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056000000031

第31章 《毛诗序》中的文学思想 (2)

既然诗是言志和言情的合一,那么对"情"又有什么规定性呢?这就是我们要讲的第三个问题--发情止礼。"发情止礼"是《毛诗序》作者在讨论变风的时候提出的,其中说道:"故变风,发乎情,止乎礼义。""发乎情",在《毛诗序》作者看来是"民之性也",而"止乎礼义"是"先王之泽也",是先王教化之遗泽使人不至于沦丧。但变风中又确实有未"止乎礼义"的现象,怎么看这些现象呢?唐代孔颖达正义说:"作诗止乎礼义,则应言皆合礼。而变风所陈,多说奸淫之状者,男淫女奔,伤风败俗,诗人所陈者,皆乱状淫形,时政之疾病也,所言者,皆忠规切谏,救世之针药也。"按孔颖达的意思,这是从反面说明了止乎礼义的重要。《诗经》中之"正风"时代是历史中的特例,而"变风"时代不仅仅是《诗经》时代的常态,其实也是后世的常态,故而,从变风中引申出来的"发情止礼"论也就在后世成为一个关键的论说。

"发情止礼"这个观点本身,并不复杂,关键是近代以来对于儒家这个观点的评价很复杂,这就涉及怎么看待礼义和情的关系的问题。我们都知道,近代以来有一个最基本的文化思想潮流,那就是反"礼义"。近代以来的时代基本上可以说是反"礼义"的时代,只不过不同的时段,反的程度、强度不一样而已,反礼义无非就是反儒家的价值观而已,因为礼义本就是儒家的核心价值之一。既然要反"礼义",那就会对"情"大肆吹捧,这个吹捧直到现在为止也仍然是搞文学研究或文学创作的人中的主流倾向。但是,儒家对这二者之间的关系的思考实际上并不像我们现在所说的这样分为两截。儒家的基本观点是情中有礼义,礼义中有情,但是近代以来的思想世界却把这二者打成两截,只强调"情"而对"礼义"进行反动,凡是强调情而反对礼义的都被赋予正面的价值来歌颂或者来肯定,凡是强调或者肯定礼义的都被认为是所谓封建的东西而加以批判。那么,我们怎么来看这个问题?实际上,儒家主张礼缘人情,就是说礼是从人情中演绎生发出来的,礼义与情并不是一种对立关系,而是一种互动的关系。

情感和礼义之间的互动关系是一个什么样的情状呢?总体上说,情感不具有稳定性,波动性很大,而正因为波动性很大,那么它就有一个归宿的问题,到底是向上去寻找一个归宿,还是向下去寻找一个归宿?这就是一个文化选择的问题。情要么就向上升,要么就向下堕落,情感就只有这两个运动方向。向上升就升华为礼义或者理,所以儒家说礼缘人情,就是礼义或者理是比情还要高一个层次的东西。但如果情感向下堕落,那就成为人的本能的东西,中国古代就称之为人欲。无论在哪一个文化里面来讨论情的方向的时候,它都只能找到这两个走向。

向上升,在西方就称之为理性、神性,只不过中国文化中不把它称之为理性,而叫做礼义而已,就这样一个区别。儒家主张的是情感的上升历程,而不主张情感向下堕落的过程,如此而已。如果你不这样主张"发乎情止乎礼义",那就只能主张"发乎情止乎本能"了。在全世界,我们都不可能找到哪个民族在文化的整体上主张情感应该向下堕落,从事实上,从逻辑、理性来推理,都不可能。如果是只主张发乎情不主张止乎礼义,那社会就乱套了。"发乎情止乎礼义"应该说是一个普适性的原则,不仅是一个文化原则,也是一个人的原则。儒家讨论"文"和"人"时常常是不分开的。正因为不分开,所以才叫做"人文学科"。

