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和四年(1114年)新秋,赵明诚题“易安居士三十一岁之照”,云:“清丽其词,端正其品,归去来兮,真堪偕隐。政和甲午新秋,德父题于归来堂。”
政和七年(1117年),在李清照的襄助下,赵明诚大体完成了《金石录》的写作。除自作序言外,还特请当时著名学者刘跂题写《后序》。史称,赵明诚撰《金石录》,李清照“亦笔削其间”(张端义《贵耳集》卷上)。
4. 从守莱淄
宋徽宗宣和三年(1121年),春、夏两季仍在青州。四月二十五、二十六日,赵明诚游仰天山水帘洞并题名于此,不久即知莱州。初,李清照未同行。至秋八月,李清照由青州赴莱州。途经昌乐,宿于驿馆,作《蝶恋花?晚止昌乐馆寄姊妹》,表达对青州姊妹的惜别之情。八月十日,李清照到达莱州,又作《感怀》诗一首。诗前有小序云:“宣和辛丑八月十日到莱,独坐一室,平生所见,皆不在目前。几上有礼韵,因信手开之,约以所开为韵作诗。偶得‘子’字,因以为韵,作感怀诗云。”在莱州期间,李清照继续帮助赵明诚辑集整理《金石录》,且“装卷初就,芸签缥带,束十卷为一帙。每日晚更散,辄校勘二卷,跋题一卷”(《金石录后序》)。
宣和七年 (1125年) ,赵明诚改守淄州。赵明诚曾得唐白居易所书《棱严经》与李清照共赏。
宋钦宗靖康元年(1126年),仍随赵明诚居淄州。赵明诚因平定地方逃兵扰乱有功,封为淄州知州。
5. 漂泊江南
宋钦宗靖康二年、高宗建炎元年(1127年),金人大举南侵,俘获宋徽宗、钦宗父子北去,史称“靖康之变”,北宋朝廷崩溃。五月,康王赵构即位于南京应天府(今河南商丘),改元建炎,是为高宗,南宋开始。三月,赵明诚因母亲死于江宁(今南京市),南下奔丧。八月起,赵明诚知江宁府,兼江东经制副使。北方局势愈演愈烈,李清照着手整理遴选收藏准备南下:“既长物不能尽载,乃先去书之重大印本者,又去画之多幅者,又去古器之无款识者。后又去书之监本者,画之平常者,器之重大者。凡屡减去,尚载书十五车,至东海,连舻渡淮,又渡江,至建康。”(《金石录后序》)十二月,青州兵变,杀郡守曾孝序,青州剩余书册被焚。
当李清照押运15车书籍器物,行至镇江时,镇江守臣钱伯言弃城而去,而李清照却以其大智大勇在兵荒马乱中将这批稀世之宝,于建炎二年(1128年)春押抵江宁府。李清照至江宁后,雪日每登城远览以寻诗。周《清波杂志》卷八有云:“倾见易安族人言,明诚在建康日,易安每值天大雪,即顶笠披蓑,循城远览以寻诗。得句必邀其夫赓和,明诚每苦之也。”以宋高宗为首的妥协投降派,借口时世危艰,拒绝主战派北进中原,一味言和苟安。李清照十分不满,屡次写诗讽刺,曾有“南来尚怯吴江冷,北狩应悲易水寒”、“南渡衣冠少王导,北来消息欠刘琨”之句。
建炎三年(1129年)二月,赵明诚罢守江宁。三月与李清照“具舟上芜湖,入姑孰,将卜居赣水上”(《金石录后序》)。舟过乌江楚霸王自刎处,清照有感而作《绝句》以吊项羽。以项羽宁肯一死,引颈乌江以谢江东父老的壮烈史迹,对南宋统治者进行讽喻。五月,至池阳(今安徽贵池),赵明诚奉旨为湖州太守。由于途中感疾,赵明诚竟于八月十八日卒于建康。
