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056600000012

第12章 《诗刊》与"上园派"的形成及其影响 (2)

这个名单中涉及了多位诗人,他们的诗歌探索方向是"上园派"所赞同的,也可以说是这个群体总结诗歌艺术特征和规律的诗学基础。许多没有加入这个群体的诗论家其实也是和"上园"的道路有着相当的契合的,如吴开晋、陈良运、李元洛、吴欢章、古远清、张同吾等等,这些诗论家在诗歌批评领域具有不可忽视的影响,为"上园派"主张的推广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其后的许多著作和文章都对"上园派"及其主要成员的诗学主张进行了介绍和研究。古远清曾发表《"上园诗派"主张的生动阐明》刊于广东的《当代文坛报》1987年第9期。等文章予以全面分析,在1988年5月由诗刊社主持召开的"运河笔会"上,古远清再次谈到了"上园派"及其形成过程。总体而言,"上园派"在诗学研究上的基本特征是"稳健的开放",主要体现在艺术追求上的开放和研究方法上的开放。在艺术追求方面,"上园派"主张"多元化",在他们看来:

只要立足于当代中国人的生命体验,各种艺术追求都有其存在的权利,但这种"追求"必须遵循诗歌艺术的发展轨迹,"越轨"之作便不是诗。

这种开放还体现在处理当代与传统的关系、诗与现实的关系等方面,"开放的艺术追求带来了'上园派'艺术视野的开阔性与科学性,也形成了它的广泛的指导性"同上。。

"研究方法的开放是艺术追求的开放的必然要求。上园诗评家善于吸收和采取各种新的科学的研究方法,系统论、信息论、符号学等现代科研方法常常渗透在他们的文章之中。'求实'和'创新'是他们把握研究方法开放的基本原则。"。这种开放具体体现在注重探索诗歌艺术发展的特殊规律、注重把宏观研究和微观研究结合起来等方面,最终获得了既符合诗歌艺术发展规律又具有新意、适应当下诗歌发展现状的理论主张,因而能够产生比较广泛的影响。

"上园派"诗论家注重诗的基本理论研究,试图从新诗发展的历史和现状中寻找新诗艺术的特征和规律,吕进的《新诗的创作与鉴赏》(1982)、《中国现代诗学》(1990)是这种研究的代表性成果。"上园派"和"传统派"、"崛起派"的最大差异主要体现在对待开放与传统的关系上。传统派过分强调传统,崛起派过分强调开放,"上园派"则是将二者有机结合起来。吕进认为:"在历史上,开放往往为诗歌的创新创造可良好环境。......新诗的诞生就是遇到了20世纪初叶的文化大开放年代,新潮汹涌,孕育了新诗的胎动。""然而,开放只是提供发展的可能性。要将可能性变为现实性还得有几个要素,最主要的就是如何在开放环境中保持、扬弃、丰富本民族传统。诗是民族性最强的文学。

......没有传统根基,开放反而可能使得一个民族的诗歌变得芜杂和怪异,损害诗的成长。"因此,"在开放的环境中开拓诗歌创新之途,看来有两个相互关联的侧面,一是外国艺术经验的本土化,一是民族传统的现代化。这样,才能创造出当代的民族诗歌"。而对于传统,"上园派"的看法也值得注意,吕进认为:"在某一个民族诗歌的永恒的无穷尽的变化中总是有一些有别于其他民族的恒定的不变的艺术精神和形式特征,这就是传统。遵循这个线索,我们可以更深刻地把握古代诗歌--鉴赏古代作品中的现代艺术因素;我们也可以更准确地把握现代诗--发现现代作品的艺术渊源;我们甚至可以预测未来--从变化与恒定的矛盾统一中去探知诗歌的路向。"。这是吕进一贯坚持的艺术主张,也是其诗学体系的基石,同样是"上园派"得以成立的学理基础。可以看出,辩证法观念在吕进诗学体系的建构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在展开基础研究的同时,"上园派"的诗论家也非常关注对诗歌现象的把捉,对于有成就、有特色的诗人,善于总结和研究他们的艺术特色,而对于不符合诗歌艺术规律的现象则敢于批评。朱先树就撰写过大量论文总结诗坛现象,其《80年代中国新诗创作年度概评》长江文艺出版社1993年版。一书就对80年代的诗歌进行了全面的关注,《新时期诗歌主潮》作家出版社社2002年版。一书也记载了新时期以来诗歌发展的许多重要现象,是研究当代诗歌的重要文献和史料。阿红的诗话清新活泼,诗意盎然,袁忠岳、杨光治等人的论文具有思辨性,对于诗坛上的各种新现象发表了具有说服力的观点。

