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上是"是"字特指问判断句,其中例(13)~(16)是疑问代词及其短语作谓语,例(17)、(18)是疑问代词及其短语作主语。
疑问判断句中,疑问代词作谓语的比较多见,作主语的比较少见。具体到三类判断句式,无系词句疑问代词一般只能作谓语,不作主语;"为"字句疑问代词既可以作谓语,又可以作主语;"是"字句疑问代词主要作谓语,偶尔作主语。"为"字句疑问代词作主语的比较多,这可能与"为"字来源于动词有关。"是"字句在现代汉语中疑问代词作主语极为常见,但在中古时期并不多见。
为比较三类判断句构成特指问的异同,我们调查统计了六部专书特指问判断句的使用情况,特指问判断句共出现105例,其中无系词句最多,比"为"字句和"是"字句的总和还多。不过我们注意到,由中古前期到后期,无系词句和"为"字句充任的特指问判断句数量明显下降,而"是"字句充任的特指问判断句大幅上升。
(二)是非问判断句
是非问是说话者提出一个问题要求听话人给予"是"与"非"的回答,一般是有疑而问;但是有时说话人对所提话题已经有了既定的认识,采用反诘问的方式表达自己的看法,这时是无疑而问。判断句采用是非问的形式表达,有时是说话人对于话题答案完全不确定,期待一个正确回答,这时疑大于信;但更多的时候是说话人对于话题本有自己的看法了,采用反问的方式作出一种强烈的论断,这时信大于疑。是非问判断句可以借助无系词判断句实现。如:
(19)夫隆隆之声,鼓与钟邪?(《论衡·雷虚》)
(20)学道不动而得道者,乃周生乎。(《周氏冥通记》卷三)
(21)瓶沙问言:"将非悉达乎?"(《修行本起经》卷下,3/468b)
(22)汉后五十年,东南有反者,岂汝邪?(《论衡·实知》)
(23)是非上之恩邪?(《太平经》卷112/188)
(24)是不作善为孝所致邪?(《太平经》卷114/196)
(25)天下方乱,群雄虎争,拨而理之,非君乎?(《世说新语·雅量》)
例(19)、(20)是完全的有疑而问,可以用"是......吗?"的形式去翻译。例(21)、(22)与前两例相比,语气委婉了些,说话人对于话题有了一定看法,但不是很确定,但总的来说"信"的成分增加了,一般可以用"恐怕是......吧?"、"难道是......吗?"这样的形式去理解和翻译。例(23)、(24)、(25)是反问,无疑而问,说话人对于作出的判断深信不疑,可以用"难道不是......吗?"这样的形式去理解翻译。
是非问判断句也可以借助"是"字句实现。如:
(26)是佛所为乎?(《中本起经》卷上,4/151a)
(27)卿是天龙鬼神乎?(《贤愚经》卷一,4/355c)
(28)得无是白净王子悉达者乎?(《中本起经》卷上,4/150a)
(29)昔武王伐纣,迁顽民于洛邑,得无诸君是其苗裔乎?(《世说新语·言语》)
(30)卫曰:"形神所不接而梦,岂是想邪?"(《世说新语·文学》)
(31)夫神圣有旨,岂是辞讼所谠?(《周氏冥通记》卷一)
以上"是"字是非问判断句中例(26)、(27)是真正的有疑而问,可以套用"是......吗?"的格式去翻译。例(28)、(29)说话人已经有了一定的看法,只是不很确定,可用"大概是......吧?"、"难道是......吗?"的形式去理解和翻译。例(30)、(31)是无疑而问,表达反诘语气,用"难道是......"、"怎么会是......"的形式去理解翻译。
"为"字句极少构成是非问判断句式,在我们穷尽调查的六部专书中,只发现了3例,列举如下:
(32)使东井在极旁侧,得无夜常为昼乎?(《论衡·说日》)
(33)视其试书,不用其言,自快可意而行,是为人非乎?(《太平经》卷114/195)
(34)或问:"如所目,陆为胜邪?"(《世说新语·赏誉》)
扩大语料调查的范围,在《搜神记》中发现1例:
(35)策因此激怒,言:"我为不如吉耶?而先趋附之。"(《搜神记》卷一)
"为"字句自上古以来较少出现于是非问句中,这是"为"字句的一个特点。
无系词句和"是"字句是构成是非问判断句的主力,"为"字句较少使用。由中古前期到后期,"是"字句用例有了较大增长。
(三)反复问判断句
反复问是把一句话从正反两方面去问,反复问判断句是从正反两方面重叠判断谓语的句子,中古反复问判断句一般不出现后一判断项的谓语,只留用否定词,即以"VP+Neg"的形式出现。反复问判断句出现频率不高,无系词句、"为"字句和"是"字句皆可构成反复问判断句。如:
(36)是皆贪非一家之财,以自增益而坐之,得罪定死乃休,无续世之人,乃使先去者不见享食,是汝过非?(《太平经》卷114/202)
(37)又咨:"圣人知凡见世谛,即此凡夫不?"令旨答:"此凡即是世谛,圣人亦不见此凡。"(萧统《令旨解二谛义》)
以上是无系词反复问判断句。例(36)句末否定词用"非",例(37)句末否定词用"不"。
(38)行不纯质,复欲求道索久生,是正为索所不得,罪大重,少有贳时,此为知不乎?(《太平经》卷111/180)
(39)此为恩爱生忧悲不?(《中本起经》卷下,4/160b)
(40)问:"数息为泥洹非?"报:"数息相随鼻头止意,有所着不为泥洹。"(东汉安世高译《大安般守意经》卷下,15/172c)
