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彖》中提出:“家人,女正位乎内,男正位乎外。男女正,天地之大义也。家人有严君焉,父母之谓也。父父,子子,兄兄,弟弟,夫夫,妇妇,而家道正。正家而天下定矣。”意思是说在家庭中,女人的正位是主内,男人的正位是主外。男女据此各尽其责,各人各守其本分,是天经地义的。而父母如同这个家里严厉的君王,负责使父子、兄弟、夫妻都能在这个家庭中各尽自己的职责,只有这样,家中的道德风尚才正。家庭安定了,天下就安定了。
治家重在立规矩,规矩立在前,共同承担家庭责任,各守本分,治家也就有方了。
家人卦中,九五代表父亲,六二代表母亲。因为上卦代表外,下卦代表内。
女人在家生火做饭,平衡家里的收支,教育着子女,操持家庭内部事务;男人在外像风一样四处行走做事赚钱养家,主持外界的事务。人类进入父系社会以后,一般都是男耕女织。男主外而女主内,夫唱妇随,家庭才和顺兴旺,事业才发展,社会才繁荣。
男主外而女主内并不是歧视女性、打倒女权。这其实是家庭分工的需要,也是由社会劳动特点、男女性别差异等决定的。正如马群、牛群,到了夜间在旷野中休息,自然会让母马、母牛到中间安全地带去睡,公马、公牛都在外围担任保卫的责任。人类也是一样,如果半夜有人敲门,丈夫再懦弱也要说“我去开”,这才像个男子汉!如果丈夫对妻子说“你去你去”,妻子前去开门,丈夫反而躲在妻子身后,那以后丈夫在家里还有什么地位可言?女人需要保护的天性又何以得到保障?女性的安全感又从何而来?
《家人卦》卦辞说“家人:利女贞”,意思是家里的女人能够坚守正道,始终如一,将会非常有利。
这点出了治家之道关键在女子。女人主内,内是非常重要的,一切事务皆应以内在为本,然后延伸于外。发生于内,形成于外。成家立业,事业成功与家庭的支持有很大关系,要想在事业上有所发展,就要严格治家,防止“后院”起火出现意外事故,这是事业成功的先决条件。
程颐这样说过:“夫夫妇妇而家道正,独云利女贞者,夫正者身正也,女正者家正也,女正则男正可知矣。”
家庭主妇正,则一家正。在家里,丈夫要尊重妻子,感谢妻子为家庭付出的劳动。没有成家的人,要知道贤惠能持家的女人对家庭的重要,妻子是家道的根本,所以择妻应慎重。
《家人卦》六四爻辞:“富家,大吉。”意思是:增富其家,大吉大利。
就是说女人不仅是一位贤妻,还要生儿育女,成为一位良母,具有柔顺正德品质的良母要协助中正刚严的父亲精心治理家中经济财务。家财富足,是主妇善于理财的结果。另外也表示人丁兴旺,这也是良母抚育的结果。
女子操持家务如何,也是男女能否治家的一个重要方面。由于当时的家庭以男子为主体,所以如果男子治家有方,则女子能把家务做好;反之,如果男子治家无方,则女子也就不能做好家务。
《家人卦》九五爻辞:“王假有家,勿恤,吉。”意思是:君王到了家里,不必担心,吉祥。
从卦象上看,九五一爻是阳爻居阳位,处于君主之位。这里指一家之主的父亲。只要作为一家之主、顶梁柱的父亲到了家,家里就没有什么好担心的,很安全、很吉祥。《象》这样分析本爻:“‘王假有家’,交相爱也。”
这里指出:作为一家之主的父亲关键是要能使全家人和睦相处,感情融洽,相亲相爱。父亲应该像家里的领导一样,带动、感染每个人的行为,并遵循人人受益原则去分配家庭的事务,通过自己的人格力量,使家人敬爱自己,鼓励家中每一个人发挥他的长处。
当然,现代社会发展了,妇女早已从门户之中解放出来了。女人已经不仅限于主内了,女人也有了自己的工作和事业追求;男人也必须分担家务劳动。现代家庭男女主内主外不一定要严守传统,但是男人在外面的重要性、女人在家里的重要性,都是永恒不变的。不管怎样,互补型的主外主内夫妻搭档,都有着非常高的成功率,因为这样一种互相需要的感觉贯穿夫妻感情,就像黏合剂一样,能把夫妻紧紧团结在一起。
2.从严治家,宽严相济,造福子孙
