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此事,满朝廷的大臣们,都一齐向魏文侯表示祝贺。但魏文侯却对这突如其来的财产,表现得并不开心,并陷入了深深的思考之中:东阳这个地方土地没有增加,人口也还是原来那么多,怎么一下子比往年多交了千倍的钱粮布帛呢?即使是丰收了,可是向国家上交也是有比例的呀,这又是为了什么呢?他分析,这必定是各级官员为了讨好自己,而向下面老百姓加重征收得来的。
这件事,使魏文侯想起了自己一年前遇到的一件事。
一年前,魏文侯外出巡游。这一天,他在路上看见一个人,将羊皮统子反穿在身上,而使皮统子的毛向内、皮朝外,不仅如此,那人还在背上背着一篓喂牲口的草。这让魏文侯感到很奇怪,于是,便上前问那人道:“你为什么要反穿着羊皮衣,把皮板露在外面来背东西呢?”
那人回答说:“我很爱惜这件皮衣,因而害怕把毛露在外面,会将毛都弄掉了,特别是在背东西的时候,毛最容易被磨掉了。”
魏文侯听后,便很认真地对那人说:“你知道吗?其实,对于一件皮衣来说,皮板反而比毛更重要,如果皮板磨破了,毛就没有依附的地方,自然也会坏掉的,因此,你想舍皮保毛,是一个非常错误的想法。”然而,对于魏文侯的观点,那人却并不认同,而是依然执迷不悟地背着草走了,结果没过几天,皮衣真的坏掉了,但这时想后悔,已经来不及了。
此事,不禁让魏文侯想到了眼前的这件事:官吏们大肆征收老百姓的钱粮布帛,而不顾老百姓的死活,这跟那个反穿皮衣者的行为不是一样的吗?于是,魏文侯将朝廷大臣们召集起来,将那个反穿皮衣者的故事讲给大家听,并说:“如果老百姓不得安宁,国君的地位也难以巩固。希望你们记住这个道理,不要被一点小利蒙蔽了眼睛,而看不到实质。”
众大臣听后,都深受启发。
从引言之中,我们不难看出老子的“无为论”,实际上,这也是老子在教导我们,不要过于计较个人的得失,而应着眼于全局,放眼未来,但世人似乎更乐于争名夺利的游戏。生活中,我们不难发现这么两种人,他们的健康、财富以及种种生活享受等,都大体相同,但是一种人生活得非常幸福,另一种人却并不幸福,为什么呢?因为后者被贪婪蒙蔽了心智,心里不快乐,身体又岂能快乐。
在当今社会,很多人都将争名夺利当做自己的终身志向。然而,生命的价值何其深广,又怎么能与成名、成家、做官、赚钱等画上等号呢?人们如此看重功利名望,因此,一旦争名夺利失败,便一蹶不振,对生命失去信心和热情,使人生从此变得暗淡无光,这不能不说是当代人的悲剧。
其实,即使我们的人生,没有大把的钞票,也未必就没有快乐。最起码,我们不会因为钞票太多而提心吊胆,睡不好觉;也不会因害怕小偷入屋行窃,而整天忐忑不安,如行尸走肉一般;更不会因担心歹徒会拦路打劫,而可以活得轻松自在、快乐逍遥。
不仅如此,如果没有炙手可热的职权,固然领略不到众星拱月的威风,却能因此独处而获得一份真实的清醒,而不至于骄横跋扈而遭人痛恨。如果没有做名人,就不会被别人瓜分掉自己的时间,就无需经常往返于宴席与酒会之间,使肠胃受满载之苦。当然,也不必整天衣冠楚楚、规行矩步、不苟言笑了。
