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056000000022

第22章 先秦道家思想及其对后世文艺思想的影响 (5)

《庄子》里面有"庖丁解牛"的故事,这个故事大家都耳熟能详。"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全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依乎天理,批大郤,导大窾,因其固然;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乎!"为什么庖丁解牛解得那么好?根本原因在于庖丁是一个好道者也,好道才能够得道,得道才能技进乎出神入化的地步而自己又浑然不知,不能言说,只知道其结果。

除了"庖丁解牛"这个故事之外,还有一个故事"佝偻丈人承蜩"。"仲尼适楚,出于林中,见佝偻者承蜩,犹掇之也。仲尼曰:'子巧乎!有道邪?'曰:'我有道也。五六月,累丸二而不坠,则失者锱铢;累三而不坠,则失着十一;累五而不坠,犹掇之也。吾处身也,若厥株拘;吾执臂也,若槁木之枝。虽天地之大,万物之多,而唯蜩翼之知。吾不反不侧,不以万物易蜩之翼,何为而不得?'孔子顾喟弟子曰:'用志不分,乃凝于神,其佝偻丈人之喟乎!'""佝偻"就是驼背,"承"就是粘、捉的意思。佝偻丈人粘蝉时,眼睛都不用看一下就粘到了,这也是缘于其"有道也",修道而进于"虽天地之大,万物之多,而唯蜩翼之知"的"不以万物易蜩之翼"的境界,"用志不分,乃凝于神"故而取蝉如"掇之"也。

《庄子》里还有一个"吕梁丈夫蹈水"的故事,吕梁丈夫在"县水三十仞,流沫四十里,鼋鼍鱼鼈之所不能游也"的河里却能够畅游,孔子"以为有苦而欲死也,使弟子并流而拯之",然后看见那人"数百步而出,被发行歌,而游于塘下",孔子说:"吾以子为鬼,察子则人也。请问,蹈水有道乎?"吕梁丈夫回答说:"亡,吾无道。吾始乎故,长乎性,成乎命。与齐俱入,与汩俱出,从水之道,而不为私焉。此吾所以蹈之也。""齐"通"脐",肚脐的意思,"与齐俱入"就是像肚脐眼一样打漩涡,与水一起下旋;"与汩俱出",就是水往上旋,我也跟着往上旋。虽然他说"吾无道",实则又有道,其道就是"从水之道,而不为私焉"。吕梁丈夫继续说:"吾生于陵而安于陵,长于水而安于水,性也;不知吾所以然而然,命也。"这实际上就是达到人与水的合一,而这合一的境界就是人修道得道的结果,从而在水中获得了"游"的自由。

《庄子》中还有"运斤成风"的故事。"郢人垩慢其鼻端若蝇翼,使匠石斫之,匠石运斤成风,听而斫之,尽垩而鼻不伤,郢人立不失容。宋元君闻之,召匠人曰:'尝试为寡人为之。'匠石曰:'臣则尝能斫之,虽然,臣之质死久矣。'"楚人鼻子上粘了很细薄的东西,匠人运斤成风,一斧头下去,鼻子上薄如蝇翼的东西被削掉,而鼻子却安然无恙。能够达到这个水平,同样因为二者均是好道者,从而能够以道对道,两无伤也,好道者技进于与对象合一,而对象也是好道者,"立不失容"。

