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浩然45年文学生涯给中国当代文学史留下了独特的文学样本,在他贴合政治意识形态创作的背后,文本阅读带来的感受是认识浩然创作"与众不同"的关键。在作品感受的基础上,从整体文学思潮中进一步深入研究作家作品具有同样重要的意义。浩然创作从头到尾都深浸在当代文学的工农兵方向思潮中,本章将把浩然置身于工兵方向的框架中,问询浩然创作的意义。随着40年代延安文学时期确立了工农兵方向后,它成为新中国文学主要为之转动的核心,浩然的创作能在当代文学成为经典之作,离不开工农兵方向的关涉。新时期,工农兵方向迅速褪去,而浩然在新时期始终坚持的工农兵文学信念与当下的底层文学遥相呼应。从新中国确立工农兵为国家主人到如今农民之社会处境的现状,文学世界中浩然的意义值得重视。
第一节"工农兵方向"视野下的浩然
1942年延安文艺座谈会后,确立了文艺有且只有唯一正确的工农兵方向。事实上,在"文艺的工农兵方向"里除了要求作家创作要"为工农兵服务",还暗含着文艺大众化要靠工农兵作为创作主体来开创。在1940年陕甘宁边区文化协会第一次代表大会上,毛泽东就表述过新民主主义的文化是大众的,它应为全民族中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工农劳苦民众服务,并逐渐成为他们的文化。这里隐含着不易察觉的问题,工农兵方向一直被理解为知识分子作家经由世界观的改造,以工农兵的立场来表现工农兵,并为工农兵服务的文学。但事实上,除了经由知识分子为工农兵服务,提出工农兵方向最主要的期待还是实现经由工农兵之手,直接创造出属于他们自己的文学。1949年,随着新中国政权的建立,工农群众的文化普及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在党政文艺政治方向的明确倡导下,在各级党政文艺组织以及文学刊物、出版物的推动下,工农兵业余创作迅速发展。浩然就是在此背景下,从最初的工农兵业余写作者脱颖而出,并成为走上"金光大道"的专业文学创作者,浩然"成功"地演绎了工农兵方向的意义,留给我们评说工农兵创作的极好案例。
一、"工农兵方向"
文学为大众服务的思想可追溯到近代梁启超的"新民说"。"五四"新文学提出"平民文学",开启"为人生"的文学观,把文学当做启蒙工具,而启蒙的对象正是广大缺乏文化的大众,虽然不可否认"五四"文学推动了中国思想的现代化进程,但是从文学启蒙精神指向看,"五四"文学关注"大众",可文学始终与大众相隔有距。无产阶级文学意识形态兴起之后,"革命文学"的迅速挺进,使"大众"在新的意识形态崛起面前,也使"五四"文学中启蒙与被启蒙双方的地位发生转变。之前指向不明的平民观念很快被明确的工农大众概念所取代。随后,无产阶级领导的延安文艺不断通过政策、创作等实际形式强化工农兵概念,为工农兵文学方向打下了坚实基础。
当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明确地提出了文学为工农兵服务,也将文学运动推到新阶段。当解放区人民在政治、经济地位发生根本转变后,当中国人迎来几千年前所未有的人民做主的时代,我们的文学必然要与新的历史主体结合。延安文艺提出的新的文艺,即是人民的文艺,它要求文学必须按照工农的尺度来表现生活。长期以来,文学是少数人的精神享有品,群众不会识文断字阻碍文学进入更广泛的人群。因此,以工农兵为创作主体的"工农兵方向"的提倡,是一个重要的历史事件。在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确立此方向后,文学从内容到形式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大致说来,文艺从少数人范围进入群众广场,从单一的印刷形式延伸到口头、动作,从小说、诗歌扩大到街头剧、秧歌剧、诗朗诵等等形式。
在那个烈火纷飞的时代,知识分子首先要进行前所未有的改造,为实现文艺工农兵方向,作家们从立场、态度、工作对象直到精神世界都要全盘更新。毛泽东认为"一切革命的文学家艺术家只有在联系群众,表现群众,把自己当作群众的忠实的代言人,他们的工作才有意义"。换句话说,这一时期开始的文艺要反映工农兵的心声与情感,工农兵群众不需要的文艺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如何转变知识分子写作,成为当时文学必须解决的问题。毛泽东在讲话中反复谈及知识分子作家转变的问题,他以自己的感受为例要求知识分子"由一个阶级变到另一个阶级。我们知识分子出身的文艺工作者,要使自己的作品为群众所欢迎,就得把自己的思想感情来一个变化,来一番改造"。首先在感情上要转变到工农兵大众中,成为他们的一员。再次谈到如何转变作家,让其文学服务于工农兵时,毛泽东认为深入工农兵实际斗争,不断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是实现知识分子文学创作观转变的必经之路。
