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091300000020

第20章 美国媒体为何“集体失语”

第二十章 美国媒体为何“集体失语”

背后故事

2007年,我采访并通过新华社通稿刊发了名为《经济观察:千名美经济学家向对华贸易保护主义大声说“不”》的文章,在国内外引起较大反响。但让我诧异的是,对于这样一条重要新闻,美国的主流媒体保持了“集体的沉默”。

其中的原因,自然有很多,但最基本的一条,在我看来,就是这些经济学家在为中国说话。这与美国媒体的主流价值观相左,它们自然选择了忽略。如果换做千名美国经济学家谴责中国保护主义,你看美国媒体会怎么报道?

我这也不是全盘否认美国媒体的客观性。在涉华问题上,从美国报纸、杂志评论上,其实也可以看到一些为中国辩护的声音,但相对于压倒性的指责中国的声音,这种辩护之声显得太微弱了。

当然,如果往深里追究,美国媒体这么报道,也有价值观和意识形态的缘故。中国毕竟是与美国和西方制度很不一样的国度,对这样的国度,美国人总难免会戴上有色眼镜来观察。

正文

在竞争激烈的国际新闻领域,获得重大事件的独家新闻,往往是一件很难的事情。这里面既需要平时的积累、关键时候的执著,可能也需要一点运气,有的时候,也和比较微妙的新闻环境息息相关。

我在2007年采访并刊发的文章《经济观察:千名美经济学家向对华贸易保护主义大声说“不”》可能就是一个例子。这是条涉华新闻,但反映的却是美国主流经济学界的声音——1028名美国经济学家联合签名请愿,强烈要求美国议员遵循自由贸易精神,抵制对华贸易保护主义倾向。

千名美国经济学家,联名请愿,反对对华贸易保护主义,这其中每一个词语,都是极有分量的新闻关键词,蕴含着丰富的新闻信息。尤其在当前美国对华保护主义甚嚣尘上,国会人民币法案接连不断的情况下,这样反映美国主流社会声音的新闻是反击贸易保护主义的一个重要武器。

果然,这条新闻刊发后,立刻引起美国保守派人士的强烈关注。美国保守派学者威廉姆·R.霍金斯(William R.Hawkins)在一篇反驳文章中开头就写道:“北京国营的新华社非常快速地报道了增长俱乐部在中国问题上的最新游说活动……‘超过1000多名美国经济学家联合签名敦促国会不要对中国采取贸易保护主义措施。’这条新华社于8月3日发自华盛顿的新闻如是说。”

说实话,在有朋友最开始向我透露这一信息时,我还不是特别相信——美国一些经济学家反对对华制裁,这不假,但1000多个经济学家联合签名反对制裁中国,这听上去好像不大可能。因为至少最近十来年,美国经济学家们就一个问题发表联名信表示看法,往往是几十个人,多的几百个,现在突然1000多个,显然不合常理。

但新闻之所以被认为重大,往往就在于其突破简单直线思维。尽管带着狐疑,我还是立刻前往发起联名信的华盛顿一个著名社团——增长俱乐部——了解情况。当时这里正举办了一个小型记者会,可能记者们不感兴趣或也一样不相信,只有几个记者前来,其中大部分可能还都是来自于社区媒体。

但事情却是千真万确:1028名经济学家已在联名信上签名,强烈要求反对对华贸易保护主义。机会难得,新闻重大,这样的新闻材料对反击当前美国国会的反华逆流显然有积极而特殊的作用。我立刻抓住机会,经过联系,采访了俱乐部总裁帕特·图米和多位签名的知名经济学家,并详细了解这次签名活动的来龙去脉。

图米解释说,这次签名活动效仿的是1930年1028名经济学家上书事件。当时美国国会也在推动一项增加关税的贸易保护主义法案《斯姆特—霍利关税法》,遭到经济学家们的强烈反对。他们认为,如果该法案付诸实施,将使各国展开贸易战,这对各国经济来说都是灾难。

为施加压力,1028经济学家联合签名请愿,要求国会和时任总统的胡佛拒绝这一法案。但国会和总统没有接受经济学家的意见,结果引发股市暴跌,进一步加剧了当时美国经济的大萧条。

