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056000000057

第57章 钟嵘与《诗品序》 (1)

一、概说

概说主要讲三个内容,一是钟嵘其人,二是《诗品》其书,三是相关参考著作。

钟嵘的生平资料主要见于《梁书》和《南史》这两本史书,但是这两本史书中的钟嵘传里面记载得都很简略,相对而言,《南史》记载略详。关于其人,此处参照两史书传记略说之。钟嵘,字仲伟,颍川长社(今河南长葛)人,晋侍中钟雅的七世孙。其父钟蹈,曾做过南齐中军参军。钟嵘与兄钟岏及弟钟屿"并好学,有思理",南齐永明年间为国子生,且明《周易》,此后举本州秀才,起家王国侍郎,再后则担任过抚军行参军、安国令、司徒行参军、中军临川王行参军、宁朔记室,西中郎晋安王记室这些官职,因为做过记室,故后世人又称钟嵘为钟记室。这些内容,是《梁书·钟嵘传》与《南史·钟嵘传》相同的部分。

在《南史·钟嵘传》中记载了钟嵘的一次大胆的上书行动,当时齐明帝事必躬亲,多缠细务,致使官场吏风丕变,人人"争自启闻,取决诏敕",钟嵘甚为不满,于是上书批评明帝,以为"古者明君揆才颁政,量能授职,三公坐而论道,九卿作而成务,天子可恭己南面而已",明帝受批评,虽然不高兴,但是也没有处罚钟嵘,明帝问大中大夫顾暠:"钟嵘何人,欲断朕机务,卿识之不?"顾暠虽然认为钟嵘"位末名卑",但是却对钟嵘上书所言颇有同感,以为钟嵘所言"或有可采",并认为人主不能对繁碎职事"总而亲之",认为这样会造成人主越俎代庖的政治后果,从而使"人主愈劳"而"人臣愈逸",不利于天下之治理。顾暠对钟嵘的回护之言弄得明帝也没有办法,只好"不顾而他言"。《梁书·钟嵘传》与《南史·钟嵘传》还共同记载了钟嵘另外一次关于批评滥授官位的上书,这次似乎皇帝听了钟嵘的意见,命令"付尚书行之"。但相对于直接批评明帝而言,这次上书个性特色不够鲜明,故此处不作具体介绍。至于钟嵘的士庶及其家族的相关问题,大家可以参考曹旭《诗品研究》中的"钟嵘身世考"。

至于钟嵘《诗品》其书以及《诗品序》,相关问题依然众多。《梁书·钟嵘传》中有"诗品上"的序,而《南史·钟嵘传》中则无,而且《梁书·钟嵘传》中所记载的书名,也并非后世及今人所习惯了的《诗品》名称,而是叫《诗评》:"嵘尝品古今五言诗,论其优劣,名为《诗评》。"这记载证明钟嵘确实写过一部论五言诗的著作,至于到底应该是叫《诗评》还是叫《诗品》,后世纷争甚多争论过程。至于现当代,则大多习惯使用《诗品》的名称了,且陈延杰等先生也力主原名当为《诗品》而不是《诗评》。陈延杰先生在《诗品注》的最后有一个跋,在跋里面陈先生坚决认为应该是《诗品》,陈延杰先生说:"钟氏列古今作者为三品,亦定其高下等差者,当作《诗品》为是。若'评'则训为'评议'、'评订'诸义,与品藻异矣。

"而曹旭先生力驳现当代以来这个流行之说,以为应该是《诗评》,并说:"《诗评》是其正名,《诗品》是小范围的别称。"对于民国以来多称《诗品》而废去《诗评》的名称,曹旭先生的回应是:"既然《隋书·经籍志》说'或曰《诗品》',《诗品》是《诗评》的小名和别称,我们依明清人的惯例仍称《诗品》亦无不可(笔者仍用《诗品》名)。但把别称与正名混为一谈,或误字号为正名,视正名为伪的说法,却不能不溯其渊源,详加辨析,以期澄清。"曹旭先生的这个态度是非常学术性的,我们应该予以尊重,但鉴于《诗品》名称已然传之众口,积习难改,故使用《诗品》的名称看来是不可抗拒的现实,而要完全驳倒主张《诗品》名称的一派提出的各种证据,目前看来也不容易。总之,这个问题还可以继续研究,现在提供两种说法供各位参考。

