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防灾减灾必须常备不懈,科技减灾更应常备不懈。政府的灾害管理水平作为一国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已成为评价政府工作与进步程度的一个重要标志。灾害管理是一个系统,必须要构建"政府领导,分级管理,统筹协调"的联动体系,各区域优势科技资源及时聚集和有效利用的联合行动工作体系,以便能在灾害发生时迅速启动科技赈灾。
4.1整合科技资源实施科技赈灾的主体
4.1.1强化党委政府的主导地位
4.1.1.1党中央国务院是科技赈灾的决策中枢
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灾害种类多、频度大、分布广、损失严重,关系到整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和长治久安。在与自然灾害的长期斗争中,我国积累了许多应急管理的经验,制订了"预防为主,防治结合"、"防救结合"等一系列政策方针,颁布了《破坏性地震应急条例》、《防震减灾法》等一系列自然灾害应急管理法律法规,初步建立起自然灾害应急管理的工作体系。
根据2007年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建立统一领导、分级负责和综合协调的突发事件应对机制。实行统一的领导体制,整合各种力量,是确保突发事件处置工作提高效率的根本举措。该法规定,国家建立统一领导、综合协调、分类管理、分级负责、属地管理为主的应急管理体制。
所谓统一领导,是指在各级党委领导下。在中央,国务院是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工作的最高行政领导机关;在地方,地方各级政府是本地区应急管理工作的行政领导机关,负责本行政区域各类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工作,是负责此项工作的责任主体。在突发事件应对中,领导权主要表现为以相应责任为前提的指挥权、协调权。
在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党中央总揽全局、审时度势,在震后第一时间就把抗震救灾确定为全党全国最重要、最紧迫的任务,迅速成立国务院抗震救灾总指挥部,举全国之力抗震救灾,建立起上下贯通、军地协调、全民动员、区域协作的工作机制,紧急调集人民解放军、武警部队、民兵预备役人员、公安民警和医疗卫生人员、新闻工作者、科技工作者等各方面力量赶赴灾区,向灾区运送大批救灾物资,开展了一场我国历史上救援速度最快、动员范围最广、投入力量最大的抗震救灾斗争。各地区各部门大力发扬全国一盘棋思想,一方有难、八方支援,一切为了灾区,全力支援灾区,在调集人员、支援物资、收治伤员、安置移民、建造临时和过渡住所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
在党中央和国务院的统一领导下,充分体现了对科技赈灾的高度重视和运筹决策。2008年6月30日,中共中央在北京中南海怀仁堂召开抗震救灾先进基层党组织和优秀共产党员代表座谈会。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发表重要讲话。他指出:"坚持依靠科学、运用科学,把科技的力量与顽强的斗争紧密结合起来,既充分发挥人的能动精神,又充分发挥科技的重要作用,攻克道道难题,化解种种风险,使科技成为战胜地震灾害的强有力支撑"。在2008年10月8日举行的全国抗震救灾总结表彰大会上,胡锦涛进一步强调:"我们要进一步加强防灾减灾工作,显著提高防灾减灾能力。提高防灾减灾能力,是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保卫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成果的必然要求。