图米感慨地说,现在新一波的国会对华批评声浪,很不幸地显示出“国会患上了糟糕的健忘症”,而经济学家必须对这股回潮的贸易保护主义逆流大声说“不”。作为效仿,增长俱乐部联系了1000多名经济学家,这些经济学家在许多问题上立场有异,观点不同,但在自由贸易这一点上是完全赞成的,因此都欣然签名,很快就凑成了一份有1028个名字的名单。

知名经济学家、里根政府时期经济政策主要制定者之一的约翰·拉特利奇博士也是签名者之一。他对我说,他很赞成这样的事情,因此“毫不犹豫”地签了名。此外,他还将请愿信转发给了20—30个经济界的朋友,他们也毫不犹豫地签了名。

毋庸置疑,在这些签名者中,有许多是一贯对华友好或本身就在华有利益的经济学家,但很多完全是出于对自由贸易理论的支持。我对从增长俱乐部得到的名单进行仔细查对,发现其中还有4名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他们分别是芬恩·基德兰德、爱德华·普雷斯科特、托马斯·谢林和弗农·史密斯。此外,还有不少曾担任过美国政府的部长、议员等要职的重量级人士。

在利益多元化的美国社会,找到一两个或者几十个为中国辩护的经济学家并不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但1000多名经济学家站在一起,反击国会对华贸易保护主义,这至少在中美建交近30年来是第一次,在美国社会也是77年来的第二次。

这样的新闻,既是经济领域也是涉华领域的一件大事。果不其然,我的中英文稿件刊发后,国内媒体纷纷刊用。这篇新闻稿也随即被新华社总编室评为表扬稿。《参考消息》编辑部也来函要我跟进继续作深入报道,一些国内财经媒体也从该消息得到启发,联系增长俱乐部作后续报道。

这条新闻稿的成功,其中有朋友的帮助,有自己的多次采访,有顺利的一面,也有反复求证的曲折和艰难,确实来之不易。作为新华社的记者,稿件既要注重准确性,也要有时效性,还要注重独家采访性。在我预想当中,准确性因为得到了面对面的求证,毋庸置疑;时效性也应该能在世界各大通讯社里排第一,因为其他通讯社都没有记者进行类似采访。

但让我没想到的是,这样一条美国主流经济学界的重大新闻,而且是关于现在最热的中美问题的新闻,世界其他大新闻单位,比如美联社、路透社、法新社以及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也包括美国的《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或者如《金融时报》、彭博通讯社等财经媒体单位都未曾有报道。我的这条报道竟然还成了全球各大媒体间的独家新闻。

拉特利奇博士后来也对我坦言,他也只看到了《中国日报》的相关报道,但该报道显然又是取自我刊发的新华社英文稿。他评价说,稿件报道得不错,但让他感到诧异和遗憾的,似乎只有新华社发了稿,世界其他大媒体竟“集体忽略”了这条新闻。

在当前中美经济关系复杂且不利于中方的情况下,获得这样一条独家新闻并向世界刊发,这是一个新闻人的自豪;但美国和世界其他主流媒体的“集体失语”,也让我反思。

这当中存在多种可能性。

第一,其他一些媒体记者确实漏掉了这条新闻。由于关注点不同或其他事情干扰,一些财经记者可能忽略了这一事件。因为就在当天,我还参加了美国一些主张与中国友好的议员提交多个加强美中关系议案的记者会,一些到场采访的财经媒体记者,并未随后出现在增长俱乐部的新闻发布现场。

新闻是一个易碎品,今天的新闻只能是明天的历史。这些记者随后可能也发现了这条新闻,但由于其已失去时效性,因此只能放弃。但这也存在一个问题,为什么不随后跟进作补充或深入报道呢?

