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胡雪岩的一生,既要看他如何成功,更要看他如何失败。一代商圣胡雪岩,有许多宝贵的方法和经验值得学习,但是也有惨痛教训值得后人借鉴。胡雪岩出身贫寒,却在短短十几年的时间里迅速发迹,成为当时富可敌国的巨商富贾;然而,富可敌国的胡雪岩,却在短短的三年时间内倾家荡产,他的事业也随之走到了尽头。排除了政治因素,胡雪岩自身有哪些问题呢?
1.防人之心不可无
一个人最大的本事,就是用人的本事。胡雪岩身边人才很多,他知人善任,肯出高薪招揽人才,还有一点是用人不疑。胡雪岩一向坚持看人多看优点,用人用其长处,不以恶意度人,尽量将人往好处看。有些人得到胡雪岩的信任之后,工作起来更加卖力,比如杭州阜康钱庄的经理刘庆生,就是胡雪岩考察合格后高薪聘用来的。胡雪岩把他安排到“经理”的位置上之后,就将阜康钱庄的具体营运全部交给刘庆生负责,他自己几乎放手不管了。刘庆生对钱庄的事情尽职尽责,把钱庄的生意打点得井井有条。可是,并不是所有的人都会像刘庆生一样。“用人不疑”是一个优点,同时也带有极大的隐患,那就是容易放纵小人。所以也正是因为这一点,胡雪岩在上海的钱庄出现了“蛀虫”。
上海阜康钱庄的经理叫宓本常,当然,胡雪岩能让其当经理,那也是经过精挑细选、层层考核的。选中之后,胡雪岩又像以往一样,把上海钱庄的事情交给宓本常去负责,自己则去忙别的生意了。
胡雪岩一边忙着挣钱,一边留心官场上的气候变化,后来,他意识到了左宗棠与李鸿章的矛盾,意识到了自己所处的危险境地,但是这一切,他只能一个人默默地承担着。这天上午,为了清静一下,胡雪岩一个人到附近的茶楼去喝茶。
胡雪岩在一个雅间里坐下,边喝茶边分析自己的处境,这个时候,隔壁进来了许多人,边喝茶边高声地聊着,打乱了胡雪岩的思绪。
“特大新闻,最近吴淞口又出大事了!”
“这年代,还有啥大事,是不是和外国人打起来了?”旁边的闲客猜测着。
先前说话的那位却卖起了关子,摇头说道:“不是。”
大家又开始猜测,在一边嘈杂声之中,先前说话的人卖够了关子后,高声说道:“不知道吧,有三艘做南北货的船昨天下午在吴淞口外遇到风暴沉没了!”
胡雪岩听到后大吃一惊,他久经商场,太了解“南北货”了,就是把南方的货运往北方,再把北方的货运到南方。这样南北穿梭,赚取中间的差价。“南北货”的利润很高的,可是风险也很大,因为路途遥远,容易发生不可测的情况,这种生意没有人敢轻易涉足,况且还需要庞大的资金,如果没有雄厚的资金做后盾根本做不成。
三艘拉南北货的船,那得需要多少资金哪,这个老板真是太有实力了。胡雪岩很想知道老板是谁,并希望能与其合作,因为强强联手,对自己的生意肯定会有好处。
不但胡雪岩想知道这个老板是谁,隔壁的听客们出于好奇,也想知道是谁。可是说话的人接着又卖起了关子,让那些听客们胡乱猜测起来。大家把知道的富商的名字都提到了,甚至有的还提到了胡雪岩。说话的那位将这些人一一地否定了,最后大家都急切地说道:“到底是谁呀,你就别卖关子啦!”
“这是官场机密,不能说的。”说话的人否定掉。
“哼,我们看你是不知道吧!”
“什么,我不知道?告诉你们吧,他就是张连顺!”激将法终于管用了。可是“张连顺”这个名字一说出来,大家面露疑惑,互相询问:“张连顺是谁,你听说过吗?”