要坚持兴利除害结合、防灾减灾并重、治标治本兼顾、政府社会协同,全面提高全社会对自然灾害的综合防范和抵御能力。要加快完善防灾减灾各项法规和综合性配套政策,强化各级政府防灾减灾意识和职责,加快构建覆盖各地区、各行业各单位的防灾减灾预案体系,增强防灾减灾力量资源整合和协调配合。要强化城乡防灾能力建设,提升防灾减灾科技水平,增强灾害监测预警能力,加强防灾减灾基础设施建设,健全对各类灾害的风险监控、应急处置、灾害救助、恢复重建等防灾减灾措施。要强化对自然灾害预防、避险、自救、互救等知识普及,全面提高全社会风险防范意识、技能和灾害救助能力。要加强防灾减灾领域信息管理、宣传教育、专业培训、科技研发及国际人道主义援助等方面的国际交流合作,积极借鉴国外防灾减灾的成功做法和经验,建立健全同有关国际机构和各国政府在防灾减灾领域的合作机制,充分发挥我国在国际防灾减灾领域的重要作用。"
2008年5月2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国务院抗震救灾总指挥部总指挥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家汶川地震专家委员会成立会议。国家汶川地震专家委员会在国务院抗震救灾总指挥部的领导下,开展灾害评估工作,组织地震科学考察和研究,为抗震救灾和灾区恢复重建提供科学依据。
专家委员会由跨部门,多学科,老、中、青专家组成,来自中国地震局、科技部、国土资源部、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教育部、水利部、环境保护部、住房城乡建设部、中国气象局10个部门,涉及地震学、地质学、地球物理学、大陆动力学、土木工程学、灾害学及水电工程、水环境与生态、气候等22个专业学科。30位专家中有13位院士,17位研究员和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名誉所长马宗晋担任专家委员会主任。温家宝发表了讲话,他指出,成立专家委员会,为抗震救灾提供科学支持,对于受灾群众的安置、开展生产自救和灾后重建十分重要。专家委员会的主要任务是:第一,进行地震和地质构造的现场调查和评估,协助国家地震部门做好地震预报和次生灾害防治工作。第二,通过调查研究,为制定灾后重建规划提供科学依据。第三,通过资料收集、分析和研究,总结这次地震发生的原因、规律和趋势,为今后防震减灾工作提供科学意见。
2008年5月2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刘延东来到中科院地震灾害遥感监测应急指挥部,听取了有关工作汇报,看望慰问抗震救灾科研人员,向夜以继日奋战在遥感监测和灾情评估工作一线的全体同志,致以亲切的慰问和崇高的敬意。她强调,科技战线要坚决贯彻中央的决策部署,坚持创新为民、科技救灾,发挥学科交叉、综合集成的优势,发扬团结协作、连续作战的精神,全力以赴,为抗震救灾、灾区群众安置和灾后重建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与服务。刘延东说,四川省汶川地区发生强烈地震以后,中科院急国家所急,急人民所难,紧急启动遥感监测与灾情评估工作。
连日来,广大科研人员克服各种困难,连续进行雷达和光学航空遥感作业,获取大量灾区重点区域、重点部位的灾情监测数据,在第一时间处理形成遥感影像,通过与灾前遥感影像资料的比对、解读和判研,及时提供遥感影像和分析报告,准确显示了重点区域和部位的具体灾情,标示了大量潜在的滑坡、泥石流、水库溃坝等次生灾害,预评估主要受灾体的数量和直接损失,为中央和国家有关部门的抗震救灾指挥工作提供了咨询服务和决策依据。刘延东指出,当前,抗震救灾工作进入关键阶段,任务十分艰巨。
中科院要继续发挥科技优势,全力支持和配合国家和地方有关部门开展科技救灾工作,加强对遥感影像的解译判读,准确分析可能发生的次生灾害对人员和道路、水利等基础设施及重点工程的威胁,并在灾区卫生防疫、心理干预和灾后恢复重建等方面,进一步提供有科学依据的咨询意见和技术支持。