赵明诚卒后,李清照为文祭之,文曰:“白日正中,叹庞翁之机捷;坚城自堕,怜杞妇之悲深。”(谢伋《四六谈麈》卷一)葬赵明诚后,李清照大病一场。当时国势日急,赵明诚妹婿李擢权兵部侍郎,从卫太后在洪州(今江西南昌)。为保存赵明诚所遗留文物书籍,李清照派人运送行李去投奔他。不料当年十一月,金人陷洪州,连舻渡江之书散为云烟。李清照只好携带少量轻便的书帖典籍仓皇南逃。之后,传有密论,列赵明诚者,有所谓“玉壶颁金”之语,李清照被迫以所有铜器等物追随帝踪,希图投进朝廷。颠沛流离中,所余文物又散失大半。
建炎四年(1130年)春,李清照追随帝踪流徙浙东一带。“到台,守已遁。之剡出陆,又弃衣被走黄岩,雇舟入海,奔行朝,时驻跸章安,从御舟海道道之温,又之越。”九月,刘豫在金人扶持下,建伪齐政权。李清照有诗斥之曰:“两汉本继绍,新室如赘疣。所以嵇中散,至死薄殷周。”十一月,朝廷放散百官,李清照到达衢州。
绍兴元年(1131年)三月,李清照赴越(今浙江绍兴),居土民钟氏之家,一夕书画被盗。她悲痛不已,立重赏收赎。至此,所有图书文物大都散失。
绍兴二年(1132年),李清照到达杭州。文物散失殆尽造成的巨大痛苦,颠沛流离逃亡生活的无情折磨,使李清照陷入伤痛百般、走投无路的绝境。孤独无依之中,再嫁张汝舟。张汝舟早就觊觎她的珍贵收藏,当婚后发现李清照家中并无多少财物时,大失所望,随即不断口角,进而谩骂,甚至拳脚相加。张汝舟的野蛮行径,使李清照难以容忍。后发现张汝舟还有营私舞弊、虚报举数骗取官职的罪行。李清照便报官告发了张汝舟,并要求离婚。经查属实,张汝舟被除名编管柳州。李清照虽被获准离婚,但宋代法律规定,妻告夫要判处3年徒刑,故亦身陷囹圄。后经翰林学士綦崇礼等亲友的大力营救,关押9日之后获释。
虽经历一场再嫁匪人、离异系狱的灾难,但李清照的生活意志并未消沉,诗词创作热情更趋高涨。她从个人痛苦中解脱出来,把眼光投到对国家大事的关注上。绍兴三年(1133年)五月,朝廷派同签书枢密院事韩肖胄和工部尚书胡松年出使金朝。李清照满怀激情地作古诗、律诗各一首为二公送行。诗中有“欲将血泪寄山河,去洒东山一抔土”之句,表达了反击侵略、收复失地的强烈愿望,充满了关念故国的情怀。
绍兴四年(1134年),李清照完成了《金石录后序》的写作。十月,避乱金华,写成《打马图经》并《序》,又作《打马赋》。虽为游戏文字,却语涉时事。借谈论博弈之事,引用大量有关战马的典故和历史上抗恶杀敌的威武雄壮之举,热情地赞扬了像桓温、谢安等忠臣良将的智勇,暗讽南宋统治者不识良才、不思抗金的庸碌无能,寄寓对收复失地的愿望,抒发了个人“烈士暮年”的感慨。
在金华期间,李清照还曾作《武陵春》词,感叹辗转漂泊、无家可归的悲惨身世。又作《题八咏楼》诗,悲宋室之不振,慨江山之难守,其“江山留与后人愁”之句,堪称千古绝唱。
绍兴十三年(1143年)前后,李清照将赵明诚遗作《金石录》校勘整理,表进于朝。越十余年,大约在绍兴二十六年(1156年)或者以后,李清照在孤苦凄凉中,悄然辞世。
二、雅号别称
1. 易安居士
南宋初年,金兵入侵,黄河南北相继沦陷。建炎元年,金兵渡过黄河,面对金兵,李清照只好和丈夫分别渡淮南奔。在混乱的局势中,赵明诚接受了湖州太守的任命。但他在赴任途中中暑染病,死于建康(今南京)。夫妻二人收藏的金石字画也都流失,李清照只身奔波于杭州、越州(今绍兴)、台州和金华一带,饱尝了国破家亡的凄苦生活。后来,她随胞弟迁到了杭州,才定居下来。
