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056600000012

第12章 《诗刊》与"上园派"的形成及其影响 (2)

这个名单中涉及了多位诗人,他们的诗歌探索方向是"上园派"所赞同的,也可以说是这个群体总结诗歌艺术特征和规律的诗学基础。许多没有加入这个群体的诗论家其实也是和"上园"的道路有着相当的契合的,如吴开晋、陈良运、李元洛、吴欢章、古远清、张同吾等等,这些诗论家在诗歌批评领域具有不可忽视的影响,为"上园派"主张的推广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其后的许多著作和文章都对"上园派"及其主要成员的诗学主张进行了介绍和研究。古远清曾发表《"上园诗派"主张的生动阐明》刊于广东的《当代文坛报》1987年第9期。等文章予以全面分析,在1988年5月由诗刊社主持召开的"运河笔会"上,古远清再次谈到了"上园派"及其形成过程。总体而言,"上园派"在诗学研究上的基本特征是"稳健的开放",主要体现在艺术追求上的开放和研究方法上的开放。在艺术追求方面,"上园派"主张"多元化",在他们看来:

只要立足于当代中国人的生命体验,各种艺术追求都有其存在的权利,但这种"追求"必须遵循诗歌艺术的发展轨迹,"越轨"之作便不是诗。

这种开放还体现在处理当代与传统的关系、诗与现实的关系等方面,"开放的艺术追求带来了'上园派'艺术视野的开阔性与科学性,也形成了它的广泛的指导性"同上。。

"研究方法的开放是艺术追求的开放的必然要求。上园诗评家善于吸收和采取各种新的科学的研究方法,系统论、信息论、符号学等现代科研方法常常渗透在他们的文章之中。'求实'和'创新'是他们把握研究方法开放的基本原则。"。这种开放具体体现在注重探索诗歌艺术发展的特殊规律、注重把宏观研究和微观研究结合起来等方面,最终获得了既符合诗歌艺术发展规律又具有新意、适应当下诗歌发展现状的理论主张,因而能够产生比较广泛的影响。

"上园派"诗论家注重诗的基本理论研究,试图从新诗发展的历史和现状中寻找新诗艺术的特征和规律,吕进的《新诗的创作与鉴赏》(1982)、《中国现代诗学》(1990)是这种研究的代表性成果。"上园派"和"传统派"、"崛起派"的最大差异主要体现在对待开放与传统的关系上。传统派过分强调传统,崛起派过分强调开放,"上园派"则是将二者有机结合起来。吕进认为:"在历史上,开放往往为诗歌的创新创造可良好环境。......新诗的诞生就是遇到了20世纪初叶的文化大开放年代,新潮汹涌,孕育了新诗的胎动。""然而,开放只是提供发展的可能性。要将可能性变为现实性还得有几个要素,最主要的就是如何在开放环境中保持、扬弃、丰富本民族传统。诗是民族性最强的文学。

......没有传统根基,开放反而可能使得一个民族的诗歌变得芜杂和怪异,损害诗的成长。"因此,"在开放的环境中开拓诗歌创新之途,看来有两个相互关联的侧面,一是外国艺术经验的本土化,一是民族传统的现代化。这样,才能创造出当代的民族诗歌"。而对于传统,"上园派"的看法也值得注意,吕进认为:"在某一个民族诗歌的永恒的无穷尽的变化中总是有一些有别于其他民族的恒定的不变的艺术精神和形式特征,这就是传统。遵循这个线索,我们可以更深刻地把握古代诗歌--鉴赏古代作品中的现代艺术因素;我们也可以更准确地把握现代诗--发现现代作品的艺术渊源;我们甚至可以预测未来--从变化与恒定的矛盾统一中去探知诗歌的路向。"。这是吕进一贯坚持的艺术主张,也是其诗学体系的基石,同样是"上园派"得以成立的学理基础。可以看出,辩证法观念在吕进诗学体系的建构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在展开基础研究的同时,"上园派"的诗论家也非常关注对诗歌现象的把捉,对于有成就、有特色的诗人,善于总结和研究他们的艺术特色,而对于不符合诗歌艺术规律的现象则敢于批评。朱先树就撰写过大量论文总结诗坛现象,其《80年代中国新诗创作年度概评》长江文艺出版社1993年版。一书就对80年代的诗歌进行了全面的关注,《新时期诗歌主潮》作家出版社社2002年版。一书也记载了新时期以来诗歌发展的许多重要现象,是研究当代诗歌的重要文献和史料。阿红的诗话清新活泼,诗意盎然,袁忠岳、杨光治等人的论文具有思辨性,对于诗坛上的各种新现象发表了具有说服力的观点。