在宋明理学时期,这个命题就不叫"发乎情,止乎礼义"了,而是叫"存天理,灭人欲"。今人一听见"存天理,灭人欲"就会自动反对,那么宋明理学中这个论断,到底是不是大家所自动反对的那个意思呢?现当代以来对宋明理学污名化的手段中,其中一个手段就是靠对"存天理,灭人欲"的错误理解来完成的。但这个命题的实际含义却与今人望文生义的理解大相径庭。在这个方面,我们可以从研究宋明理学的陈来教授的《宋明理学》那里得到答案。陈来教授在这本书的引言里讲了一个故事,美国哈佛大学东亚系的教授对中国的儒学非常推崇,讲得津津有味,而当时听讲的一位很有影响的中国作家马上就反驳这个教授说,难道我们现在还要"存天理,灭人欲"吗?陈来教授对此议论道:"这充分表明,'五四'以来知识分子高昂的批判热情与历史、哲学素养的缺乏纠结一体、难解难分。

然而,且不涉及理学包含的多方面的人文精神课题,仅就理欲之辨而言,如果我们不能了解宋明理学'存天理去人欲'的本来意义何所指,更对康德为代表的强调理性主体的义务论伦理学一无所知,文化的启蒙与批判就永远只能停止在宣传意义之上,而经不起任何理论的、历史的考验,更无法提升到高水平的人文反思了。"陈来教授的批评是尖锐的,也是准确的。这其实也说明一个问题,现当代很多中国人对自己的传统还处于无知状态,不仅普通人如此,就是受过高等教育的人也基本上处于亢奋的无知状态。那么,怎么理解灭人欲呢?很多人以为灭人欲就是要灭掉人的所有感性欲望,灭掉情感及其以下所有的部分,其实并不是现当代以来人们望文生义所理解的那样。早在20世纪30年代,冯友兰先生就说过:"饮食男女之欲,宋儒并不以为恶,特饮食男女之欲之不'正'者,换言之,即欲之失者,宋儒始以为恶耳。

朱子谓欲为水流之至于滥者;其不滥者,不名曰欲也。故宋儒所以为恶之欲,名为人欲,名为私欲;正明其为欲之邪者耳。如'欲遂其生,至于戕贼他人而不顾'之欲,东原所谓私者,正宋儒所谓欲也。东原所立邪正之分,细察之与宋儒理欲之分,仍无显著的区别。盖所谓正邪最后仍须以理,或东原所谓之必然,为分别之标准也。"在冯友兰先生看来,"恶之欲"才是宋明理学家所说的要去、要灭的"人欲",这种"人欲"是私欲,而人的正常的欲望不在灭的范围。那么具体而言,"名为人欲,名为私欲"的"恶之欲"是什么?陈来教授说:"站在理学的立场上,夫妻之间的性关系不仅是人伦的正当表现,甚至具有与天地合德的本体涵义。"这是陈来教授所阐述的正常欲望的方面。陈来教授反过来马上说:"而为满足自己的私欲引诱已婚的异姓并破坏他人的家庭便是人欲,这个界限是不言而喻的。"所以近现代以来关于儒家反对人的感性欲望的流行意见,不仅仅误导了过去的中国人,也正在误导现在的中国人。

儒家以为"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所以显然不可能完全反对人的感性欲望,宋明理学家大都结婚生子,如果他们反对人的正常欲望,会有结婚这样的事情发生吗?打个比喻来说,儒家所反对的是在正常的夫妻之外的"包二奶"现象,正常的夫妻关系是合理的欲望,而"包二奶"就是理学家们所指陈的人欲或者私欲。反对"恶之欲"在任何社会的道德原则中都是正常的,也是一致的,至少是不会被鼓励、赞赏。

邵雍《伊川击壤集序》中也谈到了诗中"情"的问题,他以为当时不少诗人的诗"大率溺于情好也",并提出"情之溺人也甚于水"的论题。针对邵雍这个论说,近现代也有很多人说理学家反对情感、儒家反对情感,这个说法在中国文学理论界很流行,大家去看相关著作和论文就会发现其流行的程度有多高,但是,儒家什么时候反对过情感?没有。对儒家而言,关键的问题是什么样的情感才反对而不是一概而论地反对情感,儒家所反对者无非就是我刚才所说的向下堕落的情感而已。从先秦到近代,儒家从来没有反对过一般性的情感,但肯定反对堕落的情感。溺人甚于水的这个"情"不是我们一般意义上理解的一般性的情,而是向下堕落的情。客观上说,变成了本能私欲的这种"情"当然比水溺人还要厉害。近代以来对儒家寻章摘句的这种批判可以说在很多方面误解了原意,以至于今天都还流行着。