第二,存在一些内部利益之争。拉特利奇博士对我说,在1930年的签名事件中,经济学家曾在《纽约时报》刊登广告,这次他们在《华尔街日报》刊登了广告,因此,《纽约时报》可能会感到不满,拒绝加以报道。另外,也可能因为这条新闻新华社已先予以报道,美国媒体决定不再跟进。

从这种“新闻竞争规避”角度解释,有一定道理,但我窃以为,美国主流新闻界还不至于为这点门户之见而放弃新闻原则。毕竟这是1000多个经济学家的联合签名,其中有4名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这放在任何一个国家,都不会是一条小新闻。更何况,联名信关注的是现在最热的美中贸易问题,相关的文章在美国各大媒体铺天盖地,记者不可能放弃这样的新闻。

第三,最可能的,就是故意沉默。因为就我所知,个别美国同行其实也知晓这个新闻事件,但最终却未付诸报道。是这条新闻缺乏新闻点吗?显然不是。是这条新闻不适合报道吗?可能确实有这一点,因为这一新闻事件显然是为中国辩护。拉特利奇博士就说,在当前批评中国成为时尚的时候,这样的声音显得非常不合时宜。

对于这样的声音,美国主流媒体也似乎在有意回避。尽管在美国媒体上,仍可以同时看到批评中国和为中国辩护的声音,但这种平衡有时是很微妙的。通常批评中国的报道浓墨重彩,为中国辩护的新闻则轻描淡写,或者前者往往占据重要版面,后者则刊登于不起眼的角落。

这种沉默,可能是一线记者的沉默,也可能是后方主编的沉默,或许这是彼此间业已形成的一种默契。但这种奇怪的“集体失语”,凸显了美国主流媒体对中国作为报道对象的微妙定位,这既是目前对华批评报道甚嚣尘上的一个缩影,也可能预示着更大的风暴即将来临。

本文发表于2007年8月

同类推荐
  • 超越权力:网络时代的领导行为

    超越权力:网络时代的领导行为

    21世纪已经过去十年。这十年我们最深刻的体验是——信息以10的N次方在增长,财富以10的倍数在变化,而人的寿命只以小数点级在增加。这是一个信息爆炸可以给我们带来无限机会,同时信息垃圾充斥使人迷茫的时代;这是一个可以快速致富,同时又是一个可以快速贬值的时代;这还是一个人类用有限的寿命创造无限的生命意义的时代,同时又是一个寿命微不足道的增长远远跟不上变化的时代。
  • 中国人民的老朋友

    中国人民的老朋友

    看西哈努克亲王、斯诺、基辛格、李约瑟、萨马兰奇……等来自123个国家的至少601位老朋友“你方唱罢我登场”。他们有的一直是朋友。有的本来是朋友,却突然形同陌路;有的本来是对手,后来却成了朋友。翻开本书,通过“老朋友”这个颇具中国特色的政治称谓,了解中国外交政策的变化和大国政治的曲折历程。
  • 民族复兴中国梦

    民族复兴中国梦

    《民族复兴中国梦》主要选取了党领导中国人民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过程中的关键历史节点进行梳理。全书共二十章,前十七章回顾和审视了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追逐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历史过程,总结了经验,吸取了教训,确立了目标,后三章展望了民族复兴中国梦的光辉前景。《民族复兴中国梦》的出版将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实现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持与帮助。
  • 外国政要答记者问

    外国政要答记者问

    本书收录的内容,或摘自《参考资料》、《人民日报》等报刊、杂志,或摘自公开出版的相关图书,或摘自人民网、新华网等官方网站,或根据电视访谈文字记录稿整理而成。其中对个别文字做了订正。由于本书中选录的外国政要都是广大读者所熟知的,因此在编辑过程中我们除了个别的人物、地名之外,书中未作专门的注释或说明。
  • 多党合作在四川(农工党卷)

    多党合作在四川(农工党卷)

    《多党合作在四川》丛书,分设民革、民盟、民建、民进、农工党、致公党、九三学社、工商联卷,共8卷,近400万字,内容丰富,图文并茂。
热门推荐
  • 丑小鸭也吃香蕉

    丑小鸭也吃香蕉

    公车上由一根香蕉引起的误会,竟然牵引出一场多年前的男女口角恶斗。好不容易走后门进了一流企业,谁料到车上“仇人”居然成为她的上司。他腹黑,她就装小白。他强势,她就扮顺从。他厉害,她就变跟班。于是,卯上了,斗起了,纠缠了…直至他温柔,她才发觉,沉沦了。
  • 嫡女棣王妃