而对《庄子》中的这个思想进行艺术性发挥最好的还是苏轼。苏轼说文章要写得行云流水,初无定质,"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所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态横生"(《答谢民师书》)。这实际上就是创作中的自由的问题。在《文说》一文中,苏轼总结自己的创作经验说:"吾文如万斛泉源,不择地而出,在平地滔滔汩汩,虽一日千里无难。及其与山石曲折,随物赋形而不可知也。所可知者,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可不止,如是而已矣。其他虽吾亦不能知也。"能够在创作上做到"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可不止",实际上是一种长期修养而成的心灵自由的结果,心灵自由带来创作上的随意与自由,而心灵的自由正是潜修的结果。《庄子》里面的故事讲的是得道和自由创造的问题,苏轼讲的是得道和艺术创作自由的问题,二者虽对象不同,但确乎又具有共同的机理。宋代有个禅僧庵守净写过一首诗,诗云:"流水下山非有意,片云归洞本无心。人生若得如云水,铁树开花遍界春。"这首诗表达的是人生的自由境界,但这何尝不是一种创作的自由境界呢!在苏轼那里,人生和艺术常常是合一的,人生的行云流水、姿态自然,也就是艺术的行云流水、姿态自然。

七、道与味

"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老子》六十三章。老子说最高的"味"是"无味",但老子谈这些不是在谈艺术,而是在谈政治,正如王弼注所说:"以无为为为,居以不言为教,以恬淡为味,治之极也。"老子在另外一章又说"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也是同样的意思。道是"无味",正因为无味,所以才能够统领众味,为众味之主,同时"无味乃是至味也"。老庄还谈到了与"无味"位格相同的一些观念,例如"见素抱朴"《老子》十九章。中的"素"与"朴"。素与朴和无味是一个等级的东西,在味上是无味,在色彩上那是淡,就是素朴,老子说"处其实,不居其华"《老子》三十八章。就是这样的意思。但老庄对于素朴的理解并不是原始的意味,《庄子》中就说:"既雕既琢,复归于朴。"郭象注云:"还用其本性也。"以为"素朴"才是"物之初",素朴才能与道匹配。

这一点对后世也影响巨大,基本上可以说左右了宋代及其以后中国的艺术趣味,当然这是后人从艺术思想上发挥而如此的。以恬淡为上,把恬淡作为最高的艺术境界与趣味,并不是中国诗歌、绘画的初衷,例如在魏晋南北朝时,就是以华丽为标准,正因为以此为标准,所以陶渊明在魏晋南北朝时的地位是不高的,他的诗歌在钟嵘的《诗品》中就不能居于上品,而只能居于中品。但是,从晚唐开始,到宋代时,人们的艺术趣味似乎主要转向了"平淡"、"恬淡"。梅尧臣就说过"作诗无古今,唯造平淡难"(《读邵不疑学士诗卷杜挺之忽来因出示之且伏高致辄书一时之语以奉呈》)这样的话。要把诗写平淡,很难。

宋人把平淡推崇为最高境界,苏轼对陶渊明、柳宗元的推崇也很能够说明问题,称赞渊明、子厚是"贵乎枯淡者","外枯而中膏,似淡而实美"(《评韩柳诗》)。所谓"绚烂至极,归于平淡"大约正是有宋一代的主流趣味,宋代人把老庄贵朴、贵自然、贵无味、贵恬淡的思想变成了艺术中一个主要的方向。所以,陶渊明在宋代地位陡升,他在宋朝以前地位不高,但随着艺术趣味的转变,其诗在宋代被推入了诗的极品行列。宋代一些理学家甚至把陶渊明称为"诗哲",认为他的诗就是用最自然的语言,写出了天理流行的境界。金代的元好问在《论诗三十首》里面评价陶渊明说:"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这已经是最高的评价了。可见,艺术趣味的转变对于一个作家的地位与评价会产生多么重要的影响。基本上可以说,在宋代以后,平淡已经成了艺术中最高的准则。

这个影响除了诗歌外,还有对绘画的影响。绘画到了宋元时期已经转向为水墨山水画创作。为什么用水墨?就是贵"朴"的思想使然,在色彩上选择最朴素、最平淡的,而水墨是最不见颜色的颜色。

