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056800000012

第12章 在厦门 (3)

《两地书》(四六)中说:"看厦大的国学院,越看越不行了。朱山根是自称只佩服胡适、陈源两个人的,而田千倾、辛家本、白果三人,似皆他所荐引。白果又善兴风作浪,他曾在女师大做过职员,你该知道的罢,现在是玉堂的襄理,还兼别的事,对于较小的职员,气焰不可当,嘴里都是油滑话。我因为亲闻他密语玉堂,'谁怎样不好'等等,就看不起他了。前天就给他碰了一个大钉子,他昨天借题报复,我便又给他碰了一个大钉子,而自己则辞去国学院兼职。我是不与此辈共事的,......"

《两地书》(五八)中说:"'现代评论'派的势力,在这里我看要膨胀起来,当局者的性质,也与此辈本合。理科也很忌文科,正与北大一样。"

《两地书》(六六)中说:"山根仍旧专门荐人,图书馆有一缺,又在计划荐人了,是胡适之的书记,但这回好像不大顺手似的。"

鲁迅在厦门大学的经历,以往研究者只是较多使用《两地书》中的史料,这是一个单方面的史料,以此判断历史事实是不够的。鲁迅对厦门大学的评价,如果与顾颉刚、台静农给胡适的几封信对读,研究者大体可以看出当时较为真实的历史。

顾颉刚对当时厦门大学的评价也不高,但他对当时鲁迅生活处境和厦门大学教授间的矛盾和纠纷的评价,显然比鲁迅公允,就是对鲁迅本人,顾颉刚也出语平和,在私人信件中始终以"鲁迅先生"称之,而且是正面评价。他对胡适说:"鲁迅先生受了广东中山大学之聘,向厦大辞职。他是很得学生信仰的,大家觉得他走了非常可惜,因此怨毒钟于刘楚春(刘树杞),说他的走是刘氏夺权的结果。"

《两地书》出版时,鲁迅曾对原信作过删节、修改甚至个别信件重写过。而顾颉刚、台静农给胡适的信是保存在胡适档案中的史料,是后来研究者公开的,与历史当事人无涉。从史源角度观察,公开出版的《两地书》和《两地书》手稿不是一个类型的史料,而凡经修改的史料,其史料价值是降低的。

《两地书》公开出版时,把一些真人姓名隐去,用化名代之。鲁迅说:"还有一点,是信中的人名,我将有几个改掉了,用意有好有坏,并不相同。此无他,或则怕别人见于我们的信里,于他有些不便,或则单为自己,省得又是什么'听候开审'之类的麻烦而已。"

化名的起法,也极见鲁迅风格,他使用了一些训诂、谐音及对仗的思维,但基本是贬损的方法。如顾颉刚称"朱山根",陈万里称"田千顷",黄坚称"白果",陈乃乾称"田难干",黎锦明称"乌文光",陈衡粹称"田平粹",潘家洵称"辛家本",等等。据川岛说,鲁迅在《故事新编》的《理水》中,也对当时厦门大学的生活有所影射。联想到鲁迅在同一本书中对高长虹的影射,可以判定鲁迅有把现实生活中的人事写入小说的习惯,或者说,鲁迅有借小说来嘲讽同行、同事的爱好。

国学院里面的"窝里斗",使鲁迅对厦大"毫无留恋",他要决心离开厦大。平心而论,林语堂是对得起厦大的。他为厦大引荐了一批中国第一流的人才,其功不可没。对朋友也是真诚的,无论是鲁迅,还是胡适的朋友,他都热心为之奔走,无怪乎鲁迅在自己的文字里,也如实地记录了他和林语堂的友谊。如鲁迅在给许广平的信中曾谈起"玉堂的兄弟及太太,都为我们的生活操心"等等。与林语堂的友谊归友谊,鲁迅决定离开厦大,并劝林语堂最好也离开。

1926年12月3日,鲁迅正式向厦门大学校方递交了辞职书。12月19日,林语堂写下了《冢国絮语解题》,表现了与鲁迅的心灵相通。12月31日,鲁迅"下午同矛尘访玉堂",递交了正式辞呈。1927年元旦,林语堂又写出了《译尼采〈走过去〉--鲁迅先生离厦门大学》一文,用尼采笔下的萨拉土斯脱拉的"走过去",来比喻鲁迅离开厦大的执著与决心,也说出了他的悲伤和期冀:

萨拉土斯脱拉,这边是大城:这边于你是无益而有损的。

为什么你要来踏践这污泥?也须怜惜你的脚!还是啐这城门儿--回去为是!