"上园派"的出现打破了80年代初期诗坛上二元对立的格局,使诗坛多元化的渴望得以实现。但是,到了80年代中期"上园派"出现的时候,由于诗歌创作现象越来越丰富,诗歌观念的多元已经成为事实,群体之间的争议已经不像80年代初期那样尖锐、激烈,融合态势已基本形成。因此,"上园派"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不是与"传统派"、"崛起派"的抗争,而是在诗坛上引领了一种新的潮流和方向,可以认为是"传统派"、"崛起派"之外的第三条道路。

根据朱先树的记载,参加1984年《诗刊》读书会的几位专家基本上都认为:"这些年的诗歌评论工作中,取得了不少成绩,但也出现了一些失误。所谓'崛起'理论的出现和在诗坛形成的影响就是例证。"朱先树:《要认真重视诗歌评论工作--记〈诗刊〉举办的评论作者读书写作会》,"崛起派"是《诗刊》读书会主要针对的对象,这在今天看来,这个活动是具有反"崛起"之嫌的。换句话说,"上园派"在一定程度上是反"崛起派"的。不过,如果我们对他们的理论文本进行更深入一些的考察,就会发现,"上园派"和"崛起派"之间存在的差异,主要体现在对待传统和外国艺术经验的态度上,一个主张"融合",一个更关注"拿来"。但是,在创新意识上,二者其实是一致的,它们共同的"对手"是缺乏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的"传统派"。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传统派"和"崛起派"在人数上都不占多数,但后者因其"新"与"破"的诗学主张而受到诗界关注。

而在80年代中期及以后的相当长时间里,"上园派"的诗学主张代表了大多数诗人和评论家的意见。古远清曾有过这样的说法:"这派抛弃了狭隘的民族意识和单纯的横向移植,把新诗研究置于以现代生活为基础的中国新诗和外国诗歌交叉点上。他们主张新诗既要民族化,也要现代化,既要立足于传统,但又不能株守传统,抱残守缺,而要横向借鉴于西方,赢得了众多的知音。"由于"上园派"在事实上的认同者和参与者很多,除了谈论《上园谈诗》中的几位具体的诗论家外,其普视性似乎超越了具体的指代性,因此,这个称呼在其出现之后并没有很多人采用,尤其是进入90年代以后,"上园派"的核心成员发生了一些变化,朱子庆很少参与"上园派"的活动,专门谈诗的文章不是很多,阿红因为年龄和身体的原因,在退休以后撰写的文章越来越少,叶橹逐渐将自己的观点转移到对"先锋派"的关注上,袁忠岳、杨光治、朱先树等也先后退休。

同时,在发展过程中,"崛起派"也出现了诸多变化,一些诗论家对诗坛上出现的非诗现象给予了尖锐批评,比如孙绍振就在1998年1月号的《诗刊》上撰文对"后朦胧诗"进行过深度解剖,对由"新潮诗"演化而来的"后新潮诗"进行了全面的打量,他并不反对创新,但不再像80年代初期那样对所谓的新探索都给予肯定,而是客观分析了"后新潮诗"所存在的致命的缺陷,体现出诗学观念上的转向。他说:"今天,孙绍振在这里却表示,目前大量新诗他看不懂了。不但如此,而且还在本年度《星星》的八月号上发表了文章,要'向艺术的败家子发出警告。"他说:"在我们的诗坛上,虚假现象可以说是铺天盖地而来。或者用一个年轻诗歌评论家的话来说,就是到处都是'塑料诗歌'。用外国文化哲学理论廉价包装起来的假冒伪劣诗歌占领了很大一部分诗坛。

"他指出:"我们希望一切诗人都能把对于诗的使命感,对于自我的使命感,对于时代的使命感统一起来,首先做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人,然后再谈得上把自己的生命升华为诗。我无法相信,没有真正意义上的使命感,光凭文字游戏和思想上和形式上的极端的放浪,会有什么本钱在我们的诗坛上作出什么骄人的姿态。"这与同一时期吕进的观点非常接近,吕进说:诗,是民族性最强的文学样式。我们主张弘扬传统,因为无论愿意还是不愿意,我们总是生活在传统中。中国诗歌传统有一个中心观念,就是以国家和群体为本位,所谓"话到沧桑句便工"。传统诗美学将此作为评价作品高低优劣的重要标准。这种诗美学与西方的使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相分离、相对立的观念大相径庭。近年一些中国诗却不见"中国",中国的现状与历史,中国人的生存状态、生活状态、情感体验,中国人身外的文化世界和身内的精神世界,都在诗中消失了。文字游戏、语言狂欢、"解构"崇高、眼光只看得见自己鼻尖的肤浅之作,使人大倒胃口。不要"中国",又叹息诗在当代中国成了边缘文化,岂非逻辑混乱!将中国的诗歌精神"重铸"为西方诗歌精神,新诗就必然得病,必然被读者所看轻,所疏远,甚至被目为怪诞。

