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056300000012

第12章 现代诗语的"机密":能指与所指的离散张力 (1)

陈仲义

语词潜在的"三维度"

把握现代诗语,先要从它基本的单位--语词入手。"语词是世界的血肉"--梅洛?庞蒂说出了语词与世界、语词与我们的亲缘关系,这种"亲在"集中体现在人与世界、世界与人的隐喻关系中。语词与隐喻无法剥离,但不是所有语词都具备隐喻性质。从语词的关系学出发,语词可切分出三个隐秘的维度,此前这样的维度在诗学与诗歌写作中往往被忽略。今天,为弄清诗语的奥妙,我们从最基本的"源头"做些分辨。研究诗歌语言学多年的耿占春指出:

每一个词都在三个向度上与他者发生关系,这就是:词与物,词所指称的对象;词与人,即词的符号意象给人的语言知觉;词与词,一个词在整个语言符号系统中,在具体的本文结构中的位置。换言之,每个词都与来自三个世界里的意向在这里相遇。而语词则是这三个世界的临界面,与语词所具有的这样三种类型的关系,词与物、词与人、词与词的关系相对应,词的意义就有有三种相应的层次。经验层次,作为功能上可以指代的对象的意义、心理知觉层次,作为有所感悟有所期待的意义、符号的经验关系层次,作为可以用某种特殊的语言形式构成的意义。在具体文本中,符号的结构关系层次,心理知觉和经验层次是辨认意义情境的本质上互为关联、互为隐喻、互为背景的方式。

语词的三维度带来巨大的文化意蕴,它的"客观"身份、它与其他者他词的关系、它被主体所塑造--三种途径所构成的明示或暗示,轉喻或隐喻,表明我们只能居住在无穷无尽的他指性与自指性合围的世界里。人类不仅创造自身的语言奇迹,又制造语言的牢笼。

第一世界"天黑了要点灯":灯是经由人工可以发光的器物,属于功能指代。说的是以人工的照明,代替失去的光线--这是一种十分明确、应对自然现象的客观实录,它停留于日常层面的语用行为和工具性,可归入物质范畴。

第二世界"随园一夜灯辉煌 ":灯虽然脱离了物质实用层面,在心理知觉作用下--作为现实的一种夸张反映或加工反应(一夜辉煌),但基本上没有脱离词与词结合的语境中所形成的经验产物,这种经验产物依然停留在人的经验范围内,可归入经验认知范畴。

第三世界"把灯点到石头里去":两个不相关的词--灯与石头,在同一个句子的语境中被人为地强制关联,词被主体强烈干预后发生非正当关系,产生了新的意义。整句话压缩后的内核是:灯点石头。显然在强大主体作用下,灯超出一般经验,构成超验式的的隐喻,是对经验的一次刷新,属于高级精神范畴。

语词就在这三种维度中交错着,为人的存在提供居所,为人的栖息"遮风挡雨",同时也构成自身稳定的结构和不断生成的基础。在人们没有完全看清语词的"秘密"之前,语词只是事物的一个"命名"、一种代码,或一个手段,现在却成为"一个极大的审美欲望对象。"语境是由词的这三个向度或三种意义关系互相穿越而形成的。原来被我们关注的事物"退居二线"了,语言本身突出出来了。即语言的最小单位也以词的面目强调自身的存在。"如果我们认同这种自我引述、自我提示、自我参照的语言事件,我们就能从活本文中释读出新的意义作用,并因此参加到超越日常语言支配的新的世界的创造中去。"

也就是说,在词与物的关系向度中,语词一般是保持着原初状态,保留着元初命名、传递交流功能;在词与主体知觉发生关联时,语词才显示巨大的艺术潜能和创设倾向;而在词与词之间,有两种情况,一种是继续维系着古老的定式,维系着稳定的关联,另一种是在人为干预下,发生如"世界三"所示的变换、更新。简洁地说,词与物构成的第一世界和词与词构成的第二世界,多数时候属于非诗语的世界,它们执行的基本是交际的语用功能。而词与主体知觉构成第三世界,才可能抵达相互发现、相互发明的境界。在第三世界中,语词运动通过隐喻等多种渠道,获取诗性的光辉和不断刷新诗意的生机。

那么,在下面,让我们先回到语词的静止层面,认识其最基本的胚胎构造--语词的能指与所指,进而再思考其变革的可能。

能指与所指的关系变革

索绪尔(Ferdinand de saussure)有一个重要观点,即任何语言符号都是由"能指"(signifier、speaking)与"所指"(signified、meaning)构成的,他特地给出明确的

