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性与实践性相统一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特征,而实践性更是其生命力之所在。邓小平同志指出:"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如果不同实际情况相结合,就没有生命力了。"马克思主义突出的实践性,决定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本身具有极强的现实针对性和实践应用性,其教育教学必须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紧密结合国际国内形势以及大学生的思想实际来进行。这就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必须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加强基本理论、社会现实和学生思想实际之间的联系,让学生深切感受马克思主义的时代气息和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从而深刻地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信念。
思想政治理论课知识具有理论性、政策性和高度的概括性、抽象性等特点,是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和思想道德知识的实践总结、提炼而形成的内在结构合理且严密的知识理论体系,因而必须将实践的观点运用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来,充分发挥实践的能动作用,使大学生们在实践中逐步体会并升华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的认识,并通过学生自我认识与自我评价、自我调整与自我改造、自我约束与自我激励、自我锻炼与自我培养的自我教育实践过程,才能将其所学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知识内化为自己的个人素质和价值追求,最终外化为正确的行为。
2.实践教学的必要性是由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性质和特点决定的
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教学环节,是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性质的内在规定,符合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规律和大学生思想政治品德形成发展规律,体现了党和国家一以贯之的教学思想,也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经验总结,具有客观必然性和现实紧迫性。
(1)加强实践教学是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性质的内在规定,符合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规律。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教社政〔2005〕5号)指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任务,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这即是说,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让大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其担负的使命和任务是特殊的,其教学必然不同于一般的知识性课程的教学,蕴涵着特殊的教学规律。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所在,掌握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不单是一个理论认识问题,更是一个实践问题。马克思主义鲜明的实践性,决定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本身具有极强的现实针对性和实践应用性,其教育教学必须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突出社会实践教学环节,必须把理论讲授和实践体验结合起来,不能片面突出课堂讲授和重视理论灌输。
(2)加强实践教学是总结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经验教训的重要启示。回顾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改革发展,联系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现实实际,不难发现,但凡实效比较突出的教学都实现了理论教学与社会实践的有机结合,而实效不佳的教学一般对社会实践教学环节都重视不够。
在此前的教学实践中,有的学校和教师在相当程度上把思想政治理论课仅仅当做纯理论知识课程来开设,重课内轻课外,重理论轻实践,重说教轻养成,重教化轻内化。个别学校甚至以课程多、学时紧、经费缺等为托辞,忽视甚至取消实践教学。有的虽也要求学生利用寒暑假进行社会实践活动,但由于缺乏强有力的组织领导和健全的工作机制,活动多流于形式,未能起到社会实践教学应有的作用。还有的将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教学与大学生日常的社团活动、假期社会实践活动完全等同起来,缺乏课程化的规范与管理。由于实践教学环节薄弱,致使思想政治理论课缺失实践性,缺少学生的实践参与和体验,进而使得学生缺乏学习的兴趣和热情,教学实效不佳。由此,加强社会实践教学环节,是改变社会实践教学薄弱现状的现实要求,也是总结经验教训的重要启示。
(3)加强实践教学体现了党和国家一以贯之的教学思想。坚持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是我国长期坚持的社会主义教育方针。早在新中国成立后不久,高校政治理论课教学就强调"要特别注意引导和帮助学生能够恰当地、逐步深入地联系生产建设的实际、阶级斗争的实际"。改革开放以来反复强调加强社会实践教学,1985年中共中央在关于改革学校思想品德和政治理论课程教学的通知中就指出,要改变注入式的教学方法,尽量实行启发式的教学方法,"要精心组织学生进行自由活泼的课堂讨论,积极组织学生参加丰富的切实的社会实践和社会调查,以培养他们发现、提出和解决理论问题及实际问题的能力"。
1991年,原国家教委在《关于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若干意见》中也指出:"为了提高教学效果,应围绕教学内容适当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使学生在接触实际中接受教育。"1994年,《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要加强实践环节,"高等学校要把社会实践纳入教学、教育计划,组织学生参加社会调查、生产劳动、科技文化服务、军政训练、勤工俭学等活动。要加强对社会实践活动的管理和指导,明确教育目的,提高教育实效。"2005年,中宣部、教育部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教社政〔2005〕5号)中更加明确地提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要加强实践教学,要求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所有课程都要加强实践环节。这些论述表明,重视社会实践教学环节是思想政治理论课一以贯之的教学思想。