    嫡女棣王妃

    “姨娘,夫人似乎断气了~”“哼!这么一碗药都下去了,难道她还能活着不成?”“那这······”一个年纪稍长的人朝着这位称作姨娘的人示意了一下自己手中的婴儿,似乎有些犹豫,“这好歹是个男孩,现在夫人已经死了,如果姨娘把他占为己有,然后得了这府中的中馈······”“嬷嬷?!”女子也不等她的话说完,就打断了她,“你记住了,我恨死了这个女人,她的儿子,只能随着她去,我就是以后自己生不出儿子,抱养别人的,也不会要她的。把他给我扔马桶里面溺了,对外就说一出生就死了!”猩红的嘴唇,吐出来的话却是格外的渗人。嬷嬷还想说什么,动了动嘴,却是一句话也没有说,转身朝着后面放着马桶的地方走去。却是没有发现旁边地上一个穿着有些破旧的衣服的小女孩此刻正瞪大了眼睛看着她们两。这是什么情况?自己不是被炸死了吗?怎么会······于此同时,脑中不断有记忆闪现出来,她们是自己的母亲和刚出生的弟弟啊?!不行,先救人。转头看见旁边谁绣花留下的针线跟剪刀,想到自己前世的身手,拿起一根绣花针就朝着那个嬷嬷飞了过去,却在半路上掉落下来,暗骂一声,这人是什么破身体。却引得那两个人听见动静看了过来。女人阴狠的盯着她,“你居然没有死?”微微眯起眼睛,自己的前身也是被她们弄死的了,看样子她们谁也不会放过,抓起旁边的剪刀就冲了过去。随着几声惨叫声,从此以后,府中府外都传遍了她的“美名”——凤家大小姐心肠歹毒,刺伤了府中无数的人,宛如一个疯子。
  • 雾都孤儿

    雾都孤儿

    狄更斯是世界上最伟大的作家之一,被后世奉为“召唤人们回到欢笑和仁爱中来的明灯”。《雾都孤儿》是他第一部伟大的社会小说,也是中国一代又一代读者最熟悉的世界文学名著之一。小说以雾都伦敦为背景。讲述了一个孤儿悲惨的身世及遭遇,主人公奥利佛在孤儿院长大,经历学徒生涯、艰苦逃难、误入贼窝,又被迫与狠毒的凶徒为伍。历尽无数辛酸,最后在善良人的帮助下,查明身世并获得了幸福。
  • 尸心不改

    尸心不改

    控尸门的欢乐二缺弟子江篱炼了一具美得人神共愤引得天雷阵阵的男尸,以为好日子开始了,结果没想到门派惨遭灭门。--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别跟自己过不去(大全集)

    别跟自己过不去(大全集)

    以故事和理论相结合的形式,最后再配以画龙点睛的人生感悟,让您在百忙之中,静下心来细细审视自己,沉淀自己,关爱自己,犹如夏日午后的那杯绿茶,清淡而沁人心脾。希望它能够让您重新感悟人生,发现生活的美好,面带微笑地踏上新的征途!在这个世界上,有许多事情是我们难以预料的。我们不能控制际遇,却可以掌握自己;我们无法预知未来,却可以把握现在;我们不知道自己的生命到底有多长,但我们可以安排当下的生活;我们左右不了变化无常的天气,却可以调整自己的心情。只要活着,就别跟自己过不去。
  • 嫡女棣王妃