需要讨论的是,如果能指只是指音响形象,那么它只能服务于表音语系,这对于非表音的语系未免不公或过于狭窄?在笔者看来,能指不仅指语言的声音,还应该包含形状和书写形式;所指是指语言所反映的事物概念及其引申意义,固然十分准确,但索绪尔出自印欧语系的语音学结构,特别重视声音形象,反倒疏忽了其他语系的符号形态。既然概念与音响的两种内涵其实并不能完全覆盖表意体系--尤其对汉语来说,那么是不是应该对其中的能指添加第三者--"形态"要素呢?下面,以"石头"这一语符为例,试在汉语特有的"音形义"基础上做出修正:

由是,能指得到"形"的补充,石头的发音、字体形象、书写本身才完整地体现能指。石头的原始第一义是地质作用下所形成的矿物聚合体,两者"加"起来的结果,就构成了石头表示矿物质、矿藏、建筑材料的语符。而从语符的完整组织结构入手,可以看出"能指与所指之间存在的关系是一种张力关系,二者呈现出来的是一种动态平衡。一方面能指要不断产生出新的所指内涵,另一方面所指也要不断获得新的能指形式。正是在能指与所指不断转换、不断增殖的意指过程中,语言的诗性得以产生、得以丰富"。

确立语言的诗性,究竟要从哪里起步呢?早期结构主义语言学认为能指与所指之间的关系是对应的,一定的能指代表一定的所指,两者不可能分隔,要尽量减少由不确定带来歧义和模糊,所以语用过程,要克服双方的背离。然而,现代诗语言学的使命是要突破语用枷锁,寻求陌生化出路,打破能指与所指的固化关系,切断两者之间单向对应关系,创造单一能指对应无限所指的形式,故离散两者的关系已然成为首选的突破口。

从语词的运动层面考察,可将能指与所指之间视为一种双向运动,一方面离散拉大了距离,而另一方面,能指与所指继续相依为命,其依存性不希望完全破坏原有秩序。在这种扩张与趋同的双向运动中,能指与所指愈是出现多种离散式对应,愈是能获得"有意味的形式"。半个世纪以来,现代诗语的能指与所指正在加大离散化运动。离散无非就是创造性开发语词的弹性张力--随便面对一个字词,诗人们千方百计在能指与所指的缝隙间,伸入考古学的刷子,在字形、音响、会意各个层面上不断擦拭,拂去古老的惯性尘埃,尤其寻求被所指所"遮蔽"的能指,在相互投射中发现新意。杨松波的《瑶》是一次成功尝试:

曾经一步一摇

走在崎岖的山道

是朝廷的徭役和刀矛

让一步一个血印的

盘瑶

......

瑶山

瑶胞

瑶歌

今日已在我这个游客

左手的手机里

右手的相机里

从飘摇

走进了逍遥

一个独立的"瑶"字,作者并不死心眼受制于所指的支配,象从前那样单一性地挖掘"瑶"的美玉内涵或"瑶族"的族群意向,而是在能指的诱发下摇曳出:瑶--摇--徭役--盘瑶--瑶山--瑶胞--瑶歌--飘摇--乃至逍遥!从瑶到逍遥,相距何其远矣,它使蕴藏在"瑶"字里的能指与所指,既独立又交互运动,经由同音、近形、转接,收获了丰盈的弹性与张力,一改从前正儿八经的"瑶族之歌"的定向所指。

粗略地说,如果能指大体相等于所指,基本上符合实用原则,能起到准确传达、交流信息的功能;如果所指大于能指 ,则符合人类语言和思维特点,也符合艺术创作的规律,大可成为破译诗歌艺术的规准。而能指大于所指,则造成对传统艺术功能的颠覆,它涉及到如何进一步革新能指与所指关系的问题。

有论者认为,所指与能指关系的离散,形成两种鲜明体征:一种是对能指的强调,另一种是流动的所指出现。对能指的强调,特指对能指本身"质感"的突出,它可以把能指从传统的单一声音传媒形式的"桎梏"中"拯救"出来,使之直觉化、纯粹化和表现化。往往具有一种"使石头更象石头"的表达效应。对能指的强调,使离散的能指和所指不可能再表达任何的意义。在既是形式,也是内容的能指"先锋实验诗"便被调整和修饰成为一种"零度写作"状态下的原初物象语体。