《家人卦》九三爻辞:“家人嗃嗃,悔厉,吉;妇子嘻嘻,终吝。”这是说有了规矩还要严格执行。
从卦象上看,九三为阳爻居于刚位,指代家庭之中的父亲。父亲应该坚守家庭之中的规矩,负起管教之责。母亲要在子女面前尊重父亲,树立他的权威。父母通力合作,让孩子知道家庭是有规矩的,这样,家庭亲情关系在规矩和准则的制约下,良性循环,协调发展。
“家人嗃嗃”,意指治家极严,有些做法使家人接受不了,使得家人怨言丛生,有伤感情。这种情况也会带来悔恨,造成危机。但毕竟家道未失,可以保证家人不会出大问题,终能吉祥。这个吉祥可理解为利多弊少,或者是说治家严总比治家松要好,因为这样做是符合治家原则的,虽然有过失,但没有失去根本。
“妇子嘻嘻”,意思是妇人和孩子随心所欲,过于放纵,最终的结果决不会好。这是指治家过松,规矩没有约束力,违背了治家的原则和规矩,这样下去,可能会产生大的祸患。因此,如果家人做事不对,可以严加训斥,对愚蠢的行为和过度的娱乐要严加限制,否则会有后悔的事情发生。
治家必须首先立足于严。父母的慈爱之心是必要的。但慈爱并不等于溺爱。严是爱,宠是害。“国有国法,家有家规。”人总是应该有一个怕主,尤其是小孩。孔子说:“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论语?季氏》)人心里头总要有一些害怕的对象,这样才会自我约束。天不怕,地不怕,那还得了?子女是需要教育的,总要让他有一个比较怕的东西,这便是家规。
现在的家庭大多是独身子女,每一对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子女有出息,许多家庭甚至不惜用重金来培养,但是独生子女的教育却越来越成为许多家庭头疼的问题,这是为什么呢?我们把三样东西都搞错了:第一个,方向错误;第二个,方法不对;第三个,方式有问题。如果把这些搞清楚,就很容易教子女,没有什么难的。
家庭要有规矩:我们家就是这个样,别人家怎么样我不管。父母要让子女知道爸爸妈妈是有原则的,由不得他人破坏。家规立起来,子女就会知道要怎么样去约束自己,也自然就知道该怎么去做。
子女在家里面规规矩矩,到外面自然以身作则,不用父母操心。
我们应当时常教诲家人为人处世要小心谨慎,说话、做事要讲原则,决不能随心所欲,为所欲为,否则就会使家中规矩形同虚设,从而导致上下互相欺骗,使一些亵渎放纵的事情发生。
要治好家,过严或过宽都失之偏废,任何事情做过了头,往往会走向反面,治家也是如此。过严,特别是封建家长制的那种“严”,从根本上说就是非理性的,当然也不可取。正确的方法应该是宽严结合,宽严有度,对子女严要严在点子上,引导子女走正确的人生道路。
如民族英雄林则徐,一生“历官十四省,统兵四十万”,但他以身作则,严于治家。其儿子林汝舟考中进士离家任职,林则徐写信给他,要求“勿贪利禄,勿贪权位,勿儿女情长,勿荒弃学业”。在自己当钦差大臣赴广州后,他给夫人写的第一封信就是“夫人务比嘱咐二儿须千万谨慎,切勿仰仗乃父的势力,和官府妄相往来,更不可干预地方事务”。在林则徐故居,他手书的楹联中寄托了对后辈的勉励:“师友肯临容膝地,儿子莫负等身书”。由于林则徐治家有方,其后裔在光绪年间共出来二十一个举人、七个进士。
家庭永远是我们在茫茫人海中最温暖的港湾。我们行有余力还会照顾左右邻居,但是前提是先把自己的家顾好,这叫做固本。把子女培养好,这是长远的。
治家不仅要宽严有度,而且要威而有信,树立良好家风关键在于家长以身作则、先修己身。
《家人卦》上九爻辞:“有孚,威如,终吉。”意思是:如果自己能够诚实有信,树立起威信,结果一定会获得吉祥。
《象》分析此爻道:“威如之吉,反身之谓也。”这里指出:之所以建立尊严和威信能够获得吉祥,是因为这种尊严和威信是通过严格要求自己得到的,而不是通过其他方式。