刘延东强调,中科院要从长远出发,在基础研究、可持续发展研究和高技术研究方面,进一步加强前瞻部署和综合交叉,探索和认知地震等重大自然灾害的机理和规律,提出前瞻性、创造性的科学思想和对策建议,并建设灾害监测网络体系,发展监测预报、防灾减灾的关键技术和系统解决方案,为保障国家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为人类的幸福安康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2008年6月3-4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科学院院长路甬祥到四川看望慰问受灾群众、科研人员,指导科技救灾工作。在川期间,路甬祥强调,要进一步发挥中国科学院在人才基础、知识积累、科技装备等方面的优势,创新为民、科技救灾。要发挥跨所跨学科协作精神开展对灾情的分析研判,对防治次生灾害和灾区恢复重建提供技术支持,提出积极的咨询建议。路甬祥强调,当前工作重心转移到防治次生灾害和灾后恢复重建上,中国科学院要充分发挥科技国家队的作用,跨所跨学科协作,及时提供次生灾害预测,抗震救灾心理学救助,地震灾害对我国经济、社会的影响,灾后疫情防治等方面的信息和咨询报告,利用知识和科技储备优势,为中央和国家有关部门指挥决策提供咨询意见和科学依据。
2008年5月20日全国政协副主席、科学技术部部长万钢在出席第十一届北京科博会主题报告会时表示,汶川特大地震发生以来,科技部按照党中央、国务院部署,紧急动员全国的科技界,把抗震救灾作为当前的首要任务,立即投入到抗震救灾工作中,并对科技抗震救灾工作进行了部署和安排。地震发生后,科技专家在第一时间利用卫星遥感、遥测等先进技术手段,组织专家对这次地震的灾情进行研判,为科学研判灾情提供支撑。
地震发生以来,每天都通过获取的灾区高分辨率空间卫星图像和合成孔径雷达图像,派出航测飞机进行数据测量,对灾区的灾情状况、损失程度和变化趋势进行综合分析,并不断将分析报告和建议报给国务院和抗震救灾指挥部。同时,专家队伍还开展对次生灾害的预测预防工作。地震发生后,科技部立即针对滑坡、泥石流、火灾、水灾、有害物质泄露、易发传染病等地震可能引发的次生灾害,组成了10个专家组,认真研究,为减少这些次生灾害的危害提供咨询建议和科技手段,并组织专家编印了防震减灾知识手册,指导灾区人民防震减灾。另外,全国各地的科技单位还向灾区紧急提供急需的技术、装备、仪器和其他物资,并针对救灾减灾面临的技术问题,编制适用技术手册,对救灾工作提供技术指导和服务。不少科研单位还紧急调集科研经费,安排应急的科技救援任务。当前,科技界已经启动对灾后重建科研工作的部署和安排。
目前在中央政府的管理方面,与减灾直接管理相关的主要是国务院应急办公室、中国气象局、国家地震局、水利部、林业部、农业部、民政部以及海洋局等部门。为更好贯彻践行中央政府有关抗震救灾的正确决策,国务院各部门积极地行动起来,开展科技抗震救灾工作。以农业部为例,由该部抗震救灾指挥部副指挥长、国家首席兽医师贾幼陵带领专家组于2008年5月13日赶赴四川灾区。入川后,专家组先后深入6个重灾区市州、21个极重灾县中的13个县市、59个受灾乡镇、120多个点调查了解灾情情况,制定农业抗震救灾工作方案,明确工作重点,指导和协助地方积极开展灾后防疫和农业恢复生产等工作。研究制定农业抗震救灾工作方案。2008年5月16日,专家组根据实地调查情况,认真研究防疫工作方案,确定"由外向内,逐步推进"的原则,重点开展动物尸体清理、无害化处理和环境消毒工作。以农业部赴川抗震救灾专家组名义向省指挥部建议,尽快将无害化处理和消毒工作纳入工作日程,确保进入灾区防疫物资和人员交通通畅。
2008年5月28日,专家组根据农业抗震救灾工作进展情况,及时调整灾区防疫工作重点,按照"分类指导,突出重点"的原则,由无害化处理和消毒工作转向灾区人口聚集地、灾民安置点及周边区域的狂犬病、乙型脑炎、猪链球菌病和炭疽等人畜共患病的紧急免疫工作,指导和协助当地做好紧急免疫工作。同时,制定了防控鼠害和鼠传疫病技术路线,从灾区居民居集区、灾民集中安置点及周边区域和倒塌房屋等重点区域,逐步向农田扩大。确立了当前农业生产工作重点,切实抓好灾区"双抢",做好改种补种工作。切实保证防疫应急物资调拨与供应。为及时满足无害化处理、消毒和灭鼠工作需要,先后协调解决应急防疫资金6 050万元(其中鼠害防控资金2 050万元),用于采购消毒药品、消毒器械、毒饵、捕鼠夹等物资以及紧急防疫工作经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