这边是遁世思想的地狱:这边伟大的思想要活活的熬死,烹小。

这边伟大的感情都要枯萎:这边只有僵瘦骷髅似的感触镳镳的磷响!

你岂不已经闻到魂灵的屠场及肉铺的膻味?这城里岂不是充塞着屠宰的魂灵的腥气?

这边的魂灵不是已经颓丧如没浆肮脏的破布?--他们倒用这些破布来做新闻纸!

1927年1月1日,林语堂参加了厦大学生团体泱泱社为鲁迅举办的饯行活动。2日,林语堂与鲁迅一起来到了南普陀寺的小山岗上,同几个学生合影留念。在这次合影里,可以看出,南普陀寺的小山岗上丛生着闽南特有的亚热带植物龙舌兰,周围点缀着像馒头似的洋灰坟墓,林语堂、鲁迅和泱泱社的崔真吾、朱雯等六人就以坟为背景。后来,鲁迅的第一部杂文集《坟》,就是他在厦门大学任教期间编好的,《题记》和《写在〈坟〉后面》两文写于厦门。此杂文集与林语堂的《冢国絮语解题》的文章都跟坟有关,"冢国",即坟国也。可见,两人的心有灵犀的。1927年1月15日,鲁迅致信林文庆,算是告别,"聘书两通并还"。午后,鲁迅离开了厦门。

其实,林语堂在厦门大学的处境,要比鲁迅困难得多。朋友们是自己聘请来的,朋友受到委屈,自己也不好受;朋友要走,自己却不能不站在学校的立场上来考虑,做妥当的处理;朋友之间出现不和,自己夹在中间,更是左右为难。林语堂再三挽留,已尽了自己的责任,而鲁迅坚决要走,也是各种原因和他自己的个性所为。

林语堂在厦门大学立志实现自己的理想和抱负,可厦大的暗流和汹涌澎湃的浪头,几乎把他吞没。在后来的一生中,当遇到自己再干教育时,厦大的教训深深地印在了他的脑海中。

五、短暂的仕途生活

廖翠凤曾对林语堂说过:有一次算命的说她是吉人天相,能逢凶化吉,她听了很高兴,她想,多年来林语堂没出事,也许就是因为她的关系。尽管是一种迷信的说法,但林语堂事实上却有巧合。在北京最危险的时候,有朋友帮助,他来到了厦门,化险为夷;在厦门身陷困境,无路可走的时候,又有了朋友来帮助,又一次使他脱离了险境。此人就是林语堂在北京认识的陈友仁,此时陈友仁是武汉国民政府外交部部长。他正需要林语堂这样的志同道合、又能精通英语的人才来协助他的工作。于是,他再三来函邀请林语堂到武汉任职。林语堂在北京任《国民新报》的英文编辑时,陈友仁是《国民新报》的记者,所以,两人早就成了莫逆之交。陈友仁(1875-1944),祖籍广东香山县(今中山市),出生于西印度洋群岛的特立尼达,西名尤金·陈,精通英文。1912年,任北洋政府交通总长施肇基的法律顾问。1914年,创办英文报纸《京报》,自任总编。1924年,任孙中山秘书。1927年,出任武汉国民政府外交部部长。

林语堂抵达汉口后,担任了国民政府外交部英文秘书,后来还兼任当时《中央日报》的英文副刊主编。在外交部任职期间,林语堂革命热情非常高,并对国民政府抱有热烈的期望。他当时住在鲍罗廷的对门,可他从来未见过鲍罗廷和汪精卫,但他认识了宋庆龄。当年在参加孙中山遗体告别的长队伍里,林语堂只是老远看见了穿着孝服的宋庆龄,并且因为距离太远也未能看清,而现在亲自见到了她的容貌,也领略了她的为人和做事风格,能当面讨教革命工作的一些问题,进一步产生了敬佩之情。宋庆龄不仅长得漂亮,而且在她身上充满了智慧、信念、知识和教养,充满了正义感和英雄气概,在柔和的外表下,有着一颗坚强勇敢的心。当武汉政府决定"分共"之时,宋庆龄于1927年7月14日发表了《为抗议违反孙中山的革命原则和政策的声明》,表现了坚定的革命立场和非凡的斗争精神。由于林语堂亲眼看到了宋庆龄的这一壮举,所以对宋庆龄推崇备至。他曾赞美宋庆龄说:"她是我所奉为中国女界第一人,无论从她是革命者,抑或是受现代教育的妇女,抑或是自然而生的女性,也不论从中国的或外国的标准来看。"

