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097000000063

第63章 媒体监督与司法公正良性互动关系的构建问题

媒体监督与司法公正良性互动关系的构建问题

韩静

无论是在哪种形态或体制的社会中,媒体的报道都明显地表现出引导社会舆论的功能,或者说这种功能都被传播主体自觉的加以运用,只是运用的方式不同而已。社会舆论的监督主要通过媒体的监督来实现。在我国,媒体舆论监督已经成为我国司法公正的一支重要力量,也是确保司法公正能以人们看得见的方式实现的有效途径。但是,媒体毕竟不是国家司法机关,对司法公正的把握尺度没有法律的具体条款来约束执行,因此在舆论监督的实现过程中,媒体更要注意对实现司法公正的促进作用,与之构建良性的互动关系。

一、我国媒体监督对司法公正的积极作用和消极表现

我国的媒体监督带有明显的社会主义制度特点。现有的涉及司法机关、司法活动的媒体报道主要有以下三种类型:一是个案型报道,即选择具有典型意义或与公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具体案例进行报道和评说;二是监督型报道,侧重于对司法机构和司法人员的违纪、违法行为的报道;三是宣传型报道,即对法院的审判工作、制度改革或者法官先进事迹的报道和评说。媒体监督对司法公正的积极作用主要体现在个案型报道中。

一方面,媒体的适当介入有助于司法抵制行政或其他干预从而达到公正司法的初衷。现行《宪法》第三章“国家机构”规定了审判权由法院独立行使,不受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干涉。但是,在现实生活里的一部分案件中,由于地方保护主义、行政制度的上下级隶属关系和制度缺憾的影响,审判权的公正实现还存在着一定难度,尤其是涉及某些权力部门或强权人物的案件更是如此。这时如果有媒体的介入,形成强大的舆论压力,与司法内在的公正力量相结合,就能有效地抵制来自行政或者人为因素的司法干预,保证案件的公正审判。这些案件的当事人双方往往社会地位和经济能力悬殊,而媒体监督在这些案件的审判过程中给了弱势一方说话的机会。公众寄希望于媒体舆论来维护权利,媒体监督也能够在一定限度内实现这个目的。

另一方面,媒体监督有助于增加司法过程的公开性和透明度,为社会公众评说司法行为并间接参与司法过程提供条件,从而降低司法专横和司法武断的可能性,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起到防止和矫正司法偏差的作用。公开是司法民主本身的要求之一,也是司法公正的有力保障。2003年发生的震惊全国的孙志刚事件由于媒体的介入,引起了上层领导的关注,最后不仅将涉案人员绳之以法,还由此推动了《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的出台,从一个侧面印证了媒体监督有助于司法公正的论断。因此应当肯定,媒体监督与舆论压力对司法公正和法制建设的促进作用是有目共睹的,是不可抹杀的。如果没有新闻媒体的披露,这个案件不会解决得如此迅速,甚至还有可能被某些部门压制下来。

但是,媒体报道对司法公正的消极表现也是存在的。

第一,舆论效果过于强大,影响法院审判权的独立行使,从而影响司法公正。

我国的主流媒体都是国有资产,由党和政府直接掌控并受到经济扶植,受权力机关制约且具有很大的权威性。同时,我国司法地方化、行政化浓厚,抗干扰能力先天不足,更容易受到外部司法环境,包括媒体报道对司法造成的影响。一篇负反馈功能的司法报道,通常能引起有关部门和领导的高度重视而迅速跟进。

这种来自行政关系的干预和公众对案件的评论构成一股强大的社会力量,使得承接案件审判的法院和法官承受巨大的舆论压力。在审理过程中,往往也会过多地加入个人道德观念因素,从而对审判结果的公正也有了或多或少的影响。一个在社会上引起轩然大波的案件总会引起各方的关注和对最后审判结果的期望值。但言论自由的过度扩张,会使舆论对司法行为的关注度超出舆论监督的必要。如果“舆论审判”代替了法院审判,必然会使案件难以得到公正审理。