八、道与美丑

老、庄爱讲辩证法。老子说"反者道之动",王弼解释说"高以下为基,贵以贱为本,有以无为用,此其反也",也即是说,道的规则就是向相反的方向转化。《老子》里说:"曲则全,枉则直,窪则盈,弊则新。少则得,多则惑。"《老子》二十二章。又说:"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老子》二章。这是《老子》里面的辩证法。在这个问题上,我同意李泽厚先生的看法,他认为老子的辩证法更多的是一种生活辩证法,而不是概念辩证法。

《庄子》把这个辩证法发挥得更加彻底,成了一种相对主义。相对到什么程度呢?在庄子那里就是"同美丑,齐生死",美就是丑,丑就是美,生就是死,死就是生。"举莛与楹,厉与西施,恢恑憰怪,道通为一。""天下莫大于秋毫之末,而太山为小。莫寿于殇子,而彭祖为夭。"《庄子》里面就讲,你说某女子是个美人,很漂亮,但是为什么她从池塘边经过,鱼儿都吓得往水下面钻呢?鸟儿吓得高飞而去呢?可见,人类说美,但是鱼儿、鸟儿认为丑。最后,《庄子》就认为美丑没有定论。《庄子》这个美丑观已经不是人类的美丑观,而是宇宙的美丑观,是超越了人类的、更高的思考了。

老庄的这个思考对中国后世艺术上的美丑观有很大影响,那就是得道者美,不得道者丑,道之所在,美之所在也。这与西方的美丑判断是不大一样的。西方对于美丑的判断主要是形式的判断,如符不符合比例,合不合乎尺寸,等等。从希腊的毕达哥拉斯开始,基本上就是那样了,但中国就不一样,在中国,美不美主要看与道的关系,《庄子》里面所赞美的那些人都是长得很怪的,或者很难看的,但都是得道的人,在庄子眼中,得道就值得赞美。这对后世的艺术思想的影响就是,美不主要是一个形式的问题,而是一个与道合一的问题,形式上丑到极致但也就是美到极致。为什么丑到极致的东西就美到极致呢?那是因为和道在一起。大家知道,八大山人的绘画风格就是以丑为美,中学课文里面有一篇文章叫《丑石》,大体都是这个思考方式与认知。中国人自身对美的看法是比较具有东方味道的,即用"道"的标准来判断,也就是主要不是形式上的标准,形式无论多丑,只要与道同在,它就是美的。

九、道与物化

在《庄子》里面有几处谈到道与物化的问题。一处说:"工倕旋而盖规矩,指与物化而不以心稽,故其灵台一而不桎,忘足,履之适也;忘腰,带之适也;忘是非,心之适也。"一处说:"昔者庄周梦为胡蝶,栩栩然胡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俄然觉,则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胡蝶与?胡蝶之梦为周与?周与胡蝶,则必有分矣,此之谓物化。"两处所说的意思虽略有不同,但中心大约相同,实际上就是现代所说主客体合一的问题,或者是传统中所说的心物合一、心物交融的问题。心物合一,则主客体之间的界限消失,心化为物,物亦化为主体之心,达到物我两忘的境界,同时也物我两全。足就是履,履就是足,腰就是带,带就是腰,不知道哪是我,哪是物,如果你没有忘对象或者对象没有忘你,物我就没有达到毫无间距的合一。

这是《庄子》里面讲的"物化"的内容,这是在"道通为一"的前提下主客体之间的互相展开。这引申到后世文学艺术之中就形成了艺术创作中的"心物交融理论"。关于这方面,发挥得最好的也是苏轼。苏轼评价他的朋友文与可画竹子的时候说:"与可画竹时,见竹不见人。岂独不见人,嗒然遗其身。其身与竹化,无穷出清新。庄周世无有,谁知此凝神。"(《书晁补之所藏与可画竹三首》其一)画竹乃是艺术之事,而在从事艺术之中的"其身与竹化,无穷出清新",当然是艺术中的"心物交融"了,而非《庄子》中"物化"的原始意义。诗句中还有"庄周"字眼,可见其思想来源处,但更可见苏轼对庄子思想脱胎换骨之手法的高明处。艺术创作中的心物关系要求达到不知道到底是你在画竹子呢还是竹子在画你,而与可画竹就达到了这个境界,竹我两忘,故而才能够无穷出清新。心物无隔,主客体完全合一的"心物交融"艺术思想,在后世有若干人加以发挥,苏轼只是其中一人而已。