"上园派"的出现打破了80年代初期诗坛上二元对立的格局,使诗坛多元化的渴望得以实现。但是,到了80年代中期"上园派"出现的时候,由于诗歌创作现象越来越丰富,诗歌观念的多元已经成为事实,群体之间的争议已经不像80年代初期那样尖锐、激烈,融合态势已基本形成。因此,"上园派"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不是与"传统派"、"崛起派"的抗争,而是在诗坛上引领了一种新的潮流和方向,可以认为是"传统派"、"崛起派"之外的第三条道路。

根据朱先树的记载,参加1984年《诗刊》读书会的几位专家基本上都认为:"这些年的诗歌评论工作中,取得了不少成绩,但也出现了一些失误。所谓'崛起'理论的出现和在诗坛形成的影响就是例证。"朱先树:《要认真重视诗歌评论工作--记〈诗刊〉举办的评论作者读书写作会》,"崛起派"是《诗刊》读书会主要针对的对象,这在今天看来,这个活动是具有反"崛起"之嫌的。换句话说,"上园派"在一定程度上是反"崛起派"的。不过,如果我们对他们的理论文本进行更深入一些的考察,就会发现,"上园派"和"崛起派"之间存在的差异,主要体现在对待传统和外国艺术经验的态度上,一个主张"融合",一个更关注"拿来"。但是,在创新意识上,二者其实是一致的,它们共同的"对手"是缺乏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的"传统派"。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传统派"和"崛起派"在人数上都不占多数,但后者因其"新"与"破"的诗学主张而受到诗界关注。

而在80年代中期及以后的相当长时间里,"上园派"的诗学主张代表了大多数诗人和评论家的意见。古远清曾有过这样的说法:"这派抛弃了狭隘的民族意识和单纯的横向移植,把新诗研究置于以现代生活为基础的中国新诗和外国诗歌交叉点上。他们主张新诗既要民族化,也要现代化,既要立足于传统,但又不能株守传统,抱残守缺,而要横向借鉴于西方,赢得了众多的知音。"由于"上园派"在事实上的认同者和参与者很多,除了谈论《上园谈诗》中的几位具体的诗论家外,其普视性似乎超越了具体的指代性,因此,这个称呼在其出现之后并没有很多人采用,尤其是进入90年代以后,"上园派"的核心成员发生了一些变化,朱子庆很少参与"上园派"的活动,专门谈诗的文章不是很多,阿红因为年龄和身体的原因,在退休以后撰写的文章越来越少,叶橹逐渐将自己的观点转移到对"先锋派"的关注上,袁忠岳、杨光治、朱先树等也先后退休。

同时,在发展过程中,"崛起派"也出现了诸多变化,一些诗论家对诗坛上出现的非诗现象给予了尖锐批评,比如孙绍振就在1998年1月号的《诗刊》上撰文对"后朦胧诗"进行过深度解剖,对由"新潮诗"演化而来的"后新潮诗"进行了全面的打量,他并不反对创新,但不再像80年代初期那样对所谓的新探索都给予肯定,而是客观分析了"后新潮诗"所存在的致命的缺陷,体现出诗学观念上的转向。他说:"今天,孙绍振在这里却表示,目前大量新诗他看不懂了。不但如此,而且还在本年度《星星》的八月号上发表了文章,要'向艺术的败家子发出警告。"他说:"在我们的诗坛上,虚假现象可以说是铺天盖地而来。或者用一个年轻诗歌评论家的话来说,就是到处都是'塑料诗歌'。用外国文化哲学理论廉价包装起来的假冒伪劣诗歌占领了很大一部分诗坛。

"他指出:"我们希望一切诗人都能把对于诗的使命感,对于自我的使命感,对于时代的使命感统一起来,首先做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人,然后再谈得上把自己的生命升华为诗。我无法相信,没有真正意义上的使命感,光凭文字游戏和思想上和形式上的极端的放浪,会有什么本钱在我们的诗坛上作出什么骄人的姿态。"这与同一时期吕进的观点非常接近,吕进说:诗,是民族性最强的文学样式。我们主张弘扬传统,因为无论愿意还是不愿意,我们总是生活在传统中。中国诗歌传统有一个中心观念,就是以国家和群体为本位,所谓"话到沧桑句便工"。传统诗美学将此作为评价作品高低优劣的重要标准。这种诗美学与西方的使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相分离、相对立的观念大相径庭。近年一些中国诗却不见"中国",中国的现状与历史,中国人的生存状态、生活状态、情感体验,中国人身外的文化世界和身内的精神世界,都在诗中消失了。文字游戏、语言狂欢、"解构"崇高、眼光只看得见自己鼻尖的肤浅之作,使人大倒胃口。不要"中国",又叹息诗在当代中国成了边缘文化,岂非逻辑混乱!将中国的诗歌精神"重铸"为西方诗歌精神,新诗就必然得病,必然被读者所看轻,所疏远,甚至被目为怪诞。