第二,媒体报道的失实使司法公正性受到质疑。

媒体尽管是以“客观公正地报道事件真相”为其从业准则,但由于其从业人员在采集新闻的过程中缺乏相应的调查权限和采访能力,新闻报道的材料来源常常是纠纷的某一方当事人主动“爆料”,或是媒体从业人员主动向事件的某一方进行调查而取得。因此,媒体对事件“真相”的描述也往往是从事件的某一方立场出发。基于这样一种新闻采集的特点,媒体从业人员往往无法在事件的报道中保持绝对中立。而媒体行业激烈的竞争压力,又导致某些媒体为了争夺市场份额,为了在第一时间报道新闻,在对消息来源未经核实的情况下便刊发报道;为了追求轰动效应,以夸大的标题和角度报道纠纷;为了形成舆论热点,增强新闻的感染力和吸引力,在未经仔细调查、科学论证的情况下,即对被报道事件进行价值评判等。

这些表现带来的后果往往是,报道的内容与案件实际审判结果不相一致,公众因此对于司法的公正性产生质疑,严重地损害了国家司法的权威性。

媒体监督与司法公正的冲突带来一系列实际工作中的问题,造成媒体与司法之间的关系紧张对立。司法机关因此对媒体的报道采取封闭、压制态度,在具体类型案件中采取对媒体封锁消息的手段,以阻止媒体的监督报道。如2003年11月21日,广东省高级人民法院向全省各级法院下发了《关于禁止戎明昌等六名记者旁听采访我省法院案件庭审活动的通知》,对该六名记者进行司法报道的权利予以内部封杀。

二、导致媒体监督与司法公正冲突对立的原因

当代传媒所具有的新闻监督权是宪法中公民言论自由权利的一种延伸,是以保护国家和社会公共利益为目的的宪法性权利,其实质是代人民群众行使对国家和社会公共事务的知情权和监督权。也就是说,两者之间的冲突是言论自由和司法公正这两种民主社会不可或缺的基本价值的冲突。

我们可以从多个方面来分析造成这种冲突对立的原因。

(一)法律依据的冲突

我国现行宪法没有关于媒体监督权的规定。媒体监督所依据的法律内容是《宪法》第二章“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它规定了我国公民享有批评、建议、申诉、控告、检举以及国家赔偿请求权等六项具体权利。而新闻舆论的法律监督,是由新闻媒介进行的法律监督,也是人民群众的监督在新闻、出版领域中的体现。

《宪法》第三章“国家机构”规定了审判权由法院独立行使,不受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干涉。但宪法同时规定,法院必须对产生它的国家权力机关负责,即审判权要来自人民并受人民监督。这种监督包括媒体对司法的软性监督和国家权力机关对司法的硬性监督。因此,宪法作出的保障监督权和司法权是有着冲突的,具体而言,就是新闻自由与司法独立的冲突。

(二)评判标准的冲突

道德和法律作为调整和控制社会的两种基本规范,具有不同价值理念的正义追求。道德是人们的内心良知和认同,由于这种良知和认同因人而异,决定了媒体所集纳的民众的道德观以及所实施的道德标准具有不确定性。民众因感情强烈、容易趋同而反映出的社会情绪,有时未必符合法治的要求。司法判决所依据的是现行的法律,以法律正义作为追求公正的价值理念,以法律作为实现社会正义的评判标准。媒体和司法评判是非准则的不同带来了媒体监督和司法公正的冲突。

(三)运作规律上的冲突

媒体报道具有随意性和民间性的特点。新、短、快的新闻报道原则,使得记者在实际采访过程中,不可能对所有新闻来源一一核实。此外,受新闻版面或节目时间的限制,不可能做到全面地报道事件发生的完整过程和对立双方的所有意见。因此,在对新闻事实的采集、取舍和决定上,传媒有着较大的随意性和主观性,没有明确、固定的规则可以遵循。司法的程序性、职业性正好与之相对立。司法活动是一种高度理性的判断和推理过程,随着司法职业化程度的提高,繁琐的诉讼程序、专业的法律术语使司法活动逐渐演变成一项需要经过专门培训和长期实践才能掌握的职业技能。司法活动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其严格的程序性、职业性也决定了它与媒体报道之间的冲突对立。