同类推荐
  • 张中行散文:人物卷

    张中行散文:人物卷

    张中行以他独有的思想家的头脑,哲学家的智慧,国学大师的底蕴去勾勒人物,带有一种“史”的眼光,简单几笔就写出了人物的文化内涵和精神品格,勾魂摄魄。
  • 人一生不可不知的中外名著

    人一生不可不知的中外名著

    本书采用分类编排的方式,系统地介绍了各个时期、各个国家的名家著作,让你在一本书中了解百余部名著,跨时代、跨地域地感受一次心灵震撼。书中收录名著涉及文学、哲学、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历史、宗教六个大类,是迄今为止市场上收录名著最多、最全的一部全集。不论你是少年、青年、中年,还是老年;不管你是读书、工作,还是创业。你都可以从这些伟人的著作中受益,开阔视野,提升自身素养,汲取心灵智慧,享受一次愉快的名著之旅!
  • 老街

    老街

    这是一本厚重的散文集,放在手里沉甸甸的,仿佛秋后收获的果实。这让我联想到了有那么一些人,在当今经济大潮的社会生活中仍然在坚守,在默默耕耘,在无私奉献,他们是中国文化的脊梁和良知。
  • 中国近代文学简史(世界文学百科)

    中国近代文学简史(世界文学百科)

    本套书系共计24册,包括三大部分。第一部分“文学大师篇”,主要包括中国古代著名作家、中国现代著名作家、世界古代著名作家、亚非现代著名作家、美洲现代著名作家、俄苏现代著名作家、中欧现代著名作家、西欧现代著名作家、南北欧现代著名作家等内容;第二部分“文学作品篇”,主要包括中国古代著名作品、中国现代著名作品、世界古代著名作品、亚非现代著名作品、美洲现代著名作品、俄苏现代著名作品、西欧现代著名作品、中北欧现代著名作品、东南欧现代著名作品等内容;第三部分“文学简史篇”,主要包括中国古代文学简史、中国近代文学简史、中国现代文学简史、世界古代文学简史、世界近代文学简史、世界现代文学简史等内容。
  • 李白诗歌语言研究:并列式复合词

    李白诗歌语言研究:并列式复合词

    本书全面统计出李白诗歌中共有复音词14563个,其中有并列式复合词1223个;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联系唐代文化背景和全唐诗的语境,通过艰苦的考证和分析,相当准确地解释了其中218个并列式复合词的语义,包括一些宗教色彩颇浓的词语;分析了构成李白诗歌并列式复合词两个语素之间的各种语义关系;论证了这些复合词是以上古单音词作为语素而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归纳出这些并列式复合词意义的类聚特点,揭示李白诗歌中并列式复合词应用的鲜明系统性以及李白诗歌用词“无一句无来历”的特点。
热门推荐
  • 双生庶女