进入90年代以后,80年代初期那种诗学观念之间的尖锐冲突在诗坛上已经逐渐成为历史。接续诗歌探索、创新的是另外一些更年轻的诗人和评论家,世纪之交的"盘峰论战"就是"知识分子写作"和"民间写作"之间的观念碰撞。不过,其语境已经和80年代前期有很大差异,是多元文化氛围已经形成之后的论争,已经很少有人用"对"与"错"来对它们加以评价了。

不过,作为"上园派"基地的西南师范大学(2005年与西南农业大学合并组建为西南大学)中国新诗研究所还在为这个研究机构的创始人和学术带头人,吕进一直引导着这个研究机构的学术方向;可以称为"上园派""盟主"且编辑出版过《上园谈诗》的吕进还活跃在诗学研究领域,他的多种著述和针对诗坛现状所撰写的一系列文章仍然受到诗歌界的关注。换句话说,"上园派"的目的不是一定要开创一个诗论流派,而是要通过群体的努力开创一种"稳健的开放"的诗学主张,即使这个群体已经成为历史,但这种追求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仍然具有自己的学术生命力,《诗刊》所发表的许多文章在很大程度上延续了当年"上园派"提出的主张,毛翰提出的"中锋"之说也是上园派主张的延续--"上园派"在本质上就是一个主张"化古化欧"的"中锋派"。

2004年9月,吕进、骆寒超等人在西南师范大学中国诗学研究中心、中国新诗研究所主办的"首届华文诗学名家国际论坛"上提出"新诗二次革命"的主张,这实际上是对"上园派"诗学观念在新的文化语境之下的升华和延续。值得注意的是,在正式提出"新诗二次革命"之前,吕进关于"三大重建"之一的"诗体重建"的论文《诗体解放以后》、《论新诗的诗体重建》、《作为诗体探索者的贺敬之》等就先后于1995年4月、1997年10月、1998年7月发表在《诗刊》上,后来才由此引发了他对诗的"精神重建"、"传播方式重建"的深度思考。1998年11月12日至16日,在由中国作家协会、江苏省委宣传部主办、诗刊社承办的"全国诗歌座谈会"(张家港诗会)上,吕进再次谈到了"诗体重建"的主张,受到与会专家的关注和肯定。

总括起来看,"上园派"的出现和延续都与《诗刊》有关。在1984年《诗刊》举行的读书会上,多数与会者对于诗歌批评中存在的不良现象提出了批评,"大家认为,诗歌评论,重点应该是浇香花,表扬好的,同时也要批评一些错误的理论和作品"。吕进提出的"新诗二次革命"的主张其实也是以批评诗歌创作、诗学研究中的非诗现象作为基本立足点的,而且与此相关的很多成果都发表在《诗刊》上。他说:"中国现代诗学需要科学地总结近百年积累的正面和负面的艺术经验,肯定应当肯定的,发扬应当发扬的,批评应当批评的,推掉应当推掉的;向伪诗宣战,向伪诗学宣战,向商业化和'窝里捧'的诗评宣战,摆脱边缘化的尴尬处境;探讨诗歌精神重建、诗体重建和诗歌传播方式重建,推动当下中国新诗的振衰起弊。这是现实提出的问题,时代提供的条件,诗界普遍的希望,历史赋予的使命。"这是"上园派"诗学主张和学风在新的社会文化语境下的提升和延续,只不过比过去谈得更全面,更直接,也更具有冲击力。

同类推荐
  • 狼之独步:高建群散文选粹

    狼之独步:高建群散文选粹

    ,其代表作长篇小说《最后一个匈奴》是新时期中国长篇小说领域重要收获之一。中篇小说《雕塑》、《大顺店》、《刺客行》、散文集《新千字散文》、《我在北方收割思想》、《穿越绝地》等重要作品问世。此外还有长篇小说《六六镇》、《古道天机》、《愁容骑士》,当代重要西部小说家。本书收录了《我的饥饿记忆》、《陕北猎奇》、《我家的小保姆》等数十篇高建群散文佳作。被誉为浪漫派文学最后的代表人物,高建群,中国文坛罕见的具有崇高感、古典精神和理想主义色彩的重量级作家
  • 世界最具品味性的小品随笔(3)

