会再浪费在三餐吃什么、该穿哪件衣服等鸡毛蒜皮的小事上了。”
“嗯,好,我一定尽快找到自己的心灵牵挂。”
“你想如何去找?还有,如何让自己的心灵牵挂长明不灭?”
“说实话,我不知道。”我哭笑了一下说。
“呵呵,能承认自己不知道,说明你已经上路了。”荣本初说,“那我们先来解决你提到一那个问题:人的需求灯是如何被激活的。”
“对呀,知道如何激活需求灯,自然也就能找到让心灵牵挂长明的方法了。”
“那你就想一想人的需求灯是如何被激活的吧。”
“既然是灯,一定要有电源和开关,”我说,“电源,我想应该是思维意识、注意力,至于开关,我想不只一种。之前你也说过,很多人的需求灯,被外界的诱惑变成了舞台的闪光灯,这么说来外界的刺激应该是一种需求灯的开关,是吗?”
“你好像忘了一件事,”荣本初说,“灯可不一定是电灯,什么煤油灯、酒精灯;同样人的需求一不是千篇一律的,不但有精神需求和物质需求之别,就是单单精神需求和物质需求,也是多种多样的……”
“啊,”我啪的拍了一下自己的脑袋,说,“不同的灯需要的能量是不同的,点亮不同的灯也需要不同的方式,那么需求灯也是一样。诸如吃、喝、睡之类的生理需求,是我们的身体刺激点亮的;而冬天穿羽绒服保暖之类的需求灯,则环境的冷点亮的;至于心灵牵挂的需求灯,我想也应该是来自外界的某个刺激,比如说德蕾莎修女(Mother Teresa of Calcutta),她的心灵牵挂就是因为传教士的讲道和看到印度受苦难的穷人而亮起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