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056300000014

第14章 一个华裔诗人在美国写诗的经验

非 马

虽然从小就喜欢上诗,1961年我从台湾到美国留学之前,还没真正写过一首诗。在美国的头几年因忙于学业,根本无暇顾及诗。直到取得学位开始工作,生活比较安定以后,才同台湾诗人白萩取得了联系,在他主编的《笠诗刊》上开辟了一个翻译专栏,大篇幅介绍当代英美诗,开始同台湾的诗坛建立起持久的关系来。

由于白萩希望我能利用地利,尽量多译介一些刚出版上市的带有泥巴味汗酸味人间味的诗集,我因此有了接触了解美国当代诗的机会。从艾略特(T.S. Eliot)到吟唱诗人马克温(Rod McKuen),从佛洛斯特(Robert Frost)到垮掉的一代疲脱诗人(Beat Poets)佛灵盖蒂(Lawrence Ferlinghetti),从意象诗到墙头诗,我一本本地买一本本地读一本本地译,后来又扩大到加拿大丶拉丁美洲以及英国诗人的作品,还有英译的法国丶土耳其丶希腊丶波兰和俄国等地的诗。几年的功夫共译介了将近一千首诗,相信这些译诗对台湾诗坛的发展有相当程度的影响。但得益最多的,是我自己。

在这些诗人当中,马克温是一个比较特殊的人物。1966年出版的《史丹阳街及别的哀愁》及次年的《听听那温暖》使他成了广受欢迎的诗人丶作曲家及演唱家。这两本诗集的销数超过了佛洛斯特和艾略特所有诗集销数的总和。他诗中的抒情丶不装腔作势的自然语调与淡淡的哀愁,同离乡不久的我的心境相当吻合,我花了一两个月的时间把《史丹阳街及别的哀愁》里大部分的诗译成汉语,在《笠诗刊》上一次发表。我在译后记里说:"一个诗人的对象应该是同时代的大多数人......诗人不再是先知或预言者,高高在上。他只是一个有人间臭味,是你又是我的平常人。罗德?马克温便是这样的一个人。他的寂寞与迷失代表了这时代大多数人,特别是年青人的寂寞与迷失。正如一个女孩子所说的:'我们能在他的诗里找到自己,他感觉到我们所感觉的。'" 奇怪的是,美国主流诗坛并不接纳他,我接触到的美国诗人似乎也不把他当成诗人。

一边翻译一边吸收,渐渐地我自己也开始写起诗来。最初的几首诗在《笠诗刊》上发表后,听说还引起了一些诗人与读者的好奇,纷纷打听非马是谁,什么地方突然蹦出这么一个诗风新异的诗人来。

可能因为英语是我的第二语言,汉译英比英译汉的工作要辛苦得多。更使我惊异的是,一些在汉语里象模象样甚至外表华丽的诗,一经翻译成英语,却破绽百出,有如翻译是一面照妖镜,把躲藏在诗里的毛病都显露无遗。这当然有可能是由於两种不同的文化与语言的差异所造成的,但也可能是原诗缺乏一种普世的价值与广义的人性,用不同的文字翻译后很难让不同文化背景的读者获得感动。

那时候聂华玲同安格尔(Paul Engle)还在艾荷华大学主持国际写作计划,每年都邀请两岸的作家前来参加。为了便于申请,白萩希望我能英译他的一本诗集。那是我头一次尝试着把汉语诗翻译成英语,实在没什么把握,所以在初译以后,便请一位对文学有兴趣的美国同事一起斟酌讨论修改,之后也试着把书稿寄给几家出版社,得到的回答是:喜欢这些诗作,只是美国市场对台湾诗人没太大兴趣,如果是中国大陆的诗人则另当别论。多次碰壁之后,我把书稿寄给当时担任《六十年代》诗刊的主编诗人罗伯特 ·布莱(Robert Bly),请他推介一个出版社。很快就收到他的回信。在一张明信片上,布莱说:"我无法分辨这些诗的好坏,因为你使用的有些词汇,我们已经有几十年不用了!建议你找个美国诗人帮忙修改。"后来才发现我那位美国同事对当代的东西不感兴趣,甚至存有偏见与反感,他的阅读范围只限於古典文学,难怪他的词汇同当代接不上轨。