古人云:“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意思是说只要以身作则,用礼法感化妻子和兄弟,就可以由近及远地教育全国的人。因此,如果你是一位父亲,你必须严格要求自己,并坚持原则,才会得到大家的尊重。要经常进行自我反省,严于律己,要求家人不犯的错误自己也不能犯,要求家人做到的事自己也要做到,这样才能保持威望。
作为家长,必须自觉遵守各种社会公德,做到自重自爱,淡泊名利,乐善好施。“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只要我们做好表率,从小事做起,就一定能树立一个良好的家风。
蒙卦:童蒙养正,呵护赤子之心
“蒙以养正”出自《周易?蒙卦》,也可以说成“以正启蒙”。
《周易》里强调,家教启蒙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培养堂堂正正的人、顶天立地之人。父母是孩子最好的启蒙老师,通过对子女的早期启蒙教育,也可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
《序卦》说:“物生必蒙,故受之以蒙。蒙者,蒙也,物之稚也。物稚不可不养也,故受之以需,需者,饮食之道也。”意思是,事物刚开始的时候,肯定会有迷蒙,所以叫“蒙”。蒙卦就是迷蒙的含义,事物在幼稚阶段才会如此。所以,古人把幼儿教育称作蒙学,对刚开始的教育叫启蒙。“物稚不可不养也”,即当万物在幼稚的阶段时,必须要养育,给他所需要的物质食物和精神食粮,这样他才可以生存下来。
《象》这样解释蒙卦:“山下出泉,蒙;君子以果行育德。”意思是说:蒙卦的卦象是坎(水)下艮(山)上,为山下有泉水之表象,但要想发现泉水,必须设法准确地找到泉水的位置,即意味着必须先进行启蒙教育。君子必须行动果断,才能培养出良好的品德。
现在好像有许多孩子都不喜欢学习,一上课就犯困,一写作业就发愁,一提到学习就头晕,有的厌学甚至到了旷课、逃学的地步。家长对此很是揪心。学习本应该是一件快乐的事,为什么我们的孩子却认为是苦差事呢?是因为我们在孩子的启蒙教育中违背了内在的自然规律。父母是孩子最好的启蒙老师,父母要在家里把孩子从小教育好了,再送到学校去继续接受教育。
从《蒙卦》来看,父母教育子女,主要应该遵循以下原则:
1.刺激需求饥渴,让孩子主动“求”着学
父母给孩子启蒙教育,有一个总原则应当遵守,即引导孩子主动地学。
《蒙卦》卦辞:“蒙:亨。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意思是虽然处于蒙昧时期,但它却是亨通的。并非我去求无知的孩童来学,而是无知的孩童向我求教。
启蒙的原则是让孩子有学习的主动性。只有孩子觉悟到了自己的蒙昧,觉得不学无以立足时,主动学习的效果才是最出色的。
过去把学习叫“求学”,重在一个“求”字。“求”是“我要”的含义,“我要”的才是“重要”的,所以我才会重视学到的东西。就像孙悟空为了求师学艺,漂洋过海不知吃了多少苦头,可他一点儿不觉得苦,因为那是他想要的。
只有让孩子产生求知饥渴,启蒙才有好的结果。好比孩子饥饿难忍时,你给他一碗饭;口渴难忍时,你给他一杯水。这样才能达到最佳效果。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子女如果没有学习的自觉要求,尽管“我求童蒙”,也无济于事。所以孔子又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你没有达到困惑难耐的程度而来求教于我时,我不会给你启蒙;你没有达到犹豫不决又非决不可从而前来求我时,我不会给你指导和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