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种缅怀过去的形式是"模仿(copying)"。文艺复兴时期的建筑师就是这样使罗马风格的别墅和庙宇遍布欧洲,而且仿制前代风格的仿古家具在市场上一直很走俏。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来说,模仿更是一种常见手段,尽管有时候很不正规,比如"纪念乐队"的成员试图模仿一位逝去的偶像--甲壳虫乐队和猫王常是他们模仿的对象。目前在很多国家都有不少群体热衷于重演历史,所"重演"的常是历史血腥的一面,而且重演不同时期的历史。有些群体花费大量业余时间过着尽可能跟铁器时代相同的生活,以便制造"活着的历史";另外一些团体则经常重演17世纪的战争。其中有些人这样做仅仅是因为好玩,但另外一些人对待"历史重演"的态度非常认真,投入很大精力注重真实的细节,自始至终一直很投入其角色。在最近一次纪念"二战"中主要战役的游行中,参战老兵后面跟着战时的车队,上面满载着打扮成"二战"士兵的年轻人。
最后一种做法是"纪念(commemoration)",即放置一些纪念品来缅怀可能被遗忘的过去。尤其是在美国,人们用大量的历史标志来纪念过去。伦敦的一些建筑物上会有一些标志来说明这是名人出生的地方。在英格兰的埃克塞特有个有趣的例子。那里的妇产医院早就停止使用,而且新的医院已经取而代之。但是这座医院的建筑一直没有被拆毁,并不是因为这些建筑有多少建筑学价值,而是因为城中很多人的亲友在这里出生或去世,所以该地点变得重要。一位艺术家设计了一面纪念墙,上面镶嵌着许多在这里出生的婴儿的照片。
当然,对很多遗产来说,收集、纪念、保存和模仿在特殊情况下都可运用,多次讨论后才能确定采用哪种做法。在有些情况下,原来的物质所剩无几,那么重建的工作更多的是模仿,而不是保存。
2.中产化 (Gentrification)
伴随遗产而来的是身份地位的提升和文化资本的增加,其主要结果就是中产化或绅士化。在北欧和西欧的农村地区,来自其他地方、甚至来自国外的富人买下古老的乡间宅邸,有的作为周末或假期的别墅,有的长期定居。因此,乡村不再被视为属于缺乏教育和物质落后的农民,而是迅速地被有良好教育背景和专长,又热衷于田园"传统"生活方式的人所占领。因此,在欧洲,必须意识到,只要某地被确认为"遗产",不论是风景名胜区,还是自然保护区,那么紧随其后的中产化进程就会极大地改变当地的社会结构。新兴的中产阶级村庄会受到良好保护,而村里原来的居民由于经济原因被驱逐,搬到附近房子便宜些的小镇上。那些端着啤酒闲坐在小酒馆外面的老人好像在重演当地农民的生活,但他们可能都有大学学位和专门职业。有的地方,如马拉喀什,富有的外国移民拥有城中的大片地方。他们的文化背景完全不同,他们怀着极大的热情保护和修复城中的遗产,但同时也完全改变了城里的社会结构。在世界其他地方,包括中国,人们不会把拥有一座古老住宅看作莫大的荣耀。这使得保护历史建筑的难度增大,但社会结构却不会受到太大威胁。
七、个案研究
波尔蒂莫尔府的个案充分说明了不同利益持份团体各有其考量。该建筑原本是位于英格兰的一座大型乡村宅邸,20世纪20年代之前是一座私人住宅,之后是女子学校,后来成为医院,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逐渐沦为废墟,连木质框架都被偷盗一空。由于这座房子的建造经历了500年,任何复修工作面临的首要问题都是要确定以哪一年为开端。报纸上报道复修常用的字眼是"恢复昔日风采"。除了先要界定"复修"的定义,还要弄明白是哪一种昔日风采。不管哪种情况,确认一个年代或日期总是面临种种困难。1646年结束英国内战的主要条款是在波尔蒂莫尔府中最好的房间里签订的,因此有一部分团体希望把房间的面貌恢复到这个时期。但50年之后,这个房间又用全英格兰最好的石膏工艺装饰一新,所以艺术史学家希望将其复原。而窗户外面则是一些上好的智利松树(Araucaria araucana),这可是19世纪引入英格兰的第一批树木。真可谓众口难调!