客观地说,林语堂当时并不明白陈友仁处在斗争中的夹缝里,也不明白国共两党的是是非非。他本来对革命抱有希望和幻想,没想到政治里的问题瞬息万变和不可捉摸,并且还充满了血腥和残酷。林语堂开始产生了对革命的厌倦和新的看法,政治工作并非想象的那样单纯,他从同事身上发现干革命工作有另一种诀窍,跟搞学术完全不一样。搞学术可以自由发言,自由发表自己的主张,只要言之有理,论之有据即可。可是政治,却成了一个魔术弹,或魔方。林语堂后来写《八十自叙》中谈到了这个问题:

在外交部的短暂时期中,我发现这位同事已学会闭嘴,对任何人都彬彬有礼,文雅而态度自然。他在办公室,把时间都花在喝茶及看报纸上。我对自己说,这个人将来一定会成为一省的省长,结果果然不出我所料。我常想彻底地知道这种不说话的神秘,与闭嘴魔术和升官主义的关系。而我所得的结论是一个兵把他的血贡献给国家,但永不放弃他的荣誉;一个真正成功的官吏为他的国家放弃他的荣誉,但永不奉献他的血。一个兵的责任是只去做及去死,一个好政治家的责任是只去做而永不谈及它。他所做的只是爱他的国家。

经过外交部长陈友仁的多次交涉,国民政府收回了汉口、九江的英租界。针对胡适在日本东京发表"蒋介石与张作霖,他们俩都是与同一敌人作战--即共产党,并且赞助同一的主义--即最后的中国之自由"荒谬的谈话(上海《大陆报》5月7日),林语堂于5月8日写了《天才乎--文人乎--互捧欤--自捧欤?》,对胡适的政见作了抨击。5月27日,林语堂写了《谈北京》,回顾了五四运动、"三·一八"惨案等,虽然在上海已经发生了"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但他仍然对国民革命抱着希望能够成功的热烈愿望。6月13日,林语堂在《中央日报》副刊发表了《萨天师语录》(一),批评旧思想旧文化。林语堂说:"世界上只有两种动物,一是管自己的事的,一是管人家的事的。前者属于吃植物的,如牛羊及思想的人是;后者属于肉食者,如鹰虎及行动的人是。......我常常钦羡我的同事们有行政和执行的奇才,他们会管别人的事,而以管别人的事为自己一生的大志。我总不感到那有什么趣味。......也许在本性上,如果不是在确信上,我是个无政府主义者,或道家。"林语堂认为自己是吃草的,而非是吃肉的,对政治视为畏途,从此再也不愿过政界生活了。

1927年7月,宁汉合流,当陈友仁离开武汉后,林语堂也辞去了外交部秘书和《中央日报》英文副刊主编职务,离开了武汉,赴上海专事于写作。一般传记都说,林语堂在武汉国民政府任职时间是六个月,据董大中考证:林语堂上任是在4月20日前后,最早是中上旬,离开武汉是在9月上中旬,最多是四个多月,不到五个月。

同类推荐
  • 大军事家的故事(古今中外英雄伟人故事系列)

    大军事家的故事(古今中外英雄伟人故事系列)

    战争,也许是人类历史上变幻莫测的一种现象。正因如此,那些在战争中用兵如神的大军事家便令人惊叹和折服。他们的性格特点与战斗故事被人久久传诵。
  • 哲学宗师:笛卡尔(创造历史的风云人物)

    哲学宗师:笛卡尔(创造历史的风云人物)

    《创造历史的风云人物》遴选了人类历史上最富影响力、最具个性的一百多位中外名人,作者结合青少年的阅读习惯,用生动活泼、严谨细腻的笔触向读者介绍了这些世界知名人士的生平故事、理想追求和光辉业绩,为广大读者描绘了一幅幅极具传奇色彩而又引人入胜的名人人生画卷,是青少年学生最佳的成长伴侣。本书为该系列中的一册,介绍了理性哲学家——笛卡尔的生平事迹。
  • 走近苏东坡