    世界最具品味性的小品随笔(3)

    我的课外第一本书——震撼心灵阅读之旅经典文库,《阅读文库》编委会编。通过各种形式的故事和语言,讲述我们在成长中需要的知识。
  • 月下小景·如蕤(沈从文小说全集)

    月下小景·如蕤(沈从文小说全集)

    该卷本收录《一个母亲》《月下小景》《游目集》《如蕤》四个子集。《月下小景》是沈从文1932年—1933年写成的一个短篇小说集,叙写有关旧时湘西地区青年男女的爱情悲剧故事。短篇小说《如蕤》是文学史上难得的精品,显现了作为文学大师的沈从文天才的想象力和非凡的艺术才华。
  • 古典之殇:纪念原配的世界

    古典之殇:纪念原配的世界

    王开岭文集之自然美学卷,系作者最新文字结集,作者的注意力从自然细节开始,从那些曾经来过却正在消逝的风物开始,从那些被人类辜负的美好元素开始,从儿时的记忆和笑声开始,以独特的视角、细腻的笔触表达了自己对于自然美的无限眷念。
  • 江南烟雨塞北雪

    江南烟雨塞北雪

    “江南烟雨塞北雪”,作者把现实生活与艺术想象有机地融合在了一起,与读者促膝交谈,娓娓道来。至情至理,亲切感人。给人以轻波摇梦、低吟浅唱的情韵,很有几分耐人品嚼的味道。特别值得一读的是“谁主沉浮”这篇。作者构思奇巧,立意新颖,哲理性强。读后既让人感到无奈,苦涩、沉重、惋惜,又耐人思索与回嚼,并久久不能忘怀。黄河系列文笔流畅,语言优美,感到句句有诙谐,字字是真理。黄河是个大题材,从涓涓细流,到融汇百川,千回百折,奔流不息。从古至今,有多少文人墨客走访过她,讴歌过她。作者的黄河系列中的“一任西行”、“心诉”及“雪落黄河静无声”等都值得一读。故乡与怀旧系列,作者构思巧妙,入情入理。
热门推荐
  • 浮华掠影:宫闱

    浮华掠影:宫闱

    宫闱内哪个女人不是修炼成精?正宫娘娘的死灰复燃,六宫粉黛的机关算尽,连内务府的奴婢们都是一流的察言观色,见风使舵。她,不过是被孪生姐姐催眠误入这时空的女人,要怪就只能怨她生得花容月貌,仙姿国色。命运自她穿越就已经改变,大锦国运筹帷幄的帝王锦胜天恐怕自己也未料到会对她”仁慈”,更让他悔恨的是,自以为收服这个女人就换得大锦国天下太平。原来这个红颜祸水只是一枚棋子,宫闱内勾心斗角,宫闱外血雨腥风,可惜,穿越后的她不是那个胆怯的丞相庶女,冥冥之中一切自有天意……
  • 医品闲妻

    医品闲妻

    他狂怒,嘴角含笑的冷睨着他。”而他,当即打了个冷颤,心头升起悔意…*闲妻篇:他眸光一闪,看着那凶手在她投下的棘荆丛中痛苦挣扎却迟迟得不到解脱。他:“…”脸黑一片。她毒,她冷,却异常强悍,短短三年,成为享誉王朝的圣手神医,有欣喜之色。她说,令医界众人垂涎妒忌得眼红却又无奈。她过得悠闲惬意,可有一日,大街小巷突然传遍她丧失妇德的闲言,一日间,“嫁与你后,遭了无数白眼。她冰寒的气势顿破,这刻,他却如天神般走到她身前,吐出一句话,维护了她的名声,你若生孩子,“我们早已成亲,只是并未广而告知,谁若再敢毁她名誉,休怪我无情。”他聪明过人,便是我下堂之时,顺势向众人告之,他们会再成一次亲,这一次,会哄动天下她说,晕过去的瞬间,被亲爹赶出府的嫡女,而是扮猪吃虎,拥有最完整的药山,她名声败坏,他说,紧紧的抱住了她…,一语间突然明了,所谓闲,“嫁与你后,一眼便瞧出异状。她不笨,闲妻之位当即转让。”她说,“嫁与你后,我便是闲妻,踏过染了毒汁的新房地板飞扑至床,便是只吃饭不干事的人,往后我只占你妻位,不履妻责,不承妻恩。你娶多少都行,她是被人陷害,往后,因受不了打击一月后重病惨死,当她成为她,却不是步步紧逼,追讨害她死的凶手,她们便是我的试药品。”她莫名动容,对他生出一抹情愫。
  • 万元修身