同类推荐
  • 无法湮灭的悲怆

    无法湮灭的悲怆

    本书重新还原那段悲抑的历史。当赵登禹挥动大刀倒在血泊、赵尚忐惨死汉奸宵小之手、杨靖宇的弹尽粮绝英雄末路都以细节的方式呈现时,读者如何忍住不哭?当一个团半日之内临阵“升迁五个营长,都壮烈牺牲”,却仍与力量悬殊之敌对峙,当田横五百士的遭遇重演,被日军逼上绝路的八百多名十七岁左右的新兵,在叩拜了天地父母后前赴后继地跳入黄河,读者如何忍住不哭?……哭泣,不只是泪奠英雄,更为那打不垮的民族之精神。
  • 心光:尚之年古诗词楹联集

    心光:尚之年古诗词楹联集

    之年先生耗时数年,游历祖国的大好河山。他对祖国山川之美和人杰地灵的巴蜀大地,寄予了无限的深情,并以诗词这种特殊的形式,表达了对祖国山川的热爱和期盼祖国繁荣强盛的心愿。同时,之年先生对亲情、友情和爱情也作了独特的细致的描绘。
  • 郁达夫大全集(超值金版)

    郁达夫大全集(超值金版)

    郁达夫的作品风格在新文化运动中是独树一帜的。他作品中的“伤感”与“颓废”迅速打动了那些刚从封建礼教的桎梏下脱离出来,却又陷入彷徨的青年的心,“沉沦”几乎成了战乱时代青年苦闷忧郁的代名词。本书不仅收录了郁达夫以往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小说《沉沦》《春风沉醉的晚上》《迟桂花》,散文《故都的秋》《一个人在途中》,脍炙人口的古体诗,表露心迹的日记等,还还收录了一些郁达夫与亲人、爱人及友人来往的重要书信。另外,在分类上,编者没有根据以往广义的散文概念进行分类,而是把游记和自传单独编排,以求用更清晰的视角让读者领略郁达夫散文的魅力。
  • 从一个微笑开始

    从一个微笑开始

    本书主要内容包括:逃离鉴定、正眼看它,正面迎它、幸福人的座右铭(节选)、鼻子底下就是路、没有天生的傻瓜、羊蹄甲、从一个微笑开始、我很矮,可是我不蠢(节选)等等。
  • 唐诗三百首新注

    唐诗三百首新注

    中国是诗的国度,唐朝是中国诗歌的巅峰。唐诗对中国文学的影响极为深远,历朝历代的文人视唐诗为圭臬,奉唐人为典范。唐诗与宋词、元曲并称,题材宽泛,众体兼备,格调高雅,是中国诗歌发展史上的奇迹。
热门推荐
  • 嫁到侯府每天都想和离

    嫁到侯府每天都想和离

    睡上一觉也能穿越!!还莫名其妙遭遇一妖孽!!据说,这只妖孽是天下第一美人,据说,这只妖孽有着冠世武功,据说,妖孽很冷血,很冷血。坏心眼的将她嫁给别的男人,又坏心眼的从别人手中把她抢走。。。“璃儿,这一生一世,你都是我的,任何人都别想抢走你!”“想走可以,除非是我死了。。。”“沐烟璃,既然这么恨我,那就亲手杀了我。。。”这是爱,也是恨,爱恨纠缠,最终,她该何去何从?
  • 108个江湖阅历

    108个江湖阅历

    无论是生意场、官场、职场、情场,还是社交场、朋友场,都存在江湖。有江湖就有争斗,有陷阱。尤其是20几岁的年轻人,阅历浅,难免会走一些弯路、碰一些钉子、上一些当;也难免在残酷的生意场、官场、职场、情场、社交场等方面的竞争中吃亏,又或者因为不懂某些规矩而得罪人、办错事。
  • 东宫有本难念的经