三、实现媒体报道与司法公正良性互动关系的制度构建

媒体报道和司法公正之间的平衡关系是关系着社会和谐稳定发展的重要问题,需要找到一个最佳的契合点来使两者达到最有效的良性互动关系。

(一)确立媒体监督的制度保障制度

媒体监督权的实现需要有法律制度上的确认和限制。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都在宪法性法律中对新闻自由加以保护,在一些国际性条约(如《世界人权宣言》、《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等)中也对保障新闻自由进行了规定。但是,为了防止新闻媒体影响公正审判,许多国家法律也同时对媒体司法报道的范围进行了控制,只是各国的具体控制程度有所不同,即使是在强调新闻自由的西方国家,媒体监督立法也不是漫无边际的。我国目前虽然没有新闻立法,但关于媒体报道司法的范围,有关文件已有体现。如1985年中央宣传部、中央政法委员会《关于当前报刊在法制宣传方面应注意的几个问题的通知》要求“没有把握的案件或有争议的案件,不要公开报道”等。1996年中共中央宣传部、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司法部和新闻出版署等部门下达的关于法制新闻的意见要求:“不对正在审理的案件做有倾向的报道。”

(二)建立协调机制,畅通媒体与司法良性互动的有效渠道

媒体和司法双方应该努力建立及时、有效、透明的协调联系机制。各级法院可以在不影响审判的前提下,将本院审理的各类重大、典型或社会关注的案件情况通过召开新闻发布会等形式,主动向社会公布。或者与新闻媒体共同普法,提高公众法律素养。媒体则需要在对外发布新闻报道过程中做到报道真实,与司法部门的司法程序保持同步,不跃进,不添乱。

(三)加强媒体自律,优化司法外环境

要实现媒体与司法之间的良性互动,加强媒体行业的自律非常重要。首先,媒体要明确角色意识,正确定位,不以“传媒法官”自居来进行“媒体审判”;要尊重司法权的行使,尽量做到真实、客观报道,公正、善意批评。其次,媒体应强化新闻舆论监督的责任意识,以善意和建设性的态度实施司法监督,将监督方向和重点转至司法人员腐败、司法程序违法等方面,对行政、立法机关非法干预司法独立的现象进行媒体监督,优化司法外环境。

四、媒体舆论监督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有效发挥媒体舆论监督的作用是一个优秀的媒体贴近大众、服务民生的重要手段和途径。但是,鉴于媒体监督和司法公正之间的微妙关系,媒体需要在实践中注意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法制新闻记者需具备一些特别的素质

法制新闻记者除了应该具备时事、经济、文教、娱乐等类记者的新闻敏感性、快速反应性等基本素质外,还应该具备一些特别的素质。一是记者需要将客观、公正作为第一。记者要以法律的眼光来审视新闻事实,规范新闻报道,在法律许可的范围内进行采访和写作。二是要注重核实、确认。三是要具备强烈的证据意识。凡是写入新闻的事实,必须通过合法手段找到充足的证据,证明事实是客观存在的。四是对新闻事实有适度过滤和技术处理的能力。五是在写作方法上应尽量使用平和的言辞,注意避免带有个人感情色彩、过激的文字出现。法制报道中往往会出现很多专业的法律术语和复杂的法律关系,具有法律知识功底的记者往往能够很好地抓住事件的关键点,把握问题的重要环节所在,写出来的报道和评论自然就能够给公众一个清晰、系统、理性的认识。

(二)把握好报道评论的时间和方式,要有大局观

从社会背景来看,当前中国处于转型时期,各种社会矛盾集中涌现,社会缺乏疏导矛盾的“减压阀”,公众关注的案件很容易成为引爆不满情绪的导火索,公众容易通过形成“舆论审判”来发泄种种不满。因此,媒体在进行司法监督报道中一定要把握好分寸,要有保证社会进步发展的大局观。媒体舆论监督的目的是为了促进司法公正而不是加剧冲突各方的矛盾。

媒体监督要注意报道的阶段性、平衡性和权威性。媒体介入司法的时间要把握好,不得超越司法程序对案件进行定性或随意对证据、事实及当事人做肯定或否定性指认。对审判过程的报道要客观、中立、严谨,在报道司法权的运作情况时,要注意尊重司法的权威性。

(三)注意避免新闻侵权诉讼事件的发生

新闻侵权主要表现为内容失实、评论不当、暴露隐私三种形式。从司法实践来看,新闻侵权的对象主要是名誉权、隐私权、姓名权、名称权和肖像权。随着社会公众法制意识的逐步增强,运用法律手段维护自身权益的公民越来越多,也带来了媒体新闻侵权案件数量逐步上升的趋势。新闻侵权带来的后果是新闻媒体社会公信力的减弱以及对其需要承担的侵权责任的追究。因此,有效地加强媒体管理、提高新闻从业人员素质是避免新闻侵权事件发生的根本措施和手段。