结果问一了圈,没有人知道。胡雪岩在商场这么多年,也不知道这个张连顺是谁。
那边又出现了起哄声:“是不是你编的人名呀,大家都不知道这个富商的名呀?”胡雪岩也是这样想的,他想这伙人可能是太无聊了,所以编些爆炸新闻,来打发时间,他可没有闲心在这里听他们编故事,他打算到别处走走。
说话的人为了证明自己没有编,高声说道:“我这个人你们还不知道呀,啥时候骗过你们呀!难怪你们不相信,是因为你们根本不了解内情,这个张连顺其实不过是个幌子,真正的大老板,是他的表哥……”
听客们的热情再度被调了起来,又连声追问张连顺的表哥是谁,那劲头,颇有打破砂锅问到底的决心。胡雪岩又重新坐了下来,因为他的好奇心也被调动起来了。
说话的人觉得自己说到重点了,于是清了清嗓子,做了些准备工作,然后一字一顿地说道:“张连顺的表哥就是——阜康钱庄的经理宓本常。”
胡雪岩一听,惊起了一身冷汗,因为他简直再清楚不过了——以宓本常可能调动的财力而言,如果全用他自己的钱,他连半船南北货也搞不来。如果那三船南北货的主人真是宓本常,那他的资本只能来自一个地方,就是胡雪岩的阜康钱庄!
尽管隔壁房间里人声嘈杂,大家议论的热情高度点燃,但胡雪岩有如掉进冰窟一样。他立刻站起身来,往钱庄赶去,他知道,宓本常欺骗了自己,现在必须马上赶到阜康,找到宓本常,查一查出入账目。
来到钱庄门口,胡雪岩平静了一下心情,看了看钱庄的招牌,那块以往看上去让他心里踏实的招牌,今天看上去却有点心虚,他已经预感到这里有他不愿看到的现实。
胡雪岩平静好心情之后,踏进了阜康钱庄。宓本常像往常一样,热情地过来跟胡雪岩打招呼,在招待顾客时也一样满脸堆笑,谈笑风生。一切看上去都那么正常,胡雪岩知道,自己每次来都被这种假象给骗了,不过这次有刚才听到的消息,胡雪岩仔细观察,发现宓本常虽然满脸堆笑,但是脸色不太好,应该是船沉忧虑过度睡眠不足吧。
既然你能演,那我也能演,胡雪岩没有立刻找他质问,而是故作漫不经心地问道:“本常,近来阜康的账目怎么样啊?”问完之后,他两眼盯住了宓本常,只见宓本常脸色陡然一变,但是马上又恢复了常态的笑脸。胡雪岩的心一下子沉下去了,通过宓本常瞬间的表情变化他意识到,自己在茶楼听到的正是事实。
宓本常也是久经“杀”场的,心理素质很好,他镇定自若地取出阜康收支的账簿,交给胡雪岩,并客气地说道:“请大先生过目。”
胡雪岩说查账,只是想看看宓本常的反应,因为他知道,从账上是根本查不出来什么的。他知道宓本常挪用的现银,只要在支取薄子上填上被储户提走就可以了。等钱赚回来,再把挪用的款子神不知鬼不觉地送回库里,宓本常只要从所赚的钱中拿出极小部分补上利息就行了。胡雪岩是钱庄的伙计出身的,也是靠钱庄起家的,对钱庄里的一切他太了解了。
后来,胡雪岩调动各方力量,大致掌握了宓本常挪用阜康库银的情况。宓本常以储户提存名义挪出去的库银,大概有七十几万两。照胡雪岩的估计,那三艘船上面的货物,大概就有60万两,而这60万两是名副其实地打水漂了。
后来,阜康钱庄因为遭到挤兑而倒毙,宓本常自杀身亡。胡雪岩却认为他实在是“犯不着”——因为胡雪岩已经原谅了他的过失和不义。胡雪岩还特别嘱咐古应春料理好宓本常的后事。虽然宓本常商业道德不好,但朋友一场,他的后事也应照料。
胡雪岩是一代商圣,在用人方面非常有一套,可是,员工出了问题,却不是他自己直接发现的,而是靠从茶楼得到的“小道消息”,这是有些讽刺的。胡雪岩以血的教训提醒后人:用人也需疑人,好人不如好制度。