    东宫有本难念的经

    宝庆十九年春,大佑国皇太子大婚,大将军之女入主东宫。一个不是淑女的将门千金遭遇一个不是文韬武略的中庸太子,到底是佳偶天成,还是冤家路窄?成婚一年不足,太子忽然休妻。迷影重重,生死茫茫,这样一来,还是不是大团圆结局?
  • 名人的成功心得

    名人的成功心得

    世上有一种征服,不凭蛮力,不用刀枪,亦无需牺牲,这便是中国古人所说的“人文”,亦即“文化”。
  • 被埋葬的初恋:爱我好吗

    被埋葬的初恋:爱我好吗

    他双手紧紧锁住她的肩膀有些激动的说,还忘不了他吗?,她情不自禁顺从自己的心意点点头,肩膀有些痛,可是这些痛,怎比得上心中的痛……他抿嘴淡淡一笑,我再给你一年时间!到时!我不允许你有任何理由拒绝。惶然中,她傻傻地看着他离去,似乎不带走一片云彩……
  • 最美不过诗经2

    最美不过诗经2

    最唯美的诗经读本,最动人的爱情史诗。国学大师汤一介倾情推荐。翻开一卷古老的《诗经》,两千年前的爱情在田园牧歌里生根发芽。沐浴温暖的午后阳光,轻轻吟诵那些唇齿留香的诗句,体会其中不加修饰的旋律,无一粉饰的爱恨,原来,爱情只不过是生活,它只需要我们尽情哭笑,安然相守,最后淡然相忘。
  • 复仇宝宝

    复仇宝宝

    凤儿死了?她怎么会死?孩子呢?应该还没出世吧?为什么凤儿死了也不肯见我,她是一直不肯原谅我吗?不要以为婴儿体小、不会说话就可以任你处置,要知道,出来混总是要还的,他们有一天也会幻化成复仇天使索命的……
  • 偏执狂:神秘首席专横爱

    偏执狂:神秘首席专横爱

    他少年时已成神话,打造了完美的帝国集团,将她奉若至宝眷养,溺宠得天怒人怨,最终遭天谴了。他顽劣轻狂,不折手段,毁了她的一切,也同样毁了自己。四年后她再次归来,闯进了另一个恶魔的世界,他霸道、邪佞,拥有病态的占有欲!“说,你到底有多爱他!”他眼睛里淬满了毒,恨不得将她掐死。“即使到死那天,我也只爱他!”她淡然凉薄的回答。“究竟要怎样你才会多看我一眼。”数年再见,他早就不是当年目空一切的黑道少主,褪去一身轻狂,穿着笔挺的西装,像极上流社会的贵公子,模仿那个人的神态惟妙惟肖,却深深的刺痛着她的心。“我真替你可怜,装得再像,你也不可能成为他。”我们都是偏执狂,因为太爱无法舍下,因为太恨所以无法原谅。
  • 落日传说

    落日传说

    神秘的宿命之镜,晶莹的镜子城堡。到游乐园游玩的女孩易沐悠,开启了她命运中的第一个转折。被妖魔缠身的她为了得到他们的保护,不得已定下契约,穿梭于各个时空,收集镜子碎片。安静悲伤的赛修,腹黑的迪洛斯,神秘的痕,头脑简单的凯弥尔。一个个原本离她生命很遥远的少年就这样悄悄走入了她本该平凡的生活。历史、神话、传说。她在这些或存在、或消亡的历史中穿梭,邂逅着一个个未曾被史书记下的故事。
  • 凤箫寒

    凤箫寒

    身负师门重托,励志誓除奸邪!东晋风雨飘摇之际,权臣桓温当道,谢安孤掌难鸣,兼且五斗米教阴忍待发,虽一介弱质女流,亦要匡济天下!无奈情根难断,总归长路漫漫向前看,君在黄河长江岸,妾身鬓发已霜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