    走近苏东坡

    《走近苏东坡》,用洗练的文字,极富思想性、知识性和文学性,这是著名作家李国文研读苏东坡的诗文及所处时代背景后写出的感悟性文字。作者以深刻的思想,犀利的笔触,深入到苏东坡的精神世界,鞭笞了当下社会生活中的一些不良习气,多角度地、十分睿智地为我们描叙了一个鲜活的苏东坡。作者围绕苏东坡的性格、命运以及他在文学上的成就,是近些年来不可多得的优秀之作。更难能可贵的是,可以起到警世的作用
  • 中国古代皇后传

    中国古代皇后传

    在漫长的中国封建社会中,后妃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她们是最高统治者、至高无上的皇帝的妻妾,是封建时代妇女中地位最高贵的人。她们的命运轨迹,兴衰荣辱、坎坷沉浮无不和国家的命运紧密相联。由于她们的特殊地位,在历史长河中,既有英明辅弼帝王甚或亲自临朝,推动历史发展者;也有助纣为虐,阻碍了历史进程者;更有甚者,则扮演了祸国殃民、使历史的车轮逆转的角色;而为数更多的则无法掌握自己的命运,在“寂寞梧桐锁深秋”的后宫中凄凉地走完了自己的人生之路。她们的命运既有强烈的政治色彩,也有浓厚的感情色彩。后宫的生活从婚丧嫁娶到衣食住行都是丰富多采的。它既是封建时代的历史缩影,也是一幅封建时代的民俗画卷。透过她们的生活。
  • 在民国遇见鲁迅

    在民国遇见鲁迅

    《在民国遇见鲁迅》的宗旨:回到民国现场找回最真实的鲁迅。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鲁迅通常以七种姿态出现:迷惘的青年,激愤的斗士,孤傲的文人,冷酷的批评家,幽默的旁观者,改造汉语的翻译匠,自我流放的精神导师。这七个鲁迅要么被涂上了意识形态的涂料,被捧上政治斗争的神坛;要么就被污化为刻薄、不近人情、冷落冰霜的批评家、刀笔吏。但这些都不是真实的鲁迅,真实的鲁迅离我们越来越远,最终竟成了谜!《在民国遇见鲁迅》把鲁迅放回他生存的年代和“语境”中,去掉意识形态,去掉遮蔽,全面真实地还原了生活中有血有肉的真性情的鲁迅。
热门推荐
  • 爱在恨的边缘:放逐

    爱在恨的边缘:放逐

    “喝酒不要超过六分醉,吃饭不要超过七分饱,爱一个人不要超过八分!”……对他,她心甘情愿的付出了十二分的爱。她是众人捧在手心里呵护的公主,可她的城堡里始终只有他一个。一个宠溺的捏着她鼻子,叫她‘菜菜’的人。他是她一直以来的梦想,认为他始终都是要做她丈夫的人。执拗的认为,用力的去爱,努力的追逐……最后才发现,自始至终她都是一道不合他胃口的菜。
  • 凤煞血帝

    凤煞血帝

    “我要。”席清银阴森的寒意透过她的声音刺入骨髓,令人战栗。“很好……我会再来找你的。”男人的声音渐渐远去,而这句话一直在她脑海中疑惑。再来找我?那么我很期待……历史上没有记载的青岚大陆,在这个神奇的世界里人们居然修炼的是魔法和斗气。青岚大陆已经有很多年没出现过魔法师了,人们百分之百都是修炼斗气。强者为尊,这世界信奉强者!席清银……
  • 重生之娱乐天王

    重生之娱乐天王

    数娱乐风流人物,靠着前世屌丝记忆,还看今朝!拍拍戏,三流歌手龙套杨铭重生异界地球,写写小说,踩踩天才,装装逼。当杨铭横扫国内一切纪录,然后一路向西,唱唱歌,剑指欧美!看我天王在世,铸造传奇人生
  • 闪击鏖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史丛书)

    闪击鏖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史丛书)