《诗品》把从汉代到钟嵘所处的齐梁时代的五言诗诗人分为三品,其中上品十一人,加上无名诗人(《古诗十九首》)则为十二人,中品三十九人,下品七十二人,总共一百二十三人,钟嵘以为"预此宗流者,便称才子"。但《诗品》中有两个"应璩",一个是"中品"中的"魏侍中应璩",一个是"下品"中的"晋文学应璩",后者应该有误,学界有学者认为"晋文学应璩"应作"晋文学应瑒",这也还不是定论。总之,钟嵘所品评的五言诗人应该就是一百二十三人,至于这个数字中包含的"十二"、"三十九"、"七十二"有没有文化含义曹旭先生认为"十二"、"三十九"、"七十二"这些数字的安排与《周易》有关,以为有文化含义,大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继续探讨。

而《诗品序》亦有问题。目前大家看见的是通行本的三序合一后的序,一般人均理解为上中下三品的序合一,从"气之动物,物之感人"开始到"均之于谈笑耳"被称为上品的序,从"一品之中,略以世代为先后"开始到"方申变裁,请寄知音耳"被称为中品的序,从"昔曹、刘殆文章之圣"开始到"文采之邓林"被称为下品的序,但中品与下品的序与对应的中品、下品内容却没有关系,这使学者们苦闷了很长一段时间,力图解决这个问题。我以为在这个问题上曹旭先生的意见值得重视,虽然曹旭先生没有下定论,但他大体倾向于认为原上品序是全书总序,原中品序是上品后序,原下品序是中品后序,而从"陈思赠弟"开始到"文采之邓林"是全书总跋或者赞语具体情况。我个人也比较倾向于这个看法。

《诗品》三品是按"溯源流"的原则来写的,例如钟嵘认为《古诗》源出于《国风》,然后汉代李陵源出于楚辞,而班婕妤源出于李陵,对每一个后面的作家都作了这样的源流探讨。对《诗品》中其溯源流的工作进行归纳,总共就两个大源头,一个是《诗经》,一个是《楚辞》,而直接以《诗经》和《楚辞》作源头的基本在上品,而前面这些人又是后世其他人的源头,这样一来,《诗品》中每一个人的诗歌都有其渊源了。除了"溯源流"之外,诗品还有"定品第"的原则,每个人都进入了三品中的一品,至于某人放入某品是否恰当,那是另外一回事情,但人人都在某品中则没有任何例外。"溯源流"和"定品第"这六个字就可以概括《诗品》所做工作的基本情况。

至于研究钟嵘《诗品》的著作,其实前面已经提到了一些,大体而言,有陈延杰《诗品注》、古直《钟记室诗品笺》、许文雨《钟嵘诗品讲疏》、叶长青《诗品集释》、王叔岷《钟嵘诗品笺证稿》、吕德申《钟嵘〈诗品〉校释》、曹旭《诗品集注》、《诗品研究》等等。各位先生的著作虽持论不一但均各有成就,大家可以择取参观。相对而言,现当代对钟嵘《诗品》的研究没有《文心雕龙》研究那样热门,这大约与《文心雕龙》"体大而虑周",更符合现代学术体制有关系。

二、《诗品》写作缘起与收录编排原则

就具体原因而言,钟嵘为什么要写《诗品》这本书?钟嵘《诗品序》中说:"观王公缙绅之士,每博论之余,何尝不以诗为口实。随其嗜欲,商榷不同,淄渑并泛,朱紫相夺,喧议竞起,准的无依。"当时人也热衷于诗歌品评,但却"喧议竞起,准的无依",既然别人准的无依,显然写一部"准的有依"的著作就有了必要性。当时也有人对诗歌品评界的这种情况非常不满,如彭城刘士章,乃是俊赏之士,而"疾其淆乱",并"欲为当世诗品,口陈标榜",但可惜的是"其文未遂",故而钟嵘才说自己"感而作焉"。这是钟嵘写《诗品》的第一个原因,也就是完成别人没有完成的愿望。