【向胡雪岩学经商】
胡雪岩说过:“交往、接触和托付的人,如果选择不当,那么即使拥有万金,也不能称之为有钱。”他用人失当损失大笔钱财的经历,是对他这句话最好的证明。
2.莫存侥幸心理
胡雪岩在经商过程中,非常讲求诚信。在胡庆余堂有他亲书的一块匾额,上面写着“戒欺”二字。“戒欺”两个字,胡雪岩一生都在遵守,在对待自己的顾客时,他非常讲诚信,决不欺骗。但是唯独在一件事上他疏忽了,也可能是他心存侥幸,这次,他欺骗的不是自己的顾客,不是普通老百姓,而是朝廷。
胡雪岩的衰落有两个原因:一是他的靠山与另一个强权的矛盾,直接导致其成为斗争的牺牲品;二是他虚报国外银行贷款利息,给人留下把柄。而后者这个问题是致命的。
虽然人们常说“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但是这是要求人们以宽容的心态对待犯错的人,而不是借以犯错的借口,而且,越是想做大事的人,越是没有资格犯错的。一些成功人士,在描述自己的生活状态时常常说的一个词就是“如履薄冰”,无论在商场还是在官场,都必须提高警惕,凡事都要小心翼翼,否则一点差错都可能会变成把柄,一旦被对手抓住,就会被置于死地。胡雪岩在做生意时,是非常重视这一点的,可是在与朝廷打交道时,他却存在侥幸心理,犯了错误。
胡雪岩在王有龄死后,找到了一个更有权势的靠山,就是左宗棠。胡雪岩利用左宗棠给自己提供机会,左宗棠也要利用胡雪岩帮助自己处理粮草钱财等后勤事宜。当时,西北回乱,上谕调左宗棠任陕甘总督。左宗棠在任陕甘总督之后,就给朝廷写了一封“推荐信”,信中称“按察使衔福建补用道胡光墉……极为得力。其急公好义,实心实力,迥非寻常办理赈抚劳绩可比。迫臣自浙而闽而粤,叠次委办军火军糈,络绎转运,无不应期而至,克济军需”,是故恳请“破格优奖,以昭鼓励,可否赏加布政使衔”。由此,胡雪岩戴上了从二品的红顶子,这时他正式成为了“红顶商人”。要知道,有这个“红顶”,是给他的招牌镀上了一层金,这是国家认可的,远远高于什么“省优”、“部优”的称号。用现在的话来说,胡雪岩的事业“又上了一个新台阶”。
当然,左宗棠保举胡雪岩是有自己的打算的,他可以利用胡雪岩更好地为自己做事。果然,1876年,左宗棠收复新疆之战迫在眉睫,军饷却无着落了,他首先想起的人就是胡雪岩。左宗棠在写给别人的信中曾经提过此事:“闻今年海口缺银,出息三分尚无借者,不知明年又将何如,已致信胡雪岩,问其如何设法。”头戴红顶的胡雪岩接到左宗棠的请求之后,当然全力帮忙,可是在国内筹措资金有困难,于是他大胆提出向洋人举债的设想。其实,向外国人借钱并非易事,当时,连恭亲王向洋人借钱都被拒绝过,何况是胡雪岩。当时,沈葆桢和李鸿章等人群起反对,而英国公使威妥玛也从中作梗。可是左宗棠为了打赢,全力支持胡雪岩的想法,并表态说“息银听阁下随时酌定”。
胡雪岩经过几番周折,凭借他的商场上的智慧,以平均八厘到一分三厘的利率,在此后14年中,向汇丰银行等借款共六次,总计1800万两;由各海关出印票,并由各省督抚加印,到期向各海关兑取。当时的人们一致认为,外国银行不信清朝廷,唯信胡雪岩,这真是个奇迹。
胡雪岩成功解决了左宗棠的大部分军饷,但是,在这里他埋下了祸根:他向洋人借款的利息是八厘,但向朝廷报的是一分五厘,他从中获利接近一半。