在不是故国的地方写诗,面临的最大问题,除了文化的差异之外,便是:用什么语言写?为谁写?写什么?这些问题当然是相互关联的。当时雄心勃勃的我,确有用英语写诗,进军美国诗坛的念头,但很快便体悟到,如果思维仍习用母语,那么最自然最有效的诗歌语言应该是自己的母语。用第二语言的英语写诗,无异隔靴搔痒。语言确定以后,自然而然地,华语读者成了我写作的对象。当时美国的汉语报刊不多,刊载现代诗的副刊更少,而大陆的门户还没开放,因此台湾的读者成了我的主要对象,旁及香港及东南亚等地区。对这些读者来说,美国的题材虽然也许可能产生一点异国情调或新奇感,但不可避免地会有隔阂;写台湾的题材吧,对住在美国的我来说又缺乏现场感。在这种情况下,写世界性的题材成了较好的选择,深层的原因当然是因为我一向厌恶狭窄的地域观念,普遍的人性与真理对写诗的我更具有吸引力。相信这是有些评者认为我是当代台湾诗人中,国际主义精神表现得最为强烈的原因吧。

由於用汉语写作,我同美国诗坛几乎没什么接触与交往,但为了好玩,我还是试着把自己的一些诗译成英语,有几首还被选入了一些书名颇能满足虚荣心的选集如《杰出的当代诗》《诗神的旋律--最佳当代诗》等,后来才知道这些可能就是所谓的"虚荣出版物"(Vanity Publications)的玩意儿。无论如何,当时确给天真的我不少鼓舞,特别是有一本选集还用我的名字去打广告。

真正认真把自己的诗翻译成英语,是1993年参加伊利诺州诗人协会以后的事。伊利诺州诗人协会是成立于1959年的"国家州际诗人协会联盟"属下的组织。协会每两个月聚会一次,主要是批评讨论会员所提出的作品,并组织各种活动如到养老院及医院等场所去朗诵、举办成人及学生诗赛等。我发现在翻译的过程中,一些文字上甚或文化上的异同,往往会自动浮现彰显出来,使我对原作(不管是英语或汉语)能采取一种较客观的批评眼光,进行修改。这种存在于两种文字或文化之间的对话,至少对我个人来说,是一种非常奇妙有趣的经验。我常劝年轻的写诗朋友们,最好能通晓至少一种外语。了解一个外国作家,或对他表示尊敬,没有比翻译他的作品更好的途径了。

入会不久我便被推选为伊利诺州诗人协会的会长,任期两年。1995年我把自己的英译诗作整理成《秋窗》诗选出版。也许受《芝加哥论坛报》上一篇图文并茂两大版的访问报道的影响,反应相当热烈。一位诗评家甚至把我列为包括桑德堡(Carl Sandburg)及马斯特(Edgar Lee Masters)等名家在内的芝加哥历史上值得收藏的诗人之一。 当然这对只出版过一本英语诗集的我来说未免太高抬了。不久我加入了成立於1937年的芝加哥诗人俱乐部,成为唯一的非白人成员。

在这些活动中,我所接触到的美国诗人都比较保守,特别是在诗的形式运用上。这大概同美国中部的保守风气有关。他们有许多还在热心地写莎士比亚的商籁体或其它押韵的固定形式。有些人是觉得这是一种很好的文字技巧训练,也有的纯粹是在怀古。由于英语不是我的母语,没有太大的传统包袱,我可以比较轻松自由地写我的自由诗。他们都觉得我带给了他们可贵的新鲜空气。前任伊州桂冠女诗人布鲁克斯便曾说过,我的诗里有一种奇特的声音,令人耳目一新。他们特别高兴能从我的诗里体验到中国古典诗的精炼与韵味。当然我从他们身上学到的东西更多,尤其是对英语这第二语言的体会与感觉。