以上是"为"字反复问判断句。例(38)、(39)句末否定词用"不",例(40)句末否定词用"非"。其中例(38)否定词后还附有语气词"乎"。
(41)母谓武子曰:"如此衣形者,是汝所拟者非邪?"(《世说新语·贤媛》)
(42)遥光府佐司马端为掌书记,曹虎谓之曰:"君是贼非?"(《南齐书·宗室传·始安贞王道生》)
(43)但观以上国再毁之臣,望府一逐之吏,当复是天下才否?此皆足下所亲知。(《宋书·周朗传》)
(44)问:"是否?"答:"亦非。"(《周氏冥通记》卷一)
(45)羡那问曰:"是汝师不?"答言:"非也。"(《贤愚经》卷六,4/395b)
(46)而问鱼言:"汝是迦毗梨不?"答言:"实是。"(《贤愚经》卷十,4/422c)
(47)孝伯曰:"卿家太尉、安北,是人臣不?"畅曰:"是也。"(《魏书·李孝伯传》)
以上是"是"字反复问判断句,例(41)、(42)句末否定词用"非",例(43)、(44)句末否定词用"否",例(45)、(46)、(47)句末否定词用"不"。其中例(41)否定词后附语气词"邪"。
三类判断句构成的反复问句在中古六部专书中使用数量都不多,只有零星用例。《贤愚经》中有18例,是因为"是汝师不"在一段话中反复出现15次,导致了其统计时用例较多。另外,对于中古汉语"VP+Neg"式反复问句句末否定词的性质学术界有不同的看法,有人认为句末否定词已经较大程度上虚化为语气词了,如果这种观点可以据信的话,恐怕我们考察的部分反复问判断句还要归到是非问判断句中,那么反复问判断句的用例就更少了。
(四)选择问判断句
选择问是并列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选择项让回答者作出选择的句子,如果其中的选择项是判断句,那么就构成了选择问判断句严格地说选择问判断句是几个判断句的并用,前面的讨论中每个选择项都是作为一个独立的判断句处理的。无系词句、"为"字句和"是"字句都能以选择单项的形式出现于选择问判断句中。中古选择问判断句实际出现数量并不多,在我们穷尽调查的六部专书中总计有7例,全部列出如下:
(48)且夫天者,气邪?体也?(《论衡·谈天》)
(49)伏羲所作,文王所造,《连山》乎?《归藏》《周易》也?(《论衡·谢短》)
(50)必以奇吉之物见而子生谓之物之子,是则光武皇帝嘉禾之精?凤皇之气欤?(《论衡·奇怪》)
(51)便问人云:"此为茶?为茗?(《世说新语·纰漏》)
(52)恩爱为乐?为忧悲乎?(《中本起经》卷下,4/160a)
(53)为实尔不?是世所美乎?(《中本起经》卷下,4/159b)
(54)佛言:"所食是新肉?为干肉乎?"(《贤愚经》卷四,4/375b)
例(48)~(50)是无系词选择问判断句,例(51)~(54)是有系词选择问判断句,其中例(51)、(52)前项和后项都用系词"为";例(53)前项用"为",后项用"是";例(54)前项用"是",后项用"为"。系词处于选择问句中就容易虚化为关联词,例(52)~(54)中的"为"字已经有了这种倾向。
可见,选择问判断句比较罕见,在四类疑问判断句中使用数量最少。上表统计出共有9例,是因为我们把不同类的两个判断句构成的选择问句分别计算,比如例(54),选择问判断句的两个选择单项分别为"是"字句和"为"字句,那么我们既计为"是"字选择问判断句,又计为"为"字选择问判断句。
总之,中古由三类判断句构成的疑问判断句中,特指问数量最多,是非问其次,反复问再次,选择问最少。比较中古时期三类判断句式在疑问句中的消长变化情况,无系词疑问判断句使用数量最多,其次是"是"字疑问判断句,最少的是"为"字疑问判断句。无系词疑问判断句占了疑问判断句一半的比例,是"为"字疑问判断句和"是"字疑问判断句的总和。不过由中古前期到中古后期,无系词疑问判断句所占比重由百分之七八十,下降到了百分之二十几(这种变化实际从《修&中》开始);"为"字疑问判断句所占比重基本呈下降趋势;而"是"字疑问判断句所占比重大幅上升,到了后期已经在疑问判断句中占据主力地位。
四、小结
从整体上看,中古时期使用数量最多的是无系词判断句,远远多于"为"字判断句和"是"字判断句。在否定判断句和疑问判断句中,无系词句的出现频率也明显高于"为"字句和"是"字句。不过,在判断句内部的结构形式、构成成分、语义关系方面,无系词句并不占优势。"为"字句与"是"字句相比,除了其否定形式使用数量稍占上风以外,其他方面皆不如"是"字句。
从历时的角度观察由前期到后期的动态变化,在使用数量和所占比重上,无系词句下降,"是"字句上升,"为"字句没有明显的积极的变化。这个发展趋势适用于所有判断句,当然也包括否定判断句和疑问判断句。
由中古前期到中古后期,"是"字句出现频率大大增加,在使用数量上取代无系词句成为判断句的主力。加上"是"字句在结构形式、语义关系等方面较其他两类判断句式更为灵活多样,那么"是"字句便具有了明显的优势,在竞争中压制了"为"字句,排挤了无系词句,逐渐成为汉语判断句的主流句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