没有漂亮姑娘的青睐,或许能使我们更珍惜那一份默默的关怀;没有了英俊的面孔,便不必浪费时间去应付那些追逐的人们,而依然率真、自然、坦荡、幽默,也同样会使我们深受周围人的欢迎;没有高贵的家世、显赫的“背景”,我们便大可以真实地直面众俗,靠自己的每一次进取,来证明一种真实的人生价值,进而享受得来不易的成功。
不可否认,世上的事往往都相辅相成:拥有之中便有失去,缺乏当中又自有获取。当我们被世俗的纷乱与复杂迷惑时,不妨将人生的镜头,调到不同的角度,也许此时,会产生意想不到的结果,而“没有”之中的快乐,就是我们把人生当成一种得与失的循环,而顺其自然寻其明亮的结果。因此,人生在世,如果能以一颗平常心去看待得失,或许,我们会比现在快乐得多。
有时,我们的人生,就像无数道选择题组成的试卷,唯有用一颗平常心去选择,才能获得更多的快乐,而在生命的岔路口,我们更应该看淡得失,就像章鱼碰到强敌时,只有舍弃自己的内脏,才能保全自己的性命;就像蜥蜴遇上天敌时,只有断弃自己的尾巴,才能够死里逃生;就像小蝌蚪之所以长成了青蛙,是因为它舍弃了一条漂亮的尾巴。
不争,不说,不计较
【道家箴言】
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道德经·第三章》
生活中,我们常常可以看见,那些喜欢斤斤计较的人,总在喋喋不休地向别人倾诉,而那些不争名夺利之人,凡事都只留下只字片语,从来不跟任何人计较自己的得失。也许,在大多数看来,后者是平庸之辈,殊不知,这才是为人处世的智慧。其实,我们的人生,并不一定要成就什么惊人的事业,如果能摆脱世俗功名利禄的束缚,便能进入一个圣贤的境界。
汉朝的张世安,便达到了这个圣贤的境界。
张世安是汉朝名酷吏张汤之子,张汤由于执法严厉遭人暗算而死,死后身无余财。汉武帝为之十分惋惜,便提拔了张世安。张世安为人谨慎,勤于政事,从不争名夺利。因此,他历经武帝、昭帝、宣帝三朝,并参与了废帝、立帝等许多重大事件的决策,是朝廷重臣之一。
大将军霍光死后,御史大夫魏相奏请以张世安为大将军,他一听到这个消息,便十分忧惧,还未等皇命颁发,便求见汉宣帝,婉言谢绝道:“臣自量不足以担大将军这样的高职,恳请陛下哀怜,保全老臣的性命!”
宣帝笑道:“卿太谦让了,卿若不可,还有谁可呢?”他最终未能辞掉。
一般人处于这样的高位,一定会志得意满,独揽大权,可张世安却如履薄冰,越发谨小慎微。每当与皇帝一起商量重大国策后,他便称病不上朝,等到政令颁布下来,他故作吃惊,还令属吏去丞相府打听,讯问详情,这样一来,朝臣之中竟没有人知道他参与了决策。
举贤荐能是张世安的职责之一,但他从来都不让被举荐的人知道,有一个郎官立了大功却没有升官,便向张世安自陈其功。张世安说:“足下立了大功,明主自然知道,何必自夸呢!”很快,这个郎官便得到升迁,却不知道是张世安推荐的。当有的被推荐者带着礼物向他致谢时,他闭门不纳,而且再也不与这个人来往,以免有结党营私之嫌。
张世安因不争名利,事事守口如瓶,而造成了一些误会。
有一次,他向下属征求意见,那个下属说:“将军为陛下的心腹大臣,却不见推荐一个贤才,很多人对此有所不满。”对此,张世安也不辩解,只是说:“贤明的君主在上,谁好谁不好,一目了然,臣下只要加强自我品德的修养便行了,何必等待别人推荐!”