有趣的是, 1996年在中山与佛山召开的第三届国际诗人笔会上我见到了几位心仪已久的诗人。其中绿原先生除诗创作外,还是翻译德国诗的名家。他把仅剩的一本厚厚的《里尔克诗选》送给了我,我则送他我的英语诗集《秋窗》。他花了两个晚上的时间把我的诗集读完了,说很喜欢。他说虽然知道我这些诗大多先有汉语,但他还是要把其中的一些诗翻成汉语。一方面这是个很好的体验,另一方面他也想从中探究为什么他在当代中国诗人的诗集里看不到中国古典诗的优良传统,却在我的英语诗集中找到。

随着网络的兴起与普及,我自己也制作了一个个人网站《非马艺术世界》,展出汉英两语诗选、评论、翻译、每月一诗以及散文,还有我近年来创作的绘画与雕塑等,同时也在网上如雨后春笋般出现的各种网上刊物及论坛上张贴作品,有几首英语诗还被选为"当天的诗"或"当周的诗",交流的范围也随之扩大,甚至有来自以色列的诗人要求授权翻译我的几首诗;日本著名诗人木岛始也从网络上同我取得了联系,用我的诗为引子,做汉、英、日三种语言的"四行连诗",在日本结集出版;一些美国诗人团体及诗刊也来信邀请我担任诗赛的评审或诗评小组委员等等。这些都是网络带来的方便与可能。几年前,伊拉克战争引起了美国诗人们的反战运动,在网络上设立网站,让诗人张贴反战诗,也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诗人的响应与支持,我曾义务担任了一段时期的汉语编辑,我自己的一首关于越战纪念碑的诗也被选入《诗人反战诗选》,另一首关于战争的诗则被一个反战纪录片所引用。

除了陆续将我的汉语作品翻译成英语外,最近几年我也尝试着从事双语写作。无论是由汉语或英语写成的初稿,我都立即将它翻译成另一种语言。我发现反复翻译的过程对修改工作很有帮助。当我对两种语言的版本都感到满意了,这首作品才算完成。在这里必须提一下,我的双语诗同一般的直接互译略有不同。由于是自己的诗,我拥有较多的自由,从事再创作。

两岸的评论家常不知该如何为我定位:台湾诗人?中国诗人?美国诗人?上面提到的那位以色列诗人也曾问过我究竟把自己当成中国诗人或美国诗人。我想为一位作家定位,最简便的办法是看他所使用的语言。前面说过,我认为诗的语言最好是诗人的母语。但如果把母语狭义地定义为"母亲说的话"或"生母"语,那么我也像大多数从小在方言中长大、无法"我手写我口"的华人一样,可说是一个没有母语的人。而从十多岁在台湾学起,一直到现在仍在使用的国语或普通话,虽然还算亲切,最多只能算是"奶母"语。等而下之,被台湾一位教授戏称为"屁股后面吃饭"的英语,思维结构与文化背景大异其趣,又是在成年定型后才开始认真学习,则只能勉强算是"养母"语或"后母"语了。但经过多年的反复实践运用,"奶母"语及"养母"语或"后母"语都有渐渐同"生母"语融合的迹象。说不定有一天我能提笔写作,而无需考虑到选用何种语言。

根据我这些年来译诗与写诗的经验,我发现许多优秀的现代诗,几乎都是演出的诗。诗人提供的只是一座舞台,一个场景,让读者的想象随着诗中的人物及事件去发展,去飞翔。诗同小说或散文之间的差异,主要在于它的多义性。一首耐人寻味的诗,往往具有多层次的意义。如果一首诗只有一个浅显固定的意义,那么在我们读过一两次之后,便显得乏味,很难引起我们再去读它的兴趣了。因此一首成功的诗同一幅隽永的水墨画一样,需有足够的留白,让不同的读者,或同一个读者在不同的时间地点与心境下,产生不同的反应与感受。根据各自的背景与经验,读者可把自己的想象与解释加诸于一首诗,从而共享创作的乐趣。从这个意义上讲,一首诗必须有读者的参与及合作,才得以完成。我常引用美国诗人威廉斯(William Carlos Williams,1883-1963)一首叫做〈场景〉的诗为例:

玫瑰花,在雨中

别剪它们,我祈求。

它们撑不了多久,她说

可是它们在那里

很美。

哦,我们也都美过,她说,

剪下了它们,还把它们交到

我手上。

这首诗给了我们许多想象的空间。比如说,诗中讲话者同那位女人究竟是什么关系?如果他们是夫妇,是否年华老去的妻子因对自己失去信心而容不下美丽的东西?或者她是在对喜欢拈花惹草的丈夫做出警告?如果他们是一对情人,那么她是否因为他眼中只有玫瑰花,把她冷落在一旁而气得要把玫瑰花剪掉?或者她只是想在玫瑰花凋谢之前,在记忆中留下它们美好的形象?还有,讲话者为什么要为玫瑰花求情?只是单纯地为了美?或另有隐衷?总之,短短的一首诗,却有许多的可能性。它只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舞台与场景。如何去诠释,是读者的事。

同类推荐
  • 真水无香

    真水无香

    星星与月亮终于守不住阵地败退了,楼道里的那盏长明灯也在眨着渴睡的眼。我依旧伏在桌上捧读着那本《庄子》,一缕晨曦悄悄地拾起一片飘落于地的稿笺:“命运,只能支配你的昨天,而明天的命运却在你自己的掌握中……”
  • 大海商

    大海商

    千帆云集,万商影随,从这里出发,征服世界。15世纪至19世纪末“闽南商人”以大海为舞台,以世界为市场,勇于开拓的历史。《大海商》用散文手法,发现历史,辩证地看沧海桑田变幻,激情澎湃地抒写了东南沿海的商人,填补了中国一段真实的海洋文化,情真意切地再现了一段可歌可泣的历史。
  • 为了弱者的尊严

    为了弱者的尊严

    文主人公梁雨润到任山西省信访局副局长,主抓群众接访工作,经他之手处理的民事案件和化解的难题数以千计,而且其中相当一部分是在中央、省里挂名的“老大难”问题。由于文章的篇幅限制,笔者不能一一记述。但在采访日子里,所到之处,感受最深的一点是梁雨润同志在百姓中的威望之高,令我常常敬佩与感动不已。
  • 魔鬼蓝

    魔鬼蓝

    这一切对我来说是呼吸,是冥想,是放纵,是收敛,是情人,是敌人,是疯狂,是恬静。是玩弄和被玩弄、是游戏和被游戏。是阴天、是雨天、是玻璃、是水,是男人、是女人、是情人的后在我身体上游走,是我作为一个女人向最爱的人全面打开那一刻。本书收有“水晶蝴蝶”、“独处的女人”、“旧男友与新裤子”、“逝去的老歌”、“关于旅行”、“夜太黑”等散文。
  • 中华文学母题和海外华文文学

    中华文学母题和海外华文文学

    中国社科院当代文学研究所的重点研究课题项目。本文从“文学中母题的意义与价值;双重边缘性与母性的声音;海外华文文学中的文化母题;母题的艺术变奏”四个方面进行阐释.遵循四个着眼,及着眼传统,着眼整体,着眼文本,着眼‘和而不同’,对于母题的概念特征结合中国当代文学和海外华文文学做出新的理论阐释.打破长期以来各抱一段文学,名守一种文体的惯常研究状态,是跨学科跨文类研究的一次实践。
热门推荐
  • 我们三个都是穿越来的