笔者以为,适度的离散是可行的,而某些极端者硬将能指和所指对立起来,殊不知两者距离过大,会造成不知所云、毫无意义的结果。能指和所指既然不是绝对对立,就允许有所偏斜、有所倚重,这主要是因为在语符内部,能指与所指之间还存在一种非对称的关系。故偏斜和倚重能重新激活能指与所指在诗性表达上的活力。换句话说,双方适度离散,并不会造成语词家庭的毁灭,而有利语词在语境压力下最大限度发挥潜能:能指往往不只对应一个或几个所指,而是对应凡适合其范围内的众多所指;况且能指在独立"出走"后,完全有能力独当一面、自撑门户,赢得广结亲缘、"多子多孙"的门庭;而本来潜力就雄厚的所指因"分家"也能意外地得到更多沾亲带故的资产。至少,能指与所指相对独立的平行发展,平添了诗语家族的兴旺景致。

本质地说,能指与所指是一系列语音上的差别与另一系列意义上差别的"共同体"。中国汉语经过几千年的演变和发展,产生了五、六万个汉字。不妙的是,由于各种复杂原因,所指越来越丰富宽泛,能指越来越流离失所,难怪罗兰?巴尔特曾武断说,中国是一个只有所指没有能指的国家。基于长期来能指被所指"压抑"深重,能指不断萎缩,解放能指就成了先锋诗歌的重头戏。

上世纪八十年代第一波先锋诗正值高峰,以意象大规模覆盖诗坛而彰显所指的强大优势时,谁也没想到会很快蘖生出它的对立面,以"前非非"为主的反对派迅速涌动起能指的大潮,一时占据了上风。能指与所指在语词运动过程中一直处于此消彼长的拉锯状态,在某种程度上也就是意象化与非意象化的运动 。于坚的名篇《对一只乌鸦的命名》,是对能指与所指这一离散运动的形象注脚。他分别四次废除所指的强制性"命名"功能。通过命名消解一一命名确立一一命名失语这一三段论,进入词与物,人与存在的本源性思考:原来,一切文化的隐喻、象征都是虚妄的神话延续,人对物的命名永远无法抵达本真的敞亮,只有充分解放能指,才可能走出虚妄的"没有阳光的城堡"。二十年之后,我们在青年诗人胡弦那里,感受能指与所指间远未止息的离散,《水龙头》继续维护那种特殊的关系:弯腰的时候,不留神/被它碰到了额头//很疼,我直起身来,望着/这块铁,觉得有些异样/它坚硬,低垂,悬于半空/一个虚空的空间,无声环绕/弯曲,倔强的弧//仿佛是突然出现的/--这一次它送来的不是水/而是它本身。

作为水龙头的能指--自然对应于"铁","尖硬","弯曲"、"倔强的弧"四种意象的所指,并且引申出与水的关系。但是这一次,诗人明确指出水龙头"它送来的不是水"--无情斩断了它的含义,而赤裸裸呈现它的能指--作为物质的水龙头的"它本身"。这首诗明显发出一个信号,它所强调的是,要继续在生活的经验中拒绝隐喻的所指,即回到事物自身的能指,而不是其他。

同类推荐
  • 风雨人生

    风雨人生

    我出生在河北农村一个贫寒的家庭,自四岁起就一直过着饥寒交迫的生活。我过早地体会到生活的艰辛,和母亲一起承担着生活的重负。虽然家境贫寒,但我一直感受着母亲给予我们兄妹的关怀和爱护,母亲的爱是我童年最温暖的回忆。
  • 素怀诗草

    素怀诗草

    我与高升同志相识已经多年。最初,他给我的感觉是气质儒雅、为人谦和,后因工作关系接触多了,感到他勤于思考干事练达。近日有幸读到他的诗作,让我对他又有了新的认识,感到他才思敏锐、心存高远,大气荡然。这部《素怀诗草》小诗集,是他发自心底对学习、工作、生活的深刻思考和感知感悟。内容涉及较广,既有从政从经的体会、对当代人情世故的诠释,也有对世事国事家事的观察和理解。特别是对改革开放以来家乡变化的讴歌和赞叹,表达了对祖国、对事业、对家乡及对朋友的深厚情感。
  • 毛泽东妙评古诗书鉴赏