进入90年代以后,80年代初期那种诗学观念之间的尖锐冲突在诗坛上已经逐渐成为历史。接续诗歌探索、创新的是另外一些更年轻的诗人和评论家,世纪之交的"盘峰论战"就是"知识分子写作"和"民间写作"之间的观念碰撞。不过,其语境已经和80年代前期有很大差异,是多元文化氛围已经形成之后的论争,已经很少有人用"对"与"错"来对它们加以评价了。

不过,作为"上园派"基地的西南师范大学(2005年与西南农业大学合并组建为西南大学)中国新诗研究所还在为这个研究机构的创始人和学术带头人,吕进一直引导着这个研究机构的学术方向;可以称为"上园派""盟主"且编辑出版过《上园谈诗》的吕进还活跃在诗学研究领域,他的多种著述和针对诗坛现状所撰写的一系列文章仍然受到诗歌界的关注。换句话说,"上园派"的目的不是一定要开创一个诗论流派,而是要通过群体的努力开创一种"稳健的开放"的诗学主张,即使这个群体已经成为历史,但这种追求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仍然具有自己的学术生命力,《诗刊》所发表的许多文章在很大程度上延续了当年"上园派"提出的主张,毛翰提出的"中锋"之说也是上园派主张的延续--"上园派"在本质上就是一个主张"化古化欧"的"中锋派"。

2004年9月,吕进、骆寒超等人在西南师范大学中国诗学研究中心、中国新诗研究所主办的"首届华文诗学名家国际论坛"上提出"新诗二次革命"的主张,这实际上是对"上园派"诗学观念在新的文化语境之下的升华和延续。值得注意的是,在正式提出"新诗二次革命"之前,吕进关于"三大重建"之一的"诗体重建"的论文《诗体解放以后》、《论新诗的诗体重建》、《作为诗体探索者的贺敬之》等就先后于1995年4月、1997年10月、1998年7月发表在《诗刊》上,后来才由此引发了他对诗的"精神重建"、"传播方式重建"的深度思考。1998年11月12日至16日,在由中国作家协会、江苏省委宣传部主办、诗刊社承办的"全国诗歌座谈会"(张家港诗会)上,吕进再次谈到了"诗体重建"的主张,受到与会专家的关注和肯定。

总括起来看,"上园派"的出现和延续都与《诗刊》有关。在1984年《诗刊》举行的读书会上,多数与会者对于诗歌批评中存在的不良现象提出了批评,"大家认为,诗歌评论,重点应该是浇香花,表扬好的,同时也要批评一些错误的理论和作品"。吕进提出的"新诗二次革命"的主张其实也是以批评诗歌创作、诗学研究中的非诗现象作为基本立足点的,而且与此相关的很多成果都发表在《诗刊》上。他说:"中国现代诗学需要科学地总结近百年积累的正面和负面的艺术经验,肯定应当肯定的,发扬应当发扬的,批评应当批评的,推掉应当推掉的;向伪诗宣战,向伪诗学宣战,向商业化和'窝里捧'的诗评宣战,摆脱边缘化的尴尬处境;探讨诗歌精神重建、诗体重建和诗歌传播方式重建,推动当下中国新诗的振衰起弊。这是现实提出的问题,时代提供的条件,诗界普遍的希望,历史赋予的使命。"这是"上园派"诗学主张和学风在新的社会文化语境下的提升和延续,只不过比过去谈得更全面,更直接,也更具有冲击力。

同类推荐
  • 文摘小说精品:家庭卷

    文摘小说精品:家庭卷

    本书收录了一些文摘小说中的精品故事。街灯完全憔悴了,行人在绿光里忙着,倦怠着归去,远近的车声为着夜而困疲。冬天驱逐叫花子们,冬天给穷人们以饥寒交迫。现在街灯它不快乐,寒冷着把行人送尽了!可是大名并不归来。
  • 中国女明星在国外

    中国女明星在国外

    经商定,拟在大陆出版发行。文采音像公司将购买香港有关人士最近拍摄的《刘晓庆特辑》专题纪录片的版权,本书将为你介绍张瑜、苏小明、刘晓庆等明星在国外的生活。文采阁多功能厅经理出面邀请骁庆参观了“文采宴会厅”,并特邀她抽时间来赴“三国宴”和“作家宴”
  • 刈麦集