钟嵘写作《诗品》还有另外一个原因,那就是钟嵘对前人的论著不满意,以为"陆机《文赋》,通而无贬,李充《翰林》,疏而不切,王微《鸿宝》,密而无裁,颜延论文,精而难晓"。虽然钟嵘对挚虞的《文章流别论》评价还是蛮高的,以为"挚虞《文志》详而博赡,颇曰知言",但是就总体情况而言,钟嵘是很不满意的,以为这些论著"皆就谈文体,而不显优劣"。不仅仅对前人论著不满意,钟嵘对前人编辑的集子也很不满意,以为"谢客集诗,逢诗辄取;张骘《文士》,逢文即书:诸英志录,并义在文,曾无品第",这两个不满意当然就成为钟嵘写作《诗品》的原因了。前人的缺陷正是钟嵘要去弥补的东西,而前人最明显的缺陷,在钟嵘看来,就是"不显优劣"和"曾无品第",这就为钟嵘写"显优劣"和"有品第"的《诗品》提供了充足理由。而钟嵘也从前人那里找到了"显优劣"和"有品第"的撰述原则:"昔九品论人,《七略》裁士。"但钟嵘又认为二者"校以宾实,诚多未值",过去别人以九品论人,以《七略》裁士,虽然有些问题,但这毕竟为钟嵘以三品来论诗提供了启发。

至于钟嵘以三品论诗是否准确,确实有很多争议。后人对钟嵘这"三品"就有诸多批评,例如把曹操放到下品,把陶渊明放在中品,这两个人的五言诗在宋代以后直到现当代评价都很高,所以宋以后直到现当代的很多人,对钟嵘的三品中出现这样的问题批评很多。在现当代人看来应该放在上品的,结果钟嵘放在了下品或者中品,而有些在现当代人看来只能放在中、下品的,钟嵘却放到了上品,这也弄得"喧议竞起"。其实关于这个问题,钟嵘实际上也有所交代,他在《诗品序》中说:"三品升降,差非定制。"就是说,我这个三品并非绝对的,如果后人要去重新搞一个标准,我也同意,所谓"方申变裁,请寄知者尔"是也。钟嵘说如果有人要对这三品里面的人重新去评价,那就寄希望于未来的知诗者了。以今人后见之明去反责钟嵘容易,但是有多大必要性确实是一个问题。刘勰在《文心雕龙》中甚至连陶渊明的名字都没有提到一下,现当代人又该怎样去反责刘勰呢?纪昀在《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中针对后人对钟嵘的批评说:"近时王士祯极论其品第之间,多所违失。然梁代迄今,邈逾千祀,遗篇旧制,什九不存,未可以掇拾残文,定当日全集之优劣。"此论可谓公允。

收录什么人进入《诗品》去"显优劣"和"定品第",这显然也是一个重要的问题。钟嵘对此有两个交代,第一个原则是只收死人,不收活人,所谓"今所寓言,不录存者"是也。大家知道元代钟嗣成写了一本书叫《录鬼簿》,从书名就可以看出只收做了鬼的死人的原则,而钟嵘的《诗品》书名是不能直接看出这个原则的,所以钟嵘就在序中亲自交代这个原则。第二个收录原则是只收录五言诗,所谓"嵘今所录,止乎五言"是也。所以归纳起来,也就是说钟嵘在《诗品》中只收录死去了的五言诗人,其他一律不收,而按照这两个原则收进来的人就是才子了,所谓"预此宗流者,便称才子"是也。至于没有进入钟嵘所写的《诗品》中的人,钟嵘认不认为其是才子,这就不得而知了。至于编排原则,钟嵘说:"一品之中,略以世代为先后,不以优劣为诠次。"这个编排原则颇为中立,值得赞赏。

三、钟嵘的诗史观

钟嵘对整个诗歌历史有他的一个基本评价,那就是五言优于四言。六朝虽然是五言腾涌的时代,但是对五言诗的看法却并不一定就好。在钟嵘之前,针对四言、五言的比较已经有一些基本的看法,这些看法以挚虞和刘勰为代表,他们的看法基本上认为四言高于五言,挚虞《文章流别论》遗留的片段里就曾经谈到过四言诗,说:"夫诗虽以情志为本,而以成声为节,然则雅音之韵,四言为正;其余虽备曲折之体,而非音之正也。"以为四言乃为诗之正声,是所谓的"音之正"也。既然四言才是"音之正",那么其他的比如五言就成了非音之正了。挚虞之后,刘勰也持同样的看法,刘勰对诗的看法主要表现在《文心雕龙·明诗》篇里,在谈到四言诗和五言诗的时候,刘勰说:"若夫四言正体,以雅润为本。