几年来的颠沛流离使李清照备受逃亡之苦,最使她痛心的是丈夫的去世和他们苦心收藏的珍贵金石书画散失殆尽。在一次次打击面前,她盼望局势平稳、生活安定。又因仰慕陶渊明,取其《归去来兮辞》一文中的“审容膝之易安”,因而,她为自己的住处题名为“易安室”,并自号为“易安居士”。
2. 婉约宗主
李清照生于书香门第,小小年纪便文采出众。李清照对诗、词、散文、书法、绘画、音乐,无不通晓,而以词的成就为最高。
李清照的词委婉、清新,感情真挚,以南渡为界,分为前后两期。前期词主要描写伤春怨别和闺阁生活的题材,表现了女词人多愁善感的个性,流露了她对爱情生活的向往和别离相思的痛苦。而后期的词,多悲叹身世,有时也流露出对中原的怀念,以表达她的爱国思想。
李清照文词有两大特点,一是以其女性身份和特殊经历写词,塑造了前所未有的个性鲜明的女性形象,从而扩大了传统婉约词的情感深度和思想内涵;二是从书面语和口语中提炼出生动晓畅的语言,善于运用白描和铺叙手法,构成浑然一体的境界。由此构成了鲜明独特的艺术风格,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明人徐士俊说到:正宗易安第一,旁宗幼安第一(幼安为南宋词人辛弃疾);清人王士禛言到:婉约以易安为宗,豪放惟幼安称首。
此后,李清照后被尊为婉约宗主,与济南历城人辛弃疾并称“济南二安”。
3. 藕花之神
位于济南大明湖畔的北岸有一座祠堂,祠前有一副破旧对联“一盏寒泉荐秋菊,三更画船穿藕花”,传说当时纯朴的湖民们为了期盼莲藕丰收,建祠祭祀藕神,以祈求神灵庇护,人称藕神祠。
清代同治年间,济南几位文人在藕神祠聚会,将原祠内供奉的不知所指的藕神“锁定”为宋代著名女词人李清照。据民国《续修历城县志》所收载的符兆纶《明湖藕神祠移祀李易安居士记》一文记载:“风日转清,烟波愈阔,绿荷万柄,荡漾水面,舟往来穿花中……此中疑有词女才人,呼之欲出也。湖侧旧有屋一楹,曰‘藕神祠’,不知所祀何神。神像久毁。同人以湖山佳丽,主持宜得其人,因以易安居士代之。”并刻碑立石,说明原委:“酌以柳絮之泉,荐以碧藕之节,妥居士之灵于旧祠之中。廖易峰为文以祭,王秋槎祝瓣香成礼,子梅子执祀事,而予为文勒诸石。”一代词宗李清照,藕花之神的别称由此而来。
4. 博家之祖
李清照精于棋类、打马等各类智力游戏。她专门写过一篇《打马图序》,随后,列了20多种赌博游戏的方式。北宋灭亡后,为了躲避金兵,李清照跟着达官贵人一起逃难。只要稍一安定,她就赶紧把赌具找出来,又开创发明“命辞打马(麻将)”这种赌博游戏,因此称李清照为“博家之祖”。
5. 李三瘦
所谓“三瘦”,是指李清照喜以“瘦”字入词,来形容花容人貌,并创造了三个因“瘦”而名传千古的动人词句:
第一瘦:“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如梦令》)
第二瘦:“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醉花阴》)
第三瘦:“新来瘦,非干病酒,不是悲秋”(《凤凰台上忆吹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