除了知识分子作家要成为新的文艺创作者,新中国文艺工农兵方向真正内含的期待是工农兵自己作为文艺创作的主体人,无产阶级文学一直主要由非无产阶级出身的作家充当代言人,这不是意识形态所设定的状态,提高工农兵群众文化水平,由工农兵自己写自己才是这一方向的最终期待。可以这样说,《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不仅解决了文艺为谁服务的问题,而且明确指出,新的文艺,既然基本上是为工农兵,那么所谓普及也就是向工农兵普及,所谓提高也就是从工农兵提高。《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之后,文学创作逐渐形成专业作家和工农兵群众作者并立的局面。由于工农兵群众写作受制于艺术水平,在文学史上常被人忽略,在此我们有必要重新提起他们的写作。
建国初期,全国开展大规模的扫盲运动,组织各类群众业余文艺活动,工农兵群众开始进行各种形式的文学写作,逐渐涌现出较为突出的群众文艺创作者。由于群众创作的政治性意义,全国各地、各级党政机关把开展工农兵业余文艺活动作为一项政策全力落实,在农村、工厂、部队组建群众文艺创作小组、业余文艺团体。仅以全中国一个省的一个小县城为例,四川省新繁县在1959年一年以内就设立陈列馆14个,展出群众文学创作的成果:诗歌13万首,散文34篇,剧本199个,曲艺节目33篇。以此逐层统计,全国在这期间的工农兵群众写作数量是难以估量的。
这期间,全国文艺刊物大量发表工农兵作品,从最初的为数不多,到50年代中期,《火花》、《新港》、《星火》等刊物以"工农兵业余创作"栏目命名,大量发表作品,并逐渐产生有影响力的工农兵作家,如胡万春、王国儒、唐克新、孙友田、福庚、刘艺亭、冯金堂等等。1965年,全国青年业余文学创作积极分子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周扬在大会上做了《高举毛泽东思想红旗,做又会劳动又会创作的文艺战士》长篇讲话,总结并推进工农兵创作。整体而言,这期间发表的工农兵作品,主要以歌唱新生活、抒写社会主义生产建设为主。作品内容较为单一,形式却很多样,以小说、诗歌、散文为主,民间曲艺、地方戏、唱词等形式纷呈。作品大多短小,方便工农兵群众写作和阅读;配合政策,及时反映生产、政治斗争。除个人写作外,还有创作组的集体创作。由于写作者文化水平低,普遍以人物对话构成情节,写作粗糙,不会剪裁构思,结构比例失调。姑且不论工农兵群众创作能达到的艺术水平问题,工农兵自我创作在新历史时期的践行,本身就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它和知识分子作家写作共同实践着新中国的文艺方向。
二、工农兵创作与浩然的意义
浩然在工农兵写作大潮里,于1954年发表了第一篇《姐姐进步了》的习作后,"执迷不悟"地走上了文学道路。
浩然最初的文艺试手是1949年在一次区公所群众文艺活动中编写小戏《小两口唱国庆》,观众的欢迎触动了浩然对文学最初的喜爱。新中国成立初期,扶植工农兵创作的工作很快铺开到浩然的所在地。河北省青年团委宣传部通知,根据青年组织蓬勃发展的需要,县团委决定办一张八开的《河北青年报》,以反映各级团组织的工作情况,报上的文章形式要短小活泼、多种多样。通知要求每位青年团的干部都要积极给报纸写稿子,反映情况,发稿积极的人将被聘为《河北青年报》通讯员。这个通知对浩然意义非同小可,受有报刊工作经历的唐力启发,他第一次了解到报刊的产生以及运作过程,同时萌发了写小说的念头。这股念头就像鼓风烧油一样,助长了浩然动笔写小说的势头。浩然第一次认真构思并投寄出他的那篇说不出何种题材的稿子,在苦苦期待中得到报社编辑部带有鼓励性质的退稿信。
编辑建议他要提高文化知识,掌握规范文字,学会使用标点符号,同时从身边熟悉的真人真事写起,先写小通讯、小故事。这是当时文学编辑给大部分业余爱好者的指导。浩然认真对待编辑的意见,去业余学校从基础语法、标点学起,开始了他的文学创作生涯。万事开头难,浩然从识字不多成为文学写作者,执著地用一百多篇退稿换来了第一篇1000字的小文发表。此后,《河北青年报》、《河北日报》、《河北农村》等报刊开始不断出现浩然反映农村新生活的小故事。在团地委培训时,浩然偶然结识了《中国青年报》记者唐飞虎,从他那儿得到系统学习文学理论的建议,又在河北文联同志那里第一次得知《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和《马克思列宁论文艺》等理论知识。对于一个业余文学爱好者,这些都是重要的艺术启迪。浩然系统地自学了中国文学史、中国历史,大量补充文学知识,不断提升创作水平。