    双生庶女

    分别寄养在两个姨娘名下的双生姐妹同时出嫁,名动锦城;姐姐才情绝艳,妹妹温婉如玉;姐姐嫁的是昌邑侯府的俊美无铸的世子爷,妹妹嫁的是备受皇恩的世袭郡王爷。都说相爷好福气,谁料洞房花烛夜,新娘却是换了人;晴天霹雳,姐姐成了人人称羡的郡王妃,她成了侯府厌弃的扫把星。成亲三载,苦于无子,被迫为妾;这还不算,与小叔乱伦?与外男通奸?一纸休书,砸在脸上,伤在心间?一杯鸩酒,灌入愁肠,了却余生?不!休书,她可以收,收得毫不犹豫,这样的夫君,不要也罢!鸩酒,她不能喝,喝了枉成冤魂,天大的冤屈,她还没伸!可是,贴身的丫鬟,竟然帮着灌她毒酒?双生姐姐含笑踩在她身上洒下化骨水?是她看错了么?原来,一切都是她的亲姐姐搞的鬼:被推破相,嫡母惨死,姨娘升位,上错花轿,三年无子,乱伦通奸,休书鸩酒…当初的好,一切都是假象。为什么?因为一样的容貌,姐姐不讨家人欢心,她却能逗得家人开怀;一样的容貌,姐姐要嫁给性格暴躁的侯爷世子,她却能嫁给身份尊贵的郡王爷;一样的容貌,姐姐后院姬妾成群,她却独受夫君的宠爱…有谁甘心?是嫉恨蒙了双眼!易谨宁恨极而笑,隐忍着鸩毒带来的疼痛,看着自己的双脚渐渐被化骨水化去,狠狠发誓:若有来生,此生所受,我定千百倍报之!一觉醒来,她已重生,一改温婉,犀利决绝。姨娘恶毒,她更狠毒;亲姐伪善,她更伪善;庶妹刁钻,她更刁钻;来吧,看谁更会演戏!可是,还有一个人更会演戏,她的半傻子瞎子夫君,那就…一起演吧。玩转朝堂,整死妖精,铲除祸害,揪出害群之马!害我元凶,不甘落马,水落石出,爆料惊天秘密!落魄夫妻,惨遭追杀,横扫劲敌,看我坐拥江山!然而,当一切尘埃落定,竟不知哪里又冒出来一个双生妹妹。抢她的夫君,夺她的后位,还要死要活说她才是真正的易谨宁…【精彩语录】妖异美男来爬墙,她撤了梯子,指着墙角的狗洞,“你,适合从那里出去!”太后懿旨赐婚,她爽快接旨,“不就是个半傻子外加睁眼瞎子?我嫁!”与亲姐同一天出嫁,她不慌不忙,心道,“这回你要跟我换夫君,我还成全你!”洞房花烛夜,她将夫君暴打一顿,独占大床,“爬狗洞的,不准睡我的床!”【精彩对白】书房篇:某王爷正在闭眼作画,王妃进来道:“咦,干嘛闭着眼睛画?”某王爷睁眼,闪亮的眸子流光乍现:“我是瞎子!”某王妃上前,指着那副美人戏猫图:“为什么要把人的皮肤画成绿色,把猫的爪子画成人的手?”
  • 王爷出招:缉拿腹黑王妃

    王爷出招:缉拿腹黑王妃

    穿——穿了!老天一定是嫌弃她在二十一世纪混得太好,所以才故意把她扔到这鸟不拉屎的地方任她自生自灭。美男老爹家有个小气后妈,整天想着把她油炸蒸著烧成菜;好不容易出了母老虎窝又入狼窟。冰山男对她不是喊打就是喊杀,不就是偷了他一匹宝马外加半个国库吗?那只小诱受则千方百计想将她拆吃吞腹,嚷嚷着要让她还他清白之身……想她是谁?二十一世界连黑道都闻风丧胆的死神罗什,看她如何见招拆招,吃男不吐骨头……
  • 绮户朱阁

    绮户朱阁

    候门似海,平静的表面下,波诡云谲端木芬一介寒门孤女,投亲而来她左右周旋,谨小慎微,只想换得数年安稳然而形势逼人,她终深陷侯门无可奈何,她只能用自己的聪慧,为自己也为身边的人在重重院墙里谋一世岁月静好
  • 随身空间:带着包子去修仙

    随身空间:带着包子去修仙

    莫名穿越到修真界,她,一个现代穷学生,居然踏上了修仙之路!步入天云门,遇上个贪吃师傅,最关键的是,还有好多帅哥师兄!下山历练,她夺法宝,抢美男,不亦乐乎!纳尼?有人要争夺天云门?哼,毁我家园者,死!
  • 军事先锋