    毛泽东妙评古诗书鉴赏

    毛泽东是老一辈革命家中历史知识非常渊博的一位。他曾反复阅读“二十四史”、《资治通鉴》、《论语》、《中庸》等历史经典著作及古代诗、词、散文、文学等各个领域。伟大周恩来曾说:“读古使他的知识更广更博,更增加了他的伟大。”毛泽东的真识卓见与洞察力,毛泽东的多才博识,为同时代的国内外政治家和文学界泰斗所佩服。他对一些古诗书的评价独具慧眼,具有很高的理论价值和美学价值至今影响着广大读者。
  • 评点李渔:《闲情偶寄》、《窥词管见》研究

    评点李渔:《闲情偶寄》、《窥词管见》研究

    《评点李渔:<闲情偶寄>、<窥词管见>研究》是杜书瀛先生关于李渔最新最全的一部专著。他借鉴中国古典文论中特有的“评点”的形式,研究李渔30余年,对清代戏曲家、理论家李渔两部重要著作《闲情偶寄》和《窥词管见》进行全面、系统而深入的校勘、注释和评点。他对李渔研究的理论内涵的发现和阐述,多有超群出众处,自1982年推出《论李渔的戏剧美学》开始,《评点李渔:<闲情偶寄>、<窥词管见>研究》作者杜书瀛,陆续出版了一系列李渔研究的专著,成为享誉海内外的李渔研究专家、行家、大家
  • 过去集:郁达夫作品精选

    过去集:郁达夫作品精选

    《过去集:郁达夫作品精选》选文广泛、丰富,且把阅读文学与掌握知识结合起来,既能增进广大读者阅读经典文学的乐趣,又能使我们体悟人生的智慧和生活哲理。《过去集——郁达夫作品精选》格调高雅,知识丰富,具有极强的可读性、权威性和系统性,非常适合广大读者阅读和收藏,也非常适合各级图书馆装备陈列。
热门推荐
  • 李宗仁先生晚年

    李宗仁先生晚年

    李宗仁先生晚年,从竞选副总统到流亡海外最后归来,是一条曲折道路的晚年。程思远先生以亲身经历撰写了《李宗仁先生晚年——百年中国风云实录》一书,言人之所未言,是一份李宗仁晚年政治生涯的记录,为研究现代历史和李宗仁这一历史人物提供了可贵的史料。
  • 明治天皇:孝明帝驾崩卷(下册)

    明治天皇:孝明帝驾崩卷(下册)

    《明治天皇》再现了日本从幕末走向明治维新的历史变革,以优美的文笔,宏大的场景,详细描绘了日本近代决定国运的倒幕运动的整个过程。本书塑造了一个个鲜活的日本近代史人物形象,以及他们的坚定信念,对“安政大狱”、“樱田门之变”等重大历史事件的描述详实生动,是一部了解近代日本不可多得的佳作。
  • 靠什么去成功:改变你一生的9堂课

    靠什么去成功:改变你一生的9堂课

    人人渴望成功,但是并非人人都能成功。在竞争日益激烈的现代社会,在生活和工作压力与日俱增的今天,年轻人对成功的渴望更为强烈。人际交往中,该如何提升自己的魅力指数,拥有更广的人脉?与人交谈时,怎样才能占据主导地位,吸引大家的关注?处于逆境时,怎样才能找回“好运气”,反败为胜?日常生活中,怎样才能找寻到幸福的真谛?工作学习中,怎样才能取得骄人的成就……在本书中你都能找到满意的答案。
  • 建筑与园林(和谐教育丛书)

    建筑与园林(和谐教育丛书)

    寄畅园林学术界一般认为,东方三大建筑体系为中国、印度、伊斯兰教系建筑。在浙江余姚县河姆渡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已发现运用榫接技术建造木结构房屋的实例,这是中国建筑体系的萌芽。到了秦汉时代,中国古建筑的独特体系已基本形成。不同文化系统决定着不同的美学深层结构。
  • 名人之死(大全集)

    名人之死(大全集)

    本书记录了许多名人的死亡事件,讨论了死亡对于人生的意义,称得上是一本厚重之书。在书中,编者详细地介绍了200多位名人一生中的最后时光,以及他们临终时的一言一行。其中既有奸佞小人的贪生怕死、卖主求荣,也有民族英雄的大义凛然、视死如归;有千古帝王的劫数难逃,还有治世谋臣的凄凉下场;有孤傲书生的黯然魂销,更有烟花柳巷的绵绵绝唱……有阴谋,也有冤屈;有陷阱,也有泪水;有正气,也有情义……
  • 我们三个都是穿越来的