    我们三个都是穿越来的

    我是因为看了很多的穿越小说,也很想穿越。谁想我想想就能穿越,穿越就穿越吧,居然穿成怀孕九月的待产产妇,开玩笑嘛!人家在二十一世纪还是黄花一枚呢。这也可以接受,可是明明是丞相之女,堂堂四皇子的正牌王妃怎么会居住在这么一个几十平米得破落小院子里,她怎么混的,亏她还一身绝世武功,再是医毒双绝。哎。没关系,既然让我继承了这么多优越条件,一个王爷算得了什么?生下一对龙凤胎,居然都是穿过来的,神啊,你对我太好了吧?且看我们母子三人在古代风生水起笑料百出的古代生活吧。片段一在我走出大门时,突然转身对着轩辕心安说道:“王爷,若是哪天不幸你爱上了我,我定会让你生不如死的。”然后魅惑地一笑,潇洒地走了出去。片段二当我对着铜镜里的美人自恋地哼出不着调地歌时。“别哼了,难听死了。”一个清脆的声音响起。~~~接着一声尖叫紧跟着另一声尖叫。我用上轻功躲进了被子里.~~~"我和你一样是二十一世纪来的。”“你好,娘亲,哥哥,以后要多多指教。”来自两个婴儿的嘴里,我摸摸额头,没高烧啊。片段三“小鱼儿,我可是你孩子的爹,况且我没有写休书,你还是我的王妃。我会对你好的。”安王爷霸道地说道。“你们认识他吗?他说是你们的爹?”我问着脚边的两个孩子。“不认识,”女孩说道。“我们的爹不是埋在土里了吗?怎么他一点也不脏?”男孩问道。那个男人满头黑线。“对不起,我们不认识你。”说完拉着孩子转身就走。片段四“爹爹,这是我娘,你看漂亮吧?”南宫心乐拉着一个白衣帅哥进来问道。我无语中。“爹爹,你看我娘亲厉害吧?“南宫心馨拉着另外一个妖精似地男人走了进来。我想晕。“这才是我们的爹。”“才不是呢,这个才是”两人开始吵起来了。“我才是你们的爹。”安王爷气急地吼道。“滚一边去。”两个小孩同时说道。屋里顿时混乱之中。转头,回屋睡觉去了。推荐完结文《别哭黛玉》完结文《穿越之无泪潇湘》新文,《极品花痴》
  • 山西民居与饮食

    山西民居与饮食

    山西民居和饮食生活是中华民族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黄河文化中有代表性的特定地区文化类型之一,展现着别具一格的地方味道和风情。
  • 江湖天很晴

    江湖天很晴

    诡谲江湖,妖风乍起,连日内,竟有数户百姓惨遭灭门,手段之残忍令人发指,手法利落得不留半点线索。武林中正义之士暗中调查,竟发现有人能侥幸目睹其中两次暗杀并幸存下来,这人就是露宿犄角旮旯的朱灰灰。贪生怕死的朱灰灰在大侠的剑一拔一送一威胁的境况下,心不甘情不愿地成了协助调查员……
  • 新编大众家常菜

    新编大众家常菜

    本书共分为家常菜和特色菜两大部分。家常菜对于厨艺初学者来说,可以从中学习简单的菜色,让自己逐步变成烹饪高手。对于已经可以熟练做菜的人来说,则可以从中学习新的菜色,为自己的厨艺秀锦上添花。
  • 倒霉的小偷(原创经典作品)

    倒霉的小偷(原创经典作品)

    善读精品美文,拾取久违的感动;体悟百味人生,感受成长的快乐。阅读其间,时而在惊险悬疑的案件中悚然而惊,时而为体察入微的真情潸然泪下,时而又涌动着想针砭时弊的激情……掩卷而思,人性的美丑,世事的善恶,人生际遇的变幻无常不禁让人感慨万千。
  • 妃常穿越之天才宝贝刁悍妃