大凡官居高位的人,总要给自己的家人谋点福利,张世安却不然。
他的儿子也是朝廷的近臣,他因父子俱处尊显之位,很是不安,便要求将儿子调出京城。他的哥哥张贺对汉宣帝有救命养育之功,侄子彭祖小时曾与宣帝同席读书。因此,当宣帝即位以,张贺死去后,宣帝便追封其为恩德侯,封彭祖为阳都侯,连张贺七岁的孙子张霸,也赐爵关内侯。对此,张世安一再辞谢,实在辞谢不掉,便只受其名而不要俸禄,将所有俸禄都交给了朝廷,他在国库的俸钱已经多达数百万了。
他虽然一门公侯,食邑多达万户,但生活俭朴,在家只穿普通的粗丝黑袍。家中奴仆七百人,耕种制作,各有所长,依然财源不断,十分富有。汉宣帝对霍光虽然十分敬畏,但在内心却更亲信张世安。霍光死后三年,家族覆亡,而张世安却世代贵宠,直至汉末。
老子一贯主张谨言慎行,其实,也隐藏了与世无争的含义,这一点,可以从《道德经》的很多章节中找到实证。在古圣人的眼中,人生在世,就应该顺其自然,向往逍遥率性,而不是拼命追逐钱财的富足和官爵的显赫,唯有如此,才能心无牵念,行为不羁,潇潇洒洒过一生。因此,生活中的我们,唯有先看淡名利,不管是思想的,还是理智的,才能获得身心的自由。
如果我们真的想争名夺利,立功建德,那么,首先必须从不求名利做起,而不是自视有德,便想方设法为自己宣传。假如我们处处都表现自己的有德,唯恐失去自己的“善”名时,殊不知,就在此时,我们早已失去了这个苦心经营的“德”。同理,如果我们想得到什么,就应该先学会给予和帮助,应使“既以为人已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
其实,生活的艺术,就是权衡得失的艺术:要装进一杯新泉,就必须先倒掉已有的陈水;要获取一枝玫瑰,就必须先放弃已经到手的蔷薇;要多一分独有的体验,就必须先积累多一分心灵的创伤。同样,如果我们想走上属于自己的人生路,就必须先放弃那些不属于我们的路,在这种放弃中,你往往会感到快乐,因为你放弃了一次,就是收获了一次,所以,放弃也是一种智慧。
从某种意义上来讲,适时地放弃就是不争,而不争便能让生活多一份恬静,多一份自然。在宁静之中,我们更容易感悟生命的真谛。
面对纷繁复杂的世界,与物欲横流的社会,懂得放弃的人,会用乐观、豁达的心态,去对待没有得到的东西,他们每天都有快乐和愉悦的心情伴随左右。而不懂得放弃的人,只会焦头烂额地乱冲,他们不仅最终未能达到目标,并且,还每天都陷于得失的苦恼中。因此,潇洒云水,放浪春秋,也是人生的一种境界。
淡泊名利,宁静致远
【道家箴言】
夫唯不争,故无忧。
--《道德经·第八章》
在现实生活中,名誉和地位常常被作为衡量个人成功与否的标准,因此,争名夺利已经成为一种极为普遍的现象。也许,在很多人的心目中,只有有了名誉和权力,才等于实现了自身价值,然而,当我们真正得到名利之时,却发现自己收获的,除了疲惫还是疲惫。而对于名利,东汉开国大将军冯异,就能看透其本质。
刘秀打天下之初,颖川的冯异就投奔到他的旗下,并被册封为主簿。
冯异自投奔刘秀旗下以后,便认定了刘秀是一位贤明之君,因此,他对刘秀忠心耿耿,誓死效力。
刘秀起义之初,兵力并不强大,草粮供应也十分窘迫,经常连饭都吃不饱。
有一次,刘秀率兵奇袭饶阳,却偏偏遇上了三九严寒,再加上两天都没有吃饭,真可谓是饥寒交迫!当时的刘秀,多希望能吃上一顿热汤饭啊!然而,自己的四周却空空荡荡的,没有粮草,但冯异硬是想方设法,为刘秀准备了一碗热汤饭,这让刘秀感动不已。
类似于这种琐事还有很多,这些事,都给刘秀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跟随刘秀的二年后,刘秀见冯异有大将之才,于是,便将部队分出了一部分,让冯异带领。不久,因冯异征战有功,又被封为应侯了。
在刘秀麾下的将军之中,冯异治军有方,爱护士卒,深得部属拥戴。因此,士兵都愿意在他的手下作战。
每次大战之后,刘秀都要为将军们评功进赏。这时,各位将军都为争功得赏而大呼小叫,甚至还常常拔剑击树,吵得不可开交。但冯异却从不争功争赏,每次都独自静坐在大树下,任凭刘秀评定。这样时间一长后,大家就给他取了个雅号,名叫“大树将军”,这个称呼,军中无人不知。
刘秀称帝后,各地仍然战乱不已,但大局已定。此时,刘秀定下策略,以平定天下、安抚百姓为主,在自己左思右想之后,并选定冯异率兵从洛阳西进,以平定关中三辅地区。
得到命令后,冯异便率领大军,一路安抚百姓,宣扬刘秀的威德。因此,他所到之处,都纷纷归顺,没有几个月,就完全占领平定了关中三辅地区,又一次替刘秀立下了汗马功劳,而他自己,也被拜为征西大将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