    德国在法、比、荷的胜利,不仅将英国的势力逐出西欧,同时也大大地削弱它在东南欧的影响。东南欧诸国在现代军备方面都很落后,因此竭力避免与这个欧洲大陆的头号军事强国发生冲突。匈牙利、保加利亚、罗马尼亚等巴尔干国家间的紧张关系,因德意两国(没有苏联参加)于1940年8月30日在维也纳强行裁决而趋于缓和。这个裁决使罗马尼亚损失最大。尽管如此,它却寻求和德国建立更加亲密的关系。这是因为它清楚地认识到由于英国在欧洲大陆的势力已不复存在,德国便成了能保卫它的剩余领土和对付苏俄威胁的唯一强国。希特勒准备在一定程度上满足罗马尼亚的愿望,因为首先他对普洛耶什蒂油田感兴趣,德国继续作战的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就是要依赖它。
  • 师士传说

    师士传说

    从小在垃圾星长大的叶重,在一次垃圾山的“淘宝”中意外地发现一架残破的光甲。在这架有着智能的残破光甲的帮助下,叶重逃离了垃圾星,进入人类社会。智能光甲牧殇的真实身份,叶重的身世究竟是怎么回事?野兽与美人之间远异于常人的交流方式,眼中只有生存的叶重又是如何经历他的爱情?未知的社会,他是如何一步步熟悉?扮演着何种角色?迥异于人类社会的丛林法则,又给他的命运带来了怎样的转折?拥有光脑般冷静的头脑,信奉残酷丛林法的少年,如海绵一般疯狂学习各种知识,无论是师士,还是在格斗、调培方面都是如此的出色。他每一次出现在众人面前,都有如流星闪过,惊才绝艳!被动与主动,死亡与生存,冷酷与茫然,叶重的成长经历诠释着一位少年不屈奋斗的历程,同样缔造了一位师士的神秘传说。广阔的星际,当宇宙战舰和光甲出现的时候,人类又再一次陷入那无法自拔的浩瀚之中。
  • 战火纷飞的武乡

    战火纷飞的武乡

    抗日战争中,八路军与武乡民众一道,在武乡这片土地上,团结合作、共同抗敌,先后与敌人进行了大小战斗6368次,歼敌28830人,取得了辉煌的战绩,可以说武乡的山山岭岭上都有过激烈的战斗,沟沟洼洼里都有着烈士的忠骨。该书主要收集整理了发生在我县境内一些重大战役战斗,以展示武乡人民在战火纷飞的岁月里,与八路军并肩作战,用小米加步枪打出红色江山的光荣历史。
  • 糖尿病饮食与防治(生活必备丛书)

    糖尿病饮食与防治(生活必备丛书)

    糖尿病是一种全身性的常见的代谢内分泌疾病,是由于体内胰岛素绝对或相对分泌不足引起的糖、脂肪、蛋白质三大物质代谢紊乱的疾病。糖尿病是仅次于心脑血管疾病、癌症、艾滋病而位列第四的世界流行性疾病,十分普遍。据有关报道,其发病率国外约5%,国内约2%,世界上糖尿病患者近2亿,其中我国患者就达到3000万,而且还在不断增加。据预计,15年后,亚洲糖尿病患者将增加3倍,到2010年患者将达到1.5亿,特别是我国患者将增加到15%,这个可怕的病魔严重地威胁着世人的生命健康,人们必须给予高度的重视。
  • 你丫别逼我休夫

    你丫别逼我休夫

    穿越后,莫名其妙生出个孩子也就算了,她爹居然还是佛门尊者,这也就算了,竟跟她说什么行夫妻之礼是淫邪之事,还一年两次,眨眨眼:“行啊,一次半年!”男人立马恨铁不成钢的沉下脸:“出去!”女人见他敲击木鱼,狡黠一笑:“如果你再这样,我就让你裸奔,哦不,是我天天在你面前裸奔!”“出去!”口气不容拒绝。这日,某女可怜兮兮的看着男人:“夫君,我已经很久没吃肉了!”没有回应,只有永无止尽的木鱼声,某女阴笑一声,慢条斯理的解开裙带:“你丫非逼我动粗是吧?”男人闻言,不屑的扬唇:“你打得过我吗?”一回头,顿时石化。
  • 凌天御道

    凌天御道

    浮生若梦,浮尘如空,为欢几何,百转千折,谁是朝圣路上虔诚且卑微的信徒,想问问自己的道在何方,苍天无语,只好自己开辟一个时代。
  • 意外之外

    意外之外

    尹守国,2006年开始小说创作,发表中短篇小说70多万字,作品多次被《新华文摘》、《小说选刊》、《北京文学中篇小说月报》等选载,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辽宁省作协签约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