    我们三个都是穿越来的

    我是因为看了很多的穿越小说,也很想穿越。谁想我想想就能穿越,穿越就穿越吧,居然穿成怀孕九月的待产产妇,开玩笑嘛!人家在二十一世纪还是黄花一枚呢。这也可以接受,可是明明是丞相之女,堂堂四皇子的正牌王妃怎么会居住在这么一个几十平米得破落小院子里,她怎么混的,亏她还一身绝世武功,再是医毒双绝。哎。没关系,既然让我继承了这么多优越条件,一个王爷算得了什么?生下一对龙凤胎,居然都是穿过来的,神啊,你对我太好了吧?且看我们母子三人在古代风生水起笑料百出的古代生活吧。片段一在我走出大门时,突然转身对着轩辕心安说道:“王爷,若是哪天不幸你爱上了我,我定会让你生不如死的。”然后魅惑地一笑,潇洒地走了出去。片段二当我对着铜镜里的美人自恋地哼出不着调地歌时。“别哼了,难听死了。”一个清脆的声音响起。~~~接着一声尖叫紧跟着另一声尖叫。我用上轻功躲进了被子里.~~~&quot;我和你一样是二十一世纪来的。”“你好,娘亲,哥哥,以后要多多指教。”来自两个婴儿的嘴里,我摸摸额头,没高烧啊。片段三“小鱼儿,我可是你孩子的爹,况且我没有写休书,你还是我的王妃。我会对你好的。”安王爷霸道地说道。“你们认识他吗?他说是你们的爹?”我问着脚边的两个孩子。“不认识,”女孩说道。“我们的爹不是埋在土里了吗?怎么他一点也不脏?”男孩问道。那个男人满头黑线。“对不起,我们不认识你。”说完拉着孩子转身就走。片段四“爹爹,这是我娘,你看漂亮吧?”南宫心乐拉着一个白衣帅哥进来问道。我无语中。“爹爹,你看我娘亲厉害吧?“南宫心馨拉着另外一个妖精似地男人走了进来。我想晕。“这才是我们的爹。”“才不是呢,这个才是”两人开始吵起来了。“我才是你们的爹。”安王爷气急地吼道。“滚一边去。”两个小孩同时说道。屋里顿时混乱之中。转头,回屋睡觉去了。推荐完结文《别哭黛玉》完结文《穿越之无泪潇湘》新文,《极品花痴》
  • 尸心不改

    尸心不改

    控尸门的欢乐二缺弟子江篱炼了一具美得人神共愤引得天雷阵阵的男尸,以为好日子开始了,结果没想到门派惨遭灭门。--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真情实感的故事(中华成语故事全集)

    真情实感的故事(中华成语故事全集)

    成语是汉语词汇宝库里的璀璨明珠。它是长期以来人们在相沿习用的过程中,形成的形式简洁面意义精辟的固定短语。它结可严谨,表现性强,具有庄重典雅的书面语色彩,历来为人们喜闻乐用。不论讲话或作文,准确恰当地镶嵌或点缀一些成语。本书注重知识性、可读性和完整性,每个成语都辟有释义、出处、故事三大部分。编排顺序按笔画多少排列,既方便读者阅读,又方便读者查阅。本书既可作为中小学生学习成语的工具书,又适合不同层次读者作为故事阅读,具有广泛的适用性。
  • 美人逆鳞

    美人逆鳞

    诸国交战的乱世中,有这样一个传说——得凤螭者,得天下!八年前,他为了探寻出凤螭的下落,曾将一枚鹤顶红放在她的手心:“我想要的,是你的命。”八年后,她为了重振家族,光耀门楣,踏上和亲之路,进入了他的后宫……
  • 历史探谜

    历史探谜

    本套全书全面而系统地介绍了中小学生各科知识的难解之谜,集知识性、趣味性、新奇性、疑问性与科普性于一体,深入浅出,生动可读,通俗易懂,目的是使广大中小学生在兴味盎然地领略百科知识难解之谜和科学技术的同时,能够加深思考,启迪智慧,开阔视野,探索创新,并以此激发中小学生的求知欲望和探索精神,激发中小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爱科学、追求科学的热情,使我们全国的中小学生都能自觉学习、主动探索,真正达到创新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