"相对于四言,刘勰对五言的看法就低一些了,以为"五言流调,则清丽居宗",五言被他视为"流调",刘勰虽然不是在否定五言诗,但这个评价确实不高。而钟嵘的看法却与挚虞、刘勰相反,以为五言高于四言,对于这一点,钟嵘给以了论证,他说:"夫四言,文约意广,取效《风》、《骚》,便可多得。每苦文繁而意少,故世罕习焉。

同类推荐
  • 人生何处不离人

    人生何处不离人

    穿过多情的雨季,寻觅江南繁华的旧梦;是谁品一盏清茶,倚栏静静地远眺,等待那朵寂寞的莲开;是谁乘一叶小舟,在明月如水的霜天,打捞匆匆流逝的华年;又是谁折一枝寒梅,是谁撑一把油纸伞,书写俊逸风流的诗章?全书收录39篇清新美文,江南婉约派实力作者白落梅全新角度解读唐诗。共分成六辑,每一辑主题不同,带给读者不同的心灵享受。在一场文化与历史的盛宴里洗涤心灵,倾注热情,修磨心性,超越美学。在新颖的唐诗与散文完美的交融里,让读者品尝文字的韵味,体悟人生的真理,探索自然的永恒
  • 当代文坛点将录3

    当代文坛点将录3

    《当代文坛点将录》共五卷,收录五十位作家。文章大都出自名家之手,或为文坛名家或传主的亲友,或同被写的传主关系密切。他们写出的关于某一名家的创作背后的故事或花絮都是第一手材料,对于了解被写名家的创作与生活均有重要意义,同时也可以满足一般读者对著名作家的窥私欲。
  • 望我天真如初,愿你善良如昨

    望我天真如初,愿你善良如昨

    爱情是贯穿始终的主旨,而至始至终推动它的,是一种对与生俱来的美好事物的祈盼或告白,如同《小王子》一样,充满爱和同情心,它能让人慢下来静静地看,用眼睛看,让身体放松,或干脆站起来哭一场。
  • 新月集(中小学生必读丛书)

    新月集(中小学生必读丛书)

    它的特殊的隽永的艺术魅力,一幅梦想现实交织的绚丽画卷。勾起了我们对于童年生活的美好回忆。,诗人生动描绘了儿童们的游戏,把我们带到了一个纯洁的儿童世界。诗集中,一首母爱与童真的不朽乐章,巧妙地表现了孩子们的心理,以及他们活泼的想象。本书是一部诗坛圣者的巅峰之作,新月集(The Crescent Moon,1903)主要译自1903年出版的孟加拉文诗集《儿童集》,也有的是用英文直接创作的
  • 阅世心语

    阅世心语

    本书收录了季羡林关于人生、治学、生活等方面的文章,从中我们可以窥见这位学术大家的生活态度,以及对于人生意义与价值的追寻过程,是其结合自己九十多年的生活体验,对于人生和世事的感悟的集大成之作。
热门推荐
  • 邪王魅妃:替身鬼新娘

    邪王魅妃:替身鬼新娘

    一场车祸,她命丧黄泉,离奇穿越。醒后发现自己身穿大红嫁衣躺在乱坟岗上,名副其实地变成了“活死人”。命运转盘下的恶作剧,未知的年代里,身世,死因皆是个谜。北宫冥的出现,间接揭开所有真相,她竟然是邪魅冥王的王妃——南宫灵。王宫里的冒牌王妃,她又是谁?
  • 尸心不改

    尸心不改

    控尸门的欢乐二缺弟子江篱炼了一具美得人神共愤引得天雷阵阵的男尸,以为好日子开始了,结果没想到门派惨遭灭门。--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家庭第一:全世界美满家庭都在坚守的幸福法则

    家庭第一:全世界美满家庭都在坚守的幸福法则

    针对现代人对家庭忽视的现象,专为25至40岁的城市主流人群量身打造的。它的问世就是要提醒那些工作狂们,应该多抽出点时间来关注自己的家庭、建设自己的家庭!
  • 中国历史名人之五