事实上,作出决定之前需要咨询各利益持份团体的意见。波尔蒂莫尔府信托基金现在拥有这座房子的所有权,不仅要负责修复工程,还要确保公众有参观机会,即便所有权不是公共的。他们的计划是拆除主楼梯来扩大空间,楼梯是后来在院子里增建的。然而一群老太太坚决反对这一计划,她们20世纪30年代曾在这里读书,现在她们正在考虑是否要在遗嘱里把自己的钱都留给波尔蒂莫尔府的修复工程。另一团体"波尔蒂莫尔之友"主要负责清洁和必要的养护工作,防止建筑物倒塌。他们同样反对任何可能改变他们日常活动路线的决定,因为他们已经把工作当成了一项爱好。
信托基金最后终于决定把府中最古老的部分恢复原貌,这一部分可以追溯到16世纪。但接着就有医学史学家指出20世纪50年代这座房子做医院的时候,这一部分里有间屋子做过手术室,这间屋子能够保留下来实属不易,所以应该把这部分恢复到1955年,而不是1600年!让事情更加复杂的是,这所房子曾经以营利为目的成为一部电影的拍摄地(影片中1945年的德意志帝国国会)。电影制作人指出,这种一半是废墟的建筑正是他们想要的,虽说他们有很多完美修复的建筑可以选择,但可供选择的废墟并不多。最后,阁楼上还住着几个品种的蝙蝠,其中一些还是稀有品种,所以又有一个利益持份团体反对拆毁屋顶。由此可见,遗产管理没有简单的解决办法,争议随时存在。
目前在香港也有一处颇为有趣的遗产问题有待处理。一座名为大澳的小渔村坐落在大屿山上。因为过去十几年新建的大桥和海底隧道,前往该村落相当方便。现在该村已经成为旅游游览线上的一个景点,列入了各种旅游指南和广告中,到山上观赏大佛像的游客肯定也要到此参观。大澳村有一个繁忙的集市,可以明显地看出,很多小摊已经开始出售专门针对西方游客和中国大陆游客的产品,而不是供应当地人的日常所需。但最大的问题是这里的干栏式建筑。当地人至今仍居住在这种建在水面木桩上的小房子里。对现代人来说,这种房子显然太小而且有诸多不便。然而大多数游客对这种真实的原生态生活十分感兴趣,这一点从游客们不停拍照就看得出来。这些该如何保留?即使香港的富裕阶层对历史建筑有兴趣,也很难想象他们会把这些小房子买来,哪怕是当做度假小屋,就像西方具有特色的乡间农舍那样。唯一的解决方案难道就是把居民迁出,然后把这些小房子当成博物馆吗?通常情况下,伴随保护建筑遗产而来的总是毁坏创造这一遗产的社会环境。
随着世界人口的增长,人口流动性增强并散居世界各地,而且伴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人们日益迫切需要通过遗产、包括自然遗产的保育来确认自身的身份认同。因此,即使不计旅游业发展所带来的对他人遗产的好奇,对遗产的需求也会不断增加。当然我们总能创造出新的遗产,但新遗产的生命变短了。公共遗产面临着因为过度使用而衰亡的危险,亦即因爱致死的危险。不过,还有个人遗产,来自家庭和家人的遗产。也许在西方已经司空见惯的对于公共遗物和遗址的保护,从本质上来说是不可持续的。把遗产定义为由研究文物的学科负责保管的一系列物品,会使问题更加恶化。现在我们需要一个致力于研究利益持份团体而不是物品的学科来参与遗产保育的讨论,来关注与人、记忆、事件和活动相关的私人遗产。做到这一点,就能够满足人们对身份认同的强烈需求。
第三节 遗产学与遗产运动:表述与制造
厦门大学彭兆荣
摘要:遗产运动已经成为当代社会的重要活动和重大事件,然而,我国学术界对遗产学,尤其是其所涉及的理论、批评以及复杂关系的研究相对滞后,对一些学理方面的问题研究甚少。本文试图就相关问题进行讨论。这些问题不仅关乎遗产学的理论方面,对我国现在所进行的遗产运动也有重要的借鉴作用。
关键词:遗产学遗产运动民族志
一、遗产研究已成为一门特殊的学问,是为不争。若从传统"学科规则"去检验,遗产学似不"纯粹",即它不为某一学科所专属和专美。其所以如此,主要原因在于:第一,遗产学并非单一的学科领域,不像诸如人类学、历史学、文学、天文学、物理学等成为公认的学科。参与遗产研究的学科很多,领域也很广泛,比如遗产的人类学研究、遗产的地理学研究、遗产的政治学研究、遗产的历史学研究、遗产的艺术研究、遗产的文化研究、遗产的管理研究,等等。不同学科将各自的触角深入其中,各学科的特质、品性、理念、方法和手段也大量渗入、移植到具体的遗产研究中。
第二,我们今天所说的遗产被打上了强烈的现代烙印:它不仅是一个时代命题,一个社会实践,也是一个具有鲜明"话语"特征的产物。与其说遗产是财产、财富,还不如说它更表现为权力化的资本符号。根本原因在于,遗产作为一种特殊的财产具有资源性,人们可以根据不同社会和群体的需要进行发掘、开发、利用、交换和交易。第三,现代遗产融会了工业化痕迹、技术主义的手段、商品社会的交接品质、现代传媒的炒作对象、公共事业的管理方式,也经常被政治家和行政管理部门作为展示政绩、追求业绩的资本。因此,遗产理论首先表现为所谓的"共谋理论"(conspiracy theory)。"共谋理论"的原旨是对自"二战"之后各种相关的拯救历史遗产的活动和运动的概述,并由此所延伸出的法规、实践等综合情况的描述。"共谋理论"其实是"话语理论"在不同领域和背景下的移植和变形。
遗产研究的理论显得庞杂,学术取向也不一致。其中一种是根据遗产的特定历史情况,在理论上强调遗产产生的动机,称为"动机说"(Motivation)。这一学说主要从西方各国政府近几十年来对各种遗产采取的拯救和保护等实践活动的愿望和动机入手展开分析。从20世纪初开始,西方各国政府、社会组织和民间团体有意识地开展了对遗产--尤其是两次世界大战对欧洲遗产进行毁灭性破坏后,以立法性的手段进行保护。这些工作先是在法国,继而在俄国、德国等国家陆续开展。
其对象主要是战争所遗留下来的旧时代的财产和遗产,如皇宫以及废墟等,使那些具有国家标志性特质的遗产"合法化"和"正统化"。这是西方国家建立"祖国"(home country)、塑造新形象的意愿所在,是各国政府适应社会发展和形势变迁的实际需要,也是强化民族国家主权的历史必然。在这种背景下,欧洲各国的"国家博物馆"(National Museum)遂成为这一过程的象征性标志和品牌--即通过国家博物馆中的各类遗产以展示国家的文明与文化。但是,他们在具体的保护方式和手段上产生了争议,主要争议点集中在是采取摧毁重建还是进行有效维护的选择上。简言之,"动机理论"将现代遗产学产生的动机和理由置于特定的历史语境中进行探讨,并与遗产的国家化、合法化、正统化的需要、转型、过程联系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