    刈麦集

    四年前,我应某旅行社征稿写了第一篇游记,这第一次小小的尝试,使我感到用写作的方式来表达思想感情和抒发情怀不仅很奏效,而且也很有意义,然后又写了关于离开北京十年的游子生活的回忆文章,从此就一发不可收拾。在写作中我发现,自己不但表达能力还可以,而且记忆力也比较强,尤其是看到作家麦家的一句话:“作家就是和记忆打交道。”这句话给了我很大的鼓励,既然具备了一定的表达能力和记忆力,加之多年来在人生道路上坚持不懈的努力探索,我决心从六十岁关键的收获季节开始收割自己人生这块土地上的庄稼,这也是书名《刈麦集》的来历。
  • 西中黄村志

    西中黄村志

    盛世修志,志载沧桑,自古皆然。值此国家兴旺发达,社会和谐进步,人民安居乐业之际,西中黄村有史以来的第一部村志,破天荒的面世了,可喜可贺!村党政领导班子的有识之举,可歌可颂!众多有志乡士的无私奉献精神,可敬可佩!西中黄村,地处三晋“丁陶”、千年古镇汾城腹地。这里地灵人杰,世代耕读;物阜民丰,人才辈出。素有文化村、文明村、古建村、富庶村等盛名,堪称“金襄陵、银太平”版图上一株靓丽的奇葩。
  • 解读阎府

    解读阎府

    本书共分为沧桑阎府和魅力民俗两个部分,分别从阎锡山及其家族、阎府的主要建筑、阎府的建筑风格、阎府的雕刻艺术等方面解读阎府。
热门推荐
  • 独生男孩怎么养

    独生男孩怎么养

    俗话说:“男孩穷着养,女孩富着养”。这话不无道理。然而如果家有男孩,仅仅是“穷着养”,就一定能培养出了不起的男孩吗?未必。独生男孩与有兄弟姐妹的男孩相比,有着自己独特的个性及心理特点。我们只有因材施教,才能让独生男孩的优势充分发挥出来,从而培养出一个了不起的男孩。 本书从家长的角度出发,根据独生男孩的成长特点,分别从生活习惯、独立个性、基本能力、身心健康、优良人格、情商教育、性教育,美德教育八个方面,进行了全面的分析与阐述。内容翔实,分析透彻,方法简单易行,可操作性强。从本书中,您一定能找到养育独生男孩的有效方法。
  • 夫君谋

    夫君谋

    垂髫初识,总角知约,豆蔻疏离,十八结发。我的夫君安锦,是杞国女子心目中的最佳情郎。在我不得不守着这块肥肉,与各色豺狼虎豹进行艰苦卓绝的肉肉护卫战之后,终于明白了一点:与其左防右藏,还是吃吞下腹最安全。一段腹黑女的觉悟史,一条腹黑男的淡定追妻路。数天下腹黑人物,还看此朝。
  • 东宫有本难念的经

    东宫有本难念的经

    宝庆十九年春,大佑国皇太子大婚,大将军之女入主东宫。一个不是淑女的将门千金遭遇一个不是文韬武略的中庸太子,到底是佳偶天成,还是冤家路窄?成婚一年不足,太子忽然休妻。迷影重重,生死茫茫,这样一来,还是不是大团圆结局?
  • 总裁的调皮老婆

    总裁的调皮老婆

    她逛着街,突然被一个帅得不是人来的男人拉上了一部红色的法拉利里,那男人还开得想飞机那么快,吓得她眼泪也甩了出来。而他却什么反应也没有,她不停得在车上发疯似的鬼叫,使劲吃奶的力量来打隔壁那个绑着黑面的男人。“靠,你的。”她用普通话蹦出了一句粗话,得到了意外的收获。“你再说一句,我就这样甩了你出去。”古碉翔用手指了指窗外。”先生,你捉我干嘛。“欧阳茨狠狠得盯着他。”你欠我的,茨茨。“古碉翔抑压着心中那股爱意,为防止吓坏他身边的小女人”WHAT.,我什么时候欠你东西呀。我从来都未见过你。“欧阳茨将眼睛睁得大大。他狠当时会什么会让她自己一个人外出,让她从此消失。他像发疯似的找她,却得不到一点关于她的消息。他不会再让她逃出自己的身边的,永远本小女第一次写小说,有什么意见多多说
  • 五步构建销售渠道

    五步构建销售渠道

    本书使读者更深刻地理解和把握人生。如果你希望摆脱平凡的生活,如果你想追求卓越的品质,如果你想探索成功的奥秘,如果你想充分地发展自我,展现自我。那么,请你试着选择本套丛书,在闲暇无聊或苦闷仿徨的时候,打开它,不管你是浅尝,还是深味,本书都会给你指导,给你安慰,给你鼓舞。
  • 会长大人的美男属下