    中国历史名人之五

    隋朝大官僚李渊父子,乘农民起义之机起兵,于公元618年建立唐朝。他们消灭了各地割据势力,夺取了隋末农民起义的胜利果实,重新统一中国。唐太宗李世民即位以后,唐朝在经济上逐步得到了恢复,军事上也逐步强大起来。唐朝和亚洲各国之间的经济文化交往,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盛况。唐朝后期,土地兼并剧烈,赋税征收繁苛,迫使广大农民失去土地,纷纷破产。874年王仙芝在河南发动起义,同年七月黄巢在山东起义响应。黄巢的农民起义军,在公元880年底打进长安,建立大齐农民政权。农民军在唐军与沙陀军队的联合进攻之下,退出长安。黄巢战败自杀,而唐朝的统治也因之而瓦解。
  • 自然常识速读(速读直通车)

    自然常识速读(速读直通车)

    我们所经历的最美妙的事情就是神秘,它是我们人类的主要情感,是真正的艺术和科学的起源。所以,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科学就是对自然界不断探索、不断解密的过程。而我们人类社会就是在不断探索和破解未知世界的过程中前进的。随着科技发展到现在,我们的认知也越来越广泛。
  • 中国传统文化要略

    中国传统文化要略

    本书介绍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制度文化、儒家文化、宗教文化、民俗文化、古典文学以及中外文化交流。
  • 拒收帝王宠:求一纸休书

    拒收帝王宠:求一纸休书

    “是容妃娘娘的孩子没了……”。”“把皇后的寝宫搜一遍,只是赶潮流的穿越了。“皇上,她不是来自21世纪的金牌特工,娘娘的孩子没了……”。”【收藏+评论+票票,娘娘跳河了。”“大人还有没有生命迹象?”“皇上,娘娘跟凌督卫跑了。”“把能救命的药全部带上。“把全部出口都给朕堵起来。娘娘把銮凤宫给炸了。”“皇上,把炸药给朕拿出来。”“皇上,书群号:172097346】
  • 中国古代才子佳人故事

    中国古代才子佳人故事

    才子与佳人缠绵悱恻的爱情故事,多见诸中国古代小说,寄托着从古至今中国人的爱情乌托邦。两千年前的《诗经》,在开篇就为我们描述了男女相恋。中国古代最为人称道的爱情故事,莫过于那些才子佳人的相知与相守的感人轶事!其中:司马相如与卓文君的坚守,陆游与唐婉的凄美,无不深深感动着一代代的人!古人读书的最好境遇或许是“红袖添香夜读书”了,而茫茫凡尘能有一位红颜知己可谓人生之幸事!
  • 重生之妾本惊世

    重生之妾本惊世

    苏微,丞相的嫡长女,齐国第一美人,一生行善,行医救人,男人爱慕女人嫉妒。一觉醒来,莫名的被人捉奸在床,令父亲蒙了羞,最终在父亲愤怒之下鞭打致死。究竟,是谁要害她?!——舒离,商户之女,胆小怯懦,父亲为巴结权贵将她送给连克五妻的小明王齐月生子。只可惜,没等到小明王归,她竟被几位姨娘奚落之下推入院中池塘之中,命归故里。当她再度睁开眼眸,由水中爬起,眸子冷冽,寒光逼人,一抹灵魂交错在她的身上。绝处逢生,一切都将变得不一样,苏微发誓,定要将那害她.毁她之人加倍毁之害之。——传闻小明王齐月天生克妻,五年时间相继娶五妻,没等到洞房花烛夜竟都相继死去。小明王名声响亮,传闻长相奇异,生了四个胳膊四条腿,惊得天下女子闻名全丧胆。至此,年过双十的小明王至今还不曾娶妻,可当重生而来的灵魂苏微与小明王碰撞。究竟,是谁克了谁?作者有话:各种斗,什么都斗。其实,这就是一个宠文,若偶有纠结大可放心,打是亲骂是爱不打不骂不相爱。男主还是个处哦,嗷嗷。
  • 古龙文集:多情剑客无情剑(下)

    古龙文集:多情剑客无情剑(下)

    本书以旧派武侠名家王度卢《宝剑金钗》中的李慕白为原型,将小李探花李寻欢摆弄于朋友义气与爱人情感的强烈冲突中,加之以武林争霸的阴谋与野心,在情节上表现得极有戏剧张力,而无论是“兵器谱”中的正邪双方(天机老人、金钱帮主、小李探花、银戟温侯、嵩阳铁剑)或未列兵器谱中的阿飞、荆无命,乃至于女阴谋家林仙儿,都写得有声有色。这部作品运用了相互映照的写法,深刻描摹出一个人光明与黑暗、狂野与温和的性格冲突,是古龙小说中最经得起以心理学理论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