(作者系解放日报报业集团广告中心经济师)

参考文献:

苏保忠:《舆论监督对民主政治发展的功能模式探析——透视“焦点访谈”》,《新闻与传播研究》2002年第3期。

吴献举:《“媒体审判”是媒体舆论监督权的滥用》,《新闻记者》2002年第9期。

马骋:《司法公正与媒体监督(续)——新闻报道促进司法公正》,《检察风云》2006年第12期。

同类推荐
  • 让人猛拍大腿的法律常识

    让人猛拍大腿的法律常识

    法律就是法律,它是一座雄伟的大厦,庇护着我们大家。本书是一本为广大读者解决实际问题的法律工具书,案例全都来源于律师执业过程,具有很强的代表性!涵盖了衣食住行、生老病死、婚姻家庭、劳动就业、教育培训、休闲娱乐、投资创业、经济生活、人身权益等领域,所选案例全都来源于律师执业过程,具有很强的代表性。
  • 中国古代司法制度

    中国古代司法制度

    本书主要内容包括:夏商司法制度;周朝司法制度;秦汉司法制度;三国两晋南北朝司法制度;隋唐司法制度;宋、辽、西夏、金司法制度;元、明、清司法制度。
  • 农民维权一本通

    农民维权一本通

    从历史来看,农民长期处于弱势地位,亟须维权。在我国历史上,农民长期处于社会底层,经济上受剥削,政治上受压迫,自身权益长期得不 到有效的保障。新中国成立以后,农民们翻身做了主人,改变了以往社会底层的弱势处境。但是,由于我国采取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战略以及以 城市为中心的城乡二元制的户籍管理制度,农民为此做出了巨大的牺牲。这一时期,他们一方面勒紧裤腰带支持我国工业化建设,几乎把土地 产出的一半拿出来上交国家;另一方面,他们还在国家的动员之下,纷纷离乡,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做产业工人。
  • 聪明女人一定要知道的66个法律常识

    聪明女人一定要知道的66个法律常识

    本书以中华人民共和国之最新法律法规为您解答生活中应该了解的法律知识。恋爱中的花销属于债务吗?感情不和分居两年可判离婚吗?离婚时两周岁以下的孩子一般可随母亲吗?怀孕或刚分娩后男方可以提出离婚吗?为公婆欠的钱,离婚时也要偿还吗?为什么要与用人单位签订《劳动合同》?试用期超过6个月违法吗?企业不签合同可获双倍赔偿吗?业主被盗物业要赔偿损失吗?景点逛少了,旅行社要赔钱吗?产品质量诉讼时效是多久?不给发票可以不埋单吗?网上证据公证保全才有效吗?婚纱照丢失,可获精神损失赔偿吗?实物与说明书不符可获赔双倍吗?赠品有问题也能获赔吗?
  • 农民常用维权知识读本

    农民常用维权知识读本

    农民该如何行使自己的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农民保护自己的劳动权益有哪些途径?哪些情形可以申请国家赔偿?精神病人杀人要负法律责任吗?“父债子还”这句话对吗?借钱不还怎么办?由赌博引起的债务纠纷受法律保护吗?纳税是怎么回事?农民要交哪些税?我们合伙开了一家公司,他欠的债我要还吗?父母干涉婚姻自由怎么办?…… 本书为“金阳光新农村丛书”之一,分为基本权利、守望家园、外出务工三篇,对农民常用维权知识进行了全面解答。全书新颖实用,简明易懂。
热门推荐
  • 东宫有本难念的经

    东宫有本难念的经

    宝庆十九年春,大佑国皇太子大婚,大将军之女入主东宫。一个不是淑女的将门千金遭遇一个不是文韬武略的中庸太子,到底是佳偶天成,还是冤家路窄?成婚一年不足,太子忽然休妻。迷影重重,生死茫茫,这样一来,还是不是大团圆结局?
  • 激励青少年科学探索的故事(启发青少年的科学故事集)

    激励青少年科学探索的故事(启发青少年的科学故事集)

    本书是献给尊重科学、学习科学,创造科学的青少年的一份礼物。过去培根说:“知识就是力量。”今天我们说:“科学就是力量。”科学是智慧的历程和结晶。从人类期盼的最高精神境界讲,朝朝暮暮沿着知识的历程,逐步通向科学的光辉圣殿,是许多有志于自我发展的青少年晶莹透明的梦想!
  • 幽灵古墓