    军事先锋

    科学是人类进步的第一推动力,而科学知识的普及则是实现这一推动的必由之路。在新的时代,科技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为我们青少年的科普教育提供了新的契机。抓住这个契机,大力普及科学知识,传播科学精神,提高青少年的科学素质,是我们全社会的重要课题。科学教育,是提高青少年素质的重要因素,是现代教育的核心,这不仅能使青少年获得生活和未来所需的知识与技能,更重要的是能使青少年获得科学思想、科学精神、科学态度及科学方法的熏陶和培养。科学教育,让广大青少年树立这样一个牢固的信念:科学总是在寻求、发现和了解世界的新现象,研究和掌握新规律,它是创造性的,它又是在不懈地追求真理,需要我们不断地努力奋斗。
  • 名门盛宠:早安,老公大人

    名门盛宠:早安,老公大人

    关于名门盛宠:早安,老公大人:结婚两年,老公一月催一次离婚,苏慕容很淡定的在某个月黑风高夜,把她丈夫给睡了! “老公,我们这是履行夫妻义务。你不满意没关系,我们继续,做到你满意为止。” 他是商界权贵,高高在上,却不近女色,警惕家里妖娆的老婆,“你干什么?” “一星期一次,直到你习惯。”苏慕容勾唇扑上来。 她是商界女强人,为了家族企业跟他联姻。 他想离婚,她就睡他,不择手段,肆无忌惮!直到他上瘾,对她束手无策! 终于,苏慕容如愿以偿的怀孕,坐稳了莫太太的位置,一脚把被窝里毛手毛脚的男人踢出去。 “莫总...
  • 世界最具财富性的企业精英(4)

    世界最具财富性的企业精英(4)

    我的课外第一本书——震撼心灵阅读之旅经典文库,《阅读文库》编委会编。通过各种形式的故事和语言,讲述我们在成长中需要的知识。
  • 萌妻休夫:腹黑王爷小哑妃

    萌妻休夫:腹黑王爷小哑妃

    她第一次入宫,隔着帘子,他对母妃说:“儿臣选她。”她对他表示:“你堂堂一个王爷娶个哑女,连我都替你叫屈。”“你娶我肯定要后悔的!”她总好奇:“你为什么娶我?”晋王瞟了她一眼,淡淡一句,“图个清静。”“最后一次回答,你是我萧子隽要娶作王妃的人!”他到底不知不觉中爱上自己的王妃,而她出乎意料地将他“卖”了。“臣媳要与晋王和离!”推荐轻寒公子的新文《驯夫小野妃:腹黑王爷难搞定》
  • 幽幽古堡之吸血鬼传说

    幽幽古堡之吸血鬼传说

    侦探小了淘淘等人误入欧洲一个人迹罕至的古镇,进入了与世隔绝的幽幽占堡。占堡的秘门里是一座幽幽冰风暴,镇压着吸血鬼魔王。吸血鬼魔王发誓:谁将他放出来,他就听命于谁。八个被人控制的少年,破解了八块诡秘的钥匙碎片,尘封之门被打开了,蝙蝠纷飞,狼人跳跃,吸血鬼魔王在古堡里冷笑。为了阻止吸血鬼魔王到人间作乱,淘淘等人奋力战斗……
  • 读三国演义悟做人之计

    读三国演义悟做人之计

    为了让读者从《三国演义》中更好地领悟如何做人,结合《三国演义》中的典型故事,将其中人物形象简略而生动地展现在读者面前,然后结合社会现实来揭示做人的方法和技巧,给读者耳目一新的感觉。 以《三国演义》为引子,或以全局为立足点,提纲挈领,或以局部为落脚处,小中见大,剖析出了较为全面的做人智慧,希望能够抛砖引玉,给读者带来更有价值的启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