    妃常穿越之天才宝贝刁悍妃

    简介:那一夜,她被迫受一箭,与他缠绵缱锩一夜,谁知接下来的日子……穿越前,她,丁汀,是空军女上校,只是会一点点的贪财,一点点的性格急躁易怒,会一点点的武功,老天不用这么耍她吧!意外穿越到一个历史上没记载的朝代,不懂历史也就罢了,也不懂吟诗弄月,穿越有什么好?聪慧的翩翩美少年,浪漫的帝王爱,错!错!错!大错特错!要不谁来解释一穿越,莫名其妙被射一箭,差点小命不保!再次醒来却无缘无故被人吃干摸尽,倒霉的事还不知道那个妖孽男是谁?更倒霉的事还留下……原本想扑蝶赏花,无忧无虑的了此余生,不想……穿越后,沦落风尘,占山为王。“妈咪,宝宝的爹是谁啊?”“什么爹不爹的,宝宝闪一边去。”“妈咪,宝宝真的很乖噢!”“呀的,欠抽啊!是不是皮又痒了。”“不是啊,妈咪,你别生气,这次宝宝为自己找了个爹,喏,你看,长的很像我吧!”所谓龙生龙,凤生凤,山寨养出来的宝宝岂是善良的主!【宝贝自序】话说我很小的时候就充分利用自己的美色,这一点我很以为傲,可是聪明伶俐,长的美丽,却遭嫉妒,所以每次当俺遭嫉妒时,总会有惨无人道的追杀,看看俺的小胳膊小腿的,哪里跑的快啊!!只能回头说:“妈咪,妈咪,宝宝错了,你大人不计小人过,不要用鞭子抽我的脸啊,抽哪都行!!”汗,长的漂亮又不是俺的错,干嘛每次都抽脸啊!!【妖孽男感慨】想我堂堂英俊潇洒,天上地下独一无二盖世无双俊逸绝伦的美男。为啥老天这样对待本王,本王发誓要找到那个杀千刀的,一夜温存将他吃干抹尽之后,居然拍拍屁股消失得无影无踪,还把最贵重的东西给偷走了。可是等到在相见却是七年后,当他咬牙切齿的说一句这是谁的种,却换来一鞭子,“你是谁啊?”很好,很好,嫁人了是吧!有孩子了是吧!本王看上眼的女人,管你有没有成亲,照样劫回王府。【片段一】“女人,因为你给了我生平一大耻辱,我会让你付出代价的……”他怒喝,全然没有往日的温润如玉,和煦笑靥,转而冷血,漠然,血色的眸子暴突着,发丝披散,殷红的唇开始颤抖。【片段二】
  • 妖孽王爷的糊涂妃

    妖孽王爷的糊涂妃

    明明穿越过来是个大小姐,却不得已下嫁给王府为妾,好在命运不是不眷恋她,原来王爷是个美男子,她心里刚乐开了花,就发觉这王爷却对她的不客气,都说美女蛇蝎心肠,原来美男也一样,不过,她看上他了,未来再凶猛,她也要把他搞定,妖孽王爷,等着瞧!
  • 家常小锅炒

    家常小锅炒

    《家常小锅炒》为您提供最家常的炒菜制作方法及菜谱。炒菜作为应用最广、最基础的烹饪方法,跟我们每天的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可对于炒菜你了解多少呢?你知道如何才能做出美味的炒菜吗?你知道不一样的食材炒制时应该注意些什么吗?
  • 遇见成功的自己 不可不学的100条成功经验

    遇见成功的自己 不可不学的100条成功经验

    但是,开辟一条没有后顾之忧的成功之路!,对于大多数人来说。相信每个人心中都会亮起一个灯塔,有人说,都能照见未来的成功!此书就立意如此,经验像是一条穿船上的尾灯,从礼多人不怪、善识时务成俊杰、妙言巧语少纠纷、忍耐处世好做人四个方面精选出了不可不学的100条成功经验奉给读者,如果能够清晰地透悟他人的100条成功经验,让读者轻松拨开“厚黑”与“薄白”的荆棘,只照亮船驶过的航道
  • 东宫有本难念的经

    东宫有本难念的经

    宝庆十九年春,大佑国皇太子大婚,大将军之女入主东宫。一个不是淑女的将门千金遭遇一个不是文韬武略的中庸太子,到底是佳偶天成,还是冤家路窄?成婚一年不足,太子忽然休妻。迷影重重,生死茫茫,这样一来,还是不是大团圆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