    万元修身

    一次意外的穿越,让地球上天道门的修炼天才柳天赐,莫名其妙地来到了天衍大陆。一部无人问津的武学经典,为何会在来到异世后大放异彩?而那一颗造成主角时空穿行的师门重宝,无名的宝珠,又会在陌生的世界中,为刘天赐带来哪些意想不到的变故。神奇的魔兽,奥妙的武学,绚丽的魔法,精彩绝伦的神奇际遇,即将会在天衍大陆上掀起怎样的滔天巨浪?
  • 天朝风月之离歌

    天朝风月之离歌

    第一次见面,红绣艺惊满座。第一次牵手,月下花间漫游。第一次爱……也有意外……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小小骂道:真是麻烦,还要写这么多东西,我指头都出老茧了,哭啊~~~~~~~~)各位读者:从风雪之颠开始看!
  • 天峫神兵

    天峫神兵

    南宫家废物南宫诀羽之子--南宫林诺,天劫将至,被天邪附体,成为一代邪神,由于从小没有见过父母,所以天生寡言,最后居然是一场阴谋!尚重天上,为了在这个世界上能生存下去,所以学会了生存之道,在这个世界开始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征程!
  • 别惹女生

    别惹女生

    生动有趣描述了小学生的成长经历,本书是快乐少年第四辑之整蛊校园之一,肖小笑,“铁三角”中的老大,班长,学习好,头脑灵活,是谋划把老师搞掂的主谋,是一部全面反映小学生校园生活的小说,还有“铁三角”中的唯一女生田田和军师范弥胡,当严肃可爱的老教师石老师碰上这群捣蛋鬼时,她该如何接招?本书生动,幽默,情节简单,适合广大青少年读者
  • 未婚先孕:裸婚时代

    未婚先孕:裸婚时代

    热播剧《裸婚时代》原著。没房没车没存款,却偏偏有了孩子,于是童佳倩顺其自然嫁给了与之相恋六年的刘易阳,搬入了刘家三室一厅的房子,拉开了四世同堂的序幕。婆婆溺爱孩子,一手把持,令童佳倩束手无策;公公和奶奶重男轻女,对孩子冷言冷语冷面孔,同样令童佳倩一腔愤愤。刘易阳的怠慢终于使得童佳倩萌生离婚之念,不料,刘易阳的同事孙小娆突然插足,又使得童佳倩不甘撒手。刘易阳和童佳倩各退一步,在外租房,搬出刘家,可生活却日益不如意。带孩子的困难,存款的支配,以及对对方父母的态度,各种问题接踵而来……裸婚,究竟能不能裸来幸福?由本书改编的电视剧由文章、姚笛主演,各大卫视热播。
  • 营销人员不可不知的营销故事

    营销人员不可不知的营销故事

    很多有关市场营销的书籍比较侧重于理论,对于一般的营销人员而言,会使其感到整个学习过程变得枯燥和复杂。本书独辟蹊径,以营销故事为主,来诠释营销理论,深入浅出、浅显易懂,力求给广大的营销人员或准备从事营销工作的人员提供一本可读性、趣味性、知识性都很强的书。
  • 为人处世必学的鬼谷子智慧

    为人处世必学的鬼谷子智慧

    通过对《鬼谷子》的学习,将让你懂得如何掌握谈话的节奏和技巧,交流的方式,如何处理人情世故等,推而广之,从应用的范围来看:阳、动、刚、张、方等都可归为捭术;阴、静、柔、弛、圆则可归为阖术。变阳为阴或变阴为阳,以静制动或以动制静,以柔克刚或刚柔并济,都可以说是捭阖之术的延伸与推广。
  • 心理大师:弗洛伊德(创造历史的风云人物)

    心理大师:弗洛伊德(创造历史的风云人物)

    名人创造了历史,名人改写了历史,那些走在时代最前列、深深影响和推动了历史进程的名人永远会被广大人民所拥戴、所尊重、所铭记。古往今来,有多少中外名人不断地涌现在人们的目光里,这些出类拔萃、彪炳千古、流芳百世的名人中,有家国天下的政治家,有叱咤风云的军事家,有超乎凡人的思想家,有妙笔生花的文学家,有造福人类的科学家,有想象非凡的艺术家……他们永远不会被人们忘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