    嫡女棣王妃

    “姨娘,夫人似乎断气了~”“哼!这么一碗药都下去了,难道她还能活着不成?”“那这······”一个年纪稍长的人朝着这位称作姨娘的人示意了一下自己手中的婴儿,似乎有些犹豫,“这好歹是个男孩,现在夫人已经死了,如果姨娘把他占为己有,然后得了这府中的中馈······”“嬷嬷?!”女子也不等她的话说完,就打断了她,“你记住了,我恨死了这个女人,她的儿子,只能随着她去,我就是以后自己生不出儿子,抱养别人的,也不会要她的。把他给我扔马桶里面溺了,对外就说一出生就死了!”猩红的嘴唇,吐出来的话却是格外的渗人。嬷嬷还想说什么,动了动嘴,却是一句话也没有说,转身朝着后面放着马桶的地方走去。却是没有发现旁边地上一个穿着有些破旧的衣服的小女孩此刻正瞪大了眼睛看着她们两。这是什么情况?自己不是被炸死了吗?怎么会······于此同时,脑中不断有记忆闪现出来,她们是自己的母亲和刚出生的弟弟啊?!不行,先救人。转头看见旁边谁绣花留下的针线跟剪刀,想到自己前世的身手,拿起一根绣花针就朝着那个嬷嬷飞了过去,却在半路上掉落下来,暗骂一声,这人是什么破身体。却引得那两个人听见动静看了过来。女人阴狠的盯着她,“你居然没有死?”微微眯起眼睛,自己的前身也是被她们弄死的了,看样子她们谁也不会放过,抓起旁边的剪刀就冲了过去。随着几声惨叫声,从此以后,府中府外都传遍了她的“美名”——凤家大小姐心肠歹毒,刺伤了府中无数的人,宛如一个疯子。
  • 法医嫁豪门:老公请专一

    法医嫁豪门:老公请专一

    “我有一套房子,面向大海,春暖花开!”“我有一个心房,面向林薇,春暖花开!”………………林薇,大龄女青年一枚,外带令人闻风丧胆的法医职业,终日被相亲所迫,无奈良人难寻。第N个相亲对象居然是一倾世美男,一时昏头,认识短短三个小时就结了婚。想反悔,却发现他如橡皮糖一样,怎么甩都甩不掉。默默无语间,他逐渐变成梦中那个他。他一步步攻城略地,她一步步缴械投降。*风雨飘渺,清歌高唱。原来爱,一直不曾远离。汩汩细流,汇合成源源浩瀚。你,适合我,我,合适你,最简单的不过是一句,“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某女咆哮,“你不用上班的吗?”某男发嗲,“人家都为你从-良了,你当然要养人家了。”某女无力,“大哥,你哪句话是真的?”某男凤眼一眯,“娘子,除了那句,就是那句,其他都是真的。”再后来…再再后来,只能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了。*品峥嵘山水,游西湖画舫,望旭日东升,睇落日西沉,观朝晖烂漫,赏晚霞溶霜,花涧闻萧,月下煮酒,浪迹天涯,漫漫人生路,有一个你,足矣!……………………众说风云的男“猪”——张奇,由亲爱的诸葛无病领养,果然独具眼光啊,嘿嘿!众人怜惜的女“猪”——林薇,由亲爱的yynn1990领养,果然有眼光,呵呵!…………注意注意了,号外号外。诸葛无病帮老妖建了个群,149449833,有感兴趣的亲爱滴,可以一起加入畅聊畅想。再次谢谢亲爱的诸葛无病!……………………嘿嘿,推下新文
  • 萝莉校花不好惹

    萝莉校花不好惹

    “坐近点。”恶魔不要脸地笑了笑。“怕坐近,干扰了您的贵体。”本公主都自贬身价了,你怎么还一副痞子样!“女人。”我抿抿唇,你丫的,谁是女人,本公主玉女之身,活了两千多岁,最多只能称作清纯的小萝莉。“记住我的名字,狐冥灏。”谁不知道你那破名字啊,化成灰我都记得…
  • 指导学生心理健康的经典故事:悉心呵护心灵健康

    指导学生心理健康的经典故事:悉心呵护心灵健康

    每个人都在梦想着成功,但每个人心中的成功都不一样,是鲜花和掌声,是众人羡慕的眼神,还是存折上不断累积的财富?其实,无论是哪一种成功,真正需要的都是一种健康的心理。有了健康的心理才是成功的前提与保证,在人的一生中,中学是极其重要的一个阶段,心理健康对以后的健康成长非常重要。
  • 借助游戏测智力(超级智商训练营)

    借助游戏测智力(超级智商训练营)

    本书精选了这些全球著名学校的经典智力测试游戏,里面既有暗含机关的巧思妙解,又有别出心裁的逻辑挑战。锻炼你的分析力、计算力、观察力、想象力,象形力、判断力、创新力、思辨力以及逻辑思维九种能力,发散思维。迎接挑战,你准备好了吗?赶快来接受挑战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