(二)内生性依存机理: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之主观必要
1.大学生认知规律的必然要求
歌德曾说:"一个人怎样才能认识自己呢?绝不是通过思考,而是通过实践。"
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符合人的认识规律和大学生思想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从认识论的角度看,辩证唯物主义告诉我们,实践是认识的源泉、动力、内容和检验认识真理的唯一客观标准,也是认识的最终目的,离开了实践,人们的认识便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社会实践是大学生学习和接受马克思主义理论不可缺少的认识环节,如果脱离实际,轻视实践,是不可能真正弄懂弄通马克思主义的。如果能为大学生创造更多的社会实践机会,让他们在实践中增长见识,调节心理,对于他们树立健康向上的心态,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将是很有帮助的。就青年学生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的规律而言,一个人道德品质的形成是一个自觉认识和行为选择的过程,即是一个由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信念和道德行为相互作用的综合过程。只有通过实践感悟,才能把道德认知升华为道德情感和意志,形成坚定的道德信念,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因此,社会实践是缩短知行距离、促进知行转化的重要途径和必不可少的环节。
加强实践教学是大学生思想政治品德形成发展规律的内在要求。实践是认识的源泉,离开了实践,人们的认识便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人的思想政治品德认识同其他意识一样,也只能来自实践,在实践中进步和发展。对于这一点,毛泽东曾指出:"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这就是辩证唯物主义的知行统一观。"大学生思想政治品德认识的提高与进步,必须依靠实践,而不能脱离实践。社会实践是大学生学习和接受马克思主义理论不可缺少的认识环节,通过各种实践途径加强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感悟、体验和理解,是大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根本方法,符合大学生思想政治品德素质形成发展的根本规律。脱离实际,轻视实践,是不可能真正弄懂弄通马克思主义的,也不可能形成符合马克思主义要求的思想政治品德素质。
2.促进大学生的政治社会化和提高大学生的道德判断能力之必然要求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开展,学生可将理论和社会实际相结合,深入具体地把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精神实质,提高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感、使命感和责任感,培养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特定的政治价值观,有利于促进学生的政治社会化,约束其思想和行为方式,提高思想政治觉悟,拥护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使自己的行为符合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治规范。
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环境发生了复杂而深刻的变化。由于社会经济成分的多样化,私有成分的增多与扩大,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的日益多样化,跨地区、跨行业的基层组织扩大,基层党组织的控制力减弱了。由于社会经济生活多样化,以及西方自由化思潮的冲击等方面,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日益增强,不可避免地带来人们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的多样化,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里的指导地位受到严峻挑战。
社会转型期出现的新的经济、文化、政治局势必然影响到大学生群体,使他们产生不同于前人的感受与思想,必然产生多种文化和价值观,这就使指导思想一元化和思想观念多样化的矛盾成为客观的事实。同时,高度开放和变动的社会环境加剧了学生的困惑和不解,造成学生对社会的不认同感和抗拒心理。这种情况下,来自社会的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很难通过简单的说教和灌输被他们内心承认和内化为品质。学生道德主体的观念加强了,他们更愿意通过自己的切身体会和观察学习将道德知识和价值观念转化为内在的道德品质。因此,需要在理论教育的基础上,以实践教育为平台来提高学生的道德判断能力,使他们在面临各种道德冲突时,能自主自觉地进行科学判断和选择,确立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主流的道德取向。
三、路径选择: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之实施
胡锦涛《在全国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要引导大学生深入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拓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引导大学生走入社会这个思想政治教育的大课堂,探索和建立与专业学习、服务社会、勤工俭学、择业就业、创新创业相结合的社会实践新机制,到基层去,到工农群众中去,在自觉广泛的社会实践中熏陶思想感情、充实精神生活、提高道德境界、增长知识才干。""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着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如何针对大学生的思想特点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哲学社会科学一些学科的针对性和时效性"。胡锦涛《在全国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2005年1月17日。
(一)积极探索,优化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课程设置
根据《〈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实施方案》(教社政〔2005〕9 号)精神,坚持并严格实施思想政治理论课各门课程学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3学分;《中国近现代史纲要》3学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2学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6学分;《形势与政策》2学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