左宗棠并不在意胡雪岩从中获利。1878年3月,他在写给同僚信中说道:“军饷事全赖东南协解,论采运转输之劳,雪岩、苦农之功伟矣。至无中生有,绝处逢生,则雪岩之功,实一时无两。”同年4月他再次说,“然就筹饷而言,弟不能得于各省方面者,仅得之于雪岩。平心而论,设籍没其资财,而科以汉奸之罪,殆不为枉。令则声势日隆,方见委任。左相,大臣也,而瞻徇挟私如此,良可概已”。事实上,左宗棠能在战场上获胜,真应该感谢胡雪岩。没有这个商人,还真不好说西北能否平定。
胡雪岩一时忘了“戒欺”二字,向朝廷多报了利息,他觉得自己问心无愧,因为阜康钱庄要发展自己的业务,自己也不能总是垫钱,所以才会动这个脑筋。但是,如果赚的是私人的钱,可能没有问题,他赚的朝廷的钱,这是罪过。赚私人的钱,如果对其利益造成损害,可以赔;赚朝廷的钱,赔了也不管用,因为罪过已经犯到那里了,在赔的同时,也必须治罪。
如果胡雪岩不在利息上“灌水”,不从中谋私利,尽管李鸿章及其同伙在打压他,他的蚕丝卖不出去,他的钱庄发生了挤兑风潮,但是这都是经济上的问题,可以慢慢解决,凭胡雪岩的手段,逐渐周转,不至于迅速落败,甚至会起死回生。但是谎报利息,骗了朝廷的钱财,这个罪过就大了。
胡雪岩恐慌中曾三次与左宗棠会晤,想方设法要左宗棠为其收拾残局。左宗棠虽然极力帮助其周旋,但是只能帮一时,却解决不了根本问题,胡雪岩的罪过是抹不掉的。如果是经济上的原因,不但左宗棠能帮忙,就是阜康钱庄的大客户,恭亲王奕、刑部尚书协办大学士文煜等人,也能帮上忙。胡雪岩因欺骗朝廷而获罪,朝廷中的官员谁还敢救他呢?一见这种情况,都溜之大吉了。朝廷在李鸿章及其党羽的催逼下,开始清查胡雪岩的债务。
光绪十年(1884年),左宗棠病倒了。尽管曾国藩的弟弟曾国荃代理两江总督,多方为胡雪岩想方设法规避查办,说“在胡光墉一市侩耳,曾何足惜。而纪纲所在,或不得不慎重出之……此番案属因公支用,非等侵吞”,也告无效。
虽然左宗棠帮不上胡雪岩什么忙,但是有他罩着,别人不敢拿他怎么样。1885年,胡雪岩最大的靠山左宗棠病逝,一见胡雪岩的靠山倒了,户部尚书阎敬铭加紧落井下石,竟然奏请:“已革道员侵取公私款项,请旨拿交刑部治罪,以正国法。”圣旨传下来之时,胡雪岩已经先行病逝,否则,一代富商的最后日期,将是在狱中结束。
俗话说:“种什么因结什么果。”每个人都要为自己的所作所为负责。胡雪岩的成功是因为他自己的诚信和努力,胡雪岩的失败是因为他自己的失信大意。因为一时失信,虚报了贷款利息,以致留下了把柄,最终招致祸患,从人生的巅峰一下子跌落到了谷底。后人不禁为他惋惜,若他能一直坚持诚信,又何至于沦落到抄家没产,郁郁而终的下场呢?
人生只有一个规律——自作自受。无论成功失败,自己都是最大的责任人。“人的一生,不要留任何把柄,否则迟早变成致命伤。”因此若想行事坦荡自由,不授人以柄,就必须诚信做人,这是胡雪岩留给后人最大的教训。
【向胡雪岩学经商】
胡雪岩说过:“为人最要紧的是收得结果,一直说话算数,到临了失一回信用,自己就完了。”这是他在跟别人强调信用的重要性,可是,这句话却成了他的“咒语”,他悲惨的结局给这句话标上了注脚,印证了这句话有多么正确。对胡雪岩这个一代商圣来说,这确实是一种莫大的讽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