    会长大人的美男属下

    圣德高中是贵族学校,身为平民的筱妍自然是个惹人注意的存在。成为学生会长是她从没想到的事情。可是为什么,所有的事情都要她来做?“会长大人,你是为学生服务的,这事情你不做谁来做?”“会长大人,煜少跑了,还留下一个烂摊子,你看……”“会长大人,有位同学说请你帮忙写作业!”新书《无良毒妃:妖孽魔君,求放过》求支持。
  • 重生之农家有女

    重生之农家有女

    正所谓,因果报应,今生种什么因,来生结什么果,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唐锦前几天还跟闺蜜说起,今生她有现在的父母疼爱,估计一辈子也不会吃苦受累。可是转眼,她怎么也没想到,一次意外的死亡竟然造就了她的重生。再次重活的她不是什么相府千金,也不什么高贵的公主和娘娘。她成了一个普通而贫穷的农家女,而且灵魂还寄居在一个十岁孩子的身上。种田,下地,洗衣,煮饭,这让曾经十指不沾阳春水的她,叫苦不迭。只可惜,命是捡的,仍她如何呜呼哀哉,又岂有用?然,懦弱的福妞儿一朝醒来,性情大变。面对憨厚老实的爹娘,冲动善良的长兄,她该如何面对眼下的环境?是挣扎反抗这可不思议的命运,还是用自己的双手还有那无穷的智慧来改变眼前的一切呢?
  • 千万别这么爱

    千万别这么爱

    本书通过大量反面的实例,呈现了现代人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生活中遇到的包括爱情观、婚姻观、夫妻相处以及家庭教育等方面的形形色色的现实问题;同时,也揭示了这样一个道理:尽管我们不能决定自己在何时何地以及何种情况下寻找到爱情,但是,我们却完全可以决定自己是否能够把握住一份已经到手的爱情,只要我们学会怎样去爱。本书的观点十分符合时代的节拍,所以读来亲近又自然;没有大量的华丽辞藻的堆砌,让本书显得质朴又亲切;此外,作者巧妙的写作技巧又使作品虽带有劝诫的性质,却毫无说教的色彩,使人读来倍感轻松。现在请翻开这本书,让我们领略爱的真谛。
  • 东宫有本难念的经

    东宫有本难念的经

    宝庆十九年春,大佑国皇太子大婚,大将军之女入主东宫。一个不是淑女的将门千金遭遇一个不是文韬武略的中庸太子,到底是佳偶天成,还是冤家路窄?成婚一年不足,太子忽然休妻。迷影重重,生死茫茫,这样一来,还是不是大团圆结局?
  • 嫡女棣王妃

    嫡女棣王妃

    “姨娘,夫人似乎断气了~”“哼!这么一碗药都下去了,难道她还能活着不成?”“那这······”一个年纪稍长的人朝着这位称作姨娘的人示意了一下自己手中的婴儿,似乎有些犹豫,“这好歹是个男孩,现在夫人已经死了,如果姨娘把他占为己有,然后得了这府中的中馈······”“嬷嬷?!”女子也不等她的话说完,就打断了她,“你记住了,我恨死了这个女人,她的儿子,只能随着她去,我就是以后自己生不出儿子,抱养别人的,也不会要她的。把他给我扔马桶里面溺了,对外就说一出生就死了!”猩红的嘴唇,吐出来的话却是格外的渗人。嬷嬷还想说什么,动了动嘴,却是一句话也没有说,转身朝着后面放着马桶的地方走去。却是没有发现旁边地上一个穿着有些破旧的衣服的小女孩此刻正瞪大了眼睛看着她们两。这是什么情况?自己不是被炸死了吗?怎么会······于此同时,脑中不断有记忆闪现出来,她们是自己的母亲和刚出生的弟弟啊?!不行,先救人。转头看见旁边谁绣花留下的针线跟剪刀,想到自己前世的身手,拿起一根绣花针就朝着那个嬷嬷飞了过去,却在半路上掉落下来,暗骂一声,这人是什么破身体。却引得那两个人听见动静看了过来。女人阴狠的盯着她,“你居然没有死?”微微眯起眼睛,自己的前身也是被她们弄死的了,看样子她们谁也不会放过,抓起旁边的剪刀就冲了过去。随着几声惨叫声,从此以后,府中府外都传遍了她的“美名”——凤家大小姐心肠歹毒,刺伤了府中无数的人,宛如一个疯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