    幽灵古墓

    一座平凡的校园竟然隐藏着惊天的秘密,一时间百魔群集,命案频发,为保护亲人不受伤害,他们毅然踏进诡异幽灵古墓,经历万千磨难,他们能否找到幽灵至宝?纠结的爱情,千年的恩怨,无法逃脱的宿命,一切的一切却都只是一个可怕阴谋的开端。
  • 在那遥远的地方

    在那遥远的地方

    《在那遥远的地方:边疆万里行日志》内容简介:他去到那遥远的地方,是回家,而不是我们通常意义上的旅行 在他的笔下和镜头中,展现的是一座座亲身攀登过的山,二条条涉过水甚至救过人的河,一所所亲手摸过宿舍里棉被厚薄的小学,以及一位又一位与他做朋友几年、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身在边疆的当地人。
  • 君妻不可追

    君妻不可追

    “娘娘,听说帝君要休了你。”平地一声惊雷,激起天界万千八卦浪。古板严肃的东岳帝君,居然要休妻?是阴谋吗?是外遇吗?还是一枝红杏踏墙去了吗?最新最真实武罗版本解说:“其实帝君不能那啥道了。”
  • 傻子王爷无情妃

    傻子王爷无情妃

    一只毒蝎子,彻底断送了她年轻的生命!别人只知道,那个软弱没主见的女人被迫嫁给一个痴傻呆闷的七皇子。殊不知,她早已不再是“她”!面对痴傻只会憨笑的美男,她气愤难填!你傻,本美女就医好你,谁知医好后,遭到嫌弃,却换来一纸休书,气愤之下,她恨不得与他同归于尽……
  • 藏地密码8

    藏地密码8

    一部关于西藏的百科全书式小说!了解西藏,就读《藏地密码》!十年经典,强势回归!火爆热销10周年!数千万粉丝的真爱之选!喜马拉雅雪人出没,请注意!这是一个西藏已经开放为全世界的旅游胜地却依旧守口如瓶的秘密——公元838年,吐蕃末代赞普朗达玛登位,随即宣布禁佛。在禁佛运动中,僧侣们提前将宝物埋藏,随后将其秘密转移,他们修建了一座神庙,称为帕巴拉神庙。随着时光流失,战火不断,那座隐藏着无尽佛家珍宝的神庙彻底消失于历史尘埃之中……1938年和1943年,希特勒曾派助手希姆莱两次带队深入西藏;上世纪66年代,斯大林曾派苏联专家团前后五次考察西藏,他们的秘密行动意味深远,没有人知道他们的真实目的。多年之后,藏獒专家卓木强巴突然收到一封信,里面是两张远古神兽的照片……不久后,一支由特种兵、考古学家、密修高手等各色人物组成的神秘科考队,悄悄出发,开始了一场穿越生死禁地的探险之旅,他们要追寻藏传佛教千年隐秘历史的真相……西藏,到底向我们隐瞒了什么?
  • 盛世嫡妃

    盛世嫡妃

    无论对与错,一段预言已受命于天,她就是那乱世中的红颜,聪慧和善却敌不过内心深处的冷酷与残忍,她必将颠覆三个皇朝!与他的青梅,与他的相依,风波历尽,点点暧昧片刻情愫尽数在阴谋中被利用。
  • 可以输给别人,不可以输给自己

    可以输给别人,不可以输给自己

    《可以输给别人不能输给自己》通过许多富有哲理的故事和一些人生感悟,展示了面对失败的态度、在强者面前的态度、对待朋友的态度、把握时间的态度、获取财富的态度和拥有坚实情感后盾的态度选择等内容。
  • 史海沉钩(走进科学)

    史海沉钩(走进科学)

    本套书全面而系统地介绍了当今世界各种各样的难解之谜和科学技术,集知识性、趣味性、新奇性、疑问性与科普性于一体,深入浅出,生动可读,通俗易懂,目的是使广大读者在兴味盎然地领略世界难解之谜和科学技术的同时,能够加深思考,启迪智慧,开阔视野,增加知识,能够正确了解和认识这个世界,激发求知的欲望和探索的精神,激起热爱科学和追求科学的热情,不断掌握开启人类世界的金钥匙,不断推动人类社会向前发展,使我们真正成为人类社会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